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4932U - 扫描笔 - Google Patents

扫描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4932U
CN215934932U CN202121927234.2U CN202121927234U CN215934932U CN 215934932 U CN215934932 U CN 215934932U CN 202121927234 U CN202121927234 U CN 202121927234U CN 215934932 U CN215934932 U CN 215934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canning
wand
pe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272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会
毛细玉
杨文涛
孙志宇
徐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272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49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4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4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扫描笔,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扫描笔包括壳体、补光装置、感光装置和控制板,补光装置、感光装置和控制板均设置在壳体内,补光装置和感光装置均与控制板连接,感光装置配置为感测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在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小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控制板控制补光装置开启以对扫描介质面进行补光。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扫描笔,可以避免补光装置在不需要情况下开启,降低了扫描笔的功耗,并且,可以保证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始终保持适宜亮度,保证可以采集到适宜亮度下的图像,保证了采集到的图像的清晰度,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Description

扫描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图像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智能设备技术。
背景技术
扫描笔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纸质文本或图像的读取,为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现有技术中,扫描笔功耗较大,增大充电频率,降低了用户满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扫描笔,包括壳体、补光装置、感光装置和控制板,补光装置、感光装置和控制板均设置在壳体内,补光装置和感光装置均与控制板连接,感光装置配置为感测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在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小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控制板控制补光装置开启以对扫描介质面进行补光。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包括光传导元件,光传导元件的入光面接收扫描介质面反射的光线并进行传导,感光装置朝向光传导元件的出光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感光装置与光传导元件的出光面之间设置有遮光件,遮光件开设出光孔,感光装置通过出光孔接收自光传导元件出射的光线。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开设有透光孔,光传导元件包括板状体以及设置在板状体上的光接收部,光接收部位于透光孔内,感光装置位于板状体背离光接收部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透明件,壳体包括朝向扫描介质面的头部以及扫描窗口,图像采集装置设置在壳体内,透明件设置于扫描窗口处,光传导元件的入光面设置在透明件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明件与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为35°至45°;
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相垂直的情况下,透明件与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距离为14mm至18mm。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补光装置包括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位于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范围的两侧,并位于透明件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在透明件另一侧的虚像均位于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范围之外。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包括固定于壳体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有设置于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上的显示面,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与显示面之间的距离均为6.5mm至7.5mm,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8mm至9mm。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相垂直的情况下,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与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18.6mm至20.6mm,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的出光面与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角度均为30°至50°。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扫描窗口,光传导元件呈长条状,光传导元件的光接收面位于扫描窗口处且朝向扫描介质面。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扫描笔,可以避免补光装置在不需要情况下开启,降低了扫描笔的功耗,并且,可以保证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始终保持适宜亮度,保证可以采集到适宜亮度下的图像,保证了采集到的图像的清晰度,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的显示侧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扫描笔中扫描支架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实施例扫描笔下部的一个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扫描笔下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9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部件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部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a为本公开实施例扫描笔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0b为本公开实施例扫描笔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物距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00、扫描介质面;101、透光孔;102、扫描窗口;11、头部;121、第一滑道;122、第二滑道;131、第一支撑座;132、第二支撑座;14、补光装置;14a、第一补光装置;14b、第二补光装置;15、感光装置;16、补光装置;161、第一补光装置;162、第二补光装置;17、控制板;18、图像采集装置;19、透明件;20、扫描支架;21、第一工作板;211、第一支撑筋;212、第一柱状凸起;213、第一触发端部;22、第二工作板;221、第二支撑筋;222、第二柱状凸起;223、第二触发端部;25、接触端部;25a、第一接触端部;25b、第二接触端部;251、工作面;261、第一复位件;262、第二复位件;30、光传导元件;31、板状体;32、光接收部;33、遮光件;331、出光孔;41、第一表面;42、第二表面;61、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图,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的显示侧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扫描笔中扫描支架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扫描笔可以包括壳体10和扫描支架20。壳体10包括头部11。扫描支架20插设于壳体10。扫描支架20包括相对设置并连接的第一工作板21和第二工作板22。第一工作板21和第二工作板22均包括凸出于头部11的接触端部25,接触端部25设置有用于与扫描介质面100接触的工作面251,如图1所示,工作面251呈光滑曲面。其中,头部11被配置为在扫描笔工作过程中朝向扫描介质面100。
示例性地,接触端部25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工作板21的第一接触端部25a,第一接触端部25a设置有用于与扫描介质面100接触的第一工作面;接触端部25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二工作板22的第二接触端部25b,第二接触端部25b设置有用于与扫描介质面100接触的第二工作面。
相关技术中,扫描笔的工作面呈平面,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平面状的工作面与扫描介质面面面接触,使得扫描笔与扫描介质面呈固定角度,降低了扫描笔的使用自由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扫描笔,接触端部25设置有用于与扫描介质面100接触的工作面251,工作面251呈光滑曲面。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光滑曲面状的工作面251与扫描介质面接触,随着扫描笔与扫描介质面之间角度的变化,工作面251可以始终与扫描介质面线接触,不仅可以很好地支撑扫描笔的工作,而且扩大了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与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角度范围,提高了扫描笔的使用自由度和灵活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扫描支架20可以朝向壳体10内移动,其朝向壳体10内移动的预设行程s的范围为1mm至1.4m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扫描支架20能够朝向壳体10内移动的预设行程可以为1mm至1.4m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1mm、1.2mm或1.4mm。将扫描支架的预设行程范围设置为1mm至1.4mm,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使用扫描笔时,会将接触端部25与扫描介质面100接触,用户朝向扫描介质面按压扫描笔,扫描支架20在扫描介质面的作用力下朝向壳体10内移动。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设置作用力的大小。示例性地,可以将用户对扫描笔的按压力的数值范围设置为90克力至110克力,例如100克力,从而,在用户朝向扫描介质面100按压扫描笔后,接触端面25会受到扫描介质面100的100克力的反作用力,使得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预设行程。
示例性地,扫描支架20可以沿扫描笔的长度方向朝向壳体10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时,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后,在扫描笔非工作状态下,扫描支架20还可以复位。
为了可以实现扫描支架20在扫描笔非工作状态下复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工作板21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件261,第二工作板22与壳体10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件262。在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预设行程后,在扫描笔离开扫描介质面100后,第一复位件261和第二复位件262可以分别朝向第一工作板21和第二工作板22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使得扫描支架20复位,以便于扫描笔的下次使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复位件261与第二复位件262可以均包括弹簧。在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过程中,第一复位件261与第二复位件262可以对扫描支架20施加反作用力,使得扫描支架20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261与第二复位件262可以均为锥形弹簧,锥形弹簧的小端朝向第一工作板21或第二工作板22,锥形弹簧的大端朝向壳体10。这样的设置方式,在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过程中,锥形弹簧的大端保持,锥形弹簧的小端朝向大端压缩,提高了锥形弹簧在扫描支架2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锥形弹簧出现扭曲,进一步提高了扫描支架20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壳体10内设置有位于扫描支架20两侧且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滑道121和第二滑道122。示例性地,第一滑道121位于第一工作板21背离第二工作板22的一侧,第二滑道122位于第二工作板22背离第一工作板21的一侧,如图4所示。
第一工作板21设置有朝向第一滑道121侧凸出的第一支撑筋211,第一支撑筋21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道121。从而,第一支撑筋211可沿第一滑道121滑动。第一滑道121的远离头部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座131,第一复位件261设置在第一支撑筋211与第一支撑座131之间。
第二工作板22设置有朝向第二滑道122侧凸出的第二支撑筋221,第二支撑筋22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道122。从而,第二支撑筋221可沿第二滑道122滑动。第二滑道122的远离头部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座132,第二复位件262设置在第二支撑筋221与第二支撑座132之间。
这样的结构,在扫描支架移动过程中,限定了扫描支架的移动滑道,避免扫描支架在移动过程中错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筋211或第一支撑座131设置有朝向第一复位件261凸出的第一柱状凸起212,第一复位件261套设在第一柱状凸起212上。第二支撑筋221或第二支撑座132设置有朝向第二复位件262凸出的第二柱状凸起222,第二复位件262套设在第二柱状凸起222。第一柱状凸起212和第一柱状凸起212可以为对应的复位件定位,防止复位件脱落。
示例性地,第一柱状凸起212设置在第一支撑筋211上,第二柱状凸起222设置在第二支撑筋221上,如图4所示。在第一复位件261和第二复位件262均为锥形弹簧时,第一复位件261的小端与第一支撑筋211接触,第二复位件262的小端与第二支撑筋221接触;第一复位件261的大端与第一支撑座131接触,第二复位件262的大端与第二支撑座132接触。
扫描支架20在移动过程中会与周围部件产生摩擦,影响使用体验。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扫描支架20的材质可以包括聚甲醛(POM)和自润滑材料。示例性地,扫描支架20采用POM材料,其中掺杂自润滑材料。这样就可以增大扫描支架20的润滑度,确保扫描支架20在运动过程中滑动顺畅,减小扫描支架20与周围部件之间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
扫描支架20的材质中的POM和自润滑材料的比例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只要可以降低扫描支架20的摩擦系数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扫描支架20的材质并不限于POM,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树脂类材料。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自润滑材料,只要可以降低扫描支架20与周围部件之间的摩擦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扫描笔还包括位于壳体10内的接触开关。第一工作板21包括远离接触端部25的第一触发端部213。第二工作板22包括远离接触端部25的第二触发端部223。接触开关位于第一工作板21的行程路径上,和/或,接触开关位于第二工作板22的行程路径上。第一触发端部213和/或第二触发端部223适于触发接触开关,生成图像采集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接触开关14被触发后,表明用户在使用扫描笔。采用接触开关14被触发后生成图像采集信号,进而来控制图像采集,可以避免图像采集装置的非正常开启,延长图像采集装置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地,第一工作板21的行程路径上设置第一接触开关14a,第二工作板22的行程路径上设置第二接触开关14b。在扫描支架20朝向壳体10内移动预设行程过程中,第一触发端部213触发第一接触开关14a,第二触发端部223触发第二接触开关14b,第一触发开关14a和第二触发开关14b被触发后均生成图像采集信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图像采集装置和控制板。接触开关14和图像采集装置均与控制板连接。在控制板接收到触发开关14的图像采集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板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开始图像采集。
示例性地,在控制板接收到第一接触开关14a的图像采集信号和第二接触开关14b的图像采集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板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开启进行图像采集。
示例性地,在控制板接收到图像采集信号且图像采集信号保持预设时间的情况下,控制板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开启进行图像采集。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人为触动接触端部25引起图像采集装置误开启。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板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和主板。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扫描笔下部的一个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扫描笔下部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右视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扫描笔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感光装置15,感光装置15被配置为在感应到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低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生成补光信号。
示例性地,扫描笔还可以包括补光装置,补光装置配置为在感光装置15生成补光信号的情况下对扫描介质面100进行补光。
相关技术中,扫描笔内设置有照明装置,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照明装置开启。这样的方式,照明装置始终处于开启照明状态,在扫描介质面100亮度足够的情况下,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可能由于扫描介质面100亮度太大导致采集的图像不清晰。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感光装置15感应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在感光装置15感应到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低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生成补光信号,以使补光装置开启对扫描介质面100进行补光。这样的方式,在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足够大即大于或等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补光装置不会开启进行补光,只有在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低于预设量度值的情况下,补光装置开启进行补光。从而,可以避免补光装置在不需要情况下开启,降低了扫描笔的功耗,并且,可以保证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始终保持适宜亮度,保证可以采集到适宜亮度下的图像,保证了采集到的图像的清晰度,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图8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b为图8a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可以包括补光装置16和控制板17。感光装置15、补光装置16和控制板17均设置在壳体10内。补光装置16和感光装置15均与控制板17连接。感光装置15被配置为感测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在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小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控制板17控制补光装置16开启以对扫描介质面100进行补光。
示例性地,控制板17接收到感光装置15的补光信号后,控制补光装置16开启。
本公开实施例的扫描笔,可以避免补光装置16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开启,降低了扫描笔的功耗,并且,可以保证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始终保持适宜亮度,保证可以采集到适宜亮度下的图像,保证了采集到的图像的清晰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扫描笔还可以包括光传导元件30,光传导元件30的入光面接收扫描介质面100反射的光线并进行传导,感光装置15朝向光传导元件30的出光面。
示例性地,光传导元件30可以包括光接收面和出光面,扫描介质面100反射的光线从光接收面进入光传导元件30并在其中传导,从出光面出射。感光装置15的感光部朝向光传导元件30的出光面,以便采集自光传导元件30出射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实施中,感光装置15的设置位置有可能被限定而无法直接采集到扫描介质面100的亮度。通过设置光传导元件30来进行光传导,可以使得感光装置15采集到扫描介质面100的亮度,进而控制补光装置的补光。这样的方式,使得感光装置15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方便了扫描笔的结构设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示,感光装置15与光传导元件30的出光面之间可以设置遮光件33,遮光件33开设有出光孔331。感光装置15通过出光孔331接收自光传导元件30出射的光线。通过设置遮光件33,可以避免光传导元件30出射的光线向外发散,有利于提高感光装置15的检测准确性。示例性地,遮光件33的材料可以为密封泡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光传导元件30可以包括板状体31以及设置在板状体31上的光接收部32。壳体10上开设有透光孔101。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透光孔101可以朝向扫描介质面100。光传导元件30位于壳体10内,且光接收部32位于透光孔101内。感光装置15位于板状体31背离光接收部32的一侧。这样的结构,扫描介质面100反射的光线可以通过光接收部32进入光传导元件30,并在光传导元件30内传导,从板状体31的朝向感光装置15的一侧出射,感光装置15可以感应出射的光线,来检测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
需要说明的时,透光孔101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示例性地,透光孔101可以接近壳体10的头部11,以便透光孔101更加靠近扫描介质面10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扫描笔还可以包括图像采集装置18和透明件19。壳体10包括扫描窗口102,扫描窗口102靠近头部11,在扫描笔工作过程中,扫描窗口102朝向扫描介质面100。图像采集装置18例如摄像机(Camera)位于壳体10内,用于采集扫描介质面100的图像。透明件19设置于扫描窗口102处,且位于图像采集装置18和头部11之间。在扫描窗口102处设置透明件19,可以保护壳体10内部的元器件,并起到美观作用,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示例性地,透明件19可以为玻璃,可以对透明件19进行双面增透处理,以提高透明件19的光透过率。透明件19的光透过率大于98%。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传导元件30的入光面可以设置在透明件19上。透明件19设置于扫描窗口102处,透明件19更加接近扫描介质面100,从而,将光传导元件30的入光面设置在透明件19上,使得光传导元件30可以更好地采集扫描介质面100的光亮度,进一步提高感光装置15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传导元件30可以呈长条状,光传导元件30的光接收面位于扫描窗口102处,且朝向扫描介质面100。这种设置的光传导元件30不仅可以更好地接收扫描介质面100的光线并传导给感光装置15,而且长条状的光传导元件30可以更加灵活地设置在壳体10内,为感光装置15位置布置提供了便利。
图9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部件位置结构示意图,图9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扫描笔内部部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图9a和图9b是从扫描笔的两个相对方向分别观察得到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透明件19与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a的范围可以为35°至45°(包括端点值)。角度a可以为35°至45°中的任一数值,示例性地,角度a可以为38°。
需要说明的是,图9a和图9b示出的状态为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并且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相垂直的情况。如图9a和图9b所示,透明件19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d1为14mm至18mm(包括端点值)。距离d1可以为14mm至18mm中的任一数值。示例性地,距离d1可以为16mm。可以理解的是,距离d1可以为透明件19的中心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
图10a为本公开实施例扫描笔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10b为本公开实施例扫描笔第二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0a和图10b中,扫描笔均位于工作过程中,在图10a中,扫描笔处于第一使用状态,在第一使用状态,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90°。在图10b中,扫描笔处于第二使用状态,在第二使用状态,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6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扫描笔的工作过程中,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90°至60°(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在扫描笔的工作过程中,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90°至60°中的任一数值。
相关技术中,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与扫描介质面呈一固定角度,降低了扫描笔的使用自由度。本公开实施例中,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90°至60°,在这一范围内,扫描笔均可以采集到清洗的图像,并高质量地进行图像识别,扩大了扫描笔的使用自由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中轴线与扫描笔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b可以为10°至20°(包括端点值)。角度b可以为10°至20°中的任一数值,示例性地,角度b可以为10°。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中轴线为通过图像采集装置18的图像采集面的中心且与图像采集面相垂直的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相垂直的情况下,图像采集装置18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d2的范围为23mm至24m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距离d2可以为23mm至24m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距离d2为23.1mm。
如图1和图9b所示,扫描笔的壳体11在沿纸面滑动的方向上(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可以包括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第一表面41可以呈平坦表面,第二表面42可以呈曲面或平坦表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扫描笔还可以包括显示装置50,显示装置50固定于壳体11,显示装置50具有设置于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上的显示面51,显示面51与第一表面41平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图像采集装置18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d3的范围为6mm至8m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距离d3可以为6mm至8m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距离d3可以为7.08mm。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示图像采集装置18与某个部件之间的距离时,以图像采集装置18的图像采集面的中心作为参考点。例如,距离d2为图像采集装置18的图像采集中心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距离d3为图像采集装置18的图像采集中心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扫描笔,通过限定角度a、角度b、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限定了图像采集装置19和透明件19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图像采集装置19的视角范围从透明件19的内部穿过,避免图像采集装置19的视角范围超出透明件19,保证位于图像采集装置19的视角范围内的图像均可以被图像采集装置18采集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透明件19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d7的范围可以为6mm至9m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距离d7可以为6mm至9m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8m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补光装置16可以包括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位于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两侧,并位于透明件19与图像采集装置18之间。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位于图像采集装置18的视角范围之外,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在透明件19另一侧的虚像均位于图像采集装置18的视角范围之外。从而,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及其虚像不会进入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范围,不会对图像采集装置18拍摄的图像产生影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可以相对于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之间的距离d4的范围为8mm至9mm(包括端点值)。也就是说,距离d4可以为8mm至9mm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距离d4可以为8.5mm。距离d4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及其虚像不会进入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范围,并且保证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照射在图像采集装置18对应的区域,提高补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d4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中心与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中心之间的距离。
示例性地,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可以均为LED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并不限于LED灯,还可以为红外灯等可以进行补光的装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d5的范围均为6.5mm至7.5mm(包括端点值)。距离d5可以为6.5mm至7.5mm中的任一值。例如,距离d5为7.08mm。距离d5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及其虚像不会进入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范围,并且保证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照射在图像采集装置18对应的区域,进一步提高补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d5为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中心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或者,距离d5为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中心与显示面51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a和图9b所示,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100相垂直的情况下,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d6的范围均为18.6mm至20.6mm(包括端点值)。示例性地,距离d6可以为18.6mm至20.6mm中的任一数值,例如距离d6为19.6mm。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和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c均为30°至50°。距离d6的和角度c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及其虚像不会进入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范围,并且保证第一补光装置161和第二补光装置162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地照射在图像采集装置18对应的区域,进一步提高补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d6为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中心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或者,距离d6为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中心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朝向第二补光装置162侧倾斜,使得第一补光装置161的出光面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30°至50°;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朝向第一补光装置161侧倾斜,使得第二补光装置162的出光面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角度为30°至5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装置18的景深为20mm至24mm。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物距的示意图。参考图10a和图10b,本公开实施例的扫描笔,在如图10a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下,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中轴线61与扫描笔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为-10°。参考图10a和图11,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对象的物距范围为23.1mm至26.7mm。需要说明的是,“物距”为图像采集装置18的图像采集中心与扫描介质面100之间的距离。在图10a中,物距最大值为26.7mm,物距最小值为23.1mm。图10a中的线1的长度M1为取景长度,取景长度为图像采集装置18的取景范围在扫描介质面上的尺寸。
在如图10b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下,图像采集装置18的中轴线61与扫描笔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0°。参考图10b和图11,在第二使用状态下,图像采集装置18的拍摄对象的物距范围为17.1mm至23.1mm。在图10b中,物距最大值为23.1mm,物距最小值为17.1mm。图10b中的线3的长度M3为取景长度。
图11中还示出了扫描笔在另外两个使用状态下对应的取景长度。例如线2对应的取景长度。
本公开实施例的扫描笔,在使用过程中,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角度范围为90°至60°(包括端点值),对应地,拍摄对象的物距范围为17.1mm至26.7mm(包括端点值)。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扫描笔,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补光装置、感光装置和控制板,所述补光装置、所述感光装置和所述控制板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补光装置和所述感光装置均与所述控制板连接,所述感光装置配置为感测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在所述扫描介质面的光亮度小于预设亮度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补光装置开启以对所述扫描介质面进行补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笔还包括光传导元件,所述光传导元件的入光面接收所述扫描介质面反射的光线并进行传导,所述感光装置朝向所述光传导元件的出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装置与所述光传导元件的出光面之间设置有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开设出光孔,所述感光装置通过所述出光孔接收自所述光传导元件出射的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透光孔,所述光传导元件包括板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板状体上的光接收部,所述光接收部位于所述透光孔内,所述感光装置位于所述板状体背离所述光接收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笔还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透明件,所述壳体包括头部以及扫描窗口,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透明件设置于所述扫描窗口处,所述光传导元件的入光面设置在所述透明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件与所述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之间的角度为35°至45°;
所述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所述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扫描介质面相垂直的情况下,所述透明件与所述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距离为14mm至18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装置包括第一补光装置和第二补光装置,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位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范围的两侧,并位于所述透明件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之间,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在所述透明件另一侧的虚像均位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视角范围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笔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上的显示面,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与所述显示面之间的距离均为6.5mm至7.5mm,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8mm至9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笔在工作过程中,且所述扫描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扫描介质面相垂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与所述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距离均为18.6mm至20.6mm,所述第一补光装置和所述第二补光装置的出光面与所述扫描介质面之间的角度均为30°至5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扫描窗口,所述光传导元件呈长条状,所述光传导元件的光接收面位于扫描窗口处且朝向所述扫描介质面。
CN202121927234.2U 2021-08-17 2021-08-17 扫描笔 Active CN2159349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7234.2U CN215934932U (zh) 2021-08-17 2021-08-17 扫描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7234.2U CN215934932U (zh) 2021-08-17 2021-08-17 扫描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4932U true CN215934932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23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27234.2U Active CN215934932U (zh) 2021-08-17 2021-08-17 扫描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49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1578B1 (en) Universal presentation device
US8548317B2 (en) Different aspects of electronic pens
KR102020064B1 (ko) 압력 감지 팁을 포함하는 무선 위치 결정 펜
US9164597B2 (en) Electronic pen device
KR100438846B1 (ko) 펜형 마우스 장치
US10571793B2 (en)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KR20110129450A (ko) 디지털 펜
CN216649762U (zh) 扫描笔
US8284160B2 (en) Head-mounted computer mouse
CN108200309B (zh) 一种扫描笔
JP6651847B2 (ja) 電子ペン
CN215934932U (zh) 扫描笔
US20080024448A1 (en) Optical mouse having a light-sheltering device
CN215934931U (zh) 扫描笔
US5844228A (en) Data symbol reader including adjustable trigger switch unit
CN201562250U (zh) 一种光电鼠标扫描笔
KR100864289B1 (ko) 광 포인팅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
KR100693343B1 (ko) 사이버 전자칠판
CN217443892U (zh) 扫描头装置以及扫描笔
CN213399584U (zh) 翻译设备
CN202495067U (zh) 一种扫描笔
US5923444A (en) Floating image head design for portable scanner
CN102999180B (zh) 一种扫描笔及其扫描方法
CN213092317U (zh) 翻译设备
US11204618B2 (en) Joysti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