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81339U - 无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无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81339U
CN214381339U CN202120552844.2U CN202120552844U CN214381339U CN 214381339 U CN214381339 U CN 214381339U CN 202120552844 U CN202120552844 U CN 202120552844U CN 214381339 U CN214381339 U CN 214381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shell
earphone
cavity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528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晓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anjiang Intellig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anjiang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anjiang Intellig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anjiang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528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81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81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81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线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和充电主体。耳机主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容腔,第一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一电池和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一容腔外;充电主体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二电池和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外。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到导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提升无线耳机充电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无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生活中常用的电子设备,为了使用方便,耳机大多还设置为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内设有电池,电池为无线耳机的正常工作提供电能。当无线耳机内的电池电量耗尽时,需要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相关技术中,无线耳机的充电方式均是通过充电线连接充电器或移动电源,这种充电方式使得无线耳机的使用不够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旨在提升无线耳机充电的方便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耳机,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一电池和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一容腔外;和
充电主体,所述充电主体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二电池和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外;
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到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主体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充电主体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还配合形成有防呆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呆结构为限位槽和限位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的表面凸设于有所述限位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另一的表面凹设有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永磁体;
所述第一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充电主体一端的磁极不同;
所述第二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耳机主体一端的磁极不同;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斥以形成所述防呆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主体还包括第一主控板,所述第一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柱,两所述充电柱均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还包括第二主控板,所述第二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均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弹簧顶针,两所述充电弹簧顶针均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还凹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结构可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还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并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还设有电量指示灯,所述电量指示灯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所述电量指示灯贯穿所述第二壳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无线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和充电主体,其中,充电主体与耳机主体为可拆卸连接。耳机主体内的第一电池为耳机主体的工作的提供电能。在第一电池的电量充足时,充电主体与耳机主体可相互分离,以减轻无线耳机的重量。而当第一电池的电量耗尽时,此时,将充电主体固定于耳机主体表面,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与第二充电接口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到导通,以实现为第一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充电主体为第一电池充电的过程中,耳机主体不需要从用户身上摘除,如此,用户还可以正常使用耳机主体。在充电完成后,即可将充电主体与耳机主体分离,以减轻耳机主体的重量,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无线耳机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耳机主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充电主体的结构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980899420000031
Figure BDA000298089942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耳机1000。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线耳机1000,包括:
耳机主体100,所述耳机主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所述第一壳体110内部形成第一容腔(未标示),所述第一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一电池130和第一充电接口140,所述第一充电接口140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10并伸出所述第一容腔外;和
充电主体200,所述充电主体200包括第二壳体210,所述第二壳体210内部形成第二容腔(未标示),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二电池23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所述第二充电接口240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210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外;
所述第二壳体21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表面,所述第二壳体210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0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140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240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到导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无线耳机1000包括耳机主体100和充电主体200,其中,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为可拆卸连接。耳机主体100内的第一电池130为耳机主体100的工作的提供电能。在第一电池130的电量充足时,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可相互分离,以减轻无线耳机1000的重量。而当第一电池130的电量耗尽时,此时,将充电主体200固定于耳机主体100表面,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40与第二充电接口240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到导通,以实现为第一电池130充电。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充电主体200为第一电池130充电的过程中,耳机主体100不需要从用户身上摘除,如此,用户还可以正常使用耳机主体100。在充电完成后,即可将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分离,以减轻耳机主体100的重量,方便使用。
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有多种方式,例如,充电主体200和耳机主体100的表面配合形成有卡扣(未图示),充电主体200和耳机主体100通过卡扣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充电主体200和耳机主体100还可以通过磁吸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无线耳机1000可以是头戴式耳机,也可以是挂脖式耳机,在此不对耳机的类型进行限制。无线耳机1000设有蓝牙模块(未标示),该蓝牙模块设于耳机主体100内,并与第一主控板120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耳机主体100中包括两个第一壳体110,其中的一个第一壳体110用于安装固定第一主控板120,其中的另一个第一壳体110用于安装固定第一电池130,两个第一壳体110通过导线连接,并围合形成环形结构。由于第一壳体110只用于容置第一电池130,如此,可以使得第一电池130的体积增加,以提高第一电池130的容量。可以理解地,当耳机主体100中的第一主控板120和第一电池130分别安装于两个第一壳体110内时,当需要对第一电池130充电时,充电主体200与安装有第一主控板120的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接口140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柱,两所述充电柱均与第一主控板120固定连接,且两充电柱均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10的表面设置。为了使得耳机主体100在使用时方便、美观,通常两充电柱背离第一主控板120的端面与第一壳体110的外表面平齐设置。
对应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200还包括第二主控板220,所述第二主控板220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电池230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240均与所述第二主控板22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240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弹簧顶针,两所述充电弹簧顶针均贯穿所述第二壳体210,并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210的外表面设置。两充电弹簧顶针凸出于第二壳体210的外表面设置,如此,当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固定时,可以确保第一充电接口14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能充分接触,以确保充电电路的导通。
可以理解地,第一主控板120和第二主控板220上还对应设有充电电路和保护电路,以确保耳机主体100和充电的主体的正常工作。耳机主体100还对应设有扬声器,以将所接收到电信号转换为音频信号,并经由扬声器输出。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主体100设有第一磁性件150,所述充电主体200设有第二磁性件250,所述第一磁性件15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50的磁性相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均可以是永磁体,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相互靠近的端面的磁极不同,当第一磁性件150与第二磁性件250相互靠近时磁性相吸,即可实现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的固定连接。第一磁性件150可以固定于第一容腔内,也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110的表面,第一磁性件150还可以固定于第一容腔内,并显露于第一壳体110的表面。同样地,第二磁性件250可以固定于第二容腔内,也可以固定于第二壳体210的表面,第二磁性件250还可以固定于第二容腔内,并显露于第二壳体210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的两者之一为永磁体,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的两者之另一为铁材质或者铁合金,也可实现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的磁性相吸。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是第一磁性件150为永磁铁,第二壳体210的部分结构为铁材质或者铁合金,即第二壳体210的部分结构形成为第二磁性件250;或者是,第二磁性件250为永磁铁,第一壳体110的部分结构为铁材质或者铁合金,即第一壳体110的部分结构形成为第一磁性件150。只要能实现第一磁性件150与第二磁性件250相互吸附固定即可。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210还配合形成有防呆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防呆结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充电主体200耳机主体100连接的准确性,以确保第一充电接口14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的导通。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呆结构为限位槽1131和限位块2111,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210的二者之一的表面凸设于有所述限位块2111,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210的二者之另一的表面凹设有所述限位槽1131,所述限位块2111插设于所述限位槽1131内。限位块2111和限位槽1131的配合,能够确保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连接时,第一充电接口14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能够对位并抵接,实现充电电路的导通。限位块2111可以是环形结构,对应地,限位槽1131也呈环形设置,第一充电接口140/第二充电接口240的部分结构设环形限位槽1131/限位块2111内。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50和所述第二磁性件250均为永磁体;所述第一磁性件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150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0,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150朝向所述充电主体200一端的磁极不同;所述第二磁性件2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250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10,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250朝向所述耳机主体100一端的磁极不同;所述第一磁性件150和所述第二磁性件250磁性相斥以形成所述防呆结构。可以理解地,一个第一磁性件150朝向充电主体200一端的磁极为N极,另一个第一磁性件150朝向充电主体200一端的磁极为S极。对应地,一个第二磁性件250朝向耳机主体100一端的磁极为N极,另一个第二磁性件250朝向耳机主体100一端的磁极为S极。当充电主体200靠近耳机主体100时,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的磁性相斥时,这时,即使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连接,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4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不能实现导通。而充电主体200靠近耳机主体100时,第一磁性件150和第二磁性件250的磁性相吸时,这时可以确保第一充电接口140和第二充电接口240接触以实现电路导通。充电主体200和耳机主体100之间的防呆结构有多中,在此不一一列举。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10的表面还凹设有定位槽2113,所述第一壳体110的部分结构可容置于所述定位槽2113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位槽2113的侧壁和底壁呈圆弧过渡,定位槽2113的形状与第一壳体110的外轮廓相适配,以使得第一壳体110的部分结构能插设于槽内。定位槽2113的设置可以提升充电主体200与耳机主体100连接的牢固性,以确保为第一电池130充电的持续性。
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1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座体111和第一盖体113,第一座体111和第一盖体113围合形成第一容腔。由于第一座体111和第一盖体113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能方便第一主控板120、第一电池130以及其他电子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同样,第二壳体210也包括可拆卸连接地第二底座211和第二盖体213,第二底座211和第二盖体213围合形成第二容腔。由于第二底座211和第二盖体213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能方便第二主控板220、第二电池230以及其他电子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其中,第一盖体113和第二底座211配合形成有防呆结构。例如,第一盖体113的表面凹设有限位槽1131,第二底座211的表面凸设有限位块2111。并且第二底座211的表面还形成有与第一盖体113配合的定位槽2113,定位槽2113沿第二壳体2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200还设有电源接口260,所述电源接口260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并与所述第二主控板220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260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210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源接口260可以是通用USB接口、Type-C接口,电源接口260通过连接线与市电连接,以为第二电池230充电。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200还设有电量指示灯(未标示),所述电量指示灯与所述第二主控板220电连接,所述电量指示灯贯穿所述第二壳体210设置。该电量指示灯用于指示第二电池230的电量,以便于在电量不足时及时为充电主体200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形成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一电池和第一充电接口,所述第一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一容腔外;和
充电主体,所述充电主体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相连接的第二电池和第二充电接口,所述第二充电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外;
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抵接以使充电电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充电主体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还配合形成有防呆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结构为限位槽和限位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的表面凸设于有所述限位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另一的表面凹设有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均为永磁体;
所述第一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两个所述第一磁性件朝向所述充电主体一端的磁极不同;
所述第二磁性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两个所述第二磁性件朝向所述耳机主体一端的磁极不同;
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磁性相斥以形成所述防呆结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主体还包括第一主控板,所述第一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一充电接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口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柱,两所述充电柱均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主体还包括第二主控板,所述第二主控板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口均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口为间隔设置的两充电弹簧顶针,两所述充电弹簧顶针均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还凹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结构可容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主体还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并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所述电源接口的部分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壳体并伸出所述第二容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主体还设有电量指示灯,所述电量指示灯与所述第二主控板电连接,所述电量指示灯贯穿所述第二壳体设置。
CN202120552844.2U 2021-03-17 2021-03-17 无线耳机 Active CN214381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2844.2U CN214381339U (zh) 2021-03-17 2021-03-17 无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52844.2U CN214381339U (zh) 2021-03-17 2021-03-17 无线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81339U true CN214381339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7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52844.2U Active CN214381339U (zh) 2021-03-17 2021-03-17 无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81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93680B (zh) 双耳无线耳机
CN214381339U (zh) 无线耳机
CN214960053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耳机装置
CN214543748U (zh) 磁吸移动电源
CN211209892U (zh) 一种tws耳机
CN214850548U (zh) 具有磁吸定位功能的插头式无线充电器
CN213368101U (zh) Tws耳机的安装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10225685U (zh) 可分离的耳机充电仓
KR20020086442A (ko) 영구자석 단자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2 장치간 전기적 콘택 구조
CN218473330U (zh) 无线耳机及耳机充电装置
CN211930290U (zh) 一种充电宝
CN211296754U (zh) 一种耳机充电手机壳
CN212850968U (zh) 便于收纳的颈戴耳机
CN112994273A (zh) 终端设备及无线发射组件
CN214481210U (zh) 一种新型磁铁分布的无线耳机及其充电盒
CN218124339U (zh) 供电装置及其背夹
CN218514487U (zh) 无线充电耳机
CN214591890U (zh) 无线耳机和耳机组件
TW201037939A (en) Charging system
CN211377700U (zh) 无线充电发射器和移动终端组件
CN219740586U (zh) 一种可携带两副耳机的耳机充电仓
CN210093465U (zh) 移动充电设备以及蓝牙设备
CN217824436U (zh) 一种稳定的无线充电宝
CN212969121U (zh) 一种兼具无线充电和探针充电功能的充电器
CN220629521U (zh) 骨传导耳机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