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82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821U
CN215929821U CN202121553535.3U CN202121553535U CN215929821U CN 215929821 U CN215929821 U CN 215929821U CN 202121553535 U CN202121553535 U CN 202121553535U CN 215929821 U CN215929821 U CN 215929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air conditioner
fresh
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535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龙
熊军
文超
郑和清
周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535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风轮;风机壳体,风轮设置于风机壳体内部,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两个新风引风口以及至少两个新风出风口。本申请通过将空调器的风机壳体设置多个新风引风口以及多个新风出风口,风轮通过多个新风引风口吸入外界空气,并通过多个新风出风口排出向室内输入外界空气以更新室内空气,提高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以及送风量,进而增大了带新风功能空调器的新风量,解决了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新风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逐渐受到消费者关注,其中新风市场中80%的市场份额被中央空调新风功能所占据,而家用空调器只占到不到10%的新风市场份额,其主要原因在于家用空调器受体积大小、制造成本等因素制约无法实现大风量的新风输出。
例如,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普遍新风量在60~120立方米/小时,室内空气更新时间长,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如何增大新风功能空调器的新风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新风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风轮;
风机壳体,风轮设置于风机壳体内部,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两个新风引风口以及至少两个新风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沿风轮转动的切线方向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出风口包括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
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风机壳体相对的两侧;或者
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风机壳体相邻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出口风设置于风机壳体的正面,第二新风出风口设置于风机壳体的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具有引风腔室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两侧且与引风腔室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风轮安装于引风腔室内;
新风引风口包括第一新风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第一新风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第二支架;
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组成引风腔室,第一蜗壳与第一支架组成第一腔室,第二蜗壳与第二支架组成第二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引风口设置于第一支架处,第二新风引风口设置于第二支架处;
第一蜗壳与第一支架之间安装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蜗壳与第二支架之间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进风壳体,进风壳体设置有进风口以及与新风引风口连接的新风对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壳体安装于进风壳体上方,进风口设置于进风壳体的侧面;
进风壳体设置有自进风口向风机壳体倾斜布置的导向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进风管,进风管,进风管与进风口连接;
进风管包括进风主管以及多根与进风主管连接的进风支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设置有多个与新风出风口对接的通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壳体包括互相组合的面板和后壳,通风口包括前通风口和后通风口;
前通风口设置于面板上,后通风口设置于后壳上。
本申请通过将空调器的风机壳体设置多个新风引风口以及多个新风出风口,风轮通过多个新风引风口吸入外界空气,并通过多个新风出风口排出向室内输入外界空气以更新室内空气,提高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以及送风量,进而增大了带新风功能空调器的新风量,解决了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新风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整体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部分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机壳体的一种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机壳体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机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进风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进风管穿过墙体的一种示意图。
其中:
10风机壳体,11第一支架,12第一蜗壳,13第二蜗壳,14第二支架,15新风出风口,151第一新风出风口,152第二新风出风口,16新风引风口,161第一新风引风口,162第二新风引风口,17第一过滤网,18第二过滤网;
110引风腔室,120第一腔室,130第二腔室;
20风轮,30进风壳体,31进风口,32新风对接口,33导向坡面,40进风管,41进风支管,42进风主管,50空调壳体,510通风口,51面板,511前通风口,52后壳,521后通风口,60内外机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实用新型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逐渐被消费者所关注,然而家用空调器受壳体大小,售后安装,成本等制约无法实现大风量的新风输出,其新风量普遍在60~120立方米/小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阅图1以及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器整体结构的一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器部分结构的一种***示意图,其中,空调器包括:
风轮20;
风机壳体10,风轮20设置于风机壳体10内部,风机壳体10具有至少两个新风引风口16以及至少两个新风出风口15。
本申请通过将空调器的风机壳体10设置多个新风引风口16以及多个新风出风口15,风轮20通过多个新风引风口16吸入外界空气,并通过多个新风出风口15排出向室内输入外界空气以更新室内空气,提高了空调器的进风量以及送风量,进而增大了带新风功能空调器的新风量,解决了目前带新风功能的空调器新风量较小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风轮20用于通过其转动带动空气流动以吸入室外空气并向室内输入空气,其中风轮20可以为轴流式风轮20,即风轮20转动使空气沿风轮20的轴向向前流动;或者风轮20还可以为离心式风轮20,即通过风轮20转动中心产生的负压吸入空气并将空气甩至外周排出。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便于通过两侧吸入空气以增大进风量,本申请优选实施方式为离心式风轮20,可以理解的,风轮20也可以采用轴流式风轮。
风机壳体10用于形成空气吸入以及空气排出的腔室,其中风轮20设置于风机壳体10内部,风机壳体10具有至少两个新风引风口16以及至少两个新风出风口15,以便于在风轮20转动时风轮20通过多个新风引风口16吸入外界空气,并通过多个新风出风口15排出向室内输入外界空气以更新室内空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离心式风轮20的实施例,为了降低出风阻力,参阅图3以及图4,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壳体10的一种剖视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壳体10的另一种剖视图,其中,新风出风口15沿风轮20转动的切线方向布置,使得离心式风轮20在转动甩出空气时,空气沿风轮转动切线方向的新风出风口15排出,进而降低了空调器的出风阻力。可以理解的,新风出风口15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与风轮20转动轴平行的新风出风口15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新风出风口15沿风轮20转动的切线方向布置的实施例,新风出风口15包括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作为一示例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可以分别位于风机壳体10相对的两侧,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可以分别位于风机壳体10相对的上下两侧,上下两侧沿切线方式布置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分别朝向正面和背面,即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51风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10的正面,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152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10的背面,以便于实现正面和背面同时出风提高出风量的目的。
作为另外一示例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可以分别位于风机壳体10相邻的两侧,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可以分别位于风机壳体10的右侧和上侧,其中第一新风出风口151朝向风机壳体10的正面,第二新风出风口152朝向风机壳体10的背面,便于实现正面和背面同时出风提高出风量的目的。可以理解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还可以分别设置于左右侧或者左侧和下侧。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空调器的进风量,以提高新风功能换气效果,参阅图2,风机壳体10具有引风腔室110以及分别位于引风腔室110两侧且与引风腔室110连通的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风轮20安装于引风腔室110内,新风引风口16包括第一新风引风口16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62,第一新风引风口16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62分别与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连通,在风轮20转动时,空气分别从两侧的第一新风引风口16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62、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流动进入引风腔室110内,以使得风轮20工作时同时从两侧引入新风空气,进而实现增大空调器的进风量提高新风功能换气效果的目的。
具体的,作为一种形成引风腔室110、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的示例性实施例,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壳体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机壳体10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11、第一蜗壳12、第二蜗壳13以及第二支架14,第一蜗壳12和第二蜗壳13组成引风腔室110,第一蜗壳12与第一支架11组成第一腔室120,第二蜗壳13与第二支架14组成第二腔室130,通过第一支架11、第一蜗壳12、第二蜗壳13以及第二支架14的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10、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保证了风机组件的可装配性。
可以理解的,风机壳体10还可以以其他方式组合形成引风腔室110、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例如,分别具有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的两个壳体对接在中间形成引风腔室110。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新风引风口16设置并对新风进行过滤,继续参阅图5,其中,第一新风引风口161设置于第一支架11处,第二新风引风口162设置于第二支架14处,第一蜗壳12与第一支架11之间安装有第一过滤网17,第二蜗壳13与第二支架14之间安装有第二过滤网18。
由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4分别位于最外侧,因此空气先经过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4处的第一新风引风口161和第二新风引风口162进入第一腔室120和第二腔室130内,然后通过第一过滤网17和第二过滤网18过滤后再进入引风腔室110内,实现了从两侧进风并对新风进行过滤的目的。
示例性的,第一过滤网17、第二过滤网18可以为无纺布过滤网、玻璃纤维过滤网、合成纤维过滤网、活性炭过滤网、纳米银过滤网或光触媒过滤网中的一者或多种层级组合。
可以理解的,上述风机壳体10主要是为了实现新风过滤功能设置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4,风机壳体10还可以仅包括引风腔室110的第一蜗壳12和第二蜗壳13,而直接从第一蜗壳12和第二蜗壳13两侧进风。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对两侧的新风引风口16分配空气,空调器还包括进风壳体30,进风壳体30用于将进入其的外界空气分配给两侧的新风引风口16,其中,进风壳体30设置有进风口31以及与新风引风口16连接的新风对接口32。可以理解的,新风对接口32可以与新风引风口16大小对应,或者还在可以在新风对接口32与新风引风口16对接处设置密封圈等,以便于减小的新风对接口32与新风引风口16之间的缝隙,避免漏风现象。
为了保证空调器结构紧凑性以缩小空调器的体积,参阅图2以及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壳体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风机壳体10安装于进风壳体30上方,进风口31设置于进风壳体30的侧面,进风壳体30设置有自进风口31向风机壳体10倾斜布置的导向坡面33。由于风机壳体10安装于进风壳体30上方,对于柜式空调器可以缩小其宽度以及长度,避免增大空调器体积的现象,同时通过导向坡面33可以将进风壳体30侧面进风口31进入的空气导入上部的风机壳体10内部,以降低空气进风阻力。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通入外界空气,参阅图2,空调器还包括进风管40,进风管40用于与进风口31连接并穿过室内墙体,使得空调器与外界连通,以便于引入外界空气。
为了提高空调器的新风量,还需要增大进风管40的尺寸,通过大尺寸的新风管吸入更多外界空气,然而对于新风管穿过的墙体孔洞,若墙体孔洞直径超过一定值(例如85mm)将会很难打孔,同时在打孔时也常常会打到钢筋,造成打孔操作困难甚至无法打孔的情况,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给出一种新风管的优化设计,参见下列描述。
参阅图2,其中进风管40包括进风主管42以及多根与进风主管42连接的进风支管41,由于在穿过墙体孔洞时多根进风支管41可以穿过不同的墙体孔洞,因此可以缩小墙体孔洞的直径,避免墙体孔洞过大造成打孔操作困难甚至无法打孔的情况。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墙体孔洞的数量,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进风管40穿过墙体的一种示意图,其中,进风主管42连接两根进风支管41,其中一根进风支管41单独穿过一个墙体孔洞,另外一根进风支管41与内外机管线60一起穿过同一孔洞,进而在保证进风管40具有足够的空气流通横截面积的同时降低墙体孔洞的数量,进而降低空调器安装以及维修难度。
可以理解的,多根进风支管41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例如如图7所示,与内外机管线60穿过同一墙体孔洞的进风支管41直径可以稍小,而单独穿过墙体孔洞的进风支管41直径可以大于与内外机管线60穿过同一墙体孔洞进风支管41的直径。
进一步的,参阅图1,空调器还可以包括空调壳体50,空调壳体50设置有多个与新风出风口15对接的通风口510,其中空调壳体50可以将风机壳体10、进风壳体30等组件包含在内部以避免直接暴露在外界处,同时通过通风口510以便于将新风出风口15吹出的空气通过通风口510吹入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5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52分别朝向正面和背面的实施例中,空调壳体50可以包括互相组合的面板51和后壳52,通风口510包括前通风口511和后通风口521,其中,前通风口511设置于面板51上,后通风口521设置于后壳52上,进而将壳体上的通风口510与前后设置的新风出风口15对应设置,实现同时前后出风以增大送风量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空调器的说明描述仅为清楚说明本申请的验证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指导下,可以对上述空调器做出等同的修改设计,例如,还可以在风机壳体10的前后两侧设置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以实现风机壳体10的四面进风进一步增大进风量的目的;又例如,空调器还可以包括室内换热、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内风机、室外风机等空调制冷制热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上文针对其他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针对本申请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作为参考,但与本申请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申请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申请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申请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轮;
风机壳体,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内部,所述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两个新风引风口以及至少两个新风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口沿所述风轮转动的切线方向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包括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
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风机壳体相对的两侧;或者
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风机壳体相邻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风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的正面,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体的背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具有引风腔室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引风腔室两侧且与所述引风腔室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风轮安装于所述引风腔室内;
所述新风引风口包括第一新风引风口和第二新风引风口,所述第一新风引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引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包括依次组合的第一支架、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以及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组成所述引风腔室,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支架组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支架组成所述第二腔室。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引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处,所述第二新风引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所述第一蜗壳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安装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二蜗壳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安装有第二过滤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壳体,所述进风壳体设置有进风口以及与所述新风引风口连接的新风对接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体安装于所述进风壳体上方,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壳体的侧面;
所述进风壳体设置有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风机壳体倾斜布置的导向坡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进风口连接;
所述进风管包括进风主管以及多根与所述进风主管连接的进风支管。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新风出风口对接的通风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壳体包括互相组合的面板和后壳,所述通风口包括前通风口和后通风口;
所述前通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上,所述后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后壳上。
CN202121553535.3U 2021-07-08 2021-07-08 空调器 Active CN215929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53535.3U CN215929821U (zh) 2021-07-08 2021-07-0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53535.3U CN215929821U (zh) 2021-07-08 2021-07-0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821U true CN215929821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0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53535.3U Active CN215929821U (zh) 2021-07-08 2021-07-0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8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23473A1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818491B (zh) 通风***
CN100359253C (zh) 通风***
CN108489058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WO2019223471A1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90099A (zh) 一种送风***及应用其的室内机和空调
WO2023093881A1 (zh) 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29821U (zh) 空调器
CN20829607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566355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19223460A1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7334911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2511458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75780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风道结构
CN113757803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5982859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风机组件
CN111503864A (zh) 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20062008U (zh) 吊顶式新风机
CN214501452U (zh) 一种多风轮新风空调
CN217929110U (zh) 新风模组及空调器
CN216620040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0845652U (zh) 一种暖通空调过滤器
CN21140005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8412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