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23376U -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23376U
CN213323376U CN202021322486.8U CN202021322486U CN213323376U CN 213323376 U CN213323376 U CN 213323376U CN 202021322486 U CN202021322486 U CN 202021322486U CN 213323376 U CN213323376 U CN 213323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tunnel
vehicle body
fixing portion
floo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24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田智哉
小仓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23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23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具备:地板通道(2),其设置于车身的地板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加强托架(3),其配置于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加强托架(3)具有:第一固定部(37),其安装于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第二固定部(38),其设置在比第一固定部(37)靠前后方向的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右方的位置;以及第三固定部(39),其设置在比第一固定部(37)靠前后方向的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左方的位置。将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连结的假想线(T)在从车身的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状。

Description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在车身地板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地板通道的地板通道结构。地板通道对于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输入的载荷抑制车身地板的变形。在这样的地板通道结构中,提出了各种通过提高地板通道的强度来保护配置在地板通道的附近的蓄电池等车载部件不受载荷影响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8083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地板结构,其具备:配置在车身地板的上侧的蓄电池;将蓄电池的前部固定的一个横梁;配置在比一个横梁靠前方的位置的另一个横梁;以及将一个横梁与另一个横梁之间连结的载荷支承构件。载荷支承构件设置于在车身地板上形成的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由于经由载荷支承构件向一个横梁与另一个横梁之间传递载荷,因此能够抑制设置有蓄电池的蓄电池设置部的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配置具有闭合截面的载荷支承构件,因此具有地板通道和载荷支承构件的地板通道结构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由此,车室内的乘员的脚下的空间有可能会变窄。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大型化并提高了地板通道的强度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地板通道结构1)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地板通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地板通道2),其设置于车身的地板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加强托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托架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的上表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表面2a),所述加强托架具有:第一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部37),其安装于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上表面;第二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固定部38),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且所述车宽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第三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固定部39),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且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加强托架具有:基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基部31),其固定于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分支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分支部32),其从所述基部分成两股地延伸,在所述基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分支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分支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具备衬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衬板4),该衬板安装于所述地板通道的下表面,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下表面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延伸,所述衬板配置于在从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重叠的位置。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在所述衬板形成有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加强筋40)。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地板通道具备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的前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构件10)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的后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后构件20),将所述前构件与所述后构件连接的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28)配置在所述加强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将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连结的假想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假想线T)在从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truss)状。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地板通道具有以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29),所述加强托架跨越所述弯曲部而配置,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的所述加强托架的曲率半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曲率半径r2)大于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曲率半径r1)。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具备横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横梁5),该横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通道的下方,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所述横梁配置于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加强托架重叠的位置。
在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中,也可以为,所述地板通道具有以随着趋向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而所述上表面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的拱起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拱起部30),在所述拱起部安装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由于在地板通道的上表面配置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托架,因此通过加强托架能够对地板通道进行加强。由此,能够提高地板通道对于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强度。加强托架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设置在比第一固定部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此外,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设置在从第一固定部沿着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由此,加强托架将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成桁架状而固定于地板通道。因此,在向地板通道输入了沿着前后方向的载荷时,从第一固定部向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传递载荷,由此能够使载荷经由加强托架向位于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棱线传递。这样,能够向高刚性的地板通道的棱线传递载荷,因此能够确保地板通道具有充分的刚性,抑制地板通道的变形。
加强托架设置于地板通道的上表面,因此能够抑制包括地板通道和加强托架的地板通道结构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将乘员的脚下的空间维持得宽。此外,加强托架中的设置第一固定部的部分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小于地板通道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尺寸。因此,能够在地板通道的上表面中的未配置加强托架的部分连结通道护罩等周边构件。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地板通道周边的空间。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大型化并提高地板通道的强度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加强托架具有基部和分支部,在基部设置第一固定部,在分支部设置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因此,从基部向分支部传递载荷,从而能够使载荷经由加强托架向地板通道的棱线更有效地传递。此外,由于沿着从第一固定部朝向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的载荷的路径设置分支部,因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结构有效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使加强托架小型化。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分支部形成为随着从基部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由此,能够将从地板通道的前方输入的载荷沿着分支部逐渐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传递。因此,能够将从前方输入的载荷向地板通道的棱线稳定地传递。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在地板通道的下表面设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衬板。由此,在向地板通道输入了载荷时,能够抑制地板通道在车宽方向上扩展而平坦化的情况。此处,例如在从地板通道的前方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产生朝向上方的力矩,由此地板通道有可能会向下方弯折。此时,地板通道的上表面与侧面的角度越扩展而地板通道越平坦化,则侧面对于力矩的支承力越减少,地板通道越容易弯折。相对于此,根据本结构的地板通道结构,由于衬板抑制地板通道的平坦化,因此能够提高通道对于上下方向的力矩的支承强度。因此,能够提高地板通道对于载荷的强度。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在衬板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因此能够提高衬板的强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有衬板的地板通道的强度。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加强托架跨越将前构件与后构件连接的连接部而配置,因此通过安装加强托架能够确保连接部的刚性。将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连结的假想线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状,因此能够将沿着前后方向输入的载荷沿着地板通道的棱线传递。加强托架通过紧固而固定于地板通道,因此与例如焊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加强托架相对于地板通道拆装。此外,例如能够在将前构件与后构件连接之后安装加强托架,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地板通道具有弯曲部,加强托架跨越弯曲部而配置。弯曲部对于上下方向的力矩的刚性比其他的部位低,因此通过在低刚性的弯曲部配置加强托架,能够有效地抑制地板通道的变形。从车宽方向观察的加强托架的曲率小于弯曲部的曲率,因此能够将作用于弯曲部的周缘的载荷向加强托架传递,使应力分散。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地板通道的弯曲部的变形。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在前后方向上与加强托架重叠的位置设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由此,能够将输入到地板通道的载荷向加强托架和横梁分散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地板通道的变形。
根据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的一例,由于在地板通道的拱起部安装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因此通过拱起部能够承受从加强托架经由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三固定部向地板面板传递的载荷。拱起部以随着趋向前后方向的一侧而上表面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与载荷的输入方向交叉的面来承受从加强托架输入的载荷。因此,能够将从加强托架输入的载荷向地板通道的前后方向的一方有效地传递,并且提高拱起部的刚性,提高拱起部与加强托架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地板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地板通道结构;2:地板通道;2a:(地板通道的)上表面;3:加强托架;4:衬板;5:横梁;9:地板;10:前构件;20:后构件;28:连接部;29:弯曲部;30:拱起部;31:基部;32:分支部;37:第一固定部;38:第二固定部;39:第三固定部;40:加强筋;T:假想线;r1:弯曲部的曲率半径;r2:加强托架的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1的立体图。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1(以下,简称为地板通道结构1。)具备地板面板8、加强托架3、衬板4(参照图3)以及横梁5(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朝向分别与车身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朝向一致。此外,图中的箭头指向的方向FR表示车身的前方。
(地板面板)
地板面板8具备前构件10和后构件20。此外,在地板面板8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为长边的地板通道2。地板通道2通过使地板面板8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而形成。
前构件10配置在前后方向的前方,形成车身的地板以及地板通道2的前方部分。前构件10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为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开口的帽状。前构件10随着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突出高度减少。具体而言,前构件10具有第一上部11、第一右侧部12、第一右地板13、第一左侧部14以及第一左地板15。
第一上部11形成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第一上部11形成为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矩形板状。
第一右侧部12与第一上部11的右端连接,从第一上部11的右端向下方垂下。第一右侧部12形成地板通道2的右侧面。第一右侧部12随着趋向后方而沿着上下方向的高度减少。在第一上部11与第一右侧部12的边界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右棱线16。
第一右地板13从第一右侧部12的下端向右方延伸。第一右地板13在比地板通道2靠右方侧的位置形成车室的地板。
第一左侧部14与第一上部11的左端连接,从第一上部11的左端向下方垂下。第一左侧部14形成地板通道2的左侧面。第一左侧部14随着趋向后方而沿着上下方向的高度减少。在第一上部11与第一左侧部14的边界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左棱线17。
第一左地板15从第一左侧部14的下端向左方延伸。第一左地板15在比地板通道2靠左方侧的位置形成车室的地板。
后构件20配置在比前构件10靠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后构件20形成车身的地板以及地板通道2的后方部分。后构件20的前端部与前构件10的后端部连接。后构件20通过将板状构件弯曲而形成为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开口的帽状。后构件20的突出高度比前构件10的突出高度低。具体而言,后构件20具有第二上部21、第二右侧部22、第二右地板23、第二左侧部24以及第二左地板25。
第二上部21形成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第二上部21形成为大致水平的矩形板状。第二上部21的前端部与第一上部11的后端部连接。
第二右侧部22与第二上部21的右端连接,从第二上部21的右端向下方垂下。第二右侧部22形成地板通道2的右侧面。在第二上部21与第二右侧部22的边界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右棱线26。第一右棱线16与第二右棱线26连续地形成。
第二右地板23从第二右侧部22的下端向右方延伸。第二右地板23在比地板通道2靠右方侧的位置形成车室的地板。
第二左侧部24与第二上部21的左端连接,从第二上部21的左端向下方垂下。第二左侧部24形成地板通道2的左侧面。在第二上部21与第二左侧部24的边界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左棱线27。第一左棱线17与第二左棱线27连续地形成。
第二左地板25从第二左侧部24的下端向左方延伸。第二左地板25在比地板通道2靠左方侧的位置形成车室的地板。
前构件10与后构件20之间设为连接部28。在连接部28中,前构件10与后构件20的一部分在板厚方向上重叠,并且通过密封材料将前构件10与后构件20接合。
此外,这样由前构件10和后构件20形成的地板通道2具有弯曲部29和拱起部30。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弯曲部29从后构件20的前端部到前构件10设置。弯曲部29以地板通道2的前端相对于后端位于上方的方式弯曲。具体而言,弯曲部29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以包括第一上部11以及第二上部21的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
拱起部30设置在比弯曲部29靠后方的位置。拱起部30与后构件20的第二上部21一体设置。拱起部30形成为,相对于大致水平地形成的第二上部21,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随着趋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拱起部30相对于地板通道2的第二上部2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而在车宽方向的两侧设置一对。
(加强托架)
返回到图1,加强托架3配置于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加强托架3具有基部31和分支部32。
基部31设置在前构件10的第一上部11上。基部31设置在第一上部1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基部31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在基部3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一体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肋。在基部3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与地板通道2的前构件10连结的第一固定部37。第一固定部37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2个。在第一固定部37中,地板通道2与加强托架3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进行紧固固定。
分支部32与基部31的后端连接。分支部32从基部31分成两股地延伸。分支部32形成为随着从基部31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具体而言,分支部32具有右侧分支部33和左侧分支部34。右侧分支部33随着从基部31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倾斜。左侧分支部34随着从基部31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左侧倾斜。各分支部32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跨越地板通道2的弯曲部29以及连接部28的板状。在各分支部3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一体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肋。此处,如图2所示,加强托架3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沿着弯曲部29的弯曲形状延伸。加强托架3中的覆盖弯曲部29的部分的曲率半径r2大于地板通道2的弯曲部29的曲率半径r1。
在右侧分支部33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38。在左侧分支部34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三固定部39。将加强托架3的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连结的假想线T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truss)状。加强托架3在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中,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于地板通道2的第二上部21。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与地板通道2的拱起部30连结。
(衬板)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衬板4安装于地板通道2的下表面。衬板4沿着地板通道2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衬板4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重叠的位置。衬板4具有上壁41、右侧壁42以及左侧壁43。
衬板4的上壁41与地板通道2的第二上部21对置。在衬板4的上壁41插通有将加强托架3与地板通道2连结的螺栓。由此,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对应的位置,加强托架3、地板通道2以及衬板4以3片重叠的状态被一起紧固。
衬板4的右侧壁42与地板通道2的第二右侧部22对置。衬板4的左侧壁43与地板通道2的第二左侧部24对置。这样,衬板4沿着地板通道2的下表面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此外,在衬板4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40。
(横梁)
如图2所示,横梁5在前后方向上与加强托架3对应的位置处配置在地板面板8的下方。横梁5在地板面板8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下边梁(未图示)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横梁5的从车宽方向观察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帽状。横梁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以沿着地板通道2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在横梁5的上方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件6。通过横梁5和加强件6形成闭合截面。横梁5以及加强件6经由安装托架7与地板面板8(地板通道2)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5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于与加强托架3重叠的位置。横梁5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1小于加强托架3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2。横梁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加强托架3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2的内侧。
(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的地板通道结构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地板通道结构1,由于在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配置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托架3,因此通过加强托架3能够对地板通道2进行加强。由此,能够提高地板通道2对于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载荷的强度。加强托架3具有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设置在比第一固定部37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此外,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设置在从第一固定部37沿着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由此,加强托架3将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第三固定部39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配置成桁架状并固定于地板通道2。因此,在向地板通道2输入了沿着前后方向的载荷时,从第一固定部37向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传递载荷,由此能够使载荷经由加强托架3向位于地板通道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棱线传递。这样,能够向高刚性的地板通道2的棱线传递载荷,因此能够确保地板通道2具有充分的刚性,抑制地板通道2的变形。
加强托架3设置于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因此能够抑制包括地板通道2和加强托架3的地板通道结构1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将乘员的脚下的空间维持得宽。此外,加强托架3中的设置第一固定部37的部分(基部31)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小于地板通道2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尺寸。因此,能够在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中的未配置加强托架3的部分连结通道护罩等周边构件。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地板通道2周边的空间。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地板通道2的大型化并提高地板通道2的强度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1。
加强托架3具有基部31和分支部32,在基部31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7,在分支部32设置有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由此,从基部31向分支部32传递载荷,由此能够使载荷经由加强托架3向地板通道2的棱线更有效地传递。此外,由于沿着从第一固定部37朝向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的载荷的路径设置分支部32,因此能够以最小限度的结构有效地传递载荷。因此,能够使加强托架3小型化。
分支部32形成为随着从基部31趋向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由此,能够将从地板通道2的前方输入的载荷沿着分支部32逐渐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传递。因此,能够将从前方输入的载荷向地板通道2的棱线稳定地传递。
在地板通道2的下表面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衬板4。由此,在向地板通道2输入了载荷时,能够抑制地板通道2在车宽方向上扩展而平坦化的情况。此处,例如在从地板通道2的前方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在地板通道2的前端部产生朝向上方的力矩,由此地板通道2有可能会向下方弯折。此时,地板通道2的上表面2a与侧面的角度越扩展而地板通道2越平坦化,则侧面对于力矩的支承力越减少,地板通道2越容易弯折。相对于此,根据本结构的地板通道结构1,由于衬板4抑制地板通道2的平坦化,因此能够提高通道对于上下方向的力矩的支承强度。因此,能够提高地板通道2对于载荷的强度。
由于在衬板4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40,因此能够提高衬板4的强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有衬板4的地板通道2的强度。
由于加强托架3以跨越将前构件10与后构件20连接的连接部28的方式配置,因此通过安装加强托架3能够确保连接部28的刚性。将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连结的假想线T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状,因此能够将沿着前后方向输入的载荷沿着地板通道2的棱线传递。加强托架3通过紧固而固定于地板通道2,因此与例如焊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将加强托架3相对于地板通道2拆装。此外,例如能够在将前构件10与后构件20连接之后安装加强托架3,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
地板通道2具有弯曲部29,加强托架3跨越弯曲部29而配置。弯曲部29对于上下方向的力矩的刚性比其他的部位低,因此通过在低刚性的弯曲部29配置加强托架3,能够有效地抑制地板通道2的变形。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的加强托架3的曲率小于弯曲部29的曲率,因此能够将作用于弯曲部29的周缘的载荷向加强托架3传递,使应力分散。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地板通道2的弯曲部29的变形。
在前后方向上与加强托架3重叠的位置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5。由此,能够将输入到地板通道2的载荷向加强托架3和横梁5分散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地板通道2的变形。
由于在地板通道2的拱起部30安装有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因此通过拱起部30能够承受从加强托架3经由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向地板面板8传递的载荷。拱起部30以随着趋向前后方向的一侧而上表面2a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通过与载荷的输入方向交叉的面来承受从加强托架3输入的载荷。因此,能够将从加强托架3输入的载荷向地板通道2的前后方向的一方有效地传递,并且提高拱起部30的刚性,提高拱起部30与加强托架3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加强托架3形成为具有基部31和分支部32的V字状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加强托架3也可以形成为沿着将第一固定部37、第二固定部38以及第三固定部39连结的桁架状的三角形状。此外,也可以形成为具有配置成桁架状的3个固定点37、38、39的矩形板状等。
分支部32可以配置在比基部31靠前方的位置。即,分支部32可以形成为随着从基部31的前端部趋向前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在该情况下,对于从后方朝向前方输入的载荷,能够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
也可以没有衬板4的加强筋40。此外,也可以设为取代加强筋40而通过设置肋或另行设置加强构件来提高衬板4的强度的结构。
横梁5也可以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加强托架3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地板面板8以及地板通道2由前构件10和后构件20这2个构件形成,但是也可以由1个构件形成。此外,地板通道2可以在与地板面板8分体地形成之后通过紧固等而固定于地板面板8。
拱起部30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地板通道2的第二上部21大致垂直地立起。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此外,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

Claims (9)

1.一种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地板通道,其设置于车身的地板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并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加强托架,其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的上表面,
所述加强托架具有:
第一固定部,其安装于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上表面;
第二固定部,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且所述车宽方向的一侧的位置;以及
第三固定部,其设置在比所述第一固定部靠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且所述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托架具有: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地板通道的所述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分支部,其从所述基部分成两股地延伸,
在所述基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
在所述分支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部形成为随着从所述基部趋向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而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的V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具备衬板,该衬板安装于所述地板通道的下表面,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下表面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延伸,
所述衬板配置于在从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衬板形成有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通道具备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的前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的后构件,
将所述前构件与所述后构件连接的连接部被配置在如下两者之间,其一是所述加强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其二是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
将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连结的假想线在从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桁架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通道具有以所述前后方向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加强托架跨越所述弯曲部而配置,
从所述车宽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加强托架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弯曲部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具备横梁,该横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通道的下方,并沿着所述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横梁配置于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加强托架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板通道具有以随着趋向所述前后方向的一侧而所述上表面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的拱起部,
在所述拱起部安装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三固定部。
CN202021322486.8U 2019-08-02 2020-07-08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Active CN2133233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3206 2019-08-02
JP2019143206A JP6952743B2 (ja) 2019-08-02 2019-08-02 車体のフロアトンネル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23376U true CN213323376U (zh) 2021-06-01

Family

ID=74662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2486.8U Active CN213323376U (zh) 2019-08-02 2020-07-08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52743B2 (zh)
CN (1) CN21332337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6199B2 (ja) * 2003-10-16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10006285A (ja) * 2008-06-27 2010-01-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フロアパネル補強構造
DE102012102447B4 (de) * 2012-03-22 2023-03-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unnelverstärkung und Tragstruktur
JP6236046B2 (ja) * 2015-09-17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354729B2 (ja) * 2015-10-22 2018-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床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52743B2 (ja) 2021-10-20
JP2021024405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9085329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1975042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879938B2 (ja)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US8794696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EP1808362A2 (en) vehicle body
EP2072379A1 (en) Fender Protector Structure
JP200632728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110949529A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2019214237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12298366B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CN213323376U (zh) 车身的地板通道结构
CN10834954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16890938A (zh) 带锚定单元的车辆结构
CN114450212B (zh) 车辆的地板结构
US11198475B2 (en) Cowl top structure
US1118000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CN112789215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8569117B (zh)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CN111942477B (zh) 汽车的发动机罩支承构造
JP2008013103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EP2428432B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2172924B (zh) 车辆车顶构造
US20230311722A1 (en) Vehicle structure with anchor unit
US20230101857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