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5660U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15660U
CN213715660U CN202022635118.5U CN202022635118U CN213715660U CN 213715660 U CN213715660 U CN 213715660U CN 202022635118 U CN202022635118 U CN 202022635118U CN 213715660 U CN213715660 U CN 2137156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optical element
movable part
opening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51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照熙
胡朝彰
翁智伟
张鹤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156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156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固定部、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活动部。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且前述光学元件用以遮挡光线。前述第一活动部可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前述第一活动部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第二活动部用以将前述光学元件相对前述固定部固定于第一位置。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设有活动部以固定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设备的应用也愈来愈普及。目前,具有照相或录影功能的电子设备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在这些电子设备中,普遍具有快门机构来控制曝光时间,以拍摄出高品质的图像或影像。然而,现有的快门机构无法在各方面皆令人满意,仍有需要改善的空间。
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固定部、第一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活动部。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且前述光学元件用以遮挡光线。前述第一活动部可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前述第一活动部相对前述固定部运动。第二活动部用以将前述光学元件相对前述固定部固定于第一位置。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组件将该光学元件移动至一第二位置,且该第二活动部将该光学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二位置;
该第一位置和该第二位置的连线与该光线的行进方向不同;
该第一位置和该第二位置的连线与该光线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该第二活动部的运动方向与该光学元件的运动方向不同;以及
该第二活动部的运动方向与该光学元件的运动方向大致垂直。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其中:
该电路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和多个第二接点,所述多个第一接点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驱动组件,且所述多个第二接点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驱动组件;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绝缘材料,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接点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点上;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接点上的该绝缘材料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点上的该绝缘材料分隔开。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
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
该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对应于该第一线圈的一第一磁性元件,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二线圈以及对应于该第二线圈的一第二磁性元件;
该第二线圈的一绕线轴与该第一线圈的一绕线轴不平行;
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与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垂直;
该第一线圈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与该第二线圈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同;
该第一线圈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线圈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以及
该固定部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该固定部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导磁件,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穿过该第一导磁件,且由垂直于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一导磁件重叠;
该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导磁件,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穿过该第二导磁件,且由垂直于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该第二线圈与该第二导磁件不重叠;
该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运动,该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二维度上运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维度不同;
该第一维度为沿着一第一方向的运动,该第二维度为沿着一第二方向的运动,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平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活动部与该第二驱动组件的排列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活动部与该第二驱动组件的排列方向与一第三方向平行;
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该第二方向和该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活动部中心与该第二活动部中心的连线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活动部中心与该第二活动部中心的连线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不平行。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圈具有沿着一第四方向延伸的一侧边;
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圈的一第一引线位于该侧边;
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圈的一第二引线位于该侧边;
该第二引线直接接触该第一线圈;以及
沿着该第三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引线、该第二引线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抵接该第二活动部且可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
该弹性元件可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该第二方向上运动;
该弹性元件持续对该第二活动部施加一弹力,该弹力平行于该第二方向;
由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至少一弹性元件与该第二线圈不重叠;
由垂直于该第二方向的方向观察,该至少一弹性元件与该第二线圈至少部分重叠;
该弹性元件还包括多个弹性单元,该第二活动部通过所述多个弹性单元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所述多个弹性单元的弹性系数分别不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弹性单元互相不重叠;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弹性单元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止动组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于一运动范围内运动,其中该止动组件包括:
一第一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范围;
一第二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该第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以及
一第三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该第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其中:
该第一止动元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止动单元,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一止动单元的中心连线与该第一线圈的绕线轴不重叠;
该第二止动元件的一第二止动单元具有沿着该第三方向延伸的突出结构;
该第三止动元件的一第三止动单元具有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突出结构;
该第二止动单元与该第三止动单元分别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二活动部与该固定部;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止动单元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二活动部与该第二线圈之间。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固定部还包括:
一本体,用以连接一光学模块;
一顶盖,连接至该本体;以及
一底盖,连接至该本体,该本***于该顶盖和该底盖之间,其中:
该本体具有一第一开口,用以容纳该第一活动部,且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第一活动部于该第一开口内运动;
该顶盖具有一第二开口,用以容纳该第一活动部,且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第一活动部于该第二开口内运动;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二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二开口的尺寸;
该光学元件具有一第三开口,对应于该第一活动部;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
该第二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二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一容纳部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容纳部的尺寸;以及
该第一开口具有一第一侧壁和相对于该第一侧壁的一第二侧壁,当该第二活动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活动部抵接该第一侧壁,且当该第二活动部位于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一活动部抵接该第二侧壁。
在本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活动部上设有至少一凹槽,用以容纳一粘着件。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并配合说明书附图以更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概念。应注意的是,根据本产业的标准惯例,附图中的各种特征未必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说明。在通篇说明书及附图中以相似的标号标示相似的特征。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示出根据图1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5至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仰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1示出根据图10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图。
图12至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和底盖的立体图。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和底盖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2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10:本体
111:第一光学孔洞
113:第一容纳部
115:第一开口
116:第一侧壁
117:第二侧壁
120:顶盖
121:第二光学孔洞
123:第二容纳部
125:第二开口
130:电路组件
131:第一接点
132:第二接点
140:第一导磁件
150:第一线圈
151:第一侧边
160:第一磁性元件
170:第二导磁件
180:第二线圈
190:第二磁性元件
200:弹性元件
210:底盖
220:止动组件
230:第一止动元件
231、232:第一止动单元
240:第二止动元件
241、242:第二止动单元
250:第三止动元件
251、252:第三止动单元
C1:第一绕线轴
C2:第二绕线轴
E1:第一驱动组件
E2:第二驱动组件
F:固定部
L:光学模块
M1:第一活动部
M12:凹槽
M2:第二活动部
O:光轴
S:光学元件
S1:第三容纳部
S2:第四容纳部
S3:第三开口
310:本体
311:第一光学孔洞
313:第一容纳部
315:第一开口
316:第一侧壁
317:第二侧壁
318:凹陷
319:凸柱
320:顶盖
321:第二光学孔洞
323:第二容纳部
325:第二开口
329:定位孔
340:第一导磁件
350:第一线圈
360:第一磁性元件
370:第二导磁件
380:第二线圈
390:第二磁性元件
400:弹性元件
410:底盖
C3、C4:绕线轴
E3:第一驱动组件
E4:第二驱动组件
M3:第一活动部
M4:第二活动部
O’:光轴
R:光学元件
R1:第三容纳部
R2:第四容纳部
R3: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新型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公开,并非用以局限本公开的范围。
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下方”或“底部”及“上方”或“顶部”,以描述附图的一个元件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附图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下方”侧的元件将会成为在“上方”侧的元件。
应理解的是,虽然在此可使用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来叙述各种元件、材料及/或部分,这些元件、材料及/或部分不应被这些用语限定,且这些用语仅是用来区别不同的元件、材料及/或部分。因此,以下讨论的一第一元件、材料及/或部分可在不偏离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启示的情况下被称为一第二元件、材料及/或部分,且除非特别定义,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第一或第二元件、材料及/或部分可在符合权利要求记载的情况下被理解为说明书中的任一元件、材料及/或部分。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一般技艺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此外,在本文中亦记载“大致上”、“大约”或“约”等用语,其意在涵盖大致相符及完全相符的情况或范围。应注意的是,除非特别定义,即使在叙述中未记载上述用语,仍应以与记载有上述约略性用语的相同意义来解读。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立体图。应先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例如为快门机构,且可设置于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未图示)内,并可通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来驱动光学元件。通过控制光学元件的位置,可使光线通过或遮挡光线,且可控制电子装置的摄像模块的曝光时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所驱动的光学元件也可以是镜头、棱镜、反射镜、感光元件等其他与光学相关的元件。
图2示出根据图1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图。如图2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可包括:第一活动部M1、固定部F、第一驱动组件E1、第二活动部M2以及第二驱动组件E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F包括:本体110、顶盖120以及底盖210。顶盖120和底盖210连接至本体110,且本体110可位于顶盖120和底盖210之间。本体110可配置以承载第一活动部M1(及连接于第一活动部M1上的光学元件S),且连接光学模块L。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F和光学模块L可固定地设置于一基板(未图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与光学模块L未直接接触,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模块L的最大尺寸。举例而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沿光轴O的高度大于光学模块L沿光轴O的高度。此外,光学元件S可包括档板,其包括SOMA或任何其他适合的遮光材料。光学模块L可包括摄像模块,其包括透镜或任何其他适合的透光材料,以使光线沿大致上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通过,进而达到摄像的功能。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第一活动部M1可用以连接光学元件S,其中光学元件S可用以遮挡光线(例如沿大致上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行进的光线)。第一活动部M1可相对固定部F大致沿X轴(即第一方向)运动。第一驱动组件E1用以驱动第一活动部M1相对固定部F大致沿X轴(即第一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E1包括第一导磁件140、第一线圈150以及对应于第一线圈150的第一磁性元件1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E1可使第一活动部M1(及所连接的光学元件S)在第一位置(亦可称作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位置(亦可称作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移动。举例而言,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沿X轴排列(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可大致上平行于X轴)。亦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与光轴O(Z轴)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例如X轴)与光轴O(例如Z轴)大致垂直。
第二活动部M2可用以将光学元件S相对固定部F固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第二驱动组件E2可用以驱动第二活动部M2大致上沿Z轴(即第二方向)相对固定部F运动。由此可知,第二活动部M2的运动方向与光学元件S的运动方向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M2的运动方向与光学元件S的运动方向大致垂直。第二驱动组件E2可包括第二导磁件170、第二线圈180以及对应于第二线圈180的第二磁性元件1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M2可将光学元件S相对固定部F固定于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F在第一线圈150的第一绕线轴C1的方向(例如X轴)上的最大尺寸大于固定部F在第二线圈180的第二绕线轴C2的方向(例如Y轴)上的最大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200,抵接第二活动部M2且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运动。弹性元件200可设置于底盖2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200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于第二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上运动。更具体而言,弹性元件200可持续对第二活动部M2施加平行于前述第二方向(例如朝向顶盖120)的弹力。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立体图。应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内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未示出顶盖120。如图3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还包括电路组件130,设置于固定部F(例如本体110)上。电路组件130包括多个第一接点131和多个第二接点132,其中第一接点131可电性连接至第一驱动组件E1,且第二接点132可电性连接至第二驱动组件E2。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示第一接点131和第二接点132的配置仅作为说明性的范例,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调整第一接点131和第二接点132的配置,以下将不再详细说明。可在第一接点131和第二接点132上分别设置多个绝缘材料(未图示),借此保护第一接点131和第二接点13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点131上的绝缘材料和第二接点132上的每个绝缘材料会彼此分隔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点131上的绝缘材料和第二接点132上的每个绝缘材料会彼此互相连接。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应说明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内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未示出本体110、顶盖120及光学元件S。如图4所示,第二线圈180的第二绕线轴C2(例如平行于Y轴)与第一线圈150的第一绕线轴C1(例如平行于X轴)不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80的第二绕线轴C2与第一线圈150的第一绕线轴C1大致上垂直。
此外,第一线圈150在平行于第一绕线轴C1的方向(X轴)上的最大尺寸与第二线圈180在平行于第二绕线轴C2的方向(Y轴)上的最大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50在平行于第一绕线轴C1的方向(X轴)上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线圈180在平行于第二绕线轴C2的方向(Y轴)上的最大尺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轴C1穿过第一导磁件140,且由垂直于第一绕线轴C1的方向(例如Z轴)观察,第一线圈150与第一导磁件140重叠。第二绕线轴C2穿过第二导磁件170,且由垂直于第二绕线轴C2的方向(例如Z轴)观察,第二线圈180与第二导磁件170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E1(包括第一导磁件140、第一线圈150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60)用以驱动第一活动部M1相对固定部F在第一维度上运动,第二驱动组件E2用以驱动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在第二维度上运动,前述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维度为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的运动,第二维度为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的运动,且前述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活动部M2与第二驱动组件E2的排列方向(例如Y轴)与前述第一方向不同。另外,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二活动部M2与第二驱动组件E2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方向(例如Y轴)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且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第一活动部M1的中心与第二活动部M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例如X轴)不平行。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活动部M1的中心与第二活动部M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例如Y轴)不平行。此外,第一活动部M1上设有至少一凹槽M12,其可用以容纳一粘着件(未图示),借此使光学元件S与第一活动部M1固定地连接。
再者,在第二活动部M2上设有第一止动元件230和第二止动元件240。第一止动元件230可用以限制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在第一方向(例如X轴)上的运动范围。第一止动元件230包括多个第一止动单元231、232,其中第一止动单元231、232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第一止动单元231、232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绕线轴C1不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止动单元231、232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绕线轴C1相互平行。第二止动元件240可用以限制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在第三方向(例如Y轴)上的运动范围。第二止动元件240可包括多个第二止动单元241、242,其中第二止动单元241、242具有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的突出结构。
图5至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本体110具有第一光学孔洞111,对应于光学模块L。顶盖120具有第二光学孔洞121,对应于光学模块L及第一光学孔洞1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孔洞111与第二光学孔洞121的形状不同。举例而言,第一光学孔洞111具有圆形的截面,且第一光学孔洞111的边缘具有朝向顶盖120的斜角。第二光学孔洞121具有矩形的截面,且用以对应光电转换器(例如感光元件等,未图示)。沿着光电转换器的主轴方向(例如大致平行于光轴O)观察时,前述光电转换器具有沿着第五方向延伸的第一边缘以及沿着第六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前述第五方向、第六方向与前述主轴互相两两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孔洞121的长宽的比例与前述光电转换器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的长度比例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孔洞121为长宽比16:9的矩形。由光线的行进方向(例如平行于光轴O)观察,第一光学孔洞111的面积小于第二光学孔洞121的面积。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S位于第二位置。此时,光学元件S与第一光学孔洞111、第二光学孔洞121完全重叠。如此一来,光学元件S可遮挡光线,避免光线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
此外,本体110具有第一容纳部113,用以容纳第二活动部M2。顶盖120具有第二容纳部123,用以容纳第二活动部M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大致上等于第二容纳部123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小于第二容纳部123的尺寸。此外,光学元件S具有第三容纳部S1和第四容纳部S2,分别对应于第二活动部M2。当光学元件S位于第二位置时(即与第一光学孔洞111、第二光学孔洞121完全重叠时),第二活动部M2通过第四容纳部S2。
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S位于本体110和顶盖120之间。由第二活动部M2的运动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观察,第四容纳部S2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或第二容纳部123的尺寸。如此一来,第二活动部M2与光学元件S之间之间隙小于光学元件S与固定部F(例如本体110、顶盖120)之间之间隙。通过此配置,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2与光学元件S接触而使第二活动部M2无法正常运动的几率。举例而言,第一容纳部113具有凹陷结构,以提供第二活动部M2运动的空间。举例而言,第一容纳部113、第二容纳部123、第三容纳部S1以及第四容纳部S2为矩形,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13、第二容纳部123、第三容纳部S1以及第四容纳部S2可以是对应于第二活动部M2的任意形状,只要能容纳第二活动部M2即可。
另外,本体110具有第一开口115,用以容纳第一活动部M1,且第一驱动组件E1(包括第一导磁件140、第一线圈150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60)驱动第一活动部M1于第一开口115内运动。顶盖120具有第二开口125,用以容纳第一活动部M1,且第一驱动组件E1驱动第一活动部M1于第二开口125内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5的尺寸与第二开口125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5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125的尺寸。
光学元件S具有第三开口S3,对应于第一活动部M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M1可套设于第三开口S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5的尺寸与第三开口S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5的尺寸大于第三开口S3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25的尺寸与第三开口S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25的尺寸大于第三开口S3的尺寸。由图5可得知,第一开口115的尺寸与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5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第一开口115具有第一侧壁116和相对于第一侧壁116的第二侧壁117。当第二活动部M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部M1抵接第一侧壁116。
由于弹性元件200持续对第二活动部M2施加向上的弹力,使得第二活动部M2可凸出于第一容纳部113及第四容纳部S2,进而使光学元件S固定于第二位置,保持遮挡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的光线。如此一来,可减少因为外力撞击而使光学元件S失效的几率。
接着,如图6所示,第二驱动组件E2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2向下运动,使得第二活动部M2离开第四容纳部S2。更具体而言,可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180(如图4所示),使得第二导磁件170产生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190的磁力。如此一来,第二导磁件170会与第二磁性元件190产生朝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二磁性元件190可抵消弹性元件200所产生的弹力,驱动第二活动部M2向下运动。
接下来,如图7所示,第一驱动组件E1可驱动第一活动部M1及光学元件S离开第二位置,抵达第一位置。更具体而言,可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使得第一导磁件140产生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160的磁力。如此一来,第一导磁件140会与第一磁性元件160产生作用力,驱动第一活动部M1及光学元件S离开第二位置。此时,光学元件S与第一光学孔洞111、第二光学孔洞121不重叠。如此一来,光线可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
为了确保第一活动部M1及光学元件S是在第二活动部M2离开第四容纳部S2之后才进行运动,可在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之前,先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180。举例而言,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和第二线圈180的时间差可介于约1ms至约10ms之间,例如约5ms,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通过上述设计,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2和光学元件S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
如图8所示,在光学元件S抵达第一位置(例如第一活动部M1抵接第二侧壁117时)之后,第二驱动组件E2及/或弹性元件200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2向上运动,使得第二活动部M2通过第三容纳部S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关闭第二驱动组件E2,使弹性元件200所产生的弹力驱动第二活动部M2向上运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180(如图4所示),使得第二导磁件170产生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190的磁力。如此一来,第二导磁件170会与第二磁性元件190产生朝上的作用力,此作用力可搭配弹性元件200所产生的弹力,驱动第二活动部M2向上运动,而通过第三容纳部S1。由第二活动部M2的运动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观察,第三容纳部S1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113的尺寸或第二容纳部123的尺寸。
相似地,为了确保第二活动部M2是在第一活动部M1抵接第二侧壁117之后才进行运动,可在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之后,再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180。举例而言,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和第二线圈180的时间差可介于约1ms至约10ms之间,例如约5ms,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通过上述设计,亦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2和光学元件S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仰视图。应注意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内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未示出底盖210及光学元件S。如图9所示,由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弹性元件200与第二线圈180不重叠。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例如Y轴)观察,弹性元件200与第二线圈180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200可包括多个弹性单元200,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排列。换言之,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前述弹性单元互相不重叠。前述弹性单元的弹性系数可分别不同。如此一来,可更容易控制弹性元件200驱动第二活动部M2的弹力,使得第二活动部M2的运动能够更顺畅。
此外,沿着第一线圈150的绕线轴(例如第一绕线轴C1)观察时,第一线圈150具有沿着第四方向(例如X轴)延伸的侧边151。第一线圈150具有连接至电路组件130的第一引线(未图示),第二线圈180具有连接至电路组件130的第二引线(未图示)。沿着第一线圈150的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150的第一引线和第二线圈180的第二引线位于同一侧边151。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二引线直接接触第一线圈15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三方向(例如Y轴)观察时,前述第一引线、第二引线至少部分重叠。
此外,第三止动元件250包括第三止动单元251、252,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延伸的突出结构。第三止动元件250可用以限制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在第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止动单元250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F(例如本体110上)。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第三止动单元25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活动部M2与第二线圈18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动单元230、第二止动单元240和第三止动单元250可构成止动组件220,用以限制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于一运动范围内的运动。通过止动组件220的设置,可使第二活动部M2相对固定部F稳定地运动,有助于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故障的几率。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的立体图。应先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例如为快门机构,且可设置于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装置(未图示)内,并可通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来驱动光学元件。通过控制光学元件的位置,可使光线通过或遮挡光线,且可控制电子装置的摄像模块的曝光时间。
图11示出根据图10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的***图。如图11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可包括:第一活动部M3、固定部F、第一驱动组件E3、第二活动部M4以及第二驱动组件E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F包括:本体310、顶盖320以及底盖410。顶盖320和底盖410连接至本体310,且本体310可位于顶盖320和底盖410之间。本体310可配置以承载第一活动部M3(及连接于第一活动部M3上的光学元件R),且连接光学模块L。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310具有凹陷318及凸出于凹陷318的凸柱319,且凸柱319与凹陷318之间形成一圆角。如此一来,可使凸柱319能有效地设置于顶盖320的定位孔329中,进而使顶盖320能够更精准地设置于本体3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F和光学模块L可固定地设置于一基板(未图示)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与光学模块L未直接接触,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模块L的最大尺寸。举例而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沿光轴O’的高度大于光学模块L沿光轴O’的高度。此外,光学元件R可包括档板,其包括SOMA或任何其他适合的遮光材料。光学模块L可包括摄像模块,其包括透镜或任何其他适合的透光材料,以使光线沿大致上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通过,进而达到摄像的功能。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第一活动部M3可用以连接光学元件R,其中光学元件R可用以遮挡光线(例如沿大致上平行于光轴O’的方向行进的光线)。第一活动部M3可相对固定部F大致沿X轴(即第一方向)运动。第一驱动组件E3用以驱动第一活动部M3相对固定部F大致沿X轴(即第一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E3包括第一导磁件340、第一线圈350以及对应于第一线圈350的第一磁性元件3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350具有绕线轴C3,其大致平行于X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E3可使第一活动部M3(及所连接的光学元件R)在第一位置(亦可称作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位置(亦可称作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移动。举例而言,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沿X轴排列(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可大致上平行于X轴)。亦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与光轴O’(Z轴)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例如X轴)与光轴O’(例如Z轴)大致垂直。
第二活动部M4可用以将光学元件R相对固定部F固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第二驱动组件E4可用以驱动第二活动部M4大致上沿Z轴(即第二方向)相对固定部F运动。由此可知,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与光学元件R的运动方向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与光学元件R的运动方向大致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M4可将光学元件R相对固定部F固定于前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以下将配合第16、17图更进一步说明第二驱动组件E4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还包括一弹性元件400,抵接第二活动部M4且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4相对固定部F运动。弹性元件400可设置于底盖4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元件400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4相对固定部F于第二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上运动。更具体而言,弹性元件400可持续对第二活动部M4施加平行于前述第二方向(例如朝向顶盖320)的弹力。
图12至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0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本体310具有第一光学孔洞311,对应于光学模块L。顶盖320具有第二光学孔洞321,对应于光学模块L及第一光学孔洞3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孔洞311与第二光学孔洞321的形状不同。如图12所示,光学元件R位于第二位置。此时,光学元件R与第一光学孔洞311、第二光学孔洞321完全重叠。如此一来,光学元件R可遮挡光线,避免光线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如图11所示)。
此外,本体310具有第一容纳部313,用以容纳第二活动部M4。顶盖320具有第二容纳部323,用以容纳第二活动部M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大致上等于第二容纳部323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小于第二容纳部323的尺寸。此外,光学元件R具有第三容纳部R1和第四容纳部R2,分别对应于第二活动部M4。当光学元件R位于第二位置时(即与第一光学孔洞311、第二光学孔洞321完全重叠时),第二活动部M4通过第四容纳部R2。
如图12所示,光学元件R位于本体310和顶盖320之间。由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观察,第四容纳部R2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或第二容纳部323的尺寸。如此一来,第二活动部M4与光学元件R之间之间隙小于光学元件R与固定部F(例如本体310、顶盖320)之间之间隙。通过此配置,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4与光学元件R接触而使第二活动部M4无法正常运动的几率。举例而言,第一容纳部313具有凹陷结构,以提供第二活动部M4运动的空间。举例而言,第一容纳部313、第二容纳部323、第三容纳部R1以及第四容纳部R2为矩形,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313、第二容纳部323、第三容纳部R1以及第四容纳部R2可以是对应于第二活动部M4的任意形状,只要能容纳第二活动部M4即可。
另外,本体310具有第一开口315,用以容纳第一活动部M3,且第一驱动组件E3(包括第一导磁件340、第一线圈350以及第一磁性元件360)驱动第一活动部M3于第一开口315内运动。顶盖320具有第二开口325,用以容纳第一活动部M3,且第一驱动组件E3驱动第一活动部M3于第二开口325内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5的尺寸与第二开口325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5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325的尺寸。
光学元件R具有第三开口R3,对应于第一活动部M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M3可套设于第三开口R3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5的尺寸与第三开口R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5的尺寸大于第三开口R3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325的尺寸与第三开口R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325的尺寸大于第三开口R3的尺寸。由图12可得知,第一开口315的尺寸与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315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第一开口315具有第一侧壁316和相对于第一侧壁316的第二侧壁317。第一侧壁316和第二侧壁317可构成止动部,用以限制第一活动部M3相对固定部F于一运动范围内的运动。当第二活动部M4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部M3抵接第一侧壁316。
如图12所示,当第一活动部M3位于第二位置时,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光学元件R完全遮蔽第二光学孔洞321,使得第一光学孔洞311完全不显露于第二光学孔洞321。此时,第一活动部M3可与第一侧壁316接触,或者固定部F(例如本体310)可与第一活动部M3上的止动结构接触。当第一活动部M3与固定部F直接接触时,且光学元件R与固定部F未接触。如此一来,可减少因光学元件R和固定部F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R与第二活动部M4具有不为零之间隙,亦即光学元件R与第二活动部M4未直接接触。
由于弹性元件400持续对第二活动部M4施加向上的弹力,使得第二活动部M4可凸出于第一容纳部313及第四容纳部R2,进而使光学元件R固定于第二位置,保持遮挡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的光线。如此一来,可减少因为外力撞击而使光学元件R失效的几率。
接着,如图13所示,第二驱动组件E4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4向下运动,使得第二活动部M4离开第四容纳部R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E4可包括第二导磁件370、第二线圈380以及第二磁性元件390。可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380,使得第二导磁件370产生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390的磁力。如此一来,第二导磁件370会与第二磁性元件390产生朝下的作用力,使得第二磁性元件390可抵消弹性元件400所产生的弹力,驱动第二活动部M4向下运动。换言之,第二驱动组件E4所产生的最大驱动力大于弹性元件400所施加的弹力。
接下来,如图14所示,第一驱动组件E3可驱动第一活动部M3及光学元件R离开第二位置,抵达第一位置。更具体而言,可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350,使得第一导磁件340产生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360的磁力。如此一来,第一导磁件340会与第一磁性元件360产生作用力,驱动第一活动部M3及光学元件R离开第二位置。此时,光学元件R与第一光学孔洞311、第二光学孔洞321不重叠。如此一来,光线可经由光轴O’进入光学模块L。此外,由垂直于光学元件R的运动方向的方向(例如Z轴)观察,第二活动部M4与顶盖320部分重叠。
为了确保第一活动部M3及光学元件R是在第二活动部M4离开第四容纳部R2之后才进行运动,可在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350之前,先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380。举例而言,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350和第二线圈380的时间差可介于约1ms至约10ms之间,例如约5ms,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通过上述设计,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4和光学元件R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
如图15所示,在光学元件R抵达第一位置(例如第一活动部M3抵接第二侧壁317时)之后,弹性元件400可驱动第二活动部M4向上运动,使得第二活动部M4通过第三容纳部R1。由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例如平行于Z轴)观察,第三容纳部R1的尺寸大于第一容纳部313的尺寸或第二容纳部323的尺寸。
相似地,为了确保第二活动部M4是在第一活动部M3抵接第二侧壁317之后才进行运动,可在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350之后,再停止传送至第二线圈180的电信号。举例而言,传送电信号至第一线圈150和停止传送电信号至第二线圈180的时间差可介于约1ms至约10ms之间,例如约5ms,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通过上述设计,亦可减少因第二活动部M4和光学元件R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
如图15所示,当第一活动部M3位于第一位置时,沿着第二方向(例如Z轴)观察时,光学元件R完全不遮蔽第二光学孔洞321,使得第一光学孔洞311完全显露于第二光学孔洞321。此时,第一活动部M3可与第二侧壁317接触,或者固定部F(例如本体310)可与第一活动部M3上的止动结构接触。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第一活动部M3位于上述止动结构之间,其中上述止动结构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排列。
相似地,当第一活动部M3与固定部F直接接触时,光学元件R与固定部F未接触。如此一来,可减少因光学元件R和固定部F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R与第二活动部M4具有不为零之间隙,亦即光学元件R与第二活动部M4未直接接触。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E4和底盖410的立体图。应注意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第二驱动组件E4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以虚线示出第二活动部M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380邻近第二导磁件3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380围绕第二导磁件370。第二导磁件370具有长条形结构,且第二导磁件370的延伸方向(例如Z轴)与第二线圈的绕线轴C4平行。此外,第二磁性元件390对应第二线圈38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390具有导磁性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390不包括任何永久磁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390具有板状结构,其包括平板部391、392,分别沿着不同方向延伸。第二磁性元件390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第二活动部M4(以虚线示出)。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组件E4和底盖410的俯视图。沿着第二导磁件370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在第一方向(例如X轴)上,第二线圈380的最大尺寸(例如直径D2)大于第二导磁件370的最大尺寸(例如直径D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圈380的最大尺寸至少为第二导磁件370的最大尺寸的两倍。弹性元件400围绕第二线圈380。由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例如Z轴)观察,弹性元件400与第二线圈380不重叠。由垂直于第二活动部M4的运动方向的方向(例如X-Y平面)观察,弹性元件400与第二线圈380至少部分重叠。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设有活动部以固定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通过设置运动方向与光学元件不同的活动部,可将光学元件固定于特定的位置,可减少因为外力撞击而使光学元件失效的几率。此外,将活动部的驱动时间与光学元件的驱动时间设计成具有时间差,可减少因活动部和光学元件相互撞击而受损的几率。另外,针对活动部设置对应的止动组件,可使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稳定地运动,有助于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故障的几率。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变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且各实施例间特征只要不违背新型构思或相互冲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该光学元件用以遮挡一光线;
一固定部,该第一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一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第二活动部,用以将该光学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固定于一第一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驱动组件将该光学元件移动至一第二位置,且该第二活动部将该光学元件相对该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二位置;
该第一位置和该第二位置的连线与该光线的行进方向不同;
该第一位置和该第二位置的连线与该光线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该第二活动部的运动方向与该光学元件的运动方向不同;以及
该第二活动部的运动方向与该光学元件的运动方向大致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其中:
该电路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和多个第二接点,所述多个第一接点电性连接至该第一驱动组件,且所述多个第二接点电性连接至该第二驱动组件;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多个绝缘材料,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接点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点上;以及
所述多个第一接点上的该绝缘材料和所述多个第二接点上的该绝缘材料分隔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
一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
该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对应于该第一线圈的一第一磁性元件,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二线圈以及对应于该第二线圈的一第二磁性元件;
该第二线圈的一绕线轴与该第一线圈的一绕线轴不平行;
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与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垂直;
该第一线圈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与该第二线圈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同;
该第一线圈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线圈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以及
该固定部在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该固定部在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一导磁件,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穿过该第一导磁件,且由垂直于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一导磁件重叠;
该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导磁件,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穿过该第二导磁件,且由垂直于该第二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该第二线圈与该第二导磁件不重叠;
该第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一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一维度上运动,该第二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二维度上运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维度不同;
该第一维度为沿着一第一方向的运动,该第二维度为沿着一第二方向的运动,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平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活动部与该第二驱动组件的排列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活动部与该第二驱动组件的排列方向与一第三方向平行;
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该第二方向和该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活动部中心与该第二活动部中心的连线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活动部中心与该第二活动部中心的连线方向与该第三方向不平行。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圈具有沿着一第四方向延伸的一侧边;
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线圈的一第一引线位于该侧边;
沿着该第一线圈的该绕线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线圈的一第二引线位于该侧边;
该第二引线直接接触该第一线圈;以及
沿着一第三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引线、该第二引线至少部分重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至少一弹性元件,抵接该第二活动部且可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
该弹性元件可驱动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二方向上运动;
该弹性元件持续对该第二活动部施加一弹力,该弹力平行于该第二方向;
由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至少一弹性元件与一第二线圈不重叠;
由垂直于该第二方向的方向观察,该至少一弹性元件与该第二线圈至少部分重叠;
该弹性元件还包括多个弹性单元,该第二活动部通过所述多个弹性单元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所述多个弹性单元的弹性系数分别不同;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弹性单元互相不重叠;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弹性单元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止动组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于一运动范围内运动,其中该止动组件包括:
一第一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范围;
一第二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一第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以及
一第三止动元件,用以限制该第二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在该第三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其中:
该第一止动元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止动单元,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沿着一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一止动单元的中心连线与一第一线圈的绕线轴不重叠;
该第二止动元件的一第二止动单元具有沿着该第三方向延伸的突出结构;
该第三止动元件的一第三止动单元具有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突出结构;
该第二止动单元与该第三止动单元分别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二活动部与该固定部;以及
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第三止动单元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二活动部与一第二线圈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还包括:
一本体,用以连接一光学模块;
一顶盖,连接至该本体;以及
一底盖,连接至该本体,该本***于该顶盖和该底盖之间,其中:
该本体具有一第一开口,用以容纳该第一活动部,且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第一活动部于该第一开口内运动;
该顶盖具有一第二开口,用以容纳该第一活动部,且该第一驱动组件驱动该第一活动部于该第二开口内运动;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二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二开口的尺寸;
该光学元件具有一第三开口,对应于该第一活动部;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
该第二开口的尺寸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不同;
该第二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三开口的尺寸;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与一第一容纳部的尺寸不同;
该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该第一容纳部的尺寸;以及
该第一开口具有一第一侧壁和相对于该第一侧壁的一第二侧壁,当该第二活动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活动部抵接该第一侧壁,且当该第二活动部位于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一活动部抵接该第二侧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活动部上设有至少一凹槽,用以容纳一粘着件。
CN202022635118.5U 2019-11-15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2137156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35926P 2019-11-15 2019-11-15
US62/935,926 2019-11-15
US201962950520P 2019-12-19 2019-12-19
US62/950,520 2019-1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15660U true CN213715660U (zh) 2021-07-16

Family

ID=759065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1849.4A Active CN112824962B (zh) 2019-11-15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控制方法
CN202022635118.5U Active CN213715660U (zh) 2019-11-15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1849.4A Active CN112824962B (zh) 2019-11-15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82496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8907B2 (ja) * 1988-05-17 1997-02-05 ウエスト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シャッタ
JPH0579542A (ja) * 1991-09-20 1993-03-30 Tanashin Denki Co 移動体駆動装置
CN1354442A (zh) * 2000-11-22 2002-06-19 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器的影像特效产生方法与装置
JP2005107300A (ja) * 2003-09-30 2005-04-21 Olympus Corp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カメラ
JP4781772B2 (ja) * 2005-10-11 2011-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4637724B2 (ja) * 2005-11-10 2011-02-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移動装置
JP2016090739A (ja) * 2014-10-31 2016-05-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09514186U (zh) * 2018-01-25 2019-10-18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4962B (zh) 2024-04-02
CN112824962A (zh) 2021-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89552A1 (en) Lens driving motor
US11899271B2 (en) Unit for actuat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10545353B2 (en) Lens moving apparatus
US20240004266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236329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模块和光学设备
CN113985555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3448043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US11982866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having movable portion for holding lens
EP3567847A1 (en) Dual lens drive device, dual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US11693213B2 (en) Optical system
CN211206922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CN107918180B (zh) 光学驱动机构
KR20240038689A (ko) 카메라 모듈,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214409531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29558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CN213715660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741680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KR20160073764A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KR20140076833A (ko)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