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0379U -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0379U
CN213360379U CN202021849495.2U CN202021849495U CN213360379U CN 213360379 U CN213360379 U CN 213360379U CN 202021849495 U CN202021849495 U CN 202021849495U CN 213360379 U CN213360379 U CN 2133603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driving
block
elastic hose
intercep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949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阳波
刘振
陶海军
施俊
陈智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Zeniths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4949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03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03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03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线式软管泵,包括: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泵体组件;所述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两侧;两组所述截流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至少两组所述压管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式软管泵具有结构简单小巧、排量稳定、软管内壁无摩擦、精度高、脉冲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容积式输送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背景技术
软管泵属于蠕动泵的范畴,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软管泵就像用手指夹挤一根充满流体的软管,随着手指向前滑动,管内流体向前移动。只是在软管泵中,由滚轮取代了手指。通过对软管泵中的弹性输送软管交替进行挤压和释放实现泵送流体,就像用两根手指夹挤软管一样,滚轮挤压弹性软管并转动,软管内形成正、负压两腔,液体随之流动排出。软管泵因其具有无污染、自吸能力强、结构简单及较佳精确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了化工行业、制药行业、食品灌装行业等等。
在现有的旋转式软管泵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由滚轮挤压软管并进行方向运动,滚轮与软管外管壁直接接触,造成软管外管壁磨损较大,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2、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滚轮在挤压软管的时候需要完全压紧并进行方向滚动,具体的,滚轮需要较大的压力挤压软管使其内壁贴合,即软管内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容积腔,如此,随着滚轮的运动,软管内壁之间相互接触,造成内摩擦磨损,磨损颗粒掉入物料中造成污染风险,并且滚轮也会对软管内的物料产生较大的压力,在用于医药领域中微细胞或微胶囊的输送时,极易将微细胞或微胶囊挤破,影响软管泵的输送效果;此外,滚轮长期对软管定点的压紧,也会对软管产生永久变形的破坏作用,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小巧、排量稳定、软管内壁无摩擦、精度高、脉冲小的直线式软管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包括: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泵体组件;所述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两侧;两组所述截流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至少两组所述压管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管组件包括压管块、第二从动轴和压管传动凸轮;所述第二从动轴位于压管块与压管传动凸轮之间;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再通过第二从动轴传递至压管块,带动压管块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电机和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与动力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齿轮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上,所述动力电机驱动主动轴和压管传动凸轮转动,带动压管块做周期性往复运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软管泵工作过程中,所述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所述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管块通过固定轴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块与固定轴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通过所述压管块的转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所述第二从动轴设置在压管块的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轴远离传动齿轮的端部设有支撑轴承,所述支撑轴承用于防止压管组件从主动轴的端部脱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流组件包括截流传动凸轮、第一从动轴和截流块;两组所述截流传动凸轮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两端;所述第一从动轴位于截流传动凸轮与截流块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上的驱动力传递至截流传动凸轮,再通过第一从动轴传递至截流块,带动截流块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以防止物料回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双轴动力电机,两组所述截流传动凸轮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双轴动力电机的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流块通过固定轴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截流块与固定轴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通过所述截流块的转动以实现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所述第一从动轴位于截流块的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挡板和泵壳,所述弹性软管的一侧与挡板接触,另一侧与压管组件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式软管泵,通过将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集成安装在泵体内,且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两侧,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优点。工作时,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被输送的物料仅与弹性软管接触,而不与泵体接触,极大减小了物料被污染的风险,尤其适用于洁净流体的输送。此外,弹性软管、截流组件和压管组件都是独立设置在泵体内,需要输送不同种类的流体或是需要改变单程灌装量时,只需更换弹性软管即可,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避免不同物料之间的交叉污染。
2.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式软管泵,通过压管传动凸轮、压管块和第二从动轴组成压管组件,将多组压管传动凸轮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压管传动凸轮带动压管块进行规律性的往复运动以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且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不接触,降低了软管内腔的自磨损,也避免了软管内壁之间相互接触摩擦产生的磨损颗粒掉入物料中造成污染的风险。而且,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的变形程度较小,使软管对其内部物料的挤压作用减小,确保了软管泵在输送物料时不会对物料造成挤压损害。此外,由于压管块与弹性软管之间是不完全挤压,一方面可以减少弹性软管复原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弹性软管大幅度快速回复而出现高强度脉冲。
3.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式软管泵,通过动力电机和主动轴组成了第二驱动组件,并且主动轴的设置方向是与弹性软管相互平行的,同时还将压管组件与主动轴连接,当动力电机驱动主动轴恒速转动时,带动压管组件相对于弹性软管产生正弦曲线波形的往复转动,对弹性软管进行规律性的挤压,实现物料输送。此外,在截流组件的配合下,通过多组压管组件的正弦曲线周期性往复运动挤压弹性软管变形,使得物料源源不断的从弹性软管一端输送至另一端,提高了软管泵的排量稳定性。与传统的滚轮压管蠕动泵相比,通过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单方向的挤压,减少了对弹性软管挤压的变形程度,使弹性软管在被挤压过程中只存在挤压力而不存在滚动摩擦力,且免受其延伸方向的拉压应力,进而减少了对弹性软管的摩擦损耗,延长了弹性软管的工作寿命,降低了软管泵的运行成本。
4.本实用新型的直线式软管泵,通过截流传动凸轮、截流块和第一从动轴组成截流组件,并将两组截流传动凸轮分别沿相反的径向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两端,软管泵工作过程中,两组截流组件处于完全相反的运行状态,即弹性软管出入泵体内两端分别处于完全夹紧或完全松开的状态,再通过与多组压管块的正弦曲线波形往复运动进行配合,完成弹性软管的排吸液过程,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也给弹性软管提供了足够的弹性恢复时间,提高了软管泵的精度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中压管组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中压管组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中截流组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直线式软管泵中截流组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例说明:
1、双轴动力电机;2、截流传动凸轮;3、第一从动轴;4、截流块;5、弹性软管;6、挡板;7、压管块;8、第二从动轴;9、主动轴;10、传动齿轮;11、动力电机;12、压管传动凸轮;13、支撑轴承;14、泵壳;15、弹性夹套;16、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线式软管泵,包括: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5、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泵体组件;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5、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5两侧;两组截流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第一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5;至少两组压管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第二驱动组件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实现物料输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5、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集成安装在泵体内,且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5两侧,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优点。工作时,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5,通过第二驱动组件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实现物料输送。被输送的物料仅与弹性软管接触,而不与泵体接触,极大减小了物料被污染的风险,尤其适用于洁净流体的输送。此外,弹性软管5、截流组件和压管组件都是独立设置在泵体内,需要输送不同种类的流体或是需要改变单程灌装量时,只需更换弹性软管5即可,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避免不同物料之间的交叉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弹性软管5的一端伸出泵体供物料输入,弹性软管5的另一端穿过泵体输出物料;多组压管组件按一定的规律依次挤压弹性软管5,使物料从弹性软管5的一端吸入管内后从该弹性软管5的另一端流出。弹性软管5出入泵体的两端均对应设置有截流组件,截流组件与弹性软管5配合以进行防回流操作。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压管组件包括压管块7、第二从动轴8和压管传动凸轮12;第二从动轴8位于压管块7与压管传动凸轮12之间;至少两组压管传动凸轮12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12,再通过第二从动轴 8传递至压管块7,带动压管块7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实现物料输送。进一步的,在软管泵工作过程中,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5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本实施例中,通过压管传动凸轮12、压管块7和第二从动轴8组成压管组件,将多组压管传动凸轮12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上,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12,压管传动凸轮12带动压管块7进行规律性的往复运动以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 5。且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5的内腔管壁不接触,降低了软管内腔的自磨损,也避免了软管内壁之间相互接触摩擦产生的磨损颗粒掉入物料中造成污染的风险。而且,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5的变形程度较小,使软管对其内部物料的挤压作用减小,确保了软管泵在输送物料时不会对物料造成挤压损坏。此外,由于压管块7与弹性软管5之间是不完全挤压,一方面可以减少弹性软管5复原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弹性软管5大幅度快速回复而出现高强度脉冲。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电机11和主动轴9,主动轴9与动力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齿轮10连接;至少两组压管传动凸轮12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9上,动力电机11驱动主动轴9和压管传动凸轮12转动,带动压管块7做周期性往复运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
本实施例中,通过动力电机11和主动轴9组成了第二驱动组件,并且主动轴9的设置方向是与弹性软管5相互平行的,同时还将压管组件与主动轴9连接,当动力电机11驱动主动轴9 恒速转动时,带动压管组件相对于弹性软管5产生正弦曲线波形的往复转动,对弹性软管5进行规律性的挤压,实现物料输送。此外,在截流组件的配合下,通过多组压管组件进行正弦曲线波形的往复运动挤压弹性软管5变形,使得物料源源不断的从弹性软管5一端输送至另一端,提高了软管泵的排量稳定性。与传统的滚轮压管蠕动泵相比,通过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 进行单方向的挤压,减少了对弹性软管5挤压的变形程度,使弹性软管5在被挤压过程中只存在挤压力而不存在滚动摩擦力,且免受其延伸方向的拉压应力,进而减少了对弹性软管5的摩擦损耗,延长了弹性软管5的工作寿命,降低了软管泵的运行成本。通过传动齿轮10的传动作用,保证了驱动力稳定传递的同时,也可以节约动力电机11和主动轴9在泵体内的安装体积,减小软管泵的整体体积。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的动力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动力输出功能的机构。
本实施例中,压管块7通过固定轴16转动安装在泵体内,压管块7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通过压管块7的转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第二从动轴8设置在压管块7的凹槽内。
通过在压管块7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既可以减小压管块7与固定轴16之间的摩擦损耗,也可以利用弹性夹套15的弹性回复力辅助压管块7回位,提高压管块7的稳定性。在压管块7上朝向压管传动凸轮12的一侧开有凹槽,第二从动轴8安装在该凹形槽内。通过凹槽的限位作用,避免第二从动轴8在软管泵运行过程中发生滑动,提高了压管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第二从动轴8与压管传动凸轮12的外轮廓曲线相贴合,随着动力电机11驱动压管传动凸轮12持续转动,第二从动轴8不断地将驱动力传递至压管块7上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具体的,如图3所示,以第二从动轴8与压管传动凸轮12相贴合、完全不存在挤压力时的位置为压管传动凸轮12的初始偏心位置。如图4所示,当压管传动凸轮12逐渐转动时,第二从动轴8不断地与压管传动凸轮12的外轮廓接触,并不断地将压管传动凸轮12的推动力传递至压管块7,由于压管块7是转动安装在泵壳内的,因此压管块7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动,并对弹性软管5进行挤压。随着压管传动凸轮12的转动,再次进入图3中所示的初始偏心位置,压管传动凸轮12对第二从动轴8的推动力逐渐减小,压管块7也会逐渐转动回复至最初始的位置,实现弹性软管5的完全松开。如此,压管传动凸轮12转动一周,压管块7即完成对弹性软管5一个周期的挤压和松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主动轴9远离传动齿轮10的端部设有支撑轴承13,支撑轴承13用于防止压管组件从主动轴9的端部脱落。通过支撑轴承10的限位作用,提高压管传动凸轮12在主动轴9上的转动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截流组件包括截流传动凸轮2、第一从动轴3和截流块4;两组截流传动凸轮2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两端;第一从动轴3位于截流传动凸轮2与截流块4之间;第一驱动组件上的驱动力传递至截流传动凸轮2,再通过第一从动轴3传递至截流块4,带动截流块4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防止物料回流。进一步的,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双轴动力电机1,两组截流传动凸轮2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双轴动力电机1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截流传动凸轮2、截流块4和第一从动轴3组成截流组件,并将两组截流传动凸轮2分别沿相反的径向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的两端。如图1所示,一组截流传动凸轮 2直接与双轴动力电机1的输出端连接,而另一组截流传动凸轮2则是通过联轴器与双轴动力电机1连接。软管泵工作过程中,通过双轴动力电机1的驱动,使得两组截流组件处于完全相反的运行状态,即弹性软管出入泵体的两端分别处于完全夹紧或完全松开的状态。再通过与多组压管块7的正弦曲线波形往复运动进行配合,完成弹性软管的排吸液过程,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也给弹性软管提供了足够的弹性恢复时间,提高了软管泵的精度稳定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的动力源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动力输出功能的机构。
本实施例中,截流块4通过固定轴16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截流块4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通过截流块4的转动以实现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5;第一从动轴3位于截流块4的凹槽内。在截流块4上朝向截流传动凸轮2的一侧开有凹槽,第一从动轴3安装在该凹槽内,截流块4则是通过固定轴16转动安装在泵体内。通过凹槽的限位作用,避免第一从动轴3在软管泵运行过程中发生滑动,提高了截流组件的运行可靠性。截流块4与弹性软管5接触的一侧设置为指状,以提高对弹性软管5的夹持稳定性。同时,截流块4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既可以减小截流块4与固定轴16之间的摩擦损耗,也可以利用弹性夹套15的弹性回复力辅助截流块4回位,提高截流块4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以截流块4与弹性软管5相贴合、完全不存在挤压力时的位置为截流传动凸轮2的初始偏心位置。如图5所示,当双轴动力电机1驱动截流传动凸轮2逐渐转动时,第一从动轴3不断地与截流传动凸轮2的外轮廓接触,并持续将截流传动凸轮2的推动力传递至截流块4。由于截流块4是转动安装在泵体内的,因此截流块4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动,并实现对弹性软管5的完全夹紧。随着截流传动凸轮5的转动,再次进入图6所示的初始偏心位置,截流传动凸轮2对第一从动轴3的推动力逐渐减小,截流块4也会逐渐转动回复至最初始的位置,实现弹性软管7的完全松开。如此,截流传动凸轮2转动一周,截流块4即完成对弹性软管5一个周期的挤压和松开。受截流传动凸轮2外形轮廓的影响,截流传动凸轮2与第一从动轴3之间的推动力传递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利用这一规律,即可控制截流块4对弹性软管5进行规律性的夹持或松开动作,具有操作简单、控制精准、稳定可靠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软管泵的计量精准度。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在其他实施例中,截流组件也可以是单向阀或夹管阀或电磁阀,或者通断阀,但也不仅限于通断阀和上述阀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泵体组件包括挡板6和泵壳14,弹性软管5的一侧与挡板 6接触,另一侧与压管组件接触。驱动组件、压管组件和弹性软管5均安装在泵壳14内;弹性软管5的一侧与挡板6接触,另一侧与和压管块7接触,且弹性软管5在泵体内处于拉直状态。具体的,由于是采用挤压的方式让弹性软管5产生形变,在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进行挤压时,挡板6能够为弹性软管5提供支撑力,避免弹性软管5发生滑动。为进一步提高弹性软管5的稳定性,也可以在挡板6上设置相应的软管槽,并将弹性软管5镶嵌在软管槽内。由于压管块7 和截流块4都不与挡板6存在连接关系,在完成挤压或夹紧弹性软管5的动作后,依靠弹性夹套15的弹性回复作用,压管块7和截流块4都会远离弹性软管5和挡板6。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管块7或截流块4也可以通过压缩弹性体安装在泵体内;在压缩弹性体的辅助下,压管块7或截流块4通过升降运动以实现接触或离开弹性软管5。另外,由于挤压软管排液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截流传动凸轮2与压管传动凸轮12可以设置为不同直径,截流传动凸轮2的直径可以大于压管传动凸轮12的直径。当然,由于是采用不同的驱动组件进行驱动,截流传动凸轮2与压管传动凸轮12也可以设置为相同直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泵体组件包括泵壳14和挡板6;驱动组件和压管组件均安装在泵壳15内;弹性软管5的一侧与挡板6接触,另一侧与和压管块8接触。具体的,由于是采用挤压的方式让弹性软管5产生形变,在压管块8对弹性软管5进行挤压时,挡板6能够为弹性软管5提供支撑力,避免弹性软管5发生滑动。为进一步提高弹性软管5的稳定性,也可以在挡板6上设置相应的软管槽,并将弹性软管5镶嵌在软管槽内。并且压管块8与挡板6之间并不存在连接关系,在完成挤压动作后,依靠弹性夹套12的弹性回复作用,压管块8远离弹性软管5 和挡板6。
本实施例中,在泵体内安装了六组压管组件。如图1所示,进行灌装工作前,各压管传动凸轮12均处于初始偏心位置,位于弹性软管5入口端的截流块4将弹性软管5松开,而位于弹性软管5出口端的截流块4则夹紧弹性软管5。如图2所示,进行灌装工作时,启动双轴动力电机1,驱动位于弹性软管5入口端的截流块4夹紧弹性软管5、位于弹性软管5 出口端的截流块4松开弹性软管5,然后双轴动力电机1停止转动。紧接着,动力电机11 开始转动,并且动力电机11的驱动力通过主动轴9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12,安装在主动轴 9上的压管传动凸轮12推动压管块7按规律挤压弹性软管5,被压管块7下压的弹性软管5 内腔空间变小,管腔内流体压力增大,使得管腔内的流体排出。随着主动轴9恒速转动,六组压管块7按照正弦曲线波形进行往复运动、不断下压弹性软管5,管腔内的物料持续平稳排出。当压管传动凸轮12再次转动至初始偏心位置或是达到预设的灌装量时,动力电机11 停止转动,六组压管块7保持挤压弹性软管5的动作。双轴动力电机1再次转动,驱动位于弹性软管5出口端的截流块4将弹性软管5持续夹紧,以防止物料回流,驱动位于弹性软管 5入口端的截流块4松开弹性软管5,然后双轴动力电机1再次停止转动。紧接着,动力电机11再次转动,驱动各压管传动凸轮12转动,以实现各压管块7逐渐松开弹性软管5,弹性软管5则依靠自身弹性恢复使得管腔内空间增大而形成负压,将物料吸入管腔。在动力电机11的驱动下,与主动轴9连接的多组压管传动凸轮12如此转动一周期,带动多组压管块 7完成一次正弦曲线波形的周期运动,泵体内的弹性软管5完成一次吸压过程,即实现了物料的间歇式输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压管组件的具体数量可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可以理解,双轴动力电机1和动力电机11均可以通过持续转动或是正反转动来驱动相应的传动凸轮进行转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和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5)、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泵体组件;所述截流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5)、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分别位于弹性软管(5)两侧;两组所述截流组件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5);至少两组所述压管组件与第二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实现物料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管组件包括压管块(7)、第二从动轴(8)和压管传动凸轮(12);所述第二从动轴(8)位于压管块(7)与压管传动凸轮(12)之间;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12)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第二驱动组件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12),再通过第二从动轴(8)传递至压管块(7),带动压管块(7)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实现物料输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电机(11)和主动轴(9),所述主动轴(9)与动力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传动齿轮(10)连接;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12)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9)上,所述动力电机(11)驱动主动轴(9)和压管传动凸轮(12)转动,带动压管块(7)做周期性往复运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软管泵工作过程中,所述压管块(7)对弹性软管(5)进行不完全挤压,所述弹性软管(5)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管块(7)通过固定轴(16)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块(7)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通过所述压管块(7)的转动以实现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5);所述第二从动轴(8)设置在压管块(7)的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轴(9)远离传动齿轮(10)的端部设有支撑轴承(13),所述支撑轴承(13)用于防止压管组件从主动轴(9)的端部脱落。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组件包括截流传动凸轮(2)、第一从动轴(3)和截流块(4);两组所述截流传动凸轮(2)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第一驱动组件两端;所述第一从动轴(3)位于截流传动凸轮(2)与截流块(4)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上的驱动力传递至截流传动凸轮(2),再通过第一从动轴(3)传递至截流块(4),带动截流块(4)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5),以防止物料回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双轴动力电机(1),两组所述截流传动凸轮(2)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双轴动力电机(1)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块(4)通过固定轴(16)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截流块(4)与固定轴(16)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15),通过所述截流块(4)的转动以实现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5);所述第一从动轴(3)位于截流块(4)的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线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挡板(6)和泵壳(14),所述弹性软管(5)的一侧与挡板(6)接触,另一侧与压管组件接触。
CN202021849495.2U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Active CN2133603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9495.2U CN213360379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9495.2U CN213360379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0379U true CN213360379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48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9495.2U Active CN213360379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03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3833B1 (en) Linear peristaltic pump
CN213360379U (zh)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CN213360378U (zh) 一种直线式单软管泵
CN213360380U (zh) 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
CN213775665U (zh) 一种双管旋转式蠕动泵
CN213360382U (zh)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CN213360381U (zh) 一种升降式直线双管泵
CN213775664U (zh) 一种单管旋转式蠕动泵
CN110230589A (zh) 偏心轮旋转挤压点滴泵
CN214403922U (zh) 一种直线式洁净软管泵
CN213360377U (zh) 一种横向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CN212106213U (zh) 一种直线式蠕动泵
CN213360383U (zh) 一种升降式直线单管泵
CN213392654U (zh) 一种螺杆泵的机械密封装置
CN107923380B (zh) 连续样品输送蠕动泵
CN211623677U (zh) 一种双滚轮旋转式高精度蠕动泵
CN211737426U (zh) 一种旋转式双滚轮高精度蠕动泵
CN213360384U (zh) 一种持续灌装的管道泵
KR200174564Y1 (ko) 중심축을 가진 튜브펌프
CN208763858U (zh) 一种双向挤压式蠕动泵
CN212615287U (zh) 一种直线式动管蠕动泵
CN113503247A (zh) 一种基于正反螺纹传动的连续性隔膜泵
CN202926564U (zh) 直管型软管泵
CN111412128B (zh) 一种直线式蠕动泵
CN114107053B (zh) 一种灌流***和细胞灌流培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