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14133U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14133U
CN215914133U CN202122363388.XU CN202122363388U CN215914133U CN 215914133 U CN215914133 U CN 215914133U CN 202122363388 U CN202122363388 U CN 202122363388U CN 215914133 U CN215914133 U CN 215914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t
pan
heating member
suppor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633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633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14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14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14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体(10)和支撑件(20),锅体(10)包括锅底面,至少部分锅底面为平面,支撑件(20)设于锅底面的平面区域(11)内;支撑件(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21)位于平面区域(11)的中心,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朝向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延伸。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Description

锅具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指通过加热的方式将食材加工成熟食的厨房器具。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烹饪器具包括有电磁炉等。
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一般包括锅具和加热件,锅具用于盛装食材,其一般包括锅体和盖合在锅体上的锅盖,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通过加热件对锅具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然而,相关技术中,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直接接触,锅具的热量容易通过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造成锅具热量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包括锅体和支撑件,所述锅体包括锅底面,至少部分所述锅底面为平面,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锅底面的平面区域内;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锅底面的中心,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锅底面的外周缘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通过在锅底面的平面区域内设置支撑件,支撑件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另外,由于锅具向加热件传递的热量减少,还能降低加热件内部温升,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第一支撑部能够增加平面区域中心位置的锅壁厚度,提高平面区域中心位置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第二支撑部能够增加平面区域中心位置至平面区域边缘的锅壁厚度,提高平面区域中心位置至平面区域边缘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能够通过第二支撑部减小锅具热量损失,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锅底面的外周缘处。
这样,第二支撑部直接与平面区域的外周缘相接,能够进一步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以所述第一支撑部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布。
这样,可以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时提高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间隔设置。
这样,通过第三支撑部能够扩大支撑件在平面区域内的覆盖面积,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以及为锅具提供更好的支撑,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三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
这样,第一支撑部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位于第一支撑部两侧的第三支撑部一同支撑锅具,使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不容易向第一支撑部的两侧倾斜,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这样,使锅具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方向上,使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不容易向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倾斜,进一步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锅底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三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间距为圆形的所述锅底面的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这样,既能保证使锅具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又能保证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三支撑部靠近所述锅底面的外周缘设置,且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靠近所述锅底面的外周缘一侧。
这样,能够扩大支撑件在平面区域内的覆盖面积,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面积更大的隔热间隙,进一步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此外,还能够提高锅具底部靠近外周缘的锅壁的厚度,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使锅具能够平稳放置在加热件上;第三支撑部还能提供为锅具提供支撑的作用,使锅具不容易发生倾斜,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
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第二支撑部的第二端可连接第三支撑部,使第二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形成由锅底面中心向锅底面外周缘延伸并环绕锅底面外周缘,从而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同时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三支撑部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环形的第三支撑部的环内。
这样,第三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外侧形成环形的支撑,能够进一步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并能为锅具提供更好的支撑,使锅具在任意方向上都不容易发生倾斜,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第三支撑部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三支撑部环绕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外周间隔设置。
这样,多个第三支撑部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外侧环绕设置,能使锅具在任意方向上都不容易发生倾斜,并且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散热缺口。
散热缺口能够使空气穿过其中,能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散热缺口有多个,多个散热缺口以所述锅底面的中心呈对称分布。从而使空气更顺畅的流过各散热缺口,进一步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所述散热缺口的深度等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即散热缺口由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中任意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或者所述散热缺口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即散热缺口可以由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上的凹槽形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至少包括加热件和上述的锅具。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支撑件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并且,由于锅具向加热件传递的热量减少,还能降低加热件内部温升,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一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二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三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四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五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六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七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八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九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锅体; 11-平面区域;
20-支撑件; 21-第一支撑部;
22-第二支撑部; 23-第三支撑部;
24-散热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的锅具通常放置在加热件的面板上,加热件内的电子器件能够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面板被锅具接收,进而对锅具进行电磁加热。
然而,锅具放置在加热件的面板上时,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直接接触,锅具的热量容易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进而造成锅具热量损失。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通过在锅体的锅底面上设置支撑件,以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参见图1-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锅具,包括锅体10和支撑件20,锅体10包括锅底面,至少部分锅底面为平面,支撑件20设于锅底面的平面区域11内。
其中,支撑件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21位于平面区域11的中心,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朝向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延伸。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锅体10由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支撑在加热件的面板上,使锅体10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相互隔开。
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通过在锅底面的平面区域11内设置支撑件20,支撑件20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另外,由于锅具向加热件传递的热量减少,还能降低加热件内部温升,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第一支撑部21能够增加平面区域11中心位置的锅壁厚度,提高平面区域11中心位置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第二支撑部22能够增加平面区域11中心位置至平面区域11边缘的锅壁厚度,提高平面区域11中心位置至平面区域11边缘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提高锅具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锅具包括汤锅、平底炒锅等其他底面具有平面的食材烹饪容器。
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支撑部21,或者,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具有间距。
其中,第一支撑部21为设置在平面区域11上的支撑台,第二支撑部22为设置在平面区域11上的条状支撑筋。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可连接第一支撑部21,使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支撑部21由平面区域11中心向平面区域11外周缘延伸,从而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面积更大的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并且,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相连,还能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也可具有间距,使空气能够在由第一支撑部21与第二支撑部22之间通过,能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位于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处。这样,第二支撑部22直接与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相接,使第二支撑部22能够更大面积覆盖平面区域11,从而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面积更大的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
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部22以第一支撑部21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布。第二支撑部22的数量越多,则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锅具底部的锅壁越不容易发生变形,呈辐射状排布能够使第二支撑部22更大面积覆盖平面区域11,能够提高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的稳定性。
例如,参见图4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部22的数量为四个,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部22之间相互垂直,这样四个第二支撑部22在第一支撑部21的四周呈十字形排布,使第二支撑部22能够相对均匀地覆盖平面区域11,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并能提高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参见图6-图8所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锅具的区别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支撑件20还包括第三支撑部23,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间隔设置。第三支撑部23能够扩大支撑件20在平面区域11内的覆盖面积,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面积更大的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并且,第三支撑部23还能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以及为锅具提供更好的支撑,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其中,第三支撑部23的数量为多个,第一支撑部21位于任意两个第三支撑部23之间。这样,第一支撑部21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支撑部23,第一支撑部21与位于第一支撑部21两侧的第三支撑部23一同支撑锅具,使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不容易向第一支撑部21的两侧倾斜,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此外,第二支撑部22的延伸方向和第三支撑部23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使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不容易向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23的延伸方向倾斜,进一步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平面区域11的形状为圆形,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间距为圆形的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这样既能保证使锅具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又能保证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间距为圆形的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其中间距可以是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五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当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间距小于圆形的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五分之一时,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距离太久,导致锅具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容易向第一支撑部21的两侧倾斜,第三支撑部23起不到稳定锅具的作用;当第三支撑部23与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间距大于圆形的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三分之二时,第三支撑部23的延伸长度受到限制,导致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容易向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23的延伸方向倾斜,第三支撑部23也起不到稳定锅具的作用。
实施例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一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二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三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四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五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六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七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八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九种锅具的俯视示意图。
参见图9-图20所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锅具的区别在于,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的第三支撑部23靠***面区域11的外周缘设置,且第三支撑部23位于第二支撑部22的靠***面区域11的外周缘一侧,能够扩大支撑件20在平面区域11内的覆盖面积,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面积更大的隔热间隙,进一步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此外,还能够提高锅具底部靠近外周缘的锅壁的厚度,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使锅具能够平稳放置在加热件上;第三支撑部23还能提供为锅具提供支撑的作用,使锅具不容易发生倾斜,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其中,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支撑部23,或者,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与第三支撑部23之间具有间距。
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可连接第三支撑部23,使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三支撑部23形成由平面区域11中心向平面区域11外周缘延伸并环绕平面区域11外周缘,从而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使锅具底部的锅壁不容易发生变形;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与第三支撑部23之间也可具有间距,使空气能够在由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三支撑部23之间通过,能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9-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支撑部23的形状为环形,例如矩形环或者圆环,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位于环形的第三支撑部23的环内。这样第三支撑部23在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的外侧形成环形的支撑,能够提高锅具底部的锅壁抵抗变形的能力,并能为锅具提供更好的支撑,使锅具在任意方向上都不容易发生倾斜,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
除此之外,参见图15-图20所示,第三支撑部23的数量还可为多个,多个第三支撑部23环绕在第二支撑部22的外周间隔设置。多个第三支撑部23在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的外侧环绕设置,能为锅具提供更好的支撑,使锅具在任意方向上都不容易发生倾斜,使锅具能够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加热件上。第三支撑部23之间的间距还能够使空气穿过其中,从而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参见图9-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件20上设置有散热缺口24,散热缺口24可以由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以及第三支撑部23上的凹槽形成,同时,散热缺口24也可以是由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以及第三支撑部23中任意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缺口24能够使空气穿过其中,能提高锅具与加热件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具体的,散热缺口24有多个,多个散热缺口24以锅底面的中心呈对称分布,从而使空气更顺畅的流过各散热缺口24,进一步降低加热件的温度。
此外,散热缺口24的深度可等于支撑件20的厚度,即散热缺口24由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以及第三支撑部23中任意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或者散热缺口24的深度可小于支撑件20的厚度,即散热缺口24可以由第一支撑部21、第二支撑部22以及第三支撑部23上的凹槽形成。
实施例四
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至少包括加热件和实施例一中至实施例三中的锅具。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由于采用了实施例一中至实施例三中的锅具,锅具放置在加热件上时,支撑件20在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能够避免锅具的锅底面与加热件的面板直接接触,防止锅具的热量由锅具的锅底面传导给加热件的面板,减小锅具热量损失。
并且,由于锅具向加热件传递的热量减少,还能降低加热件内部温升,缓解加热件的散热压力,避免位于加热件内部的电器元件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提高加热件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件包括电磁炉等其他能够加热放置在其上的锅具的加热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10)和支撑件(20),所述锅体(10)包括锅底面,至少部分所述锅底面为平面,所述支撑件(20)设于所述锅底面的平面区域(11)内;
所述支撑件(20)包括第一支撑部(21)和第二支撑部(22),所述第一支撑部(21)位于所述平面区域(11)的中心,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21),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21),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之间具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部(22)以所述第一支撑部(21)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0)还包括第三支撑部(23),所述第三支撑部(23)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2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位于任意两个所述第三支撑部(2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三支撑部(23)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面的所述平面区域(11)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三支撑部(23)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平面区域(11)的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23)靠近所述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设置,且所述第三支撑部(23)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靠近所述平面区域(11)的外周缘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部(23);
或者,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支撑部(23)之间具有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23)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一支撑部(2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位于环形的所述第三支撑部(23)的环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23)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三支撑部(23)均沿所述第二支撑部(22)的周向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0)上设置有散热缺口(2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缺口(24)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缺口(24)以所述锅底面的中心呈对称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缺口(24)的深度等于所述支撑件(20)的厚度,或者所述散热缺口(24)的深度小于所述支撑件(20)的厚度。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件和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2122363388.XU 2021-09-28 2021-09-28 锅具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914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3388.XU CN215914133U (zh) 2021-09-28 2021-09-28 锅具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63388.XU CN215914133U (zh) 2021-09-28 2021-09-28 锅具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14133U true CN215914133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4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63388.XU Active CN215914133U (zh) 2021-09-28 2021-09-28 锅具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14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WO2013128967A1 (ja) 加熱調理器具及び加熱調理器具用アダプター
CN111513545B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EP1764559B1 (en) Cooking grate assembly
CN215914133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04033143U (zh) 一种电烤炉
CN205729065U (zh) 烹饪器具
CN213630574U (zh) 自适应面板及电磁加热器具
CN202875072U (zh) 一种电烤炉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KR100819592B1 (ko) 조리기기
KR20140131757A (ko) 조리용기 가열부가 별도로 구성된 전기그릴
JP2010220813A (ja) 二重鍋、およびそれを加熱調理する電磁誘導加熱調理機器
CN217604175U (zh) 锅架结构及燃气灶具
CN218246789U (zh) 蒸格和烹饪设备
CN217471765U (zh) 烹饪容器及电烹饪器具
CN221258909U (zh) 面板以及烹调器
CN212394679U (zh) 料理机
JP6708672B2 (ja) コンロ用焼き物プレート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6521824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灶
CN216293736U (zh) 料理锅
CN201888718U (zh) 一种电饼铛
CN113974422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647463U (zh)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20174961U (zh) 一种双面烤盘及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