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35633U -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35633U
CN216435633U CN202123059626.4U CN202123059626U CN216435633U CN 216435633 U CN216435633 U CN 216435633U CN 202123059626 U CN202123059626 U CN 202123059626U CN 216435633 U CN216435633 U CN 2164356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structure
lead
woun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596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596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356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356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356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圈结构以及包括线圈结构的无线充电装置。线圈结构包括用于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线圈结构的导线,导线在线圈平面由外侧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其中,导线引入的一端与引出的一端呈间隔平行设置,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向外卷绕的线圈匝间隔设置,各个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相邻的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形成交叉区域,交叉区域的交叉点沿同一直径的方向对应于导线引入的一端与导线引出的一端之间的区域。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导线引出于线圈内部,弯折后与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发生重合。

Description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中,单层线圈常采用螺旋性绕线,绕线完毕后,导线分别位于线圈的内侧和外侧。在这种情况下,若欲使得内引线和外引线在向同一方向延伸,则需要增加制程弯折线圈的内引线,并且需要增加胶水以固定折弯后的内引线,导致制程相对复杂,生产成本增加。并且,内引线在弯折到外侧后,与线圈的其它导线出现重叠,会引起涡流现象,导致线圈发热;以及,在厚度方向上增加了线圈的高度,使得产品的其它结构需要对其进行避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无需弯折引线,且能够避免增加线圈厚度,发生导线重叠。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结构包括:
导线,用于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所述线圈结构,所述导线在线圈平面由外侧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至少一个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以使得所述导线的两端从所述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
其中,所述导线引入的一端与引出的一端呈间隔平行设置,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间隔设置,各个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相邻的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并形成交叉区域,所述交叉区域的交叉点沿同一直径的方向对应于所述导线引入的一端与所述导线引出的一端之间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于从所述线圈结构内部指向外部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交叉,以形成所述交叉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交叉区域处,所述线圈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宽度。
可选地,在所述交叉区域处,所述线圈结构的厚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线圈结构在所述线圈平面上具有黏胶区域,所述黏胶区域不与所述交叉区域相接。
可选地,所述导线的两端从所述线圈结构外侧沿同一方向引出。
可选地,所述导线的两端彼此具有一定距离。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所述的线圈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包括用于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线圈结构的导线,导线在线圈平面由外侧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其中,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至少一个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以使得导线的两端从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能够避免绕线后导线于线圈内部引出,弯折后与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发生重合,引起涡流现象导致线圈发热。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绕线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交叉区域以及黏胶区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导线引出的生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线;11-交叉区域;12-黏胶区域;13-最内匝;14-最外匝;2-弯折销;I-向内卷绕的线圈匝;II-向外卷绕的线圈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申请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绕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线圈结构由导线1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导线1在线圈平面由最外匝14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13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也即是说,导线1在线圈平面上形成彼此并列排列的结构,使得线圈结构在绕卷完毕后形成为一个扁片。在绕卷的过程中,导线1首先逐渐从外侧的最外匝14向内环绕延伸至最内匝13,每一匝之间留有一定间隔,从而使得导线1之后能够在该间隔中逐渐从最内匝13依次向外侧环绕延伸,从而形成紧密的多匝排列的环状,且导线1引入的一端与引出的一端呈间隔平行设置。
为实现在绕卷完毕之后导线1的两端位于线圈结构的同一侧的结构,其中,向内卷绕的线圈匝I需与至少一个向外卷绕的线圈匝II交叉,以使得导线1的两端能够从所述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也即是说,在使用同一根导线绕卷形成线圈结构的情况下,若欲使导线的两端位于线圈结构的同一侧、无论内侧或外侧,则导线在绕卷时都要产生一定的交叉。在本实施例中,导线1在每一圈绕卷时都会进行至少一次交叉,从而形成在最内匝13以及最外匝14进行一次交叉、而其它匝存在两次交叉的结构。
也即是说,向内卷绕的线圈匝I与向外卷绕的线圈匝II间隔设置,各向内卷绕的线圈匝I与相邻的向外卷绕的线圈匝II交叉。可选地,这一交叉结构可以位于从线圈结构内部指向外部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也即如本实施例中,位于圆形线圈结构的一条直径上,各个向内卷绕的线圈匝I与相邻的向外卷绕的线圈匝II交叉的交叉点沿同一直径的方向对应于导线1引入的一端与导线1引出的一端之间的区域,也可以分布于每一匝的其它乃至任意位置。交叉结构的位置不影响线圈结构的形成,因此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这一设计使得导线1的两端能够从线圈结构的同一侧引出。避免现有技术中绕线后导线一端位于线圈结构内部、而另一端位于线圈结构外部的情况,从而省去弯折从内部引出的导线这一步骤,简化生产步骤,节省生产成本。并且,在现有技术中,内引线弯折后与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发生重合,常引起涡流现象,涡流现象是处于由线圈产生的磁场内的导体其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现象,也即在内引线弯折至与线圈其它部位重合的情况下,当线圈通电工作时,其内部将产生涡流电流,不仅影响线圈的性能,并且会使得线圈发热,本实施例的线圈结构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具有更好的可用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卷绕形成所述线圈结构的导线1为利兹线,由多根独立绝缘的导体绞合或编织而成。可选地,导线1也可以为单根漆包线,或其他类型的能够适配线圈结构性能的线材,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交叉区域以及黏胶区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便于描述,可以将各匝导线1的交叉结构所在的区域称为交叉区域1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线1的交叉结构位于形成为圆形的线圈结构的一条直径上,则交叉区域11亦位于此直径上。可选地,所述线圈结构也可以具有位于其它位置的交叉区域11。当各匝导线1的交叉结构位于不同位置时,每一匝的交叉结构则为一个交叉区域11;于本实施例中,交叉区域11对应于导线1引入的一端与导线1引出的一端之间的区域。
应理解,由于导线1本身具有一定尺寸,当两条导线1相互交叉时,其产生一定的重叠,则必然会对线圈结构的尺寸产生一定改变。也即是说,在交叉区域11所重叠的导线1,在宽度方向上将大于单根导线,但小于两根并排设置的导线。在高度方向上,交叉区域11仅在两根导线1完全重叠的一部分等于双层线圈,其它部分的厚度处于单层线圈与双层线圈的厚度之间,而除交叉区域11以外,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的厚度则与单层线圈一致。由此,导线1的交叉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导线1两端引出位置位于线圈结构的同一侧,还能够使得线圈结构的尺寸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而避免出现如现有技术中,内引线弯折与线圈重叠、增加高度差的情况,进一步令产品的其它结构无需对线圈结构进行避位。
在本实施例中,交叉区域11位于圆形线圈结构的直径上,则在交叉区域11处,线圈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宽度,厚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厚度。可选地,随交叉结构、也即交叉区域11位置的改变,线圈结构的尺寸也会有所不同,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线圈结构在线圈平面上具有黏胶区域12,黏胶区域12不与交叉区域11相接。也即是说,黏胶区域12位于线圈结构上交叉区域11以外的区域,被配置为填充黏胶,从而使得线圈结构能与产品的其它部件黏结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黏胶区域12位于交叉区域11的两侧,可选地,黏胶区域12也可以位于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另外,于本实施例中,交叉区域11的厚度大于黏胶区域12,所以黏胶区域12涂布有黏胶,当通过刮平制程或压合黏贴于被黏接物件的外表面时,整体线圈结构可稳固贴附于被黏接物件的外表面,而不会产生翘曲或倾斜的情形。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的导线引出的生产示意图。如图4所示,线圈结构的导线1在引出时将使用弯折销2。
弯折销2固定在绕线模具上,使得导线1的两端在绕线完毕后,引出时相对于线圈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具有较为准确的引出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销2位于交叉区域11外侧一端的两侧,从而使得导线1的两端从线圈结构外侧沿同一方向引出,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也即是说,导线1两端在线圈结构的最外匝14,从交叉区域11的两侧受所述弯折销2弯折而向外引出,彼此平行且具有一定间隔,从而对线圈匝的交叉结构产生避让效果,在后续生产中与外部元件电连接。可选地,弯折销2也可以设置于其它位置,此时,导线1可以具有其它引出位置和引出方向,例如,引出于线圈结构某一直径的两端,或彼此之间不平行。
综上,所述线圈结构可以单独地作为产品使用,也可以用于如无线充电装置的电子设备,例如作为无线充电器的无线电能发射线圈使用,导线1的两端从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与无线充电装置的其它电路配件电连接以形成通路,所述线圈结构亦可以应用于其它需要使用线圈作为元件的电子设备中。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结构呈圆环形,可选地,还可以有形成为其它形状,例如,椭圆形或多边形,根据具体的生产需要改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包括用于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线圈结构的导线,导线在线圈平面由外侧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其中,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至少一个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以使得导线的两端从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结构能够避免绕线后导线于线圈内部引出,弯折后与线圈结构的其它部位发生重合,引起涡流现象导致线圈发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线(1),用于在线圈平面卷绕形成所述线圈结构,所述导线(1)在线圈平面由外侧逐渐向内卷绕至最内匝后再逐渐向外卷绕至外侧引出,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至少一个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以使得所述导线(1)的两端从所述线圈结构的外侧引出;
其中,所述导线(1)引入的一端与引出的一端呈间隔平行设置,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间隔设置,各个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相邻的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交叉,并形成交叉区域,所述交叉区域的交叉点沿同一直径的方向对应于所述导线(1)引入的一端与所述导线(1)引出的一端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内卷绕的线圈匝与所述向外卷绕的线圈匝于从所述线圈结构内部指向外部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交叉,以形成所述交叉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交叉区域处,所述线圈结构的宽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交叉区域处,所述线圈结构的厚度大于其它位置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结构在所述线圈平面上具有黏胶区域,所述黏胶区域不与所述交叉区域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的两端从所述线圈结构外侧沿同一方向引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的两端彼此具有一定距离。
8.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结构。
CN202123059626.4U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164356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9626.4U CN21643563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59626.4U CN21643563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35633U true CN216435633U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43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59626.4U Active CN216435633U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356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9304B2 (ja) リッツ線コイル
JP5613268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9088192B2 (en) Conductor wire for motor and coil for motor
US20170264157A1 (en) Stator
CN104167846A (zh) 制造自承式气隙绕组尤其是小型电机的斜绕组的成型线圈
JP5646688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10096421B2 (en) Coi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092862B2 (ja) コイル状部材及びコイル装置
JP7038677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コイル
JP2010219252A (ja) リアクトル用コイル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アクトル
JP2013229401A (ja) 渦巻型コイル
JP6035378B1 (ja) リッツ線コイル
JP6971062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および非接触給電装置用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216435633U (zh) 一种线圈结构以及无线充电装置
CN109313979A (zh) 线圈装置
JP5234422B2 (ja) リアクトル用コイル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リアクトル
JP2011229202A (ja) 無線電力伝送用コイル
JP6499723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5499349B2 (ja) 巻線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WO2016199788A1 (ja) ステータ
CN112820520B (zh) 一种电屏蔽带、应用于线圈的电屏蔽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106455A1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送電装置、受電装置、並びに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09747305U (zh) 一种er型贴片变压器
JP6262500B2 (ja) 受電装置
JP2020013810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