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08368U -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08368U
CN213008368U CN202021495782.8U CN202021495782U CN213008368U CN 213008368 U CN213008368 U CN 213008368U CN 202021495782 U CN202021495782 U CN 202021495782U CN 213008368 U CN213008368 U CN 2130083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wheel cover
front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957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志强
黄红生
钟浩
全毅
杨艳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957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083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083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083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前舱框架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防撞梁与吸能盒、前纵梁、前上边梁、前轮罩和前轮罩前加强梁,前轮罩连接在前纵梁和前上边梁之间;前轮罩前加强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轮罩的前部,前轮罩前加强梁连接在前纵梁和前上边梁之间;前轮罩前加强梁和前轮罩之间形成在前纵梁和前上边梁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碰撞力可以沿着前纵梁向后衰减传递,一部分碰撞力将沿着前轮罩加强梁传递到前上边梁,然后沿着前上边梁向后衰减传递,可以减轻前轮罩的变形,从而可以减小车身前舱框架的整体变形,因此,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前舱框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一种车身前舱框架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对车辆安全的越来越重视,现有的车辆测试项目就包括25%重叠偏置碰撞测试(也可以称为小偏置碰撞),即由原来的40%偏置碰提高为25%偏置碰,相应的,由于碰撞时壁障与汽车前防撞梁的接触面积由40%变更为25%,25%偏置碰撞时单位面积受到的力更大,碰撞损坏更大。
为此,现有的车辆分别设置有各自不同的应对结构以进行25%重叠偏置碰撞测试。然而,在实际碰撞测试中,这些应对结构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不能很好地传递吸收碰撞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前纵梁、前上边梁、前轮罩和前轮罩前加强梁,其中,所述前轮罩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纵梁,所述前轮罩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前上边梁;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前轮罩的前部,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纵梁,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前上边梁;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和所述前轮罩之间形成在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上边梁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前轮罩前加强梁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轮罩的前部,这就增强了前轮罩的前部的强度,同时,前轮罩前加强梁的一侧连接于前纵梁,前轮罩前加强梁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前上边梁,并且前轮罩前加强梁和前轮罩之间形成在前纵梁和前上边梁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这样,在发生碰撞例如小偏置碰撞时,碰撞力沿着前纵梁向后衰减传递,由于前轮罩加强梁加强了前轮罩的前部的强度,因此,前轮罩不易变形,同时,一部分碰撞力将沿着前轮罩加强梁传递到前上边梁,然后沿着前上边梁向后衰减传递,由于轮罩空腔的存在,可以减轻前轮罩的变形,从而可以减小车身前舱框架的整体变形,因此,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罩的背向地面的上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和/或,所述前轮罩的朝向地面的下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
进一步地,所述前上边梁内形成有纵向空腔,所述轮罩空腔的朝向所述前上边梁的一部分轮罩空腔段和所述纵向空腔叠加布置。
另外,所述前纵梁内设置有前纵梁内撑板,其中,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纵梁内撑板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同样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连接的前纵梁和外侧扩大支撑部,其中,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的外侧,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包括扩大部空腔。
在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由于外侧扩大支撑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纵梁的前端的外侧,这样,在车辆碰撞例如小偏置碰撞时,外侧扩大支撑部可以与壁障接触,使得车身能够从壁障侧面滑出,一部分碰撞力将沿着外侧扩大支撑部传递至前纵梁,由于外侧扩大支撑部包括扩大部空腔,因此,扩大部空腔的腔壁可以相应地变形,这样,外侧扩大支撑部在传递一部分碰撞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因此,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同样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的外侧壁向外侧伸出以形成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或者,所述前纵梁的前端设置有向外侧伸出的前纵梁支撑板,所述前纵梁支撑板和所述前端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扩大部空腔以形成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
另外,在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后端位置处,所述前纵梁内设置有与所述后端位置对应的前纵梁内撑板,其中,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所述前纵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纵梁内撑板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
另外,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吸能结构和防撞梁,其中,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和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与所述防撞梁之间设置有所述吸能结构,其中,所述吸能结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前端和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撞梁向外延伸越过所述吸能结构。
此外,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所述车身前舱框架包括以上第一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和/或,所述车身前舱框架包括以上第二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
此外,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这样,如上所述的,该车辆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前轮罩和前轮罩前加强梁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前轮罩和前轮罩前加强梁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吸能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吸能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前纵梁和外侧扩大支撑部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前纵梁和外侧扩大支撑部的另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前纵梁、外侧扩大支撑部、吸能结构和防撞梁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纵梁,2-前上边梁,3-前轮罩,4-前轮罩前加强梁,5-轮罩空腔,6-纵向空腔,7-轮罩空腔段,8-前纵梁内撑板,9-支撑横梁,10-外侧扩大支撑部,11-前端,12-扩大部空腔,13-外侧壁,14-前纵梁支撑板,15-后端,16-吸能结构,17-防撞梁,18-前端板,21-边梁内板件,22-边梁外板件,161-第一吸能盒,162-第二吸能盒,16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以及图3和图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前纵梁1、前上边梁2、前轮罩3和前轮罩前加强梁4,其中,前轮罩3的一侧连接于前纵梁1,前轮罩3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前上边梁2;前轮罩前加强梁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轮罩3的前部,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一侧连接于前纵梁1,前轮罩前加强梁4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前上边梁2;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前轮罩3之间形成在前纵梁1和前上边梁2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5。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前轮罩前加强梁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轮罩3的前部,这就增强了前轮罩3的前部的强度,同时,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一侧连接于前纵梁1,前轮罩前加强梁4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前上边梁2,并且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前轮罩3之间形成在前纵梁1和前上边梁2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5,这样,在发生碰撞例如小偏置碰撞时,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碰撞力沿着前纵梁1向后衰减传递,由于前轮罩加强梁4加强了前轮罩3的前部的强度,因此,前轮罩3不易变形,同时,一部分碰撞力将沿着前轮罩加强梁4传递到前上边梁2,然后沿着前上边梁2向后衰减传递至车辆的A柱,由于轮罩空腔5的存在,可以减轻前轮罩3的变形,从而可以减小车身前舱框架的整体变形,因此,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另外,前轮罩前加强梁4可以设置在前轮罩3的前部的任何位置处,只要能够加强前轮罩3的前部的强度即可。例如,一种结构形式中,前轮罩前加强梁4设置在前轮罩3的前部的朝向车辆前方的前端面处,例如,前轮罩前加强梁4为U形板件,U形板件的两个侧壁分别和前轮罩3的两个侧面连接,这样,就可以在前轮罩3的两侧分别形成轮罩空腔5。或者,另一种结构形式中,前轮罩前加强梁4布置在前轮罩的侧面上,例如,前轮罩3的背向地面的上侧面上设置有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或,前轮罩3的朝向地面的下侧面上设置有前轮罩前加强梁4,例如在图3的结构形式中,前轮罩前加强梁4布置在前轮罩的上侧面,在图4的结构形式中,前轮罩前加强梁4布置在前轮罩的下侧面。当然,可选择地,前轮罩3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上可以分别布置有前轮罩加强梁4。
当然,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另一侧可以和前轮罩3的另一侧接触,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的,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另一侧可以和前轮罩3的另一侧分别连接于前上边梁2,并且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另一侧和前轮罩3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空腔,这样,轮罩空腔5就延伸到前上边梁2,在图3和图4中,前上边梁2内形成有纵向空腔6,这样,轮罩空腔5的朝向前上边梁2的一部分轮罩空腔段7和纵向空腔6叠加布置,这样,在前轮罩前加强梁4传递碰撞力时,可以确保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前上边梁2之间保持稳定可靠的连接,避免脱离。当然,轮罩空腔段7和纵向空腔6可以共用同一个壁,或者,轮罩空腔段7包括端壁,该端壁与纵向空腔6的腔壁固定连接。
另外,前上边梁2可以为一体管状件,一体管状件的内部通道为纵向空腔6。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的,前上边梁2包括边梁内板件21和边梁外板件22,边梁内板件21和边梁外板件22相互拼接焊接在一起。当然,边梁内板件21和边梁外板件22可以分别具有多种结构,只要能够相互拼接并形成纵向空腔6即可,例如,边梁内板件21和边梁外板件22可以分别为L形板件,或者边梁内板件21和边梁外板件22中的一个形成为U形板件另一个形成为平直板件。
另外,在图2的图形界面中,前轮罩前加强梁4可以水平延伸,或者可以从水平位置向上倾斜一定角度,比如可以向上倾斜到30°,或者,可以从水平位置向下倾斜一定角度,比如可以向下倾斜到30°。当然,倾斜角度并不限于30°,也可以为其他角度值。
另外,为了提升前纵梁1传递碰撞力的性能,减少前纵梁1的变形量,参考图2和图7,前纵梁1内设置有前纵梁内撑板8,其中,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前纵梁1之间设置有与前纵梁内撑板8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9。当然,前纵梁内撑板8和支撑横梁9的结构并不限于图2和图7所示的具体结构,除此之外,前纵梁内撑板8和支撑横梁9还可以具有其他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前纵梁内撑板8可以为工字形,支撑横梁9可以为弯曲横梁或者为X形横梁。这样,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前纵梁内撑板8可以提升前纵梁1强度,减少前纵梁1向后传递主碰撞力时不易变形。而支撑横梁9则可以将一侧的前纵梁1的一部分碰撞力传递到另一侧的前纵梁1,或者支撑横梁9同时接收两侧的前纵梁1传递的一部分碰撞力以使得碰撞力能够相互抵消。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如图1和图2以及图7和图8,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连接的前纵梁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其中,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外侧,外侧扩大支撑部10包括扩大部空腔12。
在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由于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外侧,这样,在车辆碰撞例如小偏置碰撞时,防撞梁与壁障接触,撞击力可以通过外侧扩大支撑部10传递至前纵梁1,在外侧扩大支撑部10的支撑作用下,使得车身能够从壁障侧面滑出,避免继续碰撞受力,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一部分碰撞力将沿着外侧扩大支撑部10传递至前纵梁,由于外侧扩大支撑部10包括扩大部空腔12,因此,扩大部空腔12的腔壁可以相应地变形,这样,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传递一部分碰撞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因此,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同样能够在车辆碰撞时例如小偏置碰撞中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提升安全性能。
在该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形成外侧扩大支撑部10,例如,一种方式中,如图7所示,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外侧壁13向外侧伸出以形成外侧扩大支撑部10,例如,外侧壁13的板件向外弯折例如曲线弯折以形成外侧扩大支撑部10;或者,另一种方式中,如图8所示,前纵梁1的前端11设置有向外侧伸出的前纵梁支撑板14,前纵梁支撑板14和前端11的外侧壁13之间形成扩大部空腔12以形成外侧扩大支撑部10,例如,前端11的外侧壁13向外延伸,可以在外侧壁13和前纵梁1的前端板18之间连接前纵梁支撑板14,前纵梁支撑板14可以为平直倾斜板或者可以为曲线弯曲倾斜板。
另外,为了提升前纵梁1传递碰撞力的性能,减少前纵梁1的变形量,参考图2和图7-图9,在外侧扩大支撑部1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后端15位置处,前纵梁1内设置有与后端15位置对应的前纵梁内撑板8,其中,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前纵梁1之间设置有与前纵梁内撑板8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9。当然,前纵梁内撑板8和支撑横梁9的结构并不限于图2和图7所示的具体结构,除此之外,前纵梁内撑板8和支撑横梁9还可以具有其他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前纵梁内撑板8可以为工字形,支撑横梁9可以为弯曲横梁或者为X形横梁。这样,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外侧扩大支撑部10传递的碰撞力将作用在前纵梁内撑板8处,由于前纵梁内撑板8提升了前纵梁1强度,这就使得前纵梁1向后传递主碰撞力时不易变形。而支撑横梁9则可以将一侧的前纵梁1的一部分碰撞力传递到另一侧的前纵梁1,或者支撑横梁9同时接收两侧的前纵梁1传递的一部分碰撞力以使得碰撞力能够相互抵消。
另外,如图2所示,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吸能结构16和防撞梁17,其中,前纵梁1的前端1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与防撞梁17之间设置有吸能结构16,其中,吸能结构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前端1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防撞梁17向外延伸越过吸能结构16。这样,由于前纵梁1的前端1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都对应有吸能结构,并且,吸能结构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前端1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防撞梁17向外延伸越过吸能结构16,这就提升了碰撞时碰撞能量的有效吸收。这样,防撞梁17将碰撞力传递到吸能结构16,吸能结构16将碰撞力传递前纵梁1的前端1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外侧扩大支撑部10则将碰撞力传递至前纵梁1,而在碰撞力传递过程中,碰触能量逐渐被吸收。
另外,吸能结构16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吸能结构16可以为吸能盒或者可以为多个通过支撑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间隔层叠布置的吸能片。
图5显示了吸能结构16为单一吸能盒,由于吸能盒具有更大的宽度,因此,为了提升该单一吸能盒的强度,在吸能盒内例如中部位置设置有支撑板163。图6则显示了吸能结构16为第一吸能盒161和第二吸能盒162,第一吸能盒161和第二吸能盒162中的一者可以布置在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前方,第一吸能盒161和第二吸能盒162中的另一者可以布置在外侧扩大支撑部10的前方。另外,第一吸能盒161和第二吸能盒162中的另一者可以与外侧扩大支撑部10抵接或者保持适当的间隔,例如保持5-30mm。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前舱框架,如图1和图2,该车身前舱框架包括以上第一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和/或,该车身前舱框架包括以上第二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例如,图1和图2显示的车身前舱框架就包括了以上第一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和以上第二方面中任意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
最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以上第三方面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这样,如上所述的,该车辆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1)、前上边梁(2)、前轮罩(3)和前轮罩前加强梁(4),其中,
所述前轮罩(3)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纵梁(1),所述前轮罩(3)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前上边梁(2);
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前轮罩(3)的前部,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纵梁(1),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相对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前上边梁(2);
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所述前轮罩(3)之间形成在所述前纵梁(1)和所述前上边梁(2)之间延伸的轮罩空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3)的背向地面的上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和/或,所述前轮罩(3)的朝向地面的下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前轮罩前加强梁(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边梁(2)内形成有纵向空腔(6),所述轮罩空腔(5)的朝向所述前上边梁(2)的一部分轮罩空腔段(7)和所述纵向空腔(6)叠加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内设置有前纵梁内撑板(8),其中,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所述前纵梁(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纵梁内撑板(8)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9)。
5.一种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的前纵梁(1)和外侧扩大支撑部(10),其中,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外侧,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包括扩大部空腔(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11)的外侧壁(13)向外侧伸出以形成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
或者,
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11)设置有向外侧伸出的前纵梁支撑板(14),所述前纵梁支撑板(14)和所述前端(11)的外侧壁(13)之间形成所述扩大部空腔(12)以形成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的朝向车辆后方的后端(15)位置处,所述前纵梁(1)内设置有与所述后端(15)位置对应的前纵梁内撑板(8),其中,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的两个所述前纵梁(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纵梁内撑板(8)位置对应的支撑横梁(9)。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包括吸能结构(16)和防撞梁(17),其中,所述前纵梁(1)的前端(11)和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与所述防撞梁(17)之间设置有所述吸能结构(16),其中,所述吸能结构(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前端(11)和所述外侧扩大支撑部(1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述防撞梁(17)向外延伸越过所述吸能结构(16)。
9.一种车身前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框架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和/或,所述车身前舱框架包括权利要求5-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置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前舱框架。
CN202021495782.8U 2020-07-24 2020-07-24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Active CN2130083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95782.8U CN213008368U (zh) 2020-07-24 2020-07-24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95782.8U CN213008368U (zh) 2020-07-24 2020-07-24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08368U true CN213008368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518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95782.8U Active CN213008368U (zh) 2020-07-24 2020-07-24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083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6A (zh) * 2021-12-31 2022-08-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4676A (zh) * 2021-12-31 2022-08-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60B (zh)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WO2019001534A1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356474B (zh) 车辆前方构造
CN109204567B (zh)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09204505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421815B (zh) 车体构造
CN213008368U (zh) 车身前舱框架结构、车身前舱框架和车辆
CN109204462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91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KR20190001673A (ko) 전기자동차용 차체 플로어 구조
WO2019001528A1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CN21028438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围板横梁及中通道结构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2401376U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US20210031834A1 (en) Cross memb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117465559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6468112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3109531U (zh) 一种前地板框架结构和车辆
CN209667222U (zh) 车辆驾驶室防护结构及车辆
CN113968283A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218141783U (zh)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CN217435660U (zh) 前机舱总成及车辆
CN221418175U (zh) 碰撞吸能结构、门槛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