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90514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90514U
CN216290514U CN202122338548.5U CN202122338548U CN216290514U CN 216290514 U CN216290514 U CN 216290514U CN 202122338548 U CN202122338548 U CN 202122338548U CN 216290514 U CN216290514 U CN 2162905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actuator
motor
circuit board
driven shaf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385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瞬
户川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905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905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以第一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轴;电路板,其以轴向作为板厚方向;以及多个电子部件,它们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多个所述电子部件包含:第一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一侧的第一安装面;以及第二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安装面,并且该第二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大。所述第二元件的轴向位置与所述马达的轴向位置重叠。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在外壳的内部收纳有电子部件的电动致动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马达、在一个面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板以及收纳有该马达和该电路板的壳体的致动器。在该致动器中,通过将电子部件配置于马达的径向外侧来实现薄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5168号公报
在电路板上安装有多个各种大小的电子部件。因此,在将所有的电子部件配置于马达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致动器的径向尺寸可能大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轴向和径向尺寸小型化的电动致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以第一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轴;电路板,其以轴向作为板厚方向;以及多个电子部件,该多个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多个所述电子部件包含:第一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一侧的第一安装面;以及第二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安装面,并且该第二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大。所述第二元件的轴向位置与所述马达的轴向位置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元件沿着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周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该电动致动器具有:从动轴,其绕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中心轴线旋转;以及动力传递部,其从所述驱动轴向所述从动轴传递动力,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元件沿着所述第二中心轴线的周向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该电动致动器具有支承所述从动轴而使所述从动轴能够旋转的轴承,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所述马达的外形、所述轴承的外形以及它们的共同切线包围的区域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该电动致动器具有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固定于所述从动轴并被传递来自所述马达这一侧的动力,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节圆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从动齿轮是扇形齿轮,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从动齿轮的驱动轨迹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第二元件是电容器或扼流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可以使轴向和径向尺寸小型化的电动致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0:电动致动器;40:马达;41:马达轴(驱动轴);50:减速机构(动力传递部);61:从动轴;62:从动齿轮;65:轴承;70:电路板;70a:第一安装面(安装面);73:电子部件;75:第一元件;76:第二元件;78:扼流线圈;79:电容器;C:节圆;J1:中心轴线(第一中心轴线);J3:输出中心轴线(第二中心轴线);P:区域;VL:共同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适当地示出了XYZ坐标系。在以下的说明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作为假想轴线的中心轴线(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是指沿轴向从上侧或下侧观察。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的剖视图。
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0搭载于根据车辆的驾驶者的换档操作而被驱动的线控换档(Shift-by-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
电动致动器10具有马达40、减速机构(动力传递部)50、输出部60、外壳11、汇流条单元90、电路板70以及多个电子部件73。
如图1所示,马达40具有马达轴(驱动轴)41、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第四轴承44d、转子主体42、定子43以及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马达轴41沿轴向延伸。
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以及第四轴承44d将马达轴4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44a、第二轴承44b、第三轴承44c以及第四轴承44d例如是球轴承。
作为马达轴41中的支承于第三轴承44c的部分的偏心轴部41a呈以与中心轴线J1平行并相对于中心轴线J1偏心的偏心轴线J2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马达轴41中的偏心轴部41a以外的部分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延伸的圆柱状。
转子主体42固定于马达轴41。转子主体42包含固定于马达轴41的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外周部的转子磁铁。
定子43以隔着间隙的方式配置于转子主体42的径向外侧。定子43呈包围转子主体4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定子43例如包含定子铁芯、多个绝缘件以及多个线圈。各个线圈隔着绝缘件安装于定子铁芯的齿。
在马达轴41的上端面设置有保持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的保持凹部46。保持凹部46朝向下侧凹陷并在上侧开口。在俯视时,保持凹部46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设置有保持凹部46的马达轴41的上端面配置于比电路板70靠下侧的位置。
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嵌入保持凹部46。由此,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马达轴41的上端部。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隔着间隙与电路板70的下侧的面(后述的第二安装面70b)对置。
减速机构50与马达40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50与马达轴41的下侧连结。减速机构50配置于转子主体42和定子43的下侧。减速机构50具有外齿齿轮51、内齿齿轮52以及输出齿轮53。另外,减速机构50也可以与马达轴41的上侧连结。
外齿齿轮51呈以偏心轴部41a的偏心轴线J2为中心而沿偏心轴线J2的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在外齿齿轮5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外齿齿轮51经由第三轴承44c与马达轴41连接。由此,减速机构50与马达轴41连结。外齿齿轮51从径向外侧与第三轴承44c的外圈嵌合。由此,第三轴承44c连结马达轴41和外齿齿轮51,使该马达轴41和外齿齿轮51能够绕偏心轴线J2相对旋转。
外齿齿轮51具有沿轴向贯穿外齿齿轮51的多个孔51a。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孔51a沿着以偏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孔51a的沿轴向观察的形状为圆形状。
内齿齿轮52包围外齿齿轮51的径向外侧。内齿齿轮52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5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齿轮5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齿轮52的外周部例如呈正十二边形等多边形状,在被后述的帽部14止转的状态下被固定。
输出齿轮53具有输出齿轮主体53a和多个销53b。输出齿轮主体53a配置于外齿齿轮51和内齿齿轮52的上侧。输出齿轮主体53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在输出齿轮主体53a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齿轮部。输出齿轮主体53a经由第四轴承44d与马达轴41连接。
多个销53b呈从输出齿轮主体53a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虽然省略了图示,多个销53b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销53b的外径比孔51a的内径小。多个销53b分别从上侧通过多个孔51a。销53b的外周面与孔51a的内周面内切。孔51a的内周面经由销53b将外齿齿轮5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1摆动。
输出部6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输出部60配置于马达40的径向外侧。输出部60具有从动轴61、从动齿轮62以及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
从动轴61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这样,从动轴61沿与马达轴41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简化向从动轴61传递马达轴41的旋转的减速机构50的结构。从动轴61经由减速机构50与马达轴4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轴61呈以输出中心轴线(第二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圆筒状。输出中心轴线J3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延伸。输出中心轴线J3以在径向上远离中心轴线J1的方式配置。即,马达轴41和从动轴61沿马达轴41的径向分离地配置。因此,与马达轴41和从动轴61沿轴向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马达轴41和从动轴61也可以沿轴向排列配置。
从动轴61经由减速机构50与马达40的马达轴41连接。从动轴61伴随着马达40的旋转而绕输出中心轴线J3旋转。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马达40,其具有马达轴41;马达轴41;以及减速机构50,其从马达轴41向所述从动轴传递动力。
从动轴61在下侧开口。从动轴61在内周面具有花键槽。从动轴61在马达轴41的径向上配置于与转子主体42重叠的位置。被驱动轴(省略图示)从下侧***至从动轴61并与其连结。更详细而言,设置于被驱动轴的外周面的花键部与设置于从动轴61的内周面的花键槽嵌合,由此从动轴61与被驱动轴连结。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经由从动轴61传递到被驱动轴。由此,电动致动器10使被驱动轴绕输出中心轴线J3旋转。
在从动轴61的上端面设置有保持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保持凹部64。保持凹部64朝向下侧凹陷并在上侧开口。在俯视时,保持凹部64为以输出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圆形。设置有保持凹部64的从动轴61的上端面配置于比电路板70靠下侧的位置。
从动齿轮62固定于从动轴61并与输出齿轮53啮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齿轮62固定于从动轴61的外周面。从动齿轮62从从动轴61朝向输出齿轮53延伸。从动齿轮62是在俯视时为扇形的齿轮。从动齿轮62在输出齿轮53侧的端部具有齿轮部。从动齿轮62的齿轮部与输出齿轮53的齿轮部啮合。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固定于从动轴61并被传递来自马达40侧的动力的从动齿轮62。
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呈以输出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嵌入保持凹部64。由此,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固定于从动轴61的上端部。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隔着间隙与电路板70的下侧的面(后述的第二安装面70b)对置。
当马达轴41绕中心轴线J1旋转时,偏心轴部41a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周向公转。偏心轴部41a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44c传递到外齿齿轮51,从而外齿齿轮51一边孔51a的内周面与销53b的外周面内切的位置发生变化一边摆动。由此,外齿齿轮5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52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沿周向变化。因此,马达轴41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51传递到内齿齿轮52。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52被固定,因此不旋转。因此,借助传递到内齿齿轮5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使外齿齿轮51绕偏心轴线J2旋转。此时,外齿齿轮51旋转的方向与马达轴41旋转的方向为相反方向。外齿齿轮51绕偏心轴线J2的旋转经由孔51a和销53b传递到输出齿轮53。由此,输出齿轮53绕中心轴线J1旋转。马达轴41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到输出齿轮53。
当输出齿轮53旋转时,与输出齿轮53啮合的从动齿轮62绕输出中心轴线J3旋转。由此,固定于从动齿轮62的从动轴61绕输出中心轴线J3旋转。这样,马达40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50传递到输出部60。
汇流条单元90位于转子主体42的上侧。汇流条单元90配置于外壳11的后述的分隔壁32a的下表面。汇流条单元90具有在俯视时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汇流条保持架91和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91的多个汇流条92。汇流条92例如设置有六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汇流条保持架91通过将汇流条92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而制作。
汇流条92的一侧的端部92a从汇流条保持架9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2的一侧的端部92a呈沿轴向延伸的笔直的带状,并从下侧向上侧贯穿电路板70。端部92a在贯穿电路板70的位置处通过焊接、熔接、压入等连接方法与电路板70电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汇流条92的另一侧的端部把持从定子43的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并通过焊接或熔接与线圈连接。由此,定子43与电路板70经由汇流条92而电连接。
电路板70配置于马达40、汇流条单元90以及输出部60的上侧。电路板70位于马达轴41和从动轴61的上侧。电路板70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电路板70经由汇流条单元90与定子43的线圈连接。另外,电路板70经由省略图示的连接器部与电源连接。即,电路板70与马达40和电源电连接。
电路板70的板面与轴向垂直。电路板70沿XY平面延伸。即,电路板70以轴向作为板厚方向。电路板70的板厚方向为Z轴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板厚方向”是指电路板70的板厚方向。另外,板厚方向一侧是指上侧,板厚方向另一侧是指下侧。
电路板70具有朝向板厚方向的彼此相反侧的第一安装面(安装面)70a和第二安装面70b。第一安装面70a是朝向上侧的面,第二安装面70b是朝向下侧的面。在第一安装面70a和第二安装面70b上分别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73。电路板70和电子部件73作为控制马达40的逆变器装置而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包含转换器电路和逆变器电路。
多个电子部件73包含多个第一元件75、多个第二元件76、马达用传感器71以及输出部传感器72。第一元件75安装于第一安装面70a。第二元件76、马达用传感器71以及输出部传感器72安装于第二安装面70b。第二元件76的高度尺寸比第一元件75的高度尺寸大。
另外,在这里,各个电子部件73的高度尺寸是指电路板70沿着板厚方向的尺寸。
马达用传感器71固定于电路板70的第二安装面70b中的隔着间隙在电路板70的板厚方向上与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对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用传感器71配置于中心轴线J1上。马达用传感器71是检测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的磁传感器。马达用传感器71通过检测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来检测马达用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马达轴41的旋转。
输出部传感器72固定于电路板70的第二安装面70b中的隔着间隙在电路板70的板厚方向上与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对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配置于输出中心轴线J3上。输出部传感器72是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的磁传感器。输出部传感器72通过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磁场来检测输出部用传感器磁铁63的旋转位置,从而检测从动轴61的旋转。
多个第一元件75包含构成转换器电路和逆变器电路的晶体管等。一部分的晶体管作为将从电源输入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转换器电路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另外,一部分的晶体管作为将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向马达40提供的逆变器电路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晶体管的发热量比其他电子部件73的发热量大。在晶体管与外壳11之间配置有散热材料5。由此,晶体管的热向外壳11释放。
多个第二元件76包含扼流线圈78和电容器79。第二元件76作为将从电源输入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的转换器电路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
第二元件76的轴向位置与马达40的轴向位置重叠。第二元件76相对于马达40配置于径向外侧。在安装于电路板70的电子部件中,作为第二元件76的扼流线圈78和电容器79的高度尺寸最大。另一方面,在收纳于外壳11内的各部件中,马达40的轴向的尺寸最大。因此,通过第二元件76的轴向位置与马达40的轴向位置重叠,能够在轴向上缩小外壳11的收纳空间。其结果为,能够实现电动致动器10的轴向尺寸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电子部件73中的高度尺寸比较小的第一元件75配置于电路板70的第一安装面70a。因此,与将第一元件75与第二元件76一起安装于第二安装面70b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路板70小型化。另外,从轴向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安装面70a的第一元件75的一部分与马达40重叠。因此,虽然电动致动器10的轴向尺寸稍微变大,但也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的径向尺寸大幅小型化。其结果为,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的整体小型化。
图2是电动致动器10的仰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外壳11的图示。
电动致动器10具有三个电容器79和一个扼流线圈78作为第二元件76。这里,将三个电容器79分别称为第一电容器79A、第二电容器79B以及第三电容器79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器79A与第二电容器79B沿着中心轴线J1的周向排列。这样,通过构成为至少两个第二元件76沿着中心轴线J1的周向排列,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相对于中心轴线J1的径向尺寸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三电容器79A、79B、79C以及扼流线圈78沿着输出中心轴线J3的周向排列。这样,通过构成为至少两个第二元件76沿着输出中心轴线J3的周向排列,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相对于输出中心轴线J3的径向尺寸小型化。
如图2所示,从轴向观察时,设想马达40的外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43的外形)与将从动轴6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65的外形的一对共同切线VL。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第一电容器79A、第二电容器79B以及扼流线圈78的一部分配置于由马达40的外形、轴承65的外形以及它们的共同切线VL包围的区域P的内侧。在电动致动器10向轴向的投影面积中,区域P是无法切削的区域,因此无法有助于小型化。通过第二元件7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区域P的内侧,能够实现区域P的外侧的区域的小型化。由此,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向轴向的投影面积小型化。
图2图示出了从动齿轮62的节圆C。第一~第三电容器79A、79B、79C以及扼流线圈78配置于从动齿轮62的节圆C的内侧。从动齿轮62的节圆C假想地表示从动齿轮62的动作范围。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元件7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节圆C的内侧,因此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向轴向的投影面积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齿轮62为扇形齿轮。在从动齿轮62中,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元件76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从动齿轮的驱动轨迹重叠。因此,能够使电动致动器10向轴向的投影面积小型化。
如图1所示,外壳11收纳马达40、减速机构50、输出部60、电路板70、电子部件73以及汇流条单元90。外壳11具有外壳主体12、罩13以及帽部14。罩13固定于外壳主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帽部14固定于外壳主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
外壳主体12具有:方筒状的外壁部30,其构成电动致动器10的壳体;底壁部31,其从外壁部30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以及马达壳体部32和从动轴保持部33,它们设置于底壁部31。即,外壳11具有外壁部30、底壁部31、马达壳体部32以及从动轴保持部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部30呈沿轴向观察时为五边形的方筒状。外壁部30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壳体部32。外壁部30的上侧的开口部是外壳主体12的上侧的开口部12a。在开口部12a的内侧收纳有电路板70。
底壁部31具有在下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底壁部31的开口部的周缘设置有从底壁部31向下侧突出的筒状的筒状壁31a。被筒状壁31a包围的开口部是外壳主体12的下侧的开口部12b。马达壳体部32和从动轴保持部33设置于底壁部31的上表面。
马达壳体部32呈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40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3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并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马达壳体部32在内侧保持马达40。更详细而言,在马达壳体部32的内周面固定有马达40的定子43。马达壳体部32具有从底壁部31向上侧延伸的筒状部32b和从筒状部32b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的分隔壁32a。
分隔壁32a位于定子43与汇流条单元90的轴向之间。分隔壁32a在沿轴向观察的中央具有轴承保持部32c。轴承保持部32c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轴承保持部32c的内周面保持有第二轴承44b。分隔壁32a兼作轴承保持架,由此能够抑制电动致动器10在轴向上大型化。
在分隔壁32a上通过多个螺栓96固定有电路板70。螺栓96从电路板70的上侧沿板厚方向贯穿电路板70,并紧固于分隔壁32a的螺纹孔。由此,外壳主体12支承电路板70。
从动轴保持部33呈从底壁部31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从动轴保持部33的侧面的一部分与马达壳体部32的侧面相连。从动轴保持部33具有沿轴向贯穿从动轴保持部33的孔部33a。在孔部33a的内侧嵌合有圆筒状的轴承65。轴承65是滑动轴承。在轴承65的内侧嵌合有从动轴61。轴承65将从动轴61支承为能够绕输出中心轴线J3旋转。即,电动致动器10具有将从动轴6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65。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由实施方式限定。
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7)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致动器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第一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驱动轴;
电路板,其以轴向作为板厚方向;以及
多个电子部件,该多个电子部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多个所述电子部件包含:
第一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一侧的第一安装面;以及
第二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板厚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安装面,并且该第二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元件沿着所述板厚方向的尺寸大,
所述第二元件的轴向位置与所述马达的轴向位置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元件沿着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周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致动器具有:
从动轴,其绕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二中心轴线旋转;以及
动力传递部,其从所述驱动轴向所述从动轴传递动力,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元件沿着所述第二中心轴线的周向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致动器具有支承所述从动轴而使所述从动轴能够旋转的轴承,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所述马达的外形、所述轴承的外形以及它们的共同切线包围的区域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致动器具有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固定于所述从动轴并被传递来自所述马达这一侧的动力,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从动齿轮的节圆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齿轮是扇形齿轮,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从动齿轮的驱动轨迹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元件是电容器或扼流线圈。
CN202122338548.5U 2020-09-25 2021-09-24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162905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0764 2020-09-25
JP2020160764A JP2022053884A (ja) 2020-09-25 2020-09-25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90514U true CN216290514U (zh) 2022-04-12

Family

ID=80996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38548.5U Active CN216290514U (zh) 2020-09-25 2021-09-24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53884A (zh)
CN (1) CN21629051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58459A (ja) * 2022-10-14 2024-04-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3884A (ja) 2022-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5841B (zh) 减速机构以及带有减速机的马达
US8598755B2 (en) Electric rotary actuator
CN210201584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08289323A (ja) モータ
JP7151175B2 (ja) 変速機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9661528B (zh) 带电动机的波动齿轮减速器
US20190085906A1 (en) Transmission and actuator
CN216290514U (zh) 电动致动器
US11916439B2 (en) Rotor, motor, and wiper motor having a structure for fixing a magnet to a rotor core
WO2017082099A1 (ja) ギア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ギアード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4125088U (zh) 电动致动器
JP750128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0041557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620019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324376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699012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7115775U (zh) 旋转电机
CN21629056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125011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9221183U (zh) 减速器
JP7508629B2 (ja)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JP7512807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283304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211331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4337088A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