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46622U - 座便器 - Google Patents

座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46622U
CN211646622U CN201921947351.8U CN201921947351U CN211646622U CN 211646622 U CN211646622 U CN 211646622U CN 201921947351 U CN201921947351 U CN 201921947351U CN 211646622 U CN211646622 U CN 211646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outlet
toilet
channe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4735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洪生
王彦军
李绍青
刘志强
李文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lin Enterprise Co ltd
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engli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li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li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4735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466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46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46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nitary Device For Flush Toil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便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座便器,包括便池部、排污管道、进水道、第一出水道、第二出水道及喷射管道;第一出水道与第二出水道从进水道的分流区起分别往不同方向分流,且第二出水道具有转弯部位,可将水流导引转向,使其从第二出水口流入便池部的棚部后形成的第二道水流,可与从第一出水道的第一出水口流出进入便池部的棚部后形成的第一道水流方向一致,以及几乎同步地流出。据此,可以确保第一道与第二道水流沿着棚部均匀分散地渲泻于便池部内能够彼此相互汇聚形成一股旋流,而对便池部的污物承接面产生良好清洗效果,还可以与从喷射管道的喷射孔流出的第三道水流相互作用产生虹吸作用,而对便池部内的污物提供良好排除效果。

Description

座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便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产生强大的旋流以进行清洗及产生排污作用的座便器。
背景技术
现有座便器或座便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常见者如清洗效果不佳或污物排出效能不彰,特别是在兼具省水功能的基础上。因此,在省水的条件要求下,较少的固定水量欲达到较良好的清洗效果与排污功能,利用清洗水产生旋流已被普遍应用,例如,利用在便池部上方设置多个喷水口来达到旋流的效果,并搭配便池部下方前或后设置喷水口,以增加排污功能。
中国专利号ZL03819005.2即揭露有一种「冲水便器」发明专利,该冲水便器大致与公知相同,在下半部设置有裙部,在上半部的前方形成有便池部,在后方上、下分别形成导水通路与排水通路。比较特别是,若以便池部的前后方向为中心,其在该中心的二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喷水口及第二喷水口,使来自于水箱定量的清洗水流经导水通路后,可从上、下分开的二凸缘连结孔分别分流至该第一喷水口与第二喷水口,再各自沿着与该凸缘相邻接的棚部依序环绕流入该便池部的污物承接面内,可因此产生特定方向的旋流,以清洗该污物承接面,特别是其干燥面。另外,从该下方的凸缘连结孔进入的清洗水的一部分,会分流至位于水面下的压入清洗水喷水口,用于将污物朝排水通路方向压入,同时排放清洗水。
由上可知,该专利技术文献主要揭露有三股清洗水流,其中两股可以从不同位置的棚部开始,一边沿着棚部前进,一边流入便池部产生旋流作用,以达到清洗污物承接面的效果,第三股清洗水流则是从便池部的水面下对污物进行压迫作用,将污物压入该排水通路。
不可否认地,上述专利案确实可以达到某些预期效果,但仍存在某些缺点,例如,从第二喷水口流出的第二股清洗水,其目的在于弥补从第一喷水口流出的第一股清洗水的不足,但第二股清洗水被导引的路径大致与第一股清洗水从第一喷水口流出前至流出后沿着棚部的前进轨迹相同,都是朝该便池部前方流动,于前方经过一个转弯后再朝该便池部的后方流动,可轻易理解地,该第二股清洗水必须经过较长的导流路径,除了减损水流的动力,以致于降低其对于该污物承接面产生的清洗效果外,也大幅地延迟了从第二喷水口流出的时间点,造成该第二股清洗水与第一股清洗水彼此相互汇聚所能产生的旋流效果将大打折扣。理想的情况是,第一股清洗水从第一喷水口流出的时间与第二股清洗水从第二喷水口流出的时间应该同步,或至少极为接近,如此,方可使两股相同旋转方向的水流在汇聚后彼此相互推波助澜产生加乘作用,以达到力道最强的旋流效果。但显然地,当第一股清洗水从第一喷水口流出,并沿着棚部开始流入该便池部产生清洗作用时,第二股清洗水仍被局限在其本身的通水通路内流动,直到第一股清洗水几乎已经沿着棚部走完全部的路径时,该第二股清洗水方从第二喷水口流出,两股水流的流出时间相距甚远,无法达到更好的旋流效果。
另外,从下方的凸缘连结孔分流的第三股清洗水,从底面开口沿着其通水通路流向该便池部水面下方的该压入清洗水喷水口流出时,由于该第三股清洗水的流通路径相当短,且由上而下略为倾斜流动,因此,虽然可对水面下的污物产生良好的下压效果,甚至提早产生虹吸作用,但第三股清洗水的流出时间与虹吸作用开始的时间点相隔太长,可能导致虹吸作用虽发生了,但后续的供水作用力道不足而无以为继,以致于影响虹吸的效果,而不利于污物的排出。理想的情况是,当第三股清洗水开启了虹吸作用后,第一股与第二股清洗水应该于彼此相互汇聚产生旋流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供水,将虹吸作用保持在最佳状态,以获得最好的污物排出能力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便器,可有效地强化旋流的作用,以提升清洗与排污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便器,包括:
便池部,具有一个呈碗状的污物承接面、一个上方内周面朝向内侧突出的内缘部,以及一个形成于所述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内缘部之间的棚部;
排污管道,其一端形成有入口,所述入口连接于所述便池部下方,用于排出污物;
进水道,其一端形成有进水口,能够供清洗水由此流入,所述进水道的另一端形成有分流区;
第一出水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后流向所述便池部的所述棚部形成第一道水流;
第二出水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二出水口后流向所述便池部的所述棚部形成第二道水流;
喷射管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喷射孔后流向所述便池部底端的水面下方形成第三道水流,且所述喷射孔对准所述排污管道的入口;
其中,以所述便池部的前后为中心轴,所述第一出水道与所述第二出水道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轴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座便器从小曲率半径变化到大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1与所述座便器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座便器从大曲率半径变化到小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3与所述座便器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所述第二出水道具有转弯部位,能够将水流导引转向,使所述第二道水流从所述第二出水口流至所述棚部后,其沿着所述棚部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一道水流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至所述棚部后,其沿着所述棚部的水流方向一致,以产生旋流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口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位置P1的弧线距离为S1,所述位置P2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弧线距离为S2,S1/S2介于0.4~0.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口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位置P2的弧线距离为S3,所述位置P3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弧线距离为S4,S3/S4介于0.2~0.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截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进水道的供水量为4.8L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喷射孔的分水比为0.6:0.4:3.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棚部的底壁面由内侧朝向所述便池部的中心倾斜,其倾斜量介于0~2.5mm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棚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位置P1附近渐窄,从所述位置P1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位置P3附近等宽,从所述位置P3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渐窄,从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渐窄;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处的棚部宽度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道的宽度从其进水口位置处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分流区渐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射管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出水时间差在1.5秒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道、第二出水道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其附近棚部的边侧壁墙,由在所述第一出水道与所述第二出水道的底壁面与座圈顶壁面间粘固的隔板组件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呈长弧状,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出水道、所述第二出水道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隔板为L形或U形或C形,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出水道靠近所述第二出水口附近的一部分边侧壁墙,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便器,利用第一出水道与第二出水道从进水道的分流区后往不同方向分流的设计,搭配第二水道的转弯部位设计,可以使第二道水流从第二出水口流出进入棚部后的流动方向能够与第一道水流一致,还可以确保第一道水流与第二道水流几乎同步流出,并使同步流出的水流沿着棚部一边前进,一边均匀分散地渲泻于便池部后,能够彼此相互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旋流,而可藉以提高该污物承接面的清洗效果,并可更快速地与从喷射孔流出的第三道水流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的虹吸作用,以确保污物能够被强力且快速地排入排污管道内,而达到良好的排污功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俯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俯视平面图,并显示有中心轴、交界位置及后方位置;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横向剖视图,并显示有沿着棚部流动及渲泻于便池部内形成旋流的第一道水流与第二道水流;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的开口形状及其尺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在棚部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俯视平面图,并显示有交界位置及后方位置,以及不同棚部位置的宽度变化;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俯视平面图,并显示有多个剖面位置;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水道在剖面线A-A及B-B二个不同位置处的截面形状及其尺寸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出水道在剖面线C-C及D-D二个不同位置处的截面形状及其尺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出水道在剖面线E-E及F-F二个不同位置处的截面形状及其尺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横向剖面立体图,并显示有隔板组件;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隔板组件与座便器本体的分离状态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便器的横向剖面图,并显示有隔板组件与第一出水道、第二出水道及其附近棚部彼此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便器的较佳实施例,座便器1主要包括:
便池部10,具有一个呈碗状的污物承接面11、一个上方内周面朝向内侧略为突出的内缘部12,以及一个形成于污物承接面11与内缘部12间的棚部13。本实施例的便池部10形成于座便器1的上部前方,且座便器1的下部前方形成有裙部100。
排污管道20,其一端形成有入口21,入口21连接于便池部10下方,用于排出污物。本实施例的排污管道20形成于座便器1的下部后方。
进水道30,其一端形成有进水口31,以使清洗水由此流入,进水道30另一端形成有分流区32。本实施例的进水道31形成于座便器1的上部后方,且其进水口31上方连通水箱300,可用于储存定量的清洗水,可操作控制清洗水从下方连通的进水口31流入进水道30。
第一出水道40,其一端连通于进水道30的分流区32,可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41后流向便池部10的棚部13形成第一道水流。
第二出水道50,其一端连通于进水道30的分流区32,可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二出水口51后流向便池部10的棚部13形成第二道水流。
喷射管道60,其一端连通于进水道30的分流区32,可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喷射孔61后流向便池部10底端的水面下方形成第三道水流。本实施例的喷射孔61位于便池部10的前方,并对准排污管道20的入口21。
其中,以便池部10的前后为中心轴X,第一出水道40与第二出水道50分别位于中心轴X的两侧,且第一出水口41位于座便器10从小曲率半径变化到大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1与座便器10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第二出水口51位于座便器10从大曲率半径变化到小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3与座便器10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第二出水道50具有转弯部位52,可将水流导引转向,使第二道水流从第二出水口51流至棚部13后,其沿着棚部13的水流方向,与第一道水流从第一出水口41流至棚部13后,其沿着棚部13的水流方向彼此一致,可藉以产生旋流作用,如图4所示,可以清楚看到,第一道水流呈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道水流同样呈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两者的转动方向是一致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水口41沿着棚部13至位置P1的弧线距离为S1,位置P2沿着棚部13至第一出水口41的弧线距离为S2,S1/S2介于0.4~0.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出水口51沿着棚部13至位置P2的弧线距离为S3,位置P3沿着棚部13至第二出水口51的弧线距离为S4,S3/S4介于0.2~0.4。由上可知,第二出水口51与位置P2的距离看起来是比第一出水口41与位置P2的距离短一些,但由于第一出水道40中间设计有一个转弯部位52,因此,第二出水道50的水流路径长度实际比第一出水道40的水流路径长度略短一些或相等,如此设计,可以确保从第一出水口41流出的第一道水流与从第二出水口51流出的第二道水流,将两者的出水时间差控制在1.5秒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出水口4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出水口51的截面积。例如,第一出水口41可设置呈圆形孔,其直径
Figure BDA0002269987920000091
为22mm,而第二出水口51可设置呈长跑道形孔,其长度L为28mm,宽度W为10mm,因此,可确保第一出水口41的过水截面积A1大于第二出水口51的过水截面积A2,亦即,在正常情况下,从第一出水口41流出的水量大于从第二出水口51流出的水量。
需特别强调的是,第一出水口41的形状首选为圆形孔,但也可以是跑道形孔或矩形孔等;第二出水口51的形状首选为长跑道形孔,但也可以是圆形孔或矩形孔等。
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水道30的供水量为4.8公升(L)的状态下,第一出水口41、第二出水口51与喷射孔61的分水比约为0.6:0.4:3.8。亦即,当水箱300储存的定量清洗水为4.8L时,从第一出水口41流出的水量大约为0.6L,从第二出水口51流出的水量大约为0.4L,从喷射孔61流出的水量大约为3.8L。由上述的出水量设计,可以确保最多的水量从喷射孔61流出,以确保加大推动污物和进污口水量的填充,促进产生足够的虹吸作用,将污物顺利地从排污管道20排出,而次多的水量从第一出水口41沿着较长的棚部13一边流动,一边流入便池部10内,藉以对大部分的污物承接面11进行清洗作用,最少的水量则从第二出水口51沿着较短的棚部13一边流动,一边流入便池部10内,藉以对其余小部分的污物承接面11进行清洗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棚部13的底壁面由内侧朝向便池部10的中心倾斜,其倾斜量t介于0~2.5mm间。由低斜设计,可以确保从第一出水口41与第二出水口51流出的第二道水流,在沿着棚部13流动的同时,也能够均匀地往下分散渲泻于便池部10内进行清洗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棚部13的宽度W1,从第一出水口41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位置P1附近渐窄,从位置P1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位置P3附近等宽,从位置P3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第二出水口51位置渐窄,从第二出水口51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第一出水口41位置渐窄;第一出水口41位置处与第二出水口51位置处的棚部13宽度W1大致相等。从上述设计可以明显看出,其渐窄的设计,皆是为了有利于水流均匀地往下分散渲泻于便池部10内进行清洗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9进水道30的宽度从其进水口31位置处沿着水流方向至分流区32渐窄。例如,进水道30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碗公状,且在进水口31位置处附近(剖面线A-A)的宽度W2为102mm,高度H1为44mm,而在靠近分流区32位置处附近(剖面线B-B)的宽度W3为96mm,高度H2为47mm。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出水道40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第二出水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例如,第一出水道40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其靠近入口处(剖面线C-C)的宽度W4为25mm,高度H3为40mm,而在靠近第一出水口41处(剖面线D-D)的宽度W5为17mm,高度H3为40mm。如图11所示,第二出水道50的截面形状同样大致呈矩形,其靠近入口处(剖面线E-E)的宽度W6为22mm,高度H4为40mm,而在靠近第二出水口51处(剖面线F-F)的宽度W7为15mm,高度H4为40mm。
从上述设计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进水道30、第一出水道40及第二出水道50,其水道内部宽度的渐窄设计,皆是为了增加水速,使从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流出的水流沿着棚部往下分散渲泻于便池部10内部时能够对污物承接面11产生更强大的冲击力,以提升其清洗效果。同理,喷射管道的内部宽度同样也可以采渐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12至14所示,第一出水道40、第二出水道50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其附近棚部13的边侧壁墙,由在第一出水道40与第二出水道50的底壁面a与座圈b顶壁面间粘固的隔板组件c所形成。隔板组件c包括第一隔板c1及第二隔板c2;第一隔板c1呈长弧状,用于形成第一出水道40、第二出水道50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第一出水口41;第二隔板c2为L形或U形或C形,用于形成第二出水道50靠近第二出水口51附近的一部分边侧壁墙,并与第一隔板c1共同形成第二出水口51的一部分。利用上述隔板设计,可以产生良好的导流效果,且独立的隔板有助于精确及简易成型,并在成型后透过简易的粘着固接,使其一体成型于座便器1上。
由以上说明可清楚得知,本实用新型的座便器1具有以下特色与可达成功效:
第一,座便器1利用第一出水道40与第二出水道50从进水道30的分流区32起分别往不同方向分流的好处在于:只须于第二出水道50内设置转弯部位52对水流进行导引转向,即可使第二道水流从第二出水口51流出进入棚部13后的流动方向与第一道水流一致,相较于已知结构,还可以大幅地缩短第二出水道50的水流路径长度,使第一道水流与第二道水流两者几乎是同步流出。上述同步流出的优点在于使第一道水流与第二道水流可以一边沿着棚部13前进,一边均匀分散地渲泻于便池部10,使彼此相互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旋流,可避免发生二股水流一前一后减损旋流效果的情形,因此,可以大幅地提高污物承接面11的清洗效果。
第二,由于上述强大的旋流可以更早的相互汇聚形成,因此,可更快速地与从喷射孔61流出的第三道水流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的虹吸作用,一股作气且强力地将污物从入口21排入排污管道20内,因此,可以达到有良好的排污效果。
第三,座便器1还搭配其他细微的结构设计,皆可由提高流速强化水流冲击力与流动或渲泻的顺畅性,例如,进水道30、第一出水道40、第二出水道50宽度的渐窄设计,以及棚部13各位置的宽度变化设计,皆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并可因此使整体的清洗效果进一步获得补强。
第四,座便器1利用第一出水40道、第二出水道50及喷射管道60的形状及宽度等尺寸设计,搭配第一出水口41、第二出水口51及喷射孔61的通水截面积设计,可以将进入进水道30的定量清洗水作最佳的流量分配,使第一道水流、第二水流及第三道水流皆能以相对较少的水量达到其各自最佳的清洗或排污效果,而不致于相互牵连或拖累,造成某部分区域或位置的清洗或排污效果受到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座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便池部,具有一个呈碗状的污物承接面、一个上方内周面朝向内侧突出的内缘部,以及一个形成于所述污物承接面与所述内缘部之间的棚部;
排污管道,其一端形成有入口,所述入口连接于所述便池部下方,用于排出污物;
进水道,其一端形成有进水口,能够供清洗水由此流入,所述进水道的另一端形成有分流区;
第一出水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一出水口后流向所述便池部的所述棚部形成第一道水流;
第二出水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第二出水口后流向所述便池部的所述棚部形成第二道水流;
喷射管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进水道的所述分流区,能够将清洗水导引至另一端的喷射孔后流向所述便池部底端的水面下方形成第三道水流,且所述喷射孔对准所述排污管道的入口;
其中,以所述便池部的前后为中心轴,所述第一出水道与所述第二出水道分别位于所述中心轴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座便器从小曲率半径变化到大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1与所述座便器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座便器从大曲率半径变化到小曲率半径的交界位置P3与所述座便器后方位置P2两者间的中段处;所述第二出水道具有转弯部位,能够将水流导引转向,使所述第二道水流从所述第二出水口流至所述棚部后,其沿着所述棚部的水流方向,与所述第一道水流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至所述棚部后,其沿着所述棚部的水流方向一致,以产生旋流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位置P1的弧线距离为S1,所述位置P2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弧线距离为S2,S1/S2介于0.4~0.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口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位置P2的弧线距离为S3,所述位置P3沿着所述棚部至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弧线距离为S4,S3/S4介于0.2~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道的供水量为4.8L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喷射孔的分水比为0.6:0.4:3.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棚部的底壁面由内侧朝向所述便池部的中心倾斜,其倾斜量介于0~2.5mm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棚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位置P1附近渐窄,从所述位置P1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位置P3附近等宽,从所述位置P3附近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渐窄,从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渐窄;所述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位置处的棚部宽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道的宽度从其进水口位置处沿着水流方向至所述分流区渐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管道的宽度沿着水流方向渐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出水时间差在1.5秒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道、第二出水道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其附近棚部的边侧壁墙,由在所述第一出水道与所述第二出水道的底壁面与座圈顶壁面间粘固的隔板组件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呈长弧状,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出水道、所述第二出水道的一部分边侧壁墙,以及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隔板为L形或U形或C形,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出水道靠近所述第二出水口附近的一部分边侧壁墙,并与所述第一隔板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一部分。
CN201921947351.8U 2019-11-12 2019-11-12 座便器 Active CN211646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7351.8U CN211646622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座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7351.8U CN211646622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座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46622U true CN211646622U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9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47351.8U Active CN211646622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座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466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61153B2 (en) Flush toilet
JP2009002153A (ja) 廃棄物除去システム
JP2015067954A (ja) 水洗大便器
JP2013170396A (ja) 水洗大便器
JP2008274679A (ja) サイホンゼット便器
JP2001279791A (ja) 水洗便器
JP2014194138A (ja) 水洗大便器
CN114855960A (zh) 马桶形式的卫生设备
JP2017166315A (ja) 水洗式大便器
JP6061065B2 (ja) 水洗式大便器
JP6238011B2 (ja) 水洗大便器
JP2017172119A (ja) 水洗大便器
WO2022111627A1 (zh) 一种坐便器结构
CN211646622U (zh) 座便器
JP2002097704A (ja) 水洗便器
JP2015068125A (ja) 水洗大便器
CN110924497A (zh) 座便器
JP2018119400A (ja) 水洗大便器
CN214423508U (zh) 一种方便成型的虹吸式马桶
CN213204337U (zh) 一种自增压高效节能坐便器
JP7205797B2 (ja) 水洗大便器
CN220868375U (zh) 一种马桶
CN218990355U (zh) 一种蹲便器
CN221030498U (zh) 一种座便器
CN215759413U (zh) 一种冲落式马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