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4614U -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54614U
CN212454614U CN202020808625.1U CN202020808625U CN212454614U CN 212454614 U CN212454614 U CN 212454614U CN 202020808625 U CN202020808625 U CN 202020808625U CN 212454614 U CN212454614 U CN 212454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intercooler
chamber
ai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86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大钧
隋巧光
左云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Auto Radi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Auto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Auto Radi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Auto Radi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86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54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54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54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属于汽车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该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中冷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中冷器的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中冷器的另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连通配合,以使冷却液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所述中冷器用于高温空气散热。本实用新型利用了中冷器高温部位换热性能高的优势,使得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在满足热交换性能的前提下,中冷器和水散热器的尺寸可做的更小,有效减小了热交换单元的重量和体积,实现了整个冷却***的效率的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内燃机发动机采用液冷方式,并配有涡轮增压器,冷却液使用水散热器冷却,增压空气使用空空中冷器冷却。发动机冷却***的温度分布通常为中冷器的进气部位温度最高、水散热器的温度其次、中冷器出气部位的温度最低。工作过程中,发动机的缸体热量被冷却液吸收,利用水泵动力将冷却液输送到外部的水散热器,外部的水散热器再通过冷却风扇将热量交换到自然界中;发动机的进气经过涡轮增压器增压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空空中冷器,再通过冷却风扇将热量交换到自然界中,冷却后的增压空气进入发动机燃烧。在现实中,水散热器和空空中冷器通常布置在一起,按照冷却空气依次通过的顺序划分,主要有串列式和并列式两种结构,而卡车上多采用串列式的布置结构。
现有技术中低温冷却空气经过最多两次换热就被冷却风扇吹离冷却模块,升温小、换热不充分,不能带走足够多的热量,尤其是传统技术中使用同一个温度的冷却空气同时对中冷器芯体的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降温,对中冷器高温部分的大温差换热优势利用不充分,对低温换热后的冷却空气没有再次利用或再次利用不充分,浪费了低温冷却空气;经过水散热器芯体的冷却空气没有被再次利用。现有技术没有充分利用各个热交换器的温度场分布特点,这些缺点导致了采用现有技术的冷却模块换热效率低、体积大、重量大、冷却风扇能耗高、噪音大。在车内有限的空间内,给予冷却***的的空间往往无法满足苛刻的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旨在解决现有的冷却模块换热效率低、体积大、重量大、冷却风扇能耗高、噪音大的问题。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以及中冷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中冷器的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所述中冷器的另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连通配合,以使冷却液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
所述中冷器用于高温空气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散热器芯体、第一进水室、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室和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散热器芯体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一进水室,所述第一进水室连通有所述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散热器芯体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水室,所述第一出水室连通有所述第一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还包括所述第二散热器芯体、第二进水室、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室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散热器芯体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进水室,所述第二进水室连通有所述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散热器芯体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出水室,所述第二出水室连通有所述第二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中冷器还包括中冷器芯体、上气室、隔板、进气管、出气管和下气室,所述中冷器芯体的上方设置有所述上气室,所述上气室内设置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上气室分隔为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位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有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有所述出气管,所述中冷器芯体的下方设置有所述下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或所述第二出水管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管或所述第二出水管至少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两个散热器,充分利用了中冷器不同部位与散热器的温度场的分布特点,本实用新型利用了中冷器高温部位换热性能高的优势,使得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在满足热交换性能的前提下,中冷器和水散热器的尺寸可做的更小,有效减小了热交换单元的重量和体积,实现了整个冷却***的效率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的上气室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散热器、101-第一散热器芯体、102-第一进水室、103-第一进水管、104-第一出水室、105-第一出水管、2-第二散热器、201-第二散热器芯体、202-第二进水室、203-第二进水管、 204-第二出水室、205-第二出水管、3-中冷器、301-中冷器芯体、302- 上气室、3021-第一气室、3022-第二气室、303-隔板、304-进气管、305- 出气管、306-下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参照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包括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以及中冷器3。
第一散热器1设置在中冷器3的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第二散热器2设置在中冷器3的另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连通配合,以使冷却液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
中冷器3用于高温空气散热。
发动机内流出高温冷却液依次通过散热器进水管、进水室后流入散热器芯体进行冷却后依次通过出水室、出水管再回到发动机缸体内;增压热空气依次通过进气管、进气室后进入中冷器芯体进行冷却后依次经过出气室、出气管后再回到发动机缸体燃烧。在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串列式和并列式两种结构,其串列式是指散热器和中冷器前后布置,并列式是指散热器和中冷器并排布置,卡车上用的较多的是串列式结构,该种结构中中冷器芯体进气端里面的增压热空气温度很高、热量很大,冷却空气经过中冷器芯体进气端后升温大,大大恶化水散热器的冷却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散热器,两个散热器相连通,从而实现发动机完成水循环,并且,两个散热器交错布置在中冷器3的两侧,充分利用了中冷器3不同部位与散热器的温度场的分布特点,使得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在满足热交换性能的前提下,中冷器3和散热器的尺寸可做的更小,有效减小了热交换单元的重量和体积,实现了整个冷却***的效率的最大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的,第一散热器1还包括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第一进水室102、第一进水管103、第一出水室104 和第一出水管105,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水室 102,第一进水室102连通有第一进水管103,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出水室104,第一出水室104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05;冷却液在发动机缸体加热后,一部分冷却液经过第一进水管103、第一进水室102进入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然后通过第一出水室104、第一出水管105进入第二出水管20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的,第二散热器2还包括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第二进水室202、第二进水管203、第二出水室204 和第二出水管205,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进水室 202,第二进水室202连通有第二进水管203,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出水室204,第二出水室204连通有第二出水管205;冷却液在发动机缸体加热后,一部分冷却液经过第二进水管203、第二进水室202进入第二散热器芯体201完成换热后温度下降,然后通过第二出水室204、第二出水管205进入发动机缸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的,中冷器3还包括中冷器芯体301、上气室302、隔板303、进气管304、出气管305和下气室 306,中冷器芯体301的上方设置有上气室302,上气室302内设置有隔板303,隔板303将上气室302分隔为第一气室3021和第二气室3022,位于第一气室3021连通有进气管304,位于第二气室3022 连通有出气管305,中冷器芯体301的下方设置有下气室306;发动机工作时,被涡轮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空气,依次经过进气管304、第一气室3021进入到中冷器芯体301的进气侧完成第一次降温,然后经过下气室306进入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完成第二阶段的降温,再通过第二气室3022、出气管305进入发动机燃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的,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通过第一出水管105相连通,第一散热器1内的冷却液从第一出水管105流出进入第二出水室204,与第二散热器2内的冷却液汇合后经过第二出水管205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通过第二出水管 205相连通,第二散热器2内的冷却液从第二出水管205流出进入第一出水室104,与第二散热器2内冷却液汇合后经过第一出水管105 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的,第一出水管105至少为一个,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一出水室104可连接更多的第一出水管 105,实现水路互通,提高了冷却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第二出水管205至少为一个,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二出水室204可连接更多的第二出水管205,实现水路互通,提高了冷却效率。
具体的,该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的工作原理:冷却***工作时,冷却风扇吹入的低温冷却空气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吹向第二散热器2,冷却空气首先经过第二散热器芯体201,和第二散热器2内的高温冷却液进行换热,冷却液温度下降、冷却空气温度上升,完成冷却空气的第一次换热;一次升温后的冷却空气被冷却风扇吹离第二散热器芯体201,到达中冷器芯体301的进气侧和增压高温空气进行第二次换热;经过二次换热后的冷却空气温度很高,经过冷却风扇吹离中冷器芯体301带走热量;第二部分吹向第一散热器1,冷却空气首先经过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和一次降温后的增压空气进行换热,增压空气温度继续下降,冷却空气温度上升,完成一次换热,一次升温后的冷却空气被冷却风扇吹离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进入第一散热器芯体101和高温冷却液进行第二次换热,这部分冷却空气经过两次换热后温度升高,经过冷却风扇吹离第一散热器芯体101带走热量;在此降温的过程中,增压高温空气从涡轮增压器进入靠近第二散热器2的中冷器芯体301中,其温度很高,和经过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的冷却空气依旧有相当大的温差,一次升温后的冷却空气在中冷器芯体301的进气侧和增压高温空气进行二次换热,温度大幅度升高,然后被冷却风扇吹离中冷器芯体301又带走了相当大的热量;二次换热后的高温增压空气通过下气室306进入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携带的热量已经较少,降温后的高温增压空气在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和被冷却风扇初次吹入的低温冷却空气进行换热,增压空气进一步降温并经过第二气室3022和出气管305后进入发动机燃烧,这部分冷却空气换热后温度小幅度提升,并和发动机高温冷却液仍有较大温差,这部分冷却空气被冷却风扇吹离中冷器芯体301的出气侧后进入第一散热器芯体101,在这里和高温冷却液进行第二次换热,冷却空气温度再次提升并被吹离第一散热器芯体101带走热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以及中冷器(3);
所述第一散热器(1)设置在所述中冷器(3)的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所述第二散热器(2)设置在所述中冷器(3)的另一侧用于冷却液降温;
所述第一散热器(1)和所述第二散热器(2)连通配合,以使冷却液进入发动机缸体完成水循环;
所述中冷器(3)用于高温空气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还包括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第一进水室(102)、第一进水管(103)、第一出水室(104)和第一出水管(105),所述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一进水室(102),所述第一进水室(102)连通有所述第一进水管(103),所述第一散热器芯体(101)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出水室(104),所述第一出水室(104)连通有所述第一出水管(1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2)还包括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第二进水室(202)、第二进水管(203)、第二出水室(204)和第二出水管(205),所述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的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二进水室(202),所述第二进水室(202)连通有所述第二进水管(203),所述第二散热器芯体(201)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出水室(204),所述第二出水室(204)连通有所述第二出水管(2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3)还包括中冷器芯体(301)、上气室(302)、隔板(303)、进气管(304)、出气管(305)和下气室(306),所述中冷器芯体(301)的上方设置有所述上气室(302),所述上气室(302)内设置有所述隔板(303),所述隔板(303)将所述上气室(302)分隔为第一气室(3021)和第二气室(3022),位于所述第一气室(3021)连通有所述进气管(304),位于所述第二气室(3022)连通有所述出气管(305),所述中冷器芯体(301)的下方设置有所述下气室(30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1)和所述第二散热器(2)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105)或所述第二出水管(205)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105)或所述第二出水管(205)至少为一个。
CN202020808625.1U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Active CN212454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625.1U CN212454614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625.1U CN212454614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54614U true CN212454614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82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8625.1U Active CN212454614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546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67146B1 (ko) 차량용 쿨링모듈
CN205532833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
CN210509353U (zh) 一种内燃机用新型冷却***
WO2020238193A1 (zh) 一种新组合的车辆双循环冷却***
US20170335723A1 (en) Cool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Rejecting Heat From a Coupled Engine System and Rankine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CN111347929B (zh) 集成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973655A (zh) 车辆用冷却模块
CN213016535U (zh) 一种新型冷却***
CN212454614U (zh) 一种重卡用新型冷却***
CN113665334A (zh) 一种宽温域的车载散热***
CN206217625U (zh) 一种车辆及其冷却模块
CN210509352U (zh) 一种内燃机用新型冷却***
CN108146223A (zh) 一种汽车用高低温集成散热器
CN111794851A (zh) 一种新型冷却***
CN213392363U (zh) 一种采用板翅式芯体的内燃机发电机组散热器
CN211287873U (zh) 一种发动机散热冷却装置
CN206225500U (zh) 一种汽车用多股流板式换热器
CN212642889U (zh) 发动机冷却***和汽车
US20190024573A1 (en) Cooling Module
KR20120026177A (ko) 수냉식 열교환 시스템
CN200985825Y (zh) 多用途组合式散热器
CN204003074U (zh) 集成式车用冷却器
JP2014126315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KR102011269B1 (ko) 수랭식 인터쿨러
CN106247832A (zh) 一种汽车用组合式热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