CN216591032U -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1032U
CN216591032U CN202123213662.1U CN202123213662U CN216591032U CN 216591032 U CN216591032 U CN 216591032U CN 202123213662 U CN202123213662 U CN 202123213662U CN 216591032 U CN216591032 U CN 216591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ylinder
heat
liquid hydroge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136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136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1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1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1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所述液氢气瓶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安装于所述外筒内,且与所述外筒在径向上间隔开;绝热支撑组件,所述绝热支撑组件沿径向支撑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且所述绝热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内筒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外端与所述外筒固定相连且内端与所述内筒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外端和内端分别与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固定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液氢气瓶,通过在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用于径向支撑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可使得内筒稳定地支撑于外筒内,且通过此支撑方式,利于降低液氢气瓶的漏热量,保证气瓶的绝热性能。

Description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液氢气瓶和具有该液氢气瓶的氢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氢燃料电池***在重载车辆的动力***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车载液氢气瓶用于向车载储氢***提供所需的燃料。车载液氢气瓶内外筒体之间需要设置支撑结构,传统的气瓶支撑结构首尾均采用颈管形式,缺点是漏热量大,影响气瓶绝热性能,同时,支撑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氢气瓶,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绝热支撑组件进行径向支撑,结构简单,漏热量小,利于保证气瓶的绝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安装于所述外筒内,且与所述外筒在径向上间隔开;绝热支撑组件,所述绝热支撑组件沿径向支撑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且所述绝热支撑组件包括沿所述内筒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外端与所述外筒固定相连且内端与所述内筒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外端和内端分别与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通过在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用于径向支撑的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可使得内筒稳定地支撑于外筒内,且通过此支撑方式,利于降低液氢气瓶的漏热量,保证气瓶的绝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绝热管件;第一套管组件,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的内端,所述第一套管组件与所述内筒滑动配合;第二套管组件,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的外端,所述第二套管组件与所述外筒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套管、第一垫板和滑动垫,所述第一垫板和所述滑动垫叠置相连,所述第一套管设于所述第一垫板背离所述滑动垫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的内端,所述滑动垫与所述内筒的外周壁滑动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二套管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二垫板朝向所述内筒的一侧相连;其中所述外筒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垫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外筒的外周壁,所述第二套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伸至所述外筒内以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一绝热管件包括第一绝热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热管内的第一绝热件和第二绝热件,所述第一绝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套接配合;所述第一绝热件和所述第二绝热件沿所述内筒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且所述第一绝热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绝热件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绝热管件;第三套管组件,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的内端,所述第三套管组件与所述内筒固定相连;第四套管组件,所述第四套管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的外端,所述第四套管组件与所述外筒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包括第三套管、第三垫板,所述第三套管设于所述第三垫板背离所述内筒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三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的内端,所述第三垫板与所述内筒的外周壁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四套管组件包括第四套管和第四垫板,所述第四套管与所述第四垫板朝向所述内筒的一侧相连;其中所述外筒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四垫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外筒的外周壁,所述第四套管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伸至所述外筒内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氢气瓶,所述第二绝热管件包括第二绝热管和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热管内的第三绝热件和第四绝热件,所述第二绝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和所述第四套管组件套接配合;所述第三绝热件和所述第四绝热件沿所述内筒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且所述第三绝热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四绝热件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氢燃料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氢燃料电池***,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液氢气瓶。
所述氢燃料电池***和上述的液氢气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截面图;
图3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D-D处的截面图;
图5是图4中E-E处的截面图;
图6是图1中B-B处的截面图;
图7是图6中F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G-G处的截面图;
图9是图8中H-H处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的端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液氢气瓶100,
绝热支撑组件1,
第一支撑结构11,第一绝热管件111,第一绝热管1111,第一绝热件1112,第二绝热件1113,第一套管组件112,第一套管1121,第一垫板1122,滑动垫1123,第二套管组件113,第二套管1131,第二垫板1132,
第二支撑结构12,第二绝热管件121,第二绝热管1211,第三绝热件1212,第四绝热件1213,第三套管组件122,第三套管1221,第三垫板1222,第四套管组件123,第四套管1231,第四垫板1232,
螺栓21,螺母22,弹簧垫圈23,沉头螺栓24,
内筒3,外筒4,第一安装孔41,第二安装孔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100,该液氢气瓶100的内筒3和外筒4之间通过绝热支撑组件1在径向上安装支撑,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通过绝热支撑组件1进行径向支撑实际产生的漏热量相较于传统的首尾采用颈管支撑的形式的漏热量更小,利于保证气瓶绝热性能。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100,包括:内筒3、外筒4和绝热支撑组件1。
如图1所示,内筒3安装于外筒4内,即内筒3形成为液氢气瓶100的内部盛放空间,以用于存储液氢,外筒4形成为液氢气瓶100的外部壳体,以对位于内部的内筒3起到保护的作用,保证液氢气瓶100的内部稳定。
其中,如图1所示,内筒3与外筒4在径向上间隔开,即内筒3与外筒4之间未直接接触,从而使得外筒4在受到外力撞击时能够朝内筒3和外筒4之间的空间内进行一定量的溃缩变形,进而吸收外部的撞击力,避免外筒4直接与内筒3产生刚性接触,保证内筒3的安全性。且内筒3也不会与外筒4之间直接进行导热,从而利于减少内筒3的漏热量,保证液氢气瓶100的绝热性能。
绝热支撑组件1沿径向支撑于内筒3和外筒4之间,且绝热支撑组件1包括沿内筒3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即内筒3和外筒4之间可同时通过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进行安装支撑,从而在内筒3沿轴向的不同位置处实现支撑固定,提高内筒3和外筒4的支撑稳定性。
且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均设置为多个,以保证支撑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结构11可设置为四个,且四个第一支撑结构11在内筒3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以对内筒3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进行支撑,具体地,如图2所示,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位于内筒3的外周壁的上方,且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对称分布于内筒3的上方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相对于竖向(仅表示图中方向,对实际设计不造成限定)的夹角可为45°;另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位于内筒3的外周壁的下方,且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对称分布于内筒3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1相对于竖向(仅表示图2中方向,对实际设计不造成限定)的夹角可为30°。同样地,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结构12也可设置为四个,且四个第二支撑结构12在内筒3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以对内筒3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进行支撑,具体地,如图6所示,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位于内筒3的外周壁的上方,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对称分布于内筒3的上方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相对于竖向(仅表示图中方向,对实际设计不造成限定)的夹角可为45°;另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位于内筒3的外周壁的下方,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对称分布于内筒3的下方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12相对于竖向(仅表示图6中方向,对实际设计不造成限定)的夹角可为30°。
这样,可通过多个第一支撑结构11和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同时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保证内筒3和外筒4的相对稳定性。其中,在具体设计时,可将多个第一支撑结构11和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2在内筒3的轴向上一一对应的设置,使得内筒3的轴向的各个位置处的支撑力较为均衡。
其中,第一支撑结构11的外端与外筒4固定相连,即第一支撑结构11的外端始终与外筒4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二者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第一支撑结构11的内端与内筒3滑动配合,即第一支撑结构11的内端能够相对于内筒3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处。同时,第二支撑结构12的外端与外筒4固定相连,即第二支撑结构12的外端始终与外筒4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二者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第二支撑结构12的内端与内筒3固定相连,即第二支撑结构12的内端与内筒3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均相对于外筒4固定,而第一支撑结构11可相对于内筒3滑动,第二支撑结构12相对于内筒3固定,这样,在内筒3由于内部的温度状态发生改变时,产生热胀冷缩的变形量时,第二支撑结构12始终稳定地连接于内筒3和外筒4之间,而第一支撑结构11不仅可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起到支撑的作用,且可随着内筒3的变形而发生相对的滑动,从而使得绝热支撑组件1能够适应内筒3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变形,进而避免出现内筒3温度变化时绝热支撑组件1无法合理适应而出现结构变形支撑不稳的情况,提高液氢气瓶100的稳定性。
绝热支撑组件1中可设置有绝热材料,以使绝热材料能够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起到绝热的作用,避免内筒3中存储的液氢中的热量过多地传递至外筒4而扩散至外界,减小内筒3的漏热量,保证液氢气瓶100的绝热性能,且绝热支撑组件1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氢气瓶100,通过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设置用于径向支撑的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可使得内筒3稳定地支撑于外筒4内,且通过此支撑方式,利于降低液氢气瓶100的漏热量,保证气瓶的绝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结构11包括第一绝热管件111、第一套管组件112和第二套管组件113。
第一套管组件112套设于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即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伸至第一套管组件112内以与第一套管组件112固定相连,如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可与第一套管组件112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或者焊接相连;第一套管组件112与内筒3滑动配合,如第一套管组件112的内表面与内筒3的外周壁接触且可相对滑动。这样,可使得第一绝热管件111和第一套管组件112均可相对于内筒3滑动。
以及第二套管组件113套设于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外端,即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外端伸至第二套管组件113内以与第二套管组件113固定相连,如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外端与第二套管组件113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或者焊接相连;第二套管组件113与外筒4固定相连,如第二套管组件113可与外筒4焊接相连。这样,可使得第二绝热管件121和第二套管组件113与外筒4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套管组件112包括第一套管1121、第一垫板1122和滑动垫1123,其中,第一套管1121构造为圆形管状,且第一套管1121的内径大于且接近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的外径,以使第一绝热管件111可伸至第一套管1121内与第一套管1121固定相连。第一垫板1122与第一套管1121固定相连,如可将第一垫板1122与第一套管1121焊接相连,或二者可为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第一套管1121位于第一垫板1122的背离滑动垫1123的一侧。其中,第一垫板1122和滑动垫1123可通过连接件相连,如图4和图5所示,二者采用沉头螺栓24固定相连,且如图10示出了沉头螺栓24的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套管1121套设于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以使第一套管组件112与第一绝热管件111相对固定,且二者可连接为一个整体共同安装于内筒3和外筒4之间。其中,滑动垫1123位于第一垫板1122朝向内筒3的一侧,且在具体安装后,滑动垫1123与内筒3的外周壁滑动配合。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套管1121与第一绝热管件111通过螺栓21、螺母22和弹簧垫圈23配合相连,以使第一套管1121和第一绝热管件111可相对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滑动垫1123为耐磨、耐低温材料制成,以在滑动垫1123长期相对于内筒3滑动后,仍具有良好的结构状态,如滑动垫1123采用改性聚四氟乙烯垫片,利用材料的摩擦系数小的优点减小热胀冷缩时内筒3与支撑处的摩檫力,提高支撑结构的抗疲劳性能。同时,第一套管1121采用环氧玻璃管,借助其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可有效减小支撑处的漏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套管组件113包括第二套管1131和第二垫板1132,第二套管1131构造为圆管状,且第二套管1131的内径大于且接近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外端的外径,以使第一绝热管件111可伸至第二套管1131内与第二套管1131固定相连。第二套管1131和第二垫板1132固定相连,如第二套管1131的端部可与第二垫板1132的表面焊接相连,或者二者可为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第二套管1131与第二垫板1132可一同使用。其中,第二套管1131与第二垫板1132朝向内筒3的一侧相连。
如图3所示,外筒4设有第一安装孔41,第一安装孔41沿外筒4的周壁沿径向贯通,在实际安装时,可将第二套管1131从外筒4的外部由第一安装孔41处伸至外筒4内以与第一绝热管件111相连,从而使得第二套管1131与第一绝热管件111固定相连,第二垫板1132位于外筒4外,且第二垫板1132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一安装孔41的孔径,使得第二垫板1132能够在第一安装孔41的外部起到封闭的作用,且第二垫板1132与外筒4的外周壁贴合并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绝热管件111包括第一绝热管1111、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安装于第一绝热管1111内。其中,第一绝热管1111用于与第一套管1121和第二套管1131连接配合,即第一绝热管1111的内端伸至第一套管1121内如图4和图5所示,且第一绝热管1111的内端与第一套管1121通过螺栓21、螺母22和弹簧垫圈23可拆卸地相连,以使第一绝热管1111和第一套管1121能够灵活地拆装,且第一绝热管1111的外端伸至第二套管1131内且与第二套管1131可焊接相连,以实现二者的固定相连。
其中,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能够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起到绝热的作用,以隔绝过多的热量从内筒3传递到外筒4,从而利于减小液氢气瓶100的漏热量。同时,第二套管1131采用环氧玻璃管,借助其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可有效减小支撑处的漏热量。
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沿内筒3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即第一绝热件1112位于第二绝热件1113的内侧,以在内筒3的热量从内向外传递时,需依次经过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即增大了热量传递的难度,且第一绝热件1112的厚度小于第二绝热件1113的厚度,使得第一绝热件1112不仅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还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其中,第一绝热件1112与第二绝热件1113为不同材料制成,以使二者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能。如第一绝热件1112为双层结构,且一层为铝箔,另一层为玻璃纤维纸,第二绝热件1113为玻璃纤维棉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结构12包括第二绝热管件121、第三套管组件122和第四套管组件123。
第三套管组件122套设于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即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伸至第三套管组件122内以与第三套管组件122固定相连,如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可与第三套管组件122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或者焊接相连;第三套管组件122与内筒3固定相连,如第三套管组件122的内表面与内筒3的外周壁焊接。这样,可使得第二绝热管件121和第三套管组件122均与内筒3相对固定。
以及第四套管组件123套设于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外端,即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外端伸至第四套管组件123内以与第四套管组件123固定相连,如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外端与第四套管组件123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或者焊接相连;第四套管组件123与外筒4固定相连,如第四套管组件123可与外筒4焊接相连。这样,可使得第二绝热管件121和第四套管组件123与外筒4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套管组件122包括第三套管1221和第三垫板1222,其中,第三套管1221构造为圆形管状,且第三套管1221的内径大于且接近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的外径,以使第二绝热管件121可伸至第三套管1221内与第三套管1221固定相连。第三垫板1222与第三套管1221固定相连,如可将第三垫板1222与第三套管1221焊接相连,或二者可为一体成型。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三套管1221套设于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以使第三套管组件122与第二绝热管件121相对固定,且二者可连接为一个整体共同安装于内筒3和外筒4之间。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套管1221与第二绝热管件121通过螺栓21、螺母22和弹簧垫圈23配合相连,以使第三套管1221和第二绝热管件121可相对拆卸,其中,第三垫板1222与内筒3的外周壁可焊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四套管组件123包括第四套管1231和第四垫板1232,第四套管1231构造为圆管状,且第四套管1231的内径大于且接近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外端的外径,以使第二绝热管件121可伸至第四套管1231内与第四套管1231固定相连。第四套管1231和第四垫板1232固定相连,如第四套管1231的端部可与第四垫板1232的表面焊接相连,或者二者可为一体成型,从而使得第四套管1231与第四垫板1232可一同使用。其中,第四套管1231与第四垫板1232朝向内筒3的一侧相连。
如图7所示,外筒4设有第二安装孔42,第二安装孔42沿外筒4的周壁沿径向贯通,在实际安装时,可将第四套管1231从外筒4的外部由第二安装孔42处伸至外筒4内以与第二绝热管件121相连,从而使得第四套管1231与第二绝热管件121固定相连,第四垫板1232位于外筒4外,且第四垫板1232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孔42的孔径,使得第四垫板1232能够在第二安装孔42的外部起到封闭的作用,且第四垫板1232与外筒4的外周壁贴合并焊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绝热管件121包括第二绝热管1211、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安装于第二绝热管1211内。其中,第二绝热管1211用于与第三套管1221和第四套管1231连接配合,即第二绝热管1211的内端伸至第三套管1221内且与第三套管1221通过螺栓21、螺母22和弹簧垫圈23可拆卸地相连,以使第二绝热管1211和第三套管1221能够灵活地拆装,且第二绝热管1211的外端伸至第四套管1231内且与第四套管1231可焊接相连,以实现二者的固定相连。
其中,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能够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起到绝热的作用,以隔绝过多的热量从内筒3传递到外筒4,从而利于减小液氢气瓶100的漏热量。
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沿内筒3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即第三绝热件1212位于第四绝热件1213的内侧,以在内筒3的热量从内向外传递时,需依次经过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即增大了热量传递的难度,且第三绝热件1212的厚度小于第四绝热件1213的厚度,使得第三绝热件1212不仅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还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其中,第三绝热件1212与第四绝热件1213为不同材料制成,以使二者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能。如第三绝热件1212为双层结构,且一层为铝箔,另一层为玻璃纤维纸,第四绝热件1213为玻璃纤维棉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氢燃料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氢燃料电池***,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液氢气瓶100,通过在内筒3和外筒4之间设置用于径向支撑的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可使得内筒3稳定地支撑于外筒4内,且通过此支撑方式,利于降低液氢气瓶100的漏热量,保证气瓶的绝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筒(3)和外筒(4),所述内筒(3)安装于所述外筒(4)内,且与所述外筒(4)在径向上间隔开;
绝热支撑组件(1),所述绝热支撑组件(1)沿径向支撑于所述内筒(3)和所述外筒(4)之间,且所述绝热支撑组件(1)包括沿所述内筒(3)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支撑结构(11)和第二支撑结构(12);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的外端与所述外筒(4)固定相连且内端与所述内筒(3)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2)的外端和内端分别与所述外筒(4)和所述内筒(3)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11)包括:
第一绝热管件(111);
第一套管组件(112),所述第一套管组件(112)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所述第一套管组件(112)与所述内筒(3)滑动配合;
第二套管组件(113),所述第二套管组件(113)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外端,所述第二套管组件(113)与所述外筒(4)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组件(112)包括第一套管(1121)、第一垫板(1122)和滑动垫(1123),所述第一垫板(1122)和所述滑动垫(1123)叠置相连,所述第一套管(1121)设于所述第一垫板(1122)背离所述滑动垫(1123)的一侧;其中
所述第一套管(1121)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111)的内端,所述滑动垫(1123)与所述内筒(3)的外周壁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组件(113)包括第二套管(1131)和第二垫板(1132),所述第二套管(1131)与所述第二垫板(1132)朝向所述内筒(3)的一侧相连;其中
所述外筒(4)设有第一安装孔(41),所述第二垫板(1132)贴合固定于所述外筒(4)的外周壁,所述第二套管(1131)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伸至所述外筒(4)内以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111)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热管件(111)包括第一绝热管(1111)和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热管(1111)内的第一绝热件(1112)和第二绝热件(1113),所述第一绝热管(11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管组件(112)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113)套接配合;
所述第一绝热件(1112)和所述第二绝热件(1113)沿所述内筒(3)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且所述第一绝热件(111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绝热件(1113)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结构(12)包括:
第二绝热管件(121);
第三套管组件(122),所述第三套管组件(122)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所述第三套管组件(122)与所述内筒(3)固定相连;
第四套管组件(123),所述第四套管组件(123)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外端,所述第四套管组件(123)与所述外筒(4)固定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管组件(122)包括第三套管(1221)、第三垫板(1222),所述第三套管(1221)设于所述第三垫板(1222)背离所述内筒(3)的一侧;其中
所述第三套管(1221)套设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121)的内端,所述第三垫板(1222)与所述内筒(3)的外周壁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套管组件(123)包括第四套管(1231)和第四垫板(1232),所述第四套管(1231)与所述第四垫板(1232)朝向所述内筒(3)的一侧相连;其中
所述外筒(4)设有第二安装孔(42),所述第四垫板(1232)贴合固定于所述外筒(4)的外周壁,所述第四套管(1231)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42)以伸至所述外筒(4)内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121)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氢气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热管件(121)包括第二绝热管(1211)和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热管(1211)内的第三绝热件(1212)和第四绝热件(1213),所述第二绝热管(1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套管组件(122)和所述第四套管组件(123)套接配合;
所述第三绝热件(1212)和所述第四绝热件(1213)沿所述内筒(3)的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且所述第三绝热件(121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四绝热件(1213)的厚度。
10.一种氢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氢气瓶(100)。
CN202123213662.1U 2021-12-20 2021-12-20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Active CN216591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3662.1U CN216591032U (zh) 2021-12-20 2021-12-20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3662.1U CN216591032U (zh) 2021-12-20 2021-12-20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1032U true CN216591032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1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13662.1U Active CN216591032U (zh) 2021-12-20 2021-12-20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10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16694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16694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7034B (zh) 一种低温贮运容器
CN203771028U (zh) 一种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中内胆的保温支撑结构
CN216591032U (zh)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CN207848956U (zh) 一种带气室结构的船用双层真空绝热储罐
CN211501978U (zh) 一种b2f双法兰限位补偿伸缩接头
CN202244799U (zh) 一种低温贮运容器
CN214093390U (zh) 夹管式双壁滑动支撑
CN218441226U (zh) 一种球形波纹管补偿器
CN116293403A (zh) 液氢气瓶和氢燃料电池***
CN110566804A (zh) 一种液氢真空绝热气瓶
CN214731440U (zh) 低温容器
CN112197074A (zh) 夹管式双壁滑动支撑
CN111103143B (zh) 一种狭小空间测压传感器热防护安装结构
CN216547814U (zh) 一种卧式低温贮罐
CN210687301U (zh) 具有自由膨胀节的双壁管
CN113551147A (zh) 一种超低温介质用夹层低热传导支撑结构及超低温介质容器
CN112901873A (zh) 一种直埋套筒补偿器
CN207830982U (zh) 一种高压储氢瓶用副板式固定装置
CN219346214U (zh) 一种轻量化车载液氢气瓶
CN220849820U (zh) 一种用于船舶主机排气管路的变径波纹管膨胀节
CN216077297U (zh) 汽车排气管金属保温套
CN211120044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管装置
CN219198506U (zh) 一种补偿器
CN216895210U (zh) 一种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
CN213207263U (zh) 真空绝热容器上的内、外管路的连接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