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7938U - 一种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7938U
CN214157938U CN202021177440.1U CN202021177440U CN214157938U CN 214157938 U CN214157938 U CN 214157938U CN 202021177440 U CN202021177440 U CN 202021177440U CN 214157938 U CN214157938 U CN 2141579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assage head
base
fix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7744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李恒
陈广荣
卿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7744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79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7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7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主机和按摩头组件,沿主机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主机被构造成C字形且具有朝前的开口,按摩头组件设于主机的内侧,至少包括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依次间隔排列,第一按摩头及第三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主机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第二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主机的第一方向大致相同,第一方向为主机的上下方向。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仅可避免多个按摩头之间因较为拥挤而出现发生干涉的情况,而且还可使按摩头组件的按摩表面积较大,有效增加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效果,满足用户在主机尺寸一定情况下的大面积按摩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颈部按摩仪为了实现按摩功能,通常在颈部按摩仪的主机内侧固定设有突出的一个或多个按摩头组件。当前,大部分的颈部按摩仪设置多个按摩头组件时,通常设置为两个,沿着颈部按摩仪的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以匹配用户颈椎两侧的颈部皮肤。但是,采用上述方式,在主机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按摩头组件能够与用户颈部皮肤接触的面积较小,无法满足用户的大面积按摩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在主机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可有效增加按摩头的按摩表面积,提升按摩效果,满足用户的大面积按摩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被构造成C字形以佩戴于人体颈部;以及
按摩头组件,所述按摩头组件设于所述主机朝向人体的颈部侧,所述按摩头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依次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按摩头及所述第三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机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二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机的宽度方向同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摩头位于所述C字形的中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摩头的中心与所述C字形的中心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头至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距离为H1,所述第三按摩头至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距离为 H2,2≤H1=H2≤1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5≤H1=H2≤8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面,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面;
沿所述主机的从上至下的投影中,所述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面以及所述第三按摩面位于同一弧线上,所述弧线与人体颈部外轮廓线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弧线为圆弧线,所述弧线的中心与所述C字形的弧形中心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片,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片,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片,沿所述主机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按摩片、第二按摩片及第三按摩片呈中部向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所述主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按摩片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以用于与人体颈椎贴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具有沿宽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按摩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伸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及所述第三按摩头中至少有一按摩头为脉冲按摩头,以及,至少有一按摩头为加热式按摩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片,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片,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片,所述第一按摩片和所述第二按摩片为脉冲电极片,所述第二按摩片为导热片,所述第二按摩头还设有用于对所述导热片加热的加热部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中间支架以及两手柄,所述中间支架被构造成C字形,两所述手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按摩头组件设于所述中间支架朝向人体的颈部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的内侧依次间隔凸出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及第三按摩头分别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三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柱。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中空设置,分别具有第一中空部、第二中空部和第三中空部,所述第一中空部内设有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中空部内设有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三中空部内设有第三夹持件;
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底座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底座设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一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二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所述第三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三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三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三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三底座和所述第三夹持件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三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
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自所述第一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一底座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自所述第二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二底座设置,所述第三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自所述第三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三底座设置;
所述第一固定柱与所述第一固定孔插接,所述第二固定柱与所述第二固定孔插接,所述第三固定柱与所述第三固定孔插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柱为弹性连接柱,所述弹性连接柱的中空部的内周壁面和/或外周壁面设有至少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以减少所述弹性连接柱的中空部的内周壁面和/或外周壁面的厚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周壁面和所述外周壁面均设有所述环形凹陷时,设于所述内周壁面的环形凹陷与设于所述外周壁面的环形凹陷在所述弹性连接柱上沿着所述弹性连接柱的自身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及所述第三连接柱呈台状,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及第三连接柱的宽度自与所述主机的内侧连接处向朝向所述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通过设置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沿着主机的C字形弧形方向依次间隔排列,且位于中间的第二按摩头的长度延伸方向与主机的宽度方向同向,而位于两侧的第一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的长度方向则与主机的长度方向同向。这样,在主机的尺寸(包括长度和宽度)一定的情况下,利用第二按摩头的长度方向沿着主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设置,不仅可以避免多个按摩头之间因较为拥挤而出现发生干涉的情况,而且还可使得按摩头组件的按摩表面积较大,可以有效增加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效果,满足用户在主机尺寸一定情况下的大面积按摩需求。
此外,第二按摩头的按摩片在沿主机的长度方向上呈中部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而在主机的沿宽度方向上则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这样第二按摩头可直接贴合人体颈椎,有效提高该按摩片与用户颈椎皮肤的贴合度,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从上至下投影得到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颈部按摩仪的部分结构分解的示意图;
图4是沿图1从右至左投影得到的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二按摩片的支撑面为平直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按摩头与连接柱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弹性支架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A处的放大图。
图标:100-颈部按摩仪;10-主机;1a-中间支架;1b、1c-两手柄;10a-弹性支架;10b-塑胶支架;101-开口;102-第一表面;103-第二表面;110-内侧; 111-外侧;11-第一连接柱;11a-第一中空部;112-第一夹持件;112a-第一夹持部分;112b-第二夹持部分;112c-第一固定柱;1121-加强筋;115-内周壁面; 116-外周壁面;117-环形凹陷;12-第二连接柱;12a-第二中空部;122-第二夹持件;122c-第二固定柱;13-第三连接柱;13a-第三中空部;132-第三夹持件; 132c-第三固定柱;200-弧线;20-按摩头组件;21-第一按摩头;211-第一按摩面;21a-第一按摩片;21b-第一底座;213-第一固定部;214-第一固定孔;22- 第二按摩头;221-第二按摩面;222-支撑面;22a-第二按摩片;22b-第二底座; 223-第二固定部;224-第二固定孔;23-第三按摩头;231-第三按摩面;23a- 第三按摩片;23b-第三底座;233-第三固定部;234-第三固定孔;O-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主机10以及按摩头组件20,该主机10具有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沿主机10第一方向的投影中,主机10被构造成C字形且具有朝前的开口101。按摩头组件20设于主机10的内侧110(该内侧110即为朝向用户颈部侧),其至少包括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该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 22和第三按摩头23沿C字形的弧形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的长度方向与主机10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二按摩头22的长度方向和主机10的宽度方向同向。
其中,该第一方向为主机10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主机10的左右方向。即,第一方向可以是主机10自身的由上至下的方向,或者是主机10自身的由下至上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为主机10自身的由左至右的方向,或者是主机10自身的由右至左的方向。
其中,如图1所示,图1中的纸面方向从左至右的方向为主机10的长度方向,而图1中的纸面从上至下的方向为主机10的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图1中示出了颈部按摩仪100的上下、左右方向,由图1 中沿从上至下的投影,可得到图2。即,图2是由图1沿从上至下的投影得到的。
其中,主机10的内侧110是指C字形的弧形内侧110,即位于开口101 内的一侧,相对的,主机10的外侧111则为位于开口101外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 依次沿着C字形的弧形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即,沿着主机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同时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的长度方向和主机10的长度方向同向,第二按摩头22的长度方向和主机10的宽度方向同向。这样,在主机10的尺寸(例如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第二按摩头 22的长度方向为沿着主机的宽度方向,这样设置可以减少对主机10的长度尺寸的占用,使得三个按摩头的按摩表面积之和最大,从而可以有效增加按摩区域的面积,提升按摩效果,有效解决了在主机10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要么需牺牲按摩头的按摩面积,要么多个按摩头之间布置非常拥挤甚至发生干涉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主机10包括中间支架1a以及两手柄1b、1c,该中间支架1a被构造成C字形,该两个手柄1b、1c连接于中间支架1a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该按摩头组件20设于该中间支架1a的朝向人体的颈部侧,即,按摩头组件20设于中间支架1a的内侧110。该两个手柄1b、1c用于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承靠在用户的肩部,从而对中间支架1a跨置于用户的颈部起到定位作用。
结合图2所示,具体地,在实际排布中,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按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排列。这样,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第一按摩头21可按摩用户的左侧颈部的肌肉,第二按摩头22可对准用户的颈椎位置按摩,第三按摩头23可按摩用户右侧颈部的肌肉,从而实现一台颈部按摩仪100同时对不同颈部位置进行按摩,满足用户对于不同颈部位置的按摩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二按摩头22设置在C字形的中部,具体设置时,第二按摩头22的中心与C字形的中心可重合(重合在主机10的中轴线O上,如图2 所示),这样,可使得三个按摩头之间布置更加紧凑,同时,也可使得颈部按摩仪100的左右两侧的重量尽量保持平衡,避免重心不稳而导致用户使用时颈部某一侧较重出现使用不适感的情况。
可选地,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可关于该第二按摩头22的中心对称设置,从而第一按摩头21至第二按摩头22的距离与第三按摩头23至第二按摩头22的距离相等。这样,可进一步使得颈部按摩仪100左右两侧的重量保持平衡,从而重心可落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中轴线O上,进一步有效避免用户佩戴时出现失衡而偏向某一侧造成佩戴不够牢靠容易松脱的情况,进而避免出现佩戴不适感,有效确保用户的佩戴舒适性和使用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按摩头21至第二按摩头22的距离为H1,第三按摩头23 至第二按摩头22的距离为H2,则2mm≤H1=H2≤10mm,优选为5≤H1=H2 ≤8mm。即,H1、H2可为2mm、3mm、4mm、5mm、6mm、7mm、8mm、 9mm、或10mm等。
上述距离H1、H2采用此范围是基于:考虑到中间支架1a的长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既能够确保三个按摩头所在位置能够匹配到用户的不同颈部位置,实现按摩,同时三个按摩头之间又彼此不能触碰以避免发生干涉。因此,采用上述范围,既能够保证在佩戴过程中三个按摩头之间不会彼此触碰,而且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会太大,避免了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按摩头21 和第三按摩头23有可能对准人体脖颈两侧动脉的情况,有效确保颈部按摩仪 100的使用安全性。
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按摩头21具有第一按摩面211,第二按摩头22具有第二按摩面221,第三按摩头23具有第三按摩面231,沿主机的长度方向上,即,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第一按摩面211、第二按摩面221及第三按摩面231位于同一弧线200上,且该弧线200与人体颈部外轮廓线重合。其中,该第一按摩面211、第二按摩面221和第三按摩面 231均为用于与用户颈部接触的一面。该弧线200可为圆弧线200,其中心可与C字形的中心重合。
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在佩戴时,能够确保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 22及第三按摩头23的按摩面都能够与用户的颈部接触并完全贴合,避免出现因其中某一个按摩头的按摩面与用户的颈部贴合不紧密或未与用户的颈部贴合导致按摩出现刺痛或者未有效按摩的情况,提升按摩效果,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按摩头21具有第一按摩片21a,第二按摩头22具有第二按摩片22a,第三按摩头23具有第三按摩片23a,沿中间支架1a的长度方向上,即,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第一按摩片21a、第二按摩片22a 和第三按摩片23a均呈中部向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具体地,第一按摩片21a具有上述的第一按摩面211,第二按摩片22a具有上述的第二按摩面 221,第三按摩片23a具有上述的第三按摩面231。即,按摩时,主要是由第一按摩片21a、第二按摩片22a和第三按摩片23a与用户的颈部皮肤接触,考虑到人体颈部的外轮廓面为近似圆柱侧面,因此,通过设置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第一按摩片21a、第二按摩片22a以及第三按摩片23a均呈中部向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在用户使用时可与用户的颈部的外轮廓面相适配,从而第一按摩面211、第二按摩面221和第三按摩面231可更好地贴合用户的颈部外轮廓面,提升按摩效果。
其中,该中部向内凹是指朝向中间支架1a的方向内凹,而两侧向外弯是指沿着背离中间支架1a的方向向外凸设(如图2所示)。
请参阅图4,图4是由图1的颈部按摩仪100由从右至左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投影得到。更进一步地,沿中间支架1a的宽度方向上,即,沿主机 10的第二方向的投影中,该第二按摩片22a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如图4中加粗弧形线条所示,图4中,该第二按摩片22a的中部被中间支架1a遮挡,故采用加粗弧形虚线示出)。
由于人体颈部并非是绝对的圆柱状,而是呈从上至下直径先减小后增大的形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在中间支架1a的中部设置第二按摩头 22,且第二按摩头22的第二按摩片22a沿中间支架1a的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能够有效适配人体颈椎的形状,贴合度更好,有效提升按摩效果。同时两侧向内弯还可对位于颈椎周边的头颈和肩部的肌肉进行让位,有效防止在用户使用颈部按摩仪100过程中抬头时可能顶住第二按摩仪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同时也填补了传统技术中未针对用户颈椎设置专门的按摩头的缺陷的空白。
其中,该第二按摩片22a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其提及的中部向外凸为沿着背离中间支架1a的方向凸设,而两侧向内弯则为朝向中间支架1a的方向内凹。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在中间支架1a长度尺寸、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对三个按摩头的长度方向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二按摩头22的第二按摩片22a的形状进行了非常规设计,使其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形状与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的按摩片的形状相同,均为中部向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状,以有效匹配用户颈部的外轮廓面,而在第二方向上该第二按摩片22a的投影形状则为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从而可以有效配合用户的颈椎形状,确保该第二按摩片22a能够与用户的颈椎皮肤贴合,从而可将按摩传递至用户颈椎。
换言之,本申请并非仅是在中间支架1a上设置三个按摩头,而是需针对三个按摩头在中间支架1a上的排布、长度方向设置以及形状等均做出非常规设计,以使其在满足中间支架1a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达到有效增加按摩面积、以及适用于用户的不同颈部位置按摩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a包括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02和与第一表面102相对的第二表面103,沿中间支架1a的第二方向的投影中,该第二按摩片2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伸出第一表面102和第二表面103。如图4所示,第一表面102为图4中位于纸面方向左侧的表面,第二表面103 为图4中位于纸面方向右侧的表面。
采用第二按摩片2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伸出第一表面102和第二表面103的设计,在放置颈部按摩仪100或者是收纳颈部按摩仪100于平面时,第二按摩片22a的伸出第一表面102或者是第二表面103的一端与放置的平面接触,从而避免主机10直接放置在平面上,有利于保持主机10的表面清洁以及减少主机10的表面磨损,延长主机10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5所示,进一步地,为了在颈部按摩仪100放置于平面时,该第二按摩头22能够有效支撑主机10,防止晃动,该第二按摩片22a可具有支撑面222,该支撑面222可为平直表面(如图5中的加粗线条所示)。
其中,支撑面222为第二按摩片22a伸出第二表面103的一侧表面,或者是伸出第一表面102的一侧表面,或者,第二按摩片22a伸出第二表面103 的一侧表面和第二按摩片22a伸出第一表面102的一侧表面都为该支撑面 222。
这样,不论用户是从上至下放置该颈部按摩仪100,还是由下至上放置该颈部按摩仪100,都可以利用第二按摩片22a的支撑面222有效支撑该主机10,避免主机10直接接触放置的平面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主机10发生晃动的情况。
可选地,在该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中,第二按摩片22a的长度可为H3,其中,30mm≤H≤60mm。即,H3可为30mm、35mm、40mm、45mm、50mm、 55mm或60mm等。
考虑到若第二按摩片22a设置更长的话,虽然可增加其与用户的接触表面积,但是,在用户正常挺直脖颈时,该第二按摩片22a可能抵止到用户的位于颈椎上部和下部的颈部皮肤或肌肉,造成用户疼痛以及限制用户脖颈的活动。而若第二按摩片22a设置比较短,虽然可避免上述抵止用户颈部皮肤或肌肉的问题,但是却无法保证第二按摩片22a与用户的按摩部位的接触面积,无法满足用户的按摩需求。因此,基于上述情况考虑,本申请在设置第二按摩片22a时,将其长度H3设置为上述数值,一方面既能够保证该第二按摩片22a与用户颈椎部分的贴合面积,另一方面在用户正常挺直脖颈时不会抵止用户的脖颈皮肤或肌肉,有效避免了造成用户疼痛以及限制用户脖颈正常活动的情况,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用户佩戴、使用更加舒适。
可选地,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的长度相等,且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的长度与第二按摩头22的长度也可相等。
请参阅图6,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及第三按摩头23中至少有一个按摩头可为脉冲按摩头,同时,至少有一个按摩头为加热式按摩头。换言之,三个按摩头中,可一个为脉冲按摩头,另两个为加热式按摩头,或者,一个为加热式按摩头,另两个为脉冲按摩头。三个按摩头的类型可大致排列组合如下: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头21为脉冲按摩头,第二按摩头22、第三按摩头23均为加热式按摩头。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头21为加热式按摩头,第二按摩头 22、第三按摩头23均为脉冲按摩头。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为脉冲按摩头,第三按摩头23为加热式按摩头。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为脉冲按摩头,第二按摩头22为加热式按摩头。
还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头21、第三按摩头23为加热式按摩头,第二按摩头22为脉冲按摩头。
示例性地,考虑到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分别用于按摩用户左侧颈部、右侧颈部,即,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均用于按摩用户的颈部肌肉,而第二按摩头22用于按摩颈椎,因此,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可设置为脉冲按摩头,该第二按摩头22可为加热式按摩头。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采用脉冲电疗按摩刚好可以贴附到用户脖颈颈椎两侧的肌肉,该部位为需要电按摩缓解疲劳的部位,而第二按摩头22则刚好可以对脊椎(即颈椎)进行加热,这是基于人体颈椎多为骨头,采用脉冲电疗刺激容易造成刺痛和不舒适感,因此第二按摩头22 设置为加热式按摩头,刚好可以对脊椎进行热敷,达到舒缓效果。另外,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的按摩片的长度沿主机10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较大范围地覆盖颈部周向的肌肉,而位于中部的第二按摩头22的第二按摩片的长度沿着主机的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二按摩头22的第二按摩头在中间支架 1a上的设置呈竖向朝向用户颈部侧的方式,这样可以沿着人体的脊椎的延伸 (从头部向脖子延伸)方向进行加热,效果更好且安全。此外,不同按摩头采用不同按摩功能,还可使得用户使用一台按摩仪即可获得不同按摩方式,多种不同按摩方式对应不同部位的配合使用还可获得更好的按摩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按摩头22为加热式按摩头,其位于脉冲按摩头的第一按摩头21和第三按摩头23之间,在佩戴过程中若第二按摩头22与第一按摩头21或第三按摩头23发生触碰,也不会造成短路,有效确保颈部按摩仪100的正常运作和使用。
具体地,在实际设置中,第一按摩头21的第一按摩片21a可为脉冲电极片,第三按摩头23的第三按摩片23a也为脉冲电极片,其二者均可连接至主机10内的脉冲电路,实现脉冲电刺激按摩。而第二按摩头22的第二按摩片 22a则可为导热片,在第二按摩头22内部可设置用于对该导热片加热的加热部件22c,从而,利用加热部件22c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片,再经由导热片传导至用户的颈椎处,实现对用户的颈椎热敷效果。
可选地,该导热片的材质可为金属材质或其他能够实现导热的材质,例如导热硅胶。
请一并参阅图3、图7至图10,该中间支架1a可包括弹性支架10a和塑胶支架10b,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该弹性支架10a和塑胶支架10b 均为C字形,该塑胶支架10b可和弹性支架10a配合连接并在其二者之间形成中空空间,以用于容纳电路板以及其他的功能器件。该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以及第三按摩头23可固定在该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即,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形成该主机10的内侧110,而塑胶支架10b的外侧 111则形成主机10的外侧111。可选地,弹性支架10a的材质可选用橡胶、硅胶等弹性材质,塑胶支架10b的材质可选用硬质塑胶,例如醛塑料、聚氨酯塑料、环氧塑料、不饱和聚酯塑料、呋喃塑料、有机硅树脂、丙烯基树脂等及其改性树脂为机体制成的相关塑料等。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 23均设置在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为了有效固定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在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可依次间隔凸出设有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该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在上述的第一按摩片21a、第二按摩片22a和第三按摩片23a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分别包括第一底座21b、第二底座22b和第三底座23b。第一底座21b可固定连接至第一连接柱11,第二底座22b可固定连接至第二连接柱12,第三底座23b可固定连接至第三连接柱13。具体地,第一按摩片21a可连接在第一底座21b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侧。第二按摩片22a连接在第二底座22b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侧,第三按摩片 23a连接在第三底座23b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为中空柱状,分别具有第一中空部11a、第二中空部12a和第三中空部13a,第一中空部11a内可设置第一夹持件112,第二中空部12a内设有第二夹持件122,第三中空部13a内设有第三夹持件132,该第一底座21b设有第一固定部213,第一固定部213伸入第一中空部11a内与第一夹持件112固定连接,以将第一连接柱11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端端部夹设于第一底座21b和第一夹持件112之间。第二底座22b设有第二固定部223,第二固定部223伸入第二中空部12a内与第二夹持件122固定连接,以将第二连接柱12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端端部夹设于第二底座22b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第三底座23b 设有第三固定部233,第三固定部233伸入第三中空部13a内与第三夹持件 132固定连接,以将第三连接柱13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端端部夹设于第三底座23b和第三夹持件132之间。
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12为与第一中空部11a的形状相适配的柱状结构,其包括第一夹持部分112a和第二夹持部分112b,第一夹持部分112a为中空的圆柱状,第一夹持部分112a刚好卡设在第一中空部11a内。第二夹持部分 112b设于第一夹持部分112a上,第二夹持部分112b为圆柱状,但第二夹持部分112b的外径小于第一夹持部分112a的外径。为了增大第二夹持部分112b 的结构强度,在第二夹持部分112b的外周设有一个或多个延伸至第一夹持部分112a上的加强筋1121。
该第一固定部213为凸设于第一底座21b上的凸柱,且第一固定部213 中空设置,第一固定部213的外径和第一夹持部分112a的内径相匹配,从而第一固定部213可穿设在第一夹持部分112a内。在需要固定时,可通过额外设置的紧固件(未图示),例如螺钉、螺栓等,该紧固件可穿过第一夹持部分112a上设置的螺纹孔和第一固定部213,从而将第一夹持件112与第一固定部213固定起来,使得第一固定部213不会自第一夹持部分112a内掉出,实现第一底座21b和第一连接柱11的固定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因第一夹持件112、第二夹持件122、第三夹持件132 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对第一夹持件112做详细描述,第二夹持件122、第三夹持件132的具体结构参见第一夹持件112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地,第二固定部223、第三固定部233分别与第二夹持件122、第三夹持件132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固定部213与第一夹持件112的连接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采用第一底座21b通过第一固定部213和第一夹持件112固定连接以将第一连接柱11的端部夹持在第一底座21b和第一夹持件112之间的方式,可有效提高该第一固定部213和第一夹持件11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该第一固定部213自第一夹持件112内掉出。
同样地,采用第二底座22b通过第二固定部223和第二夹持件122固定连接以将第二连接部12a的端部夹持在第二底座22b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的方式,可有效提高该第二固定部223和第二夹持件12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该第二固定部223自第二夹持件122内掉出。
同样地,采用第三底座23b通过第三固定部233和第三夹持件132固定连接以将第三连接部13a的端部夹持在第三底座23b和第三夹持件132之间的方式,可有效提高该第三固定部233和第三夹持件13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该第三固定部233自第三夹持件132内掉出。
可选地,为了提高第一底座21b、第二底座22b和第三底座23b分别与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的连接牢固性和可靠性,在第一底座21b上还可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孔214,第二底座22b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孔224,第三底座23b上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234。该第一夹持件 112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112c,第一固定柱112c自第一中空部11a内伸出并朝向第一底座21b设置,第二夹持件122设有多个第二固定柱122c,第二固定柱122c自第二中空部12a内伸出并朝向第二底座22b设置,第三夹持件 132设有多个第三固定柱132c,第三固定柱132c自第三中空部13a内伸出并朝向第三底座23b设置。每一个第一固定柱112c分别与对应的每一个第一固定孔214插接,每一个第二固定柱122c分别与对应的每一个第二固定孔224 插接,每一个第三固定柱132c分别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234插接。
具体地,同样以第一固定柱112c与第一固定孔214的连接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第一固定柱112c可自第一夹持部分112a背离第二夹持部分112b 的一端向下延伸至位于第一中空部11a外,第一固定柱112c可为两个,分别相对第一夹持部分112a的中心对称设置在第一夹持部分112a的两侧。
与之对应的,第一固定孔214可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孔214分别位于第一固定部213的两侧,在第一固定部213伸入第一夹持部分112a内时,该两个第一固定柱112c可刚好插接于两个第一固定孔214,实现定位以及进一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孔214也可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第一固定柱112c同样可为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第一固定柱 112c与第一固定孔214的数量可一一对应。
值得注意的是,因第二固定柱122c、第三固定柱132c的数量及结构与第一固定柱112c的数量以及结构均相同,因此,对于第二固定柱122c、第三固定柱132c的具体结构可参见第一固定柱112c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地,第二固定孔224、第三固定孔234分别在第二底座22b、第三底座23b上的设置位置、数量与第一固定孔214在第一底座21b上的设置位置、数量相同,故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第二固定孔224与第二固定柱122c、第三固定孔234与第三固定柱132c的插接方式与上述第一固定孔214与第一固定柱112c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连接柱11可夹持在第一夹持件112和第一底座 21b之间,第二连接柱12可夹持在第二夹持件122和第二底座22b之间,第三连接柱13可夹持在第三夹持件123和第三底座23b之间,在第一连接柱 11对应该第一固定柱112c的位置可设置第一通孔(未标示),在第二连接柱12对应第二固定柱122c的位置可设置第二通孔(未标示),在第三连接柱13对应第三固定柱132c的位置可设置第三通孔(未标示),第一固定柱 112c可穿过第一通孔插接在第一固定孔214内,第二固定柱122c可穿过第二通孔插接在第二固定孔224内,第三固定柱123c可穿过第三通孔插接在第三固定孔234内。
可选地,第一通孔的孔径与第一固定孔214的孔径相同,第二通孔的孔径与第二固定孔224的孔径相同,第三通孔的孔径与第三固定孔234的孔径相同。
可选地,考虑到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在于用户的颈部贴合时,会受到用户颈部的挤压力,因此,为了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中可设置至少一个连接柱为弹性连接柱。弹性连接柱的设置可提供弹性变形力,在按摩头受到用户颈部的挤压力时,可产生弹性变形,使得该按摩头可实现浮动,使得按摩头与用户颈部的贴合度更好。
可选地,可仅设置第一连接柱11为弹性连接柱,或者,仅设置第二连接柱12为弹性连接柱,或者,仅设置第三连接柱13为弹性连接柱,或者是,其中两个连接柱为弹性连接柱,或者是三个连接柱均为弹性连接柱。
示例性地,该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都设置为弹性连接柱,其材质可选用硅胶,从而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发生弹性变形,带动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浮动至与用户相匹配的状态。
由于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为相同结构,本实施例以第一连接柱11为例详细说明其为弹性连接柱时的具体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2,为了提高该第一连接柱11的变形能力,在第一连接柱11的第一中空部11a的内周壁面115和/或外周壁面116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117,以减少该第一连接柱11的第一中空部11a的内周壁面115和/或外周壁面116的厚度。
其中,当该环形凹陷117为多个时,该多个环形凹陷117可由该第一连接柱11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端向第一连接柱11的靠近弹性支架10a的一端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即,相邻的两个环形凹陷117之间互不贯通。
采用在第一中空部11a的内周壁面115和/或外周壁面116设置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117,从而减少第一中空部11a的内周壁面115和/或外周壁面116 的厚度,这样,可以提高该第一连接柱11的变形能力。当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该第一按摩头21可抵接在用户的颈部,受用户的颈部抵压力作用将该抵压力传递至该第一连接柱11,从而第一连接柱11可发生弹性变形实现该第一按摩头21的浮动,进而提高该第一按摩头21的贴合能力,使得第一按摩头21始终牢牢地贴合在用户的颈部处,贴合度高。此外,由于第一连接柱11所在的支架为弹性支架10a,其同样可发生弹性变形以进一步提高该第一按摩头21的跟随用户的颈部形状变形的能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中空部11a的内周壁面115设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117,如此,可实现在第一连接柱11的内周壁面115处实现减小其厚度,增加其弹性形变能力。此外,由于环形凹陷117位于内周壁面115,可以避免环形凹陷117暴露在外而可能有灰尘、颗粒物等杂物进入的情况,保持该环形凹陷117的清洁。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中空部11a的外周壁面116设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117。如此,可在第一连接柱11的外周壁面116处实现减小其厚度,增加其弹性形变能力。此外,环形凹陷117设置在外周壁面116,用户可以通过观察该环形凹陷117的变形情况,从而及时获知该按摩头的浮动情况。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不仅内周壁面115设有环形凹陷117,在外周壁面116同样也可设置有环形凹陷117。可以理解的是,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内周壁面115的环形凹陷117和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外周壁面 116的环形凹陷117的位置可相对设置或者是错开设置。示例性地,为了确保该第一连接柱11的自身结构强度,满足其能够承载第一按摩头21的承载强度,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内周壁面115的环形凹陷117和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外周壁面116的环形凹陷117的位置可错开设置。具体可为,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内周壁面115的环形凹陷117与形成在第一连接柱11的外周壁面116的环形凹陷117可沿着第一连接柱11的长度方向,即沿着第一连接柱11的背离弹性支架10a的一端向靠近弹性支架10a的一端的方向依次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在该第一连接柱11上形成环形凹陷117时,应满足该第一连接柱11在形成环形凹陷117后的最小厚度D不小于0.5mm。如果第一连接柱11在形成环形凹陷117后最小厚度D小于0.5mm,则该处的厚度非常小,弹性变形能力较小,无法有效提供该第一按摩头21发生浮动的变形能力。此外,由于第一连接柱11上形成环形凹陷117主要采用在形成第一连接柱11 时一体成型,因硅胶成型时的流动性较差,需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确保第一连接柱11不会出现局部缺料的情况,因此,基于上述考虑,该第一连接柱 11在形成环形凹陷117后的最小厚度D应不小于0.5mm。可选地,该第一连接柱11在形成环形凹陷117后的最小厚度D可为0.5mm、0.6mm、0.7mm、 0.8mm、0.9mm、1.0mm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柱11还可以为其他弹性材质,当第一连接柱 11为其他弹性材质时,其设置环形凹陷117后的最小厚度D还可以为其他数值,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上设置环形凹陷117的情况可参见上述对第一连接柱11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 均为弹性柱,其会随着该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的活动而活动,且由于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连接在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则,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 13受到的弹性拉力或弹性压力自其与弹性支架10a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因此,该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可设置为台状,具体可为圆台状,即,沿主机10的第一方向的投影中,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的宽度可自与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连接处向朝向该开口101的方向(即背离弹性支架10a的内侧110连接处的方向) 逐渐减小。换言之,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在与弹性支架10a的连接处的宽度最大,在与第一底座21b、第二底座22b、第三底座23b的一端连接处的宽度最小。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大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分别与弹性支架10a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从而在长期使用颈部按摩仪100后,该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第三连接柱13分别与弹性支架10a的连接处不易发生疲劳破坏,有利于提高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100,通过设置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以及第三按摩头23,且对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的长度方向、形状做出设计,使得在主机10长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不仅可以避免多个按摩头之间因较为拥挤而出现发生干涉的情况,而且还可使得按摩头组件20的按摩表面积较大,可以有效增加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效果,满足用户在主机10尺寸一定情况下的大面积按摩需求。
此外,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和第三按摩头23通过弹性连接柱与主机10连接的方式,可利用弹性连接柱的弹性变形力使得第一按摩头21、第二按摩头22、第三按摩头23与用户的颈部贴合度更好,提升按摩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颈部按摩仪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被构造成C字形以佩戴于人体颈部;以及
按摩头组件,所述按摩头组件设于所述主机朝向人体的颈部侧,所述按摩头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和第三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和所述第三按摩头依次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按摩头及所述第三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机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二按摩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机的宽度方向同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头位于所述C字形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头的中心与所述C字形的中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至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距离为H1,所述第三按摩头至所述第二按摩头的距离为H2,2≤H1=H2≤1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5≤H1=H2≤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面,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面;
沿所述主机的从上至下的投影中,所述第一按摩面、所述第二按摩面以及所述第三按摩面位于同一弧线上,所述弧线与人体颈部外轮廓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弧线为圆弧线,所述弧线的中心与所述C字形的弧形中心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片,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片,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片,沿所述主机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按摩片、第二按摩片及第三按摩片呈中部向内凹、两侧向外弯的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机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按摩片呈中部向外凸、两侧向内弯的弧形,以用于与人体颈椎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具有沿宽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按摩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伸出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所述第二按摩头及所述第三按摩头中至少有一按摩头为脉冲按摩头,以及,至少有一按摩头为加热式按摩头。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具有第一按摩片,所述第二按摩头具有第二按摩片,所述第三按摩头具有第三按摩片,所述第一按摩片和所述第三按摩片为脉冲电极片,所述第二按摩片为导热片,所述第二按摩头还设有用于对所述导热片加热的加热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中间支架以及两手柄,所述中间支架被构造成C字形,两所述手柄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按摩头组件设于所述中间支架朝向人体的颈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内侧依次间隔凸出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一按摩头、第二按摩头及第三按摩头分别包括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第三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三底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柱。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中空设置,分别具有第一中空部、第二中空部和第三中空部,所述第一中空部内设有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中空部内设有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三中空部内设有第三夹持件;
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底座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底座设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一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所述第二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二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所述第三固定部伸入所述第三中空部内与所述第三夹持件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三连接柱的端部夹设于所述第三底座和所述第三夹持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三底座上还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
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自所述第一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一底座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自所述第二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二底座设置,所述第三夹持件设有多个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自所述第三中空部内伸出并朝向所述第三底座设置;
各所述第一固定柱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孔插接,各所述第二固定柱分别与对应的各所述第二固定孔插接,所述第三固定柱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三固定孔插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和第三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柱为弹性连接柱,所述弹性连接柱的中空部的内周壁面和/或外周壁面设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凹陷,以减少所述弹性连接柱的中空部的内周壁面和/或外周壁面的厚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壁面和所述外周壁面均设有所述环形凹陷时,设于所述内周壁面的环形凹陷与设于所述外周壁面的环形凹陷在所述弹性连接柱上沿着所述弹性连接柱的自身长度方向依次交错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及所述第三连接柱呈台状,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及第三连接柱的宽度自与所述主机的内侧连接处向朝向所述C字形的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CN202021177440.1U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41579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7440.1U CN214157938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7440.1U CN214157938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7938U true CN214157938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58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77440.1U Active CN214157938U (zh) 2020-06-19 2020-06-19 一种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79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3504A (zh) * 2020-06-19 2021-12-21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颈部按摩仪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3504A (zh) * 2020-06-19 2021-12-21 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颈部按摩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57938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112891183A (zh) 颈部按摩仪及其按摩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813504A (zh) 颈部按摩仪
CN112891184A (zh) 颈部按摩仪及其按摩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17913B (zh) 颈部按摩仪
CN214157951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3553512U (zh) 颈椎按摩仪
CN210812429U (zh) 一种美容仪
CN211097030U (zh) 颈部按摩器及其电极组件
CN214050186U (zh) 按摩头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CN215741381U (zh) 用于按摩仪的按摩组件和具有其的挂颈式按摩仪
CN21232719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91056U (zh) 按摩仪
CN21382243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653426U (zh) 按摩片及按摩仪
CN21451227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5025249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3406871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CN219049382U (zh) 颈部按摩装置
CN211584898U (zh) 颈部按摩器
CN215740380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127267U (zh) 一种头眼一体按摩仪
CN215461428U (zh) 一种颈椎治疗仪
CN214074702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7339795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