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8693U - 动力传动***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动***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8693U
CN215378693U CN202121802278.2U CN202121802278U CN215378693U CN 215378693 U CN215378693 U CN 215378693U CN 202121802278 U CN202121802278 U CN 202121802278U CN 215378693 U CN215378693 U CN 215378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otor
shaft
cooling flow
m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022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宝兴
傅灵玲
董勇
谭艳军
林霄喆
王瑞平
肖逸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Shangzhongxia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 Ltd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Shangzhongxia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 Ltd,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 Ltd,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022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8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8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8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动力传动***和汽车,其中,该动力传动***包括变速器和电动机,所述变速器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设有第一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进液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沿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电动机包括电机壳和设于所述电机壳内的电机轴,所述电机壳设有水冷流道,所述电机轴设有第二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排液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沿所述电机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电机轴与所述传动轴连接,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电机的冷却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动力传动***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传动***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一些新能源汽车中,电动机采用风冷***进行冷却,其冷却主要通过热传导方式让电机定子、电机转子的热量传导到电机壳上,然后再通过电机壳体上的散热片释放热量。但是电动机内绕组线圈处的热量需经过槽内绝缘层和电机定子才能传递至电机外壳,热传递路径长、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动力传动***,旨在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散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动力传动***,包括:
变速器,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设有第一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进液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沿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延伸;以及
电动机,包括电机壳和设于所述电机壳内的电机轴,所述电机壳设有水冷流道,所述电机轴设有第二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排液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沿所述电机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电机轴与所述传动轴连接,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电机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插接口,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传动轴伸入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一过液孔,所述第一过液孔沿所述传动轴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呈两端贯通设置,以在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电机轴的一端形成所述进液孔,所述传动轴伸入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堵盖,所述堵盖封堵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端部,所述第一过液孔位于所述堵盖朝向所述进液孔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传动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电机轴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电机轴伸入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二过液孔,所述第二过液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二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
可选地,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电机轴远离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壁和所述电机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环形过液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电机壳设有连通所述环形过液腔的排液流道。
可选地,所述电机轴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排液孔贯穿所述第一环槽的槽底壁;和/或,
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壁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排液流道贯穿所述第二环槽的槽底壁;和/或,
所述电机轴设有多个所述排液孔,多个所述排液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排液孔均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动力传动***还包括润滑油箱和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液流道,另一端连接所述润滑油箱的回液口,所述润滑油箱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动力传动***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有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润滑油箱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液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电机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端壁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壁周缘的第一周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端壁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壁周缘的第二周壁,所述第一周壁套设于所述第二周壁外,所述第一周壁和所述第二周壁之间形成所述水冷流道;和/或,
所述水冷流道为螺旋式水流道;和/或,
所述变速器包括外壳,所述传动轴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传动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过液孔,所述第三过液孔连通所述外壳内腔和所述第一冷却流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的动力传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机轴内设置第二冷却流道,使得第二冷却流道与变速器的传动轴内的第一冷却流道连通,从而可以利用变速器冷却***的润滑油对电机轴进行冷却。同时还在电机壳上设置水冷流道,向冷却流道接入冷却水时,可以利用冷却水带走电动机内部传递至电机壳的热量。即电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部分传递至电机壳,通过冷却流道中的冷却水进行散热,而另一部分热量传递至电机轴,通过第二冷却流道中的润滑油进行散热。如此使得电动机内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位置进行散热,增加了电动机散热面积,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散热能力,从而能提高电动机效率。相较于风冷或者单独在电机壳上设置水冷的方式,本方案中水冷加油冷的组合冷却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散热能力。此外,利用变速器冷却***的润滑油对电机轴进行冷却时,不需要另外设置一套冷却***,有利于简化动力传动***的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传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194752280000031
Figure BDA000319475228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力传动***,用于汽车,用于汽车,例如用于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汽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该动力传动***包括变速器和电动机,变速器包括传动轴10,传动轴10设有第一冷却流道11和连通第一冷却流道11的进液孔12,第一冷却流道11沿传动轴10的轴向延伸。电动机包括电机壳30和设于电机壳30内的电机轴20,电机壳30设有水冷流道36,电机轴20设有第二冷却流道21和连通第二冷却流道21的排液孔22,第二冷却流道21沿电机轴20的轴向延伸,电机轴20与传动轴10连接,且第一冷却流道11与第二冷却流道21连通。
本实施例中,水冷流道36用于供冷却水流动,水冷流道36与第二冷却流道21相互独立。可选地,动力传动***还包括水冷***,水冷***与水冷流道36连通。进液孔12用于输入润滑油,即润滑油能够从进液孔12流入第一冷却流道11,从而可以利用润滑油带走变速器的热量,由于电机轴20设有第二冷却流道21和连通第二冷却流道21的排液孔22,故流入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可以流向第二冷却流道21,最后从排液孔22流出。在润滑油流经第二冷却流道21的过程中,润滑油能够带走电机轴20的热量,从而可以对电动机进行冷却降温。在电机壳30设有水冷流道36时,可以向冷却流道接入冷却水,从而在冷却水流经电机壳30的过程中可以带走电动机内部传递至电机壳30的热量,实现对电动机冷却降温。润滑油可以采用常规冷却润滑油。其中,电动机和变速器的其它基本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机轴20内设置第二冷却流道21,使得第二冷却流道21与变速器的传动轴10内的第一冷却流道11连通,从而可以利用变速器冷却***的润滑油对电机轴20进行冷却。同时还在电机壳30上设置水冷流道36,向冷却流道接入冷却水时,可以利用冷却水带走电动机内部传递至电机壳30的热量。即电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部分传递至电机壳30,通过冷却流道中的冷却水进行散热,而另一部分热量传递至电机轴20,通过第二冷却流道21中的润滑油进行散热。如此使得电动机内的热量可以通过多个位置进行散热,增加了电动机散热面积,提高了电动机的冷却散热能力,从而能提高电动机效率。相较于风冷或者单独在电机壳30上设置水冷的方式,本方案中水冷加油冷的组合冷却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电动机的冷却散热能力。此外,利用变速器冷却***的润滑油对电机轴20进行冷却时,不需要另外设置一套冷却***,有利于简化动力传动***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包括外壳,传动轴10安装于外壳内,传动轴10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过液孔15,第三过液孔15连通外壳内腔和第一冷却流道11。具体而言,变速器还包括设于外壳内的变速机构,通过设置第三过液孔15连通外壳内腔和第一冷却流道11时,即可以利用第一冷却流道11中的润滑油对变速机构进行冷却降温,而采用冷却润滑油时,也可以对变速机构进行润滑。
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电机轴20的端部设有与第二冷却流道21连通的第一插接口23,传动轴10的一端自第一插接口23***第二冷却流道21,传动轴10的伸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端部设有第一过液孔13,第一过液孔13沿传动轴10的径向延伸,第一过液孔13连通第一冷却流道11和第二冷却流道21。具体而言,电机轴20和传动轴10通过花键连接,第一过液孔13设于传动轴10端部的外周面,并沿传动轴10的径向延伸,传动轴10端部的外周面与第二冷却流道21的内壁面间隔,以使从第一过液孔13流出的润滑油可以顺利流入第二冷却流道21。相较于第一冷却流道11贯穿传动轴10的端部(传动轴10的伸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端部)的方式,通过在传动轴10的伸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端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第一过液孔13,可以使进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润滑油和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受相同离心力的影响,而从减小电机轴20转速对于第一冷却流道11和第二冷却流道21的润滑油分布受的影响,进而在电机轴20大转速范围条件下可以平衡第一冷却流道11和第二冷却流道21的油量,保证电机轴20和变速器均具有足够的润滑油进行冷却。
而且从第一过液孔13流向第二冷却流道21的润滑油可以流向第二冷却流道21的内壁面,使得润滑油可以充分与第二冷却流道21的内壁面接触换热,能提升换热效果,提升电机轴20的散热效果。此外,通过将传动轴10的一端自第一插接口23***第二冷却流道21时,能简化传动轴10和连接轴的连接结构,提升动力传动***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冷却流道21的内壁面和/或传动轴10端部的外周面设置与第一过液孔13连通的流道槽,以保证从第一过液孔13流出的润滑油可以顺利流入第二冷却流道21。另外,电机轴20和传动轴10也可以通过联轴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流道11呈两端贯通设置,以在传动轴10远离电机轴20的一端形成进液孔12,传动轴10伸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端部设有堵盖14,堵盖14封堵于第二冷却流道21的端部,第一过液孔13位于堵盖14朝向进液孔12的一侧。通过将第一冷却流道11呈两端贯通设置时,能够便于传动轴10加工成型,降低传动轴10的成型难度,进而有利于降低传动轴10的成本。堵盖14封堵于第一冷却流道11的端部时,能够避免大量润滑油从第一冷却流道11径直流向第二冷却流道21而导致流向变速器的润滑油流量过少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过液孔13设于堵盖14和第一冷却流道11的内壁面之间。
不同于电机轴20的端部设有第一插接口23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传动轴10的端部设有与第二冷却流道21连通的第二插接口(图未示出),电机轴20的一端自第二插接口***第一冷却流道11,电机轴20伸入第一冷却流道11的端部设有第二过液孔,第二过液孔沿电机轴20的径向延伸,第二过液孔连通第一冷却流道11和第二冷却流道21。具体而言,传动轴10和电机轴20通过花键连接,第二过液孔设于电机轴20端部的外周面,并沿电机轴20的径向延伸,电机轴20端部的外周面与第一冷却流道11的内壁面间隔,以使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可以从第二过液孔流入第二冷却流道21。
相较于第二冷却流道21贯穿电机轴20的端部(电机轴20的伸入第一冷却流道11的端部)的方式,通过在电机轴20的伸入第一冷却流道11的端部设置沿径向延伸的第二过液孔,也可以适当增加润滑油从第一冷却流道11流入第二冷却流道21的阻力,避免大量润滑油从第一冷却流道11径直流向第二冷却流道21,而导致流向变速器的润滑油流量过少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分配流至传动轴10和变速器内的润滑油流量,保证传动轴10和变速器均具有足够的润滑油进行冷却。而且通过将电机轴20的一端自第二插接口***第二冷却流道21时,能简化电机轴20和连接轴的连接结构,提升动力传动***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冷却流道11的内壁面和/或电机轴20端部的外周面设置与第二过液孔连通的流道槽,以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可以从第二过液孔流入第二冷却流道21。
请参照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电机壳30设有第一轴孔31,电机轴20远离传动轴10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轴孔31内,第一轴孔31的孔壁和电机轴20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环形过液腔33,排液孔22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电机壳30设有连通环形过液腔33的排液流道34。具体而言,电机壳30还设有第二轴孔32,电机轴20与传动轴10连接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轴孔32内,第一轴孔31和第二轴孔32同轴设置。电机轴20上且于排液孔22的两相对侧均套设于密封圈50,用于密封电机轴20和第一轴孔31之间的间隙,降低润滑油从电机轴20和第一轴孔31之间的间隙泄漏的风险。环形过液腔33呈沿电机轴20周向延伸的环状,如此电机轴20转动时,能够保证排液孔22始终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如此设置时,可以利用电机壳30与电机轴20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液结构,能够避免另外设置润滑油转接部件,有利于简化动力传动***的结构,提升结构紧凑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排液孔22设于电机轴20远离传动轴10的一端。
在一实施例中,电机轴20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槽24,第一环槽24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排液孔22贯穿第一环槽24的槽底壁。具体而言,第一环槽24呈沿电机轴20周向延伸的环状,如此设置,相当于增加了环形过液腔33的空间,增大环形过液腔33,从而可以更有利于润滑油流入排液流道34。而且可以将第一轴孔31的内壁面与电机轴20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较小。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轴孔31的孔壁设有第二环槽35,第二环槽35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排液流道34贯穿第二环槽35的槽底壁。具体而言,第二环槽35呈沿电机轴20周向延伸的环状,如此设置,相当于增加了环形过液腔33的空间,增大环形过液腔33,从而可以更有利于润滑油流入排液流道34。而且可以将第一轴孔31的内壁面与电机轴20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较小。
在一实施例中,电机轴20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槽24,第一环槽24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排液孔22贯穿第一环槽24的槽底壁,第一轴孔31的孔壁设有第二环槽35,第二环槽35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排液流道34贯穿第二环槽35的槽底壁,第一环槽24的槽口与第二环槽35的槽口相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电机轴20设有多个排液孔22,多个排液孔22沿电机轴20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排液孔22均与环形过液腔33连通。具体而言,排液孔2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如此能够增大第二冷却流道21中润滑油的流出速度,从而可以快速带走电机轴20的热量,能提升散热速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排液孔22。
请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动力传动***还包括润滑油箱和排液管40,排液管40的一端连接排液流道34,另一端连接润滑油箱的回液口,润滑油箱的出液口与进液孔12连通。具体而言,动力传动***还包括油泵,油泵的入口与润滑油箱的出液口连通,油泵的出口与进液孔12连通,用于将润滑油箱中的润滑油泵向第一冷却流道11。流入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至少部分依次流经第二冷却流道21、排液流道34和排液管40后,再回流至润滑油箱,即流经电机轴20的润滑油直接回流至润滑油箱。如此使得经过电机轴20的冷却流路结构简单,在保证电动机散热效果的同时,能够简化动力传动***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动力传动***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设有冷却流路,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润滑油箱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进液孔12连通。具体而言,冷却装置即热交换器,用于冷却从润滑油箱流向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使得流至第一冷却流道11的润滑油温度降低,从而能够提升润滑油对变速器和电动机的散热效果。其中,冷却装置可以为设有若干散热翅片的风冷结构,也可以为设有水冷管路的水冷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电机壳30包括第一壳体37和第二壳体38,第一壳体37包括第一端壁371和连接于第一端壁371周缘的第一周壁372,第二壳体38包括第二端壁381和连接于第二端壁381周缘的第二周壁382,电机轴20的一端贯穿第一端壁371,另一端贯穿第二端壁381;第一周壁372套设于第二周壁382外,第一周壁372和第二周壁382之间形成水冷流道36。具体而言,可以将第一端壁371靠近变速器设置,即第二轴孔32设于第一端部,第一轴孔31设于第二端部;也可以将第二端壁381靠近变速器设置,即第二轴孔32设于第二端部,第一轴孔31设于第一端部。
此外,可以在第一周壁372的内壁面设置流道槽,以在第一周壁372套设于第二周壁382外时,在第一周壁372和第二周壁382之间形成水冷流道36。也可以在第二周壁382的外壁面设置流道槽,以在第一周壁372套设于第二周壁382外时,在第一周壁372和第二周壁382之间形成水冷流道36。如此通过第一周壁372和第二周壁382拼合形成水冷流道36的方式,能够简化第一壳体37和第二壳体38的制造难度,便于成型水冷流道36,降低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周壁372和第二周壁382之间设置水冷管,或者将水冷管预埋铸造成型电机壳30上。
在一实施例中,水冷流道36为螺旋式水流道。具体而言,水冷流道36呈沿电机轴20的轴向延伸的螺旋状,即水冷流道36沿电机壳30的周向缠绕设置。如此可以使得水冷流道36的散热面积较大,提升散热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水冷流道36也可以呈迂回曲折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架和动力传动***,该动力传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动力传动***安装于车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速器,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设有第一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进液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沿所述传动轴的轴向延伸;以及
电动机,包括电机壳和设于所述电机壳内的电机轴,所述电机壳设有水冷流道,所述电机轴设有第二冷却流道和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排液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沿所述电机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电机轴与所述传动轴连接,且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插接口,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传动轴的伸入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一过液孔,所述第一过液孔沿所述传动轴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呈两端贯通设置,以在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电机轴的一端形成所述进液孔,所述传动轴伸入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堵盖,所述堵盖封堵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端部,所述第一过液孔位于所述堵盖朝向所述进液孔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电机轴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电机轴的伸入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端部设有第二过液孔,所述第二过液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二过液孔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电机轴远离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壁和所述电机轴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环形过液腔,所述排液孔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电机壳设有连通所述环形过液腔的排液流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排液孔贯穿所述第一环槽的槽底壁;和/或,
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壁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所述排液流道贯穿所述第二环槽的槽底壁;和/或,
所述电机轴设有多个所述排液孔,多个所述排液孔沿所述电机轴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所述排液孔均与所述环形过液腔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还包括润滑油箱和排液管,所述排液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排液流道,另一端连接所述润滑油箱的回液口,所述润滑油箱的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孔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有冷却流路,所述冷却流路的一端与所述润滑油箱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液孔连通。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端壁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壁周缘的第一周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端壁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壁周缘的第二周壁,所述第一周壁套设于所述第二周壁外,所述第一周壁和所述第二周壁之间形成所述水冷流道;和/或,
所述水冷流道为螺旋式水流道;和/或,
所述变速器包括外壳,所述传动轴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传动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过液孔,所述第三过液孔连通所述外壳内腔和所述第一冷却流道。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
CN202121802278.2U 2021-08-03 2021-08-03 动力传动***和汽车 Active CN215378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02278.2U CN215378693U (zh) 2021-08-03 2021-08-03 动力传动***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02278.2U CN215378693U (zh) 2021-08-03 2021-08-03 动力传动***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8693U true CN215378693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02278.2U Active CN215378693U (zh) 2021-08-03 2021-08-03 动力传动***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86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9001A (zh) * 2022-02-11 2022-06-2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9001A (zh) * 2022-02-11 2022-06-2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CN114679001B (zh) * 2022-02-11 2024-02-2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1955B2 (en) Motor
WO2018153001A1 (zh) 电机冷却结构、动力电机及电驱动***
CN101087084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及冷却方法
CN215378693U (zh) 动力传动***和汽车
CN206834870U (zh) 具有油冷结构的电机转子
CN107425638A (zh) 一种电机散热结构
CN215072015U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及具有该电机冷却水道的电机
CN109980834B (zh) 用于车用电机的冷却结构
CN113890249B (zh) 电机组件及电机冷却***
CN206727791U (zh) 具有冷却功能的电机
CN112787456B (zh)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CN112018941B (zh) 一种汽车电机的散热装置
CN209233633U (zh)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及汽车
CN212063778U (zh) 一种电机壳内循环集成冷却***
CN208638162U (zh) 电机水冷机壳和车辆
CN113595312B (zh) 内循环冷却电机
CN216436953U (zh) 油水混合冷却电驱***、油水混合冷却***及车辆
CN216981730U (zh) 液冷电机、冷却机构与车辆
CN220254265U (zh) 一种混合散热外转子轮毂电机
CN216815137U (zh) 一种换热器、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16599242U (zh) 电机冷却结构、电机
CN217926333U (zh) 一种具有改进型水冷结构的电子增压器
CN210405000U (zh) 用于摩托车电机的水冷结构
CN218888283U (zh) 新型永磁驱动电机冷却装置
CN214543997U (zh) 一种散热型汽车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2

Address after: No. 99, Beihui Road, Shansh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luster,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81

Patentee after: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GEELY ROYAL ENGINE COMPONENTS Co.,Ltd.

Patentee before: Aurobay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SHANGZHONGXIA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04

Address after: No. 99, Beihui Road, Huish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luster,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81

Patentee after: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99, Beihui Road, Shansh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luster,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81

Patentee before: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