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683U -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683U
CN215675683U CN202122406728.2U CN202122406728U CN215675683U CN 215675683 U CN215675683 U CN 215675683U CN 202122406728 U CN202122406728 U CN 202122406728U CN 215675683 U CN215675683 U CN 215675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wind
discharge
electrode
conductiv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67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思逸
李伯东
陈武
王慧锋
张明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67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其中离子风组件包括:放电极和接收极。放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放电单元包括绕线芯和导电线,导电线设于绕线芯外,绕线芯包括导电棒和设于导电棒的外周壁上的绝缘层,绝缘层隔离在导电棒与导电线之间;接收极与放电极间隔开设置;其中,离子风组件适于接电,以实现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并实现带电粒子向接收极迁移形成离子风。该离子风组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离子风,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Description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器中的离子风组件大多采用电晕放电原理产生离子风,即放电极采用针或线的结构,并使放电极与接收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排布,在高压电源的作用下,形成离子风,实现无风轮送风,但电晕放电靠尖端放电,尖端数量通常有限,导致产生离子数量有限,致使风量较小,而为提高风量,一般采用提高电压的方式,但高电压容易发生打火,产生异响,影响离子风组件的安全性,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离子风组件,该离子风组件的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更高,从而能够提高风量,并且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以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且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离子风组件的空气处理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包括:放电极,所述放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绕线芯和导电线,所述导电线设于所述绕线芯外,所述绕线芯包括导电棒和设于所述导电棒的外周壁上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隔离在所述导电棒与所述导电线之间;接收极,所述接收极与所述放电极间隔开设置;其中,所述离子风组件适于接电,以实现所述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并实现所述带电粒子向所述接收极迁移形成离子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该离子风组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离子风,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以使安全性更高,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所述接收极等间距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单元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或5mm-30mm、或10mm-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极包括多个所述放电单元,多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平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所述接收极等间距设置,且各所述放电单元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间距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和/或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s的取值范围为10mm-100mm、或10mm-80mm、或10mm-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放电单元通过调节机构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可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棒为直线棒或环形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放电极包括多个所述放电单元,多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平行设置,其中,所述导电棒为环形棒,多个所述导电棒沿所述导电棒的环轴线间隔设置;或者,所述导电棒为直线棒,多个所述导电棒沿直线段、或曲线段、或环形线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线螺旋盘绕于所述绕线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线的盘绕螺距p的取值范围为0.1mm-100mm、或1mm-50mm、或3mm-30mm;和/或,所述导电线的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导电线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棒的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导电棒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30mm、或1mm-20mm、或5mm-15mm;和/或,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子风组件还包括:高压交流电源,所述高压交流电源包括第一高压端和第一接地端;高压直流电源,所述高压直流电源包括第二高压端和第二接地端;其中,所述第一高压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高压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所述第二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设备,包括上述的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沿着出风方向,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离子风组件的上游和/或下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离子风组件和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换热器,沿着出风方向,所述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或者,所述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壳体内具有安装结构,所述离子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板电极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孔板电极的剖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线棒-孔板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棒电极的剖面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线棒-棒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丝网电极的剖面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电极的剖面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电单元的剖面图;
图35是图34的局部放大图;
图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的电压与L距离关系曲线图。
附图标记:
离子风组件100,放电极1,放电单元11,绕线芯111,导电线112,导电棒1111,绝缘层1112,接收极2,平板电极21,电极板211,第一通风间隙212,孔板电极22,棒电极23,孔板221,开孔区222,电极棒231,第二通风间隙232,丝网电极24,电极丝241,通风网孔242,高压直流电源3,高压交流电源4,空气处理设备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100可以包括:放电极1和接收极2。
如图1-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100适于应用在空调器中,以便于利用带电粒子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产生适量的风,进而为室内制冷或空气流通服务。
由于传统空调器的离子风组件大多采用电晕放电原理产生离子风,即放电极采用针或线的结构,并使放电极与接收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排布,在高压电源的作用下,形成离子风,实现无风轮送风,但电晕放电靠尖端放电,尖端数量通常有限,导致产生离子数量有限,致使风量较小,而为提高风量,一般采用提高电压的方式,但高电压容易发生打火,产生异响,影响离子风组件的安全性。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利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离子风的离子风组件100。由此,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而且可使放电更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
其中,放电极1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11,放电单元11适于通电而产生带电粒子,放电单元11包括绕线芯111和导电线112,导电线112设于绕线芯111外,绕线芯111包括导电棒1111和设于导电棒1111的外周壁上的绝缘层1112,绝缘层1112隔离在导电棒1111与导电线112之间(参照图34和图35)。由于采用了导电线112的形式,因此可有效增加放电点,以便于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
也就是说,放电极1从里到外由三个部件构成,最中心或者说是最内侧的为导电棒1111,例如导电金属棒,中间为绝缘层1112(介质层),最***的为缠绕的导电线112。优选的,导电棒1111可以为合金或者铜金属等一切导电金属棒,绝缘层1112可为聚四氟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膜或其他不导电的高介电常数的物质,导电线112可由金属丝或碳纤维丝等导电物体构成,以保证带电粒子的产生量。
进一步,接收极2适于接收由放电单元11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接收极2与放电极1间隔开设置,以使带电粒子从放电单元11向接收极2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空气流动,从而产生风。
可选的,接收极2可以包括平板电极21,平板电极21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板211,每个电极板211均能够接收由放电极1产生的带电粒子(参照图1-图7);或者,接收极2可以包括孔板电极22和/或棒电极23,孔板电极22包括形成有开孔区222的孔板221,棒电极23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棒231,每个孔板221或电极棒231均能够接收由放电极1产生的带电粒子(参照图9-图23);又或者,接收极22为丝网电极2424,丝网电极2424包括多根电极丝241241,多根电极丝241241交织形成的多个通风网孔242242(参照图24-图30)。
其中,离子风组件100适于接电,以实现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并实现带电粒子向接收极2迁移形成离子风。也就是说,导电棒1111、导电线112和接收极2适于分别与电源电连接,以便于驱动放电极1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并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电场,引发带电粒子向接收极2迁移形成离子风。
并且,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离子风,可在自身产生空气流动的同时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即接收极2同时可作为集尘极,以能够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以便于实现净化空气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子风组件100,该离子风组件100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来产生离子风,不仅可增加放电点,以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从而提高风量,而且还可使放电更均匀稳定,不会产生打火异响,从而能够实现无声放电以及无声出风,以使安全性更高,并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结合图5、图11、图19和图26所示实施例,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接收极2等间距设置,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
进一步,参照图5、图11、图19和图26,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或5mm-30mm、或10mm-20mm。即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mm到50mm之间、或5mm到3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也就是说,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优选范围为5mm-3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由此,能够在确保离子风产生量的同时使整个体系更方便进行风量的调节。
参照图36,图中的启辉电压为离子风组件100刚开始产生电流时的电压,打火电压为当离子风组件100两极间的电压太高时,会产生打火现象,影响离子风组件100的正常工作,刚产生打火现象时的电压为打火电压,电压窗口=打火电压-启辉电压,其为离子风组件100的正常工作电压,也是离子风组件100可调节的电压范围,其中,L是决定电压窗口的因素,调节L值,可改变离子风组件100的厚度和电压窗口,同时也会影响离子风的总出风量。
并且,板间距K也是影响电压窗口的重要因素,在离子风组件100优化时,需要同时调节上述参数,才能获取最佳的出风效果。即在电极本身参数(曲率、材料等)确定后,离子风组件100的参数调节主要就是调节以上参数。
关于选择哪个电压段作为离子风组件100的工作电压,则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需求是离子风量较小的场景,可以选用低电压工作(小于6kV)的离子风组件100,此时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电磁兼容性更佳、副产物更少,但工作窗口窄,需要配合可精细调节的电路。当需要强劲送风时,则选用高电压的(大于20kV)离子风组件100,此状态下产生的离子风风速和风量均比低压时大,但需要考虑安全规则、电磁兼容以及副产物等问题,同时需要配备安全的反馈信号采集电路。
如图32所示,放电极1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1,多个放电单元11能够同时进行放电,以提升风量,其中,多个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平行设置。由此,使离子风组件100同时能够保证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避免电极之间的互相干扰,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
进一步,每个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接收极2等间距设置,且各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
参照图32,放电单元11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每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11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每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的气流均能够平行稳定流动,以避免发生乱流的现象;和/或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11之间的间距s的取值范围为10mm-100mm、或10mm-80mm、或10mm-20mm。即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11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0mm到100mm之间、或10mm到8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也就是说,s的取值范围为10mm-100mm,优选范围为10mm-8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由此,使离子风组件100同时能够保证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避免电极之间的互相干扰,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多个放电单元11通过调节机构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11之间的间距可调节,从而能够通过调节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11之间的间距来改变出风量,以更便于风量的调节。
可选的,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以使导电棒1111和接收极2均沿直线延伸且前后分布,或导电棒1111为环形棒,以使导电棒1111和接收极2均形成环状结构,且内外套设分布。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离子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放电极1包括多个放电单元11,多个放电单元11能够同时进行放电,以提升风量,其中,多个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平行设置。由此,使离子风组件100同时能够保证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避免电极之间的互相干扰,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其中,导电棒1111为环形棒,多个导电棒1111沿导电棒1111的环轴线间隔设置(参照图7和图15),以避免相邻的两个导电棒1111之间相互影响;或者,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多个导电棒1111沿直线段(参照图1、图13、图21和图28)、或曲线段、或环形线(参照图23和图30)间隔设置。
结合图34和图35所示,导电线112螺旋盘绕于绕线芯111,以更便于设置,且能够有效的增加放电点,以便于进一步提高电离效率和离子产生量。当然,导电线112也可以其他的方式设置在绕线芯111的外侧,只要保证绝缘层1112能够将导电棒1111与导电线112隔离开即可。
如图35所示,导电线112的盘绕螺距p的取值范围为0.1mm-100mm、或1mm-50mm、或3mm-30mm,即导电线112的盘绕螺距控制在0.1mm到100mm之间、或1mm到50mm之间、或3mm到30mm之间,也就是说,p的取值范围为0.1mm-100mm,优选范围为1mm-50mm,更优选范围为3mm-30mm;和/或,导电线112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导电线112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即导电线112的直径限定在0.01mm到5mm之间、或0.1mm到2mm之间、或0.1mm到1mm之间,也就是说,d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优选范围为0.1mm-2mm,更优选范围为0.1mm-1mm。由此,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数量的离子数,以便于形成最大的离子风。
参照图35,导电棒1111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导电棒1111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30mm、或1mm-20mm、或5mm-15mm,即导电棒1111的直径控制在1mm到30mm之间、或1mm到20mm之间、或5mm到15mm之间,也就是说,D的取值范围为1mm-30mm,优选范围为1mm-20mm,更优选范围为5mm-15mm;和/或,绝缘层1112的厚度t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即绝缘层1112的厚度控制在0.01mm到5mm之间、或0.1mm到2mm之间、或0.1mm到1mm之间,也就是说,t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优选范围为0.1mm-2mm,更优选范围为0.1mm-1mm。由此,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数量的离子数,以便于形成最大的离子风。
结合图1、图2、图9、图17、图24和图33所示实施例,离子风组件100还包括:高压交流电源4和高压直流电源3,高压交流电源4包括第一高压端和第一接地端,其中,第一高压端与导电棒1111电连接,第一接地端与导电线112电连接;高压直流电源3包括第二高压端和第二接地端,其中,第二高压端与接收极2电连接,第二接地端与导电线112电连接。也就是说,高压交流电源4通过向放电极1通高压交流电而使放电极1产生带电粒子,而高压直流电源3通过向放电极1和接收极2通高压直流电,以使放电极1产生的带电粒子能够向接收极2流动,从而产生离子风。
或者,第一高压端与导电线112电连接,第一接地端与导电棒1111电连接,第二高压端与接收极2电连接,第二接地端与导电棒1111电连接,也可使离子风组件100产生离子风。
其中,多个放电极1和接收极2按一定结构排布,所有的导电棒1111均与高压交流电源4的第一高压端并联连接,所有的导电线112均与高压交流电源4的第一接地端并联连接。接收极2与高压直流电源3的第二高压端连接,高压直流电源3的第二接地端连接到导电线112,形成高压交流电源4驱动放电单元11电离空气产生带电粒子,高压直流电源3在放电极1与接收极2之间形成电场,以驱动带电粒子向接收极2迁移,从而形成离子风。
具体地,整体电源由一个或多个高压交流电源4和高压直流电源3组成,从实用性角度出发,高压交流电源4和高压直流电源3可均采用交流电压输入,输入电压AC85V-AC265V,交流电源经过变压器升压至4kV-6kV后,再经倍压输出高压,最高电压范围可达到10kV-30kV,频率为50Hz-100kHz;同时,高压直流电源3经过整流后,通过变压器升压,将电压提升至4kV-6kV,再经过倍压,输出直流高压,最高电压范围可达到20kV-40kV。优选的,电源采用全桥移相驱动电路,并通过数字控制调节电压,以实现对离子风组件100所产风量的调节。
下面以线棒-平板离子风组件100(参照图1-图7)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平板电极21包括平行设置的多个电极板211,相邻两个电极板211之间形成的第一通风间隙212,离子风组件100产生的风适于从第一通风间隙212处向外吹出,其中,一个放电单元11对应一个第一通风间隙212设置。也就是说,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212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进一步,参照图1、图3和图6,平板电极21包括沿电极板211的厚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第一通风间隙212,每个第一通风间隙212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放电单元11。即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一通风间隙212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如图6所示,相邻的两个电极板211之间的间距K的取值范围为20mm-40mm。即相邻的两个电极板211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0mm到40mm之间。由此,可在保证便于设置的情况下,提升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宽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风量。
参照图6,结合图1和图4所示,导电棒1111沿第一通风间隙2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宽度中心相对,放电单元11与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宽度单边间隙x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或10mm-40mm、或10mm-20mm。即放电单元11与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宽度单边间隙控制在5mm到50mm之间、或10mm到4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也就是说,x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优选范围为10mm-4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由此,可在保证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开设量足够的情况下,提升第一通风间隙212的宽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风量。
如图2和图5所示,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与电极板211平行设置,以保证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能够避免电极之间互相干扰,从而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的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电极板211为矩形板(参照图1-图6),即导电棒1111和电极板211均沿直线延伸且前后分布;或者,导电棒1111为环形棒,电极板211为环形片,导电棒1111设于电极板211的内环或外环(参照图7),即导电棒1111和电极板211均形成环状结构,且内外套设分布。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离子风。
参照图5,电极板211的宽度A的取值范围为5mm-100mm、或10mm-80mm、或20mm-50mm。即电极板211的宽度限定在5mm到100mm之间、或10mm到80mm之间、或20mm到50mm之间。也就是说,A的取值范围为5mm-100mm,优选范围为10mm-80mm,更优选范围为20mm-50mm。由此,保证了离子风组件100能够输出足够量的离子风以及实现最佳的颗粒物净化效果。
下面以线棒-孔板和线棒-棒离子风组件(参照图9-图23)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7-图22所示,棒电极23包括多个电极棒231,多个电极棒231的中心线平行设置,例如,棒电极23可包括四个电极棒231,相邻的两个电极棒231之间形成的第二通风间隙232,以形成三个第二通风间隙232(参照图22),离子风组件100产生的风适于从第二通风间隙232处向外吹出,其中,一个放电单元11对应一个第二通风间隙232设置。也就是说,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二通风间隙232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进一步,参照图21和图22,棒电极23包括沿电极棒231的横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第二通风间隙232,每个第二通风间隙232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放电单元11。即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二通风间隙232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如图20所示,相邻的两个电极棒231之间的间距为2k,k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或10mm-40mm、或10mm-20mm,即相邻的两个电极棒231之间的间距的一半控制在5mm到50mm之间、或10mm到4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也就是说,k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优选范围为10mm-4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因此,可在保证第二通风间隙232的开设量足够的情况下,提升第二通风间隙232的宽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风量;和/或电极棒231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电极棒231的直径d1的取值范围为1mm-20mm、或1mm-10mm,即电极棒231的直径控制在1mm到20mm之间、或1mm到10mm之间,也就是说,d1的取值范围为1mm-20mm,优选范围为1mm-10mm。由此,可形成最佳电势差,以起到最佳的离子加速效果。其中,棒电极23由导电材料构成,包含但不仅限于金属棒。
参照图19,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和电极棒231的中心线均沿直线延伸且平行设置,以保证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能够避免电极之间互相干扰,从而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的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棒电极23包括平行设置的多个电极棒231,放电极1包括平行设置的多个放电单元11,其中,多个电极棒231的中心线所在平面与多个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所在平面平行(参照图17-图22),即导电棒1111和电极棒231均沿直线延伸且前后分布;或者,多个电极棒231的中心线所在柱面与多个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所在柱面同轴(参照图23),即导电棒1111和电极棒231均形成环状结构,且内外套设分布。上述两种方式,均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离子风。
可选的,孔板221为平面板(参照图9-图14)或曲面板(参照图15),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孔板221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便于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离子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孔板221为平面板,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且中心线平行于孔板221设置(参照图9-图14),即导电棒1111和孔板221均沿直线延伸且前后分布;或者,孔板221为柱面板,导电棒1111为环形棒且同轴地设于孔板221内部或外部(参照图15),即导电棒1111和孔板221均形成环状结构,且内外套设分布;或者,孔板221为柱面板,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且中心线平行于孔板221的柱轴线设置(图中未示出)。上述三种方式,均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离子风。
结合图9-图14所示实施例,孔板221上具有至少一排开孔区222,每排开孔区222的长度中心线与导电棒1111的长度中心线平行或同轴,离子风组件100产生的风适于从开孔区222处向外吹出,其中,一个放电单元11对应一排开孔区222设置,每排开孔区222包括一个或者沿开孔区22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穿孔。也就是说,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穿孔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进一步,参照图13和图14,孔板221上具有间隔开设置的多排开孔区222,例如,具有三个开孔区222,每排开孔区222分别对应设置一个放电单元11。即一个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产生的离子风适于通过与其对应的开孔区222向外吹出,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同时产生多道气流向外吹出,以便于提高风量,而且多道气流平行流动,之间互不影响,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从而可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有效的向外吹风。
如图12所示,导电棒1111与开孔区222的宽度中心相对设置,放电单元11与开孔区222的宽度单边间隙x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或10mm-40mm、或10mm-20mm。即放电单元11与开孔区222的宽度单边间隙控制在5mm到50mm之间、或10mm到4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也就是说,x的取值范围为5mm-50mm,优选范围为10mm-4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由此,可在保证开孔区222的开设量足够的情况下,提升开孔区222的宽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风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孔板221上形成有多个开孔区222,全部开孔区222在孔板221上的开孔率大于85%;和/或,孔板221厚度小于等于3mm。由此,可在保证开孔区222的开设量足够的情况下,提升开孔区222的宽度,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风量。
参照图11,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
下面以线棒-丝网离子风组件(参照图24-图3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4-图27所示,丝网电极24为平面网,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且中心线平行于丝网电极24设置,即导电棒1111和丝网电极24均沿直线延伸且前后分布,以保证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能够避免电极之间互相干扰,从而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的运行。
进一步,放电极1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放电单元11,多个放电单元11能够同时进行放电,以提升风量,其中,各放电单元11与丝网电极24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
参照图30,丝网电极24为柱面网,导电棒1111为直线棒且中心线平行于丝网电极24的柱轴线设置,即导电棒1111和丝网电极24均形成环状结构,且内外套设分布,以保证离子风组件100能够产生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能够避免电极之间互相干扰,从而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的运行。
进一步,放电极1包括沿丝网电极24的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放电单元11,多个放电单元11能够同时进行放电,以提升风量,其中,各放电单元11与丝网电极24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
可选的,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为直线段、或曲线段、或直线段与曲线段的结合、或环形线,导电棒1111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放电极1与接收极2各处之间的粒子运动距离均相等,从而保证了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避免产生乱流的现象。其中,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或5mm-30mm、或10mm-20mm。即放电单元11与接收极2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mm到50mm之间、或5mm到30mm之间、或10mm到20mm之间(参照图26)。也就是说,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优选范围为5mm-30mm,更优选范围为10mm-20mm。由此,能够在确保离子风产生量的同时使整个体系更方便进行风量的调节。其中,L为放电单元11到丝网电极24所在平面之间垂直距离,对于丝网电极24为柱面网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够以上述方式测量出L的数值。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电极丝241的丝径取值范围为0.1mm-1mm、或0.1mm-0.5mm、或0.1mm-0.3mm。即电极丝241的丝径控制在0.1mm到1mm之间、或0.1mm到0.5mm之间、或0.1mm到0.3mm之间。也就是说,电极丝241的丝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1mm,优选范围为0.1mm-0.5mm,更优选范围为0.1mm-0.3mm。由此,可形成最佳电势差,以便于起到最佳离子加速效果,使离子风组件100同时能够保证最大的离子风量以及避免电极之间的互相干扰,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更加稳定的运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通风网孔242的目数取值范围为1目/in2-600目/in2、或10目/in2-80目/in2、或30目/in2-40目/in2。即通风网孔242的目数控制在1目/in2到600目/in2之间、或10目/in2到80目/in2之间、或30目/in2到40目/in2之间。也就是说,通风网孔242的目数取值范围为1目/in2-600目/in2,优选范围为10目/in2-80目/in2,更优选范围为30目/in2-40目/in2。由此,可形成最佳电势差,以便于起到最佳离子加速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设备1000,如图8、图16和图31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00包括上述的离子风组件100和空气处理组件,沿着出风方向,空气处理组件设于离子风组件100的上游和/或下游,以将空气处理组件处理过的空气向外吹出。其中,空气处理设备1000可为空调器,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包括:换热装置、加湿装置、杀菌消毒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换热装置用于加热或制冷空气,加湿装置用于加湿空气,杀菌消毒装置用于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空气处理设备1000为空调器,空调器还包括:壳体,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适于向壳体内进风,出风口适于从壳体向外出风,其中,离子风组件100和空气处理组件均设于壳体内,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空气才能够流出到壳体外。
优选的,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能够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例如,对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沿着出风方向,离子风组件100设于换热器与进风口之间,或者,离子风组件100设于换热器与出风口之间,以便于对壳体内的空气进行有效的换热。
进一步,壳体内具有安装结构,离子风组件100安装于安装结构,以使离子风组件100能够稳定的设置在空调器内,从而稳定的产生离子风,进而保证了空调器的运行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极,所述放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绕线芯和导电线,所述导电线设于所述绕线芯外,所述绕线芯包括导电棒和设于所述导电棒的外周壁上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隔离在所述导电棒与所述导电线之间;
接收极,所述接收极与所述放电极间隔开设置;其中,所述离子风组件适于接电,以实现所述放电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带电粒子,并实现所述带电粒子向所述接收极迁移形成离子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所述接收极等间距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间距L的取值范围为3mm-50mm、或5mm-30mm、或10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包括多个所述放电单元,多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上的各点与所述接收极等间距设置,且各所述放电单元与所述接收极之间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相等;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s的取值范围为10mm-100mm、或10mm-80mm、或10mm-2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放电单元通过调节机构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放电单元之间的间距可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棒为直线棒或环形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极包括多个所述放电单元,多个所述导电棒的中心线平行设置,其中,
所述导电棒为环形棒,多个所述导电棒沿所述导电棒的环轴线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导电棒为直线棒,多个所述导电棒沿直线段、或曲线段、或环形线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螺旋盘绕于所述绕线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线的盘绕螺距p的取值范围为0.1mm-100mm、或1mm-50mm、或3mm-30mm;和/或,
所述导电线的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导电线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棒的横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导电棒的直径D的取值范围为1mm-30mm、或1mm-20mm、或5mm-15mm;和/或,
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的取值范围为0.01mm-5mm、或0.1mm-2mm、或0.1mm-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高压交流电源,所述高压交流电源包括第一高压端和第一接地端;
高压直流电源,所述高压直流电源包括第二高压端和第二接地端;
其中,所述第一高压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高压端与所述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所述第二高压端与所述接收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端与所述导电棒电连接。
14.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子风组件,所述离子风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组件;
空气处理组件,沿着出风方向,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离子风组件的上游和/或下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离子风组件和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换热器,沿着出风方向,所述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或者,所述离子风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壳体内具有安装结构,所述离子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结构。
CN202122406728.2U 2021-09-30 2021-09-30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15675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6728.2U CN215675683U (zh) 2021-09-30 2021-09-30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6728.2U CN215675683U (zh) 2021-09-30 2021-09-30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683U true CN215675683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6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6728.2U Active CN215675683U (zh) 2021-09-30 2021-09-30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7505B2 (en) Electro-kinetic air transporter and conditioner devices with 3/2 configuration having driver electrodes
WO2023207155A1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和空气净化器
CN215675684U (zh) 离子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JP6832826B2 (ja) 換気システム
CN217216981U (zh)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5675683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5909326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5909327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15899934A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5675685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12344502A (zh) 一种极板结构及杀菌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9375583U (zh) 一种等离子体消杀装置
CN215675686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212315538U (zh) 一种臭氧发生器
CN215909328U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15875790A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CN107428530A (zh) 具有位置相关放电分布的臭氧发生器
CN215909325U (zh) 离子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114749278A (zh) 电极结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16114577U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6355305U (zh) 离子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115875788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5875789A (zh) 离子风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KR20170020102A (ko) 이온발생장치
CN107869770B (zh)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