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34455U - 一种避险安全间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避险安全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34455U
CN213234455U CN202021847178.7U CN202021847178U CN213234455U CN 213234455 U CN213234455 U CN 213234455U CN 202021847178 U CN202021847178 U CN 202021847178U CN 213234455 U CN213234455 U CN 213234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smoke
danger
communicated
avo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717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顺发
程斌贤
程斌奇
蔡飘
陈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84717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34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34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34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险安全间,包括避险区及其外周的内、外防烟区等。内、外防烟区内均设置有排烟道和与避险间相间隔的防火门;分别设置有与室内安全通道靠近的防火门和可开启的外窗。内、外防烟区的排烟道之间跨区设连通结构,以形成复合防排烟***。避险区与复合防排烟***、外部地域环境之间均设置连通结构,以分别形成对流***、室外空气输入***。火灾发生时,人员进入避险区,关闭所有防火门窗后,通过上述三个功能***的作用支持避险,自然安全,无须备用氧气,电力,机械,人工介入,避险方式简单安全。无火灾时,则又能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避险安全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避险安全间。
背景技术
一般地,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会非常危险,若人员不能及时快速撤离,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了保障人身安全,有的建筑内会设置避险间,有的建筑内会设置全密封的防火构筑物,当火灾发生时,人员可进入避险间或全密封防火构筑物内躲避。但是,全密封的防火构筑物,其内需配备专用氧气以维持避险人员的生命活动。传统的避险间一般需要通过电力机械送风增压方式来维护人员避险。而火灾产生的烟雾则通过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或者通过机械干涉进行排烟。所以,传统的避险措施需要得到电力电源、机械、人工干预以及专用氧气等的支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险安全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无须备用氧气以及电力、机械、人工介入,方式简单,人员避险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避险安全间,包括避险区和设置在所述避险区***的防烟区,所述避险区和所述防烟区均由防火隔热材料围成,所述防烟区包括与建筑外墙相连接的外防烟区和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的内防烟区;所述外防烟区设有与所述避险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一防火门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一排烟道,所述内防烟区设有与所述避险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二防火门、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三防火门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二排烟道,所述第一排烟道和所述第二排烟道通过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所述避险区设有与建筑外部环境相连通、用于向所述避险区内输送空气的室外空气输入***和与所述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用于向外排出空气的对流***。
优选地,所述室外空气输入***包括设置在建筑外的孔口井、通过井室连通结构与所述孔口井相连通的转换井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转换井和所述避险区的多个室外空气输入管筒,所述孔口井的井口处设有篦子盖板。
优选地,各个所述第一排烟道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一上孔、第一下孔,所述第一上孔位于所述第一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一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外防烟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外防烟区内形成组合防排烟***;各个所述第二排烟道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二上孔、第二下孔,所述第二上孔位于所述第二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二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内防烟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内防烟区内形成组合防排烟***;所述连通结构管筒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通结构管筒和第二连通结构管筒,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孔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孔的边侧位置相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孔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孔的边侧位置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对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靠近所述第一上孔的一端的第一支管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靠近所述第二上孔的一端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避险区内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避险区内空间相连通,以形成所述避险区的对流***,且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二支管内均设有开关阀门,所述开关阀门处于常开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避险区***、用于存放消防设备的设备区,所述设备区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三排烟道,所述第三排烟道通过所述连通结构管筒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道和所述第二排烟道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各个所述第三排烟道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三上孔、第三下孔,所述第三上孔位于所述第三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三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设备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设备区内形成组合防排烟***;所述设备区还设有与所述外防烟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四防火门,和/或与所述内防烟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五防火门,和/或与所述避险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六防火门。
优选地,所述外防烟区还设有位于建筑外墙上且可开合设置的外窗和位于所述外窗下方的吊环。
优选地,所述内防烟区还设有带卷盘的轻型消防栓。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烟道位于所述外防烟区的边角位置,所述第二排烟道位于所述内防烟区的边角位置,所述第三排烟道位于所述设备区的边角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其外部开间且相对独立的排烟区,所述排烟区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且位于所述排烟区边角位置的第四排烟道,各个所述第四排烟道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四上孔、第四下孔,所述第四上孔位于所述第四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四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排烟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排烟区内形成组合排烟***。
优选地,所述避险区还设有照明灯和报警电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一种避险安全间包括避险区和设置在避险区***的防烟区,避险区和防烟区均由防火隔热材料围成,防烟区包括与建筑外墙相连接的外防烟区和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的内防烟区;外防烟区设有与避险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一防火门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一排烟道,内防烟区设有与避险区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二防火门、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三防火门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二排烟道,第一排烟道和第二排烟道通过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避险区设有与建筑外部环境相连通、用于向避险区内输送空气的室外空气输入***和与连通结构管筒相连通、用于向外排出空气的对流***。如此设置,当火灾发生时,室内空气温度比室外空气温度高,人员进入避险区,关闭所有防火门形成封闭的避险空间,如有热气、烟雾侵入,则先进入***防烟区,继而从复合防排烟***排走,很难进入避险区;避险区内设有室外空气输入***,自然引入了室外空气支持避险,同时在复合防排烟***气流带动下,对流***使得避险区内空气持续向外排出,在避险区形成了空气对流,据此避险区空气气压高于周边防烟区空气气压,热气烟不可能侵入,同时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空气;从而提供了一种自然防排烟、室外空气自然输入***支持避险,无须备用氧气以及电力、机械、人工介入,方式简单,人员避险更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避险安全间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避险安全间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避险区室外空气输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避险区空气对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防烟区组合防排烟***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防烟区组合防排烟***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跨区复合防排烟***示意图。
图1-图7中:
1-避险区;2-外防烟区;3-内防烟区;4-第一防火门;5-第一排烟道;6-第二防火门;7-第三防火门;8-第二排烟道;9-连通结构管筒;10-对流***;11-设备区;12-第四防火门;13-第五防火门;14-第三排烟道;15-外窗;16-吊环;17-轻型消防栓;18-孔口井;19-井室连通结构;20-转换井;21-室外空气输入管筒;22-第一上孔;23-第一下孔;24-第二上孔;25-第二下孔;26-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7-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8-第一支管;29-第二支管;30-开关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考附图1-7,本实施例提供的避险安全间包括避险区1和设置在避险区1***的防烟区,避险区1和防烟区均由防火隔热材料围成,也就是说避险区1和防烟区所用到的构件均为防火构件。防烟区包括与建筑外墙相连接的外防烟区2和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的内防烟区3;外防烟区2设有与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一防火门4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一排烟道5,内防烟区3设有与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二防火门6、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三防火门7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二排烟道8,第一排烟道5和第二排烟道8通过连通结构管筒9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避险区1设有与建筑外部环境相连通、用于向避险区1内输送空气的室外空气输入***和与连通结构管筒9相连通、用于向外排出空气的对流***10。如图1所示,避险区1位于中部,面积大小按照每平方米5人来确定,其***设防烟区。在避险间位置选择时,应当选择与室内安全通道相近、至少有一面墙为外墙的逃生便捷处,不宜与用火间相邻;并且避险区1和***设防烟区以建筑中牢固的梁、柱、板结构为基础,所用构件采用全常规防火元素构件,确保结构稳定和防火耐久性能好。当然,避险间在不影响使用功能情况下还可兼做其它用途的间室。如此设置,当火灾发生时,室内空气温度比室外空气温度高,人员进入避险区,关闭所有防火门形成封闭的避险空间,如有热气、烟雾侵入,则先进入***防烟区,继而从排烟道排走,很难进入避险区;避险区内设有室外空气输入***,自然引入了室外空气支持避险,同时在复合防排烟***气流带动下,对流***使得避险区内空气持续向外排出,在避险区形成了空气对流,据此避险区气压高于防烟区气压,热气烟不可能侵入,同时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空气;从而提供了一种自然防排烟、室外空气自然输入***支持避险,无须备用氧气以及电力、机械、人工介入,方式简单,人员避险更安全。
如图3所示,室外空气输入***包括设置在建筑外的孔口井18、通过井室连通结构19与孔口井18相连通的转换井20以及用于连通转换井20和避险区1的多个室外空气输入管筒21。孔口井18的井口处设有篦子盖板,稍高出室外地面,防止雨水、烟雾等侵入。孔口井18的位置宜选择室外空旷地域,孔口井18与建筑间的距离不少于建筑高度的二分之一,周边约5米范围内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必要时可作防护措施。转换井20设置在与孔口井18、避险区1相互对应较好的转换处。孔口井18与转换井20之间结构按排水做法,孔口井18为下游。如图1和2所示,转换井20与避险区1之间的室外空气输入管筒21可以为多根,并专间专用,以利于输入室外新鲜空气。这样设置,孔口井为最前端入气口,避险间输入口为出气口,室外孔口井、转换井与避险区之间通过井室连通结构、室外空气输入管筒封闭连接形成了避险区的室外空气输入***。图3中箭头所示为气流方向。
如图5所示,各个第一排烟道5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一上孔22、第一下孔23,第一上孔22位于第一下孔23的上方,以使各个第一排烟道5内的空气通过外防烟区2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外防烟区2内形成组合防排烟***。如图6所示,各个第二排烟道8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二上孔24、第二下孔25,第二上孔24位于第二下孔25的上方,以使各个第二排烟道8内的空气通过内防烟区3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内防烟区3内形成组合防排烟***。在各个分区内,每个排烟道上部均开设不少于两个孔,上孔位置接近天棚处,下孔位置与分区内楼、地面高度的间距不低于1.5米,使烟道空气与各区域空间融通,形成分区内防排烟组合体。若图中左侧两个排烟道被堵塞,烟气仍可从右侧排烟道排出。同理,设备区11内的各个第三排烟道14上部也开设不少于两个孔。连通结构管筒9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和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的一端与第一上孔22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下孔25的边侧位置相连通,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的一端与第一下孔23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上孔24的边侧位置相连通。这样设置,采用“X”形交叉分布的连通结构管筒分别连通两个分区的排烟道,更符合热气、烟排放规律。需要说明的是,以如图5和6所示的排烟道的位置来说,图中上下方向即为文中提到的方位“上”“下”,上下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方向。
进一步地,对流***10包括设置在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靠近第一上孔22的一端的第一支管28和设置在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靠近第二上孔24的一端的第二支管29,第一支管28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相连通、另一端与避险区1内空间相连通,第二支管29的一端与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相连通、另一端与避险区1内空间相连通,以形成避险区1的对流***,即连接排烟道与避险区1空间之间的互通结构为避险区1的对流***。并且第一支管28和第二支管29内均设有开关阀门30,在正常情况下,开关阀门30均处于常开状态,以保证气流通畅。这样每个连通结构管筒较高的一端都对应设有对流结构支管,其内设有阀门。如图4所示,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输入管筒21进入避险区1,在复合防排烟***气流牵引下,从第一支管28和第二支管29进入,由对流***向排烟道排出,使避险区内空气对流。使用时如果出现烟雾倒流现象,比如图中右侧排烟道被堵塞,则关闭该处第二支管29内的开关阀门30,阻止烟雾进入避险区。图4中箭头所示为气流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支管也可直接与排烟道相连通,保证避险区内形成对流。
如图2所示,避险安全间还包括设置在避险区1***、用于存放消防设备的设备区11,设备区11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三排烟道14,第三排烟道14通过连通结构管筒9分别与第一排烟道5和第二排烟道8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各个第三排烟道14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三上孔、第三下孔,第三上孔位于第三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第三排烟道14内的空气通过设备区11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设备区11内形成组合防排烟***。设备区11还设有与外防烟区2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四防火门12,和/或与内防烟区3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五防火门13,和/或与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六防火门。设备区11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来选择设置各个防火门。其中,图1和图2中设备区11设有第四防火门12和第五防火门13,其箭头所示方向为防火门关闭方向,可根据需要选择开闭防火门。当发生火灾时,关闭所有防火门,若有烟雾侵入则会直接从***的防烟区和设备区11的排烟道排出。如图7所示,箭头表示气流方向,***每个区域内都设有多个排烟道,防止一个烟道出现堵塞故障时影响单区内的排烟。各个单区内部排烟道自然融通,形成各分区内防排烟组合体,确保火灾时烟雾及时排出。为保证排烟效果,单区排烟总截面积不少于单区建筑面积的2%。而且在区与区的排烟道之间设有连通结构管筒9,并不少于两对,使防排烟跨区形成复合防排烟***,若一个分区排烟出现状况,仍然可以从另一个分区的排烟道排出,这样多变通的排放路径,层次越多,防排烟功能越强大。此外,内防烟区3还可兼做设备区。
如图1所示,外防烟区2还设有位于建筑外墙上且可开合设置的外窗15和位于外窗15下方的吊环16,即吊环16预先固定在不高于窗台的墙体上。如果是建筑内部发生火灾,室内有烟雾,还可打开外窗15向外排烟。此外,将绳器固定在吊环16上,打开外窗,还可用于消防员运送物资、协助人员逃生等营救措施的实施。内防烟区3还设有带卷盘的轻型消防栓17,放置在方便操作的位置,以备紧急状况发生时用于灭火。避险区1还设有照明灯和报警电话,以备人员避险时可进行正常活动,及时向外求救、报告险情,以便营救行动迅速开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烟道5位于外防烟区2的边角位置,第二排烟道8位于内防烟区3的边角位置,第三排烟道14位于设备区11的边角位置。这样布局合理,排烟道设置在边角或隐蔽处,不影响空间使用,还能保证防排烟功能。
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避险安全间还包括设置在其外部开间且相对独立的排烟区,排烟区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且位于排烟区边角位置的第四排烟道。各个第四排烟道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四上孔、第四下孔,第四上孔位于第四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第四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排烟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排烟区内形成组合排烟***。排烟区宜选择火灾风险较大或火灾发生时烟雾容易聚集的开间,沿其边角位置设不少于两个垂直排烟道,烟道多层共用时,必须再设置副烟道通向每个楼层。排烟区属于避险安全间外部开间,与避险区没有相对位置关系要求,其排烟***与防烟区防排烟***同理,火灾发生时其中的排烟***无须人工干预现场,烟雾将自然排放,可延缓烟雾向其他开间扩散,为人员逃离、避险争取时间,同时还消减防烟区的风险,间接支持了避险区的人员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避险区位于中部,其***均有被防火门、防火墙分隔的防烟区、设备区等,当火灾发生时,如有热气、烟侵入,必定在防烟区或设备区被复合防排烟***消解或持续被排除,避免了热气、烟进入避险区。烟、火发生时,室内空气温度比室外高,避险区具有独立的室外空气输入***支持,因而避险区温度低于防烟区或设备区等,进而避险区气压高于防烟区或设备区等,因此热气烟不可能进入避险区。本实施例提供的避险安全间具有强大的室外空气输入***、对流***及自然防排烟***,并在外部开间设置了排烟区排烟***,对现有材料、工艺没有额外要求,回避了备用氧气以及电力、机械、电器的介入,更适应分区、分户避险,而且将火灾产生的闷气、热气通过排烟道转化为有利的排放牵引动力,功能使用简单,更安全可靠。若无火情时,还能通过上述多个防排烟***以及排烟***的空气流通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险区(1)和设置在所述避险区(1)***的防烟区,所述避险区(1)和所述防烟区均由防火隔热材料围成,所述防烟区包括与建筑外墙相连接的外防烟区(2)和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的内防烟区(3);所述外防烟区(2)设有与所述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一防火门(4)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一排烟道(5),所述内防烟区(3)设有与所述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二防火门(6)、靠近建筑内安全通道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三防火门(7)和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二排烟道(8),所述第一排烟道(5)和所述第二排烟道(8)通过连通结构管筒(9)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所述避险区(1)设有与建筑外部环境相连通、用于向所述避险区(1)内输送空气的室外空气输入***和与所述连通结构管筒(9)相连通、用于向外排出空气的对流***(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空气输入***包括设置在建筑外的孔口井(18)、通过井室连通结构(19)与所述孔口井(18)相连通的转换井(20)以及用于连通所述转换井(20)和所述避险区(1)的多个室外空气输入管筒(21),所述孔口井(18)的井口处设有篦子盖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排烟道(5)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一上孔(22)、第一下孔(23),所述第一上孔(22)位于所述第一下孔(23)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一排烟道(5)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外防烟区(2)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外防烟区(2)内形成组合防排烟***;各个所述第二排烟道(8)包括位于其上部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二上孔(24)、第二下孔(25),所述第二上孔(24)位于所述第二下孔(25)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二排烟道(8)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内防烟区(3)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内防烟区(3)内形成组合防排烟***;所述连通结构管筒(9)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和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孔(22)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下孔(25)的边侧位置相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下孔(23)的边侧位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孔(24)的边侧位置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流***(10)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靠近所述第一上孔(22)的一端的第一支管(28)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靠近所述第二上孔(24)的一端的第二支管(29),所述第一支管(2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管筒(26)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避险区(1)内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二支管(2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管筒(27)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避险区(1)内空间相连通,以形成所述避险区(1)的对流***,且所述第一支管(28)和所述第二支管(29)内均设有开关阀门(30),所述开关阀门(30)处于常开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避险区(1)***、用于存放消防设备的设备区(11),所述设备区(11)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的第三排烟道(14),所述第三排烟道(14)通过所述连通结构管筒(9)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道(5)和所述第二排烟道(8)相连通、以形成跨区复合防排烟***;各个所述第三排烟道(14)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三上孔、第三下孔,所述第三上孔位于所述第三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三排烟道(14)内的空气通过所述设备区(11)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设备区(11)内形成组合防排烟***;所述设备区(11)还设有与所述外防烟区(2)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四防火门(12),和/或与所述内防烟区(3)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五防火门(13),和/或与所述避险区(1)相连通且可开合设置的第六防火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防烟区(2)还设有位于建筑外墙上且可开合设置的外窗(15)和位于所述外窗(15)下方的吊环(1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防烟区(3)还设有带卷盘的轻型消防栓(17)。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烟道(5)位于所述外防烟区(2)的边角位置,所述第二排烟道(8)位于所述内防烟区(3)的边角位置,所述第三排烟道(14)位于所述设备区(11)的边角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其外部开间且相对独立的排烟区,所述排烟区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向建筑外排烟、且位于所述排烟区边角位置的第四排烟道,各个所述第四排烟道的上部设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四上孔、第四下孔,所述第四上孔位于所述第四下孔的上方,以使各个所述第四排烟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排烟区内空间相互融通,从而在所述排烟区内形成组合排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险安全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区(1)还设有照明灯和报警电话。
CN202021847178.7U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避险安全间 Active CN213234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7178.7U CN213234455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避险安全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7178.7U CN213234455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避险安全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34455U true CN213234455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90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7178.7U Active CN213234455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避险安全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34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7891B1 (ko) 수막형성 방화문틀 및 그 시공방법
JP6978809B2 (ja) 火災避難室
CN110404208B (zh) 一种储能箱的灭火装置
CN202215035U (zh) 楼房防火救生间
JP6189404B2 (ja) ビル火災救命システムおよびビル火災救命システムの使用方法
CN205460552U (zh) 一种呼吸***及包含此***的避难间
CN102091389A (zh) 楼房防火防震救生舱
KR101670360B1 (ko) 화재 확산 방지 장치를 구비한 건물 배수관 설치 구조
KR20100128779A (ko) 방화용 대피실
CN109999394A (zh) 一种氮气自动防火灭火***
CN102296863B (zh) 楼房防火救生间
CN213234455U (zh) 一种避险安全间
CN211081587U (zh) 一种能够防止火势快速蔓延的防火门
KR102050539B1 (ko) 화재 비상 대피 안전 시스템
KR101597890B1 (ko) 수막형성 방화문틀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11255288B (zh) 高层建筑火灾避难安全间
CN215862352U (zh) 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
CN214006665U (zh) 一种多层/高层公共建筑安全屋
CN207092882U (zh) 带电磁闭门器的自动防火门
CN211008293U (zh) 一种改进型的超大型隔烟防火门
CN220154609U (zh) 一种立体消防的电池老化设施
CN104712167A (zh) 火灾救生避难室及其工作方法
KR102588865B1 (ko) 공동주택 건축물의 소방용 대피공간 안전시스템
KR102633603B1 (ko) 공동주택용 소방공조덕트 시스템
KR20190022229A (ko) 아파트, 건축물 화재 시 공기 순환식 피난설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