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11412U - 作业用机器 - Google Patents

作业用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11412U
CN214411412U CN202120353794.5U CN202120353794U CN214411412U CN 214411412 U CN214411412 U CN 214411412U CN 202120353794 U CN202120353794 U CN 202120353794U CN 214411412 U CN214411412 U CN 214411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ackpack
back frame
hous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37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正宽
津田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11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11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HWORKSHOP EQUIPMENT, e.g. FOR MARKING-OUT WORK; STORAGE MEANS FOR WORKSHOPS
    • B25H3/00Storage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workshops facilitating access to, or handling of, work tools or instru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作业用机器,公开了一种能够抑制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进行误操作的技术。作业用机器可以包括:背负式装置;背架,其供背负式装置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以及肩带,其安装于背架,用于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肩上。背负式装置可以包括:外壳;手柄,其设于外壳,能够供作业人员把持;以及操作部。操作部可以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的情况下能够用把持着手柄的手触碰的范围内配置于外壳,从不能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的第1状态切换为能够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的第2状态。

Description

作业用机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作业用机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业用机器。作业用机器包括电源装置和安装板。电源装置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电源装置包括外壳、能够供作业人员把持的手柄以及操作部。手柄设于外壳。操作部从不能自安装板拆下电源装置的第1状态切换为能够自安装板拆下电源装置的第2状态。此外,操作部设于手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50981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作业用机器中,在作业人员把持手柄的情况下,有时作业人员会用把持手柄的手对操作部进行误操作。由此,会违背作业人员的意愿使电源装置自安装板脱离。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抑制在作业人员把持手柄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进行误操作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作业用机器。作业用机器包括:背负式装置;背架,其供背负式装置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以及肩带,其安装于背架,用于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肩上。背负式装置包括:外壳;手柄,其设于外壳,能够供作业人员把持;以及操作部。操作部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的情况下能够用把持着手柄的手触碰的范围内配置于外壳,从不能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的第1状态切换为能够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的第2状态。
在上述的结构中,操作部在能够用把持着手柄的手触碰的范围内设于外壳。由于操作部未设于手柄,因此能够抑制在由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进行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作业用机器10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背架14、肩带16和腰带18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例的背负式装置12的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例的背负式装置12和背架14的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例的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的背负式装置12和背架14的手柄42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第1实施例的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背负式装置12和背架14的手柄42附近的剖视图。
图7是第1实施例的手柄42的轴部48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例的作业用机器10的立体图。
图9是第2实施例的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的背负式装置12和背架14的手柄42附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作业用机器;12、背负式装置;14、背架;16、肩带;24、背板;26、承纳部;28、被卡合部;30、基部;30a、第1基部;30b、第2基部;36、外壳;36a、凹部;36b、台阶部;38、突起部;40、卡合部;42、手柄;44、操作部;46、把持部;48、轴部;48a、平面部;56、按压部;58、爪部;60、施力构件;70、覆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背架包括承纳部。也可以是,外壳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与承纳部对应,在背负式装置安装于背架的状态下,该卡合部卡合于承纳部。也可以是,在操作部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能够以承纳部为轴地转动。也可以是,将作业人员背负着作业用机器并直立时的作业用机器的姿势设为直立姿势,在作业用机器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在操作部处于第1状态的情况下,操作部在比承纳部靠上侧的位置卡合于背架,背负式装置配置于比背架靠后侧的位置,背负式装置的重心位于比卡合部靠后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在作业用机器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的重心位于比卡合部靠后侧的位置,因此在操作部切换为第2状态时,对背负式装置以承纳部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自背架脱离的方向作用重力的力矩。由此,背负式装置由于自重而以承纳部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自背架脱离的方向转动。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手柄能够在作业人员不能把持的第1位置和作业人员能够把持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也可以是,在作业用机器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不能相对于外壳向与背负式装置自背架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当在作业用机器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自背架拆卸背负式装置的情况下,作业人员把持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而将操作部切换为第2状态。对背负式装置向背负式装置自背架脱离的方向作用重力的力矩。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背负式装置向自背架脱离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也不会相对于外壳移动。因此,在背负式装置向自背架脱离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把持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来支承背负式装置。由此,作业人员能够支承着背负式装置将该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背负式装置还包括自外壳突出的突起部。也可以是,操作部配置于比与处于第1位置的手柄和突起部相切的假想面靠外壳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手柄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手柄和突起部碰撞墙壁等,操作部也不会***作。由此,能够抑制违背作业人员的意愿而使背负式装置自背架脱离。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操作部通过被压入而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
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将操作部压入的简单的操作,操作部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背负式装置自背架拆下。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背负式装置是背负式的电源装置,连接于具有马达的电动作业机械,用于向电动作业机械的马达供给电力。
能够自背架拆卸的电源装置通常以自背架拆下的状态充电。在上述的结构中,操作部在能够用把持着手柄的手触碰的范围内设于外壳。由于操作部未设于手柄,因此能够抑制在为了自背架拆下电源装置而由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进行误操作。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7说明第1实施例的作业用机器10。作业用机器10是能够供作业人员背负的背负式的作业用机器。如图1所示,作业用机器10包括背负式装置12、背架14、肩带16、腰带18和连接电线20。背负式装置12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背架14。在本实施例中,背负式装置12是背负式的电源装置。背负式装置12例如是能够充电放电的二次电池。借助连接于背负式装置12的外部电源(省略图示)从外部向背负式装置12供给充电电力。背负式装置12借助连接电线20连接于具有马达的电动作业机械(省略图示),向马达供给放电电力。作业人员利用背负式装置12能够长时间地使用电动作业机械。另外,在变形例中,背负式装置12也可以是动力作业机械。动力作业机械例如可以是吹风机、割灌机、绿篱机、链锯、吸尘器、喷雾器。此外,动力作业机械既可以是具有发动机的动力作业机械,也可以是具有马达的动力作业机械。
如图2所示,背架14包括背板24、两个承纳部26和被卡合部28。在作业人员背负着作业用机器10的情况下,背板24与作业人员的后背相对。在背板24上安装有肩带16和腰带18。肩带16能够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肩上。腰带18能够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腰上。在肩带16和腰带18穿戴于作业人员时,作业用机器10由作业人员背负。在下文中,将在作业人员背负着作业用机器10直立的情况下的从作业人员观察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称为作业用机器1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此外,有时将作业人员背负着作业用机器10直立的情况下的作业用机器10的姿势称为直立姿势。
两个承纳部26固定于背板24的后表面的下端部。两个承纳部26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配置。承纳部26从背板24的后表面朝向后侧延伸,之后弯曲地向上侧延伸。
被卡合部28固定于背板24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被卡合部28配置在比承纳部26靠上侧的位置。被卡合部28包括基部30和侧部32。基部30包括第1基部30a和第2基部30b。第1基部30a从背板24的后表面朝向后侧延伸。第2基部30b从第1基部30a的后端朝向上侧延伸。侧部32分别从第1基部30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上侧延伸。
如图1所示,背负式装置12包括外壳36、突起部38、两个卡合部40(参照图3)、手柄42和操作部44。外壳36形成背负式装置12的外侧形状。在外壳36的内部收纳有公知的电池单体(省略图示)。外壳36的上表面的局部凹陷。在下文中,将外壳36的上表面中的凹陷的部分称为凹部36a。此外,将外壳36中的形成于凹部36a内的部分称为台阶部36b。突起部38从外壳36的台阶部36b的上表面朝向上侧突出。突起部38与外壳36一体地形成。
如图3所示,两个卡合部40形成于外壳36的下表面的前部。两个卡合部4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地配置,卡合部40从外壳36的下表面朝向下侧延伸。卡合部40随着远离外壳36的下表面而变细。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卡合部40设于外壳36的与承纳部26对应的位置。在背负式装置12安装于背架14的状态下,卡合部40配置于背板24和承纳部26之间并卡合于承纳部26。在背负式装置12安装于背架14的状态下,卡合部40抵接于承纳部26和背板24这两者。
如图5和图6所示,手柄42设于外壳36的凹部36a。手柄42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X1为中心地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如图5所示,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手柄42与包含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面平行地倾倒,而收纳在凹部36a中。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上,手柄42的高度位置与突起部38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手柄42中的把持部46抵接于外壳36的凹部36a的上表面。另外,把持部46是由作业人员把持的部分。由此,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不能把持把持部46,不能搬运背负式装置12。如图6所示,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手柄42沿上下方向延伸。把持部46配置于凹部36a的外侧,未抵接于凹部36a的上表面。由此,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作业人员能够把持把持部46,能够搬运背负式装置12。
手柄42除了包括把持部46之外还包括两个轴部48(参照图7)。两个轴部48分别设于把持部46的两端部。虽省略图示,但轴部48从凹部36a的侧面***到外壳36中。如图7所示,轴部48在转动轴线AX1上沿左右方向延伸。通过轴部48以转动轴线AX1为中心地旋转,使得手柄42能够以转动轴线AX1为中心地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转动(即移动)。
如图7所示,轴部48具有平面部48a。轴部48的截面具有半圆形状,平面部48a在轴部48的截面中是与圆的直径对应的部分。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平面部48a朝向上侧。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平面部48a与形成于外壳36的内表面的抵接面36c抵接。在图7中,用虚线图示了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的轴部48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对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施加朝向前侧的力的情况下,手柄42也不能绕转动轴线AX1旋转。
如上所述,背负式装置12包括操作部44。如图5所示,操作部44设于外壳36的台阶部36b。操作部44包括按压部56和爪部58。按压部56和爪部58一体地形成。按压部56的局部自台阶部36b暴露。按压部56是按入式的按钮,由作业人员进行按入操作。按压部56被夹在外壳36和按压部56之间的施力构件60朝向上侧施力。爪部58在从按压部56延伸到前侧之后,弯曲而向下侧延伸。爪部58以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X2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台阶部36b。由此,操作部44能够以转动轴线AX2为中心地转动。
操作部44配置于比处于第1位置的手柄42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操作部44配置于比突起部38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在将与处于第1位置的手柄42和突起部38相切的面设为假想面P的情况下,操作部44配置于比假想面P靠外壳36侧的位置。在图5中用虚线图示假想面P。
如图6所示,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44配置于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把持部46的情况下能够用把持着把持部46的手触碰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44自把持部46离开第1距离地配置。第1距离例如为5cm。操作部44例如配置在能够用作业人员把持着把持部46的手的大拇指或食指触碰操作部44的范围内。
操作部44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操作部44通过被施力构件60施力而在通常时处于第1状态。如图5所示,在操作部44处于第1状态的情况下,爪部58的顶端部卡合于配置于比承纳部26靠上侧的位置的被卡合部28的第2基部30b。由此,背负式装置12固定于背架14,不能自背架14脱离。若在操作部44处于第1状态的情况下将按压部56朝向下侧压入,则操作部44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具体而言,若将按压部56朝向下侧压入,则操作部44以转动轴线AX2为中心转动。由此,如图6所示,爪部58的顶端部自第2基部30b脱离。爪部58的顶端部不再与第2基部30b卡合。其结果为,背负式装置12能够自背架14脱离。
对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的位置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背负式装置1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的中央附近且是背负式装置1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的中央附近。虽省略图示,但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背负式装置1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中央附近。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配置于比卡合部40靠上侧且比操作部44靠下侧的位置。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与卡合部40和操作部44相比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即与卡合部40和操作部44相比自背架14离开的位置。
说明自背架14拆下背负式装置12的方法。在自背架14拆下背负式装置12的情况下,作业用机器10以成为与直立姿势相同的姿势的方式载置在地面(省略图示)上。此外,如上所述,在背负式装置12安装于背架14的情况下,通过卡合部40卡合于承纳部26,操作部44处于第1状态,从而爪部58卡合于被卡合部28。在由作业人员把持着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的把持部46的状态下压入按压部56时,操作部44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由此,爪部58不再卡合于被卡合部28。由于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与卡合部40相比向后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对背负式装置12以承纳部26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作用重力的力矩。由此,背负式装置12由于自重而以承纳部26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转动。此外,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由于轴部48的平面部48a向与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与外壳36的抵接面36c抵接,因此手柄42不会相对于外壳36移动。由此,背负式装置12由把持着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的把持部46的作业人员支承。基于上述的结果,背负式装置12由作业人员支承,并由于自重而以承纳部26为轴地转动,从而自背架14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作业用机器10包括背负式装置12、供背负式装置12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的背架14、安装于背架14的用于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肩上的肩带16。如图5和图6所示,背负式装置12包括外壳36、设于外壳36且能够供作业人员把持的手柄42、操作部44。操作部44在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42的情况下能够用把持着手柄42的手触碰的范围内配置于外壳36,从不能将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拆下的第1状态切换为能够将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拆下的第2状态。在该结构中,操作部44在能够用把持着手柄42的手触碰的范围内设于外壳36。由于操作部44未设于手柄42,因此能够抑制在由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42的情况下对操作部44进行误操作。
背架14包括承纳部26。如图4所示,外壳36包括卡合部40,该卡合部40与承纳部26对应,在背负式装置12安装于背架14的状态下该卡合部40卡合于承纳部26。在操作部44处于第2状态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12能够以承纳部26为轴地转动。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操作部44在处于第1状态的情况下,在比承纳部26靠上侧的位置卡合于背架14,背负式装置12配置于比背架14靠后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比卡合部40靠后侧的位置。在该结构中,由于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背负式装置12的重心G位于比卡合部40靠后侧的位置,因此在操作部44切换为第2状态时,对背负式装置12以承纳部26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作用重力的力矩。由此,背负式装置12由于自重而以承纳部26为轴地向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转动。其结果为,能够自背架14容易地拆下背负式装置12。
如图5和图6所示,手柄42能够在作业人员不能把持的第1位置和作业人员能够把持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情况下,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不能相对于外壳36向与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作业用机器10处于直立姿势的状态下自背架14拆卸背负式装置12的情况下,作业人员把持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而将操作部44切换为第2状态。对背负式装置12向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作用重力的力矩。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使在背负式装置12向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也不会相对于外壳36移动。因此,在背负式装置12向自背架14脱离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把持处于第2位置的手柄42来支承背负式装置12。由此,作业人员能够支承着背负式装置12而将该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拆下。
背负式装置12还包括自外壳36突出的突起部38。如图5所示,操作部44配置于比假想面P靠外壳36侧的位置,该假想面P与处于第1位置的手柄42和突起部38相切。在该结构中,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手柄42和突起部38碰撞墙壁等,操作部44也不会***作。由此,能够抑制违背作业人员的意愿而使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脱离。
如图5和图6所示,操作部44通过被压入而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在该结构中,利用将操作部44压入的简单的操作,将操作部44从第1状态切换为第2状态。由此能够将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容易地拆下。
背负式装置12是背负式的电源装置,连接于具有马达的电动作业机械,用于向电动作业机械的马达供给电力。能够自背架14拆卸的电源装置在通常时以自背架14拆下的状态充电。在上述的结构中,操作部44在能够用把持着手柄42的手触碰的范围内设于外壳36。由于操作部44未设于手柄42,因此能够抑制在为了自背架14拆下电源装置而由作业人员把持着手柄42的情况下对操作部44进行误操作。
(第2实施例)
参照图8和图9说明第2实施例。在第2实施例中,仅说明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对与第1实施例的相同点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8所示,手柄42还包括覆盖部70。覆盖部70安装于把持部46。如图9所示,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上,覆盖部70的高度位置与把持部46的上端面的高度位置和突起部38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覆盖部70配置于按压部56的上侧,覆盖按压部56的上侧。由此,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不能将按压部56压入。其结果为,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不能将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拆下。虽省略图示,但在手柄42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覆盖部70与把持部46一同转动。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覆盖部70未覆盖按压部56的上侧。由此,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按压部56压入。其结果为,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背负式装置12自背架14拆下。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示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而得到的技术。
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56也可以是沿左右方向滑动而将操作部44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的按钮。此外,按压部56也可以是通过勾住手指并向上侧牵拉而将操作部44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的按钮。
一实施方式的手柄42也可以是通过向上方牵拉而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且通过向下方压入而从第2位置移动到第1位置的手柄。在该情况下,把持部46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轴部48成为从把持部46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在手柄42处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轴部48收纳在外壳36内,把持部46抵接于外壳36的上表面。在手柄42处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轴部48配置于外壳36的外部,把持部46未抵接于外壳36的上表面。通过轴部48的下端部抵接于外壳36,使手柄42保持在第2位置。
一实施方式的操作部44的高度位置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手柄42的高度位置和突起部38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操作部44的上表面也可以配置在假想面P上。
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地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此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到多个目的,达到其中一个目的本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Claims (6)

1.一种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用机器包括:
背负式装置;
背架,其供所述背负式装置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以及
肩带,其安装于所述背架,用于穿戴在作业人员的肩上,
所述背负式装置包括:
外壳;
手柄,其设于所述外壳,能够供所述作业人员把持;以及
操作部,其在所述作业人员把持着所述手柄的情况下能够用把持着所述手柄的手触碰的范围内配置于所述外壳,从不能将所述背负式装置自所述背架拆下的第1状态切换为能够将所述背负式装置自所述背架拆下的第2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架包括承纳部,
所述外壳包括卡合部,该卡合部与所述承纳部对应,在所述背负式装置安装于所述背架的状态下,该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承纳部,
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2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背负式装置能够以所述承纳部为轴地转动,
将所述作业人员背负着所述作业用机器直立时的所述作业用机器的姿势设为直立姿势,在所述作业用机器处于所述直立姿势的情况下,
在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第1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在比所述承纳部靠上侧的位置卡合于所述背架,
所述背负式装置配置于比所述背架靠后侧的位置,
所述背负式装置的重心位于比所述卡合部靠后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能够在所述作业人员不能把持的第1位置和所述作业人员能够把持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作业用机器处于所述直立姿势的情况下,处于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手柄不能相对于所述外壳向与所述背负式装置自所述背架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负式装置还包括自所述外壳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操作部配置于比与处于所述第1位置的所述手柄和所述突起部相切的假想面靠所述外壳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通过被压入而从所述第1状态切换为所述第2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用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负式装置是背负式的电源装置,连接于具有马达的电动作业机械,用于向所述电动作业机械的所述马达供给电力。
CN202120353794.5U 2020-02-13 2021-02-08 作业用机器 Active CN2144114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2639 2020-02-13
JP2020022639A JP7469900B2 (ja) 2020-02-13 2020-02-13 作業用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11412U true CN214411412U (zh) 2021-10-15

Family

ID=74495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3794.5U Active CN214411412U (zh) 2020-02-13 2021-02-08 作业用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69900B2 (zh)
CN (1) CN214411412U (zh)
DE (1) DE202020004645U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6020B1 (fr) 2016-09-13 2021-01-01 Pellenc Sa Dispositif a batterie electrique, pour support de batter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28860A (ja) 2021-09-02
JP7469900B2 (ja) 2024-04-17
DE202020004645U1 (de)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62518B1 (en) Backpack tool system and backpack power supply apparatus thereof
JP6910840B2 (ja) 電動工具
CN101816531B (zh) 手持清洁器
WO2016013398A1 (ja) 電動式のチェーンソー
JP2010178773A5 (zh)
US20080211327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Hand-Held Power Tool
JP5545476B2 (ja) 電動工具
JP2014083241A (ja) ハンディクリーナ
JP6979339B2 (ja) バッテリ装置
CN109792011B (zh) 用于电池支承的电池装置
EP3309862A1 (en) Shouldering type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130068492A1 (en) Power Tool
CN214411412U (zh) 作业用机器
JP6568418B2 (ja) 手持ち式の充電式電動工具用の延長ハンドル
JP2022113136A (ja) 作業機
US4018037A (en) Attaching means for converting a conventional hand-held portable power tool or appliance for stand-up usage
CN215968579U (zh) 电动工具以及用于电动工具的壳体
CN110911597B (zh) 电池组联接***
KR20120116233A (ko) 충전식 배터리를 가지는 전동공구
JP7097258B2 (ja) バッテリ装置
US20210153433A1 (en) Working machine
CN109454597B (zh) 背负式工具***及其背负式供电装置
JP2019059010A (ja) 電動工具
JP6887319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システム、及び電動工具
CN111745748B (zh) 电动作业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