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65124U -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65124U
CN214165124U CN202022060952.6U CN202022060952U CN214165124U CN 214165124 U CN214165124 U CN 214165124U CN 202022060952 U CN202022060952 U CN 202022060952U CN 214165124 U CN214165124 U CN 214165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rear differential
cross beam
mounting structure
auxiliary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609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609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65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65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65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后副车架、后差速器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其中,所述后横梁安装在所述后副车架上时,与所述后副车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后差速器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后差速器的前端与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后差速器后端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使用本申请提供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后差速器安装在后横梁与后副车架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并在连接处均设置缓冲衬套,解决了后差速器布置空间有限,结构强度、刚度不易达到要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四轮驱动***是汽车中常见的一种配置,现有技术中,四轮驱动***后差速器布置空间有限,布置难度大,结构强度、刚度要求高,不易满足;而后差速器一般布置于车架的两个横梁之间,占用空间大,同时,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振动传递到车架的同时也传递给后差速器,导致后差速器的共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旨在解决后差速器布置空间有限,布置难度大,不易达到结构强度、刚度要求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包括:后副车架、后差速器和后横梁;
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
所述后横梁安装在所述后副车架上时,与所述后副车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后差速器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后差速器的前端与所述后横梁连接;
所述后差速器后端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上设置有前缓冲衬套,所述前缓冲衬套用于将所述后差速器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
可选地,所述后副车架包含有后缓冲衬套;所述后缓冲衬套用于将所述后差速器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上。
可选地,所述后副车架具有多个后横梁安装点,所述后横梁上具有与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匹配的固定孔,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与所述固定孔相配合,通过固定螺栓将所述后横梁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上。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为冲压钣金焊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前缓冲衬套为橡胶衬套结构。
可选地,所述后缓冲衬套为橡胶衬套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
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通过采用后差速器安装在后横梁与后副车架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的技术手段,达到后差速器占用布置空间小的效果;同时后差速器被后横梁与后副车架覆盖包裹,后横梁、后副车架与后差速器连接处均设置有缓冲衬套,可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解决了布置空间有限,结构强度、刚度不易达到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的安装操作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的后副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的后差速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的后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后副车架;11、后横梁安装点;12、后缓冲衬套;2、后差速器;21、前安装孔;22、后安装孔;3、后横梁;31、固定孔;32、前缓冲衬套;4、连接螺栓;5、固定螺栓;6、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四轮驱动***是汽车中常见的一种配置,而四轮驱动***后差速器布置空间有限,布置难度大,结构强度、刚度要求高,不易满足;现有技术中,后差速器一般布置于车架的两个横梁之间,占用空间大,同时,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振动传递到车架的同时也传递给后差速器,导致后差速器的共振较大。
有鉴于此,本申请设计了后横梁与后副车架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后差速器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占用布置空间小;同时后差速器被后横梁与后副车架覆盖包裹,后横梁、后副车架与后差速器连接处均设置有缓冲衬套,可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解决了布置空间有限,结构强度、刚度不易达到要求的问题。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包括:后副车架1、后差速器2和后横梁3;参照图3所示,示出了后副车架1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示,示出了后差速器2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示出了后横梁3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后横梁3与所述后副车架1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后横梁3安装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时,与所述后副车架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后差速器2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后差速器2的前端与所述后横梁3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后差速器2后端与所述后副车架1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后横梁3安装在后副车架1上,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与所述后副车架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后差速器2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占用布置空间小;同时后差速器2被后横梁3与后副车架1覆盖包裹,后横梁3、后副车架1与后差速器2连接处均设置有缓冲衬套,可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解决了布置空间有限,结构强度、刚度不易达到要求的问题。
参照图6所示,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后差速器2安装在后副车架1上,然后,再将后横梁3安装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通过后横梁3进一步包裹固定后差速器2,这样,节约了布置空间。
基于上述后差速器安装结构,本申请提供以下一些具体可实施方式的示例,在互不抵触的前提下,各个示例之间可任意组合,以形成一种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应当理解的,对于由任意示例所组合形成的新的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均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示出了本申请后横梁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后横梁3上设置有前缓冲衬套32,具体而言,前缓冲衬套32可以设置在后差速器2与后横梁3进行连接的连接点处,参照图4,示出了本申请后差速器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后差速器2包含前安装孔21,所述前安装孔21为螺纹孔结构,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后差速器安装结构的安装操作示意图,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螺栓4将所述后安装孔21与所述前缓冲衬套32固定,以达到将后差速器2固定在后横梁3上的目的。
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后副车架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后副车架1包含有后缓冲衬套12,后缓冲衬套12可以设置在后差速器2与后副车架1进行连接的连接点处,如图4所示,所述后差速器2包含后安装孔22,所述后安装孔22为螺纹孔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螺栓6将所述后安装孔22与所述后缓冲衬套12固定连接,以达到将后差速器2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后副车架1具有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后横梁安装点11上焊接有螺母,如图5所示,所述后横梁3上具有与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匹配的固定孔31,其中,前缓冲衬套32可以设置在后横梁3的固定孔31处,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与所述固定孔31相配合,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螺栓5将所述后横梁3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并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安装后差速器2,并将后差速器2包裹覆盖,以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同时节省布置空间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横梁3为冲压钣金焊接结构,后横梁3是将后差速器2与后副车架1固定的部件,同时覆盖在差速器2上,起到了降低地面传递到后差速器上的振动的作用,以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缓冲衬套32为橡胶衬套结构,具体而言,前缓冲衬套32可以设置在后差速器2与后横梁3进行连接的连接点处,在后横梁3上设置有橡胶衬套时,因橡胶衬套发生弹性变形时没有噪音,且能消减振动,故能够起到降低传递到后差速器2上的振动的作用,以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缓冲衬套12为橡胶衬套结构,具体而言,后缓冲衬套12可以设置在后差速器2与后副车架1进行连接的连接点处,在后副车架1上设置有橡胶衬套时,因橡胶衬套发生弹性变形时没有噪音,且能消减振动,故能够起到降低传递到后差速器2上的振动的作用,以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
实施例二
一种汽车,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汽车,包含了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采用后差速器2安装在后横梁3与后副车架1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的技术手段,达到后差速器2占用布置空间小的效果;同时后差速器2被后横梁3与后副车架1覆盖包裹,后横梁3、后副车架1与后差速器2连接处均设置有缓冲衬套,可达到提高结构强度、刚度的效果,解决了布置空间有限,结构强度、刚度不易达到要求的问题。
应当理解地,本申请说明书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后副车架(1)、后差速器(2)和后横梁(3);
所述后横梁(3)与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其中,所述后横梁(3)安装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时,与所述后副车架(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后差速器(2)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后差速器(2)的前端与所述后横梁(3)连接,所述后差速器(2)的后端与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3)上设置有前缓冲衬套(32),所述前缓冲衬套(32)用于将所述后差速器(2)的前端固定在所述后横梁(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1)包含有后缓冲衬套(12);所述后缓冲衬套(12)用于将所述后差速器(2)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副车架(1)具有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所述后横梁(3)上具有与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匹配的固定孔(31),所述多个后横梁安装点(11)与所述固定孔(31)相配合,将所述后横梁(3)固定在所述后副车架(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3)为冲压钣金焊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缓冲衬套(32)为橡胶衬套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衬套(12)为橡胶衬套结构。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后差速器安装结构。
CN202022060952.6U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Active CN214165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0952.6U CN214165124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0952.6U CN214165124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65124U true CN214165124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91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60952.6U Active CN214165124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65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7912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安装固定结构
CN103786788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CN202923715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CN212890579U (zh) 一种高度集成式副车架及底盘悬架***
CN214165124U (zh) 一种后差速器安装结构以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汽车
CN201089482Y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1255579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用悬置装置
CN211000894U (zh) 电动车动力总成支撑装置、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CN216684052U (zh) 电动汽车后悬置总成
CN203637949U (zh) 一种汽车前挡板总成
CN108482487B (zh) 一种全承载客车底架用的新式尾横梁结构
CN202529038U (zh) 汽车后副车架总成
KR20100058165A (ko) 차량의 전방 차체 구조
CN20987007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后悬置结构
CN212447093U (zh) 一种高强度的铸铁油底壳及拖拉机机架
CN217623102U (zh) 电堆悬置***及车辆
KR20180128787A (ko) 차량의 배터리 마운팅 구조
CN202029686U (zh) 一种安装固定前电池的电动汽车前地板框架结构
CN219988975U (zh) 电机悬置结构及车辆
CN211995124U (zh) 电动汽车电驱总成悬置隔振***
CN221340562U (zh) 真空泵安装支架、真空泵及车辆
CN211223603U (zh) 副车架总成
CN216332280U (zh) 副车架连接支架及其车辆
CN218929600U (zh) 一种车身后端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11642341U (zh) 一种前副车架三角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