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106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1060U
CN215221060U CN202023221705.6U CN202023221705U CN215221060U CN 215221060 U CN215221060 U CN 215221060U CN 202023221705 U CN202023221705 U CN 202023221705U CN 215221060 U CN215221060 U CN 215221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ain body
slot
electrical connector
butt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217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杰
许红星
张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217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1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1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1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的一排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一个信号端子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接地端子共同构成一个端子组,信号端子具有第一主体部、设于第一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导接部,接地端子具有第二主体部、设于第二主体部相对两端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二导接部,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均设于绝缘本体,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绝缘本体,与一对接件导接,第一导接部与第二导接部均显露于绝缘本体,与一电路板导接;在同一个端子组中,第二主体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接触部及第二导接部朝向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偏移,提高接地端子对与其相邻的信号端子的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插接电子卡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要求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并且还要保证高频传输的质量,避免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串音干扰等问题,现有的高频传输电连接器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的至少一侧设有与其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为了方便所述导电端子的组装,通常将所述接地端子设置成与所述信号端子相同的形状,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间距相同,这样设计使得所述接地端子的屏蔽效果有限,不利于高频传输性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高频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与一对接件与一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至少一排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一导接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一第二接触部与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用以与所述对接件导接,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均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用以与所述电路板导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共同构成一个端子组;在同一个所述端子组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二导接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偏移。
进一步,定义一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侧缘均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
进一步,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导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基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基部,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导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基部。
进一步,同一个所述端子组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均设有多个,有两个所述端子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中的所述接地端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导接部相互抵接。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的至少一侧设有多个导电片,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多个垫片,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片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片导接,每一所述第一导接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垫片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导接部与同一个所述垫片导接。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及位于所述侧壁之间的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所述插槽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用以供所述对接件沿一插接方向插接,所述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槽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收容一个所述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收容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在一第二方向上凸伸入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插接方向。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设有一第一槽与一第二槽,所述第二槽在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对接面设置,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均在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槽的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槽,而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通过一连接面连接,所述连接面相对所述插接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通过一弯折部连接,所述连接面让位所述弯折部。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固持槽,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固持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一固持部及所述第二固持部分别设于一个所述固持槽,对应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与一个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较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及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槽远离所述插槽。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相对两侧的两个侧壁面,所述第一端子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槽贯穿所述侧壁面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二端子槽在所述侧壁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侧壁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信号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与一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导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与一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导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二固持部均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基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具有一间隙,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对接面的一侧朝向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一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间隙,所述缺口邻接所述第二弹臂。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在所述插接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与一安装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槽壁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安装面而未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弹臂设置。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插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与一安装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所述第一端子槽沿所述插接方向的相反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自所述对接面朝向所述安装面凹陷形成的至少一扩充腔,每一个所述扩充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连通,从所述对接面朝所述安装面看,所述扩充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均为下料式端子。
进一步,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均采用表面焊接技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成一排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二导接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偏移,减小了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而使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所述接地端子对与其相邻的所述信号端子的屏蔽效果,增加了高频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件、电路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隐藏绝缘本体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的正视图;
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图4中由一个接地端子与一个信号端子构成的一个端子组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图4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沿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1为图8中沿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对接面11 安装面12
插槽13 侧壁14 侧壁面141 端壁15
第一端子槽16 第二端子槽17 第一槽171 第二槽172
连接面173 凹槽18 固持槽19 扩充腔Q
端子组R 信号端子2 第一基部21 第一弹臂22
第一主体部221 第一接触部222 第一固持部23 第一凸刺231
第一导接部24 接地端子3 第二基部31 第二弹臂32
第二主体部321 第二接触部322 弯折部323 第二固持部33
第二凸刺331 第二导接部34 间隙35 缺口36
对接件200 导电片4 电路板300 垫片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件200在一插接方向对接,并导接于一电路板300上,为了方便对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定义一第一方向与一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插接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所述插接方向为Z 轴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方向为向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改变所述插接方向,使其不是向下的方向。
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设置成两排,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设置所需要排数的所述导电端子。
如图1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在所述插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11 与一安装面12,所述安装面12用以面向所述电路板300,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所述对接面11沿所述插接方向凹设形成的一插槽13,所述插槽13用以供所述对接件200 沿所述插接方向插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面11为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面,所述安装面12为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面。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4及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4的两个端壁15,两个所述侧壁14及两个所述端壁15共同围设成所述插槽13,两排所述导电端子位于所述插槽13的相对两侧且设于两个所述侧壁14 上,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设于对应的所述侧壁14。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侧壁1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面向所述插槽13的一侧壁面141,如此,两个所述侧壁14的两个所述侧壁面141之间形成所述插槽13。
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所述侧壁14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槽16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端子槽17,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端子槽 17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6 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壁14均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6及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槽17。
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槽16及所述第二端子槽17均在所述插接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11及所述安装面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与所述第二端子槽17均贯穿所述侧壁面141与所述插槽13连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槽17在所述侧壁面141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6在所述侧壁面141上的宽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13一侧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与位于所述插槽13另一侧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端子槽17对齐,也有位于所述插槽13一侧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与位于所述插槽13另一侧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端子槽17对齐。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槽1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槽壁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凹设一凹槽18,所述凹槽18贯穿所述安装面12而未贯穿所述对接面 11,所述第一端子槽16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槽壁相较于所述凹槽18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凸出。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端子槽17设有一第一槽171与一第二槽172,所述第一槽171与所述第二槽172在所述插接方向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槽172在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第一槽171靠近所述对接面11设置,所述第一槽171与所述第二槽172均在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插槽13,所述第二槽17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槽 17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槽171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 172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通过一连接面173连接,所述连接面173相对所述插接方向倾斜设置,因此两个所述连接面173从所述第一槽171朝向所述第二槽172的方向彼此靠近设置。
如图5和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所述安装面12朝向所述对接面11(即向上)凹设形成的多个固持槽19,且所述固持槽19向上未贯穿所述对接面1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多个所述固持槽19呈两排设置,每一排所述固持槽19与其中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呈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排所述固持槽19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较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6及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7远离所述插槽13,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与一个所述固持槽19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17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持槽19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
如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所述对接面11朝向所述安装面12凹陷形成的至少一扩充腔Q,所述扩充腔Q沿所述插接方向未贯穿所述安装面12,每一个所述扩充腔Q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6相连通,所述扩充腔Q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较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16远离所述插槽13,从所述对接面11朝所述安装面 12看,所述扩充腔Q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侧壁14设有多个所述扩充腔Q。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通过金属板材下料成型,即为下料式端子,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端子组R,所述端子组R由一个所述信号端子2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所述端子组R。
如图3所示,在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中,有两个所述端子组R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中的所述接地端子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而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之间只设有一个所述信号端子2,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之间可设有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用以传输差分信号。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所述信号端子2具有一第一基部21、一第一弹臂22、一第一固持部23及一第一导接部24,所述第一基部2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基部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11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22与一第一固持部23,所述第一弹臂22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6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凹槽18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持部23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9中,所述第一导接部 24自所述第一基部21朝向所述安装面12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导接部24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导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部2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未超出对应所述侧壁14背离所述插槽13方向的外侧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一导接部2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超出对应的所述侧壁14 背离所述插槽13方向的外侧面。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弹臂22具有一第一主体部221与一第一接触部222,所述第一主体部221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6,所述第一接触部222在所述第二方向显露于所述插槽13,用以与所述对接件200导接。
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固持部23沿背离所述插槽13的方向凸伸形成至少一第一凸刺231,所述第一凸刺231干涉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9的槽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部23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凸刺23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在所述第一固持部23上设置所需数量的所述第一凸刺231。
如图1、图6和图11所示,所述接地端子3具有一第二基部31、一第二弹臂32、一第二固持部33及一第二导接部34,所述第二基部3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基部3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11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32与一第二固持部33,每一所述第二弹臂32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槽17,所述第二固持部 33固持于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9中,所述第二导接部34自所述第二基部31朝向所述安装面12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导接部34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导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接部3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未超出对应所述侧壁14背离所述插槽13方向的外侧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二导接部3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超出对应的所述侧壁14背离所述插槽13方向的外侧面。
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弹臂32具有一第二主体部321、一弯折部323 及一第二接触部322,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之间通过一弯折部323 连接,所述弯折部323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在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偏移,所述连接面173让位所述弯折部323,每一排导电端子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均设于同一个所述第一槽171,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3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22在所述第二槽172的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槽 13,用以与所述对接件200导接。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端子组R中,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且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缘均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221。
如图6和图11所示,所述第二固持部33沿背离所述插槽13的方向凸伸形成至少一第二凸刺331,所述第二凸刺331干涉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9的槽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持部33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凸刺33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在所述第二固持部33上设置所需数量的所述第二凸刺331。
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与所述第二基部31在所述插接方向上具有一间隙35,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对接面11的一侧朝向所述对接面11凹设形成一缺口36,所述缺口36连通所述间隙35,所述缺口36邻接所述第二弹臂32,所述缺口36与所述间隙35一起呈“L”形设置。
如图3和图10所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同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也成一排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也成一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接部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均采用表面焊接技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0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一导接部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采用穿孔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电路板300,或弹性压接的方式导接于所述电路板300。
如图3和图9所示,在同一个所述端子组R中,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及所述第二导接部34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221的方向偏移,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之间的距离设为 D1,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之间的距离设为D2,所述第一导接部 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之间的距离设为D3,所述第一主体部2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1 之间的距离D1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之间的距离D2,且小于所述第一导接部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之间的距离D3。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 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2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靠近,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导接部34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靠近。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22相互抵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导接部34相互抵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对接件200的至少一侧设有多个导电片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4设于所述对接件200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片4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22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片4导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路板300上设有多个垫片5,每一所述第一导接部24 与其中一个所述垫片5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R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导接部34与同一个所述垫片5导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一个所述端子组R中,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主体部321朝向所述信号端子 2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21方向偏移,相对现有技术,减小了所述信号端子2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21与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 2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22 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一导接部24与所述第二导接部34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所述接地端子3对与其相邻的所述信号端子2的屏蔽效果,增加了所述信号端子2高频传输信号的稳定性。
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主体部321的宽度宽于所述信号端子2的所述第一主体部221的宽度,所述第二主体部321的相对两侧缘均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221,能够有效的屏蔽所述信号端子2之间串音干扰,使信号传输更加准确。
3.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主体部321与所述第二基部31之间具有所述间隙35,所述接地端子3具有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21的底部设置的且连通所述间隙35的所述缺口36,所述缺口36邻接所述第二弹臂32,所述间隙35及所述缺口36的设置增加了所述第二弹臂32的弹性,使所述第二弹臂32与所述对接件200的导接更加稳固。
4.所述信号端子2设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6,所述第一端子槽1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槽壁分别设有所述凹槽18,所述凹槽18贯穿所述安装面12而未贯穿所述对接面11,所述凹槽18能够降低所述信号端子2在信号传输时的特性阻抗,提高信号传输的速率,且可以减小所述信号端子2***所述第一端子槽16时的摩擦,方便所述信号端子2的组装。
5.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22相互抵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第二导接部34相互抵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彼此电性连接,缩短了所述接地端子3的电气长度,降低了所述信号端子2的谐振。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与一对接件与一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
至少一排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沿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一第一接触部与一第一导接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两端的一第二接触部与一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用以与所述对接件导接,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均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用以与所述电路板导接;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排所述导电端子中的一个所述信号端子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共同构成一个端子组;
在同一个所述端子组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二导接部朝向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方向偏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义一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侧缘均凸出所述第一主体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自所述第一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导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基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基部,自所述第二基部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导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基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端子组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排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均设有多个,有两个所述端子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中的所述接地端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相互抵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导接部相互抵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的至少一侧设有多个导电片,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多个垫片,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片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同一个所述导电片导接,每一所述第一导接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垫片导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组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第二导接部与同一个所述垫片导接。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及位于所述侧壁之间的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所述插槽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用以供所述对接件沿一插接方向插接,所述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槽以及多个第二端子槽,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收容一个所述信号端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收容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在一第二方向上凸伸入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插接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设有一第一槽与一第二槽,所述第二槽在所述插接方向较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对接面设置,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均在所述第二方向连通所述插槽,所述第二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槽的位置凸伸入所述插槽,而两个所述第二主体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槽壁通过一连接面连接,所述连接面相对所述插接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通过一弯折部连接,所述连接面让位所述弯折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固持槽,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固持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一固持部及所述第二固持部分别设于一个所述固持槽,对应一排所述导电端子,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与一个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每一所述第二端子槽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所述固持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较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槽及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槽远离所述插槽。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插槽相对两侧的两个侧壁面,所述第一端子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槽贯穿所述侧壁面与所述插槽连通,所述第二端子槽在所述侧壁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侧壁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与一第一固持部,所述第一弹臂具有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导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与一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导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固持部与所述第二固持部均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基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具有一间隙,自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所述插接方向上远离所述对接面的一侧朝向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一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间隙,所述缺口邻接所述第二弹臂。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在所述插接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与一安装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槽壁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安装面而未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所述第一弹臂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插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与一安装面,自所述对接面凹设形成所述插槽,所述第一端子槽沿所述插接方向的相反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自所述对接面朝向所述安装面凹陷形成的至少一扩充腔,每一个所述扩充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相连通,从所述对接面朝所述安装面看,所述扩充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均为下料式端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均采用表面焊接技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第一导接部与所述第二导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成一排设置。
CN202023221705.6U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5221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21705.6U CN215221060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21705.6U CN215221060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1060U true CN215221060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21705.6U Active CN215221060U (zh) 2020-12-28 2020-12-2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1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7B (zh) 背板连接器
CN109193193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101035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better ant-EMI effect
US10153596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wo grounding members each with a plurality of contacting arms
CN111525347B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107453064B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30B (zh) 电连接器
CN110311242B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09301546B (zh) 电连接器
CN212412347U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47A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092U (zh) 电连接器
US11949180B2 (en) PCIe/SAS connector structure
CN215119431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15221060U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209860271U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35B (zh) 电连接器
CN211428397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110364860B (zh) 电连接器
US2007008759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CN113131248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