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91014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91014U
CN211791014U CN201890001093.1U CN201890001093U CN211791014U CN 211791014 U CN211791014 U CN 211791014U CN 201890001093 U CN201890001093 U CN 201890001093U CN 211791014 U CN211791014 U CN 211791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motor
section
coil wir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10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上俊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91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91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汇流条与线圈线的连接。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使线圈线可靠地定位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马达(100)具备:转子(20),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旋转轴线(A);定子(30),其具有多个线圈(33);以及汇流条(63),其具有与线圈(33)电连接的连接部(63a)。汇流条的连接部(63a)具有:贯通部(63g),其供从线圈(33)延伸的线圈线(34)沿上下方向贯通;以及压接部(63h),其至少一部分从贯通部(63g)的外周部向上方突出。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中存在具备与线圈电连接的汇流条的马达。汇流条具有与线圈线电连接的连接端子。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例如设置有U字形的槽,在U字形的槽中夹持有线圈线的状态下,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与线圈线通过焊接等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15316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通过焊接连接汇流条的连接端子与线圈线的情况下,在进行焊接之前,需要先通过压接等使连接端子与线圈线接合。在将连接端子与线圈线压接时,一般通过压接齿夹持两者。因此,连接端子的外周侧需要用于使压接齿进行动作的空间,从而设计的自由度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的目的之一在于,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汇流条与线圈线的连接。而且,目的之一在于,使线圈线可靠地定位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具备:转子,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旋转轴线;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汇流条,其具有与线圈电连接的连接部。汇流条的连接部具有:贯通部,其供从线圈延伸的线圈线沿上下方向贯通;以及压接部,其至少一部分从贯通部的外周部向上方突出。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压接部从贯通部的外周部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使压接齿在比贯通部靠上部的位置进行动作,从而将连接部与线圈线压接。由此,不需要在贯通部的外周侧设置用于使压接齿进行动作的空间,从而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汇流条与线圈线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配置于汇流条单元的多个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汇流条单元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图5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强调特征部分,方便起见,有时对作为特征的部分进行放大示出,各结构要素的尺寸比例等未必与实际相同。而且,出于同样的目的,有时将不是特征的部分省略图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转子20的旋转轴线A所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旋转轴线A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绕旋转轴线A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将“轴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实质上是与“轴向”相同的方向。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是具有U相、V 相、W相的三个相的无刷马达。马达100具备外壳10、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 40、轴承保持架50以及汇流条单元60。另外,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汇流条单元60。
[外壳10]
外壳10将转子20、定子30、一对轴承40、轴承保持架50以及汇流条单元60 收纳于内部空间。外壳10为有底圆筒形状,并具有圆筒部11和底部12。圆筒部11 为筒状,并沿轴向延伸。底部12配置于圆筒部11的下端部,并从圆筒部11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底部12具有轴贯通孔12a和轴承保持部12b。轴贯通孔12a设置于底部12的中央。轴承保持部12b设置于轴贯通孔12a的周围。
[转子20]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
轴21沿轴向延伸,并被一对轴承40支承,从而能够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旋转。一对轴承40被外壳10的轴承保持部12b和轴承保持架50的轴承保持部50a保持。
转子铁芯22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转子铁芯22固定于贯通转子铁芯22的中心的轴21,并与轴21一起旋转。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 的外侧面,并与转子铁芯22和轴21一起旋转。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转子20是用于SPM(SurfacePermanent Magnet:表面永磁铁型)马达的转子。另外,转子20也可以是用于磁铁23埋入转子铁芯22的内部的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嵌入永磁铁型)马达的转子。
[定子30]
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图2是定子30的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30具有分割的多个定子铁芯31、多个绝缘件32以及多个线圈33。
定子铁芯31是沿轴向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多个定子铁芯31 沿周向排列配置,并分别具有铁芯背部31a和齿31b。多个铁芯背部31a为与旋转轴线A同心的圆筒状。齿31b从铁芯背部31a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12个齿31b。
绝缘件32安装于各个齿31b,并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绝缘件32至少覆盖各个齿31b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绝缘件32例如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线圈33通过将导线经由绝缘件32卷绕于齿31b而构成。线圈33由与U相、V 相以及W相中的任意一相对应的线圈构成,并以U相、V相以及W相的顺序沿周向排列配置。线圈33的数量与齿31b的数量相同,为12个。
如图2所示,线圈线34从各个线圈33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第一线圈线34a和第二线圈线34b这两根线圈线34从各个线圈33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第一线圈线34a是导线的卷绕始端的端部,第二线圈线34b是导线的卷绕终端的端部。因此,从各个线圈33延伸的线圈线34的合计为24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线34a比第二线圈线34b向轴向上侧较长地延伸。线圈线34是截面为圆形的圆线。由此,能够抑制线圈线34的成本。而且,容易用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引导部61d引导线圈线 34。另外,第二线圈线34b分别与未图示的多个中性点用汇流条电连接。
[轴承保持架50]
轴承保持架50例如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轴承保持架50为环状,并在比定子30靠上侧的位置收纳于外壳10。而且,轴承保持架50以无法沿周向和轴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外壳10。而且,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的下侧。然而,轴承保持架50也可以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的上侧。
轴承保持架50具有保持一对轴承40中的一个的轴承保持部50a以及供第一线圈线34a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通过孔50b。在俯视时,通过孔50b设置于与第一线圈线34a重叠的位置,一个通过孔50b通过有一根第一线圈线34a。
另外,轴承保持架50也可以由金属性的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需要对轴承保持架50实施绝缘处理,或者对在第一线圈线34a中与后述的汇流条63~68的连接部以外的部分用绝缘部件进行覆膜,从而防止因轴承保持架50与第一线圈线34a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汇流条单元60]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方。图3是汇流条单元 60的立体图。图4是配置于汇流条单元60的多个汇流条63~68的立体图。如图3 和图4所示,汇流条单元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1、多个端子62以及多个汇流条63~ 68。
[汇流条保持架61]
汇流条保持架61由绝缘性的树脂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61和多个汇流条63~68通过树脂模制成型而一体成型。即,如图5等所示,汇流条63~68 除了其一部分以外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内部被模制。汇流条保持架61具有轴贯通孔 61a、多个通过孔61b以及多个端子保持部61c。
轴贯通孔61a和多个通过孔61b沿轴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1。轴贯通孔61a设置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中央,并供轴21贯通。
多个通过孔61b位于比轴贯通孔6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通过孔61b分别各通过有一根从各个线圈33引出的第一线圈线34a。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通过孔61b的数量与第一线圈线34a的数量相同,为12个。另外,在图3中,对配置有后述的汇流条63的第一连接部63a和第二连接部63b的通过孔61b 标注标号,并省略除此以外的通过孔的标号。
多个端子保持部61c设置于比多个通过孔61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这里,多个端子保持部61c沿周向隔开120度的间隔设置有三个。
[端子62]
端子62与未图示的电路板等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U相、V相以及W相对应的三个端子62分别保持于端子保持部61c。端子62连接有与各个端子62的相对应的汇流条63~68。
[汇流条63~68]
如图4所示,汇流条63~68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如前所述,汇流条63~68除了一部分以外以在彼此交叉的状态下汇流条63~68彼此不接触的方式在汇流条保持架61被模制。由此,能够防止因汇流条63~68彼此的接触以及汇流条63~68与其他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汇流条63~68分别将线圈线34中的两根第一线圈线34a与端子62电连接。汇流条63~68分别与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意一相对应,与各个相对应的汇流条各设置有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66、67与U相对应,汇流条64、65与V 相对应,63、68与W相对应。
汇流条63~68包含有汇流条彼此的形状互不相同的汇流条。以下,将汇流条63 作为汇流条63~68的形状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汇流条63具有第一连接部 63a、第二连接部63b、第一延伸部63c、第二延伸部63d以及端子***孔63e。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汇流条单元60的截面的一部分的图。具体而言,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中模制了汇流条63时的第一连接部63a的截面的图。如图 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63a具有基部63f、贯通部63g以及压接部63h。基部63f 为板状,其板厚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63的基部63f 以外的部分也为板状,但汇流条63也可以不一定为板状。
贯通部63g为圆形的孔,并沿上下方向贯通基部63f。在俯视时,贯通部63g配置于与通过孔61b重叠的位置,并供从线圈33延伸的线圈线34沿上下方向贯通。具体而言,第一线圈线34a贯通了贯通部63g。由此,能够可靠地对第一线圈线34a进行定位。另外,贯通部63g的形状也可以例如为四边形等非圆形的孔。而且,也可以不是孔,而例如呈U字状开口。即,贯通部63g只要是能够供线圈线34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形状即可。
压接部63h用于接合第一线圈线34a与汇流条63的第一连接部63a而设置。压接部63h从贯通部63g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突出。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压接部63h比汇流条保持架61的通过孔61b向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翻边(burring)加工,压接部63h从贯通部63g的整个外周部向上方突出而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63b是与第一连接部63a相同的形状。第二连接部63b与不同于连接有第一连接部63a的第一线圈线34a的其他第一线圈线34a连接。在俯视时,第二连接部63b配置于与不同于第一连接部63a所通过的通过孔61b的其他通过孔61b重叠的位置。
在俯视时,第一延伸部63c呈直线状延伸。第一延伸部63c连接第一连接部63a 与第二连接部63b。第二延伸部63d连接第一连接部63a与端子***孔63e。第二延伸部63d沿不同于第一延伸部63c的方向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弯曲。第一延伸部 63c和第二延伸部63d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中被模制。
端子***孔63e是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端子***孔63e如图3所示***有端子 62的一部分,由此端子62与汇流条63连接。
另外,汇流条65、67是与汇流条63相同的形状。而且,如图4所示,汇流条 64具有第一连接部64a、第二连接部64b、第一延伸部64c、第二延伸部64d以及端子***孔64e。汇流条64的第一连接部64a、第二连接部64b、第一延伸部64c以及端子***孔64e分别与汇流条63的第一连接部63a、第二连接部63b、第一延伸部 63c以及端子***孔63e是相同的结构。汇流条64的第二延伸部64d连接第一延伸部64c和端子***孔64e。详细地说,第二延伸部64d从第一延伸部64c的接近第一连接部64a的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弯曲。另外,汇流条66、68是与汇流条64相同的形状。
[引导部61d]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通过孔61b对应的位置,在汇流条 63的第一连接部63a的下方设置有引导部61d。引导部61d用于将第一线圈线34a引导至第一连接部63a的贯通部63g而设置。引导部61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孔 61e。在俯视时,引导孔61e设置于与贯通部63g重叠的位置。而且,在俯视时,引导孔61e设置于与轴承保持架50的通过孔50b重叠的位置。引导孔61e为筒状,并具有直径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变大的倾斜部61f。通过设置倾斜部61f,即使在第一线圈线34a的位置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将第一线圈线34a引入至贯通部 63g。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61d设置于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所有通过孔 61b对应的位置,但也可以不一定将引导部61d设置于与所有通过孔61b对应的位置。
如图5所示,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时,使配置于压接部63h的外周侧的压接齿70向箭头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在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之后,通过激光焊接等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固定。在这里,压接部63h比汇流条保持架61的通过孔61b向上方突出。换句话说,汇流条保持架61覆盖压接部63h的下方。因此,不需要在汇流条63的基部 63f的外侧设置供压接齿70进行动作的空间。因此,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汇流条63与第一线圈线34a的连接。而且,压接部63h从贯通部63g的整个外周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因此无论从压接部63h的外周部的哪个位置都能够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由此,压接齿70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
另外,压接部63h也可以使贯通部63g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呈锥状立起而设置。压接部63h只要是能够在比汇流条保持架61的通过孔61b靠上方的位置通过压接齿 70将第一线圈线34a与压接部63h压接的形状即可。
<变形例1>
图6是示出图5的变形例1的图。另外,在图6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变形例1中,压接部63h的一部分在汇流条保持架161中被模制。详细地说,汇流条保持架161从外周侧和上方覆盖压接部63h的根部。由此,在对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进行压接之后并进行了焊接时,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熔化,从而覆盖汇流条保持架161的上方,因此能够将汇流条63牢固地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161。而且,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引导部161d设置为外径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变大。
<变形例2>
图7是示出图5的变形例2的图。另外,在图7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压接部263h 由不同于汇流条263的部件构成。即,基部63f或者贯通部63g接合有其他部件,并设置有从贯通部63g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压接部263h。而且,在变形例2中,压接部263h与汇流条保持架261的引导部261d配置于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第一线圈线34a顺利地从引导部261d通过至压接部263h。
[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尤其是汇流条单元6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汇流条单元60以外的马达100的制造方法与以往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步骤S1中,例如,准备通过冲压加工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汇流条63,并在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基部63f形成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部63g。贯通部63g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的孔或U字状的切口等,只要是线圈线34能够贯通的形状即可。而且,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基部63f为板状,并优选板厚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基部63f容易地形成贯通部63g。
在步骤S2中,形成从贯通部63g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压接部 63h。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部63h从贯通部63g的整个外周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压接部63h例如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由此,能够廉价并容易地形成压接部63h。另外,如上所述,压接部63h只要是能够通过压接齿70在比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 的基部63f靠上侧的位置与线圈线34压接的形状即可。
在步骤S3中,将在步骤S2中形成了压接部63h的汇流条63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规定的位置。详细地说,在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通过树脂模制成型而一体成型的情况下,在汇流条保持架用的模具的规定的位置配置汇流条63。然后,在模具中填充绝缘性的树脂,从而通过树脂模制成型对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 进行一体成型。由此,汇流条63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规定的位置。在不通过树脂模制成型对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进行一体成型的情况下,在由绝缘性的树脂成型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规定的位置固定汇流条63。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用于将线圈线34引导至贯通部63g的引导部61d都一体成型于汇流条保持架61。引导部61d 设置于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下方。详细地说,在俯视时,引导部61d设置于与贯通部63g重叠的位置。
在步骤S4中,从线圈33延伸的线圈线34***贯通部63g。具体而言,经由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引导部61d将第一线圈线34a***贯通部63g。在这里,第一线圈线34a被引导部61d引导至贯通部63g,因此使第一线圈线34a通过贯通部63g的作业性提高。
在步骤S5中,对***贯通部63g的第一线圈线34a与压接部63h进行压接。在对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进行压接之后,通过激光焊接等固定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在这里,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方使压接齿70移动,从而能够将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因此,不需要在基部63f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供压接齿70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进行汇流条63 与第一线圈线34a的连接。
另外,压接部63h从贯通部63g的整个外周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因此无论从压接部63h的外周部的哪个位置都能够将压接部63h与第一线圈线34a压接。由此,压接齿70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而且,在连接部63a、63b的宽度方向外侧不需要供压接齿70移动的空间,因此在对汇流条保持架61进行成型的情况、通过树脂模制成型对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进行一体成型的情况下,能够将引导部61d一体成型于汇流条保持架61。
详细地说,在以往的汇流条保持架中,需要在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用于使压接齿70进行动作的空间。因此,难以将汇流条保持架61 的引导部61d设置于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下方。而且,即使能够设置引导部61d,如果要在引导部61d的内周部确保用于使压接齿70进行动作的空间,引导部61d的内径变大,因此难以将线圈线34引导至贯通部63g。然而,如果是上述马达100的制造方法,则能够使压接齿70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上方进行动作,将线圈线34与压接部63h压接。因此,在连接部63a、63b的宽度方向外侧不需要用于使压接齿70进行动作的空间,从而能够在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63b的下方设置内径比以往小的引导部61d。由此,能够通过引导部61d将线圈线34引导至贯通部63g。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线圈线34使用了截面为圆形的圆线,但线圈线34也可以是截面为矩形状的方线。在该情况下,在对压接部63h与线圈线34进行压接时,压接部63h与线圈线34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能够牢固地连接汇流条63的连接部63a、 63b与第一线圈线34a。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树脂模制成型对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进行一体成型,但在不对汇流条保持架61与汇流条63进行一体成型的情况下,压接部63h 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在比基部63f靠上方的位置通过压接齿70对第一线圈线34a与压接部63h进行压接的形状即可。

Claims (14)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具备:
转子,其具有沿上下延伸的旋转轴线;
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
汇流条,其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具有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连接部具有:
贯通部,其供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线圈线沿上下方向贯通;以及
压接部,其从所述贯通部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备保持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并将所述线圈线引导至所述连接部的所述贯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由绝缘性的树脂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与所述汇流条通过树脂模制成型而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与所述引导部配置于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覆盖所述压接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孔,
所述引导孔具有直径从上方朝向下方逐渐变大的倾斜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为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从所述贯通部的整个外周部向上方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为板状,其板厚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为板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是截面为圆形的圆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线是截面为矩形状的方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还具备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外壳,
所述转子具有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轴,
所述定子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CN201890001093.1U 2017-09-28 2018-09-20 马达 Active CN2117910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421 2017-09-28
JP2017-188421 2017-09-28
PCT/JP2018/034810 WO2019065450A1 (ja) 2017-09-28 2018-09-20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91014U true CN211791014U (zh) 2020-10-27

Family

ID=65901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1093.1U Active CN211791014U (zh) 2017-09-28 2018-09-20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91014U (zh)
WO (1) WO2019065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203954A1 (de) * 2020-06-24 2021-12-30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6655B2 (ja) * 2000-02-09 2006-10-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導体溶接構造
JP5578072B2 (ja) * 2008-03-13 2014-08-2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端子、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5991172B2 (ja) * 2012-06-07 2016-09-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338172B2 (ja) * 2014-01-29 2018-06-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5450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9996B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US10855132B2 (en) Bus bar uni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us bar unit
EP2827475B1 (en)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tator therefor
JP5930801B2 (ja) 車載用モ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729755B2 (en) Intermediate connection member, stator and motor
US8952584B2 (en) Motor
CN211791014U (zh) 马达
US20210376669A1 (en) Electrical contacting of stator connections on pcb by crimp connection
CN113491055A (zh) 定子以及用于生产定子的方法
US20210281138A1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an interconnection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 motor having an interconnection unit
US11682938B2 (en) Sta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2007028824A (ja) 整流子及び電機子
JP4654061B2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996750B2 (en) Electrical contacting of stator terminals o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ing horizontally aligned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s
CN211701655U (zh) 马达
JP2018135909A (ja) 接合部材、接合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
CN211606232U (zh) 马达
CN110192331B (zh) 马达
JP4745869B2 (ja) 短絡部材、整流子、直流モータ、及び短絡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12425043A (zh) 具有接线单元的电机和用于制造具有接线单元的电机的方法
CN112425042A (zh) 具有接线单元的电机和用于制造具有接线单元的电机的方法
CN113228467B (zh) 电动机
EP4170870A1 (en) Molding coil,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4704834B2 (ja) 整流子及び電機子
CN113228467A (zh) 电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