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48711U -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48711U
CN216148711U CN202122284020.4U CN202122284020U CN216148711U CN 216148711 U CN216148711 U CN 216148711U CN 202122284020 U CN202122284020 U CN 202122284020U CN 216148711 U CN216148711 U CN 216148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negative pressure
vaginal
air bag
fist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840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22840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48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48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48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直肠引流管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环设有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引流管外壁在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开有引流口;***引流管内部形成有第一引流腔及第二引流腔;第一引流腔上部与***引流管上端连通;第二引流腔上部与引流口连通;直肠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环设有第三气囊及第四气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插至第二引流腔,其上端从引流口穿出,以形成插至病人直肠***瘘的负压引流部。效果:本申请在病人***、直肠及直肠***瘘完全固放好后,能全方位密封直肠***瘘,***尿液及直肠便液等均不易进入直肠***瘘,使得病人直肠***瘘能实现快速愈合修复。

Description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直肠***瘘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主要是先天因素导致。后天性直肠***瘘,病因复杂,常见于产伤、妇科盆腔手术、直肠癌术后并发直肠吻合口瘘、晚期癌症、感染、放射性损伤、性暴力或性犯罪等人为外伤。
后天性直肠***瘘的形成具体如下几个方面:
1、***直肠周围感染脓肿形成后,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脓肿可穿透直肠***隔,导致瘘形成;
2、硬化剂注射时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等,可以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坏死而形成瘘;
3、妇科肿瘤手术,如肿瘤与直肠黏膜粘连或侵犯直肠,剥离时可损伤直肠,如处理不当术后也易形成瘘;
4、常见于产科分娩过程中,如***保护不当或切开***偏离,偏向后纵中位也会导致直肠***瘘的形成;
5、直肠***贯穿伤可直接造成直肠与***间通道,伤后如果未及时发现及处理,极易形成直肠***瘘。
不管是先天性直肠***瘘还是后天性直肠***瘘,其均难以通过手术彻底治疗并康复,唯有通过较好的干预,才能使得其愈合良好。
现阶段,对于直肠***瘘的干预治疗,通常是从***将冲洗管***至病人直肠***瘘,来对病人直肠***瘘进行冲洗杀菌,并将其中残液负压吸引出来,以使病人直肠***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无菌状态来达到快速愈合,但病人往往在此时间段内禁不住排***分泌液、排尿和/或排便,因病人直肠***瘘与病人***及直肠均相通,所以,病人所排***分泌液、尿和/或便均存在继续进入病人直肠***瘘的可能,使得病人直肠***瘘会再次存有细菌及残液,使得在此时间段内愈合效果差。
而现有则没有一款能较好促进病人直肠***瘘快速愈合的装置以供使用。
因此,结合人体构造及临床经验,本专利发明人设计出本申请,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直肠引流管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
***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引流管外壁在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向外开设有引流口;***引流管内部相并列的形成有第一引流腔及第二引流腔;第一引流腔上部与***引流管上端连通;第二引流腔上部与引流口连通;
直肠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三气囊及第四气囊;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间距等于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间距;
直肠***瘘负压吸引管可上下活动的插至于第二引流腔,其上端从引流口穿出,以使形成适于插至病人直肠***瘘的负压引流部。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引流管外壁于引流口旁侧环设有显影圈A;直肠引流管外壁在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环设有显影圈B。
优选地,***引流管外壁于引流口上下两侧分别环设有一显影圈A;直肠引流管外壁在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环设有两显影圈B;两显影圈B之间间距等于两显影圈A之间间距。
优选地,第二引流腔上部向外弯折以使形成弧形过渡部,弧形过渡部与引流口连通。
优选地,***引流管下端分叉,以使形成第一插接头及第二插接头;
第一引流腔下部与第一插接头连通;第二引流腔下部与第二插接头连通;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从第二插接头伸出。
优选地,第一插接头外连接有一用以将其密封盖合的第一密封盖;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外壁向外凸设有一适于插至第二插接头的用以对其自身***深度进行限位并对第二插接头进行密封的外凸块。
优选地,还包括用以牵引直肠***瘘负压吸引管沿第二引流腔上下活动的医用导丝;
医用导丝长度等于直肠***瘘负压吸引管长度,并可抽离的插至于直肠***瘘负压吸引管内,且医用导丝下端设有适于抵至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的盖帽。
优选地,***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一导气连接头;直肠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二导气连接头;
***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A;***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二气囊与第一导气连接头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B;
直肠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三气囊与所述第四气囊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C;直肠引流管外壁内在第四气囊与第二导气连接头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D。
优选地,还包括导气三通管、充气球囊、第一限流夹及第二限流夹;
导气三通管第一端连接至第一导气连接头,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导气连接头,第三端连接至充气球囊;第一限流夹可开合的夹持于导气三通管第一端外;第二限流夹可开合的夹持于导气三通管第二端外。
优选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的负压引流部外壁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负压引流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在具体实施时,包括***引流管、直肠引流管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使用时,先对病人***、直肠及直肠***瘘进行冲洗杀菌,然后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立即插至病人***,并将所述直肠引流管立即插至病人直肠,在超声等显影下,以使病人直肠***瘘第一端位于所述***引流管外壁设有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并正对所述***引流管外壁设有的引流口,且以使病人直肠***瘘第二端位于所述直肠引流管外壁设有的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而后,将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插至所述***引流管的第二引流腔中,以使其上端负压引流部从所述***引流管外壁设有的引流口穿出,其上端负压引流部即会顺滑的伸入病人直肠***瘘,如此,即可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连接一负压装置来将病人直肠***瘘中存有的残液吸出,以便于病人直肠***瘘的快速愈合,而在此过程中,鼓起后的所述第一气囊用以封堵病人***内可能流出的分泌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二气囊用以封堵病人***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三气囊用以封堵病人直肠内可能流出的便液,鼓起后的所述第四气囊用以封堵病人直肠造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使得能全方位的密封残液被负压吸引完毕的病人直肠***瘘,使得病人***分泌液、***口残液、直肠便液及直肠造口残液等均不易进入病人直肠***瘘,使得病人直肠***瘘确实能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干泽无菌,以实现快速愈合修复,进而,本申请实用性强,使用可靠,使得使用效果好,使得适于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预先使得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上端的负压引流部回缩至所述第二引流腔内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是本申请置于病人身体后,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及所述第四气囊均鼓起至一定体积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是本申请置于病人身体后,所述医用导丝带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沿着所述第二引流腔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上端的负压引流部从所述引流口伸出至病人直肠***瘘内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7是本申请置于病人身体后,抽出所述医用导丝,并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连接一负压装置以对病人直肠***瘘内残液向外进行负压吸引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1000;
***引流管10;
第一气囊101;第二气囊102;引流口103;第一引流腔104;第二引流腔105;弧形过渡部1051;显影圈A106;第一插接头107;第二插接头108;第一密封盖109;第一导气连接头110;导气通道A111;导气通道B112;
直肠引流管20;
第三气囊201;第四气囊202;显影圈B203;第二导气连接头204;导气通道C205;导气通道D206;第二密封盖207;
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
负压引流部301;负压引流孔3011;外凸块302;
医用导丝40;
盖帽401;
导气三通管50;
充气球囊60;
第一限流夹70;
第二限流夹80;
病人***2000;
病人直肠3000;
病人直肠***瘘4000;
负压吸引器50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1000,包括***引流管10、直肠引流管20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
其中,所述***引流管10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一气囊101及第二气囊102;所述***引流管10外壁在所述第一气囊101与所述第二气囊102之间向外开设有引流口103;所述***引流管10内部相并列的形成有第一引流腔104及第二引流腔105;所述第一引流腔104上部与所述***引流管10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引流腔105上部与所述引流口103连通;
并且,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三气囊201及第四气囊202;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间距等于所述第一气囊101与所述第二气囊102之间间距;
且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可上下活动的插至于所述第二引流腔105,其上端从所述引流口103穿出,以使形成适于插至病人直肠***瘘4000的负压引流部301。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本申请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用以作为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1000使用。
本申请主要包括***引流管10、直肠引流管20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使用时,先对病人***2000、病人直肠3000及病人直肠***瘘4000进行冲洗杀菌,然后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立即插至病人***2000,并将所述直肠引流管20立即插至病人直肠3000,在超声等显影下,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位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第一气囊101与第二气囊102之间,并正对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且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位于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设有的第三气囊201与第四气囊202之间。
而后,将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插至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引流腔105中,以使其上端负压引流部301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穿出,其上端负压引流部301即会顺滑的伸入病人直肠***瘘4000。
如此,即可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连接一负压吸引器5000来将病人直肠***瘘4000中存有的残液吸出,以便于病人直肠***瘘4000的快速愈合。具体的,参照图7所示。
而在此过程中,鼓起后的所述第一气囊101用以封堵病人***2000内可能流出的分泌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二气囊102用以封堵病人***2000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三气囊201用以封堵病人直肠3000内可能流出的便液,鼓起后的所述第四气囊202用以封堵病人直肠3000造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使得能全方位的密封残液被负压吸引完毕的病人直肠***瘘4000,使得病人***2000分泌液、***口残液、病人直肠3000便液及直肠造口残液等均不易进入病人直肠***瘘4000,使得病人直肠***瘘4000确实能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干泽无菌,以实现快速愈合修复。
同时,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固定至病人***2000内,病人***2000所排分泌液即会沿着所述***引流管10下端流出,将本申请所述直肠引流管20固定至病人直肠3000内,病人直肠3000所排便液即会沿着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下端流出,如此,则使得本申请在使用时不会影响病人正常生理与生活,使得本申请使用适应性强。
进而,本申请实用性强,使用可靠,使得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10外壁于所述引流口103旁侧环设有显影圈A106;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在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环设有显影圈B107。
由此,在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插至病人***2000,并将本申请所述直肠引流管20插至病人直肠3000,在超声等显影下,以使所述显影圈A106邻近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并以使所述显影圈B107邻近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即可实现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被限定在所述第一气囊101与所述第二气囊102之间,并正对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且实现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被限定在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使得本申请使用便利可靠。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10外壁于所述引流口103上下两侧分别环设有一所述显影圈A106;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在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环设有两所述显影圈B107;两所述显影圈B107之间间距等于两所述显影圈A106之间间距。
由此,在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插至病人***2000,并将本申请所述直肠引流管20插至病人直肠3000,在超声等显影下,以使两所述显影圈A106之间的中部正对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并以使两所述显影圈B107之间的中部正对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即可实现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被限定在所述第一气囊101与所述第二气囊102之间,并较准确的正对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且实现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被较准确的限定在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使得本申请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可靠。
再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引流腔105上部向外弯折以使形成弧形过渡部1051,所述弧形过渡部1051与所述引流口103连通。
由此,所设置的弧形过渡部1051必然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在将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从下往上插至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引流腔105中后,其上端即可沿着所述弧形过渡部1051顺滑的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穿出,并在对准位置后即可顺滑的伸入病人直肠***瘘4000,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更优。
再者,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管10下端分叉,以使形成第一插接头107及第二插接头108;
其中,所述第一引流腔104下部与所述第一插接头107连通;所述第二引流腔105下部与所述第二插接头108连通;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从所述第二插接头108伸出。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头107外连接有一用以将其密封盖合的第一密封盖109;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外壁向外凸设有一适于插至所述第二插接头108的用以对其自身***深度进行限位并对所述第二插接头108进行密封的外凸块302。
如此,当病人不需要排分泌液,如月经液时,即可将所述第一密封盖109盖合至所述第一插接头107外,当病人需要排分泌液,如月经液时,即可将所述第一密封盖109从所述第一插接头107外拔开。
并且,在所述外凸块302插至所述第二插接头108内后,其即可对所述第二插接头108进行密封,使得在其下端外接负压吸引器5000,并通过所外接的负压吸引器5000负压吸引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时,使得能保持病人直肠***瘘4000内较为稳定的负压状态,以尽可能的避免因所述第二插接头108下端插接口处漏气造成负压吸引效果差。
同时,在所述外凸块302插至所述第二插接头108内后,其还能对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的***深度进行限位,使得在使用本申请对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进行负压吸引时,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上端的负压引流部301插至病人直肠***瘘4000内的深度能保持稳定,使得不易前后移位导致失位滑脱,使得本申请使用可靠性更好。
更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还包括用以牵引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沿所述第二引流腔105上下活动的医用导丝40;
其中,所述医用导丝40长度等于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长度,并可抽离的插至于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内,且所述医用导丝40下端设有适于抵至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的盖帽401。
由此,在使用本申请时,参照图4所示,预先用手握紧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及其内所述医用导丝40,以使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上端的所述负压引流部301回缩至所述第二引流腔105内,如此一来,即便于后续在超声等显影下,将所述***引流管10插至病人***2000合适深度,并将所述直肠引流管20插至病人直肠3000合适深度,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位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第一气囊101与第二气囊102之间,并正对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且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位于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设有的第三气囊201与第四气囊202之间。
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一导气连接头110;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二导气连接头204;
其中,所述***引流管10外壁内在所述第一气囊101与所述第二气囊102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A111;所述***引流管10外壁内在所述第二气囊102与所述第一导气连接头110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B112;
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内在所述第三气囊201与所述第四气囊202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C205;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内在所述第四气囊202与所述第二导气连接头204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D206。
基于此,本申请还包括导气三通管50、充气球囊60、第一限流夹70及第二限流夹80;
其中,所述导气三通管50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导气连接头110,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导气连接头204,第三端连接至所述充气球囊60;所述第一限流夹70可开合的夹持于所述导气三通管50第一端外;所述第二限流夹80可开合的夹持于所述导气三通管50第二端外。
由此,在打开所述第一限流夹70时,即可通过所述充气球囊60给所述第一气囊101及所述第二气囊102同步充气,以使其周缘鼓起至一定体积后再关闭所述第一限流夹70,使得能较好顶至病人***2000内壁周缘,以使得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被密封。
同理,在打开所述第二限流夹80时,即可通过所述充气球囊60给所述第三气囊201及所述第四气囊202同步充气,以使其周缘鼓起至一定体积后再关闭所述第二限流夹80,使得能较好顶至病人直肠3000内壁周缘,以使得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被密封。
具体的,可参照图5所示;
并且,之所以设置所述第一限流夹70及所述第二限流夹80,其原因还在于:不同病人***2000内径与直肠内径大小均不同,如此,即使得可确保能根据不同病人***2000内径来打开所述第一限流夹70,以通过所述充气球囊60给所述第一气囊101及所述第二气囊102同步充气至合适量来顶紧不同病人***2000内壁。还使得可确保能根据不同病人直肠3000内径来打开所述第二限流夹80,以通过所述充气球囊60给所述第三气囊201及所述第四气囊202同步充气至合适量来顶紧不同病人直肠3000内壁,使得本申请使用适应性更强及使用灵活性更强。
而后,参照图6所示,即可向上推动所述医用导丝40,以使其带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沿着所述第二引流腔105向上移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上端的所述负压引流部301即会沿着所述第二引流腔105上部的弧形过渡部1051从所述引流口103向外伸出,并直接伸入与其位置对准的病人直肠***瘘4000内一定深度。
如此,即完成本申请在病人***2000、病人直肠3000及病人直肠***瘘4000的整个固放。
后续的,参照图7所示,即可抽出所述医用导丝40,并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连接一负压吸引器5000,以对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向外进行负压吸引。
同时,当病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排尿时,即可将所述第一密封盖109从所述第一插接头107外拔开,并在所述第一插接头107上外接一接尿袋即可,同理,当病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排便时,即可在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上外接一接便袋即可。
如此,即使得病人排尿及排便均非常便利,均不影响使用本申请对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向外进行负压吸引,反之,使用本申请对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向外进行负压吸引时,其也不影响病人正常排尿及排便。
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申请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的负压引流部301外壁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负压引流孔3011。
由此,则使得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向外负压吸引效果更优,能更均匀、更分散及更快捷的将病人直肠***瘘4000内残液对外吸出。
更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下端外连接有一用以将其密封盖合的第二密封盖207;
如此,当病人不需要排便时,即可将所述第二密封盖207盖合至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下端外,当病人需要排便时,即可将所述第二密封盖207从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下端外拔开。
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引流管10上端至所述第一气囊101之间的间距及所述直肠引流管20上端至所述第三气囊201之间的间距均优选设定为3.0cm。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做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1000,在具体实施时,包括***引流管10、直肠引流管20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使用时,先对病人***2000、直肠及直肠***瘘进行冲洗杀菌,然后将本申请所述***引流管10立即插至病人***2000,并将所述直肠引流管20立即插至病人直肠3000,在超声等显影下,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一端位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第一气囊101与第二气囊102之间,并正对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且以使病人直肠***瘘4000第二端位于所述直肠引流管20外壁设有的第三气囊201与第四气囊202之间,而后,将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插至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引流腔105中,以使其上端负压引流部301从所述***引流管10外壁设有的引流口103穿出,其上端负压引流部301即会顺滑的伸入病人直肠***瘘4000。
如此,即可在所述直肠***瘘负压吸引管30下端连接一负压吸引器5000来将病人直肠***瘘4000中存有的残液吸出,以便于病人直肠***瘘4000的快速愈合,而在此过程中,鼓起后的所述第一气囊101用以封堵病人***2000内可能流出的分泌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二气囊102用以封堵病人***2000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鼓起后的所述第三气囊201用以封堵病人直肠3000内可能流出的便液,鼓起后的所述第四气囊202用以封堵病人直肠3000造口可能负压吸入的残液,使得能全方位的密封残液被负压吸引完毕的病人直肠***瘘4000,使得病人***2000尿液、***口残液、直肠便液及直肠造口残液均不易进入病人直肠***瘘4000,使得病人直肠***瘘4000确实能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干泽无菌,以实现快速愈合修复。
进而,本申请确实实用性强,使用可靠,使得使用效果好。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而因此限制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直肠引流管及直肠***瘘负压吸引管;
***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引流管外壁在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向外开设有引流口;***引流管内部相并列的形成有第一引流腔及第二引流腔;第一引流腔上部与***引流管上端连通;第二引流腔上部与引流口连通;
直肠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环设有第三气囊及第四气囊;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间距等于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间距;
直肠***瘘负压吸引管可上下活动的插至于第二引流腔,其上端从引流口穿出,以使形成适于插至病人直肠***瘘的负压引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外壁于引流口旁侧环设有显影圈A;直肠引流管外壁在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环设有显影圈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外壁于引流口上下两侧分别环设有一显影圈A;直肠引流管外壁在第三气囊与第四气囊之间环设有两显影圈B;两显影圈B之间间距等于两显影圈A之间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引流腔上部向外弯折以使形成弧形过渡部,弧形过渡部与引流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管下端分叉,以使形成第一插接头及第二插接头;
第一引流腔下部与第一插接头连通;第二引流腔下部与第二插接头连通;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从第二插接头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插接头外连接有一用以将其密封盖合的第一密封盖;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外壁向外凸设有一适于插至第二插接头的用以对其自身***深度进行限位并对第二插接头进行密封的外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牵引直肠***瘘负压吸引管沿第二引流腔上下活动的医用导丝;
医用导丝长度等于直肠***瘘负压吸引管长度,并可抽离的插至于直肠***瘘负压吸引管内,且医用导丝下端设有适于抵至直肠***瘘负压吸引管下端的盖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一导气连接头;直肠引流管外壁靠近其下端设有第二导气连接头;
***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A;***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二气囊与第一导气连接头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B;
直肠引流管外壁内在第三气囊与所述第四气囊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C;直肠引流管外壁内在第四气囊与第二导气连接头之间设有将其连通的导气通道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气三通管、充气球囊、第一限流夹及第二限流夹;
导气三通管第一端连接至第一导气连接头,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导气连接头,第三端连接至充气球囊;第一限流夹可开合的夹持于导气三通管第一端外;第二限流夹可开合的夹持于导气三通管第二端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直肠***瘘负压吸引管的负压引流部外壁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负压引流孔。
CN202122284020.4U 2021-09-18 2021-09-18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Active CN216148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4020.4U CN216148711U (zh) 2021-09-18 2021-09-18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4020.4U CN216148711U (zh) 2021-09-18 2021-09-18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48711U true CN216148711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5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84020.4U Active CN216148711U (zh) 2021-09-18 2021-09-18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48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16691A1 (zh) 医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WO2015027572A1 (zh) 完全转流型肠造瘘管
CN201219914Y (zh) 肛管直肠压迫止血管
CN216148711U (zh)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CN106492325A (zh) 一种引流管
CN215652898U (zh) 一种临床用负压冲洗引流管
CN206837172U (zh) 一种腹腔引流装置
CN113713194A (zh) 直肠***瘘负压引流装置
US20090099515A1 (en) Trans-cervical catheter having a conical-shaped balloon
CN204158773U (zh) 内固定防脱落的腹腔引流管
CN115813632A (zh) 一种肛肠排气止血装置
CN211068350U (zh) 肠梗阻逆行灌洗器
CN212490007U (zh) 一种多功能直肠抬举器
CN110251297B (zh) 免还瘘小肠造口器
CN209203498U (zh) 一种应用于Notes技术的分级式囊肿切开刀
RU2695571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перфораций и разрывов пищевода
CN210277852U (zh) 一种直肠***物助排装置
CN213608793U (zh) 一次性使用留肠器
ES1297326U (es) Dispositivo de continuidad para ileostomia derivativa
CN216986028U (zh) 一种恶性胸腹腔积液引流专用控制管
CN213724317U (zh) 一种t型肠造瘘封堵管
CN202128749U (zh) 一种双腔防漏灌肠管
CN206729989U (zh) 三囊消化道密闭性检测器
CN210472208U (zh) 一种互通式双套囊直肠插管止血器
CN214074491U (zh) 一种抗反流造口灌肠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