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4107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4107U
CN211854107U CN202020462612.3U CN202020462612U CN211854107U CN 211854107 U CN211854107 U CN 211854107U CN 202020462612 U CN202020462612 U CN 202020462612U CN 211854107 U CN211854107 U CN 211854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side wall
communication groov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26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26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54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4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4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面板和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源板(40)和散热风机(30),散热风机(30)具有连接至电源板(40)的导线(50),容置腔内设置有导风板(60),导风板(60)将容置腔至少分为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导风板(6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的连通槽(70);至少部分导线(50)穿过连通槽(70)且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4)中,第二容置腔(14)内靠近连通槽(70)的槽口(71)处设置有限位件(80)。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连通散热风机与电源板的导线的设置稳定性,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电磁烹饪器具,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主要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顶部的面板,壳体和面板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和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一般包括线圈盘和电路板,发热元件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处,散热风机将容置腔外部的风流通过壳体上的进风口引入容置腔内并引至发热元件所在位置,利用风流带走聚集在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从而避免其工作温度过高,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散热风机与容置腔内的控制板通过导线连通,从而保证散热风机与控制板之间的电信号传输,实现对散热风机工作状态的控制。
然而连通散热风机与控制板的导线易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风机叶片的转动过程影响导线的设置稳定性,甚至损坏导线,从而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并且降低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有效提高连通散热风机与电源板的导线的设置稳定性,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和面板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源板和散热风机,散热风机具有连接至电源板的导线,容置腔内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将容置腔至少分为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散热风机和电源板均位于第一容置腔中,至少部分导风板靠近散热风机的外周设置,且导风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连通槽。
至少部分导线穿过连通槽且位于第二容置腔中,第二容置腔内靠近连通槽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散热风机的外周的导风板上设置连通槽,从而导通散热风机所在位置和电源板所在位置;通过将连通电源板和散热风机的导线穿设连通槽并且通过第二容置腔布线,从而便于导线在容置腔内固定,有效避免第一容置腔中电源板与导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者短接问题;通过在导线和连通槽的槽口之间设置限位件,利用限位件将导线卡设在连通槽中,从而避免导线在散热风机工作过程中脱出连通槽,从而提高导线设置的稳定性,减少导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可以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维持其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二容置腔内远离连通槽的一侧设有卡线件,导风板远离连通槽的一侧设置有缺口,和/或,至少部分导线穿设缺口与第一容置腔中的电源板电性连接。
通过设置卡线件可以提高保证在第二容置腔中按照预设路径布线,避免出现导线缠绕的问题,通过设置缺口可以便于第二容置腔中的导线与第一容置腔中的电源板连接。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散热风机包括风机支架和设置在风机支架上的风机本体;导线与散热风机的连接点位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连通槽的槽底低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限位件在连通槽内的设置高度低于或等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这样可以避免由散热风机底部引出的导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保证导线的安装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至少部分限位件位于连通槽中。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限位件对导线的限制效果,并且提高限位件在连通槽中设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连通槽的宽度由槽口一端向槽底一端逐渐减小。这样的设置便于导线卡入连通槽,并且减小设置连通槽的导风板的脱模难度。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连通槽的槽底宽度的范围为1-5mm。这样的连通槽的槽底宽度可以保证单根或双根导线稳定的穿设连通槽。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限位件与连通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0mm。这样的设置可以限位件与连通槽之间具有充足的空间供导线穿设,并且保证限位件对导线形成稳定的卡设状态。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位于连通槽内的限位件的宽度范围为5-20mm。这样的限位件宽度可以保证限位件能够稳定的卡设在连通槽中。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位于连通槽内的限位件和连通槽之间过盈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限位件在连通槽中卡设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导线在散热风机工作中受到影响脱出连通槽。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二容置腔内设置有灯板,灯板包括灯板支架和设置在灯板支架上的灯板本体,灯板支架上设置有延伸至连通槽的槽口处的延伸部,延伸部形成限位件。和/或,至少部分延伸部的端部卡设在连通槽中。
通过灯板支架的延伸部卡设连通槽并形成限位件,可以利用灯板支架限制导线的移动,减小容置腔中结构的复杂度,提高灯板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底壳的侧壁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段、第二侧壁段、第三侧壁段和第四侧壁段,导风板的两端朝第一侧壁段和第三侧壁段延伸。
部分第一侧壁段、第二侧壁段、部分第三侧壁段和导风板共同围成第一容置腔,部分第一侧壁段、第四侧壁段、部分第三侧壁段和导风板共同围成第二容置腔。
第四侧壁段和部分第一侧壁段上设置有连通第二容置腔和外部的进风孔。
至少部分导风板围设在散热风机外周,导风板靠近散热风机处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连通进风孔和散热风机。
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进风口,便于经过进风孔的风流流至散热风机处,并对散热风机的进风风流起到引导作用,提高了散热风流的风流利用率和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底壳和/或面板上设置有筋板,筋板的端部延伸至连通槽中,筋板形成限位件。和/或,至少部分筋板卡设在连通槽中。
通过在底壳和/或面板上设置筋板,利用筋板卡设导线实现限制导线移动的效果,提高导线在容置腔中的设置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2中A部分的细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灯板和散热风机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4中B部分的细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中C部分的细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连通槽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11-进风孔;
12-出风孔;
13-第一容置腔;
14-第二容置腔;
15-第一侧壁段;
16-第二侧壁段;
17-第三侧壁段;
18-第四侧壁段;
20-灯板;
21-灯板支架;
22-灯板本体;
30-散热风机;
31-风机支架;
32-风机本体;
40-电源板;
50-导线;
60-导风板;
61-缺口;
62-卡线件;
70-连通槽;
71-槽口;
72-槽底;
80-限位件;
9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2中A部分的细节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灯板和散热风机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4中B部分的细节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中C部分的细节图。
现有电磁炉中散热风机与容置腔内的电源板通过导线连通,利用导线为散热风机供电,并且将电源板产生的控制信号传输给散热风机,或将散热风机的工作信号反馈至电源板,从而实现电源板与散热风机之间的电信号传输,实现对散热风机工作状态的控制。连通两者的导线一般是排布在容置腔中的布线区域内,虽然布线区域中一般会沿着布线路径上设置多个卡线扣,但是导线引出散热风机的区域内,导线一般为自由放置状态。当散热风机工作时,风机叶片的转动会带动导线,从而使得导线晃动,降低导线在容置腔中设置的稳定性。导线甚至会绞绕进入风机叶片中,不仅损坏导线从而影响散热风机与电源板的信号传输,还会影响风机叶片的正常转动。进一步地,散热风机在转动过程中,风机叶片周围会形成负压环境,导线会在气压作用下靠近风机叶片,从而增加风机叶片与导线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导线的布线路径可能会靠近电源板,电源板上设置有多个高功率的电子元件,在导线通电情况下,与该电子元件距离过近会发生信号干扰的问题,或者出现与电子元件短接的问题,甚至造成导线或者电源板起火的现象。基于此,目前的电磁炉使用寿命较短,工作状态不稳定,使用安全性较低。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底壳10上的面板,底壳10和面板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源板40和散热风机30,散热风机30具有连接至电源板40的导线50,容置腔内设置有导风板60,导风板60将容置腔至少分为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散热风机30和电源板40均位于第一容置腔13中,至少部分导风板60靠近散热风机30的外周设置,且导风板6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的连通槽70
至少部分导线50穿过连通槽70且位于第二容置腔14中,第一容置腔13内靠近连通槽70的槽口处设置有限位件8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散热风机30和电源板40可以均位于底壳10和面板围成的容置腔中。散热风机30可以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容置腔中的一个拐角位置,即图1中的右上角位置。为保证容置腔中风流流动的通畅,底壳10上设置有进风孔11和出风孔12,散热风机30工作时,将容置腔外部的温度较低的风流通过进风孔11引入容置腔内,并且引导至底壳10中发热元件附近,该发热元件包括但不限于线圈盘和电路板,温度较低风流可以带走聚集在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并形成温度较高的风流,该高温的风流在散热风机30的驱动作用下通过出风孔12流出至容置腔外部,从而避免热量聚集在发热元件的周围,保证各个发热元件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限制容置腔中风流的流动路径,散热风机30的外周设置有导风板60,导风板60上一般设置有进风口90和出风口,进风口90与底壳10的进风孔11相对设置,出风口朝向发热元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60将容置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区域,即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并非完全隔开且独立,两者可以为部分隔开即可,即两者位于导风板60的相对两侧。散热风机30和电源板40均位于第一容置腔13中,基于电源板4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的设置可以便于散热风机30产生的风流流至电源板40,从而对电源板40散热降温,保证电源板40使用的稳定性。连通散热风机30和电源板40的导线50在布线过程中需要通过导风板60,经过第二容置腔14布线。这样可以将导线50与第一容置腔13中的电源板40通过导风板60隔开,有效避免导线50与电源板40上的高功率电子元件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者短接的问题,保证了导线50与电源板40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由于目前的导线50在引出散热风机30的过程中为自由放置状态,导致导线50与散热风机30的风机叶片相互影响。针对于此,本实施例在导风板60上设置连通槽70,连通槽70连通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导线50穿设该连通槽70,并位于连通槽70的槽底72与槽口71之间,这样可以避免导线50为自由放置状态,利用连通槽70的槽壁对导线50形成限制作用,避免导线50在风机叶片的作用下晃动,从而提高导线50的设置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导线50在连通槽70中的稳定性,第二容置腔14中在槽口71和导线50之间设置有限位件80,该限位件80可以有效避免导线50在风机叶片工作形成负压环境时,气压驱动导线50从槽口71处脱出,从而保证导线50稳定的卡设在连通槽70中,同时利用连通槽70对导线50的限位效果,有效减少导线50与风机叶片的接触可能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该连通槽70可以有多个,多个连通槽70可以在导风板60上间隔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当电源板40和散热风机30之间设置有多根导线50时,可以将多根导线50一一对应的穿设在多个连通槽70中,从而避免多根导线50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导线50在不同连通槽70中的设置位置,从而调整导线50在容置腔中的布线路径,保证导线50具有最合理和最经济的布线路径。在实际使用中,连通槽7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文字和附图所示。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第二容置腔14内远离连通槽70的一侧设有卡线件62,导风板60远离连通槽70的一侧设置有缺口61,和/或,至少部分导线50穿设缺口61与第一容置腔13中的电源板40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导线50在第二容置腔14内布线,远离连通槽70的一侧可以通过卡线件62固定,从而有效限制导线50的布线路径,避免导线50发生缠绕的问题。并且导风板60上远离连通槽70的一侧设置缺口61,该缺口61可以供导线50穿过至第一容置腔13中,从而与第一容置腔13中的电源板40的接线端子电性连接。
参照图2至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线50与散热风机30的连接点位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连通槽70的槽底72低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限位件80在连通槽70内的设置高度低于或等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风机30可以为轴流风机,该轴流风机可以包括风机支架31和固定在风机支架31上的风机本体32,风机支架31可以位于风机本体32的底部,风机本体32可以包括设置在风机支架31上的风机轴和设置在风机轴上的风机叶片。导线50与散热风机30的连接点可以通过风机支架31,从而位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为避免风机叶片转动对导线50产生影响,连通槽70的槽底72需要设置为低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当导线50穿设在连通槽70中时,可以将导线50设置在靠近连通槽70的槽底72位置,从而保证导线50在连通槽70中的高度同时低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避免导线50与风机叶片接触。进一步地,限位件80在连通槽70内的设置高度可以低于或等于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这样可以利用限位件80限制导线50的移动范围,防止导线50向槽口71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风机叶片工作时周围的负压环境驱使导线50接触风机叶片,保证导线50与风机叶片的正常工作。
其中,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底壳10的侧壁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段15、第二侧壁段16、第三侧壁段17和第四侧壁段18,导风板60的两端朝第一侧壁段15和第三侧壁段17延伸。
具体的,部分第一侧壁段15、第二侧壁段16、部分第三侧壁段17和导风板60共同围成第一容置腔13。部分第一侧壁段15、第四侧壁段18、部分第三侧壁段17和导风板60共同围成第二容置腔14。
第四侧壁段18和部分第一侧壁段15上设置有连通第二容置腔14和外部的进风孔11。至少部分导风板60围设在散热风机30外周,导风板60靠近散热风机30处设置有进风口90,进风口90连通进风孔11和散热风机3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30采用轴流风机,轴流风机相比于现有的离心风机,其结构简单,不包括离心风机的壳体结构,因此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本实施例将进风孔11设置在底壳10的侧壁段上,利用侧进风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轴流风机在工作过程中将电磁炉底部的水汽或者污渍带入容置腔中,保证容置腔的清洁度,以及其中电子元件的工作稳定性。
作为另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线50与散热风机30的连接点位于散热风机30的上表面,连通槽70的槽底72高于散热风机30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风机30还可以是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部的转轴,以及固定在转轴上的风机叶片。导线50与离心风机的连接点位于散热风机30的壳体上表面,为保证导线50在离心风机外部的安装稳定性,可以将连通槽70的槽底72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30的上表面,从而当导线50穿设在连通槽70中时,受到连通槽70槽底72的限制,从而避免与散热风机30的上表面接触,保证导线50与风机叶片的正常工作。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电磁炉中散热风机30的种类及需要选择上述两种中任一的连通槽70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参照图3所示,连通槽70的宽度由槽口71一端向槽底72一端逐渐减小。这样的设置使得连通槽70整体呈“V”型,相对较宽的槽口71可以便于导线50卡入连通槽70中,相对较窄的槽底72可以对导线50形成卡设状态,并且槽口71至槽底72的倾斜槽壁可以有效减小导线50由槽口71卡入槽底72过程中的阻力。进一步地,基于目前电磁炉中的导风板60一般使用塑胶件,将连通槽70的结构可以便于导风板60进行脱模,从而减小导风板60的制造难度,提高电磁炉的制造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连通槽70的槽底72宽度的范围为1-5mm。参照图3所示,槽底72宽度可以是图中a示出的部分。基于一般的单根导线50宽度为1.5mm,散热风机30和电源板40之间一般使用双根导线50连通。因此位于连通槽70中的导线50宽度为3mm,并且导线50一般为塑胶***包裹金属线结构,塑胶***具有弹性,使得导线50在连通槽70的槽壁挤压状态下宽度有所减小。因此在上述范围内,连通槽70宽度较小时可以对导线50形成挤压状态,连通槽70宽度较大时可以满足多根导线50同时卡入。优选的,连通槽70的槽底72宽度范围为1-3mm,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范围内选定槽底72宽度的具体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0mm。参照图7所示,该距离可以是图中b示出的部分。基于上述可知,单根导线50宽度为1.5mm,当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可以对导线50形成卡设状态,而当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较大时,这样的设置可以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之间具有充足的空间供单根或多根导线50穿设。优选的,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3-5mm。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范围内选定限位件80与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的具体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至少部分限位件80位于连通槽70中,这样可以提高限位件80对导线的限制效果,并且提高限位件80在连通槽70中设置的稳定性。位于连通槽70内的限位件80的宽度范围为5-20mm。这样的限位件80宽度可以保证限位件80适应连通槽70的宽度,并且能够稳定的卡设在连通槽70中。优选的,位于连通槽70内的限位件80的宽度范围为8-12mm。在实际使用中,连通槽70内的限位件80的宽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限位件80和连通槽70之间过盈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80在连通槽70中的宽度可以稍小于连通槽70的槽宽,在装配时,向限位件80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微小形变从而卡入连通槽70中,并与连通槽70形成紧密的卡设关系,避免限位件80从连通槽70中脱出,装配方便,并且提高了限位件80在连通槽70中卡设的稳定性。
参照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14内设置有灯板20,灯板20包括灯板支架21和设置在灯板支架21上的灯板本体22,灯板支架21具有延伸至连通槽70的槽口处的延伸部,延伸部形成限位件80。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至少部分延伸部的端部卡设在连通槽70中。
需要说明的是,灯板支架21可以支撑并固定灯板本体22,并且灯板支架21位可以位于灯板本体22和进风孔11之间,因此灯板支架21可以避免进风孔11进入的水汽或污渍直接掉落在灯板本体22上,也可以避免人为地将条状或者棒状等导电体从该部分进风孔11伸入至底壳10内时,由于至少部分灯板本体22与至少部分进风孔11之间的灯板支架21的存在,使得从该部分进风孔11伸入的导电体不会轻易触碰到带电的灯板本体2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从进风孔11伸入的导电体触碰到底壳10内的灯板本体22而导致触电的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安全性。
利用灯板20的延伸部卡入连通槽70中形成限位件80,可以有效利用容置腔中现有结构完成导线50在连通槽70中的卡设任务,避免在容置腔中引入新的结构部件,从而容置腔中结构的复杂度,降低电磁炉制造和装配难度。同时利用连通槽70卡设灯板20的延伸部,还可以对灯板20起到固定作用,提高灯板20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装配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散热风机的外周的导风板上设置连通槽,从而导通散热风机所在位置和电源板所在位置;通过将连通电源板和散热风机的导线穿设连通槽并且通过第二容置腔布线,从而便于导线在容置腔内固定,有效避免第一容置腔中电源板与导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者短接问题;通过在导线和连通槽的槽口之间设置限位件,利用限位件将导线卡设在连通槽中,从而避免导线在散热风机工作过程中脱出连通槽,从而提高导线设置的稳定性,减少导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可以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维持其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的连通槽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电磁炉,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限位件80的结构有所不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限位件80可以为单独设置的卡扣结构,与容置腔中除连通槽70之外的结构部件无连接关系,该卡扣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连通槽70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并且在电磁炉装配时单独安装,从而提高了限位件80结构的灵活性和对连通槽70结构的适应性。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取得相同或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散热风机的外周的导风板上设置连通槽,从而导通散热风机所在位置和电源板所在位置;通过将连通电源板和散热风机的导线穿设连通槽并且通过第二容置腔布线,从而便于导线在容置腔内固定,有效避免第一容置腔中电源板与导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者短接问题;通过在导线和连通槽的槽口之间设置限位件,利用限位件将导线卡设在连通槽中,从而避免导线在散热风机工作过程中脱出连通槽,从而提高导线设置的稳定性,减少导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可以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维持其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另一种电磁炉,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限位件80的结构有所不同。
具体的,底壳10和/或面板上设置有筋板,筋板的端部延伸至连通槽70并卡设在连通槽70中,筋板形成限位件8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限位件80是固定在底壳10和/或面板上的筋板形成的,当筋板位于底壳10上时,筋板端部可以向面板所在方向延伸,并且卡设在连通槽70中,当筋板位于面板上时,可以筋板端部可以向底壳10所在方向延伸,并且卡设在连通槽70中。筋板固定在底壳10和/或面板上,可以提高筋板的稳定性,从而增加筋板对导线50卡设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可以避免限位件80的设置对散热风机30周围的结构产生影响。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取得相同或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散热风机的外周的导风板上设置连通槽,从而导通散热风机所在位置和电源板所在位置;通过将连通电源板和散热风机的导线穿设连通槽并且通过第二容置腔布线,从而便于导线在容置腔内固定,有效避免第一容置腔中电源板与导线之间发生信号干扰或者短接问题;通过在导线和连通槽的槽口之间设置限位件,利用限位件将导线卡设在连通槽中,从而避免导线在散热风机工作过程中脱出连通槽,从而提高导线设置的稳定性,减少导线与散热风机的风机叶片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可以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维持其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和位于所述底壳(10)上的面板,所述底壳(10)和所述面板围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源板(40)和散热风机(30),所述散热风机(30)具有连接至所述电源板(40)的导线(5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导风板(60),所述导风板(60)将所述容置腔至少分为第一容置腔(13)和第二容置腔(14),所述散热风机(30)和所述电源板(40)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3)中,至少部分所述导风板(60)靠近所述散热风机(30)的外周设置,且所述导风板(6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容置腔(13)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4)的连通槽(70);
至少部分所述导线(50)穿过所述连通槽(70)且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4)中,所述第二容置腔(14)内靠近所述连通槽(70)的槽口(71)处设置有限位件(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4)内远离所述连通槽(70)的一侧设有卡线件(62),
和/或,所述导风板(60)远离所述连通槽(70)的一侧设置有缺口(61),至少部分所述导线(50)穿设所述缺口(61)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3)中的所述电源板(40)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30)包括风机支架(31)和设置在所述风机支架(31)上的风机本体(32);
所述导线(50)与所述散热风机(30)的连接点位于所述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所述连通槽(70)的槽底(72)低于所述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所述限位件(80)在所述连通槽(70)内的设置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散热风机(30)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限位件(80)位于所述连通槽(70)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70)的宽度由槽口(71)一端向槽底(72)一端逐渐减小;
和/或,所述连通槽(70)的槽底(72)宽度的范围为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80)与所述连通槽(70)的槽底(72)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1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连通槽(70)内的所述限位件(80)的宽度范围为5-20mm,
和/或,位于所述连通槽(70)中的所述限位件(80)和所述连通槽(70)之间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4)内设置有灯板(20),所述灯板(20)包括灯板支架(21)和设置在所述灯板支架(21)上的灯板本体(22);
所述灯板支架(21)上设置有延伸至所述连通槽(70)的槽口处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形成所述限位件(80);
和/或,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卡设在所述连通槽(70)中。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的侧壁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段(15)、第二侧壁段(16)、第三侧壁段(17)和第四侧壁段(18),所述导风板(60)的两端朝所述第一侧壁段(15)和所述第三侧壁段(17)延伸;
部分所述第一侧壁段(15)、所述第二侧壁段(16)、部分所述第三侧壁段(17)和所述导风板(60)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容置腔(13),部分所述第一侧壁段(15)、所述第四侧壁段(18)、部分所述第三侧壁段(17)和所述导风板(60)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容置腔(14);
所述第四侧壁段(18)和部分所述第一侧壁段(15)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置腔(14)和外部的进风孔(11);
至少部分所述导风板(60)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30)外周,所述导风板(60)靠近散热风机(30)处设置有进风口(90),所述进风口(90)连通所述进风孔(11)和所述散热风机(30)。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和/或所述面板上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的端部延伸至所述连通槽(70)中,所述筋板形成所述限位件(80);
和/或,至少部分所述筋板的端部卡设在所述连通槽(70)中。
CN202020462612.3U 2020-04-01 2020-04-01 电磁炉 Active CN211854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2612.3U CN211854107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2612.3U CN211854107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4107U true CN211854107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44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2612.3U Active CN211854107U (zh) 2020-04-01 2020-04-01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54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54107U (zh) 电磁炉
CN210891802U (zh) 用于烹饪装置的门体组件和烹饪装置
CN213043087U (zh) 电连接结构以及应用该电连接结构的送风装置
WO2022063309A1 (zh) 散热风机、底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0568643U (zh) 炉头及电焰灶
CN212108529U (zh) 电磁炉
CN211902995U (zh) 电磁炉
CN220013107U (zh) 一种电控盒及洗衣机
CN213931062U (zh) 烹饪器具
CN210425143U (zh) 电磁炉
CN216384270U (zh) 电源线尾卡组件和燃气灶具
CN213630555U (zh) 烹饪器具
CN218128040U (zh) 底板组件及烹饪装置
CN104470327B (zh) 一种新型笼头风扇散热***
CN213577996U (zh) 电控组件和空调器
CN210624611U (zh) 电陶炉
CN217090392U (zh) 烹饪器具
CN218484315U (zh) 烹饪器具
CN220832760U (zh) 空气炸锅
CN215637381U (zh) 烹饪器具
CN208387164U (zh) 一种变频泵机组
CN213395439U (zh) 烹饪器具
CN213019766U (zh) 可拆卸电器盒的电磁炉
CN211748958U (zh)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13810743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