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97180U - 车辆座椅头枕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头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97180U
CN215097180U CN202121200371.6U CN202121200371U CN215097180U CN 215097180 U CN215097180 U CN 215097180U CN 202121200371 U CN202121200371 U CN 202121200371U CN 215097180 U CN215097180 U CN 215097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support
ratchet
support
vehicle seat
sw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037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寇永帅
赵博
刘灿
夏伟宁
邹红岭
张梦凯
鲍一鸣
张泽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bile Rubber And Plastic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0037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97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97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97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头枕,包括连接有头枕杆的支撑骨架和前支撑,前支撑枢接在支撑骨架上,还包括棘齿部、啮合部、摆臂以及弹性件,棘齿部固定设于前支撑上,以随动前支撑枢转,棘齿部上设有第一推动部;啮合部枢转设于支撑骨架上,因弹性力的驱使而具有啮合棘齿部的啮合运动,啮合部上固定有突起部;摆臂枢转设于棘齿部上,摆臂上设有凸块;棘齿部由收起位置枢转至展开位置时第一推动部接触摆臂,并在前支撑继续运动时,第一推动部推动摆臂摆动,使凸块接触并下压突起部;弹性件连接在前支撑和支撑骨架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仅通过翻转前支撑,即可实现前支撑和支撑骨架之间的锁止和解锁,不仅操作方便,而且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头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头枕。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车辆的六向头枕使用发泡工艺加工成型(即向缝制好的面套内,直接充注发泡材料,一次性完成成型)。这种头枕普遍的缺点是前后翻转不稳定。而前后翻转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头枕前支撑调节主要是应用转轴和夹子配合来实现的,导致使用时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座椅头枕,以提高翻转时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座椅头枕,包括连接有头枕杆的支撑骨架和前支撑;所述前支撑枢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以可操作的在收起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还包括棘齿部、啮合部、摆臂以及弹性件,其中:
所述棘齿部固设于所述前支撑上,以随动所述前支撑枢转;所述棘齿部上设有第一推动部;
所述啮合部枢转设于所述支撑骨架上,并因弹性力的驱使而具有啮合所述棘齿部的啮合运动,且所述啮合部上固定有突起部;
所述棘齿部和所述啮合部啮合状态下,所述棘齿部具有随所述前支撑由所述收起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的单方向枢转;
所述摆臂枢转设于所述棘齿部上,并于所述摆臂上设有凸块;所述棘齿部由所述收起位置枢转至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接触所述摆臂,并在所述前支撑继续运动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推动所述摆臂摆动,以使所述凸块接触并下压所述突起部;
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前支撑和所述支撑骨架之间,所述前支撑由所述收起位置枢转至展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弹性蓄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动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推动配合部,所述推动配合部固连于所述摆臂上,且所述推动配合部可被所述第一推动部推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推动部为形成于所述棘齿部上弧形通孔,所述推动配合部固定在所述摆臂的一侧并延伸保持在所述弧形通孔内;
所述棘齿部随所述前支撑由所述收起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枢转时,所述推动配合部由所述弧形通孔的弧形一端过渡至弧形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配合部的自由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越过所述弧形通孔而与所述棘齿部的侧面保持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啮合部经由枢转轴枢接在所述支撑骨架上;
所述枢转轴上套装有支撑在所述支撑骨架和所述啮合部之间的扭簧,所示扭簧用以驱使所述啮合部具有啮合所述棘齿部的啮合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棘齿部为沿所述支撑骨架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前支撑包括前支撑主和两个耳翼部,其中:
所述前支撑主体枢接于所述支撑骨架上;
两所述耳翼部分别经由阻尼铰链连接于所述前支撑主体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耳翼部相对于所述前支撑主体前折时的所述阻尼铰链的扭矩,小于所述耳翼部相对于所述前支撑主体后折时的所述阻尼铰链的扭矩。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骨架滑动可调的插装在两所述头枕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头枕杆的轴向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卡槽,在所述支撑骨架上设有解锁机构;
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解锁主体,以及装配于所述解锁主体上的卡簧;
所述解锁主体沿垂直于所述头枕杆的轴向滑动保持在所述支撑骨架上,并在所述解锁主体上设有第二推动部;
所述卡簧环所述头枕杆的周向设置,以在自然状态下择一的卡入所述卡槽内,且所述卡簧的一端固连在所述解锁主体上,所述卡簧的自由端延伸设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滑动路径上;
操作所述解锁主体而使所述解锁主体带动所述第二推动部滑动时,所述第二推动部推动所述卡簧的自由端,以使所述卡簧扩张而与所述卡槽脱离卡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通过棘齿部和啮合部之间的配合,能够对翻转到位的前支撑进行锁止,并具有较好的锁止稳定性;并通过啮合部上的突起部和摆臂上的凸块的配合,能够对啮合部进行下压,而可解除棘齿部和啮合部之间的锁止,此时,仅通过反向翻转前支撑即可使前支撑回位,从而提高车辆座椅头枕在翻转调节时的稳定性和便利性。
(2)通过第一推动部和推动配合部的配合,能够推动摆臂运动,而利于对锁止的棘齿部和啮合部进行解锁。
(3)弧形通孔的结构简单,便于在棘齿部上加工成型,且推动效果好。
(4)通过设置限位块利于提高推动配合部的使用稳定性,且限位块的结构简单,便于在推动配合部上设计实施。
(5)扭簧的结构成熟,便于安装,且利于提高啮合部与棘齿部之间的锁止效果。
(6)通过采用两个棘齿部,利于提高前支撑在翻转中的稳定性。
(7)两个耳翼部通过阻尼铰链连接在前支撑主体上,便于对耳翼部进行前折和后折,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头枕的使用舒适性。
(8)阻尼铰链的扭矩在前折和后折时不同,便于对耳翼部进行前折,并利于保持前折后的稳定性。
(9)通过支撑骨架在头枕杆上的位置可调,利于提高头枕在使用时的灵活性。
(10)通过操作解锁主体,即可使卡簧扩张而与卡槽脱离卡接,从而便于对头枕的高度进行调节,具有较好的操作便利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和支撑骨架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和支撑骨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在前折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主体和支撑骨架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主体和支撑骨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主体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主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摆臂和啮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支撑主体的正视图;
图12为图11中棘齿部和啮合部在收起位置时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3为图11中棘齿部和啮合部在展开位置时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1中棘齿部和啮合部在解除锁止时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骨架和解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B-B方向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头枕杆和解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在前支撑翻转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骨架;2、前支撑;3、解锁主体;4、头枕套;5、壳体;
101、头枕杆;102、啮合板;103、扭簧;104、突起块;105、限位槽;106、中间板;107、第二枢转轴;108、第一枢转轴;109、卡槽;110、安装座;111、连接凸起;112、安装槽;113、第一凸起;
201、前支撑主体;202、耳翼板;203、棘齿板;204、摆臂;205、阻尼铰链安装孔;206、侧板;207、凸块;208、弧形通孔;209、贯通孔;210、底板;211、拉簧;212、第一限位块;213、第二限位块;214、阻尼铰链;215、安装凸起;216、推动凸起;
301、条形通孔;302、按钮;303、第二凸起;304、第一弹簧;305、卡簧;306、固定端;307、推动端;308、安装块;
401、套体;402、发泡体;
501、前壳体;502、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头枕,整体构成上,该车辆座椅头枕包括连接有头枕杆的支撑骨架和前支撑。其中,前支撑枢接在支撑骨架上,以可操作的在收起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头枕还包括棘齿部、啮合部、摆臂以及弹性件。其中,棘齿部固定设于前支撑上,以随动前支撑枢转。该棘齿部上设有第一推动部。而啮合部枢转设于支撑骨架上,并因弹性力的驱使而具有啮合棘齿部的啮合运动,且啮合部上固定有突起部。棘齿部和所述啮合部啮合状态下,棘齿部具有随前支撑由收起位置向展开位置的单方向枢转。;
上述的摆臂枢转设于棘齿部上,并于摆臂上设有凸块。棘齿部由收起位置枢转至展开位置时,第一推动部接触摆臂,并在前支撑继续运动时,第一推动部推动摆臂摆动,以使凸块接触并下压突起部。而弹性件连接在前支撑和支撑骨架之间,前支撑由收起位置枢转至展开位置时,弹性件弹性蓄能。
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支撑2和支撑骨架1的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前支撑2的示例性结构如图3和图4中所示,为提高前支撑2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前支撑2包括前支撑主体201和两个耳翼部。其中,前支撑主体201枢接于支撑骨架1上,两耳翼部分别经由阻尼铰链214连接于前支撑主体201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各耳翼部均包括扣合相连的两个耳翼板202,在前支撑主体201的两侧分别设有阻尼铰链安装孔205,在阻尼铰链安装孔205内安装有上述的阻尼铰链214,扣合后的耳翼板202安装在阻尼铰链214上。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阻尼铰链214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耳翼板202相对于前支撑主体201前折时的阻尼铰链214的扭矩,小于耳翼板202相对于前支撑主体201后折时的阻尼铰链214的扭矩。如此设置,便于对耳翼部进行前折,并利于保持前折的状态,而利于提高耳翼板202的使用稳定性。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前支撑2除了采用上述的前支撑主体201和两个耳翼板202的结构形式外,还可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方式。不过此时不能够对耳翼板202进行单独的调整,从而导致使用的舒适性稍差些。
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1和前支撑主体201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如图5和图6中所示,支撑骨架1的示例性结构如图7中所示,两个头枕杆101由支撑骨架1的两侧***支撑骨架1内。在支撑骨架1中部设有中间板106,中间板106与支撑骨架1的两侧之间间距设置,并为棘齿部的使用提供空间。
另外,前支撑主体201枢转连接在支撑骨架1的顶部,在支撑骨架1的顶部上枢转设有第一枢转轴108,该第一枢转轴108的轴线与支撑骨架1上宽度相平行。本实施例中的啮合部为枢转设于支撑骨架1上的两个,以提高前支撑2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为便于啮合部的安装,在支撑骨架1上设有分设在中间板106底部两侧的两个连接凸起111。各连接凸起111均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侧面板,以及连接在两个侧面板底部之间的底面板。在连接凸起111上穿设有贯通侧面板设置的第二枢转轴107,啮合部套设在第二枢转轴107上。本实施例中,在支撑骨架1的底部设有位于两个头枕杆101之间的限位槽105。
上述前支撑主体201的示例性结构如图8和图9中所示,在前支撑主体20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侧板206,各侧边由前支撑主体201的顶部向中下部延伸。并在两个侧板206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底板210,且两个侧板206和底板210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
另外,前支撑2处于收起位置时,也即前支撑主体201没有相对于支撑骨架1外翻时,底板210嵌入限位槽105内,并与限位槽105的内壁抵接。两侧板206也可在收起位置时抵接在支撑骨架1的两侧,以进一步提高前支撑2在收起位置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前支撑主体201的顶部设有位于两侧板206之间的安装凸起215,并在安装凸起215上设有以供第一枢转轴108穿经的枢转轴安装孔。上述的阻尼铰链安装孔205位于各侧边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前支撑主体201的结构简单,便于结构成型,且使用效果好。
上述的棘齿部为沿支撑骨架1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以提高前支撑2在翻转调节时的稳定性。具体结构上,如图8中所示,棘齿部具体为对应于各安装凸起215设置的棘齿板203,各棘齿板203的底面上具有九个棘齿槽。该棘齿板203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另外,对应于各棘齿板203的下方,在前支撑主体201上设有贯通孔209,以便于上述连接凸起111的安装。
如图5中所示,上述的弹性件具体为两个拉簧211,两拉簧211分设在中间板106的两侧,拉簧211的一端勾挂连接在中间板106上,另一端勾挂在棘齿板203上。该拉簧211的结构简单,便于在棘齿板203和支撑骨架1上布置。当前支撑主体201向外翻转时,各拉簧211因被拉伸而蓄能,以利于前支撑主体201回位。
本实施例中啮合部和摆臂204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0中所示,其中,啮合部枢转设于支撑骨架1上。具体来讲,啮合部采用啮合板102,该啮合板102的一端套设在上述的第二枢转轴107上,另一端的上表面设有三个啮合齿。本实施例中啮合板102的结构简单,便于在支撑骨架1上布置实施。
继续参照图10中所示,上述的突起部具体为设于各啮合板102外侧面上的突起块104。且该突起块104的与上述凸块207的配合面为斜面。具体来讲,该凸块207上的斜面与啮合板102底面之间的间距沿着远离第二枢转轴107的方向渐小。如此设置,利于配合凸块207解除棘齿板203和啮合板102之间的锁止。
另外,在第二枢转轴107上套装有支撑在支撑骨架1和各啮合板102之间的扭簧103,该扭簧103用以驱使啮合板102具有啮合棘齿板203的啮合运动。其中,本实施例中扭簧103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如图10中所示的,扭簧103的中部抵接在啮合板102的底部,扭簧103的两端分别抵接在连接凸起111上。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扭簧103除了采用图中示出的结构形式外,还可采用现有的其他结构形式的扭簧103,只要能够向啮合板102施加向上的弹性顶推力即可。
参照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摆臂204大致呈扇形,在摆臂204的顶部经由设于摆臂204内侧的第三枢转轴枢转设于棘齿板203上,并在第三枢转轴的自由端设于第一限位块212,第三枢转轴穿经棘齿板203后,通过第一限位块212与棘齿板203内侧的抵接进行限位。上述的凸块207具体设于摆臂204的底部并朝向突起块104设置的一侧,以能够与突起块104进行抵接配合。
为提高第一推动部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推动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推动配合部,该推动配合部固连于摆臂204上,且推动配合部可被第一推动部推动。具体结构上,参照图8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推动部为形成于棘齿板203上弧形通孔208,推动配合部固定在摆臂204的一侧并延伸保持在弧形通孔208内。棘齿板203随前支撑2由收起位置向展开位置枢转时,推动配合部由弧形通孔208的弧形一端过渡至弧形另一端。
详细结构上,本实施例中推动配合部具体为设于摆臂204内侧的推动凸起216。在推动凸起216的自由端设有第二限位块213,第二限位块213越过弧形通孔208而与棘齿板203的侧面保持间隙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213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推动凸起216由弧形通孔208内脱出。而为确保摆臂204与棘齿板203之间的间隙配合,在摆臂204的内侧还设有多个条状凸起。当摆臂204相对于棘齿板203枢转时,条状凸起与棘齿板203保持抵接。如此设置,利于减小摆臂204与棘齿板20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利于提高摆臂204在转动中的流畅性。此处,弧形通孔208、推动凸起216、第二限位块213以及条状凸起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且使用效果好。
为便于对下文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弧形通孔208的靠近前支撑主体201的一端称为第一端,而将弧形通孔208的另一端称为第二端。以图12所示的视角为基准,当前支撑2处于收起位置时,啮合板102上的三个啮合齿分别啮合在棘齿板203的最左边的三个棘齿槽内。此时,摆臂204上的推动凸起216因自重而位于弧形通孔208的第一端。扭簧103向啮合板102施加顶推力,使啮合齿啮合在棘齿槽内。
参照图11和图12中所示,当向外翻转前支撑主体201时,啮合板102因棘齿板203上棘齿的压下而使啮合齿和棘齿槽脱离,此时,扭簧103被压缩并蓄能。当前支撑主体201翻转到合适位置时,通过扭簧103释放蓄能而使啮合齿啮合在棘齿槽内并锁止。
当前支撑主体201翻转至图13中所示的状态时,此时,前支撑主体201翻转至最靠外的展开位置,啮合板102上的三个啮合齿分别啮合在最右边的三个棘齿槽内。摆臂204上的推动凸起216因棘齿板203的翻转而位于弧形通孔208的第二端,也就是说,推动凸起216由第一端过渡至第二端,是通过翻转前支撑主体201实现的。
而当需要对展开位置的前支撑主体201进行回位操作时,如图14中所示,继续向外翻转前支撑主体201,通过第二端与推动凸起216之间的抵接,而可带动摆臂204转动。此时,凸块207会与突起块104上的斜面抵接,同时借助斜面下压啮合板102,并使啮合齿于棘齿槽内脱出,从而解除棘齿板203和啮合板102之间的锁止,该过程中,扭簧103蓄能。
因棘齿板203和啮合板102之间解除锁止,并在拉簧211的作用下,前支撑主体201可以顺畅的反向翻转进行回位。在前支撑主体201回位至收起位置的过程中,凸块207对突起块104的下压力减小,扭簧103的蓄能得以释放,直至前支撑主体201回位至图12中所示的收起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棘齿板203上棘齿槽,以及啮合板102上啮合齿的数量均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增减。而棘齿板203和啮合板102的数量除了采用两个外,还可仅设置一个,只不过此时的使用稳定性上,不如采用两个的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1滑动可调的插装在两头枕杆101上,以便于对支撑骨架1的高度进行调整,而具有较好的使用灵活性。如图15至图1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支撑骨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孔,并在各安装孔内安装有安装座110。各头枕杆101安装在安装座110上,并相对于安装座110滑动。在头枕杆101的轴向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卡槽109,在支撑骨架1上设有解锁机构。
本实施例中的解锁机构用于对调整到位的支撑骨架1进行锁止和解锁。该解锁机构包括解锁主体3,装配于解锁主体3上的卡簧305。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解锁主体3沿垂直于头枕杆101的轴向滑动保持在支撑骨架1上。其中,解锁主体3呈长条状的板状,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操作。
参照图7中所示,对应于解锁主体3,在支撑骨架1上设有安装槽112,安装槽112相对于前支撑主体201设于支撑骨架1的另一侧,也即解锁主体3位于支撑骨架1的后部。其中,安装槽112具体包括位于支撑骨架1两侧上的侧安装槽112,还包括位于中间板106底部的中间安装槽。此处,侧安装槽和中间安装槽的设置,利于提高解锁主体3在使用时的稳定性。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解锁主体3承接操作的一端称为操作端。
本实施例中,在解锁主体3上设有第二推动部。卡簧305环头枕杆101的周向设置,以在自然状态下择一的卡入卡槽109内。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簧305为分别套设在各头枕杆101外的两个。该卡簧305的一端固连在解锁主体3上,卡簧305的自由端延伸设于第二推动部的滑动路径上。
其中,操作解锁主体3而使解锁主体3带动第二推动部滑动时,第二推动部推动卡簧305的自由端,以使卡簧305扩张而与卡槽109脱离卡接。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卡簧305与解锁主体3相连的一端称为固定端306,而将卡簧305的自由端称为推动端307。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推动部具体为设于解锁主体3上的条形通孔301。各卡簧305的推动端307均插设于对应的条形通孔301内。而为提高解锁主体3使用的灵敏性,各推动端307抵接在条形通孔301的靠近操作端的一端。如此设置,当操作端承受按压操作力时,解锁主体3通过条形通孔301的一端推动推动端307,使卡簧305扩展至图18中虚线对应的位置,此时,可以上下滑动支撑骨架1,从而对支撑骨架1的位置进行调整。
继续参照图1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其一条形通孔301相对于操作端位于解锁主体3的另一端,并贯通该端部设置,如此能够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的提高空间占用率。
为了便于解除锁止的卡簧305由卡槽109内脱出后顺利的卡入下一卡槽109。本实施例中卡槽109的顶部具有倾斜设置的引导面。由其一卡槽109内脱出的卡簧305可在引导面的引导下顺利的滑出卡槽109,从而滑入下一卡槽109。此处,引导面的结构简单,且导向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17中所示,在中间板106的底部设有第一凸起113,对应于第一凸起113,在解锁主体3的中部设有朝向支撑骨架1延伸设置的第二凸起303。在第一凸起113和第二凸起303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04。该第一弹簧304能够在解锁主体3被外力操作而推动推动端307时压缩蓄能,并在外力消失后通过释放蓄能的方式驱使解锁主体3回位。
另外,为便于对解锁主体3进行操作,如图17中所示,在解锁主体3的操作端安装有按钮302。解锁主体3的操作端设有安装块308,按钮302滑动设于安装块308上,并在安装块308和按钮30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能够在按压按钮302时压缩,并在解除对按钮302的按压后释放蓄能,并驱使按钮302回位。
本实施例中的解锁主体3在使用时,先按动按钮302,解锁主体3因承接按钮302的按压力而产生滑动,并通过条形通孔301的一端顶推推动端307,使得卡簧305扩张并由卡槽109中脱出;接着滑动支撑骨架1,此时,在第一弹簧304的作用下,解锁主体3复位,卡簧305卡置于对应的卡槽109内,按钮302也复位。在对支撑骨架1的高度进行调节时,仅通过按动按钮302即可,调节方式简单且效果好。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头枕还包括罩设于支撑骨架1外的壳体5。此处壳体5的形状可参照现有技术,如其采用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形状。该壳体5包括罩设在支撑骨架1后部的后壳体502,以及罩设在支撑骨架1前部,并与后壳体502固连的前壳体501。
其中,前壳体501的中部镂空设置,以便于支撑骨架1和前支撑2之间的连接。上述的按钮302具体安装在后壳体502的一侧,以便于提高整个壳体5的美观性,还利于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结合图2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头枕还包括罩设于前支撑2外的头枕套4,该头枕套4包括设于前支撑2体上的发泡体402,以及套设在发泡体402和前支撑2外的套体401。其中,套体401和发泡体402的后部也镂空设置,以便于支撑骨架1和前支撑2之间的连接。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骨架1、前支撑2以及壳体5均可采用塑料制成。如此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并利于降低车辆座椅头枕的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通过棘齿部和啮合部之间的配合,能够对翻转到位的前支撑2进行锁止,并具有较好的锁止稳定性;并通过啮合部上的突起部和摆臂204上的凸块207的配合,能够对啮合部进行下压,而可解除棘齿部和啮合部之间的锁止,此时,仅通过反向翻转前支撑2即可使前支撑2回位,从而提高车辆座椅头枕在翻转调节时的稳定性和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头枕,包括连接有头枕杆(101)的支撑骨架(1)和前支撑(2);所述前支撑(2)枢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上,以可操作的在收起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枢转,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齿部、啮合部、摆臂(204)以及弹性件,其中:
所述棘齿部固定设于所述前支撑(2)上,以随动所述前支撑(2)枢转,且所述棘齿部上设有第一推动部;
所述啮合部枢转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上,并因弹性力的驱使而具有啮合所述棘齿部的啮合运动,且所述啮合部上固定有突起部;
所述棘齿部和所述啮合部啮合状态下,所述棘齿部具有随所述前支撑(2)由所述收起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的单方向枢转;
所述摆臂(204)枢转设于所述棘齿部上,并于所述摆臂(204)上设有凸块(207);
所述棘齿部由所述收起位置枢转至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接触所述摆臂(204),并在所述前支撑(2)继续运动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推动所述摆臂(204)摆动,以使所述凸块(207)接触并下压所述突起部;
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前支撑(2)和所述支撑骨架(1)之间,且所述前支撑(2)由所述收起位置枢转至展开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弹性蓄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推动部的枢转路径上设有推动配合部;
所述推动配合部固连于所述摆臂(204)上,且所述推动配合部可被所述第一推动部推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推动部为形成于所述棘齿部上弧形通孔(208),所述推动配合部固定在所述摆臂(204)的一侧并延伸保持在所述弧形通孔(208)内;
所述棘齿部随所述前支撑(2)由所述收起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枢转时,所述推动配合部由所述弧形通孔(208)的弧形一端过渡至弧形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配合部的自由端设有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越过所述弧形通孔(208)而与所述棘齿部的侧面保持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啮合部经由枢转轴枢接在所述支撑骨架(1)上;
所述枢转轴上套装有支撑在所述支撑骨架(1)和所述啮合部之间的扭簧(103);
所述扭簧(103)用以驱使所述啮合部具有啮合所述棘齿部的啮合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棘齿部为沿所述支撑骨架(1)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支撑(2)包括前支撑主体(201)和两个耳翼部,其中:
所述前支撑主体(201)枢接于所述支撑骨架(1)上;
两所述耳翼部分别经由阻尼铰链(214)连接于所述前支撑主体(201)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翼部相对于所述前支撑主体(201)前折时的所述阻尼铰链(214)的扭矩,小于所述耳翼部相对于所述前支撑主体(201)后折时的所述阻尼铰链(214)的扭矩。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骨架(1)滑动可调的插装在两所述头枕杆(10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杆(101)的轴向方向上分布有多个卡槽(109),并在所述支撑骨架(1)上设有解锁机构;
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解锁主体(3),以及装配于所述解锁主体(3)上的卡簧(305);
所述解锁主体(3)沿垂直于所述头枕杆(101)的轴向滑动保持在所述支撑骨架(1)上,并在所述解锁主体(3)上设有第二推动部;
所述卡簧(305)环所述头枕杆(101)的周向设置,以在自然状态下择一的卡入所述卡槽(109)内,且所述卡簧(305)的一端固连在所述解锁主体(3)上,所述卡簧(305)的自由端延伸设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滑动路径上;
操作所述解锁主体(3)而使所述解锁主体(3)带动所述第二推动部滑动时,所述第二推动部推动所述卡簧(305)的自由端,以使所述卡簧(305)扩张而与所述卡槽(109)脱离卡接。
CN202121200371.6U 2021-05-31 2021-05-31 车辆座椅头枕 Active CN215097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0371.6U CN215097180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车辆座椅头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0371.6U CN215097180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车辆座椅头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97180U true CN215097180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01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0371.6U Active CN215097180U (zh) 2021-05-31 2021-05-31 车辆座椅头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97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33478B1 (en) Baby stroller with a folding mechanism triggered by a child carrier
CN102211608B (zh) 用于安装婴儿承载配件的安装机构
US8100429B2 (en) Three dimensional folding stroller with infant carrier attachment and one hand actuated seat recline
EP2179908B1 (en) Infant carrier device suitable for multi-orientation use
CN102371919A (zh) 儿童座椅组件及其底座
JPH05208634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折畳み機構
CN111483503A (zh) 枢转座机构及包含该枢转座机构的儿童推车
EP1927502B1 (en) Child vehicle safety seat
CN215097180U (zh) 车辆座椅头枕
CN110562103A (zh) 儿童安全座椅isofix连接装置及儿童安全座椅
CN113306468B (zh) 一种头枕支架的滑动锁定机构以及汽车座椅头枕支架
CN208646941U (zh) 带有联动关节锁定结构的可折叠童车
CN216580662U (zh) 儿童推车
CN114228579B (zh) 一种可旋转折叠的安全座椅
CN110077302A (zh) 可折叠的汽车座椅头枕骨架
CN115626098A (zh) 安全座椅底座及其侧撞保护机构
CN211809212U (zh) 一种儿童安全座椅
CN208646952U (zh) 带有顶棚调节结构的童椅
CN220720887U (zh) 座椅头枕及车辆
CN211809211U (zh)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CN217753815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箱式平板车
CN219056055U (zh) 一种坐卧两用式汽车座椅
CN220595005U (zh) 一种儿童座椅及儿童车
CN214929159U (zh) 座椅组件、座舱结构及车辆
CN215154146U (zh) 一种车载侧靠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7

Address after: No. 15-21, Century Avenu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uaiyuan County,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 233499

Patentee after: Nobo automobile rubber and plastic (Anhui)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88 Chaoyang South Street, Lianchi District,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OBO AUTOMOTIVE SYSTEM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