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6706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6706U
CN212746706U CN202021641523.1U CN202021641523U CN212746706U CN 212746706 U CN212746706 U CN 212746706U CN 202021641523 U CN202021641523 U CN 202021641523U CN 212746706 U CN212746706 U CN 212746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chamber
air condition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415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航
汪先送
陈良锐
覃强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415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6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6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6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模块,换热模块设于机壳内;和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于机壳内,且新风模块与换热模块沿上下方向排布,新风模块包括风道件、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风道件具有风道以及与风道连通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设于风道内,风机部件工作以使从新风入口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排风入口流入的室内气流在热交换芯体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新风模块可分别将室外气流引入室内以及将室内气流引入室外,并且二者会进行换热,由此可避免直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而导致室内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的品质要求,一些空调器上已经开始集成有空气处理模块以在空调器调节室内温度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常见的空气处理模块为新风模块,但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模块普遍是直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这就会导致室内温度发生较大波动,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器的能耗损失,降低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新风模块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时,不会导致室内温度发生较大波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和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换热模块沿上下方向排布,所述新风模块包括风道件、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所述风道件具有风道以及与所述风道连通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所述热交换芯体和所述风机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部件工作以使从所述新风入口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所述排风入口流入的室内气流在所述热交换芯体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出口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由于新风模块包括风道件、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风道件具有风道以及与风道连通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设于风道内,风机部件工作以使从新风入口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排风入口流入的室内气流在热交换芯体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流出,由此可避免直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而导致室内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的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立柱,所述风道件位于两侧的所述立柱之间并与所述立柱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件的相对的两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两侧的所述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对应的所述立柱的前侧并与对应的所述立柱可拆卸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和与所述立柱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另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件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所述热交换芯体,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所述第三腔室内设有所述风机部件,所述第四腔室分别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通口,多个所述通口限定出所述排风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部件包括蜗壳和设于蜗壳内的风轮,所述蜗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间隔开,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第四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腔室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蜗壳包括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可拆卸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腔室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四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和所述第二子腔室均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室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室与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或所述空调器包括底座,所述机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与所述立柱为分体结构;或所述机壳与所述立柱构造成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芯体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器和换热风机组件,沿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换热风机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所述换热风机组件为单贯流风机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模块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的下方设有所述新风模块,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与所述机壳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机壳的总高度为L2,L1/L2为1/6~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L1/L2为2/9~7/1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与所述换热模块相对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新风模块相对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比为1/5~7/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比为2/7~7/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为一体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图;
图2是图1中后壳的后侧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部位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部位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后侧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图;
图7是图6中风道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
1、底座;
2、机壳;21、前面板;211、第一部分;212、第二部分;22、后壳;23、室内进风口;
3、换热模块;31、换热器;32、换热风机组件;33、接水盘;
4、新风模块;41、风道件;
411、风道;4111、新风入口;4112、新风出口;4113、排风入口;4114、排风出口;
4115、第一腔室;41151、通口;4116、第二腔室;4117、第三腔室;4118、第四腔室;41181、第一子腔室;41182、第二子腔室;
412、第一安装板;4121、第一定位孔;4122、避让缺口;413、连接板;414、第二安装板;4141、第二定位柱;415、隔板;
42、热交换芯体;43、风机部件;431、蜗壳;432、风轮;433、出风口;434、过滤件;4311、第三安装板;43111、第二定位孔。
5、立柱;51、卡槽;52、第一定位柱;
6、开关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可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空气情况,例如温度或者湿度等,这里的空调器100例如为柜式空调器。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机壳2、换热模块3和新风模块4。其中,根据空调器100的工作模式的不同,换热模块3可以制冷或制热,以实现调节室内的温度;新风模块4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新,实现通风换气。
如图1所示,换热模块3设于机壳2内,新风模块4设于机壳2内,且新风模块4与换热模块3沿上下方向排布,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风模块4位于换热模块3上方,另一种是新风模块4位于换热模块3下方,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模块4设置在换热模块3的下方,由此方便布置连用于通室外的新风管。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机壳2具有容纳腔,以用于容置换热模块3和新风模块4,而且将新风模块4设置在换热模块3的下方,能使得机壳2的内部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方便各零部件的排布。
在具体实施例中,机壳2的形状可设置为圆柱状或者长方体状等等,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均以机壳2形状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新风模块4包括风道件41、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风道件41具有风道411以及与风道411连通的新风入口4111、新风出口4112、排风入口4113和排风出口4114,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设于风道411内,风机部件43工作以使从新风入口4111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排风入口4113流入的室内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新风出口4112和排风出口4114流出,由此可避免直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而导致室内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的能耗。
具体而言,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内的温度较低,而室外的温度较高,当新风模块4启动时,风机部件43开始工作,一部分室外空气会通过新风入口4111流向热交换芯体42,一部分室内空气会通过排风入口4113流向热交换芯体42,这两股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使得室外气流的温度降低,室内气流的温度升高,然后室外气流从新风出口4112排出以流向室内,室内气流从排风出口4114排出以流向室外,由于经过热交换后,室外新风可以吸收一部分室内排风的能量,避免了能量浪费,并可以降低自身的温度,从而引入室内后,不会导致室内的温度快速升高,影响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
而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的温度较高,而室外的温度较低,当新风模块4启动时,风机部件43开始工作,一部分室外空气会通过新风入口4111流向热交换芯体42,一部分室内空气会通过排风入口4113流向热交换芯体42,这两股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使得室外气流的温度升高,室内气流的温度降低,然后室外气流从新风出口4112排出以流向室内,室内气流从排风出口4114排出以流向室外,由于经过热交换后,室外新风可以吸收一部分室内排风的能量,避免了能量浪费,并可以升高自身的温度,从而引入室内后,不会导致室内的温度快速降低,影响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
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的品质要求,一些空调器上已经开始集成有空气处理模块以在空调器调节室内温度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常见的空气处理模块为新风模块,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更新,实现通风换气,但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模块普遍是直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这就会导致室内温度发生较大波动,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器的能耗损失,降低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尤其在冬天,室外冷气的输入甚至会造成空调凝露现象的产生。
有鉴于此,发明人对现有空调器100进行了改进,不仅在空调器100中设置了新风模块4,而且新风模块4包括风道件41、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风道件41具有风道411以及与风道411连通的新风入口4111、新风出口4112、排风入口4113和排风出口4114,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设于风道411内,风机部件43工作以使从新风入口4111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排风入口4113流入的室内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新风出口4112和排风出口4114流出,由此可避免直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而导致室内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的能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由于新风模块4包括风道件41、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风道件41具有风道411以及与风道411连通的新风入口4111、新风出口4112、排风入口4113和排风出口4114,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设于风道411内,风机部件43工作以使从新风入口4111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排风入口4113流入的室内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新风出口4112和排风出口4114流出,由此可避免直接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而导致室内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从而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的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模块3包括换热器31和换热风机组件32,沿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换热风机组件32位于换热器31的下游,换热风机组件32为单贯流风机组件。具体地,这里的换热气流指的是在空调器100100正常工作时,一部分室内空气在换热风机组件32的作用下流向换热器31并与换热器31换热后再吹向室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气流,其中换热风机组件32位于换热器31的下游,也就是说换热气流会先流经换热器31再流向换热风机组件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模块3的下方设有接水盘33,接水盘33的下方设有空气处理模块4,接水盘33的底壁与机壳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1,机壳2的总高度为L2,L1/L2为1/6~1/2,由此在保证空调器100制冷或者制热效果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机壳2内部的下侧空间来安装布置空气处理模块4,提高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L1/L2为2/9~7/18。例如,L1/L2可为2/9、5/18、3/9或者7/18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机壳2包括前面板21,前面板21包括与换热模块3相对的第一部分211和与空气处理模块4相对的第二部分212,第二部分212的高度与第一部分211的高度比为1/5~7/11,由此方便根据前面板21的结构尺寸来布置换热器31模块和空气处理模块4,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结构紧凑性。
可选地,第二部分212的高度与第一部分211的高度比为2/7~7/11。例如,第二部分212的高度与第一部分211的高度比为2/7、4/11、5/11、6/11或者7/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21为一体件,由此有利于简化空调器100的装配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立柱5,立柱5设于机壳2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机壳2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立柱5,风道件41位于两侧的立柱5之间并与立柱5相连,由此方便风道件41的安装。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机壳2的左右两侧连接有立柱5,风道件41设于机壳2的下侧区域,风道件41位于左右两侧的立柱5之间并安装在立柱5上,由此使得风道件41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空调器100的整体机身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可提高空调器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2包括前面板21和后壳22,前面板21沿前面板21与后壳2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并拼接相连,立柱5位于后壳22的与前面板21的拼接位置处。
具体地,例如,参照图1和图2,后壳22为大致为向后凹陷的弧形板结构,前面板21大致为向前凸出的弧形板结构,由此后壳22与前面板21拼接相连后便可限定出大致呈圆柱状的机壳2,其中,后壳22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立柱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2与立柱5为分体结构,由此可分别加工机壳2和立柱5,再进行装配。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机壳2与立柱5构造成一体,例如后壳22可与立柱5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或者是前面板21与立柱5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由此可减少空调器100的整体装配工序,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风道件41的相对的两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412,两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与两侧的立柱5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安装板412位于对应的立柱5的前侧并与对应的立柱5可拆卸相连,由此方便风道件41与立柱5的拆装。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和图7,风道件41的左右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412,第一安装板412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左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为一个,右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为一个,两个的第一安装板412与两侧的立柱5一一对应,左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位于左侧的立柱5的前侧并与左侧的立柱5可拆卸相连,右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位于右侧的立柱5的前侧并与右侧的立柱5可拆卸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能实现第一安装板412与立柱5之间的可拆卸相连的方式有很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412与立柱5通过卡扣相连,其中,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卡位扣,立柱5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卡位槽,多个卡位扣与多个卡位槽一一对应配合,由此,通过卡位扣和卡位槽的配合卡接便可以提供第一安装板412与立柱5之间的可靠相连,而且装配过程简单,一般只需要一个***的动作,装配效率高。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412与立柱5通过紧固件相连。具体地,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通孔,立柱5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螺纹孔,多个通孔与多个螺纹孔一一对应,螺钉穿过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由此,便可将风道件41牢靠地安装在立柱5上。这种连接方式连接强度大,连接可靠,不易松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立柱5和与立柱5对应的第一安装板41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孔4121,另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定位柱52与第一定位孔4121配合。具体而言,这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立柱5上设有第一定位孔4121,与立柱5对应的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定位孔4121中与第一定位孔4121配合;第二种情况是立柱5上设有第一定位柱52,与立柱5对应的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第一定位孔4121,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定位孔4121中与第一定位孔4121配合;第三种情况是立柱5上既设有第一定位柱52也设有第一定位孔4121,而与立柱5对应的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第一定位柱52和第一定位孔4121,其中,立柱5上的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安装板412上的第一定位孔4121中与第一定位孔4121配合,第一安装板412上的第一定位柱52***立柱5上的第一定位孔4121中与第一定位孔4121配合。
具体地,例如,参照图3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两侧的立柱5上均设有第一定位柱52,第一定位柱52向前延伸,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上均设有第一定位孔4121,左侧立柱5上的第一定位柱52***到左侧第一安装板412上的第一定位孔4121,右侧立柱5上的第一定位柱52***到右侧第一安装板412上的第一定位孔4121,由此在安装新风模块4时,第一定位柱52与第一定位孔4121的配合可对新风模块4起到一个预定位的作用,方便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孔4121和第一定位柱5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定位孔4121与多个第一定位柱52一一对应配合,由此可提高对新风模块4的定位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立柱5上设有卡槽51,第一安装板412上设有与卡槽51正对的避让缺口4122。具体而言,在实际应用中,前面板21上通常设有卡勾,立柱5上设有卡槽51,卡勾与卡槽51卡合以进行前面板21的装配,为了避免第一安装板412对此产生干涉,因此设置了避让缺口41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风道件41上设有连接板413,连接板413位于两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之间,连接板4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一安装板412相连没设置的连接板413可提高第一安装板412的结构强度。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7,风道件41的外顶壁上设有连接板413,连接板413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板413的左端与左侧的第一安装板412的上端相连,连接板413的右端与右侧的第一安装板412的上端相连,由此可使得两侧的第一安装板412不易发生变形,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道件41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芯体42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具体而言,当热交换芯体42为全热交换芯体时,室外气流与室内气流的热交换方式为全热交换,当热交换芯体42为显热交换芯体时,室外气流与室内气流的热交换方式为显热交换,当热交换芯体42为潜热交换芯体时,室外气流与室内气流的热交换方式为潜热交换。实际研究中,通常会把干空气中具有的热量叫做显热,把空气水蒸气中具有的热量叫做潜热,全热则包括显热和潜热,全热交换的过程既包括热量的交换也包括湿度的交换,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的过程通常只包括热量的交换,其中显热交换过程中物质不会发生相变,潜热交换过程中物质会发生相变,关于全热、显热和潜热的更详细的热交换过程和热交换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均以热交换芯体42为全热交换芯体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芯体42中设有独立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机部件43中设有独立的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其中,新风入口4111、第一风道、第三风道和新风出口4112连通以限定出新风流路,排风入口4113、第二风道、第四风道和排风出口4114连通以限定出排风流路,由此新风模块4工作时,室外气流可沿着新风流路流动,室内气流可沿着排风流路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新风流路而言,第一风道与新风入口4111的连通、第一风道与第三风道的连通、以及第三风道与新风出口4112的连通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连接管路实现,或者由风道件41的风道411自身结构限定来实现;对于排风流路而言,第二风道与排风入口4113的连通、第二风道与第四风道的连通、以及第四风道与排风出口4114的连通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连接管路实现,或者由风道件41的风道411自身结构限定来实现。至于采取哪种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新风入口4111和排风出口4114设置在风道件41的后侧壁上,且间隔排布,由此结构形式简单,便于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风道41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腔室4115、第二腔室4116、第三腔室4117和第四腔室4118,第一腔室4115与排风入口4113连通,第二腔室4116内设有热交换芯体42,第二腔室4116与新风入口4111连通,第三腔室4117内设有风机部件43,第四腔室4118分别与新风出口4112和排风出口4114连通,由此可使得新风模块4的整体结构变得紧凑,以减小占用的空调器100的内部空间。
具体而言,参照图3,第一腔室4115、第二腔室4116、第三腔室4117和第四腔室4118从下到上依次排布且互相连通,当新风模块4启动时,风机部件43开始工作,一部分室外空气会通过新风入口4111流向位于第二腔室4116的热交换芯体42的第一风道,一部分室内空气会通过排风入口4113经由第一腔室4115流向位于第二腔室4116的热交换芯体42的第二风道,这两股气流在热交换芯体42内发生热交换,然后室外气流再被风机部件43抽取流入第三风道,室内气流再被风机部件43抽取流入第四风道,最后室外气流经由第四腔室4118从新风出口4112排出,室内气流经由第四腔室4118从排风出口4114连通。
此外,对于第一腔室4115、第二腔室4116、第三腔室4117和第四腔室4118而言,有的腔室主要供气流流动,比如第一腔室4115和第四腔室4118,有的腔室主要用于安放相关部件,比如第二腔室4116用于安放热交换芯体42,第三腔室4117用于安放风机部件43,由于第一腔室4115、第二腔室4116、第三腔室4117和第四腔室4118沿上下方向排布,因此使得新风模块4能更好地与机壳2的内部空间适配,而且也方便安装热交换芯体42和风机部件4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腔室4115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通口41151,多个通口41151限定出排风入口4113,由此结构形式简单,而且与在第一腔室4115的侧壁上直接开设一个大的排风入口4113相比,这种结构形式使得风道件41仍能保持较高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机壳2上设有室内进风口23,室内进风口23与排风入口4113连通。具体地,室内进风口23与排风入口4113正对,由此,方便室内排风气流的进风。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包括底座1,机壳2安装于底座1上,其中底座1上设有室内进风口23,室内进风口23与排风入口4113连通,也就是说,室内进风口23还可以设置在底座1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进行组合。例如,室内进风口23可以既设置在机壳2上,也可设置在底座1上,从而可扩大室内进风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腔室4116的一侧敞开,热交换芯体42通过第二腔室4116的敞开侧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腔室4116内,由此方便热交换芯体42的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风机部件43包括蜗壳431和设于蜗壳431内的风轮432,蜗壳43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433,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间隔开,出风口433朝向第四腔室4118,其中室外气流和室内气流一个可经由第一进风口进入蜗壳431内,另一个可经由第二进风口进入蜗壳431内,然后再分别从出风口433流向第四腔室4118,由此结构形式简单,便于实现。
具体而言,例如,蜗壳431内限定出上述的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其中第三风道分别与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433连通,第四风道分别与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433连通,即第三风道可第四风道可以共用一个出风口433,当然,也可在出风口433内设置一个分隔件将出风口433分成两个子风口,一个子风口与第三风道连通,一个子风口与第四风道连通,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发生混合。此外,这里对风轮432的数量也不作限制,风轮43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风轮432为两个,其中在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内分别设置一个风轮432,只要风轮432工作能驱使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流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蜗壳431上还设有过滤件434,过滤件434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处,以用于对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过滤件434与蜗壳431可拆卸相连,由此方便过滤件434的拆装以便于后续对过滤件434进行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腔室4117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安装板414,蜗壳431包括第三安装板4311,第三安装板4311与第二安装板414可拆卸相连,由此可实现风机部件43与风道件41的安装。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6和图7,第二安装板414共有四个,第三腔室4117的左侧设有两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安装板414,第三腔室4117的右侧设有两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第二安装板414,蜗壳431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三安装板4311,左侧的第三安装板4311位于左侧的上下两个第二安装板414的前方并与这两个第二安装板414可拆卸相连,右侧的第三安装板4311位于右侧的上下两个第二安装板414的前方并与这两个第二安装板414可拆卸相连。
实际应用中,第三安装板4311与第二安装板414通过螺钉可拆卸相连,由此结构形式简单,便于实现。当然第三安装板4311与第二安装板414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可拆卸相连,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安装板414和第三安装板4311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二定位孔43111,另一个上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定位柱4141与第二定位孔43111配合。具体而言,这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二安装板414上设有第二定位孔43111,第三安装板4311上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定位孔43111中与第二定位孔43111配合;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安装板414上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第三安装板4311上设有第二定位孔43111,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定位孔43111中与第二定位孔43111配合;第三种情况是第二安装板414上既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也设有第二定位孔43111,而第三安装板4311上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和第二定位孔43111,其中,第二安装板414上的第二定位柱4141***第三安装板4311上的第二定位孔43111中与第二定位孔43111配合,第三安装板4311上的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安装板414上的第二定位孔43111中与第二定位孔43111配合。
具体地,例如,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安装板414上设有第二定位柱4141,第二定位柱4141向前延伸,第三安装板4311上设有第二定位孔43111,第二定位柱4141***到第二定位孔43111中,由此在安装风机部件43时,第二定位柱4141与第二定位孔43111的配合可对风机部件43起到一个预定位的作用,方便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四腔室4118中设有隔板415,隔板415将第四腔室4118分隔成第一子腔室41181和第二子腔室41182,第一子腔室41181和第二子腔室41182均与第三腔室4117连通,第一子腔室41181与新风出口4112连通,第二子腔室41182与排风出口4114连通,由此室外气流可通过第一子腔室41181从新风出口4112流出,室内气流可通过第二子腔室41182从排风出口4114流出,设置的隔板415可避免室外气流和室内气流发生混合。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图4和图7,第一子腔室41181与第三风道连通,第二子腔室41182与第四风道连通,由此室外气流从第三风道吹出后便可直接流向第一子腔室41181,室内气流从第四风道吹出后便可直接流向第二子腔室41182。
具体应用中,为了便于控制以及防止气流窜流等,还可在相关的流路上设置阀门。例如,可在第二子腔室41182与排风出口4114设置一个阀门以控制第二子腔室41182与排风出口4114之间通路的连通或关闭,当不需要排风时,可控制阀门关闭,当需要排风时,控制阀门打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出口4114处可设置导流件,机壳2上设有新风出口4112,导流件适于将排风出口4114送出的室外新风气流导向至新风出口411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新风出口4112的具***置不作限制,例如新风出口4112可设于机壳2的前侧、后侧、左侧或者右侧等等。
当然,除了上述中机壳2上单独设置新风出口4112以进行室外气流的出风的形式外,还可采用其他形式进行室外气流的出风。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模块3具有换热风道411,导流件适于将排风出口4114送出的室外气流导向至换热风道411,也就是说,在这种结构形式下,室外气流可以混入换热气流中并随换热气流一起吹出,由此使得机壳2上不需要开设单独的新风出口4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开关门6,第二子腔室41182的一侧敞开,开关门6遮挡在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由此当新风模块4工作时,室内气流会流向与第二子腔室41182连通的排风出口4114,而不会从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漏风。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和图3,第二子腔室41182的前侧以及第一子腔室41181的前侧均敞开,由此便于风道件41的加工成型,其中,第一子腔室41181的前侧敞开限定出排风出口4114,为了防止出现室内气流排风时从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流出导致漏风,可与空调器100的开关门6进行配合,开关门6可遮挡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需要说明的是,开关门6可以是一直遮挡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也可以仅是在新风模块4工作时遮挡第二子腔室41182的敞开侧,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水平”、“竖向”、“竖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和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新风模块与所述换热模块沿上下方向排布,所述新风模块包括风道件、热交换芯体和风机部件,所述风道件具有风道以及与所述风道连通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所述热交换芯体和所述风机部件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部件工作以使从所述新风入口流入的室外气流和从所述排风入口流入的室内气流在所述热交换芯体内发生热交换后再分别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设于所述机壳内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机壳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所述立柱,所述风道件位于两侧的所述立柱之间并与所述立柱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的相对的两外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与两侧的所述立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对应的所述立柱的前侧并与对应的所述立柱可拆卸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和与所述立柱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另一个上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所述热交换芯体,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所述第三腔室内设有所述风机部件,所述第四腔室分别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开的通口,多个所述通口限定出所述排风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件包括蜗壳和设于蜗壳内的风轮,所述蜗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间隔开,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第四腔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蜗壳包括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可拆卸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腔室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四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和所述第二子腔室均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室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室与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或
所述空调器包括底座,所述机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入口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与所述立柱为分体结构;或所述机壳与所述立柱构造成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器和换热风机组件,沿换热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换热风机组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所述换热风机组件为单贯流风机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的下方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的下方设有所述新风模块,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与所述机壳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机壳的总高度为L2,L1/L2为1/6~1/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L1/L2为2/9~7/18。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包括与所述换热模块相对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新风模块相对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比为1/5~7/1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比为2/7~7/11。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为一体件。
CN202021641523.1U 2020-08-07 2020-08-07 空调器 Active CN212746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1523.1U CN212746706U (zh) 2020-08-07 2020-08-07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1523.1U CN212746706U (zh) 2020-08-07 2020-08-07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6706U true CN212746706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41523.1U Active CN212746706U (zh) 2020-08-07 2020-08-07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67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876A (zh) * 2021-10-09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4876A (zh) * 2021-10-09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6667913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CN212746706U (zh) 空调器
CN11358723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023297A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4664997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0921587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576541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7083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197702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357165U (zh) 空调机组
CN2193677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60722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7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2U (zh) 空调器
CN2158320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346968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76539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7636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544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2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267516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