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5925U - 电源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5925U
CN216015925U CN202122282595.2U CN202122282595U CN216015925U CN 216015925 U CN216015925 U CN 216015925U CN 202122282595 U CN202122282595 U CN 202122282595U CN 216015925 U CN216015925 U CN 216015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power converter
housing
hole
convers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825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邓磊
黄堪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825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5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5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5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包括壳体、转换模块、至少两个连接装置和插座,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过线孔和插座孔;所述转换模块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转换模块具有输出端和至少两个输入端;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装置与所述至少两个输入端相匹配;所述插座设于所述插座孔中,并与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插座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所述转换模块用于将接入的至少两个所述目标电源并联或串联后输出至所述插座。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连接装置,可以使电源转换器同时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电源,通过转换模块转换后使电源转换器的插座能输出数倍的电压或电流,进而提供输出功率。

Description

电源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转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电源转换器。
背景技术
电器一般需要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下才能长时间正常使用,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压标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某些电器无法在低电压国家或地区正常使用。例如,美国家用电一般分为240V和120V两种,采用120V的电源将无法使额定电压为240V的电器长时间正常工作。此外,对于单台储能设备,当电器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其额定输出功率时,同样会存在无法正常带动电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转换器,以使低输出功率的电源能够带动高输入功率的电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过线孔和插座孔;
转换模块,所述转换模块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转换模块具有输出端和至少两个输入端;
至少两个连接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装置与所述至少两个输入端相匹配,且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装置中的每一个连接装置的一端用于连接不同的目标电源,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转换模块上对应的输入端电连接;以及
插座,所述插座设于所述插座孔中,并与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插座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所述转换模块用于将接入的至少两个所述目标电源并联或串联后输出至所述插座。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线和与所述连接线连接的输入插头,所述连接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并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入插头能够与所述目标电源上的电源输出口相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过线孔的内侧壁和所述连接线的外侧壁的其中之一设有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环,所述卡环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第一固定扣,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中部环抱位于所述安装腔中的所述连接线的至少部分外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以使所述连接线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连接柱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孔相连通,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保护条,所述保护条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焊片,所述焊片的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插座的接线端固定相连,使所述焊片和所述接线端同时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所述焊片的另一端与所述转换模块的所述输出端焊接相连。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插座上设有插槽,所述接线端设于所述插槽中,所述焊片包括:
固定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部插设于所述插槽中,并通过穿设于所述固定孔中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接线端固定连接;
焊接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接线端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插槽外,与所述输出端焊接相连;
一对限位部,对称设于所述焊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一对限位部与所述插槽的槽口端面平行,且所述一对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插槽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第二固定扣,所述第二固定扣设置于所述插座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插座的两端插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扣与所述壳体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转换模块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转接板和控制板,所述输出端和所述输入端设于所述转接板上,所述控制板和所述转接板的其中之一设有插针,另一设有与所述插针相匹配的插针孔,所述插针插设并焊接于所述插针孔中。
本申请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连接装置,可以使电源转换器同时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电源,通过转换模块转换后使电源转换器的插座能输出数倍的电压或电流,进而提供输出功率,实现为高输入功率的用电负载供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源转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一;
图3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二;
图4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三;
图5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四;
图6是图2中串联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并联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分解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焊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源转换器;10、第一壳体;11、安装腔;12、过线孔;122、卡环;14、安装孔;16、安装槽;18、插座孔;20、第二壳体;22、连接柱;24、螺钉孔;30、转换模块;31、转接板;311、插针孔;32、焊接孔;33、控制板;331、插针;34、焊盘;45、连接装置;40、输入插头;50、连接线;52、卡槽;60、保护条;70、第一固定扣;80、插座;82、固定臂;84、插槽;90、焊片;91、固定部;912、卡槽;914、垫片;916、第二紧固件;92、焊接部;93、限位部;110、第二固定扣;101、压持部;10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100,电源转换器100是用于与目标电源电连接,进而将目标电源的电能提供至连接于电源转换器100上的其它用电负载的设备。
如图1至图9所示,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源转换器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一;图3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二;图4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三;图5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图之四;图6是图2中串联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中并联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100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100的分解结构及其局部放大示意图。电源转换器100包括壳体、转换模块30、至少两个连接装置45以及插座80。壳体的内部设有安装腔11,壳体上设有与安装腔11连通的过线孔12和插座孔18;转换模块30设置于安装腔11内,以利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进行保护。转换模块30具有输出端和至少两个输入端,至少两个连接装置45与至少两个输入端相匹配,且至少两个连接装置45中的每一个连接装置的一端用于连接不同的目标电源,另一端穿过过线孔12后与转换模块30上对应的输入端电连接。例如,连接装置4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输入端的数量与连接装置45的数量相匹配,同样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其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一端连接第一目标电源,第二连接装置的一端连接第二目标电源,以实现连接不同的目标电源;第一连接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端,第二连接装置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以实现与对应的输入端电连接。插座80设于插座孔13中,与输出端电连接,插座80用于连接用电负载,转换模块30用于将接入的至少两个目标电源并联或串联后输出至插座80。
本申请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连接装置45,可以使电源转换器100同时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电源,通过转换模块30转换后使电源转换器100的插座80能输出数倍的电压或电流,进而提高输出功率,实现为高功率的用电负载供电的目的。以下实施例以两个连接装置45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的,如图2所示,转换模块30包括串联电路,两个输入端通过串联电路连接,以将两个目标电源串联后输出至输出端,进而使插座80输出双倍的电压。如图6所示,图中的L表示火线,N表示零线,PE表示地线,K1、K2为开关。两个输入端通过串联电路连接至输出端,使输出端输出双倍的电压。
可选的,如图3所示,转换模块30包括并联电路,转换模块30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并联电路连接,以将两个目标电源并联后输出至输出端,进而使插座80输出双倍的电流。如图7所示,图中的L表示火线,N表示零线,PE表示地线,K1、K2为开关。两个输入端通过并联电路连接至输出端,使输出端输出双倍的电流。
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换模块30可以同时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如图4所示,转换模块30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第一电控开关、第二电控开关、第三电控开关、第四电控开关以及用于控制第一电控开关、第二电控开关、第三电控开关、第四电控开关的控制器,两个输入端分别通过第一电控开关和第二电控开关与串联电路连接,两个输入端还分别通过第三电控开关和第四电控开关与并联电路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还与输出端连接。当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控开关和第二电控开关开启、第三电控开关和第四电控开关关断时,转换模块30为串联模式,输出端输出双倍的电压;当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控开关和第二电控开关关断、第三电控开关和第四电控开关开启时,转换模块30为并联模式,输出端输出双倍的电流。当连接装置45的数量多于两个时,只需相应增加电控开关的数量,即可使该电源转换器100可以选择实现输出多倍的电流或电压。
可选的,如图5所示,转换模块30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与第一输出端连接。两个输入端还分别连接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与第二输出端连接。相应的,插座80包括第一插座和第二插座,第一插座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插座与第二输出端连接,从而使第一插座可以输出双倍的电压,第二插座可以输出双倍的电流,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第一插座或第二插座。
进一步地,设置于电源转换器100上的插座80用于与用电负载电连接,可以设置电源转换器100包括至少两个插座80,转换模块30上设有线路,至少两个插座80焊接固定于转换模块30上,并与设于转换模块30上的线路电连接。其中,在壳体与插座80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插接孔18,插座80经插接孔18露出,以便于连接用电负载。
其中,插座80的数量例如可以为三个,如图1所示,三个插座80包括两个20A的插座80和一个30A的插座80,三个插座80并排间隔设置,且分别与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可以设置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可拆卸连接,并围合形成安装腔11和与安装腔11连通的过线孔12。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45包括连接线50和与连接线50连接的输入插头40,连接线50穿设于过线孔12内与输入端连接,输入插头40能够与目标电源上的电源输出口相连接。
由于连接线50穿设于过线孔12内时,如果拉动输入插头40和连接线50,可能导致连接于连接线50另一端的转换模块30在安装腔11内受力发生移动,进而损坏转换模块30及连接于其上的电子元件。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图10是图9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可以在过线孔12的侧壁上设置卡环122,并在连接线50的外侧壁上与卡环12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卡槽52,卡环122插置于卡槽52内。
具体来说,卡环122环绕过线孔12的周向设置,卡槽52环绕连接线50的周向设置,当将卡环122与卡槽52对位配合时,能够沿连接线50的延伸方向对连接线50进行定位和限位,避免连接线50在外力的作用力向背离或者靠近转换模块30的方向移动,如此,可以避免转换模块30受力发生移动,以保护转换模块30和设置于转换模块30上的电子元件。
可选地,卡环122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卡环122沿过线孔12的轴向间隔设置。卡槽52的数量也可以有多个,多个卡槽52沿连接线50的轴向间隔设置,以便于调节连接线50相对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深度。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卡槽52和卡环122还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可以在连接线50的外侧壁上设置卡环122,而在过线孔12的侧壁上设置卡槽52,卡环122插置于卡槽52内。其中,卡环122在连接线50的外侧壁上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卡环122在过线孔12的侧壁上的设置方式相同,卡槽52在过线孔12的侧壁上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卡槽52在连接线50的外侧壁上的设置方式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
如果连接线50连接于转换模块30的端部采用常规的圆形线设计,而过线孔12采用与圆形线适配的圆形孔,则连接线50容易在过线孔12内转动,而牵扯转换模块30移动。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设置连接线50与转换模块30连接的端部的横截面呈多边形设置,并设置过线孔12的形状为多边形,如此,过线孔12可以对连接线50进行限位,避免连接线50在过线孔12内转动。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连接线50与转换模块30连接的端部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三角形、梯形、D型等。
进一步地,当采用如图10所示的多边形连接线50时,由于连接线50的转角处的厚度较大,可以将卡槽52设置于多边形的转角处,进而增大卡槽52的深度,以提升卡环122***卡槽52内的深度,进而提升连接线50与卡环122的连接强度。
虽然采用过线孔12能够对连接线50的端部进行固定,但是由于过线孔12沿连接线50轴线方向的长度设置的不易过长,导致过线孔12对连接线50的固定强度有限,连接线50容易相对过线孔12发生晃动。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可以设置电源转换器100包括第一固定扣70,第一固定扣70的两端固定于壳体上,两端之间环抱位于安装腔中的连接线50的至少部分外侧面,以使连接线50固定于壳体上。
其中,第一固定扣70例如可以为环形金属或者塑胶扣,第一固定扣70的中部可以抵接于连接线50,而第一固定扣70的相对两端可以通过螺钉连接于第二壳体20上。此时,由于过线孔12和第一固定扣70分别沿连接线50的延伸方向将连接线50进行固定,从而可以避免连接线50在过线孔12内发生晃动。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固定扣70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上,第一固定扣70与第一壳体10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壳体20的连接方式相同,具体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
其中,可以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或者,为了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装配效率,可以设置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卡接连接。
单纯的采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需要将设置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的装配孔进行频繁的对位,使得装配难度较大,装配效率低下。而单纯的采用卡接连接的方式,容易导致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在受到撞击时断开。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和卡勾,并在第二壳体20的内表面上设置连接柱22,在连接柱22上设有螺钉孔24,在第一壳体10上与连接柱22对应的位置处开设安装孔14。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时,可以先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通过卡扣和卡勾卡接连接,此时,设置于第一壳体10上的安装孔14与设置于第二壳体20上的螺钉孔24均相互对齐,只需要将第一紧固件穿设经过安装孔14后,即可以将安装孔14与螺钉孔24连接,从而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故而,不仅可以降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装配难度,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装配速度,而且可以提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连接强度。
由于在第一壳体10上开设安装孔14会破坏安装腔11的密封性,并且暴露在外的第一紧固件也会影响美观。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1所示,图11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100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可以在第一壳体10的外表面上设置安装槽16,安装槽16与安装孔14相连通,并设置电源转换器100包括保护条60,保护条60设置于安装槽16内。如此,保护条60设置于安装槽16内,能够遮盖安装孔14,提升安装腔11的密封性,而且可以遮盖螺钉紧固件。
进一步地,保护条60可以采用橡胶或者硅胶材料进行制作,并可以设置保护条60经安装槽16露出的表面突出于第一壳体10开设安装槽16的表面,此时,保护条60不仅能够增大电源转换器100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力,而且可以将第一壳体10与地面隔开,防止第一壳体10被刮花。
目前,在将插座80与转换模块30进行焊接前,通常需要在制作插座80时,先在插座80上设置与插座80一体连接的引脚,在进行安装时,通过引脚与转换模块30焊接连接。引脚的设置导致插座80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且在引脚发生断裂后,插座80无法继续使用,导致浪费。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电源转换器100包括焊片90,焊片90的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916与插座80的接线端固定相连,使焊片90和接线端同时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焊片90的另一端与转换模块30的输出端焊接相连,如此,可以通过焊片90将插座80焊接在转换模块30上并与转换模块30电连接,不仅能够避免在插座80上制作引脚,而且也不会导致插座80损坏。
具体来说,焊片90连接于插座80朝向转换模块30的端部,并与转换模块30焊接连接,以将插座80与转换模块30焊接连接。
其中,焊片90通常设置为直条状,在将焊片90与转换模块30进行焊接连接时,焊片90容易发生歪斜,导致连接于焊片90上的插座80相对于转换模块30倾斜设置,不仅不便于统一化生产,而且容易导致插座80与插接孔18对位失败。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2所示,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焊片9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可以设置焊片90包括固定部91、焊接部92以及一对限位部93。固定部91连接于插座80,焊接部92连接于固定部91背离插座80的一侧,焊接部92用于焊接于转换模块30上,与输出端焊接相连;一对限位部93对称设置于焊接部92的相对两侧。
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沿第一方向X连接,并进一步可以设置固定部91的对称轴与焊接部92的对称轴重合,以使得焊片90的两侧受力均匀,避免发生歪斜。
其中,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可以采用薄片进行制作,固定部91所在的平面和焊接部92所在的平面共面,焊接部92所在的平面指的是用于形成焊接部92的薄片所在的平面,固定部91所在的平面指的是用于形成固定部91的薄片所在的平面,焊接部92所在的平面与固定部91所在的平面共面具体是指,焊接部92与固定部91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其中,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均可以采用金属或者合金进行制作。当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采用同一种金属或者合金制成时,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在金属片或者合金片上冲压成相互连接的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或者,当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不是采用同一种金属或者合金制成时,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可以分别通过冲压的方式进行制作,然后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固定部91与插座80进行连接,可以在插座80上设置插槽84,将插座80的接线端设于插槽84中,并可以将固定部91插设于插槽84中,在固定部91与接线端对应的位置处开设固定孔912,通过穿设于固定孔912中的第二紧固件916与接线端固连。
可选地,固定孔912可以采用通孔,或者,固定孔912也可以采用开口槽的形式,通过将固定孔912设置为开口槽,相比于在固定部91上开设通孔的方式,开口槽的尺寸更小,以缩短固定部91的长度,使得焊片90更加小型化,避免占用较多的空间。
可选地,如图8所示,可以在第二紧固件116的螺帽与固定部91之间设置垫片914,垫片914穿设于第二紧固件116上,在第二紧固件116与接线端连接时,可以抵接垫片914夹设固定部91,以增大垫片914与固定部9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对固定部91的连接作用力,避免固定部91相对插座80脱落。
进一步地,焊接部92连接于固定部91背离接线端的一端,并延伸至插槽84外,以便于与转换模块30焊接连接。
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焊接部92与转换模块30进行连接,由于焊片90位于转换模块30和插座80之间,转换模块30的尺寸和插座80的尺寸较大,而焊片90的尺寸较小,在采用焊枪进行焊接时,焊枪无法深入转换模块30和插座80之间的空隙。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以在转换模块30上设置焊接孔32,焊片90的焊接部92穿设于焊接孔32内,并与设于转换模块30背离插座80一侧的焊盘34焊接连接,一对限位部93与插槽84的槽口端面平行,以限制焊接部92落入插槽84中。
具体来说,焊接孔32的尺寸与焊接部92的截面尺寸大致相同,限位部93的尺寸大于焊接孔32的尺寸,焊接部92插置于焊接孔32内,并突出于转换模块30背离插座80的表面,通过设置一对限位部93的宽度大于插槽84的宽度,限位部93会抵接于转换模块30开设插槽84的表面以对焊接部92进行定位,避免焊接部92发生歪斜。
其中,一对限位部93的宽度具体是指一对限位部93沿垂直于插槽84插接方向的最大长度。插槽84的宽度具体是指插槽84沿一对限位部93的连接方向的长度。
可选地,焊盘34环绕焊接孔32设置于转换模块30背离插座80的表面上,由此,焊枪可以从转换模块30背离插座80的一侧将转换模块30与焊接部92焊接连接,以提升焊接效率,并简化焊接难度。
进一步地,限位部93可以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对称设置于固定部91或者焊接部92的相对两侧,如此,在将焊片90插置于转换模块20上的焊接孔内时,焊片90上对称设置的两个限位部93会抵接于转换模块30的表面,以保证焊片90垂直于转换模块30所在的平面,避免连接于焊片90上的插座80相对于转换模块30发生歪斜。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93是连接于固定部91与焊接部92的连接处,并关于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或者,限位部93也可以连接于固定部91的相对两侧,并关于固定部91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或者,限位部93也可以连接于焊接部92的相对两侧,并关于焊接部92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可以设置固定部91、焊接部92和限位部93共面。
具体来说,限位部93与固定部91和焊接部92均采用金属片或者合金片进行制作,并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冲压出一体连接的固定部91、焊接部92和限位部93,以简化焊片90的生产工艺,提升焊片90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限位部93还可以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三方向Z设置于固定部91的两侧或者焊接部92的两侧。此时,限位部93设置于固定部91或者焊接部92的两个主表面上。在焊片90插置于焊接孔内时,限位部93同样会抵接于转换模块30上,以对固定部91或者焊接部92进行定位,避免焊片90发生歪斜。
或者,限位部93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为四个,其中两个限位部93设置于固定部91或者焊接部92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另外两个限位部93设置于固定部91或焊接部92沿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侧,以进一步提升限位部93的限位效果。
由于30A插座80的体积较大,重量较大,虽然采用焊片90能够将插座80焊接固定于转换模块30上,但是在发生晃动或者撞击时,容易导致焊片90断裂,使得插座80与转换模块30的连接失效。
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3是图1中的电源转换器100在另一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电源转换器100包括第二固定扣110,第二固定扣110设置于插座80的两端,固定于壳体上,插座80的两端插置于第二固定扣110与壳体之间。如此,可以利用第二固定扣110将插座80的两端固定于壳体上,以提升插座80与壳体的连接强度,避免焊片90受力而发生断裂。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固定扣110包括弯折连接的压持部101和连接部102,连接部102对称设置于压持部101的相对两端,在将连接部102与壳体进行连接时,压持部101与壳体之间存在间隙。可以在插座80的两端延伸出固定臂82,并将固定臂82插置于压持部101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内。如此,可以实现插座80的固定。通过采用第二固定扣110的方式将插座80与壳体进行连接,可以避免损坏插座80。
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元件将插座80与壳体进行连接。例如,可以在壳体上设置卡扣,可以在插座80上设置卡环,以将插座80卡设于壳体上。
可选地,如图9和图13所示,可以设置转换模块30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转接板31和控制板33,输出端和输入端设于转接板31上,控制板33和转接板31的其中之一设有插针331,另一设有与插针331相匹配的插针孔311,插针331插置并焊接于插针孔311中,使转接板31和控制板33之间同时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通过将转换模块30设置为包括垂直连接的转接板31和控制板33,可以缩小转换模块30所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电源转换器100的体积,并且通过采用插接的方式将转接板31与控制板33电连接,可以简化转接板31和控制板33的连接结构。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且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过线孔和插座孔;
转换模块,所述转换模块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转换模块具有输出端和至少两个输入端;
至少两个连接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装置与所述至少两个输入端相匹配,且所述至少两个连接装置中的每一个连接装置的一端用于连接不同的目标电源,另一端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转换模块上对应的输入端电连接;以及
插座,所述插座设于所述插座孔中,并与所述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插座用于连接用电负载;所述转换模块用于将接入的至少两个所述目标电源并联或串联后输出至所述插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线和与所述连接线连接的输入插头,所述连接线穿过所述过线孔并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入插头能够与所述目标电源上的电源输出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的内侧壁和所述连接线的外侧壁的其中之一设有卡槽,另一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环,所述卡环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第一固定扣,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中部环抱位于所述安装腔中的所述连接线的至少部分外侧面,所述第一固定扣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以使所述连接线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与所述连接柱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连接柱内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孔相连通,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保护条,所述保护条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焊片,所述焊片的一端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插座的接线端固定相连,使所述焊片和所述接线端同时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所述焊片的另一端与所述转换模块的所述输出端焊接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上设有插槽,所述接线端设于所述插槽中,所述焊片包括:
固定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部插设于所述插槽中,并通过穿设于所述固定孔中的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接线端固定连接;
焊接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接线端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插槽外,与所述输出端焊接相连;
一对限位部,对称设于所述焊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一对限位部与所述插槽的槽口端面平行,且所述一对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插槽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器包括第二固定扣,所述第二固定扣设置于所述插座的两端,并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插座的两端插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扣与所述壳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转接板和控制板,所述输出端和所述输入端设于所述转接板上,所述控制板和所述转接板的其中之一设有插针,另一设有与所述插针相匹配的插针孔,所述插针插设并焊接于所述插针孔中。
CN202122282595.2U 2021-09-18 2021-09-18 电源转换器 Active CN216015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2595.2U CN216015925U (zh) 2021-09-18 2021-09-18 电源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2595.2U CN216015925U (zh) 2021-09-18 2021-09-18 电源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5925U true CN216015925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30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82595.2U Active CN216015925U (zh) 2021-09-18 2021-09-18 电源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5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83799A (en) Multi-purpose plug-in electrical outlet adaptor
EP3093903A1 (en) Connector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EP3798504A1 (en) Rail light
CN110620303B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
CN216015925U (zh) 电源转换器
KR200423110Y1 (ko) 멀티탭 단락스위치
EP2261943B1 (en) Insertion terminal and switch
WO2011015923A1 (en) Plug
CN113422250B (zh) 插座
EP0967700B1 (en) Electrical busbar with a terminal
CN210668756U (zh) 多面体插座的内胆组件及多面体插座
EP3349318A1 (en) Surge protection device base
US20050136719A1 (en) Device for connection of busbars to equipment of an electrical switchboard
CN219163300U (zh) 一种断路器
CN103427187A (zh) 电插线连接器
CN217036199U (zh) 一种一体式led显示屏电源和信号连接器
CN219874369U (zh) 一种连接器基座及电子***
KR20040003411A (ko) 전기 접속기용 커넥터
CN213243014U (zh) 一种电连接器接线机构
CN214477965U (zh) 二次回路接线端子
CN221262283U (zh) 一种熔断器箱
CN217691721U (zh) 一种大电流90度连接器
CN218351808U (zh) 用于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和电气设备
CN216563918U (zh) 一种多用接口连接数据线
CN215989556U (zh) 一种汇流排以及接线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E, 1st Floor,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