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44339U -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44339U
CN211844339U CN201922496914.2U CN201922496914U CN211844339U CN 211844339 U CN211844339 U CN 211844339U CN 201922496914 U CN201922496914 U CN 201922496914U CN 211844339 U CN211844339 U CN 211844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sensor
vehicle
recess
fl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69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学范
吴泽勋
包益晨
魏家星
吴鹏
王德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69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44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44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44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涉及车辆领域。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用于安装车辆的碰撞传感器,包括基部和传感器安装部。基部设于车辆车身上,传感器安装部的一侧与基部连接,传感器安装部的另一侧向远离基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冲击吸收腔,传感器安装部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第三面板分别与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连接,第三面板的上表面用于安装碰撞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具有冲击吸收腔,能够增大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的动刚度,同时又具有轻量化的优点,提高具有其的传感器组件及车辆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车辆在各个城市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车辆作为出行工具。车辆的碰撞传感器一般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车辆车身的前侧邻近发动机的区域位置,以实时对车辆的前端进行碰撞检测。
现有技术中碰撞传感器通过螺栓与支架连接,碰撞传感器支架焊接在B柱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碰撞传感器感知汽车的状态,并根据需要切断整车电源,防止漏电等二次伤害。然而,碰撞传感器的安装支架的刚度较低,容易导致碰撞传感器对车辆的加速度感应错误,进而导致气囊的误爆。为防止碰撞传感器误操作,要求支架及其连接方式具备较高的动刚度,保证不会因为整车共振而产生较大的位移或加速度。目前多采用厚度较厚且较大加强板来支撑B柱本体,同时采用体积较大、重量较大的支架来螺接碰撞传感器,以满足动刚度要求,但这种设计使得传感器组件的重量大、体积大,同时还增加了车辆整体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该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加工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重量轻、动刚度大,同时能够避免车辆的碰撞传感器感应错误,提高具有其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的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包括基部和传感器安装部;所述基部设于车辆车身上;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一侧与所述基部连接,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另一侧向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延伸并形成冲击吸收腔,所述传感器安装部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所述第三面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连接,所述第三面板上安装有所述碰撞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相对,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电泳液流入的入口对准,所述第二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对的第二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板上设有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沿着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宽度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凹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宽度,且所述第三凹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凹部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面板的两端分别具有连续设置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的一侧和所述第二翻边的一侧均与所述车辆车身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三面板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一翻边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翻边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二加强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通过传感器安装部向远离基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冲击吸收腔的结构,在保证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的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的前提下,又有效地提升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所具有的动刚度,进而保障具有其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的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具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和碰撞传感器,所述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与所述碰撞传感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感器组件与上述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车身,所述车辆车身包括车身B柱,所述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车身B柱上,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由于外部碰撞而施加到车辆车身的冲击力。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感器组件的空间利用率高、安全性能好,因此具有其的车辆也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安全性高的优点,同时车辆的操纵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有效地保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A方向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B方向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有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的车辆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
2-基部;
3-传感器安装部,30-冲击吸收腔,31-第一面板,310-第一凹部,32-第二面板,320-第二凹部,33-第三面板,330-第三凹部,331-第一翻边,3310-第一加强筋,332-第二翻边,3320-第二加强筋,333-安装孔;
4-车身B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一些示例”或“示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包括基部2和传感器安装部3,基部2设于车辆车身的车身B柱4上,传感器安装部3的一侧与基部2连接,传感器安装部3的另一侧向远离基部2的方向延伸后形成冲击吸收腔30。传感器安装部3包括第一面板31、第二面板32和第三面板33,第三面板33分别与第一面板31和第二面板32连接,第三面板33的内表面与车身B柱相对,在第三面板33上安装有碰撞传感器。
动刚度指的是结构在特定的动态激励下抵抗变形的能力。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与车辆的车身B柱4固定连接,而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的传感器安装部3上安装有碰撞传感器,传感器安装部3延伸形成冲击吸收腔30,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碰撞传感器的安装点的结构动刚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保证碰撞传感器的信号传递不会被周边环境信号干扰,保证碰撞传感器的信号传递的可靠性,进而能够确保安全气囊在确实需要工作的情况下才会启动以确保车辆乘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碰撞传感器的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且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地解决车辆的车身B柱4上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碰撞传感器或者碰撞传感器安装点的动刚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且本实用新型的碰撞传感器的布置不受车辆的车身B柱4的结构影响,可以提高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具有其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传感器安装部3的第三面板33上设有用于安装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孔333,紧固件(图未示出)穿过上述安装孔333以将碰撞传感器固定到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上。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可以是螺纹紧固件、铆钉紧固件或者卡接紧固件中的任意一种。如图2所示,当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上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处收到动载荷激励时,用于安装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孔333上收到的力F会沿着图示箭头的方向均匀的分配到安装孔333的周围,不会出现力传递中断的问题。对比现有技术的碰撞传感器支架和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通过有限元前处理软件分析,现有技术中水平方向(x方向)和高度方向(y方向)抗弯截面系数为Wx=2.56e-6m3和Wy=1.79e-7m3,而本实用新型中水平方向(x方向)和高度方向(y方向)抗弯截面系数为Wx=1.38e-5m3和1.17e-6m3。根据公式δ=M/W,其中δ为部件所受应力,M为力矩,可知在同等的力矩作用下,本实用新型的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孔333周边所受应力大大降低,进而有效地提高碰撞传感器安装支架1的强度和动刚度。
传感器安装部3的第一面板31和第二面板32相对,在第一面板31上设有第一凹部310,在第二面板32上设有与第一凹部310相对的第二凹部320。第一凹部310被设置为与车辆的电泳液(图未示出)流入的入口对准,第二凹部320被设置为与车辆的电泳液流出的出口对准。在第三面板33上设有第三凹部330,第三凹部330沿着传感器安装部3的宽度方向连通第一凹部310和第二凹部320。
其中,第三凹部330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凹部310的宽度,且第三凹部330的长度也不大于第二凹部320的宽度。第一凹部310的宽度和第二凹部320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部310和第二凹部320可以是矩形、梯形也可以是其他的不规则敞口形状。当车辆在进行电泳时,电泳液需要流入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的第三面板33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电泳液通过第一凹部310顺利流入,并沿着第三凹部330流向第二凹部320,最后通过第二凹部320顺利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三面板33的两端分别具有连续设置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翻边331和第二翻边332。第一翻边331的一侧和第二翻边332的一侧均与所述车辆车身的车身B柱4焊接。第一翻边331的另一侧和第二翻边332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三面板33的两端相连,第一翻边331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加强筋3310,第二翻边332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二加强筋3320。第一加强筋3310和第二加强筋3320的结构设计使得传感器安装部3的动刚度得到提高,进而使得具有其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的动刚度及与其连接的车辆B柱4的动刚度都得到有效地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感器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和碰撞传感器(图未示出),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与碰撞传感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通过多处点焊与车身B柱实现紧固连接,并形成多个焊点(图未标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车身,车辆车身包括车身B柱4,传感器组件设于车身B柱4上,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由于外部碰撞而施加到车辆车身的冲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传感器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车辆的空间利用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且车辆具有轻量化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用于安装车辆的碰撞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部(2),所述基部(2)设于车辆车身上;以及
传感器安装部(3),所述传感器安装部(3)的一侧与所述基部(2)连接,所述传感器安装部(3)的另一侧向远离所述基部(2)的方向延伸并形成冲击吸收腔(30),所述传感器安装部(3)包括第一面板(31)、第二面板(32)和第三面板(33),所述第三面板(33)分别与所述第一面板(31)和所述第二面板(32)连接,所述第三面板(33)上安装有所述碰撞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33)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孔(3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31)和所述第二面板(32)相对,所述第一面板(31)上设有第一凹部(310),所述第一凹部(310)被设置为与所述车辆的电泳液流入的入口对准,所述第二面板(3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凹部(310)相对的第二凹部(3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33)上设有第三凹部(330),所述第三凹部(330)沿着所述传感器安装部(3)的宽度方向连通所述第一凹部(310)和所述第二凹部(3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部(330)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凹部(310)的宽度,且所述第三凹部(330)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凹部(320)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33)的两端分别具有连续设置的第一翻边(331)和第二翻边(332),所述第一翻边(331)和所述第二翻边(332)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33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翻边(332)的一侧均与所述车辆车身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331)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翻边(332)的另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三面板(33)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一翻边(331)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加强筋(3310),所述第二翻边(332)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二加强筋(3320)。
9.一种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和碰撞传感器,所述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1)与所述碰撞传感器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组件和车辆车身,所述车辆车身包括车身B柱(4),所述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车身B柱(4)上,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由于外部碰撞而施加到车辆车身的冲击力。
CN201922496914.2U 2019-12-31 2019-12-31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1844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6914.2U CN211844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6914.2U CN211844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44339U true CN211844339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08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6914.2U Active CN211844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44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9082B (zh) 汽车的前部结构
US7997548B2 (en) Vehicle shifter mounting bracket system and method
EP2684721A2 (en)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US924267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EP3287307A1 (en) Electric device mounting structure
US8827353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3209885A (zh) 车辆紧固结构
US20170137064A1 (en) Longitudinal Support Device for Supporting a Front Engine in a Motor Vehicle
CN211844339U (zh) 车用碰撞传感器支架、传感器组件及车辆
CN208069826U (zh) 转接支架及汽车
CN214492538U (zh) 一种用于固定轿车变速器控制单元的支架
CN213413529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件
CN210390975U (zh) 汽车b柱碰撞传感器安装支架
CN116039438A (zh) 车载动力电池组件以及新能源车
CN210337829U (zh) 汽车及前防撞梁总成
KR102093120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케이스
JP201222421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3167973U (zh) 碰撞传感器加强板、b柱内板及车辆
CN112141222A (zh) 前围板总成
KR20100051568A (ko) 차량에서의 헤드라이트 통과, 센서와, 센서용 보호 판재의 장치
JPH10324269A (ja) フロントシャシフレーム
CN217575355U (zh) 一种梁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3262186U (zh) 探测装置的安装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2107488B1 (ko) 차체 언더 플로어 보강 구조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8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Ruil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366 Weiwu Road, dajiangdong Industrial Cluster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JIZ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