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6807U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6807U
CN211826807U CN202020445216.XU CN202020445216U CN211826807U CN 211826807 U CN211826807 U CN 211826807U CN 202020445216 U CN202020445216 U CN 202020445216U CN 211826807 U CN211826807 U CN 211826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region
area
light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52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凯
陈延青
刘瑞超
佟洁
张小凤
秦伟达
王宁
王炎
李伟
辛昊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52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6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6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6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光电传感区、多个隔垫物、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三支撑柱。显示区位于光电传感区外侧;光电传感区包括透光区和围绕透光区的边框区,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围绕透光区;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的远离透光区的一侧且围绕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远离透光区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区域与显示区之间以将第二区域与显示区间隔开;多个隔垫物呈阵列排布且位于显示区内而不位于透光区;多个第一支撑柱位于第一区域,围绕透光区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二支撑柱位于第二区域,围绕第二区域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第三区域且呈阵列排布。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显示器件(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光电传感装置,例如摄像装置、指纹识别装置,该摄像装置通常设置在显示屏显示区域外的一侧。但是,由于摄像装置的安装需要一定的位置,因此不利于显示屏的全屏化、窄边框设计。例如,可以将摄像装置与显示屏的显示区域结合在一起,在显示区域中为摄像装置(例如前置摄像装置)预留位置,以获得显示屏显示区域的最大化。为了保证器件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该为摄像装置预留的位置需要具备高透过率。为了保证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还需要该为摄像装置预留的位置具备较好的均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光电传感区、多个隔垫物、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三支撑柱。所述显示区位于所述光电传感区外侧,所述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彩色子像素;所述光电传感区包括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透光区的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围绕所述透光区;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间隔开;多个隔垫物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隔垫物位于所述显示区内而不位于所述透光区内;多个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围绕所述透光区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围绕所述第二区域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内且呈阵列排布。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黑矩阵和保护层。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覆盖所述边框区,且在所述显示区限定出所述多个彩色子像素,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覆盖所述边框区和所述显示区,其中,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保护层之间以维持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隔垫层,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且位于所述黑矩阵与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隔垫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隔垫层的平面排布图形是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封闭的环形。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保护层与所述黑矩阵直接接触;所述保护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内具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部分和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平面排布图形包括至少一个环形。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平面排布图形包括多个同心环;沿所述同心环的径向,所述多个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对齐或者所述多个同心环中相邻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交错开。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的比值为5~10。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同一个所述同心环的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中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显示区的一个像素的长或宽相等。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隔垫层,其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且位于所述黑矩阵和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隔垫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隔垫层与所述第二隔垫层一体成型或通过所述保护层彼此间隔开。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包括彩膜层,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彩膜层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彩色子像素中,并且,所述彩膜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彩膜层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中且配置为所述第一隔垫层,并且,所述彩膜层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所述彩膜层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中且配置为所述第二隔垫层。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多个隔垫物包括多个主隔垫物和多个副隔垫物,所述主隔垫物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副隔垫物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高度;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副隔垫物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主隔垫物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和驱动电路层。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基板直接接触;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缓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边框区,其中,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均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透光区中不设置有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的靠近透光区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或者位于所述透光区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交界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液晶层与缓冲层直接接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在所述边框区和所述显示区中,所述保护层与驱动电路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一液晶层中的液晶与所述第二液晶层中的液晶通过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的间隔、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之间的间隔和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之间的间隔连通。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保护层还覆盖所述透光区;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保护层与所述第二基板直接接触,所述第一液晶层位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且与所述保护层直接接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区中不设置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缓冲层之间填充空气;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框胶,所述第一框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缓冲层之间,围绕透光区且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保护层直接接触。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所述透光区,相邻的两个所述透光区分别为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中间区域、第三隔垫层、多个第四支撑柱、多个第五支撑柱。中间区域位于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的第二区域与围绕所述第二透光区的第二区域之间;第三隔垫层与所述第一隔垫层同层且相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彼此相对,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多个第四支撑柱沿所述第一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多个第五支撑柱沿所述第二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同层设置,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六支撑柱和多个第七支撑柱。多个第六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一侧,沿所述第一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七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一侧,沿所述第二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六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七支撑柱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同层设置,所述多个第六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七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平面形状均为直线段且彼此平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黑矩阵覆盖所述中间区域,所述中间区域内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结构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中间区域为中间显示区,所述中间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中间像素,所述多个中间像素的每个包括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所述黑矩阵在所述中间显示区限定出所述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显示区的透光率。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保护层还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中间隔垫物,其位于所述中间显示区,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中间隔垫物的结构与所述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隔垫物的结构相同。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中间隔垫物。多个中间隔垫物位于所述中间显示区,呈阵列排布;所述中间显示区中的多个中间隔垫物的排布密度小于所述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隔垫物的排布密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光电传感区包括至少三个透光区和辅助功能区,所述至少三个透光区与所述辅助功能区呈2×2矩阵排布,所述2×2矩阵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的间隔和所述2×2矩阵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的间隔构成十字形区域,所述十字形区域内的结构与所述中间区域内的结构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或者,所述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封装盖板。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显示面板。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为显示侧;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电传感器件。光电传感器件位于所述透光区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显示侧的光。
在该显示面板中,由于多个隔垫物位于显示区内而不位于透光区内,因此,透光区的透光率明显提高。虽然透光区内部没有隔垫物的支撑,但是,位于边框区的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能够维持透光区周边的稳定,从而维持透光区空间的稳定,提高透光区的区域稳定性,从而提高透光区的透光率和从透光区所透射出的光的色彩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并且,当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设置有液晶时,该方案中,多个第一支撑柱彼此间隔开且多个第二支撑柱彼此间隔开,从而,透光区中的液晶可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支撑柱之间的间隔流动,以保证透光区中的液晶与其他区域例如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液晶之间的流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1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1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2A为图1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2B为图1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沿图2A中的A-A’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包括驱动电路层的局部的沿第一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C为为图3B所示的驱动电路层的局部的沿第二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D为沿图2A中的A-A’线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沿图2A中的A-A’线的又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5为沿图2A中的A-A’线的再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6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6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6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6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7A为图6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7B为沿图7A中的B-B’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8A为图6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8B为沿图8A中的C-C’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中的附图并不是严格按实际比例绘制,各种支撑柱个数也不是限定为图中所示的数量,各个结构的具体地尺寸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
在具有光电传感装置例如摄像装置或指纹识别装置的显示面板中,例如液晶显示面板,通常可在为设置摄像装置的区域中设置位于阵列基板与彩膜极版之间的隔垫物以维持该区域的盒厚以及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在使用过程中提高该区域的均一性,从而利于保证较好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但如此隔垫物会阻碍光透过该区域到达光电传感器件,从而使设置摄像装置的区域的透光率较低。通常,该设置摄像装置的区域中还会设置有驱动电路,例如像素电路,包括信号线、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等。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光电传感区、多个隔垫物、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第二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三支撑柱。所述显示区位于所述光电传感区外侧,所述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彩色子像素;所述光电传感区包括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透光区的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一区域围绕所述透光区;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间隔开;多个隔垫物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隔垫物位于所述显示区内而不位于所述透光区内;多个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围绕所述透光区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围绕所述第二区域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内且呈阵列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图3A、图3D、图4和图5中的第一支撑柱41、第二支撑柱42和第三支撑柱43的个数不是与图2A和图2B中的完全对应的,本公开的这些附图仅为示意图以表达所要描述的各个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图2A和图2B中,由于尺寸限制,主隔垫物401和副隔垫物402在黑矩阵上的正投影看起来没有完全位于黑矩阵内,但实际上,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主隔垫物401和副隔垫物402在黑矩阵上的正投影看起来没有完全位于黑矩阵内,以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文字描述为准,该附图只是示意性地表达各个结构的平面排布图形。
示例性地,图1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图2A为图1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3A为沿图2A中的A-A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如图1A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3和光电传感区20。显示区3位于光电传感区20外侧,例如显示区3围绕至少部分光电传感区20。例如,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区3围绕整个光电传感区20,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区3也可以围绕一部分光电传感区20。例如如图1B所示,光电传感区20位于显示面板的顶角位置,显示区3也围绕光电传感区20的一部分;又例如图1C所示,光电传感区20位于显示面板的边缘,且位于显示面板的外轮廓的一条边的中间位置,光电传感区20的靠近该条边的一端与该条边附近的非显示区连接,显示区3围绕光电传感区20的除了其与非显示区接触的一端之外的其他部分。图1A-1C所示的情形只是示例性的,显示区3与光电传感区20的具***置关系并不限于图1A-1C所示的情形,只要满足显示区3围绕至少部分光电传感区20即可。
结合图2A和图3A,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隔垫物40、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二支撑柱42以及多个第三支撑柱43。显示区3位于光电传感区20外侧,显示区3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8,多个像素8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彩色子像素,例如包括第一子像素81、第二子像素82和第三子像素83,例如第一子像素81、第二子像素82和第三子像素83分别透出红光、蓝光、绿光。光电传感区20包括透光区1和围绕透光区1的边框区2,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域21、第二区域22和第三区域23。第一区域21围绕透光区1;第二区域22位于第一区域21的远离透光区1的一侧,即第二区域22位于透光区1外侧,且围绕第一区域21;第三区域23位于第二区域22的远离透光区1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区域22与显示区3之间以将第二区域22与显示区3间隔开;多个隔垫物40呈阵列排布,多个隔垫物40位于显示区3内而不位于透光区1内;多个第一支撑柱41位于第一区域21内,围绕透光区1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二支撑柱42位于第二区域22内,围绕第二区域22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三支撑柱43位于第三区域23内且呈阵列排布。在该显示面板中,由于多个隔垫物40位于显示区3内而不位于透光区1内,因此,透光区1的透光率明显提高。虽然透光区1内部没有隔垫物的支撑,但是,位于边框区2的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支撑柱41、第二支撑柱42能够维持透光区1周边的稳定,从而维持透光区1空间的稳定,提高透光区1的区域稳定性,从而提高透光区1的透光率和从透光区1所透射出的光的色彩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并且,当第一区域21、第二区域22和第三区域23设置有液晶时,该方案中,多个第一支撑柱41彼此间隔开且多个第二支撑柱42彼此间隔开,从而,透光区1中的液晶可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柱41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支撑柱42之间的间隔流动,以保证透光区1中的液晶与其他区域例如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中的液晶之间的流动性。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液晶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高度、多个第二支撑柱42的高度也同步变化,从而使得液晶的体积与盒厚匹配,而透光区1内不设置任何支撑柱,因此,保持液晶的流动性可以避免透光区1内的液晶的体积与盒厚不匹配导致的显示异常。此外,在制作该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当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在灌入液晶步骤中,由于透光区1的面积相对于滴加液晶的液晶滴非常微小,难以精准地直接将液晶滴入透光区1,因此,可将液晶滴在显示区3等较大的区域,液晶依次经由第二区域22和第一区域21并经由多个第一支撑柱41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支撑柱42之间的间隔流入透光区1中,而实现在透光区1中填入液晶。如果多个第一支撑柱41或多个第二支撑柱42为围绕整个透光区1的封闭的环形,则无法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此外,在第三区域23内,多个第三支撑柱43也是彼此间隔开的;第三区域23位于第一区域21与第二区域22的外侧(即远离透光区的一侧)且围绕至少部分透光区1,因此第三区域23更加靠近显示区3,例如与显示区3邻接,显示区3中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隔垫物,从而,在第三区域23设置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可以使得与显示区3邻接的第三区域23的结构与显示区3的结构趋于一致,盒厚也区域一致,从而第三区域23可以作为边框区2到显示区3的过渡区域,使得显示区3的靠近边框区2的边缘区域与显示区3的中间区域的结构均匀一致,以在整个显示区3范围内获得均匀的显示效果。例如第三区域23为dummy区,以维持显示区3的与光电传感区20交界的边缘部分的均匀性。
例如,在第三区域23设置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的排布密度和阵列形式与显示区3中的呈阵列排布的多个隔垫物的排布密度和阵列形式相同,从而显示区3邻接的第三区域23的结构与显示区3的结构趋于一致,显示区3的靠近边框区2的边缘区域与显示区3的中间区域的结构均匀一致,更加利于整个显示区3范围内获得均匀的显示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区域23设置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的排布密度和阵列形式与显示区3中的呈阵列排布的多个隔垫物的排布密度和阵列形式也可以不同。
例如,第二基板102的远离第一基板101的一侧为显示侧。如图3A所示,例如可以在第一基板101的远离第二基板102的一侧设置光电传感器件15,光电传感器件15配置为接收来自显示侧的光,即来自显示侧的光经透光区到达光电传感器件15,从而透光区1中的结构会影响透光率的大小和透光色彩的均匀性,从而影响光电传感器件15接收到的光的量、光的亮度的均匀性以及色彩的均匀性。
例如,第一支撑柱41的排布密度大于第二支撑柱42的排布密度,即,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41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柱42之间的距离,以在更加靠近透光区1的第一区域21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
例如,在显示区3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均为287/288,即,在显示区3中对应每288个子像素设置有287个副隔垫物402;主隔垫物401的排布密度为1/288,即,在显示区3中对应每288个子像素设置有1个主隔垫物401。例如,在第三区域23第三支撑柱43的排布密度与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相同,以使第三区域23的支撑柱的排布以及盒厚分别与显示区3的隔垫物的排步以及盒厚一致。
例如,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二基板102、黑矩阵5和保护层6。第二基板102与第一基板101相对;黑矩阵5位于第二基板1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侧,覆盖边框区2以使边框区2是不透光的,且黑矩阵5在显示区1限定出上述多个彩色子像素;多个隔垫物40、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第三支撑柱43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5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从而在显示区3内避免多个隔垫物40影响开口率。保护层6位于第二基板102上且位于黑矩阵5的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侧,覆盖边框区2和显示区3以保护边框区2和显示区3中第二基板102上的多个子像素和黑矩阵。多个隔垫物40、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第三支撑柱43位于第一基板101与保护层6之间以维持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盒厚。
例如,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隔垫层71,位于第二区域22且位于黑矩阵5与保护层6之间,多个第二支撑柱42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隔垫层71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为了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可以利用同一掩膜对同一膜层进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二支撑柱42、第三支撑柱43以及显示区3的副隔垫物402,因此,第二支撑柱4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第三支撑柱43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以及显示区3的副隔垫物402高度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柱4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h2有限,h2与第一隔垫层7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叠加,从而每个第二支撑柱42与第一隔垫层71在第二区域22共同维持所需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当第二支撑柱42受力发生变形而导致高度改变时,第一隔垫层71可辅助减小这种改变对在第二区域22维持所需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距离带来的影响。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简化制作工艺的情况,根据需要,第二支撑柱42可以具有任意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
例如,如图2A所示,第一隔垫层71的平面排布图形是围绕第一区域21的封闭的环形,以在围绕透光区1的各个位置均维持透光区1周边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透光区1的透光率和从透光区1所透射出的光的色彩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例如,如图3A所示,在第一区域21中,保护层6与黑矩阵6直接接触,即第一区域21中不设置第一隔垫层71或其他与第一隔垫层71高度类似的结构,在垂直于第二基板102的方向上保护层6与黑矩阵6之间不存在任何其他层或结构。从而,保护层6在第一区域21内具有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远离第二区域22的第一部分61和靠近第二区域22的第二部分62;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第一部分61的高度H1小于第二部分62的高度H2,第一支撑柱41的高度大于第二支撑柱42的高度。由于距离透光区1较远的第二区域22设置第一隔垫层71而第一区域21中不设置第一隔垫层71,因此该台阶结构不位于透光区1内,以避免影响透光区1的透光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61的高度是指第一部分61的远离第二基板102的表面到第二基板102的面向第一基板101的表面的距离,第二部分62的高度是指第二部分62的远离第二基板102的表面到第二基板102的面向第一基板101的表面的距离。
例如,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平面排布图形整体上包括至少一个环形。例如,如图2A所示,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平面排布图形整体上包括多个同心环,例如两个同心环,可通过比较第一支撑柱41的尺寸和边框区2的面积来确定第一支撑柱41的个数,以根据不同尺寸的显示面板进行设计来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下文中具体介绍。例如,每个同心环的形状与被同心环围绕的透光区1的平面形状一致,以有利于使多个第一支撑柱41更好地维持透光区1周边的稳定性。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透光区1的平面形状与每个同心环的形状均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透光区1的平面形状为矩形时,每个同心环的形状也为矩形;当透光区1的平面形状为椭圆形时,每个同心环的形状也为椭圆形。上述列举的情况仅为示例性的,本公开实施例对透光区1的平面形状和每个同心环的形状不做限定。
例如,沿多个同心环的径向,多个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对齐,如图2A所示,位于靠近透光区1的第一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1与位于远离透光区1的第二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2沿径向对齐;或者,沿多个同心环的径向多个同心环中相邻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交错开,如图2B所示,在图2B中,位于靠近透光区1的第一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1与位于远离透光区1的与第一同心环相邻的第二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412交错设置,即沿径向不对齐,以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相邻的同心环上的第一支撑柱41的支撑作用在位置上互补,从而在在围绕透光区1的各个位置处均达到均匀一致的支撑效果,更好地维持透光区1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图2B所示的实施例的其他未提及的特征均与图2A中的相同,请参考对图2A所示的实施例的描述。
例如,多个第一支撑柱41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与多个第二支撑柱42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的比值为5~10,经试验,如此能够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例如,多个第一支撑柱41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与边框区2的面积的比值为0.4%~0.6%,多个第二支撑柱42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与边框区2的面积的比值为0.06%~0.08%,经实验与计算,如此可达到较好的支撑效果和均匀和谐的结构设计。例如,当边框区2的平面形状为圆环时,边框区的面积S按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S=π×(a2-b2)/4,其中,a为边框区的外环所在的圆的直径,b为边框区的内环所在的圆的直径。当边框区2的平面形状为其他形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例如,位于同一个同心环的多个第一支撑柱41中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显示区3的一个像素的长或宽相等。需要说明的是,该像素指的是包括多个子像素(例如包括RGB三个子像素)的一个像素单元。当边框区2的面积和一个第一支撑柱41以及一个第二支撑柱42的面积确定后,根据上述比值确定第一支撑柱41和第二支撑柱42的个数,经过计算,当相邻位于同一个同心环的多个第一支撑柱41中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显示区3的一个像素的长或宽相等时,第一支撑柱41和第二支撑柱42的密度适宜,便于制作,切支撑稳定效果较好。例如,一个第二支撑柱42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柱42相邻的间距之和为100μm~200μm。
例如,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隔垫层72。第二隔垫层72位于第三区域23且位于黑矩阵5和保护层6之间,多个第三支撑柱43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隔垫层72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为了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可以利用同一掩膜对同一膜层进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二支撑柱42、第三支撑柱43以及显示区3的副隔垫物402,因此,第三支撑柱43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第二支撑柱4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以及显示区3的副隔垫物402高度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三支撑柱43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h3有限,h3与第二隔垫层72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叠加,从而每个第三支撑柱43与第二隔垫层72在第三区域23共同维持所需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当第三支撑柱43受力发生变形而导致高度改变时,第二隔垫层72可辅助减小这种改变对在第三区域23维持所需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距离带来的影响。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简化制作工艺的情况,根据需要,第三支撑柱43可以具有任意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
例如,在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通过保护层6彼此间隔开,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D所示,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一体成型,以简化显示面板的结构,并且,这种情况下,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可通过对同一膜层执行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简化了制作工艺。
例如,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层,彩膜层位于第二基板1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侧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黑矩阵的位于显示区3的部分限定出多个彩色子像素81/82/83,彩膜层的第一部分位于显示区3的多个彩色子像素81/82/83中,作为多个彩色子像素81/82/83的彩色滤光层。彩膜层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区域22中且配置为第一隔垫层71,并且,彩膜层的第二部分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与黑矩阵5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重叠。彩膜层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三区域23中且配置为第二隔垫层72。如此,可通过对用于形成彩膜的膜层执行同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显示区3中多个子像素81/82/83中的彩膜、第一隔垫层71以及第二隔垫层72,简化了制作工艺和生产效率。第一隔垫层71和第二隔垫层72可以是任意颜色的彩膜,例如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上述实施例中,彩膜层的一部分作为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图3D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区3中的彩膜层可以直接延伸到第三区域23中以作为第二隔垫层7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区3中的彩膜层与第二隔垫层72也可以断开。图3D所示的实施例的其他未提及的特征均与图3A中的相同,可参考对于图3A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区域23中可以不设置第二隔垫层72,或者,不采用彩膜层充当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而是另外采用其他的膜层制作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的可以为有机膜层或无机膜层,该有机膜层的材料例如树脂,该无机膜层的材料例如为氧化硅、氮化硅或二氧化硅等。
例如,位于显示区3的多个隔垫物40包括多个主隔垫物401和多个副隔垫物402,主隔垫物401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h41大于副隔垫物40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高度h42。多个第二支撑柱4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多个第三支撑柱43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主隔垫物40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如此,每个第一支撑柱41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h1大于每个第二支撑柱4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h2,且每个第一支撑柱41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h1大于每个第三支撑柱43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的高度h3,从而可补足第一区域21中由于没有设置隔垫层而与第二区域22和第三区域23产生的段差。而且,可以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第三支撑柱43以及多个副隔垫物402,并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一支撑柱41与多个主隔垫物401。
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三支撑柱43可以包括多个主支撑柱和多个副支撑柱,多个主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主隔垫物40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多个副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从而可以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副支撑柱以及多个副隔垫物402,并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主支撑柱和多个主隔垫物401。
例如,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缓冲层11和驱动电路层12。缓冲层11位于第一基板101的靠近第二基板102的一侧且与第一基板101直接接触,以防止后续刻蚀工艺对第一基板101造成损伤。即,在透光区1中,缓冲层11与第一基板101之间不存在任何其他层或结构,利于提高透光区1的透光率,以提高光电传感装置的感应效果,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例如更好的拍照效果、更迅速准确的指纹识别效果。
驱动电路层12位于缓冲层11的远离第一基板101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3和边框区2。多个隔垫物40、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第三支撑柱43均位于驱动电路层12与保护层6之间,透光区1中不设置有驱动电路层12,驱动电路层12的靠近透光区1的边缘位于透光区1与第一区域21的交界处,如图3A所示。由于驱动电路层12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缓冲层11的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而透光区1中不设置有驱动电路层12,因此,在驱动电路层12的靠近透光区1的边缘,驱动电路层12与缓冲层11具有台阶结构(或段差),从而使驱动电路层12的边缘位置的台阶结构(或段差)不落入透光区1内,以避免透光区1中的台阶结构对透光率均一性和透光色彩均一性的影响。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层12的靠近透光区1的边缘位于第一区域21中。
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包括驱动电路层的局部103的沿第一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C为图3B所示的驱动电路层的局部103的沿第二方向的截面示意图,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例如,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填充有液晶。结合图3B和图3C,驱动电路层12包括薄膜晶体管,以驱动晶体管为例进行示例。如图3B所示,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50、半导体层60和源漏电极层18;如图3C所示,源漏电极层18包括源极181和漏极182。驱动电路层12还包括覆盖栅极50的栅绝缘层16、使半导体层60与源极181和漏极182绝缘的第一绝缘层17、公共电极31、与公共电极31相对的像素电极32、使公共电极31与源极181和漏极182绝缘的第二绝缘层19、使公共电极31与像素电极32绝缘的第三绝缘层35。像素电极32通过穿过第二绝缘层19和第三绝缘层35的过孔与漏极182电连接。例如,公共电极31整面形成,且在设置所述过孔的位置处断开。通过给公共电极施加公共电压以及给像素电极施加像素电压,像素电压和公共电压形成偏转电场,使液晶偏转,以作为光开关,配合彩膜层而实现彩色显示。例如,驱动电路层12还包括各种信号线(图未示出),例如给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提供电压的电源线,给栅极50提供扫描电压的栅线以及给源极181和漏极182提供数据电压的数据线等,可参考本领域常规技术设计。
例如,如图3A所示,在透光区1中,缓冲层1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层131,第一液晶层131与缓冲层11直接接触。第一液晶层131包括位于第二基板102上的第一取向层91的位于透光区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基板101上的第二取向层92的位于透光区1中的部分,以及位于第一取向层91与第二取向层92之间的第一液晶。第一取向层91、第二取向层92的材料例如为聚酰亚胺(PI)。在缓冲层1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填充第一液晶层的情况与填充空气相比,如果填充空气,则光线在第二基板102的下表面和第一基板101的上表面会发生反射及折射,从而降低透过率;而第一液晶层和玻璃基板(例如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均为玻璃基板)的折射率相近,因此,填充第一液晶层131后,第一基板101、第一液晶层131和第二基板102三者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介质,从而光线在第二基板102的下表面和第一基板101的上表面发生反射次数会减少,进而提升透过率。在该方案中,在透光区1中的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不存在保护层6,只有缓冲层11和第一液晶层131,不设置支撑柱或者隔垫物或者与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隔垫物高度相近的其他任何结构。与本方案相比,如果在透光区1中设置隔垫物或支撑柱等类似的结构,则隔垫物或支撑柱等类似的结构会阻碍光透过透光区1到达光电传感器件,从而使设置摄像装置的区域的透光率较低,并且,会使得透过透光区1而到达光电传感器件15的光的亮度的均匀性和色彩的均匀性降低,不利于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例如,在边框区2和显示区3中,保护层6与驱动电路层12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晶层132,第一液晶层131中的液晶与第二液晶层132中的液晶通过多个第一支撑柱41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支撑柱42之间的间隔和多个第三支撑柱43之间的间隔连通。
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保护层6还覆盖透光区1。在透光区1中,保护层6与第二基板102直接接触,第一液晶层132位于缓冲层11与保护层6之间且与保护层6直接接触。这种情况下,在透光区1中,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只设置有保护层6、缓冲层11和第一液晶层132,以提高透光区1的透光率以及到达光电传感器件15的光的亮度的均匀性和色彩的均匀性。此时,例如保护层6是整面形成于第二基板102上,不需要对保护层6进行构图工艺,其材料为热固性材料。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其他未提及的特征均与图3A中的相同,可参考对于图3A的描述。
例如,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透光区1中不设置液晶层。在透光区1中,第二基板102与缓冲层11之间填充空气133;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框胶14,第一框胶14位于第二基板102与缓冲层11之间,围绕整个透光区1且与缓冲层11和保护层6均直接接触。这种情况下,在透光区1中,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只设置有保护层6、缓冲层11和空气133,以提高透光区1的透光率以及到达光电传感器件15的光的亮度的均匀性和色彩的均匀性。
图6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图6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图6C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图7A为图6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7B为沿图7A中的B-B’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例如,在图6A和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多个透光区,以显示面板包括两个透光区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包括三个透光区(如图6B所示)、四个透光区(如图6C所示)等,本公开实施例对透光区的个数不作限定。例如,多个透光区中相邻的两个透光区分别为第一透光区110和第二透光区120。显示面板还包括:中间区域130、第三隔垫层73、多个第四支撑柱44、多个第五支撑柱45。
中间区域130位于围绕第一透光区110的第二区域与围绕第二透光区120的第二区域之间。第三隔垫层73与上述第一隔垫层71同层且相接,包括第一部分731和第二部分732。第一部分731和第二部分732彼此相对,中间区域130位于第一部分731与第二部分732之间。多个第四支撑柱44沿第一部分731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四支撑柱44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部分731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多个第五支撑柱45沿第二部分732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五支撑柱45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部分732在第一基板101上的正投影内,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多个第四支撑柱44、多个第五支撑柱45与多个第二支撑柱42同层设置,多个第四支撑柱44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多个第五支撑柱45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第二支撑柱4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以维持显示面板在相应区域具有相同的盒厚(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
例如,如图7A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第六支撑柱46和多个第七支撑柱47。多个第六支撑柱46位于第一部分731的靠近中间区域130的一侧,沿第一部分731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多个第七支撑柱47位于第二部分732的靠近中间区域130的一侧,沿第二部分732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的方向上,多个第六支撑柱46、多个第七支撑柱47与多个第一支撑柱41同层设置,多个第六支撑柱46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多个第七支撑柱47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多个第一支撑柱4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且在多个第六支撑柱46和多个第七支撑柱47所在的位置也不设置隔垫层,以维持这些位置与第一区域21具有相同的盒厚。该方案能够在相邻两个透光区之间的边框区提供支撑,维持相同的盒厚,进一步提高相邻两个透光区之间的边框区的稳定性,以保持两个透光区的均匀性。
例如,第一部分731和第二部分732的平面形状均为直线段且彼此平行,以使得结构平整、简约,易于制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731和第二部分732的平面形状也可以包括折线、平滑曲线等,可以根据边框区的具体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只要在相邻的两个透光区之间的区域能够达到类似上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的支撑作用即可。
例如,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围绕第一透光区110的第三区域与围绕第二透光区120的第三区域彼此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区域,这一整体区域围绕整个边框区,将显示区3与边框区间隔开,以在边框区与显示区3之间形成过渡,维持显示区3的靠近边框区的边缘的稳定。
在图7A-7B所示的实施例中,黑矩阵5覆盖中间区域130以使中间区域130不透光,中间区域130内的结构与上述第三区域23内的结构相同。例如,当第三区域23中的第三支撑柱43包括多个主支撑柱和多个副支撑柱时,如图7B所示,在中间区域130中设置有多个中间隔垫物49,多个中间隔垫物49包括多个中间主隔垫物491和多个中间副隔垫物492;多个中间主隔垫物49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主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显示区3中的多个主隔垫物401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多个中间副隔垫物49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副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显示区3中的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以维持中间区域与第一区域21具有相同的盒厚,且可以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中间副隔垫物492、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副支撑柱以及多个副隔垫物402,并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中间主隔垫物491、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主支撑柱和多个主隔垫物401。图7A所示的实施例的其他未提及的特征均与图3A中的相同,请参考对图3A所示的实施例的描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不包括主支撑柱,中间区域130也可以不包括中间主隔垫物,而是中间区域130中的多个中间隔垫物49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均与显示区3中的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例如,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包括所述主支撑柱,中间区域130中的多个中间隔垫物49不包括所述中间主隔垫物491;或者,第三区域23中的多个第三支撑柱43不包括所述主支撑柱,中间区域130中的多个中间隔垫物49包括所述中间主隔垫物491,即上述特征可以互相组合。
图8A为图6A中的光电传感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图8B为沿图8A中的C-C’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例如,图8A-8B所示的实施例与图7A所示的区别在于,中间区域130为中间显示区,中间显示区130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中间像素,多个中间像素的每个包括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黑矩阵5在中间显示区130限定出所述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中间显示区130的透光率小于显示区3的透光率,即中间显示区130为灰度显示区,中间显示区130的亮度较暗,亮度不高于显示区3亮度30%。例如,通过使黑矩阵5的位于中间显示区130的部分和黑矩阵5的位于显示区3的部分具有不同的面积以使中间显示区130的开口率小于显示区3的开口率。例如,在图8A和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黑矩阵5的位于中间显示区130的部分的线宽w2大于黑矩阵5的位于显示区3的部分的线宽w1,从而实现中间显示区130的亮度不高于显示区3亮度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在中间显示区130中另外设置透光率调整膜层例如滤光层(不是指上述彩膜层)来降低中间显示区130的透光率,从而实现中间显示区130的亮度不高于显示区3亮度30%。该实施例中,降低了中间显示区130的亮度使之实现暗显示,例如通过显示驱动电路使中间显示区130始终显示黑色画面,可以简化中间显示区130的结构,简化显示驱动电路的设计,降低工艺难度,同时由于中间显示区130的面积很小,这种方式不会明显影响中间显示区130附近的显示效果。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显示区130为正常显示区,中间显示区130的透光率等于显示区3的透光率,即正常显示,以提高中间显示区130附近的显示质量,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在图8A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中间隔垫物,多个中间隔垫物位于中间显示区130,呈阵列排布。例如,多个中间隔垫物的结构与显示区3中的多个隔垫物40的结构相同。
例如,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显示区130中的多个中间副隔垫物492的排布密度小于显示区3中的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例如,所述中间显示区中,中间主隔垫物491的排布密度小于显示区3中的多个主隔垫物401的排布密度,且中间副隔垫物492的排布密度小于显示区3中的多个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例如,在显示区3,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为287/288,即,在显示区3中对应每288个子像素设置有287个副隔垫物402;例如,主隔垫物401的排布密度为1/288,即,在显示区3中对应每288个子像素设置有1个主隔垫物401;然而,在所述中间显示区中,中间副隔垫物492的排布密度为70/72,即,在所述中间显示区中对应每72个子像素设置有70个中间副隔垫物492;例如,中间主隔垫物491的排布密度为1/72,即,在所述中间显示区中对应每72个子像素设置有1个中间主隔垫物491。如上所述,相对于显示区3,所述中间显示区中黑矩阵5的面积较大,在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在形成黑矩阵5之后,黑矩阵5在显示区3中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开口且在所述中间显示区中限定出多个中间子像素开口,每个中间子像素开口的尺寸小于每个子像素开口的尺寸;后续形成例如保护层6的过程中,相比于中间子像素开口,用于形成保护层6的膜层较易进入子像素开口中,因此,通常最终固化后形成的保护层6的位于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大于保护层6的位于显示区3的部分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1方向上的厚度,即,所述保护层还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从而,相同尺寸的隔垫物在显示区3中比在所述中间显示区中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形变,即所述中间显示区中的中间主隔垫物491和中间副隔垫物492较不易发生形变。由于中间副隔垫物492的个数和分布密度远大于中间主隔垫物491的个数的分布密度,所以副隔垫物492的个数和分布密度对中间显示区130的盒厚稳定性影响程度较大。因此,令所述中间显示区130中的中间副隔垫物492的排布密度小于显示区3中的副隔垫物402的排布密度,以增大所述中间显示区130中的中间副隔垫物492的形变可能性或形变量,使其在中间显示区中充分起到缓冲作用,维持稳定的盒厚以及尽可能维持与显示区3中相同的盒厚。
图6A-6B中,多个透光区沿直线排列,即多个透光区的平面排布图形为直线段。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透光区也可以不沿直线排列。例如,多个透光区的平面排布图形为三角形、矩形等多边形,或者为圆形,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对于显示面板包括三个、四个等多个透光区的情形,任意相邻的两个透光区之间的中间区域的结构均与图7A-7B的中间区域的相同或与图8A-8B中的中间显示区的相同,边框区2与显示区3之间均存在上述第三区域23,在此不再重复。
示例性地,在如图6C所示的实施例中,光电传感区20包括至少三个透光区,例如包括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第三透光区1300和辅助功能区140,例如辅助功能区140为补光区,用于设置补光灯,补光灯配置为可在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和第三透光区1300工作时发射补光,该补光可经待成像物体例如手指(当光电传感器件为指纹识别器件)或人脸(当光电传感器件为人脸识别器件或摄像头)等任何物体反射后入射至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和第三透光区1300中以被设置于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和第三透光区1300中的光电传感器件接收,以提高当外界光线不足时提高光电传感器件的成像质量。例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功能区140也被第四透光区替代,即光电传感区20包括四个透光区,四个透光区中的每个透光区均用于设置上述光电传感器件。此时,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第三透光区1300和第四透光区140呈2×2矩阵排布,其平面排布图形为矩形。
例如,如图6C所示,第一透光区110、第二透光区120和1300与辅助功能区呈2×2矩阵排布,所述2×2矩阵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的间隔和所述2×2矩阵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的间隔构成十字形区域150,十字形区域150内的结构与所述中间区域内的结构相同。相邻的两者之间的其他结构,例如第四支撑柱、第五支撑柱、第六支撑柱和第七支撑柱等,均与之前实施例中的描述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上述实施例中,光电传感区20的位置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即靠近非显示区,以便于将位于非显示区中的用于控制光电传感区20中光电传感器件工作的信号线接入光电传感区20,例如这些信号线可不穿过显示区而由非显示区直接接入光电传感区2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光电传感区20也可以位于其他位置。例如,图6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如图6D所示,光电传感区20位于显示面板的中间区域,此时,上述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例如电源线(VDD线等)需要穿过显示区3,该信号线在显示区3中的黑矩阵上的正投影位于该黑矩阵内。必要时可在该信号线与黑矩阵中的信号线之间设置绝缘层以防止信号串扰。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101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02为彩膜基板。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第一基板101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02为封装盖板,其他相应结构可根据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进行设计。当然,在OLED显示面板中,也可以采用封装薄膜进行封装而代替封装盖板。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均为衬底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石英基板、聚酰亚胺基板等,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定。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第一基板101上依次制备缓冲层11、驱动电路层12和第二取向层92和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隔垫物,在第二基板102上制备黑矩阵5、多个像素、第一隔垫层、第二隔垫层和保护层等所需的膜层,例如在第二基板102上涂覆围绕显示区的第二封框胶140,在第一基板101上滴加液晶,由于透光区1的面积相对于滴加液晶的液晶滴非常微小,难以精准地直接将液晶滴入透光区1,因此,可将液晶滴在显示区3等较大的区域。再将第二基板102与第一基板101对盒,通过第二封框胶140将第二基板102与第一基板101彼此粘合。液晶依次经由第二区域22和第一区域21并经由多个第一支撑柱41之间的间隔、多个第二支撑柱42之间的间隔流入透光区1中,而实现在透光区1中填入液晶。
在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中,第一隔垫层71与第二隔垫层72可通过对同一膜层执行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通过对用于形成彩膜的膜层执行同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显示区3中多个子像素81/82/83中的彩膜、第一隔垫层71以及第二隔垫层72,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二支撑柱42、多个第三支撑柱43、多个副隔垫物402以及多个第四支撑柱44和多个第五支撑柱45,并用同一掩膜在同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多个第一支撑柱41、多个主隔垫物401以及多个第六支撑柱46和多个第七支撑柱47,以简化制作工艺。另外,多个中间隔垫物的结构与显示区3中的多个隔垫物40在相同的构图工艺中利用相同的掩膜形成。
例如,在形成图3A所示的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形成覆盖整个第二基板102的保护材料层之后,利用掩膜对该保护材料层执行构图工艺以去除保护材料层的位于透光区1的部分,得到图3A所示的保护层6。此时,例如保护层6的材料为感光材料,例如感光树脂。
例如,在形成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的过程中,在第一基板11上形成围绕整个透光区1的第一封框胶14之后,例如采用精细涂覆,然后在第一基板11的显示区3滴加液晶,再进行对盒。
图10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显示装置1000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100。例如该显示装置1000为液晶显示装置或OLED显示装置。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为如下的产品: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ATM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1000具有显示面板100所具有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
例如,第二基板102的远离第一基板101的一侧为显示侧。显示装置还包括光电传感器件15,如图3A所示。例如光电传感器件15位于第一基板101的远离第二基板102的一侧,光电传感器件15配置为接收来自显示侧的光,即来自显示侧的光经透光区到达光电传感器件1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光电传感器件15接收到的光的量较大、光的亮度的均匀性较高且色彩的均匀性较高。
例如,显示装置1000的其他结构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所需的背光源等等,本领域可参考常规技术进行设计,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制。
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显示模组,例如包括上述显示面板和光电传感器件15,或者包括上述显示面板面板和背光源,也可以是还包括其他结构的显示设备等等,例如上述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ATM机等产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3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和光电传感区,其中,所述显示区位于所述光电传感区外侧,所述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彩色子像素;所述光电传感区包括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透光区的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包括:
第一区域,围绕所述透光区;
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围绕所述第一区域;
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远离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显示区间隔开;
多个隔垫物,呈阵列排布,其中,所述多个隔垫物位于所述显示区内而不位于所述透光区内;
多个第一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围绕所述透光区排列且彼此间隔开;
多个第二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围绕所述第二区域排列且彼此间隔开;
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内且呈阵列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
黑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覆盖所述边框区,且在所述显示区限定出所述多个彩色子像素,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以及
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覆盖所述边框区和所述显示区,其中,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保护层之间以维持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隔垫层,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且位于所述黑矩阵与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隔垫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垫层的平面排布图形是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封闭的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保护层与所述黑矩阵直接接触;
所述保护层在所述第一区域内具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一部分和靠近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部分;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平面排布图形包括至少一个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平面排布图形包括多个同心环;
沿所述同心环的径向,所述多个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对齐或者所述多个同心环中相邻同心环中的第一支撑柱交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总面积的比值为5~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个所述同心环的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中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显示区的一个像素的长或宽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隔垫层,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且位于所述黑矩阵和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隔垫层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垫层与所述第二隔垫层一体成型或通过所述保护层彼此间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
所述彩膜层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彩色子像素中,并且,所述彩膜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所述彩膜层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中且配置为所述第一隔垫层,并且,所述彩膜层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所述彩膜层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区域中且配置为所述第二隔垫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多个隔垫物包括多个主隔垫物和多个副隔垫物,所述主隔垫物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副隔垫物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高度;
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副隔垫物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主隔垫物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缓冲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基板直接接触;以及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缓冲层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边框区,其中,所述多个隔垫物、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均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所述透光区中不设置有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的靠近所述透光区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或者位于所述透光区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交界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液晶层与所述缓冲层直接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框区和所述显示区中,所述保护层与驱动电路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一液晶层中的液晶与所述第二液晶层中的液晶通过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之间的间隔、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之间的间隔和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柱之间的间隔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还覆盖所述透光区;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保护层与所述第二基板直接接触,所述第一液晶层位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且与所述保护层直接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中不设置液晶层;
在所述透光区中,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缓冲层之间填充空气;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框胶,所述第一框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缓冲层之间,围绕透光区且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保护层直接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所述透光区,相邻的两个所述透光区分别为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中间区域,位于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的第二区域与围绕所述第二透光区的第二区域之间;
第三隔垫层,与所述第一隔垫层同层且相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面中的与从所述第一透光区到所述第二透光区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对,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多个第四支撑柱,沿所述第一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多个第五支撑柱,沿所述第二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同层设置,所述多个第四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五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第六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一侧,沿所述第一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以及
多个第七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靠近所述中间区域的一侧,沿所述第二部分排列且彼此间隔开,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六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七支撑柱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同层设置,所述多个第六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所述多个第七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的每个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平面形状均为直线段且彼此平行。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黑矩阵覆盖所述中间区域,所述中间区域内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结构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区域为中间显示区,所述中间显示区包括呈阵列排列的多个中间像素,所述多个中间像素的每个包括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所述黑矩阵在所述中间显示区限定出所述多个彩色中间子像素,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透光率小于或等于显示区的透光率。
24.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还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
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中间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层的覆盖所述显示区的部分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的厚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中间隔垫物,位于所述中间显示区,呈阵列排布,其中,
所述多个中间隔垫物的结构与所述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隔垫物的结构相同。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
多个中间隔垫物,位于所述中间显示区,呈阵列排布,其中,
所述中间显示区中的多个中间隔垫物的排布密度小于所述显示区中的所述多个隔垫物的排布密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9-26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区包括至少三个透光区和辅助功能区,所述至少三个透光区与所述辅助功能区呈2×2矩阵排布,所述2×2矩阵的第一行与第二行之间的间隔和所述2×2矩阵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的间隔构成十字形区域,所述十字形区域内的结构与所述中间区域内的结构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26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为封装盖板。
2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8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为显示侧;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光电传感器件,位于所述透光区且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显示侧的光。
CN202020445216.XU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826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216.XU CN211826807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5216.XU CN211826807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6807U true CN211826807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9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5216.XU Active CN211826807U (zh) 2020-03-31 2020-03-31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680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11967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835256A (zh) * 2021-10-11 2021-12-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7868A (zh) * 2021-11-15 2022-02-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6784A1 (zh) * 2020-03-31 2021-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966124B2 (en) 2020-03-31 2024-04-2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spacers in a photoelectric sensing region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WO2022042008A1 (zh) * 2020-08-31 2022-03-0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835256A (zh) * 2021-10-11 2021-12-2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7868A (zh) * 2021-11-15 2022-02-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装置
CN113997868B (zh) * 2021-11-15 2023-07-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26807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467121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026135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308688B1 (ko) 대화형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190035609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1032655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639594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WO2018176900A1 (en)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6322204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170032958A (ko) 커브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0561302C (zh) 输入型显示器及其制法
WO2019096097A1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2998862B (zh)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07870490B (zh) 显示装置
CN112654916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US20040114077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various cell gap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9271468A (ja)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及び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90049803A1 (en) Active switch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13540155A (zh) 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US20220114356A1 (en) Fingerprint sensing device
JP4306778B2 (ja) 表示装置
CN11461382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21378882U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4045021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61487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