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0807U -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 Google Patents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0807U
CN213810807U CN202022074356.3U CN202022074356U CN213810807U CN 213810807 U CN213810807 U CN 213810807U CN 202022074356 U CN202022074356 U CN 202022074356U CN 213810807 U CN213810807 U CN 213810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temperature
cooling
liqui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743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前
高阳
刘方宇
巫跃凤
郭海丰
杨作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croBT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croBT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croBT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croBT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743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0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0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0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包括:液冷***,包括冷却末端、连接所述冷却末端的冷却入管与冷却回管,以供冷却液流动;供暖***,包括加热装置、供暖末端、供暖入管、供暖回管以及换热出管;以及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液冷***的所述冷却入管与所述冷却回管,以及连接所述供暖***的所述供暖回管与所述换热出管,使所述液冷***的冷却液与所述供暖***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通过液冷***的冷却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经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至供暖***的循环液,实现低品质热源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循环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通过加热装置加热时可以降低加热装置的能耗,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Description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的电子设备而言,其不仅发热量大,而且24小时不间断工作,相当于一个持续稳定热源。通常电子设备采用风冷方式进行冷却,风冷的冷却原理是利用空气带走热量,不方便热量集中回收,只能将热量直接散入大气环境中浪费掉。目前由于计算类电子设备功率密度提升,风冷效率已经达到瓶颈,越来越多的散热***采用液冷的形式进行散热,而液冷散热***可方便热量集中回收。
虽然受电子设备工作温度限制,热源温度不是很高,但是高效散热的液冷***,冷却介质供液温度可以在45℃以上,该温度仅稍高于供暖回水温度 (40℃~45℃),这种热量属于低品质的。然而,目前关于电子设备这种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回收***方案还不完善,无法实现低品质热源热量的可靠回收,导致低品质热源热量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有效解决目前电子设备作为热源其热量无法可靠回收而导致能源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可靠利用低品质热源余热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包括:
液冷***,包括冷却末端、连接所述冷却末端的冷却入管与冷却回管,以供冷却液流动;
供暖***,包括加热装置、供暖末端、供暖入管、供暖回管以及换热出管,所述供暖入管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供暖末端,所述供暖回管连接所述供暖末端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换热出管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以供循环液流动;以及
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液冷***的所述冷却入管与所述冷却回管,以及连接所述供暖***的所述供暖回管与所述换热出管,使所述液冷***的冷却液与所述供暖***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暖***还包括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于所述供暖入管,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第一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供暖入管中循环液的流量,所述第二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供暖回管中循环液的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还包括第三循环泵,所述第三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冷却入管,所述第三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冷却入管中冷却液的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以及第二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一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液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靠近所述供暖末端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出所述供暖末端的循环液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暖***还包括缓冲水箱,所述缓冲水箱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缓冲水箱用于缓冲存储所述供暖末端的循环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件以及第四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三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管,用于检测流出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液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入管,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装置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五温度检测件与第六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五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冷却入管,用于检测所述热交换器流出冷却液的温度,所述第六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冷却回管,用于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液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暖***还包括混水组件,所述混水组件通断连接所述供暖回管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混水组件连通时可将所述换热出管的循环液引入所述供暖回管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水组件包括混水阀门以及混水支管,所述混水支管的一端经所述混水阀门连接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混水支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混水阀门控制所述混水支管与所述供暖回管间连通或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还包括压力检测组件,所述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件与第二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分设于所述第三循环泵的两侧,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三循环泵两侧的压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末端为两相浸没式液冷、单相浸没式液冷或水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液冷***中的冷却液经冷却入管进入冷却末端,通过冷却末端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再由冷却回管输送至热交换器中;供暖***中的循环液从供暖回管流入热交换器中,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后,经换热出管流入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加热后,经供暖入管输送至供暖末端,为供暖侧供暖。通过液冷***的冷却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经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至供暖***的循环液,有效的解决目前电子设备等低品质热源的热量无法可靠回收导致的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低品质热源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循环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通过加热装置加热时可以降低加热装置的能耗,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原理图。
其中:100、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10、液冷***;111、冷却末端; 112、冷却入管;113、冷却回管;114、第三循环泵;120、供暖***;121、加热装置;122、供暖末端;123、供暖入管;124、供暖回管;125、换热出管;126、缓冲水箱;127、第一循环泵;128、第二循环泵;129、混水组件;1291、混水阀门;1292、混水支管;130、热交换器;140、温度检测组件;141、第一温度检测件;142、第二温度检测件;143、第三温度检测件;144、第四温度检测件;145、第五温度检测件;146、第六温度检测件;150、压力检测组件;151、第一压力检测件;152、第二压力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该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用于回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并将该热量用于城市供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可以理解,这里的低品质热源可以是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工作时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当然,低品质热源也可以是工业排废的热能等等。本实用新型中的低品质热源仅以电子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通常会散发出来,该热量若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会导致热量浪费。而目前关于电子设备的热量回收的液冷***还不完善,无法实现电子设备热量的可靠回收,导致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利用率低,同时增加供暖能耗,增加供暖成本。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该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能够实现低品质热源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循环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通过减少供暖加热时的能耗,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以下详细介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的具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包括液冷***110、供暖*** 120以及热交换器130。液冷***110包括冷却末端111、连接冷却末端111的冷却入管112与冷却回管113,以供冷却液流动。供暖***120包括加热装置 121、供暖末端122、供暖入管123、供暖回管124以及换热出管125,供暖入管123连接加热装置121与供暖末端122,供暖回管124连接供暖末端122与换热出管125,换热出管125连接加热装置121,以供循环液流动。热交换器130连接液冷***110的冷却入管112与冷却回管113,以及连接供暖***120的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使液冷***110的冷却液与供暖***120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
液冷***110用于对低品质热源进行冷却。液冷***110通过流动的冷却液对低品质热源进行冷却,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以降低低品质热源的温度,提高低品质热源的使用性能,保证低品质热源可以可靠工作。供暖***120用于对供暖侧进行供暖,这里的供暖主要是指用户侧,向用户侧提供热量,以满足用户供暖需求。供暖***120中流动循环液,供暖***120加热循环液,通过循环液对用户侧供暖。
液冷***110与供暖***120通过热交换器130进行换热。液冷***110 中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流动至热交换器130中,供暖***120中流出用户侧的循环液流动至热交换器130中。供暖***120的循环液吸收液冷***110的冷却液的热量后,循环液的温度升高,冷却液的温度降低。冷却后的冷却液回流至液冷***110中,继续吸收低品质热源的温度,同时,升温后的循环液通过供暖***120加热后流向用户侧,以向用户侧供暖。
由于加热前的循环液已经吸收冷却液的热量上升一定的温度,再对循环液进行加热时,供暖***120无需对循环液加热过高的温度,可以降低供暖*** 120加热时所消耗的能源,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降低低品质热源温度,保证低品质热源可靠工作。可选地,冷却液可为水、冷媒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冷却换热的液体,循环液可以为水、导热油或者其他能够实现供暖的液体。
具体的,液冷***110包括冷却末端111、连接冷却末端111的冷却入管112 与冷却回管113,以供冷却液流动。冷却末端111用于对低品质热源进行冷却,冷却入管112的一端连接热交换器130,冷却入管112的另一端连接冷却末端 111,冷却回管113的一端连接热交换器130,冷却回管113的另一端连接冷却末端111。冷却入管112、冷却末端111、冷却回管113以及热交换器130形成完整的回路,供冷却液流动。冷却液从冷却入管112中流入冷却末端111后,冷却液通过冷却末端111吸收低品质热源的温度后,经冷却回管113流入热交换器130中,与供暖***120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却液回流至冷却入管 112,如此往复,实现低品质热源的持续换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
供暖***120包括加热装置121、供暖末端122、供暖入管123、供暖回管 124以及换热出管125,供暖入管123连接加热装置121与供暖末端122,供暖回管124连接供暖末端122与换热出管125,换热出管125连接加热装置121,以供循环液流动。供暖末端122用于对用户侧供暖,加热装置121用于对循环液进行加热,以提升循环液的温度,满足用户侧的供暖需求。可选地,加热装置121为电加热装置,如锅炉或者电锅炉。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121还可为其他类型的装置。
供暖入管123的一端连接加热装置121,供暖入管123的另一端连接供暖末端122。供暖回管124的一端连接供暖末端122,供暖回管124的另一端连接热交换器130,换热出管125的一端连接热交换器130,换热出管125的另一端连接加热装置121。加热装置121、供暖末端122、供暖入管123、供暖回管124、换热出管125以及热交换器130形成完整的回路,供循环液流动。循环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
循环液从供暖入管123中流入供暖末端122后,循环液通过供暖末端122 向用户侧供暖。供暖后,经供暖回管124流入热交换器130中,与液冷***110 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循环液回流至换热出管125,再由换热出管125 输送至加热装置121中,通过加热装置121加热后输送至供暖入管123,如此往复,实现向用户侧的持续供暖。而且,由于向用户侧的供暖温度是预定值,循环液在热交换器130中吸收冷却液的热量后,温度会提升一定值,当吸收热量的循环液流动至加热装置121后,加热装置121需要对循环液加热的温度值会降低,进而降低加热装置121加热时的能源消耗,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通过液冷***110、热交换器 130以及供暖***120形成完整的组合,实现低品质热源热量的回收与利用,具体的,通过液冷***110的冷却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经热交换器130 将热量传递至供暖***120的循环液,有效的解决目前电子设备热源的热量无法可靠回收导致的能源浪费的问题,实现低品质热源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循环液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通过加热装置121加热时可以降低加热装置121 的能耗,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还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供暖***120及液冷***110的各个零部件电连接,以控制液冷***110与供暖***120的各个零部件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供暖***120还包括第一循环泵127与第二循环泵128,第一循环泵127设置于供暖入管123,第二循环泵128设置于供暖回管124,第一循环泵127用于控制供暖入管123中循环液的流量,第二循环泵128用于控制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流量。第一循环泵127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改变时,可以改变循环液的流量大小。控制器与第一循环泵127及第二循环泵128 电连接,以调节第一循环泵127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进而调节第一循环泵127与第二循环泵128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大小。
第二循环泵128通过频率调节改变进出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流量,进而改变进出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差,然后在一定程度改变热交换器130 的循环液与冷却液的换热温差。示例性地,当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时,相应的,第二循环泵128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减小,进而减小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输送的流量。第一循环泵127的控制原理与第二循环泵128的控制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液冷***110还包括第三循环泵114,第三循环泵114设置于冷却入管112,第三循环泵114用于控制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的流量。第三循环泵114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调节第三循环泵114的频率。第三循环泵114 频率改变时,第三循环泵114可以调节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的流量,以控制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向冷却末端111的流量,保证冷却末端111的温度恒定,进而保证低品质热源的冷却温度均衡,保证低品质热源工作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140。温度检测组件140用于检测供暖***120中循环液的温度以及检测液冷***110 中冷却液的温度,保证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能够恒温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检测组件140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141以及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第一温度检测件141设置于供暖回管124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件142设置于供暖回管124靠近供暖末端122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出供暖末端122的循环液的温度。
第一温度检测件141设置于热交换器130在供暖侧的入口处,即位于供暖回管124与热交换器130连接处的端部,以检测此处循环液的温度。也就是说,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件 142设置于供暖末端122的出口处,即位于供暖回管124与供暖末端122连接处的端部,以检测此处循环液的温度。也就是说,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供暖末端122供暖后循环液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通常用户侧所需的热量是恒定的,供暖***120稳定运行时,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是固定值,相应的,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也是固定值。也就是说,第二温度检测件142在供暖末端122的出口处检测到的循环液的温度是固定值。通常,忽略循环液在供暖回管124中的温度损耗,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与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温度是一致的,即从供暖末端122流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与进入到热交换器 130的循环液的温度基本是一致的。这样可以保证液冷***110中冷却液的温度是固定值,进而保证冷却液换热后回流至冷却末端111的温度是固定值,这样可以保证低品质热源处于恒温冷却工况,保证低品质热源的工作性能。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发生波动时,该循环液经供暖回管124进入到热交换器130中的温度也会发生波动,进而影响热交换后冷却液的温度,影响低品质热源的恒温冷却。通过第二温度检测件142与第一温度检测件141可以及时监控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便于后期的液冷***110中冷却液的温度恒定,进而保证低品质热源能够恒温冷却。
可以理解的,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过低时,表明用户侧所需热量多,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过多,导致循环液的温度相较于稳定状态时降低,此时,需要减小供暖回管124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流量。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过高时,表明用户侧所需热量少,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过少,导致循环液的温度相较于稳定状态时升高,此时,需要增加供暖回管124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流量。具体的恒温调节在后文提及。
在一实施例中,供暖***120还包括缓冲水箱126,缓冲水箱126设置于供暖回管124,缓冲水箱126用于缓冲存储供暖末端122的循环液。缓冲水箱126 位于供暖回管124中,缓冲水箱126具有缓冲存储的作用。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先通过供暖回管124进入到缓冲水箱126中,再由缓冲水箱126输入到供暖回管124,进而输送至热交换器130中。缓冲水箱126具有一定的容积,用于存储一定量的循环液。
可以理解的,当供暖***120稳定运行时,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为恒定温度,相应的,缓冲水箱126存储循环液的温度也与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相同,为恒定温度,并且,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供暖回管124输送至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也为上述的恒定温度。当供暖末端122中循环液的温度发生波动时,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先进入缓冲水箱126后,先与缓冲水箱126内存储的未发生温度波动的循环液进行温度中和,以减小供暖末端122循环液的温度波动对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避免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到的温度波动影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到的温度。
示例性地,假设供暖***120稳定运行时,供暖末端122出口处,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为40℃,相应的,供暖水箱中循环液的温度也为40℃,热交换器130入口处,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为 40℃。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到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为35℃时,表明用户侧所需热量多,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多,第二温度检测件142 检测到循环液的温度发生波动。
由于供暖末端122之前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为40℃,缓冲水箱126中循环液的温度仍为40℃。当供暖末端122输出循环液的温度突变为35℃时,供暖回管124向缓冲水箱126中输入35℃的循环液,此时,缓冲水箱126仍输出40℃的循环液。35℃的循环液进入缓冲水箱126逐渐与40℃的循环液中和,此时,循环液的温度从40℃逐渐降低,相应的,缓冲水箱126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也是逐渐降低的,避免35℃的循环液直接引起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温度的波动。此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调节措施调节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的流量,以使换热后的冷却液的温度恒定,这一点在后文提及。
同理,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到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上升时的缓冲原理与上升的供暖末端122输出循环液的温度突变为35℃的原理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检测组件140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件143以及第四温度检测件144,第三温度检测件143设置于换热出管125,用于检测流出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第四温度检测件144设置于供暖入管123,用于检测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第三温度检测件143及第四温度检测件144 与控制器电连接,以向控制器反馈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
第三温度检测件143可以设置于换热出管125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还可设置于换热出管125靠近加热装置121的位置,当然,第三温度检测件143 还可设置于换热出管125的中间位置或者其他位置。忽略换热出管125的热量损耗,第三温度检测件143检测到换热出管125中循环液的温度,与热交换器 130流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相一致,也等于换热出管125向电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第四温度检测件144可以设置于供暖入管123靠近加热装置121的端部,也可设置于供暖入管123靠近供暖末端122的端部。当然,第四温度检测件144 还可设置于供暖入管123的中间位置或者其他位置。忽略供暖入管123的热量损耗,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到的供暖入管123中循环液的温度与加热装置 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相一致,也等于供暖入管123向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供暖***120通过供暖末端122向用户侧供暖时,需要提供预定温度的循环液,通过第三温度检测件143与第四温度检测件144的配合,可以保证循环液的供暖温度,同时还能降低能耗。在热交换器130中吸收热量后的循环液进入到换热出管125中,通过第三温度检测件143检测换热出管125 中循环液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中事先存储循环液的供暖温度,将供暖温度与第三温度检测件143检测的温度比较,以确定电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
通过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加热装置121加热后的循环液的温度。若偏高,则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121降低加热温度,若偏低,则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121提高加热温度。直至加热装置121加热的温度满足循环液的供暖温度需求,以保证循环液在供暖末端122能够准确的向用户侧供应热量,同时还能保证加热装置121的能耗准确,避免能源浪费。也就是说,加热装置121可以对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的温度进行控制,对于供暖末端122需求热量恒定时,可以适当改变供暖末端122处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到的循环液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温度检测组件140包括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第五温度检测件145设置于冷却入管112,用于检测热交换器130流出冷却液的温度,第六温度检测件146设置于冷却回管113,用于检测流入热交换器130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五温度检测件145及第六温度检测件146与控制器电连接,以向控制器反馈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
第五温度检测件145可以设置于冷却入管112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也可设置于冷却入管112靠近冷却末端111的端部。当然,第五温度检测件145 还可设置于冷却入管112的中间位置或者其他位置。忽略冷却入管112的能量损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到的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的温度与热交换器 130输出的冷却液的温度相一致,也等于冷却入管112向冷却末端11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第六温度检测件146可以设置于冷却回管113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也可设置于冷却回管113靠近冷却末端111的端部。当然,第六温度检测件146 还可设置于冷却回管113的中间位置或者其他位置。忽略冷却回管113的能量损耗,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的冷却回管113中冷却液的温度与冷却末端111输出的冷却液的温度相一致,也等于冷却回管113向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液冷***110稳定运行时,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到的冷却液的温度为定值,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到的冷却液的温度也为定值。也就是说,冷却入管112中的冷却液流入冷却末端111后,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是一定的,使得冷却末端111流出冷却液的温度为定值。同时,冷却回管113 中冷却液流动至热交换器130中散发的热量也是一定的,进而供热交换器130 流入冷却入管112的冷却液的温度是定值。
对于低品质热源而言,其稳定运行有一个恒定的温度。冷却末端111的冷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低品质热源的可靠工作。通常,冷却末端111需要保持一个恒定的冷却温度,并保证在该冷却温度下,低品质热源能够可靠工作。这就要求冷却入管112流入冷却末端111的冷却液的温度为定值,从冷却末端 111流入冷却回管113的冷却液的温度为定值,同时,热交换器130中冷却液散发的热量为定值,以保证冷却液在进入冷却末端111的温度恒定,以及冷却末端111输出的冷却液的温度恒定,即保证液冷***110恒温运行,避免冷却入管 112与冷却回管113中的温度发生波动。
通过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冷却液的温度,以保证液冷***110恒温运行。通常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由供暖***120中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以及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输送循环液的流量决定。为了保证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为定值,要求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以及供暖回管 124向热交换器130输送循环液的流量也为定值。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时,需要通过调整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以及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输送循环液的流量,以保证冷却液在热交换器130 中散发的热量不变,进而保证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的温度为定值。关于调整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以及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输送循环液的流量在后文提及。
在一实施例中,供暖***120还包括混水组件129,混水组件129通断连接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混水组件129连通时可将换热出管125的循环液引入供暖回管124中。混水组件129连接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可以控制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的直接连接或者断开。
当混水组件129断开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时,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通过热交换器130连通;此时,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在热交换器130内吸热后流入换热出管125中。当混水组件129连通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时,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除了通过热交换器130连通外,还通过混水组件129连通;此时,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在热交换器130内吸热后流入换热出管125中,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部分流动至加热装置121 进行加热,部分通过混水组件129流动至供暖回管124中,与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混流,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若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过低,不利于循环液进行热交换,需要保证循环液在热交换器130进出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热交换的效果。而且,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过低,还会导致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液冷***110出现波动,影响低品质热源的散热。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在供暖***120中增加混水组件129,通过混水组件129向供暖回管124输送热交换吸热后的循环液,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避免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过低,以保证热交换效果,同时减小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影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混水组件129包括混水阀门1291以及混水支管1292,混水支管1292的一端经混水阀门1291连接于供暖回管124,混水支管1292的另一端连接于换热出管125,混水阀门1291控制混水支管1292与供暖回管124的连通或断开。混水阀门1291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混水阀门1291的打开或关闭。
混水阀门1291打开时,混水支管1292连通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换热出管125中吸热后的循环液通过混水支管1292回流到供暖回管124中,与供暖回管124中低温的循环液混合,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即提高进入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值得说明的是,因在混水阀门1291与热交换器130之间设置第二循环泵128,第二循环泵128使得供暖回管124的压力低于换热出管125的压力,使得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可以回流至供暖回管124中,避免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进入到混水支管1292中。
假设供暖***120稳定工作情况下,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达到目标值,第一循环泵127、第二循环泵128、第三循环泵114的流量稳定,只有供暖***120的供暖末端122处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波动才会引起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波动。也就是说,供暖末端122的用户侧热量需求变化就会引起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
以下详细介绍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的调整过程:
相对于供暖***120稳定运行时,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变小时,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较大,也就是说,用户侧消耗的热量较多,导致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降低。缓冲水箱126缓冲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缓冲水箱126向供暖回管124输出高于供暖末端122温度的循环液,避免循环液直接影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避免影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混水组件129打开,通过混水阀门1291与混水支路连通换热出管125与供暖回管124,使得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经混水支管1292进入供暖回管124中,与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混合,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
同时,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降低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 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提高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125处的出水温度,增加热交换器130在冷热侧的换热温差。从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进入换热出管125后,进入加热装置121中进行加热,提高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以提高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这样,可以满足用户侧的供热需求。
可以理解的,根据循环水传热量流体密度计算流量的公式,热量等于流量乘以温差乘以系数,即Q=C×F,其中Q为热量,C为流量,F为系数。系数为定值,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是为了实现恒温控制,需满足冷却液在热交换器130中散发的热量为定值,所以,流量与温差成反比。也就是说,当热交换器130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差较大时,需要减小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降低第二循环泵128输送循环液的流量。当热交换器130 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差较小时,需要增加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增加第二循环泵128输送循环液的流量。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降低时,通过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流量,以提高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 125处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增加热交换器130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差。
而且,由于用户侧需要较多的热量,为了保证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能够恢复到供暖***120稳定运行状态时的温度,可以提高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进而提高供暖入管123中循环液的温度。当供暖入管123 中的循环液输送至供暖末端122后,供暖末端122向用户侧提供较多热量,此时,循环液的温度会下降,但由于供暖末端122输入侧的温度较高,降低后供暖末端122输出的温度可以保持供暖***120稳定运行状态时的温度,避免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进而避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使得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恒温运行。
示例性地,假设供暖***120正常运行时,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为40℃,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以及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也为40℃,即输入至热交换器130的循环液的温度为40℃,第二循环泵128的流量恒定,通过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为50℃,经加热装置121加热后输送至供暖末端122的循环液的温度为60℃。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变小如35°时,通过缓冲水箱126 缓冲35℃的循环液,使得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逐渐降低,避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温度发生突变。打开混水组件129,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经过混水支管1292流动至供暖回管124中,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同时,减小第二循环泵128的流量,进而提高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使得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为45℃。提高加热装置121 的加热温度,将45℃的循环液加热到70℃。将70℃的循环液输送至供暖末端 122后,因供暖末端122消耗较大的热量,此时,供暖后的循环液的温度可以变为40℃,使得供暖***120恢复至稳定运行的状态,进而保证第五温度检测件 145检测的温度恒定。
因此,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较低时,为了保证液冷***110中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不发生波动,可以通过打开混水组件129、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及提高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使得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恒温控制。
同理,相对于供暖***120稳定运行时,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变大时,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较小,也就是说,用户侧消耗的热量较少,导致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升高。缓冲水箱126缓冲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缓冲水箱126向供暖回管124输出低于供暖末端122温度的循环液,避免循环液直接影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避免影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混水组件129 关闭。
同时,提高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增加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 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降低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125处的出水温度,降低热交换器130在冷热侧的换热温差。从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进入换热出管125后,进入加热装置121中进行加热,降低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以降低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这样,可以满足用户侧的供热需求。
上文已经提及,根据循环水传热量流体密度计算流量的公式,热量等于流量乘以温差乘以系数。当热交换器130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差较小时,需要增加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增加第二循环泵128输送循环液的流量。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升高时,通过增加第二循环泵128的流量,以降低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125处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降低热交换器130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差。
而且,由于用户侧需要较少的热量,为了保证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能够恢复到供暖***120稳定运行状态时的温度,可以降低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进而降低供暖入管123中循环液的温度。当供暖入管123 中的循环液输送至供暖末端122后,供暖末端122向用户侧提供较少热量,供暖时,循环液的温度会下降,但由于供暖末端122输入侧的温度较低,降低后供暖末端122输出的温度可以保持供暖***120稳定运行状态时的温度,避免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进而避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发生波动,使得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恒温运行。
因此,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较高时,为了保证液冷***110中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不发生波动,可以通过关闭混水组件129、提高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及降低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使得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恒温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还包括压力检测组件150。压力检测组件150用于检测第三循环泵114两侧的压力差,以保证冷却入管112 中的冷却液的流量处于合适水平,实现液冷***110的恒压控制。恒压控制可以使液冷***110中以合理的冷却液流量进行循环,保证低品质热源的冷却效果。可以理解的,若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的流量过大,会导致阻力增加,进而增加第三循环泵114负荷,增加能耗。若冷却管中冷却液的流量过小,会不利于冷却换热,导致低品质热源的工作温度偏高,影响低品质热源可靠工作。
在一实施例中,压力检测组件150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分设于第三循环泵114的两侧,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用于检测第三循环泵114两侧的压差。第一压力检测件151检测第三循环泵114一侧的压力值,第二压力检测件152检测第三循环泵114另一侧的压力值。通过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的差值计算压差。上文中的恒压控制就是指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之间的压差恒定。
通过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值确定恒定压差值。可以理解的,第三循环泵114的工作频率决定了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压差大小,即冷却液循环压力降,而冷却液循环压力降与冷却液的流量成正比。第五温度检测件145对应的是液冷***110供液温度即热交换器130输出冷却液的温度,第六温度检测件146对应的是液冷***110 回液温度即冷却末端111输出的冷却液的温度,一般将供回液温差控制在 5~10℃,供回液温差与冷却液流量成反比。因此,可以根据第五温度检测件145 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的温度推知液冷***110稳定时的恒定压差,再通过调整第三循环泵114的频率,改变第三循环泵114的流量,使得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之间的压差恒定,实现液冷***110的恒压控制。
可选地,第一温度检测件141、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第三温度检测件143、第四温度检测件144、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第六温度检测件可以为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能够实现温度检测的部件。可选地,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为压力传感器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压力检测的部件。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末端111为两相浸没式液冷、单相浸没式液冷或水冷。若冷却末端111为两相浸没式液冷,低品质热源浸没在可相变的绝缘冷却介质里面,冷却介质吸热蒸发变为冷却液蒸汽。示例性地,液冷***110循环的冷却液采用冷却水,较低温的冷却水进入液冷***110的冷却末端111对冷却液蒸汽进行吸热降温,吸收热量后变为较高温的冷却水流出冷却末端111至热交换器130。若冷却末端111为水冷时,直接利用冷却低品质热源的循环冷却水将低品质热源的发热量传递至热交换器130。若冷却末端111为单相浸没式液冷时,直接利用冷却低品质热源的单相循环冷却液将低品质热源的发热量传递至热交换器130。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冷却末端111还可为其他能够将低品质热源的发热量传递至热交换器130的换热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通过冷却末端111的冷却液回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并输送至热交换器130中;同时,供暖***120的循环液从供暖末端122进入供暖回管124时,先通过热交换器130与液冷***110 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预热循环液后再进入加热装置121加热,加热后的循环液进入供暖末端122向用户侧供暖,实现低品质热源散发出的热量的回收。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利用温度检测组件140以及压力检测组件150配合第一循环泵127、第二循环泵128、第三循环泵114、混水组件129、缓冲水箱126、加热装置121实现液冷***110的冷却入管112中冷却液的温度与流量恒定,实现恒温恒压控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的控制低品位,包括如下步骤:
液冷***110中的冷却液经冷却末端111吸收低品质热源的热量后,经冷却回管113进入热交换器130;
供暖***120中的循环液经供暖回管124进入热交换器130,并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后,循环液经换热出管125进入加热装置121,冷却液经冷却入管112 进入冷却末端111;
经加热装置121加热后的循环液经供暖入管123进入供暖末端122,供暖后流入供暖回管124。
本实用新型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100运行时,冷却液从冷却入管112 中流入冷却末端111后,冷却液通过冷却末端111吸收低品质热源的温度后,经冷却回管113流入热交换器130中,与供暖***120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冷却液回流至冷却入管112。同时,循环液从供暖入管123中流入供暖末端122后,循环液通过供暖末端122向用户侧供暖。供暖后,经供暖回管124 流入热交换器130中,与液冷***110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循环液回流至换热出管125,再由换热出管125输送至加热装置121中,通过加热装置 121加热后输送至供暖入管123,实现向用户侧的持续供暖。
在一实施例中,供暖回管124在靠近供暖末端122的端部具有第二温度检测件142,冷却入管112在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具有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供暖回管124与换热出管125之间具有混水组件129,供暖回管124上还设置缓冲水箱126及第二循环泵128,缓冲水箱126用于缓冲存储供暖末端122的循环液,第二循环泵128用于控制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流量;控制方法还包括恒温调节步骤,恒温调节步骤包括:
获取第二温度检测件142与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的检测温度;
判断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的温度是否发生波动;
若是,调节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控制混水组件129工作,调节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温度,以使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的检测温度保持恒定。
控制器控制第二温度检测件142与第五温度检测件145实时检测温度,以判断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的温度是否处于恒定状态,是否发生波动,进而保证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保持恒定。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的温度发生波动时,通过调节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控制混水组件129工作与否,调节加热装置121输出循环液的温度,以使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液冷***110的恒温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循环泵的频率,控制混水组件129工作,调节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温度,包括如下步骤: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的温度变小时,循环液流入缓冲水箱126进入供暖回管124,控制混水组件129打开,使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回流至供暖回管 124中,并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同时,提高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使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的检测温度保持恒定;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的温度变大时,循环液流入缓冲水箱126进入供暖回管124,控制混水组件129关闭,并增大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同时,降低加热装置121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使第五温度检测件145的检测温度保持恒定。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变小时,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较大,也就是说,用户侧消耗的热量较多,导致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降低。缓冲水箱126缓冲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缓冲水箱126向供暖回管124输出高于供暖末端122温度的循环液,避免循环液直接影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避免影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混水组件129打开,通过混水阀门1291与混水支管1292 连通换热出管125与供暖回管124,使得换热出管125中的循环液经混水支管1292进入供暖回管124中,与供暖回管124中的循环液混合,以提升供暖回管124中循环液的温度。
同时,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降低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 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提高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125处的出水温度,增加热交换器130在冷热侧的换热温差。这样可以保证冷却液在热交换器130中散发的热量一定,避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发生变化。而且,从热交换器130输出的循环液进入换热出管125后,进入加热装置121中进行加热,提高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以提高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
因此,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较低时,为了保证液冷***110中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不发生波动,可以通过打开混水组件129、降低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及提高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使得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恒温控制。
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变大时,供暖末端122输出的热量较小,也就是说,用户侧消耗的热量较少,导致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升高。缓冲水箱126缓冲供暖末端122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缓冲水箱126向供暖回管124输出低于供暖末端122温度的循环液,避免循环液直接影响第一温度检测件141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进而避免影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器控制混水组件129关闭。
同时,提高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增加供暖回管124向热交换器130 输送的循环液的流量,降低热交换器130在换热出管125处的出水温度,降低热交换器130在冷热侧的换热温差。这样可以保证冷却液在热交换器130中散发的热量一定,避免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发生变化。从热交换器130 输出的循环液进入换热出管125后,进入加热装置121中进行加热,降低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以降低第四温度检测件144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
因此,当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循环液的温度较高时,为了保证液冷***110中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不发生波动,可以通过关闭混水组件129、提高第二循环泵128的频率以及降低加热装置121的加热温度,使得第二温度检测件142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进而使得第五温度检测件145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实现恒温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入管112在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具有第五温度检测件145,冷却回管113在靠近热交换器130的端部具有第六温度检测件146,冷却入管112具有第三循环泵114以及设置于第三循环泵114两端的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控制方法还包括恒压调节步骤,恒压调节步骤包括:
获取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的检测温度,并根据检测温度确定液冷***110中冷却液的压差值;
根据压差值调整第三循环泵114的频率,使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之间的压差恒定。
控制器获取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的检测温度,通过第五温度检测件145与第六温度检测件146检测的冷却液的温度值确定恒定压差值,再通过调整第三循环泵114的频率,改变第三循环泵114的流量,使得第一压力检测件151与第二压力检测件152之间的压差恒定,实现液冷***110 的恒压控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冷***,包括冷却末端、连接所述冷却末端的冷却入管与冷却回管,以供冷却液流动;
供暖***,包括加热装置、供暖末端、供暖入管、供暖回管以及换热出管,所述供暖入管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供暖末端,所述供暖回管连接所述供暖末端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换热出管连接所述加热装置,以供循环液流动;以及
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液冷***的所述冷却入管与所述冷却回管,以及连接所述供暖***的所述供暖回管与所述换热出管,使所述液冷***的冷却液与所述供暖***的循环液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还包括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于所述供暖入管,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第一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供暖入管中循环液的流量,所述第二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供暖回管中循环液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还包括第三循环泵,所述第三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冷却入管,所述第三循环泵用于控制所述冷却入管中冷却液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还包括温度检测组件,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以及第二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一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液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靠近所述供暖末端的端部,用于检测流出所述供暖末端的循环液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还包括缓冲水箱,所述缓冲水箱设置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缓冲水箱用于缓冲存储所述供暖末端的循环液。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三温度检测件以及第四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三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换热出管,用于检测流出所述热交换器的循环液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供暖入管,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装置输出的循环液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组件包括第五温度检测件与第六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五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冷却入管,用于检测所述热交换器流出冷却液的温度,所述第六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冷却回管,用于检测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液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还包括混水组件,所述混水组件通断连接所述供暖回管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混水组件连通时可将所述换热出管的循环液引入所述供暖回管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水组件包括混水阀门以及混水支管,所述混水支管的一端经所述混水阀门连接于所述供暖回管,所述混水支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出管,所述混水阀门控制所述混水支管与所述供暖回管间连通或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还包括压力检测组件,所述压力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件与第二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分设于所述第三循环泵的两侧,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三循环泵两侧的压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末端为两相浸没式液冷、单相浸没式液冷或水冷。
CN202022074356.3U 2020-09-21 2020-09-21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Active CN213810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4356.3U CN213810807U (zh) 2020-09-21 2020-09-21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4356.3U CN213810807U (zh) 2020-09-21 2020-09-21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0807U true CN213810807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54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74356.3U Active CN213810807U (zh) 2020-09-21 2020-09-21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0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81589B2 (ja) 太陽光発電・集熱複合利用装置
CN109599628B (zh) 车载电池的温度调节方法和温度调节***
JP3652974B2 (ja) 一次ポンプ方式熱源変流量システム
CN109743866B (zh) 一种用于大功率充电站用户终端的冷却***
CN213810807U (zh)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
JP2004014484A (ja) 燃料電池用の冷却水循環供給システム
JP5828219B2 (ja)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排熱利用装置、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4208792B2 (ja)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214249761U (zh) 余热回收利用***
CN114251705A (zh)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及其控制方法
TWI675504B (zh) 車載電池的溫度調節方法和溫度調節系統
JP2008226810A (ja)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CN106653291A (zh) 一种利用日夜温差对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冷却的***
CN114791166B (zh) 热回收***、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4659153A (zh) 余热回收利用***及其控制方法
JP2020525746A (ja) 液体温度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CN115366609A (zh) 热管理***、车辆和热管理***的控制方法
CN113795118A (zh) 液冷数据处理***及其控制方法
JP5871745B2 (ja) 燃料温度調節装置
CN111706453A (zh) 发电机组预热***及其控制方法
JP4408269B2 (ja) 排熱回収システム及び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220981671U (zh) 一种温度调节***
CN220625027U (zh) 一种温控***
CN220624330U (zh) 一种高精密温控***
CN219038407U (zh) 液冷充电模块的性能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