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70112U - 拉线塔 - Google Patents

拉线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70112U
CN214170112U CN202022429681.7U CN202022429681U CN214170112U CN 214170112 U CN214170112 U CN 214170112U CN 202022429681 U CN202022429681 U CN 202022429681U CN 214170112 U CN214170112 U CN 214170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arm
tower
insulator
arm assembly
tow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4296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青占
李先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4296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70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70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70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线塔,拉线塔包括:第一塔身;第二塔身,与第一塔身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用于挂接导线的横担组件,横担组件连接于第一塔身和第二塔身之间,横担组件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绝缘子;其中,横担组件以一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且横担组件与第一塔身及第二塔身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上述拉线塔,基于对称结构与三角形结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横担组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得拉线塔上的导线的布置更加稳定,在大幅度降低输电线路走廊的宽度的情况下,解决了相间导线的风偏闪络问题,提升了线路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拉线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线塔。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电网建设也同步快速发展。拉线塔作为架空输电线路中用于支持导线和避雷线的支持结构,可使导线对地面、地物满足限距要求,并能承受导线、避雷线及本身的荷载及外荷载,在电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拉线塔的导线水平排列,并需使用悬垂绝缘子串以吊装导线,因此走廊宽度较宽、塔身的重量较重、建设施工成本较高,且在风偏情况下容易发生相间闪络。因此,如何缩减输电线路走廊宽度以减少输电线路土地占用、并防止风偏情况下发生相间闪络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拉线塔的结构不够紧凑、在风偏情况下容易发生相间闪络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在风偏情况下不容易发生相间闪络的拉线塔。
一种拉线塔,所述拉线塔包括:
第一塔身;
第二塔身,与所述第一塔身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以及
用于挂接导线的横担组件,所述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和所述第二塔身之间,所述横担组件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绝缘子;
其中,所述横担组件以一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且所述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一塔身及所述第二塔身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担组件包括第一横担组件、第二横担组件以及第三横担组件,所述第三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二横担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横担组件远离所述第三横担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二横担组件远离所述第三横担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一塔身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所述第二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二塔身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组件包括第一耐张绝缘子与第一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位置上方;
所述第二横担组件包括第二耐张绝缘子与第二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位置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自所述第一塔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自所述第二塔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横担组件包括第三耐张绝缘子与第四耐张绝缘子,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担组件,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的节点低于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连接所述第一横担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的节点低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组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以所述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线塔还包括第一拉索、第二拉索以及第三拉索,所述第一拉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塔身与地面,所述第二拉索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塔身与地面,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通过所述第三拉索相互连接,所述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拉索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拉索相对所述第一塔身的距离自其连接所述第一塔身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拉索相对所述第二塔身的距离自其连接所述第二塔身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拉索与所述第二拉索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上述拉线塔,由于横担组件沿一虚拟轴线对称设置,并与第一塔身及第二塔身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基于对称结构与三角形结构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横担组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得拉线塔上的导线的布置更加稳定;同时采用复合绝缘子替代传统绝缘子串,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采用复合支柱绝缘子替代传统支柱绝缘子,在满足支撑强度的情况下,减小绝缘子种类,减轻拉线塔本身的承重,同时在大幅度降低输电线路走廊的宽度的情况下,解决了相间导线的风偏闪络问题,提升了线路的传输效率,同时改善了第一塔身与第二塔身的受力,有效节约了塔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塔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拉线塔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拉线塔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拉线塔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线塔的侧视图。
100、拉线塔;10、第一塔身;20、第二塔身;30、第一拉索;40、第二拉索;50、第三拉索;60、横担组件;61、第一横担组件;612、第一耐张绝缘子;614、第一支柱绝缘子;62、第二横担组件;621、第二耐张绝缘子;623、第二支柱绝缘子;63、第三横担组件;632、第三耐张绝缘子;634、第四耐张绝缘子;636、第五耐张绝缘子;64、第一挂线金具;65、第二挂线金具;66、第三挂线金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拉线塔100,多个拉线塔100可间隔设置以安装导线而形成输电线路。
拉线塔100包括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分别安装固定于地面,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根据安装基础的地势高低,第一塔身10的基础与第二塔身20的基础在重力方向上可位于同一安装高度,也可位于不同安装高度。但第一塔身10的顶部与第二塔身20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即第一塔身10的长度与第二塔身20的长度可能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塔身10和第二塔身20均为桁架结构的格构式塔,但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塔身与第二塔身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在本申请中,第一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
进一步地,拉线塔100还包括两根第一拉索30、两根第二拉索40以及一根第三拉索50。其中,每根第一拉索30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一塔身10的顶端,每根第一拉索30的另一端固接于地面,且两根第一拉索30沿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两根第一拉索30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25°-40°,从而使拉线塔100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每根第二拉索4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塔身20的顶端,每根第二拉索40的另一端固接于地面,且两根第二拉索40沿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两根第二拉索40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25°-40°,从而使拉线塔100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第三拉索5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塔身10的顶端与第二塔身20的顶端,第三拉索5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拉索50的一端朝远离第三拉索50的一端逐渐减小,第一塔身10和第二塔身20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5°-15°,从而使拉线塔100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每根第一拉索3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塔身1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一塔身10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每根第二拉索4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二塔身2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二塔身20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且两根第一拉索30与两根第二拉索40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拉索50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如此,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通过第一拉索30、第二拉索40以及第三拉索50相对地面固定,第一拉索30对第一塔身10施加的作用力和第三拉索50对第一塔身10施加的作用力沿不同方向延伸以使第一塔身10处于受力平衡状态,第二拉索40对第二塔身20施加的作用力和第三拉索50对第二塔身20施加的作用力沿不同方向延伸以使第二塔身20处于受力平衡状态,第一塔身20与第二塔身20在第三拉索50的限位作用下始终保持理想距离,且第一塔身10、任意一根第一拉索30以及地面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第二塔身20、任意一根第二拉索40以及地面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此,第一拉索30、第二拉索40以及第三拉索5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的安装要求。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导线的安装,拉线塔100还包括用于挂接导线的横担组件60。横担组件60连接于第一塔身10和第二塔身20之间,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绝缘子。横担组件60以一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且横担组件60与第一塔身10及第二塔身20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
如此,由于横担组件60沿一虚拟轴线对称设置,并与第一塔身10及第二塔身20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基于对称结构与三角形结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特点,横担组件60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得拉线塔100上的导线的布置更加稳定,在大幅度降低输电线路走廊(即导线向两侧伸展规定宽度的线路下方带状区域)的宽度的情况下,解决了相间导线的风偏闪络问题,提升了线路的传输效率,同时改善了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的受力,有效节约了塔材。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横担组件60包括第一横担组件61、第二横担组件62以及第三横担组件63。第三横担组件63连接于第一横担组件61与第二横担组件62之间,第一横担组件61远离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塔身10,第二横担组件62远离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塔身20。
具体地,第一横担组件61包括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一耐张绝缘子612与主要承受压力的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第一耐张绝缘子6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塔身10,第一耐张绝缘子6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的一端,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塔身10,且第一耐张绝缘子612与第一塔身10连接的位置在第一支柱绝缘子614与第一塔身10连接的位置上方。如此,第一横担组件61与第一塔身10共同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利用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一耐张绝缘子612和主要承受压力的第一支柱绝缘子614这两种受力方式不同的绝缘子进行组合形成第一横担组件61,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减小风偏。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耐张绝缘子612连接于第一塔身10的顶端,从而在不增加第一塔身10的高度的前提下距离地面具有较大距离,从而保证足够的电气安全间距。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耐张绝缘子可连接于第一塔身除了顶端外的其它位置以满足不同需要。
第二横担组件62包括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二耐张绝缘子621与主要承受压力的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第二耐张绝缘子6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塔身20,第二耐张绝缘子62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的一端,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塔身20,且第二耐张绝缘子621与第二塔身20连接的位置在第二支柱绝缘子623与第二塔身20连接的位置上方。如此,第二横担组件62与第二塔身20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利用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二耐张绝缘子621和主要承受压力的第二支柱绝缘子623这两种受力方式不同的绝缘子进行组合形成第二横担组件62,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减小风偏。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耐张绝缘子621连接于第二塔身20的顶端,从而在不增加第二塔身20的高度的前提下距离地面具有较大距离,从而保证足够的电气安全间距。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耐张绝缘子可连接于第二塔身除了顶端外的其它位置以满足不同需要。
进一步地,第一耐张绝缘子612、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第二耐张绝缘子621以及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的延伸方向可根据需要设置,从而与第一塔身10及第二塔身20共同围合形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而满足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要求。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担组件61与第一塔身10共同围合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第二横担组件62与第二塔身20共同围合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从而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担组件与第一塔身也可共同围合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第二横担组件与第二塔身也可共同围合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从而满足不同需要。
如图1所示,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耐张绝缘子612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一塔身10的一端至其连接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一支柱绝缘子614自第一塔身10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与第三拉索50平行。第二耐张绝缘子621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二塔身20的一端至其连接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二支柱绝缘子623自第二塔身20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与第三拉索50平行。
如图2所示,具体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耐张绝缘子612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一塔身10的一端至其连接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支柱绝缘子614与第一耐张绝缘子612连接的一端高于第一支柱绝缘子614与第一塔身10连接的一端,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相对第三拉索50距离自其连接第一塔身10的一端至其远离第一塔身10的一端逐渐减小。第二耐张绝缘子621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二塔身20的一端至其连接第三横担组件63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支柱绝缘子623与第二耐张绝缘子621连接的一端高于第二支柱绝缘子623与第二塔身20连接的一端,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相对第三拉索50距离自其连接第一塔身10的一端至其远离第一塔身10的一端逐渐减小。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横担组件63包括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三耐张绝缘子632与第四耐张绝缘子634。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担组件61的第一耐张绝缘子612与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耐张绝缘子634的一端,第四耐张绝缘子63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横担组件62的第二耐张绝缘子621与第二支柱绝缘子623。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一横担组件61的一端至连接第四耐张绝缘子634的一端逐渐增大,第四耐张绝缘子634相对第三拉索50的距离自其连接第二横担组件62的一端至连接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三耐张绝缘子632与第四耐张绝缘子634连接的节点低于第三耐张绝缘子632连接第一横担组件61的一端和第四耐张绝缘子634连接第二横担组件62的一端。而且,第三耐张绝缘子632与第四耐张绝缘子634以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如此,第三横担组件63呈V字型,从而也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耐张绝缘子632与第四耐张绝缘子634之间形成的夹角呈锐角,从而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耐张绝缘子与第四耐张绝缘子之间形成的夹角也可以呈直角或钝角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
进一步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三横担组件63还包括主要承受拉力的第五耐张绝缘子636。第五耐张绝缘子636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与第三拉索50平行,第五耐张绝缘子636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三耐张绝缘子632连接于第一横担组件61的一端,第五耐张绝缘子636的另一端连接第四耐张绝缘子634连接于第二横担组件62的一端。
如此,由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第四耐张绝缘子634以及第五耐张绝缘子636形成的第三横担组件63围合形成一个倒置的三角形,进而使横担组件60与第一塔身10、第二塔身20围合形成三个三角形,从而具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防止发生风偏闪络。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担组件60为复合横担组件,第一耐张绝缘子612与第一支柱绝缘子614、第二耐张绝缘子621与第二支柱绝缘子623、第三耐张绝缘子632、第四耐张绝缘子634以及第五耐张绝缘子636均为复合绝缘子,其中耐张绝缘子优选为复合线路绝缘子。复合绝缘子中间采用绝缘管或绝缘芯棒,外部包裹橡胶伞裙,其中绝缘管可以是玻璃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或者拉挤成型的玻璃钢管,也可以是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缠绕固化成型的芳纤管;绝缘芯棒可以是玻璃纤维或者芳纶纤维浸渍环氧树脂拉挤成型的实心芯棒,橡胶伞裙可以采用高温硫化硅胶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橡胶材料制成,其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将横担组件60设置成复合横担,一方面可以使横担组件60结构轻便,易于加工,便于节约横担组件60的运输、组装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其优异的外绝缘性能能够消除污闪、雨闪等安全隐患,进一步防止风偏闪络问题的发生,提高横担组件60的安全运行水平。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横担组件、第二横担组件以及第三横担组件还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耐张绝缘子和/或支柱绝缘子,在此不对耐张绝缘子和支柱绝缘子的数量及具体连接方式加以限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线塔100还包括用于挂接导线的第一挂线金具64、第二挂线金具65以及第三挂线金具66。其中,第一挂线金具64连接于第一横担组件61与第三横担组件63的连接处,第二挂线金具65连接于第二横担组件62与第三横担组件63的连接处,第三挂线金具66连接于第三横担组件63不与第一横担组件61、第二横担组件62连接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挂线金具64、第二挂线金具65以及第三挂线金具66也可为导线线夹,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上述横担组件60的设置满足相应电压等级的电气安全间距,从而满足安全要求。
上述拉线塔100,通过第一塔身10、第二塔身20以及横担组件60的对称及三角形布置,并充分利用耐张绝缘子的抗拉性能与支柱绝缘子的抗压性能,使得线路的布置更加紧凑;同时采用复合耐张绝缘子替代传统耐张串,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采用复合支柱绝缘子替代传统支柱绝缘子,在满足支撑强度的情况下,减小绝缘子种类,减轻拉线塔本身的承重,同时在大幅度降低输电线路走廊的宽度的情况下,解决了相间导线的风偏闪络问题,提升了线路的传输效率,同时改善了第一塔身10与第二塔身20的受力,有效节约了至少5%的塔材。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塔包括:
第一塔身;
第二塔身,与所述第一塔身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以及
用于挂接导线的横担组件,所述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和所述第二塔身之间,所述横担组件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绝缘子;
其中,所述横担组件以一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且所述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一塔身及所述第二塔身共同围合形成至少两个三角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担组件包括第一横担组件、第二横担组件以及第三横担组件,所述第三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二横担组件之间,所述第一横担组件远离所述第三横担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二横担组件远离所述第三横担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一塔身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所述第二横担组件与所述第二塔身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担组件包括第一耐张绝缘子与第一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位置上方;
所述第二横担组件包括第二耐张绝缘子与第二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塔身,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位置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自所述第一塔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自所述第二塔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一塔身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连接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担组件包括第三耐张绝缘子与第四耐张绝缘子,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横担组件,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的一端,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的节点低于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连接所述第一横担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的节点低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组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三耐张绝缘子与所述第四耐张绝缘子以所述虚拟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塔还包括第一拉索、第二拉索以及第三拉索,所述第一拉索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塔身与地面,所述第二拉索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塔身与地面,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通过所述第三拉索相互连接,所述横担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连接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身与所述第二塔身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三拉索的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拉索相对所述第一塔身的距离自其连接所述第一塔身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拉索相对所述第二塔身的距离自其连接所述第二塔身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拉索与所述第二拉索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CN202022429681.7U 2020-10-28 2020-10-28 拉线塔 Active CN214170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9681.7U CN214170112U (zh) 2020-10-28 2020-10-28 拉线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429681.7U CN214170112U (zh) 2020-10-28 2020-10-28 拉线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70112U true CN214170112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98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429681.7U Active CN214170112U (zh) 2020-10-28 2020-10-28 拉线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70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89416A1 (en) Composite tower for power transmission lines of power grid and composite cross arm structure thereof
EP3988741A1 (en) Power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CN209212028U (zh) 一种快速抢修塔
CN202899719U (zh) 电网输电线用复合杆塔及其复合横担结构
CN212535271U (zh) 一种110kV猫头型复合横担塔
CN214170112U (zh) 拉线塔
CN212478729U (zh) 一种两相复合横担直线塔
CN214273121U (zh) 拉线塔
CN205908090U (zh) 一种横担及耐张塔
CN112177419A (zh) 拉线塔
CN204754412U (zh) 一种单侧横担同时下两回电缆的终端杆
CN110159049A (zh) 一种y型塔
CN103174321A (zh) 电网输电线用复合杆塔及其复合横担结构
CN113644611B (zh) 基于六相输电技术与绝缘横担的输电线路增容方法
CN201747107U (zh) 一种电网输电线用带斜拉杆的人字型绝缘塔
CN212359263U (zh) 一种变电构架
CN213980169U (zh) 复合材料横担杆塔
CN210508614U (zh) 一种y型塔
CN210508615U (zh) 变电构架
CN106049959B (zh) 一种横担及耐张塔
CN111852155A (zh) 一种110kV猫头型复合横担塔
CN112012553A (zh) 一种两相复合横担直线塔
CN221281836U (zh) 一种双柱斜拉绝缘子串
CN206947055U (zh) 一种叠加组合型支柱绝缘子结构
CN211647529U (zh) 双回路杆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050 room 801, building 2, No. 55, Jinlun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01, building g, Hongqiao Green Valley, 69 Yongho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henma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