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4630U -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34630U
CN212534630U CN202020959602.0U CN202020959602U CN212534630U CN 212534630 U CN212534630 U CN 212534630U CN 202020959602 U CN202020959602 U CN 202020959602U CN 212534630 U CN212534630 U CN 212534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fabricated
wall
prefabricated wall
leaf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96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钊
张猛
孙海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596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34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34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34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预制墙构件及连接结构,预制墙构件包括墙主体以及凸起部。墙主体包括墙叶板和增强件,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墙叶板内;凸起部设置于墙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凸起部的端部形成支撑平面。本公开的预制墙构件不需要增加底部模板,节省现场支设模板工作量,效率高。可在本层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浇筑前吊装上层预制墙构件,缩短施工工期的同时保证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构件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但是现有预制构件,例如预制墙体构件,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吊装困难、装配复杂、需要大量人工和时间进行调整,费时费力。例如,现有的预制墙结构,在预制墙构件的竖向连接(与预制楼板的水平接缝)处,预制墙构件底部需要预留叠合楼板的现浇段,该种连接结构形式虽然质量可控、效果可视,但是预制墙构件吊装就位后需要增加底部模板,增加工地现场工作量,浪费人工、降低效率,且为了避免上层预制墙板的自重对叠合楼板的现浇混凝土的影响,上层预制墙板必须待本层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吊装,施工流水被打断,增加工程建设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预制墙构件,包括:
墙主体,所述墙主体包括墙叶板和增强件,所述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墙叶板内;
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墙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凸起部的端部形成支撑平面。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墙主体包括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所述第一叶板和所述第二叶板间隔设置形成间隔腔体;
所述增强件包括第一增强件、第二增强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第一叶板内,所述第二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第二叶板内,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叶板与所述第二叶板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叶板和所述第二叶板;
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板或所述第二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部内埋设有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墙叶板内。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加强构件包括纵筋和横筋,所述纵筋和所述横筋连接,所述纵筋从所述凸起部内延伸至所述墙主体内。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纵筋与所述横筋垂直。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第一加强构件,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第二加强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叶板内,所述第二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叶板内。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相对应。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进一步包括拉筋,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一种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
水平单元;
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预制墙构件,所述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支撑在所述水平单元上,使所述墙主体与所述水平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现浇混凝土,连接所述水平单元与所述预制墙构件;
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所述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包括:
第一预制墙构件、第二预制墙构件,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一预制腔体,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二预制腔体,所述第一预制腔体与所述第二预制腔体相对应设置,所述水平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的顶部,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支撑在所述水平单元上,使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与所述水平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墙体连接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腔体与所述第二预制腔体内;
现浇混凝土,连接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和所述水平单元;
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所述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叠合墙预制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其中凸起内设置有加强构件。
图5、图6和图7是加强构件的三种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9、图14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其中剖面位置经过凸起。
图10、图15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其中剖面位置没有经过凸起。
图11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12a至图12c依次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第一种实施过程的不同状态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依次是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第二种实施过程的不同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叶板;2-第二叶板;3-连接件;4-凸起;5-空腔;6-纵筋; 7-横筋;8-斜筋;9-叠合楼板预制件;10-楼板上部钢筋;11-墙体连接件;12-上层预制墙构件;13-下层预制墙构件;14-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15-叠合墙现浇混凝土;16-垫块;17-墙主体;18-增强件;19-水平单元;20-加强构件;21-第一增强件;22-第二增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在本公开的申请文件中,为便于描述预制墙构件以及连接结构的位置关系,以预制墙构件施工到位后的方位为标准,将预制墙构件的上下高度方向称为竖向,顶部、底部、上侧和下侧等基于墙体构件的竖向确定。将预制墙构件的水平宽度方向称为横向。将预制墙构件朝向所围成的建筑物外部空间的方向称为向外,朝向所围成的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方向称为向内,内、外、内侧和外侧等基于该内外方向确定。从预制墙构件外侧面到内侧面的方向为厚度方向,也就是与墙面垂直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参见图1所示的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了一种预制墙构件,包括墙主体17 以及凸起部,例如凸起4。墙主体17包括墙叶板和增强件18,墙叶板可以采用混凝土预制形成,增强件18至少部分预埋在墙叶板内。凸起部设置于墙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例如可以在墙叶板的底面设置凸起 4,凸起部的端部形成支撑平面,用来支撑起墙叶板。
在一个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图3所示的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面剖视图,墙主体17可以包括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均采用混凝土预制形成,第一叶板1 和第二叶板2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空腔5。空腔5内用于现场浇筑混凝土与预制的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结合形成叠合墙。本公开所说的叠合墙包括叠合墙预制件和在空腔5中浇筑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墙现浇混凝土15)。本申请中设定:在墙体施工到位后,第一叶板1 位于外侧,第二叶板2位于内侧。增强件18可以包括第一增强件21、第二增强件22和连接件3,第一增强件21至少部分预埋在第一叶板1 内,第二增强件22至少部分预埋在第二叶板2内,连接件3设置在第一叶板1与第二叶板2之间,用于连接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通过连接件3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连接件 3的两侧分别与埋设在第一叶板1的第一增强件21和埋设在第二叶板 2的第二增强件22连接形成整体结构。
增强件18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内的纵向筋和横向筋,以及与纵向筋和横向筋所在平面垂直的连接筋,连接筋横向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之间形成拉接。也可以包括纵向筋和钢筋网片,纵向筋分别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内,钢筋网片拉接纵向筋起到连接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的作用。也可以是纵向筋、横向筋以及桁架钢筋,纵向筋和横向筋分别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内,连接钢筋组件采用桁架钢筋,桁架钢筋分别与横向筋和纵向筋连接,从而将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连接。也可以包括单独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之间的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两侧分别埋入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内。也可以包括单独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之间的梯子钢筋,梯子钢筋的两侧分别埋入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内。以上所说的这些钢筋、钢筋网片或桁架钢筋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焊接、绑扎等方式连接。
凸起部设置于第一叶板1或第二叶板2的至少一个侧面。例如在第一叶板1的底部设置凸起4或者在第二叶板2的底部设置凸起4,或者凸起4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的底部。凸起 4的作用是将第一叶板1或第二叶板2支撑在下方的水平单元19,例如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使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底部没有凸起4 的位置与叠合楼板预制件9之间形成一定间距的空隙,以便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设置楼板上部钢筋10时通过底部空隙横向穿过第一叶板 1和第二叶板2底部。本公开所说的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楼板预制件9和上面浇筑的现浇混凝土(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14),现浇混凝土将楼板上部钢筋10和空隙均填埋。
本公开的预制墙构件在墙主体17的底部设置凸起4,在现场施工时,通过凸起4支撑在水平单元19如楼板预制件上,在墙主体17底部没有凸起4的地方和楼板预制件之间形成空隙,通过空隙穿设楼板上部钢筋10,不需要增加底部模板,节省现场支设模板工作量,效率高。同时上层预制墙构件12的自重由叶板和楼板预制件传递至下层预制墙构件13,可在本层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14浇筑前吊装上层预制墙构件12,缩短施工工期的同时保证安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凸起4可以由混凝土形成;第一叶板1和第二叶板2在预制时与底部的凸起4一体形成。通过混凝土将叶板和凸起4一起预制形成,工艺简单,整体受力性能好。
进一步的,第一叶板1的底部和第二叶板2的底部均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凸起4,且第一叶板1底部的凸起4与第二叶板2底部的凸起4 位置相对。从图1的正面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内侧和外侧叶板上的凸起4位置对应一致。设置多个凸起4可以更均匀的分散整体的受力。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所示,凸起部内埋设有加强构件20,加强构件20至少部分延伸至墙叶板内。也就是说,凸起4 内可以埋设有加强构件20。由于施工时凸起4需要承担整个预制墙构件的重量,且在吊装和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会碰撞到凸起4,加强构件 20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凸起4的结构强度,避免被碰坏或损坏。加强构件20的实施方式有多种,只要起到增强凸起4结构强度的作用即可,例如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加强构件20的三种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加强构件20可以包括纵筋6,纵筋6是竖直设置在凸起4内的钢筋,纵筋6从凸起4内延伸到第一叶板1或第二叶板2内。纵筋6的底部接近凸起4的底部,纵筋6向上竖直延伸,伸入到叶板内。在该实施方式中,如果叶板内设置有叶板加强筋,例如在叶板内竖直设置的纵向筋,可以在预制叶板时将与凸起4位置对应的纵向筋延伸到接近凸起4的底部,不需要在凸起4内单独设置纵筋6。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加强构件20可以包括纵筋6和横筋7。纵筋6和横筋7连接,纵筋6和横筋7可以倾斜设置在凸起4内。纵筋6从凸起4内延伸到墙主体17内,例如,延伸到第一叶板1或第二叶板2内;纵筋6的底部接近凸起4的底部,纵筋6 向上竖直延伸,伸入到叶板内。可选的,纵筋6与横筋7也可以相互垂直。即横筋7埋设在凸起4内与纵筋6垂直。同样,可以在预制叶板时将与凸起4位置对应的纵向筋延伸到接近凸起4的底部,只需要在凸起4内单独设置横筋7。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加强构件20还可以包括纵筋6、横筋7和斜筋8。纵筋6是竖直设置在凸起4内的钢筋,横筋 7是水平设置在凸起4内的钢筋,斜筋8是倾斜设置在凸起4内的钢筋。纵筋6从凸起4内延伸到第一叶板1或第二叶板2内;纵筋6的底部接近凸起4的底部,纵筋6向上竖直延伸,伸入到叶板内。横筋 7埋设在凸起4内与纵筋6垂直;斜筋8埋设在凸起4内并与纵筋6、横筋7倾斜相交。同样,可以在预制叶板时将与凸起4位置对应的纵向筋延伸到接近凸起4的底部,只需要在凸起4内单独设置横筋7和斜筋8。
需要说明的是,图5至图7所示的加强构件20的实施方式中,显示的是主视图,不能看到在厚度方向的结构,在厚度方向上,凸起4 内的纵筋6、横筋7或斜筋8可以间隔排列并通过厚度方向的连接筋依次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图15所示的侧面剖视图,凸起4的高度与叠合楼板的现浇混凝土厚度相同。如果凸起4高度大于现浇混凝土厚度,则浇筑后会留有空隙;如果凸起4高度太低则会影响楼板上部钢筋10的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凸起部可以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设置于第一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例如在第一叶板底部设置第一凸起4。第二凸起部设置于第二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例如在第二叶板底部设置第二凸起4。第一凸起部包括第一加强构件20,第二凸起部包括第二加强构件20,第一加强构件 20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叶板内,第二加强构件20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叶板内。
进一步的,第一凸起部的位置与第二凸起部的位置相对应。该设置方便留出足够的空间使水平单元钢筋穿过。
进一步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进一步包括拉筋(图中未示出),例如,第一叶板底部设置的第一凸起4与第二叶板底部设置的第二凸起4位置相互对应,在第一凸起4和第二凸起4之间横向的设置拉筋,用于将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连接形成受力整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参见图8所示的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正面示意图以及图9、图14和图10、图15所示的侧面剖视图,提供了一种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水平单元19、预制墙构件、现浇混凝土以及水平单元钢筋。预制墙构件采用本公开前面描述的预制墙构件,水平单元19位于下方。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凸起部,凸起部支撑在水平单元19上,使墙主体17与水平单元19之间形成间隙。现浇混凝土连接水平单元19与预制墙构件。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间隙从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可以包括第一预制墙构件、第二预制墙构件、墙体连接件、现浇混凝土以及水平单元钢筋。第一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一预制腔体,第二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二预制腔体,第一预制腔体与第二预制腔体相对应设置,水平单元19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构件的顶部,第二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凸起部,凸起部支撑在水平单元19上,使第二预制墙构件与水平单元19之间形成间隙。墙体连接件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预制腔体与第二预制腔体内。现浇混凝土连接第一预制墙构件、第二预制墙构件和水平单元19。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间隙从第二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中的预制墙构件采用叠合墙预制件,水平单元19采用叠合楼板,水平单元钢筋为楼板上部钢筋10。连接结构包括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下预制墙构件、楼板上部钢筋 10以及墙体连接件11。预制墙构件叶板的底部设置有凸起4。连接结构中,在竖直方向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层预制墙构件12和下层预制墙构件13。由于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楼板预制件9和上面浇筑的现浇混凝土(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14),因此叠合楼板预制件9的厚度小于叠合楼板的厚度。在施工时先将叠合楼板预制件9吊装设置到位,叠合楼板预制件9支撑在下方的预制墙构件上,即将叠合楼板预制件 9吊装支撑在下层预制墙构件13的内侧叶板和外侧叶板上。然后再吊装设置上层预制墙构件12,上方的预制墙构件的底部凸起4支撑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即上层预制墙构件12的内侧叶板和外侧叶板底部的凸起4支撑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上层预制墙构件12的重量通过凸起4和叠合楼板预制件9传递到下叠合墙的内侧和外侧叶板上,因此,不需要等到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即可吊装设置叠合楼板预制件9和上层预制墙构件12,可实现连续施工。
楼板上部钢筋10从凸起4之间的间隙横向穿过预制墙构件的底部,用于埋设在叠合楼板的现浇混凝土中,参见图11所示的本公开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上层预制墙构件12通过凸起4支撑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上层预制墙构件12底部没有凸起4的地方与楼板预制件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该间隙可以穿设楼板上部钢筋10,不需要在上层预制墙构件12底部另设模板,减少了现场支设模板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墙体连接件11的上部伸入到上方的预制墙构件的空腔5内,下部伸入到下方的预制墙构件的空腔5内,用于埋设在空腔5中的现浇混凝土中。墙体连接件11的作用是用来将上叠合墙与下叠合墙连接,增加连接结构的整体强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墙体连接件11可以采用钢筋、钢板或型钢。如图9和图10所示,墙体连接件11采用的是环形钢筋,在上、下层预制墙构件13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有多个环形钢筋。
以下结合图12a至图12c所示的连接结构第一种实施过程的不同状态示意图,来描述具体的施工过程,其中连接机构的纵向剖面呈十字形。
步骤1:下层预制墙构件13的空腔5中现浇混凝土浇筑至叠合墙顶后,将叠合楼板预制件9及墙体连接件11吊装就位(图12a)。
步骤2: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的顶部放置垫块16调平后,吊装上层预制墙构件12(图12b)。
步骤3: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绑扎楼板上部钢筋10后,浇筑叠合楼板的现浇混凝土及上层预制墙构件12的空腔5中的现浇混凝土 (图12c)。
重复以上步骤1-3继续施工。
以下结合图13a至图13c所示的连接结构第二种实施过程的不同状态示意图,来描述具体的施工过程,其中连接机构的纵向剖面呈丁字形。
步骤1:下层预制墙构件13的空腔5中现浇混凝土浇筑至叠合墙顶后,将叠合楼板预制件9及墙体连接件11吊装就位(图13a)。
步骤2: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的顶部放置垫块16调平后,吊装上层预制墙构件12(图13b)。
步骤3:在叠合楼板预制件9上绑扎楼板上部钢筋10后,浇筑叠合楼板的现浇混凝土及上层预制墙构件12的空腔5中的现浇混凝土 (图13c)。
重复以上步骤1-3继续施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墙主体,所述墙主体包括墙叶板和增强件,所述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墙叶板内;
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墙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凸起部的端部形成所述支撑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主体包括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所述第一叶板和所述第二叶板间隔设置形成间隔腔体;
所述增强件包括第一增强件、第二增强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第一叶板内,所述第二增强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第二叶板内,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叶板与所述第二叶板之间,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叶板和所述第二叶板;
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板或所述第二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内埋设有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墙叶板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括纵筋和横筋,所述纵筋和所述横筋连接,所述纵筋从所述凸起部内延伸至所述墙主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筋与所述横筋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叶板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第一加强构件,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第二加强构件,所述第一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叶板内,所述第二加强构件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叶板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位置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墙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进一步包括拉筋,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
9.一种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平单元;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预制墙构件,所述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支撑在所述水平单元上,使所述墙主体与所述水平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现浇混凝土,连接所述水平单元与所述预制墙构件;
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所述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预制墙构件、第二预制墙构件,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一预制腔体,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包括第二预制腔体,所述第一预制腔体与所述第二预制腔体相对应设置,所述水平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的顶部,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至少包括两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支撑在所述水平单元上,使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与所述水平单元之间形成间隙;
墙体连接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预制腔体与所述第二预制腔体内;
现浇混凝土,连接所述第一预制墙构件、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和所述水平单元;
水平单元钢筋,设置在所述现浇混凝土中,且通过所述间隙从所述第二预制墙构件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
CN202020959602.0U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Active CN212534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9602.0U CN21253463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9602.0U CN21253463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34630U true CN212534630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43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9602.0U Active CN21253463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346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2679B (zh) 叠合剪力墙预制件及其生产工艺
CN210597711U (zh) 叠合剪力墙连接结构、水平连接结构及竖向连接结构
CN110469001B (zh) 叠合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108978856B (zh) 一种装配式蜂窝梁板结构体系
CN110805169A (zh) 预制墙板的竖向缝拼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211114235U (zh) 叠合剪力墙
CN210002551U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框架结构
CN108571169B (zh) 工厂预制钢砼叠合剪力墙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
CN212534630U (zh)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CN210031897U (zh) 风机基础及风力发电机组
KR100990967B1 (ko) 조립형 교량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1459036B1 (ko) 층고저감형 단부보강 철골보 및 이를 이용한 수평구조체의 시공방법
CN212656456U (zh) 一种预制墙构件及其连接结构
KR200178874Y1 (ko) 조립식 pc콘크리트 벽체판넬
CN214117089U (zh) 一种空腔墙体
JP2003193544A (ja) コンクリート組立構造体
JPH0285450A (ja) プレキャスト床版の現場継手方法
JP3165363B2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床の接合構造
KR20220145443A (ko) 연결후프근을 이용한 피씨 더블월
CN111608311A (zh) 一种大跨度水平组合板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21236233U (zh) 一种新型空心板叠合剪力墙
CN216360839U (zh) 一种双层保温预制墙板
CN221073116U (zh) 叠合剪力墙连接节点
KR20140140954A (ko) 강재와 콘크리트 합성 거더교 및 그 시공방법
JP7476836B2 (ja) 合成構造および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206 1st floor, building 6,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1, building 6, No.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