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83746U -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83746U
CN214083746U CN202023184061.8U CN202023184061U CN214083746U CN 214083746 U CN214083746 U CN 214083746U CN 202023184061 U CN202023184061 U CN 202023184061U CN 214083746 U CN214083746 U CN 214083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arm
arm assembly
hole
bottom plate
side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840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石超
丁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31840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83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83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83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包括本体、弹簧托盘、盖板、加强板和套管,本体包括底板和立设于底板两侧的侧壁,弹簧托盘包括帽檐部和帽顶部,帽檐部设置于底板的中部,侧壁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后副车架,侧壁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后转向节,帽檐部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帽顶部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在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后减振器的第一连接点和连接后稳定杆连接杆的第二连接点,盖板与侧壁相连接,盖板上设置有与弹簧托盘正对的避让孔,在侧壁靠近后副车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后副车架通过套管连接于第一端。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具有更多的结构功能,强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悬挂***是现代汽车上的重要总成之一,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控制臂作为汽车悬挂***的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
现有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通常连接于后转向节和后副车架之间,现有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通常能够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也有部分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可以对后减振器、后稳定杆连接杆及后缓冲块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进行支撑,使得现有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结构不紧凑,结构功能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结构功能较多,结构紧凑,且刚度和强度较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包括:
本体和弹簧托盘,所述本体包括底板和立设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壁,所述弹簧托盘为草帽形结构,所述弹簧托盘包括相连接的帽檐部和帽顶部,所述帽檐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中部,两个所述侧壁以所述弹簧托盘为中心向两端逐渐收拢,以与所述底板围设形成船形结构,所述侧壁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后副车架,所述侧壁的第二端用于连接后转向节,所述帽檐部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所述帽顶部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在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后减振器的第一连接点和连接后稳定杆连接杆的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帽檐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帽檐部之间;
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并与所述侧壁相连接,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簧托盘正对的避让孔;
加强板,在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后副车架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侧壁;
套管,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套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端。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二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转向节位于两个所述侧壁之间,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并与所述后转向节相固定;
在两个所述侧壁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后减振器位于两个所述侧壁之间,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与所述后减振器相固定。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设置有凹槽。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一端均设置有装配通孔,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装配通孔内,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套管与所述本体相连接。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后副车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两个所述侧壁之间,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并与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相固定。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与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正对设置。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帽檐部的接触面上靠近所述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焊接通孔。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所述弹簧托盘和所述本体之间形成一封闭空间,在所述底板上还开设有能与所述封闭空间内部连通的过液通孔,所述过液通孔用于电泳液的进液或者漏液。
作为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优选方案,所述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包括本体、弹簧托盘、盖板、加强板和套管,本体用于连接后转向节和后副车架,弹簧托盘的帽檐部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弹簧托盘的帽顶部能够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盖板能够增加本体的抗弯刚度和强度,盖板上设置有避让孔,避让孔能够避让后螺旋弹簧的运动包络;加强板用于提高本体内侧区域的强度,后副车架通过套管连接于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具有更多的结构功能,同时可以使悬架的空间更加紧凑,强度较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通过设置上述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可以保证汽车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本体在一个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本体在另一个视角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本体和弹簧托盘之间的焊缝分布图;
图5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本体;11-底板;111-弧形焊接通孔;112-凹槽;113-长条孔;114-过液通孔;12-侧壁;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23-第一连接孔;124-第二连接孔;125-第三连接孔;126-装配通孔;
2-弹簧托盘;21-帽檐部;211-第一定位孔;212-第二定位孔;213-第一焊缝;214-第二焊缝;215-焊点;22-帽顶部;23-导向锥面;
3-盖板;31-避让孔;
4-加强板;5-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包括本体1、弹簧托盘2、盖板3、加强板4和套管5,其中,本体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两侧的侧壁12,弹簧托盘2为草帽形结构,弹簧托盘2包括相连接的帽檐部21和帽顶部22,帽檐部21设置于底板11的中部,两个侧壁12以弹簧托盘2为中心向两端逐渐收拢,以与底板11围设形成船形结构,侧壁12的第一端121用于连接后副车架,侧壁12的第二端122用于连接后转向节,帽檐部21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帽顶部22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在本体1上设置有连接后减振器的第一连接点和连接后稳定杆连接杆的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第二端122和帽檐部21之间,第二连接点位于第一端121和帽檐部21之间,盖板3位于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之间并与侧壁12相连接,盖板3上设置有与弹簧托盘2正对的避让孔31,在侧壁12靠近后副车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4,加强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壁12,后副车架通过套管5连接于第一端121。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本体1用于连接后转向节和后副车架,弹簧托盘2的帽檐部21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弹簧托盘2的帽顶部22能够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盖板3能够增加本体1的抗弯刚度和强度,盖板3上设置有避让孔31,避让孔31能够避让后螺旋弹簧的运动包络;加强板4用于提高本体1内侧区域的强度。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具有更多的结构功能,同时可以使悬架的空间更加紧凑,强度较高。
为了实现第一端121与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还包括套管5,两个侧壁12的第一端121均开设有装配通孔126,套管5焊接于装配通孔126内,后副车架通过套管5与本体1相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侧壁12靠近后副车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孔125,后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两个侧壁12之间,第三连接件穿设于第三连接孔125并与后稳定杆连接杆相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孔125为螺纹孔,第三连接件为连接螺栓,螺栓连接具有加工简单、拆装方便且便于维修的优势。
优选地,在底板11上开设有长条孔113,长条孔113与后稳定杆连接杆正对设置,通过设置长条孔113,可以降低第三连接孔125处的装配应力。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托盘2还包括导向锥面23,导向锥面23的两端分别连接帽檐部21和帽顶部22,帽檐部21设置底板11的内侧的中部。在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与后螺旋弹簧下软垫进行装配时,后螺旋弹簧下软垫沿着导向锥面23滑动至帽檐部21的顶面上,同时导向锥面23对后螺旋弹簧下软垫的内侧面形成支撑作用。优选地,帽顶部22的中部区域为平面,当车轮跳动时,汽车后下控制臂绕内点轴线旋转,当车轮带动后下控制臂跳动到一定高度时,后缓冲块能够与帽顶部22的平面接触,该平面用于传递后缓冲块作用于悬架上的力。其中内点轴线具体是指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内侧衬套安装套管5的轴线。
优选地,在帽檐部21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孔211,在后螺旋弹簧下软垫上设置有定位销,定位销能够穿设于第一定位孔211内,以实现后螺旋弹簧下软垫和弹簧托盘2之间的定位,以保证两者能够精确安装。可选地,在帽檐部21上还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12,第二定位孔212和第一定位孔211间隔设置,两者配合为弹簧托盘2与后下控制臂总成之间的焊接提供定位,保证焊接位置的精确性及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托盘2焊接于底板11上,为了保证弹簧托盘2和本体1之间的焊接和使用强度,弹簧托盘2和本体1之间的焊缝需要布置于弹簧托盘2的帽檐部21的边缘整周,但是由于空间限制,在帽檐部21靠近两个侧壁12的位置处焊枪无法对其进行焊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托盘2和本体1之间的焊接方式为:如图4所示,在底板11与帽檐部21的接触面上靠近侧壁12的位置处设置有弧形焊接通孔111,通过设置弧形焊接通孔111,焊枪可以从底板11的底部穿过弧形焊接通孔111并沿弧形焊接通孔111的内壁滑动,以对弹簧托盘2和底板11进行焊接,焊接后会在弹簧托盘2和底板11之间形成第一焊缝213,第一焊缝213的轨迹与弧形焊接通孔111的内壁形状向重合。此外,在底板11与帽檐部21的接触面上远离侧壁12的位置处,焊枪从底板11的内侧对弹簧托盘2和底板11进行焊接,以形成如图4所示的第二焊缝214。在完成第一焊缝213和第二焊缝214的焊接之后,利用焊枪在第一焊缝213和第二焊缝214对弹簧托盘2和底板11进行点焊,以形成如图4所示的焊点215。采用这种焊接方式,既保证了焊接时焊枪的焊接空间,又充分保证了弹簧托盘2和底板11之间的焊接强度。
进一步地,盖板3焊接于侧壁12的顶部,盖板3的设置可以增大本体1的抗弯刚度和强度,盖板3上设置有避让孔31,能够躲避后螺旋弹簧的运动包络,避让孔31近似为圆形,避让孔31的内壁边缘向下翻边,可以增大盖板3的抗弯刚度。优选地,两个侧壁12的顶部均设置有翻边,该翻边与对应的侧壁12之间连接有水平台阶面,盖板3焊接于水平台阶面上,方便焊接过程,提高焊接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两个侧壁12以及对应的侧壁12上的台阶面和翻边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加强板4焊接于侧壁12的顶部,并位于侧壁12靠近后副车架的一端。通过设置加强板4,可以提高本体1内侧区域强度,如图5所示,加强板4的截面形状近似为T形结构,T形结构的大端搭接于侧壁12的顶部,T形结构的小端的两侧搭接于侧壁12的内侧,并使用焊枪将加强板4焊接于本体1上。
进一步地,两个侧壁12的第二端122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3,后转向节位于两个侧壁12之间,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23并与后转向节相固定,在两个侧壁12靠近第二端12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24,后减振器位于两个侧壁12之间,第二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124并与后减振器相固定。优选地,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均为螺纹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连接螺栓,螺栓连接具有加工简单、拆装方便且便于维修的优势。
如图1-图3所示,由于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之间的距离较近,本体1在与后转向节和后减振器装配拧紧时,会因消除装配间隙造成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附近区域发生变形,以在本体1上产生较大的装配应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底板11靠近第二端122的一端设置有凹槽112,凹槽112的开口延伸至本体1的外侧,且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在本体1上的投影均位于凹槽112内。通过在本体1上设置凹槽112,可以降低第一连接孔123和第二连接孔124的夹紧刚度,防止产生应力集中,减少装配应力。
优选地,本体1、弹簧托盘2、盖板3、加强板4及套管5均采用冲压工艺成型。可选地,本体1、弹簧托盘2、盖板3和加强板4均采用高强钢制成,且本体1上的开孔均为采用拓扑优化设计,既保证了该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强度和功能需求,又能满足其轻量化需求。
在完成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的装配后,需要采用电泳的方式对其外表面进行涂装,但是,由于弹簧托盘2和本体1焊接后会形成一个封闭空间,为了保证涂装时电泳漆能够进入该封闭空间内部,并在涂装之后将多余的电泳漆顺利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底板11上还开设有能与封闭空间内部连通的过液通孔114。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过液通孔114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位于第二孔和第一连接孔123之间,在进行涂装时,通常采用吊挂方式,吊挂点为第一连接孔123,因此,涂装时电泳漆会通过第一孔和第二孔流入封闭空间内部,涂装后,由于第二孔的位置点最低,多余的电泳漆会通过第二孔排出,过液通孔114的大小和设置位置既保证了电泳涂装的工艺需求,又不会削弱本体1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能够支撑后螺旋弹簧、后减振器和后稳定杆连接杆,且还能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面,具有良好的冲压、焊接及涂装工艺性能,并满足模态、刚度、强度、耐久及轻量化等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通过设置上述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可以保证汽车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感。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和弹簧托盘(2),所述本体(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所述底板(11)两侧的侧壁(12),所述弹簧托盘(2)为草帽形结构,所述弹簧托盘(2)包括相连接的帽檐部(21)和帽顶部(22),所述帽檐部(21)设置于所述底板(11)的中部,两个所述侧壁(12)以所述弹簧托盘(2)为中心向两端逐渐收拢,以与所述底板(11)围设形成船形结构,所述侧壁(12)的第一端(121)用于连接后副车架,所述侧壁(12)的第二端(122)用于连接后转向节,所述帽檐部(21)用于支撑后螺旋弹簧,所述帽顶部(22)为后缓冲块提供碰撞和限位面,在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连接后减振器的第一连接点和连接后稳定杆连接杆的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端(122)和所述帽檐部(21)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端(121)和所述帽檐部(21)之间;
盖板(3),所述盖板(3)位于所述第一端(121)和所述第二端(122)之间并与所述侧壁(12)相连接,所述盖板(3)上设置有与所述弹簧托盘(2)正对的避让孔(31);
加强板(4),在所述侧壁(12)靠近所述后副车架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加强板(4),所述加强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侧壁(12);
套管(5),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套管(5)连接于所述第一端(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壁(12)的所述第二端(122)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3),所述后转向节位于两个所述侧壁(12)之间,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23)并与所述后转向节相固定;
在两个所述侧壁(12)靠近所述第二端(12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24),所述后减振器位于两个所述侧壁(12)之间,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124)并与所述后减振器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11)靠近所述第二端(122)的一端设置有凹槽(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壁(12)的所述第一端(121)均设置有装配通孔(126),所述套管(5)设置于所述装配通孔(126)内,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套管(5)与所述本体(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壁(12)靠近所述后副车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连接孔(125),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两个所述侧壁(12)之间,第三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125)并与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相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11)上还设置有长条孔(113),所述长条孔(113)与所述后稳定杆连接杆正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11)与所述帽檐部(21)的接触面上靠近所述侧壁(12)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焊接通孔(1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托盘(2)和所述本体(1)之间形成一封闭空间,在所述底板(11)上还开设有能与所述封闭空间内部连通的过液通孔(114),所述过液通孔(114)用于电泳液的进液或者漏液。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
CN202023184061.8U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4083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4061.8U CN214083746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84061.8U CN214083746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83746U true CN214083746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33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84061.8U Active CN214083746U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837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03410A (zh) * 2022-09-23 2022-12-23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控制臂,弹簧控制臂总成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03410A (zh) * 2022-09-23 2022-12-23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控制臂,弹簧控制臂总成及车辆
CN115503410B (zh) * 2022-09-23 2024-05-14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簧控制臂,弹簧控制臂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85102A1 (en) Vehicular l-type suspension arm
WO2022156506A1 (zh)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CN211567575U (zh) 一种后下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车辆
CN214083746U (zh) 一种汽车后下控制臂总成及汽车
CN209795601U (zh) 一种多连杆悬架后副车架
CN108349535A (zh) 后副车架结构
CN109159819A (zh) 新能源汽车轻型前副车架
CN210653310U (zh) 一种副车架前束杆支架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10162155U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及一种汽车
CN212073685U (zh) 一种ccb安装支架
CN211731552U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10116342U (zh) 一种高强轻量化后下控制臂
CN211918837U (zh)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CN209956066U (zh) 一种高强度后副车架总成
CN208855727U (zh) 副车架与车身连接机构及汽车
CN102060050A (zh) 一种车架和车架结构
CN202923719U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前梁
CN214728009U (zh) 一种加强结构的商用车摆臂安装支架
CN201604694U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CN206012259U (zh) 一种后扭力梁总成
CN210822456U (zh) 一种副车架横梁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CN210174967U (zh) 一种副车架定位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CN109050189B (zh) 汽车下摆臂
CN211567874U (zh) 一种前防撞梁的连接结构
CN219524020U (zh) 一种钢前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