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37738U - 铰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铰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37738U
CN211737738U CN202020168605.2U CN202020168605U CN211737738U CN 211737738 U CN211737738 U CN 211737738U CN 202020168605 U CN202020168605 U CN 202020168605U CN 211737738 U CN211737738 U CN 211737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rotrusion
recess
depth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686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欢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686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37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37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37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接结构,包括:固定托架,转动装配于固定托架上的转轴,设置在转轴上与转轴同步转动的转动板,设置在转动板朝向转轴的侧面上的突起,设置在固定托架的正对转动板的突起的侧面上沿着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呈圆弧状设置的第一凹槽;设置在突起的转动轨迹上在离开第一凹槽的端部的位置凹部以及利用弹性变形力把突起按向第一凹槽以及凹部的方向的作用部;上述结构最终通过锁紧螺母在轴端的装配成转动铰链总成;通过在在第一凹槽与凹部衔接位置设置深度浅于第一凹槽以及凹部的第二凹槽,即第二凹槽在此位置形成台阶,此结构设计将改变突起的磨损位置,延长其使用寿命,并提升突起嵌入凹部的行程,显著提升突起的嵌入触感。

Description

铰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接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的现有铰接结构,主要结构包括:固定托架(100),转动装配于固定托架(100)上的转轴(200),设置在转轴(200)上与转轴(200)同步转动的转动板(300),设置在转动板(300)朝向转轴的侧面上的突起(301),设置在固定托架(100)的正对转动板(300)的突起(301)的侧面上沿着上述突起(301)的转动轨迹呈圆弧状设置的凹槽(101),设置在突起(301)的转动轨迹上在离开凹槽(101)的端部位置的凹部(102)(凹部数量大于等于一个)以及利用弹性变形力把突起按向凹槽(101)以及凹部(102)的方向的作用部(400);
上述结构最终通过锁紧螺母(500)在轴端的装配成转动铰链总成。
结合图1和图2,上述结构装配后,突起(301)嵌入到凹槽(101) 内,突起(301)与凹槽(101)的压力为作用部(400)提供的弹性变形力,即随着转轴(200)带动转动板(300)的转动,突起(301)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在作用部(400)的弹性变形力按压下与凹槽(101)摩擦滑动,当突起(301)运动至凹槽(101)端部位置继续运动,会在作用部(400) 的弹性变形力按压下嵌入到凹部(102)中,这个过程突起(301)与凹槽 (101)的滑动摩擦为转轴(200)的转动阻尼感,突起(301)嵌入到凹部(102)的瞬间为转轴(200)转动过程中的操作触感(咔哒感);
在转轴(200)装配其他结构后,由于其他结构发生震动或者对施加转轴(200)一个转轴的径向方向或者与转轴的径向方向相交方向的力,由于锁紧螺母(500)的拧紧力为固定值,那么此受力情况会导致作用部 (400)的形变发生变化(如果产品的重量大,需要的转动时的固定力大),即作用部(400)对突起(301)实时按压的弹性变形力增加,又由于凹槽(101)为深度不变的凹槽,则这种变化必然导致突起(301)与凹槽(101) 摩擦力增加,影响转动阻尼感,同时导致突起(301)与凹槽(101)磨损增加,特别是,突起(301)的磨损很大;另外由于压力的增加导致突起 (301)非常快速的落入凹部(102)内导致操作的触感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铰接结构,通过加深第一凹槽的深度,同时在第一凹槽与凹部衔接位置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深度浅于第一凹槽和凹部的深度,进而第二凹槽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与凹部衔接位置形成台阶,此结构设计将有效减少突起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减少磨损,并提升突起嵌入凹部的触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铰接结构,包括:
固定托架;
转轴,被设置在上述固定托架上,并可以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进行转动;
转动板,设置在上述转轴上,并可以和上述转轴一同转动;
突起,在上述转动板的朝向上述转轴的侧面上,至少突出设置有一个;
第一凹槽,设置在上述固定托架的正对上述转动板的上述突起的侧面上,沿着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至少呈圆弧状设置一个;
凹部,在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上,至少在离开上述第一凹槽的端部的位置上设置一个;
作用部,把上述突起按向上述第一凹槽以及上述凹部的方向,并产生弹性变形力,
随着上述转动板的转动,上述突起从上述第一凹槽中脱离出来,嵌入到上述凹部,还包括:
第二凹槽,在上述固定托架的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上,设置在连接上述第一凹槽的端部和上述凹部之间,并且上述第二凹槽的凹槽深度浅于上述第一凹槽以及上述凹部的凹陷深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凹槽的设置在第一凹槽与凹部衔接位置形成台阶,那么突起在进入凹部的动作时,先经过深度较浅的第二凹槽再落入到深度最深的凹部内,这样就形成了更高的高度差,使突起嵌入到凹部的过程操作触感(咔哒感)更好,如果凹部旋出侧依然衔接有下一段的第一凹槽,那么突起在滑出凹部时,还需要先经过一个第二凹槽,这样就需要更大的力旋转以抬升上述的高度差,使突起在滑出凹部的操作感也更好,突起继续滑出则由凹部旋出侧的第二凹槽进入到下一段的第一凹槽突起就会下落一个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的高度差,可增强突起第二凹槽向第一凹槽移动时的快速感。
另外,第一凹槽的深度相对于现有技术增加,即第一凹槽的深度比以前更深,因此当相对于突起的尖端滑动时,作用部所产生的按压转动板的弹性变形力变小,这样突起与第一凹槽的底面的摩擦较小,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二凹槽的深度与第一凹槽的深度的差值小于第二凹槽的深度与凹部的深度的差值;此结构设计目的在于形成不同差值的下落高度,这样就可明显区分出突起是由第二凹槽嵌入到凹部的触感,还是突起由第二凹槽嵌入到第一凹槽的触感。
进一步的,上述突起与上述第一凹槽内的摩擦位置和上述突起301与上述第二凹槽的摩擦位置不同;
此结构设计目的在于:改变突起的磨损位置,可以减少突起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二凹槽为弧形凹槽;弧形凹槽对于突起嵌入部分形状适配比较宽泛,并且容易产生固定位置的稳定的局部滑动摩擦。
进一步的,上述突起为凸圆球;突起嵌入到第一凹槽的部分为凸圆球,或者突起整个为凸圆球,那么与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的弧形凹槽配合更为紧密,可有效避免震动脱出以及便于突起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实现固定位置的滑动摩擦。
更进一步的,上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凹槽的宽度;
基于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二凹槽为弧形凹槽,在宽度不同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突起嵌入第一凹槽部分的截面圆直径和嵌入第二凹槽部分的截面圆直径不同,那么必然会促使突起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滑动时接触摩擦的位置不同,可以提高突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上述第二凹槽设有用于容纳润滑剂的凹槽;此结构设计目的在于:在第二凹槽的凹槽内填充一些润滑剂,以保证突起与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滑动顺滑感,同时可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铰接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加滑动摩擦部分的使用寿命,可提供稳定的转动阻尼感,并且还能够提升突起进入和滑出凹部的触感,可明显提升使用者在整个转动过程中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固定托架单侧面凹槽部分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凹槽与凹部高度差与现有技术的凹槽与凹部高度差比较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托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托架结构凹槽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凹部位置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凹槽增设容纳润滑剂的凹槽时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中:
100、固定托架,101、第一凹槽,102、凹部,103、第二凹槽;
200、转轴;
300、转动板,301、突起;
400、作用部;
500、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整体装配结构与如图1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主要结构包括:固定托架100,转动装配于固定托架100上的转轴200,设置在转轴200上与转轴200同步转动的转动板300,设置在转动板300朝向转轴的侧面上的突起301,设置在固定托架100的正对转动板300的突起 301的侧面上沿着上述突起301的转动轨迹呈圆弧状设置的第一凹槽101(对应现有技术的凹槽),设置在突起301的转动轨迹上在离开第一凹槽 101的端部的位置的凹部102,凹部102数量大于等于一个以及利用弹性变形力把突起301按向第一凹槽101以及凹部102的方向的作用部400;
上述结构最终通过锁紧螺母500在轴端的装配成转动铰链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要点在于,在固定托架100上增设的第二凹槽 103的设计;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固定托架100上通过多个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3和凹部102构成一个完整圆周的转动行程,即突起301的圆周轨迹;
如图3所示,凹部102深度不变,较浅的第二凹槽103的设置在第一凹槽101与凹部102衔接位置形成台阶,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槽103与第一凹槽101的高度差值为h1+h2;
如图3和图5所示,突起301在第一凹槽101内滑动进入凹部102之前经过第二凹槽103,突起301被抬高h1+h2的高度,此抬高过程会给使用者一个预进入凹部102的一个触感,然后突起301会在更大的压力(突起301 被抬高促使作用部400形变变大导致)促使下快速嵌入凹部102内,突起301 的嵌入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h1,这样突起301受压力增加的同时增加了下落行程,提升突起301嵌入到凹部102的快速感和触感(咔哒感);
使用者继续转动促使突起301脱出凹部102的限位,则突起301需要被抬高与对应的嵌入动作相同的高度(突起301的脱出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h1),这样凹部102本身由于两侧的第二凹槽103的设置使其限位深度增加,这样使突起301嵌入到凹部102后更不容易脱出(避免震动脱出),同时突起301由凹部102内脱出至下一段第二凹槽103内需要更大的力量,这样从突起301嵌入限位(在凹部102内)到滑出(脱出凹部102进入到下一段第二凹槽103)的感觉会更快速和明显,继续转动然后突起301会由此处的第二凹槽103下落h1+h2的高度差值进入到下一段第一凹槽101内,由于突起301下落行程更长促使第二凹槽103至第一凹槽101的滑动过程快速感良好。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槽101的深度增加h2,即第一凹槽101的深度比以前更深,在锁紧螺母500紧固力不变的情况下,作用部400的形变量将相对于现有技术变小,进而弹性变形力变小,此时突起301与第一凹槽101 滑动摩擦力变小,即突起301在第一凹槽101的转动轨迹转动阻尼感更小,磨损相对减小,操作手感更为顺滑,顺滑的转动手感会使使用者更为明显的感觉到突起301嵌入到凹部102的前后动作带来的触感(咔哒感),进而实现显著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感(包括:转动顺滑感和咔哒感)。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二凹槽103的深度与第一凹槽101的深度的差值小于第二凹槽103的深度与凹部102的深度的差值;
此结构使突起301由第二凹槽103嵌入到第一凹槽101的嵌入行程小于第二凹槽103嵌入到凹部102的嵌入行程,进而使用者在感官上突起301 由第二凹槽103嵌入到凹部102的触感和突起301由第二凹槽103嵌入到第一凹槽101的触感将具有明显区别。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上述突起301与上述第一凹槽101内的摩擦位置和上述突起301与上述第二凹槽103的摩擦位置不同;通常现有技术突起301与第一凹槽101的摩擦为突起301的顶点摩擦,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突起301顶点磨损,进而设计第二凹槽103时将考虑改变突起301的磨损位置,例如在第二凹槽103位于突起301嵌入部分的非顶点位置设置凸起部,凸起部的突出高度和突出角度保证突起301非顶点位置与其接触摩擦,同时将突起301顶点与第二凹槽103底部分离,或者第二凹槽103设计为与突起301嵌入部分形状尺寸相同,将顶点摩擦变为面摩擦,这样就可以减少突起301顶点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更为具体的,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凹槽101和上述第二凹槽103选择对突起301的形状适配更为宽泛的弧形凹槽,那么上述突起301可选择的形状将会非常多,只要能够嵌入到弧形凹槽的上沿开口内并能够在嵌入到位后与第二凹槽103接触摩擦即可,其中形状优选为凸圆球或者嵌入端的端部为弧面的凸起;
进一步的,突起301嵌入到第一凹槽101的部分为凸圆球,或者突起 301整个为凸圆球,那么要实现改变突起301在第二凹槽103的摩擦位置,设计第一凹槽101的开口宽度W1大于第二凹槽103的开口宽度W2(W2 <W1),这样就会导致突起301(凸圆球)嵌入第一凹槽101部分的截面圆直径大于突起301嵌入到第二凹槽103部分的截面圆直径,那么必然会促使突起301在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3滑动时接触摩擦的位置不同,即改变了突起301的磨损位置,磨损位置的变化基于突起301的顶点向上到其球面弧上,这样摩擦点的变化会延长突起301的使用寿命,同时改变了突起301的支撑点,可以由现在常用的顶点支撑变为对称点的两点支撑或者弧面支撑,这样会使突起301受力更为稳定,可更有效的防止震动脱落。
如图7所示,上述第二凹槽103设有用于容纳润滑剂的凹槽a;
此凹槽a设置在突起301与第二凹槽103摩擦路径上,这样可以保证突起301的滑动均可带出一定剂量的润滑剂,以保证突起301与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滑动顺滑感,同时可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铰接结构,包括:
固定托架;
转轴,被设置在上述固定托架上,并可以相对于上述固定托架进行转动;
转动板,设置在上述转轴上,并可以和上述转轴一同转动;
突起,在上述转动板的朝向上述转轴的侧面上,至少突出设置有一个;
第一凹槽,设置在上述固定托架的正对上述转动板的上述突起的侧面上,沿着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至少呈圆弧状设置一个;
凹部,在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上,至少在离开上述第一凹槽的端部的位置上设置一个;
作用部,把上述突起按向上述第一凹槽以及上述凹部的方向,并产生弹性变形力,
随着上述转动板的转动,上述突起从上述第一凹槽中脱离出来,嵌入到上述凹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凹槽,在上述固定托架的上述突起的转动轨迹上,设置在连接上述第一凹槽的端部和上述凹部之间,并且上述第二凹槽的凹槽深度浅于上述第一凹槽以及上述凹部的凹陷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上述第一凹槽的深度的差值小于上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上述凹部的深度的差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与上述第一凹槽内的摩擦位置和上述突起与上述第二凹槽的摩擦位置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凹槽和上述第二凹槽为弧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为凸圆球。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小于上述第一凹槽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铰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凹槽设有用于容纳润滑剂的凹槽。
CN202020168605.2U 2020-02-14 2020-02-14 铰接结构 Active CN211737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605.2U CN211737738U (zh) 2020-02-14 2020-02-14 铰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68605.2U CN211737738U (zh) 2020-02-14 2020-02-14 铰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37738U true CN211737738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76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68605.2U Active CN211737738U (zh) 2020-02-14 2020-02-14 铰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37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8715B (zh) 按鍵結構以及具有此結構之鍵盤
JP375224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
US7797797B2 (en) Wobble-resistant hinge structure
CN106919227B (zh) 键帽升降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737738U (zh) 铰接结构
EP364953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longitudinal torsional resistance in a hinge
EP364613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lateral torsional resistance in a hinge
CN104179792B (zh) 枢纽机构及电子装置
TW201705167A (zh) 具有減噪效果的按鍵及其鍵盤
TWI628682B (zh) 按鍵
KR102624051B1 (ko) 2단 포스를 구비하는 도어 힌지
US6040541A (en) Key switch
JP2001297651A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CN101866769A (zh) 弹性关节连臂结构
CN202926868U (zh) 枢纽器
CN201301886Y (zh) 转轴装置
CN203882847U (zh) 一种旋转式切换开关
JPH0927235A (ja) キー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キーボード
CN105390308A (zh) 一种有弹性挂钩限位结构的钣金剪刀脚支撑的键开关装置
CN205487871U (zh) 按键机构
CN219643195U (zh) 一种插座防水盒
CN108281316A (zh) 键盘
CN200949600Y (zh) 改善定位功能的枢纽器
JP4336149B2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CN203822839U (zh) 双轴式枢钮同步导正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