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1879U -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11879U
CN215411879U CN202121460267.0U CN202121460267U CN215411879U CN 215411879 U CN215411879 U CN 215411879U CN 202121460267 U CN202121460267 U CN 202121460267U CN 215411879 U CN215411879 U CN 215411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ght
burner
gas outlet
outlet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02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祥
孙帅
周文通
佘帅征
段聪聪
张文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4602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11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11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11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外火盖配接于炉头上,外火盖被构造为环状结构且其上开设有周向设置的多个淡燃气出气孔、周向设置的多个浓燃气出气孔以及周向环设的混合通道;其中,混合通道连通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及每个浓燃气出气孔中至少一者与外部之间。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不易离焰。

Description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燃烧技术的发展,能够进行浓淡燃烧的燃气灶以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具体地,在燃烧器工作的过程中,燃烧器能够同时引射空燃比小于1的浓燃气以及空燃比大于1的淡燃气。在浓燃气燃烧并形成浓火焰,以及淡燃气燃烧并形成淡火焰的过程中,浓燃气因氧气不足使得燃烧温度较低,而淡燃气则容易因氧气过量而使得燃烧温度较低,燃烧温度较低,则形成的氮氧化物较少,从而使得燃气灶具有较佳的环境友好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燃气灶工作时产生的氮氧化物较少,但燃烧形成的淡火焰和/或浓火焰容易发生离焰,如此,导致燃烧的稳定性降低,燃气灶的热效率也随之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燃烧的淡火焰和/或浓火焰容易发生离焰的问题,提供一种不易离焰的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一种外火盖,其配接于炉头上,所述外火盖被构造为环状结构且其上开设有周向设置的多个淡燃气出气孔、周向设置的多个浓燃气出气孔以及周向环设的混合通道;
其中,所述混合通道连通于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及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中至少一者与外部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混合通道由所述外火盖的外周壁去料形成,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和/或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被构造为贯通所述混合通道的通道壁。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沿周向间隔设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独立于所述混合通道外;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沿所述外火盖的周向间隔设置,并贯通所述混合通道的通道壁。
一种燃烧器,包括:
炉头,其内具有用于通过淡燃气的淡燃气通道及用于通过浓燃气的浓燃气通道;以及
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外火盖,所述外火盖配接于所述炉头上,且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与所述淡燃气通道连通,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与所述浓燃气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火盖具有一中心轴线,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及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靠近所述炉头设置,且靠近所述炉头设置的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或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与所述混合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有所述浓燃气出气孔相对所有所述淡燃气出气孔靠近所述炉头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分火盘,所述分火盘配接于所述炉头与所述外火盖之间;
所述分火盘具有淡燃气分火腔及浓燃气分火腔,所述淡燃气分火腔连通于所述淡燃气通道与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之间,所述浓燃气分火腔连通于所述浓燃气通道与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炉头与所述分火盘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分火盘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淡燃气引射管及浓燃气引射管,所述淡燃气引射管配接于所述炉头并用于向所述淡燃气通道内引射淡燃气,所述浓燃气引射管配接于所述炉头并用于向所述浓燃气通道引射浓燃气。
一种燃气灶,包括如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燃烧器。
上述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混合通道及外部依次连通,则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流出的淡燃气可流入至混合通道内并进行混合后沿外火盖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淡火焰。同样的,若每个浓燃气出气孔、混合通道及外部依次连通的,则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流出的浓燃气也可流入至混合通道内并进行混合沿外火盖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浓火焰。如此,可防止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和/或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离焰,从而能够提升燃烧器燃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燃烧器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中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中中心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中分火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燃烧器;10、炉头;11、中心通道;12、淡燃气通道;13、浓燃气通道;14、炉座;15、引射座;151、第一引射板;152、第二引射板;153、第三引射板;20、中心引射管;30、淡燃气引射管;40、浓燃气引射管;50、外火盖;51、混合通道;52、淡燃气出气孔;53、浓燃气出气孔;54、第一外侧板;55、第二外侧板;56、外端板;57、分流腔;60、中心火盖;61、中心出气孔;62、中心侧板;63、中心端板;70、分火盘;71、淡燃气分火腔;72、浓燃气分火腔;73、第一分火板;74、第二分火板;75、第三分火板;76、第四分火板;77、连接板;78、中心分火腔;79、对流通道;81、二次空气补给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燃气灶,燃气灶包括燃烧器100、面板(图未示)及支撑框(图未示),燃烧器100及支撑框均配接于面板上,支撑框用于支撑烹饪器具(图未示),燃烧器100用于引射并点燃具有不同浓度的燃气,以加热烹饪器具,从而可实现烹饪。
请再次参阅图1、并同时参阅图2以及图3,燃烧器100包括炉头10及外火盖50。其中,炉头10具有淡燃气通道12及浓燃气通道13,淡燃气通道12 及浓燃气通道13均沿燃烧器100的轴向贯穿炉头10,淡燃气通道12为环形,浓燃气通道13相对淡燃气通道12更靠近炉头10的外周面设置,且浓燃气通道 13与淡燃气12通道间隔设置。淡燃气通道12用于通过淡燃气,浓燃气通道13 用于通过浓燃气。
淡燃气是指空燃比大于1的燃气,可选地,淡燃气中的空燃比可以在6:5 至8:5的范围内,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淡燃气的空燃比也可以在6:5 至8:5的范围外,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浓燃气是指空燃气小于1的燃气,可选地,浓燃气空燃比在1:2至7:10的范围内,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浓燃气的空燃比也可以在1:2至7:10的范围外,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请一并参阅4,外火盖50配接于炉头10上,外火盖50被构造为环状结构且其上开设有周向设置的多个淡燃气出气孔52、周向设置的多个浓燃气出气孔 53以及周向环设的混合通道51,其中,混合通道51连通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 52及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中至少一者与外部之间。具体地,每个淡燃气出气孔 52还与淡燃气通道12连通,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还与浓燃气通道13连通。因此,通过淡燃气通道12的淡燃气可经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直接喷向外部,或者,通过淡燃气通道12的淡燃气可经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流入至混合通道51 内混合后再喷向外部,通过浓燃气通道13的浓燃气可经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 直接喷向外部,或者,通过浓燃气通道13的浓燃气可经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 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混合后再喷向外部。
在传统的燃烧器100中,从淡燃气通道12内流出的淡燃气是直接通过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溢出并燃烧形成浓火焰的,且从浓燃气通道13内流出的浓燃气是直接通过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溢出并燃烧形成浓火焰的。由于多个淡燃气出气孔52是沿外火盖5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内溢出至的淡燃气在未进行混合前便进行燃烧,如此,导致形成的淡火焰断断续续。也就是说,可以将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看成一个燃烧源,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内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可形成一个独立的火焰苗。这样,所有的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的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离焰。同理推导可知,所有的浓燃气出气孔53喷出的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也较差,故也容易发生离焰。如此,燃烧器100燃烧的稳定性较差,淡燃气及浓燃气均无法进行充分燃烧,整个燃烧器100的热效率也随之下降,产生的一氧化碳也增多。
而在本申请中,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混合通道51及外部依次连通,则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流出的淡燃气可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并进行混合后沿外火盖50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淡火焰。可以理解地,淡燃气可在混合通道51内混合形成一圈连续的淡燃气之后再沿外火盖50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则在外火盖50的周向上,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内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形成的火焰苗与相邻的淡燃气出气孔52内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形成的火焰苗可存在重叠部分,这样,由所有的淡燃气出气孔52内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形成的火焰苗组合形成的淡火焰的稳定性较好且较难离焰。同样的,若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混合通道51及外部依次连通的,因此,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流出的浓燃气也可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并进行混合沿外火盖50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浓火焰,且形成的浓火焰的稳定性较好且较难离焰,从而能够提升燃烧器100燃烧的稳定性。如此,可防止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和/或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离焰,从而能够提升燃烧器燃烧的稳定性。此外,淡燃气及浓燃气能够进行充分燃烧,整个燃烧器100的热效率也随之提高,产生的一氧化碳也相应减少。
淡火焰与浓火焰共同组成燃烧器燃烧的***火焰,可选地,在***火焰中,可以选择淡火焰作为主燃烧火焰,浓火焰作为辅助燃烧火焰,或者,也可以选择浓火焰作为***火焰的主燃烧火焰,淡火焰作为***火焰的辅助燃烧火焰,具体可根据燃烧的需求进行设置。
在本申请中,由于淡燃气的空燃比大于1,也就是说空气与燃气的比值大于 1,因此,淡燃气内的燃气由于氧气充足而可进行充分燃烧,而浓燃气的空燃比小于1,也就是说空气与燃气的比值小于1,因此,在燃烧的过程中,浓燃气内的燃气无法进行充分燃烧。因此,在***火焰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的过程中,需要将淡燃气作为主要的燃烧气体来提供热量,浓燃气作为辅助的燃烧气体来提供热量。具体地,在燃烧器100燃烧的过程中,淡燃气引射管30引射的淡燃气与浓燃气引射管40引射的浓燃气的流量比可以在6:4至8:2的范围内,淡燃气的流量大于浓燃气的流量,淡燃气作为主要的燃烧气体燃烧形成***火焰并提供热量。
可选地,可以设置浓火焰围绕淡火焰的外周设置,或者,也可以设置淡火焰围绕浓火焰的外周设置,或者,浓火焰位于淡火焰的下方并与淡火焰的根部重合,以对淡火焰进行稳焰,或者,淡火焰位于浓火焰的下方并与浓火焰的根部重合,以对浓火焰进行稳焰。
可选地,混合通道51可以为一条,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均通过一条混合通道51与外部连通,或者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均通过一条混合通道51与外部连通,或者,也可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及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均通过同一条混合通道51与外部连通。或者,混合通道51也可以为两条,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通过其中一条混合通道51与外部连通,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通过另一条混合通道51与外部连通。
具体地,混合通道51由外火盖50的外周壁去料形成,每个淡燃气出气孔 52和/或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被构造为贯通混合通道51的通道壁。通过混合通道51由外火盖50的外周壁去料形成,使得混合通道51的形成方式更简单易行,便于提高燃烧器100的装配效率。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和/或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被构造为贯通混合通道51的通道壁,也就是说,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 与混合通道51连通,则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与混合通道51之间是直接连通的,因此,淡燃气具有较短的连通路径,从而便于实现燃烧器100的快速燃烧;若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与混合通道51连通,则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与混合通道 51之间也是直接连通的,因此,浓燃气具有较短的连通路径,从而亦可便于实现燃烧器100的快速燃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止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在进入至混合通道51后,在未与其他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接触前便直接扩散至外部,和/或为防止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喷出的浓燃气在进入至混合通道51后,在未与其他浓燃气出气孔53喷出的浓燃气接触前便直接扩散至外部,则需设置混合通道51的容积较小。这样,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在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时,能够充分接触并进行混合,从而可实现淡火焰的连续燃烧,和/或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喷出的浓燃气在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时,能够充分接触并进行混合,从而可实现浓火焰的连续燃烧。可选地,可通过减小混合通道51沿燃烧器100的径向的深度,和/或减小混合通道51沿燃烧器100的轴向的厚度来减小混合通道51的容积。
进一步地,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沿周向间隔设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独立于混合通道51外;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沿外火盖5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贯通混合通道51的通道壁。具体地,淡燃气出气孔52沿外火盖5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圆周上,浓燃气出气孔53沿外火盖50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圆周上,且在外火盖5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第一圆周及第二圆周间隔设置,第二圆周也为混合通道的圆周。具体地,中心轴线的方向与燃烧器100的轴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指方向)重合或者大致平行。以图2中的燃烧器100放置于水平面上时,中心轴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为例,第一圆周位于第二圆周中的一者位于另一者的下方,从而使得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与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可在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进行错位设置。
以第一圆周位于第二圆周的上方,且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沿第一圆周设置,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沿第二圆周设置为例,在燃烧的过程中,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并形成淡火焰,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喷出浓燃气燃烧形成浓火焰,浓火焰位于淡燃气的下方并与淡火焰的根部接触,从而可对淡火焰进行稳焰,从而使得燃烧器100能够进行稳定燃烧。同样地,若第一圆周位于第二圆周的上方,且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沿第二圆周设置,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沿第一圆周设置为例,在燃烧的过程中,淡火焰位于浓燃气的下方并与浓火焰的根部接触,从而可对浓火焰进行稳焰,从而使得燃烧器100能够进行稳定燃烧。此外,仅仅设置一条混合通道51便可实现稳焰,还可有效提升燃烧器100的制造难度,从而便于降低燃烧器100的制造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5,燃烧器100还包括中心火盖60、中心引射管20、淡燃气引射管30及浓燃气引射管40。其中,炉头10还具有中心通道11,中心通道11 沿燃烧器100的轴向贯穿炉头10,中心通道11位于燃烧器100的中部,淡燃气通道12环绕中心通道11的周向并与中心通道11间隔设置,浓燃气通道13相对中心通道11及淡燃气通道12更靠近炉头10的外周面设置。中心通道11用于通过中心燃气,中心燃气燃烧形成中心火焰,***火焰围绕中心火焰设置。具体地,中心燃气是指从中心通道11喷出的燃气,中心燃气的空燃比一般小于淡燃气的空燃比,且大于浓燃气的空燃比,其具体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燃气的空燃比也可以大于淡燃气的空燃比,或者,也可以小于浓燃气的空燃比。
中心火盖60穿设于外火盖50的中部并与炉头10连接,中心火盖60具有与中心通道11连通的中心出气腔,中心火盖60上开设有多个中心出气孔61,多个中心出气孔61沿中心火盖6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每个中心出气孔61连通于中心出气腔与外部之间。通过中心通道11的中心燃气可经中心出气腔并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向外部。
中心引射管20配接于炉头10上并用于向中心通道11内引射中心燃气,以使得中心燃气能够依次通过中心通道11、中心出气腔及每个中心出气孔61并喷向外部;淡燃气引射管30配接于炉头10并用于向淡燃气通道12内引射淡燃气,以使得淡燃气能够通过淡燃气通道12及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向外部,浓燃气引射管40配接于炉头10并用于向浓燃气通道13内引射浓燃气,以使得浓燃气能够通过浓燃气通道13及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流入至外部。
具体地,炉头10包括炉座14及引射座15,炉座14配接于面板,引射座15配接于炉座14上且包括连接的第一引射板151、第二引射板152及第三引射板153,第一引射板151、第二引射板152及第三引射板153均为环状结构,第一引射板151围设形成中心通道11,第二引射板152位于第一引射板151外,且第二引射板152围绕第一引射板151的周向并与第一引射板151间隔设置,第三引射板153位于第二引射板152外,第三引射板153围绕第二引射板152的周向并与第二引射板152间隔设置,以与第二引射板152的共同围设形成淡燃气通道12,浓燃气通道13沿燃烧器100的轴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指方向) 贯穿第三引射板153相对的两个端面,中心引射管20及淡燃气引射管30均配接于炉座14上,且中心引射管20向中心通道11内引射中心燃气,淡燃气引射管30向淡燃气通道12内引射淡燃气,浓燃气引射管40配接于引射座15上并向浓燃气通道13引射浓燃气。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4,外火盖50连接于引射座15远离面板的一端,具体地,以图2中的燃烧器100放置于水平面上时为例,外火盖50设置于引射座15 的上方。外火盖50包括第一外侧板54、第二外侧板55及外端板56,第一外侧板54及第二外侧板55均为环状结构,第一外侧板54围设形成可供中心火盖60 穿过的空间,第二外侧板55位于第一外侧板54外,并围绕第一外侧板54的周向并与第一外侧板54间隔设置,外端板56设置于第一外侧板54远离炉头10 的一端并与第一外侧板54及第二外侧板55连接,且外端板56与第一外侧板54 及第二外侧板55共同围设形成能够与淡燃气通道12及浓燃气通道13均连通的分流腔57。
第二外侧板55上开设有多个淡燃气出气孔52、多个浓燃气出气孔53及混合通道51,混合通道由第二外侧板55的外侧壁去料形成,多个淡燃气出气孔 52沿第二外侧板55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连通于外部与分流腔57之间,因此,从淡燃气引射管30引射的淡燃气可依次经淡燃气通道12、分流腔57及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向外部。多个浓燃气出气孔53沿第二外侧板55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连通于混合通道51与分流腔57 之间,因此,从浓燃气引射管40引射的浓燃气可依次经浓燃气通道13、分流腔 57、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及混合通道51喷向外部。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流腔 57中,分流腔57用于通过淡燃气的部分,以及用于通过浓燃气的其余部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如此,可防止淡燃气及浓燃气在流经分流腔57的过程中混合,从而使得燃烧器100能够分别进行浓淡燃烧。
中心火盖60穿设于第一外侧板54的中部,并与第一外侧板54间隔设置,中心火盖60包括中心侧板62及中心端板63,中心侧板62为环状结构,中心端板63配接于中心侧板62远离炉头10的一端,并与中心侧板62共同围设形成与中心通道11连通的中心出气腔,中心侧板62上开设有多个中心出气孔61,多个中心出气孔61沿中心侧板62的周向间隔设置,从中心引射管20引射的中心燃气可依次经中心通道11、中心出气腔及每个中心出气孔61喷向外部,并燃烧形成围绕中心火盖60的中心火焰。
可选地,在燃烧器100的轴向上,可以所有的淡燃气出气孔52相对所有的浓燃气出气孔53靠近炉头10设置,也可以所有的浓燃气出气孔53相对所有的淡燃气出气孔52靠近炉头10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较优地,外火盖50具有一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及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靠近炉头10设置,且靠近炉头10设置的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或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与混合通道51连通。
具体地,以图2中的燃烧器100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燃烧器100的轴向为竖直方向为例,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及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靠近炉头10设置可以理解为全部淡燃气出气孔52及全部浓燃气出气孔53 中的一者位于另一者的下方。因此,在燃烧的过程中,位于下方的浓火焰及淡火焰中的一种可与位于上方的浓火焰及淡火焰中的另一种的根部接触,从而使得位于下方的浓火焰及淡火焰中的一种可对位于上方的浓火焰及淡火焰中的另一种进行稳焰。
例如,以浓燃气出气孔53与混合通道51连通为例,从混合通道51内喷出的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与从淡燃气出气孔52内喷出的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的根部接触,以对淡火焰进行稳焰,从而使得淡火焰的燃烧也更稳定。当然,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均与混合通道51连通,则形成的淡火焰也能够与浓火焰的根部接触并对浓火焰进行稳焰,如此,可进一步防止浓火焰及淡火焰离焰,从而使得淡燃气及浓燃气均能够进行充分燃烧。值得一提的是,外火盖 50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燃烧器100的轴向为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设置。
更进一步地,在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有浓燃气出气孔53相对所有淡燃气出气孔52靠近炉头10设置。也就是说,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与混合通道 51连通,使得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中流出的浓燃气可在混合通道51内混合后进行连续燃烧。
由于淡燃气内的空气所占的比重相较于浓燃气内的空气所占的比重更大,空气占比越大,则形成的火焰更容易离焰。由此可见,相较于淡火焰设置于浓火焰的下方并对浓火焰进行稳焰来说,通过设置所有浓燃气出气孔53相对所有淡燃气出气孔52靠近炉头10设置,也就是说,可使得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可对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进行稳焰,从而使得燃烧器100具有更高的燃烧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6,燃烧器100还包括分火盘70,分火盘70配接于炉头10 与外火盖50之间;分火盘70具有淡燃气分火腔71及浓燃气分火腔72,淡燃气分火腔71连通于淡燃气通道12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之间,浓燃气分火腔72 连通于浓燃气通道13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之间。
具体地,分火盘7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火板73、第二分火板74、第三分火板75及第四分火板76,第一分火板73、第二分火板74及第三分火板75 均为环状结构,第一分火板73围设形成中心分火腔78,第二分火板74位于第一分火板73外,并围绕第一分火板73的周向且与第一分火板73间隔设置,以与第一分火板73围设形成二次空气补给通道81。第三分火板75位于第二分火板74外,第三分火板75围绕第二分火板74的周向并与第二分火板74间隔设置,以与第二分火板74围设形成淡燃气分火腔71。也就是说,淡燃气分火腔 71围绕中心分火腔78的周向设置。第四分火板76位于第三分火板75外,第四分火板76为弧形板并沿第三分火板75的周向延伸且与第三分火板75连接,且第四分火板76与第三分火板75间隔设置的部分共同围设形成浓燃气分火腔72。分火盘70还包括连接板77,连接板77为环状结构,且连接板77设置于第一分火板73靠近炉头10的一端并与第一分火板73及第二分火板74连接。
当燃烧器100组装完成后,中心通道11、中心分火腔78、中心出气腔、每个中心出气孔61依次连通,从中心引射管20引射的中心燃气能够依次经中心通道11、中心分火腔78、中心出气腔、每个中心出气孔61喷向外部(中心燃气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C的流动方向);淡燃气通道12、淡燃气分火腔71、分流腔57及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依次连通,因此,从淡燃气引射管30引射的淡燃气能够依次经淡燃气通道12、淡燃气分火腔71、分流腔57及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喷向外部(淡燃气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b的流动方向);浓燃气通道13、浓燃气分火腔72、分流腔57、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及混合通道51依次连通,因此,从浓燃气引射管40引射的浓燃气能够依次经浓燃气通道13、浓燃气分火腔72、分流腔57、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及混合通道51喷向外部(浓燃气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d的流动方向)。
请再次参阅图6,更进一步地,分火盘70上还开设有对流通道79,对流通道79沿分火盘70的径向依次贯穿第四分火板76、第三分火板75及第二分火板 74,并与二次空气补给通道81连通,因此,中心火盖60与第一外侧板54之间的间隙可依次通过二次空气补给通道81及对流通道79与外部连通,以使得外部能够与中心火盖60和第一外侧板54之间的间隙进行气流交换。则在中心燃气燃烧的过程中,外部能够及时且有效的为中心燃气的燃烧补充二次空气,从而使得中心燃气能够充分燃烧,进而可进一步降低一氧化碳的排放,且使得燃烧器100具有较高的能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火盘70的径向上,对流通道79与淡燃气分火腔71及浓燃气分火腔72均不连通,如此,可防止淡燃气及浓燃气泄露,从而使得燃烧器100具有较佳的燃烧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对流通道79为多个,多个对流通道79沿分火盘70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可进一步提升中心燃气燃烧的充分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一分火板73沿燃烧器100的轴向相对设置的两端是抵接于第一引射板151与中心侧板62之间的,因此,燃烧器100内流经中心燃气的流道是独立于燃烧器100内流经淡燃气及浓燃气的流道外的,而由于第二分火板74远离连接板77的一端是与第一外侧板54抵接,连接板77与第二引射板152远离炉座14的一端抵接,第三分火板75抵接于第二外侧板55与第三引射板153之间,且第四分火板76抵接于第二外侧板55第三引射板153之间的,因此,燃烧器100内流经淡燃气的流道与流经浓燃气的流道也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中心燃气、淡燃气及浓燃气能够稳定地沿着各自独立的流道进行流动,且相互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得燃烧器100具有较佳的工作可靠性。此外,由于第二分火板74远离连接板77的一端是与第一外侧板54抵接,连接板77 与第二引射板152远离炉座14的一端抵接,第三分火板75抵接于第二外侧板 55与第三引射板153之间,且第四分火板76抵接于第二外侧板55第三引射板 153之间的,因此,分流腔57与淡燃气分火腔71连通的部分,以及分流腔57与浓燃气分火腔72连通的其余部分是相互独立的,如此,可防止淡燃气及浓燃气在流经分流腔57的过程中混合,从而使得燃烧器100能够分别进行浓淡燃烧。
可以理解地,中心通道11、中心分火腔78、中心出气腔与每个中心出气孔 61依次连通形成供中心燃气流动的流道;淡燃气通道12、淡燃气分火腔71、分流腔57及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依次连通形成供淡燃气流动的流道;浓燃气通道13、浓燃气分火腔72、分流腔57、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及混合通道51依次连通,形成供浓燃气流动的流道。
进一步地,炉头10与分火盘70可拆卸地连接;和/或外火盖50与分火盘 70可拆卸地连接。较优地,炉头10与分火盘70可拆卸地连接,外火盖50与分火盘70可拆卸地连接,且中心火盖60与分火盘70也为可拆卸地连接,因此,烹饪时,若食材掉入至炉头10、分火盘70、外火盖50及中心火盖60中的至少一者时,通过拆卸掉入食材的部件并对该部件进行清理,而后,在将该部件与炉头10、分火盘70、外火盖50及中心火盖60中的其他部件进行重新组合即可。
上述外火盖50、燃烧器100及燃气灶,若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混合通道 51及外部依次连通,则从每个淡燃气出气孔52流出的淡燃气可流入至混合通道 51内并进行混合后沿外火盖50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淡火焰。同样的,若每个浓燃气出气孔53、混合通道51及外部依次连通的,则从每个浓燃气出气孔 53流出的浓燃气也可流入至混合通道51内并进行混合后沿外火盖50的周向实现连续燃烧并形成浓火焰。如此,可防止淡燃气燃烧形成的淡火焰,和/或浓燃气燃烧形成的浓火焰离焰,从而能够提升燃烧器100燃烧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外火盖,其配接于炉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50)被构造为环状结构且其上开设有周向设置的多个淡燃气出气孔(52)周向设置的多个浓燃气出气孔(53)以及周向环设的混合通道(51);
其中,所述混合通道(51)连通于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及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中至少一者与外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通道(51)由所述外火盖(50)的外周壁去料形成,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和/或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被构造为贯通所述混合通道(51)的通道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火盖,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沿周向间隔设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独立于所述混合通道(51)外;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沿所述外火盖(50)的周向间隔设置,并贯通所述混合通道(51)的通道壁。
4.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头(10),其内具有用于通过淡燃气的淡燃气通道(12)及用于通过浓燃气的浓燃气通道(13);以及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外火盖(50),所述外火盖(50)配接于所述炉头(10)上,且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与所述淡燃气通道(12)连通,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与所述浓燃气通道(1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50)具有一中心轴线,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及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靠近所述炉头(10)设置,且靠近所述炉头(10)设置的全部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或全部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与所述混合通道(5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有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相对所有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靠近所述炉头(10)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火盘(70),所述分火盘(70)配接于所述炉头(10)与所述外火盖(50)之间;
所述分火盘(70)具有淡燃气分火腔(71)及浓燃气分火腔(72),所述淡燃气分火腔(71)连通于所述淡燃气通道(12)与每个所述淡燃气出气孔(52)之间,所述浓燃气分火腔(72)连通于所述浓燃气通道(13)与每个所述浓燃气出气孔(5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10)与所述分火盘(70)可拆卸地连接;和/或所述外火盖(50)与所述分火盘(70)可拆卸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淡燃气引射管(30)及浓燃气引射管(40),所述淡燃气引射管(30)配接于所述炉头(10)并用于向所述淡燃气通道(12)内引射淡燃气,所述浓燃气引射管(40)配接于所述炉头(10)并用于向所述浓燃气通道(13)引射浓燃气。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4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121460267.0U 2021-06-28 2021-06-28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15411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0267.0U CN215411879U (zh) 2021-06-28 2021-06-28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0267.0U CN215411879U (zh) 2021-06-28 2021-06-28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11879U true CN215411879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43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0267.0U Active CN215411879U (zh) 2021-06-28 2021-06-28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11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78605B (zh) 火盖及燃烧器
CN109185883B (zh) 内环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KR100738696B1 (ko) 실드 더블 버너
CN107940453B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109000234B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5411879U (zh)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3310051A (zh) 外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014310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9014309U (zh) 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火盖、燃气灶的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JPS5952113A (ja) ガスバ−ナ
CN218583152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563715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797198U (zh) 一种外环火盖
CN217423249U (zh) 火盖和灶具燃烧器
CN213713150U (zh) 灶具燃烧器
CN21922240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8064877U (zh) 一种燃烧器组件
CN219867880U (zh) 燃烧器
CN215863381U (zh) 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9656072U (zh) 燃烧器
CN21922241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5637158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12728542B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9473647U (zh)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灶
CN219640252U (zh) 一款具有多腔组喷头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