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68308U -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68308U
CN211668308U CN202020110941.1U CN202020110941U CN211668308U CN 211668308 U CN211668308 U CN 211668308U CN 202020110941 U CN202020110941 U CN 202020110941U CN 211668308 U CN211668308 U CN 211668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dry
wet
col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09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1109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68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68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68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内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干冷通道,相邻的干冷通道之间设置有湿冷通道,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上下两部均开口且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处具有上密封,所述上密封部分遮挡所述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部分进塔空气进入干冷通道内并通过干冷通道侧壁与湿冷通道内淋下的水流换热,吸收热量变为干热空气排出,另一部分空气进入湿冷通道内与水流接触换热并变为湿热空气排出,排出的干热空气和湿热空气在气室内混合并排出塔外,混合后的空气处于不饱和状态,有效的避免了白烟的形成。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循环水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冷却设备,其通过空气将水流的部分热量带走,从而达到冷却水的目的,但是现有的具有湿式冷却过程的冷却塔都存在冒白烟的问题,不仅影响建筑景观还容易飘沉到周边路面然后结冰进而引发交通事故,白烟还会容易造成周遭居民的恐慌,错以为是火灾或者有毒气体排放,经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得知,白烟形成的具体原因是进入冷却塔内的新鲜空气在冷却塔填料内与被冷却水直接接触,经热湿交换,空气被加热和加湿,最后以高温高湿状态从冷却塔风筒排出,其状态位于湿空气过饱和区,所以排出后会冷凝出许多细小的水珠,形成所谓的白烟,现如今,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的消除白烟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其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内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干冷通道,相邻的干冷通道之间设置有湿冷通道,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上下两部均开口且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处具有上密封,所述上密封部分遮挡所述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填料片,相邻的填料片形成干冷通道的前后两侧或湿冷通道的前后两侧,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侧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侧密封全部遮挡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侧密封部分遮挡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且侧密封的下沿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下沿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湿冷通道的下部开口处具有至少一个下密封,所述下密封部分遮挡所述湿冷通道的下部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片的材质为PVC。
一种冷却塔,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塔还包括塔体以及设置于塔体上的风筒,所述塔体的下部两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风筒内设置有引风机,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收水器层、喷淋层、换热器层以及水池,所述喷淋层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池底部连接有冷却塔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层包括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的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上均装设有喷头且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上的喷头分别对应所述湿冷通道和干冷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层包括多个整齐排列的换热器本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有湿冷通道和干冷通道的换热器本体,部分空气进入干冷通道内并通过干冷通道侧壁与湿冷通道内淋下的水流换热,吸收热量变为干热空气排出,另一部分空气进入湿冷通道内与水流接触换热并变为湿热空气,经换热器本体排出的干热空气和湿热空气在冷却塔气室内混合并排出塔外,混合后的空气处于不饱和状态,所以有效的避免了白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申请设计新颖,工作稳定,适合新塔的建造和老旧冷却塔的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冷却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B-B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仰视图;
图9为图8中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以及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以及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以及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换热器本体1内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干冷通道2,相邻的干冷通道2之间设置有湿冷通道3,干冷通道2和湿冷通道3的上下两部均开口且干冷通道2的上部开口处具有上密封4,上密封4部分遮挡干冷通道2的上部开口,一定程度上避免水流通过上部开口进入干冷通道2内,换热器本体1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填料片5,相邻的填料片5之间粘接或卡接固定,形成干冷通道2的前后两侧或湿冷通道3的前后两侧,填料片5可采用常见的波形PVC淋水填料片等,填料片5具体结构为本领域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干冷通道2和湿冷通道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密封6,侧密封6全部遮挡干冷通道2和湿冷通道3的左右两侧,上密封4和侧密封6为相邻的填料片5边沿直接粘接而成也可以为单独装设在相邻填料片5之间的塑料挡片。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一部分空气自冷却塔7上的进风口8进入,经过换热器层9下方的雨区10后进入换热器本体1上的干冷通道2内,空气在干冷通道2内通过填料片5与湿冷通道3内喷淋的水流换热,吸收湿冷通道3内喷淋水流的热量并升温,此过程中,也完成了一部分待冷却水热负荷的冷却,干冷通道2内的空气升温后成为干热空气并通过上密封4外的干冷通道2上部开口排出至冷却塔7的气室11内;另一部分通过冷却塔7的进风口8进入的空气经过雨区10后进入换热器本体1上的湿冷通道3内,此部分空气与喷淋到湿冷通道3内的待冷却水接触换热,过程等同与普通淋水填料的换热过程,此部分空气经喷淋水增温增湿后变为湿热空气并通过湿冷通道3的上部开口排出至气室11内,在气室11内,干热空气和湿热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温度升高、含湿量降低,处于不饱和状态,不饱和状态下的空气流通过引风机和风筒12排出冷却塔外,有效的避免了白烟的形成;
另外,由于上述过程中干冷通道2完成了一部分热负荷的冷却且这部分热负荷的冷却过程中空气与水流没有接触,所以削弱了喷淋水流的蒸发,使得换热器本体1具有了节水的功能,另一方面,喷淋水的蒸发率越高,随之排出的污水量就越大,削弱了蒸发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量;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冷却塔7,换热器本体1整齐排列成换热器层9并安放在冷却塔原填料层的位置上,原填料层可全部替换为换热器层9或部分替换为换热器层9,然后在换热器层9上方单独铺设喷淋层,喷淋层包括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的第一布水管13和第二布水管(未示出),第一布水管13和第二布水管上均装设有喷头14且第一布水管13和第二布水管上的喷头14分别对应湿冷通道3和干冷通道2,日常消白烟过程时,开启第一布水管13并关闭第二布水管,使水流只流入湿冷通道3内即可;当热负荷较大、冷却塔出口水温较高时,可同时开启第一布水管13和第二布水管,使干冷通道2内也有水流,空气在干冷通道2内与水流直接接触换热,增大换热量,有利于降低冷却塔出口水温,第一布水管13和第二布水管的开闭可通过手动阀门或者电磁阀实现,冷却7塔还包括塔体,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收水器层16、喷淋层、换热器层9以及水池17,喷淋层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水池底部连接有冷却塔出水管。
实施例二
如图5-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侧密封6部分遮挡干冷通道2和湿冷通道3的左右两侧且侧密封6的下沿与换热器本体1的下沿平齐,使得进入干冷通道2和湿冷通道3内的空气还可以从换热器本体1的侧面流出,适用于应用换热器层9替代部分冷却塔原填料层的旧塔改造方案,由于空气也可侧面流出,所以降低了流动阻力,有更多的进塔空气穿过换热器本体1,生成了更多的干热气流,从而增加了干热空气完成的热负荷,减少了湿冷通道3内完成的热负荷,从而减少了需要蒸发的水蒸气总量,同时,在保证消白烟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换热器本体1的用量;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湿冷通道3的下部开口处具有至少一个下密封15,下密封15部分遮挡湿冷通道3的下部开口,下密封15为相邻的填料片5边沿直接粘接而成也可以为单独装设在相邻填料片5之间的塑料挡片,下密封15限制了湿冷通道3底部过流面积,使湿冷通道3内的水流从有限的区域流下,由于水流集中落下,在加上湿冷通道3底部开口面积缩小,所以进入湿冷通道3内的气流更少,逼迫更多气流进入干冷通道2内变为干热空气,有利于经过换热器本体1后的气流的增温降湿,进一步增强消白烟效果;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以及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以及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以及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以及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内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干冷通道,相邻的干冷通道之间设置有湿冷通道,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上下两部均开口且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处具有上密封,所述上密封部分遮挡所述干冷通道的上部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填料片,相邻的填料片形成干冷通道的前后两侧或湿冷通道的前后两侧,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侧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密封全部遮挡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密封部分遮挡所述干冷通道和湿冷通道的左右两侧且侧密封的下沿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下沿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片的材质为PV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冷通道的下部开口处具有至少一个下密封,所述下密封部分遮挡所述湿冷通道的下部开口。
7.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还包括塔体以及设置于塔体上的风筒,所述塔体的下部两侧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风筒内设置有引风机,塔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收水器层、喷淋层、换热器层以及水池,所述喷淋层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池底部连接有冷却塔出水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层包括与冷却塔进水管相连通的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上均装设有喷头且第一布水管和第二布水管上的喷头分别对应所述湿冷通道和干冷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层包括多个整齐排列的换热器本体。
CN202020110941.1U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Active CN211668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0941.1U CN211668308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0941.1U CN211668308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68308U true CN211668308U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38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0941.1U Active CN211668308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68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40086A (zh) 除湿热泵组件及烟草除湿热泵烘烤装置
CN206420332U (zh) 节水环保消雾型冷却塔
CN107166584B (zh) 带卵石床蓄热的冬夏两用热回收间接蒸发冷却空调***
CN205505784U (zh) 一种带配风窗的节水消雾霾逆流式冷却塔
CN212843033U (zh) 一种分区布水节水消雾冷却塔
CN108168055A (zh) 转轮热回收式多孔陶瓷复合式蒸发冷却新风机组
CN203015823U (zh) 烟草除湿热泵烘烤装置
CN211668308U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冷却塔
CN206831738U (zh) 一种结合机械制冷和热回收技术的蒸发冷却空调***
CN209101477U (zh) 一种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机组
CN207778702U (zh) 一种结合转轮热回收技术的复合式蒸发冷却新风机组
CN212902743U (zh) 一种空间换热器以及应用此换热器的节水消雾冷却塔
CN212720975U (zh) 一种节水消雾冷却塔
CN215832519U (zh) 一种多层混合高效消雾节水冷却塔
CN110006269A (zh) 一种迷宫阻尼型深度消雾收水冷却塔
CN211261852U (zh) 一种多工况调节消雾塔
CN105202726B (zh) 新风热回收一体机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106016574A (zh) 热回收新风机
CN215337823U (zh) 一种框架式换热器
CN215063845U (zh) 一种干湿集成换热装置
CN208186910U (zh) 一种具有侧进式冷却风***的蒸发冷却式换热器
CN210035805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换气机
CN208025711U (zh) 带自动旁通风阀的中央全热新风机
CN214666168U (zh) 一种横流式消雾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