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4119U - 触控结构和触控***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结构和触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4119U
CN212084119U CN202020926760.6U CN202020926760U CN212084119U CN 212084119 U CN212084119 U CN 212084119U CN 202020926760 U CN202020926760 U CN 202020926760U CN 212084119 U CN212084119 U CN 2120841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ouch
semi
light source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267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雪
丁卫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267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41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41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41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控***,触控结构包括:承载壳体、光源和第一调整组件,所述承载壳体开设有透光口;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口形成触控光膜;所述第一调整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一调整组件靠近所述透光口,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部分射向所述第一调整组件,经过所述第一调整组件产生扩展光束,所述扩展光束向所述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以扩展触控光膜的覆盖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加投影装置的两端位置的光线,使光线能够有效覆盖到触控区域,进而顺利完成信息输入。

Description

触控结构和触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控***。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交互产品的快速发展,触控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输入技术,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目前的触控技术多数采用实体按键或者触摸屏幕的方式,而这种实体按键或者触摸屏幕的方式占据较大安装空间,且摆放位置不够灵活。为此,通过投影装置在触控区域投影形成一层触控光膜,在触控光膜上点击触摸完成信息输入。但是这种触控光膜在靠近投影装置的两端位置光线不足,光线难以覆盖到触控区域,因此出现点击相应位置无法完成信息输入的情况。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靠近投影装置的两端位置光线不足,光线难以覆盖到触控区域,易出现点击相应位置无法完成信息输入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和触控***,旨在能够增加投影装置的两端位置的光线,使光线能够有效覆盖到触控区域,进而顺利完成信息输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包括:
承载壳体,所述承载壳体开设有透光口;
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口形成触控光膜;以及
第一调整组件,所述第一调整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一调整组件靠近所述透光口,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部分射向所述第一调整组件,经过所述第一调整组件产生扩展光束,所述扩展光束向所述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以扩展触控光膜的覆盖面。
可选地,所述承载壳体包括面向所述透光口的内壁,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内壁,所述内壁至所述透光口的方向为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括具有半反半透面的半反半透镜,所述半反半透面和所述出光方向的角度范围在0°~45°。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半反半透镜和第二半反半透镜,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和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靠近所述透光口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的半反半透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的半反半透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
可选地,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的第二调整组件,且所述第二调整组件靠近所述光源,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将接收到的所述光源的光线射向所述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一反射镜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镜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二反射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反射镜。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出光方向具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在0°~40°。
可选地,所述光源包括若干发光二极管,若干所述发光二极管等间距的排列于所述内壁。
可选地,所述承载壳体还包括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所述第一扩展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的光线反射方向,所述第二扩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的光线反射方向,所述第一扩展部和所述第二扩展部均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一扩展部和所述第二扩展部的开口均与所述透光口连通。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包括:相机和如上文所述触控结构,所述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触控光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光源设置在承载壳体的内部,在承载壳体的表面开设有透光口,光源发射的光线经过透光***出,形成一层光膜,即为触控光膜。靠近透光口的位置,在承载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调整组件。光源发射的光线部分会射向第一调整组件,第一调整组件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口的两端射出,从而增加透光口两端的出光数量,使光膜能够有效覆盖到触控区域,顺利完成信息输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光线传播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承载壳体 320 第二半反半透镜
110 透光口 330 半反半透面
120 第一扩展部 340 固定座
130 第二扩展部 40 第二调整组件
140 内壁 410 第一反射镜
20 光源 411 第一反射面
210 扩展光束 420 第二反射镜
30 第一调整组件 421 第二反射面
310 第一半反半透镜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包括:承载壳体10、光源20和第一调整组件30。
承载壳体10开设有透光口110;透光口110用于给光线透射出提供窗口,通常承载壳体10的材质为金属,当然也可以选择塑质材料,塑质材料的承载壳体10易于加工,比如注塑加工一体成型。同时,承载壳体10还能够提供一个安装空间,用于承载各种光学器件或电子器件等。通常透光口110设置在承载壳体10的侧面。
光源20设置于承载壳体10内部,光源20发射的光线经过透光口110形成触控光膜;具体地,在承载壳体10上还设置有电路板(图未示),电路板用于连接电源(图未示)。光源20设置于承载壳体10内部时,光源20还与电路板连接,电路板用于给光源20提供电力。当然,更具体的是电路板可以先设置在承载壳体10内部,光源20再连接设置在电路板上。一般透光口的形状直接影响触控光膜的形状。通常,透光口110为长方形设计,光源20发射的光线经过透光口110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光膜。
第一调整组件30设置于承载壳体10内部,且第一调整组件30靠近透光口110,光源20发射的光线部分射向第一调整组件30,经过第一调整组件30产生扩展光束210,扩展光束210向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以扩展触控光膜的覆盖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光源20设置在承载壳体10的内部,在承载壳体10的表面开设有透光口110,光源20发射的光线经过透光口110射出,形成一层光膜,即为触控光膜。靠近透光口110的位置,在承载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调整组件30。光源20发射的光线部分会射向第一调整组件30,第一调整组件30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口110的两端射出,从而增加透光口110两端的出光数量,使光膜能够有效覆盖到触控区域,顺利完成信息输入。
参阅图2和图3所示,承载壳体10包括面向透光口110的内壁140,光源20设置于内壁140,内壁140至透光口110的方向为光源20的出光方向,第一调整组件30包括具有半反半透面330的半反半透镜,半反半透面330和出光方向的角度范围在0°~45°。
具体地,承载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为矩形结构。可以理解为承载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为立方体形状。透光口110开设在其中一个侧面上。在面向透光口110的内壁140上设置光源20。也就是说光源20的发光面朝向透光口110,如此便于光源20发射的光线均匀经过透光口110。光源20发出的光线在射向第一调整组件30后,在半反半透镜的半反半透面330即发生发射现象又发生透射现象,反色的光线射向透光口110的两端,由透光口110的两端射出。透射的光线在穿透半反半透镜后,继续向前,从透光口110射出。设置半反半透镜能够保证光线从透光口110两端射出时,还能够减少光线损失,让更多的光线透射出去。出光方向是内壁140至透光口110的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内壁140所在平面至透光口110所在平面之间垂直路径是出光方向。
另外,为了保证透光口110两端的出光面能够覆盖位置灵活,还可以调整半反半透面330和出光方向的角度,该角度范围在0°~45°。角度接近0°时反射的光线逐渐减少,0°时没有反射光线。角度接近45°时反射的光线逐渐增多,45°时反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覆盖的角度也最大。再者,半反半透面330通常设置一层半反半透膜,可以是镀膜在上面,也可以是贴膜的方式。半反半透膜的透射和反射比例是可以调整的,通常是5比5,也可是7比3,或者是4比6等。第一调整组件30还包括固定座340,固定座340将第一调整组件30固定在承载壳体10内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调整组件30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靠近透光口110的中部。
具体的,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反射光线对方向不同。透光口110具有两个端部位置,第一半反半透镜310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反射向透光口110一端,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反射向透光口110另一端。将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设置于中部位置,能够使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接收到更多的光线,进而反射的光线也更多,便于在透光口110的两端形成有效的触控光膜,所述在透光口110的两端是指透光口1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半反半透镜310的半反半透面330沿出光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的半反半透面330沿出光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半反半透镜310。
由上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半反半透镜310的半反半透面330朝向透光口110一端倾斜设置,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的半反半透面330朝向透光口110的另一端倾斜设置。进一步的保证透光口110的两端均有光线射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触控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承载壳体10内部的第二调整组件40,且第二调整组件40靠近光源20,第二调整组件40将接收到的光源20的光线向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具体地,在设置第一调整组件30的基础上,在承载壳体10的内部还设置第二调整组件40。第二调整组件40的目的也将接收到的光源20的光线向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组件40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反射镜410和第二反射镜420,第一反射镜410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411,第二反射镜420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射面421,第一反射面411沿出光方向逐渐远离第二反射镜420,第二反射面421沿出光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反射镜410。第二调整组件40的调整光线出射方向的原理是只包括反射,没有包括透射。第一反射镜410和第二反射镜420设置的位置更加靠近光源20,因此第一反射镜410和第二反射镜420也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线,同时第一反射面411和第二反射面421的面积大于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的半反半透面330的面积,从而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射向透光口110两端的光线。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反射镜410和第二半反半透镜320反射的光线均射向透光口110同一端。第二反射镜420和第一半反半透镜310反射的光线均射向透光口110另一端。通过第二调整组件40的设置,增加了透光口110的出光数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411和第二反射面421与出光方向具有夹角,夹角范围在0°~40°。夹角趋近0°时,经第一反射面411和第二反射面421反射向透光口110两端的光线逐渐减少。夹角趋近40°时,经第一反射面411和第二反射面421反射向透光口110两端的光线逐渐增多。例如夹角为20°,通过调整夹角进而调整经第一反射面411和第二反射面421的光线反射方向,从而保证透光口110两端获得更大出光面。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缩小透光口110两端出射的光线。
在上述实施例中,光源20包括若干发光二极管,若干发光二极管等间距的排列于内壁140。在相关技术领域中,触控光膜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采用激光作为光源形成的触控光膜对人眼易产生强烈的刺激,甚至出现致盲的可能。而发光二极管为点状光源,发光角度更加分散,且发光二极管的光线相对更加柔和,点状光源的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更加分散,进而避免由于光强过高对人眼产生损伤。再者,需要指出的是,光源20也可以为线光源,线光源的延伸方向和透光口110平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承载壳体10还包括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第一扩展部120设置于第一半反半透镜310的光线反射方向,第二扩展部130设置于第二半反半透镜320的光线反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扩展部120设置于透光口110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扩展部130设置于透光口110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均设置有开口,且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的开口均与透光口110连通。设置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能够增加透光口110的出光范围。具体地,触控光膜是虚拟的输入方式,通常需要触控光膜形成范围较大的触控面积,为此经常需要透光口110的长度较长,如此才能获得较大的触控光膜。因此通过在承载壳体10上设置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且第一扩展部120和第二扩展部130的开口均与透光口110连通。进而光线经过扩大的透光口110,能够形成面积更大的触控光膜。另外在触控光膜上设置有工作区域,通常在工作区域输入相应的指令才是有效的,而更大的触控光膜便于规划设计更大的工作区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触控***,包括:相机和如上文所述触控结构,所述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触控光膜。通过相机拍摄获得触控光膜的位置,进而确定输入的具体指令。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包括:
承载壳体,所述承载壳体开设有透光口;
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透光口形成触控光膜;以及
第一调整组件,所述第一调整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且所述第一调整组件靠近所述透光口,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部分射向所述第一调整组件,经过所述第一调整组件产生扩展光束,所述扩展光束向所述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以扩展触控光膜的覆盖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壳体包括面向所述透光口的内壁,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内壁,所述内壁至所述透光口的方向为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括具有半反半透面的半反半透镜,所述半反半透面和所述出光方向的角度范围在0°~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半反半透镜和第二半反半透镜,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和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靠近所述透光口的中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的半反半透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的半反半透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壳体内部的第二调整组件,且所述第二调整组件靠近所述光源,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将接收到的所述光源的光线向所述触控光膜的两侧射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一反射镜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镜具有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反射镜,所述第二反射面沿所述出光方向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反射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出光方向具有夹角,所述夹角范围在0°~40°。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若干发光二极管,若干所述发光二极管等间距的排列于所述内壁。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壳体还包括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所述第一扩展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的光线反射方向,所述第二扩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半反半透镜的光线反射方向,所述第一扩展部和所述第二扩展部均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一扩展部和所述第二扩展部的开口均与所述透光口连通。
10.一种触控***,其特征在于,包括:相机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中一项所述触控结构,所述相机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触控光膜。
CN202020926760.6U 2020-05-26 2020-05-26 触控结构和触控*** Active CN2120841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6760.6U CN212084119U (zh) 2020-05-26 2020-05-26 触控结构和触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6760.6U CN212084119U (zh) 2020-05-26 2020-05-26 触控结构和触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4119U true CN212084119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5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26760.6U Active CN212084119U (zh) 2020-05-26 2020-05-26 触控结构和触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41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453B2 (en) Projection module and terminal
US20230205369A1 (en) Input device
TW201411455A (zh) 利用散射性傳導元件於觸控感應系統中進行光學耦合
TWI592707B (zh) 背光模組
WO2005061957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274827B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deflecting element configuration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2375621B (zh) 光学导航设备
CN212084119U (zh) 触控结构和触控***
EP4187436A1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7242450A (ja) 光源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表示装置
JP3562395B2 (ja) 光学情報読取装置
JP6826757B2 (ja) 乗物用照明装置
CN114034020B (zh) 灯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JPH11144514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2029247A (zh) 發光鍵盤及其發光模組
CN111522474B (zh) 触控结构和触控***
JP6590045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2525684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JP4241336B2 (ja) 表示装置
JP2009064656A (ja) 面状照明装置
ITVR20110104A1 (it) Dispositivo di visualizzazione di simboli grafici
KR101148670B1 (ko) 레이져 네비게이션 모듈
CN215986827U (zh) 光学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JPWO2011052379A1 (ja) 導光ユニット及び入力装置
KR100775844B1 (ko) 하프 미러를 활용한 조명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