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4079U -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4079U
CN211624079U CN201922208640.2U CN201922208640U CN211624079U CN 211624079 U CN211624079 U CN 211624079U CN 201922208640 U CN201922208640 U CN 201922208640U CN 211624079 U CN211624079 U CN 211624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lever
elastic element
shock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086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晓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22086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4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4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4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结构,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通过将减震组件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这样就不会占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相对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方便弹性元件的安装,并且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的影响来根据需求来选择弹性元件,同时利用剪刀形结构的杠杆原理,可以自由设计力臂大小,这样大大提高了减震组件的减震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用减震结构,一般是采用减震器或弹簧等弹性元件直接连接两个部件,从而使两个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变化,达到减震效果。目前,减震器或弹簧与两个部件采用线性连接,减震器同样也为线性弹性元件,减震器本身是随着减震行程的方向被压缩的,因为其本身的尺寸还占用了减震行程方向的空间,导致弹性元件两端的两个部件不能被压缩的距离很近,而且弹性元件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会出现比较生硬的打底撞击冲力,另外当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有限时,会导致线性弹性元件很难进行安装,或者使得弹性元件的减震能力得不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性弹性元件的减震能力受减震行程安装空间限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可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形,所述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杠杆包括第一施力臂和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杠杆包括第二施力臂和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一减震臂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施力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连接处相铰接,所述第一施力臂铰接在第一部件上,所述第二施力臂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分别铰接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所述施力臂与减震臂的比值为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夹角均为45°~9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第一减震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大于第二减震臂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杠杆重叠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杠杆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杠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部件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凹槽,两个所述第一杠杆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凸块的两侧,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在所述凹槽内与所述第二凸块转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杠杆、所述第二杠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均为金属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或者所述弹性元件包括两块相互排斥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于所述第一杠杆上,所述第二磁铁设于第二杠杆上,或者所述弹性元件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活动式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通过将减震组件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这样就不会占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相对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方便弹性元件的安装,并且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的影响来根据需求来选择弹性元件,同时利用剪刀结构的杠杆原理,可以自由设计力臂大小,这样大大提高了减震组件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第一种减震组件的张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第一种减震组件的压缩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第一种减震组件受力变化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第二种减震组件的张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的第二种减震组件的压缩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部件;11、第一凸块;2、第二部件;21、第二凸块;22、凹槽;3、减震组件;31、第一杠杆;311、第一施力臂;312、第一减震臂;32、第二杠杆;321、第二施力臂;322、第二减震臂;33、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进行说明。该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包括: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可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3,减震组件3包括:第一杠杆31、第二杠杆32和弹性元件33,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相互铰接成剪刀形,第一杠杆31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部件1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33的一端铰接,第二杠杆32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部件2上,另一端与弹性元件33的另一端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为支撑件,第二部件2为受力部件,外力F1用于对第一部件1施加压力,使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沿减震行程方向相互滑动,第一杠杆31相对第二杠杆32转动,此时弹性元件33逐渐被压缩而提供减震力F2,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相互远离时,第一杠杆31相对第二杠杆32转动,弹性元件33逐渐处于松弛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靠拢是指第一部件1沿减震行程方向向靠近第二部件2的方向运动,远离是指第一部件1沿减震行程方向向远离第二部件2的方向运动,其中减震行程方向为直线,即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呈直线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通过将减震组件3设置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同一侧,这样就不会占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在减震行程方向上的空间,从而方便弹性元件33的安装,并且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的影响来根据需求来选择弹性元件33,同时利用剪刀结构的杠杆原理,可以自由设计力臂大小,这样大大提高了减震组件3的减震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杠杆31包括第一施力臂311和第一减震臂312,第二杠杆32包括:第二施力臂321和第二减震臂322。第一施力臂311和第一减震臂312的连接处及第二施力臂321和第二减震臂322的连接处相铰接,第一施力臂311远离第一减震臂312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部件1上,第二施力臂321远离第二减震臂322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部件2上,第一减震臂312远离第一施力臂311的一端和第二减震臂322远离第二施力臂321的一端分别铰接在弹性元件33的两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臂311与第一减震臂312的比值为1:1~3:1,同样,第二施力臂321与第二减震臂322的比值为1:1~3:1。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3分别与第一减震臂312和第二减震臂322的夹角均为45°~90°。弹性元件33与第一部件1的减震行程方向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臂311的长度等于第二施力臂321的长度,第一减震臂312的长度等于第二减震臂322的长度,第一施力臂311的长度等于第一减震臂312的长度,第二施力臂321的长度等于第二减震臂322的长度,此时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为等力杠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施力臂311的长度小于第二施力臂321的长度,第一减震臂312的长度大于第二减震臂322的长度。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施力臂311的长度大于第一减震臂312的长度,第二施力臂321的长度大于第二减震臂322的长度,此时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为省力杠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杠杆31重叠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杠杆32设于两个第一杠杆31之间。具体地,第一部件1上设有第一凸块11,第二部件2上设有第二凸块21,第一凸块11和第二凸块21位于同一侧,第二凸块21上设有凹槽22,两个第一杠杆31转动设于第一凸块11的两侧,第二杠杆32的一端在凹槽22内与第二凸块21转动连接,这样方便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的安装,同时也保证其受力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杠杆31和第一凸块1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第二杠杆32和第二凸块2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弹性元件33通过转轴分别与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转动连接,其中转轴为金属转轴,也可以为螺栓螺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杠杆31、第二杠杆32、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为金属件,具体采用钢材制成,这样能保证其受力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3为减震器或弹簧,弹簧套设在伸缩杆上,弹簧为金属弹簧,或者弹簧为气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3包括两块相互排斥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铁设于第一杠杆31上,第二磁铁设于第二杠杆32上,或者弹性元件33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均为方型柱,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贴合活动式平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活动式插接。具体地,第二部件2上设有沿插孔,第一部件1插接在插孔内,并相对第二部件2进行活动式平行运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臂311与第一部件1的铰接点为A点,第一减震臂312与弹性元件33的铰接点为B点,第二施力臂321与第二部件2的铰接点为C点,第二减震臂322与弹性元件33的铰接点为D点,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的铰接点为O点,外力F1用于对A点处进行施加外力,弹性元件33的减震力为F2。其中,第一施力臂311和第一减震臂3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施力臂321和第二减震臂32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该实施方式中,其中图2为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拉伸至最长处,此时AC最长,图3为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压缩至最短处,此时AC最短。从图3可知,当AC最短时,BD两点之间仍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安装弹性元件33。
在该实施例中,AO的长度小于CO的长度,即第一施力臂311的长度小于第二施力臂321的长度,DO的长度小于B0的长度,第二减震臂322的长度小于第一减震臂312的长度,在压缩前,∠OAC的角度为锐角,在压缩过程中,由于AO会经过和AC垂直的极限位置,所以CO会经历先下移并顺时针旋转,然后上移并逆时针旋转。AC最短时,此时,∠OAC的角度为钝角,O点和弹性元件33被举到比较高的位置,这样弹性元件33所占用的空间不会随着第一部件1的下压而下降,从而可以使得减震组件3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提高第二部件2侧上方的空间利用率。在该实施例方式中,由于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为非线性关系,所以其压缩过程和回弹过程呈非线性关系,在压缩到最低时,同样的减震行程对应更多的弹性元件33的压缩行程和弹力,从而增加在打底状态时的弹力效果。图4为弹性元件33受力变化的非线性曲线图,其中,横坐标为AC的长度变化情况,纵坐标为L1/L2的比值,其中,L1为外力F1相对转轴点0的力臂,L2为减震力F2相对转轴点O的力臂。当AC最长时,对应0位置,AC被压缩到极限最短位置时,对应100%位置。从图5可以看出,当AC最长时(0位置),L1的力臂较大,处于一个比较容易把弹性元件33进行压缩的省力杠杆状态,当AC最短时(100%位置),由于O点上移,L1逐渐缩小,直到L1与L2接近,说明弹性元件33很难被压缩。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BO的长度与DO的长度相等,AO的长度和CO的长度相等,AO的长度与BO的长度相等,此时DOB和AOC为相似三角形结构,弹性元件33和第一部件1的减震行程方向平行设置,在压缩过程中,弹性元件33也保持与减震行程方向平行,弹性元件33的压缩行程和回弹力呈线性关系。当然,也可以将AO的长度设计为大于BO的长度,此时为费力杠杆,也可以将AO的长度设计为小于BO的长度,此时为省力杠杆。因此,可以根据安装空间和回弹力大小的需求,设计出合理的AO和BO长度比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杠杆31和第二杠杆32也可以是直线杠杆。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臂311和第一减震臂312的夹角为钝角,第二施力臂321和第二减震臂322的夹角为锐角,锐角为75°~89°,这样使得B点和D点的位置比较靠上设置,使得弹性元件33在被压缩时,弹性元件33被举到较高的位置,从而避免了占用底部空间位置,而且该过程是将第一部件1的上下减震动作转化为弹性元件33横向移动的压缩动作,有利于振动元素的解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可以应用的自行车上,其中第一部件1用于安装坐垫,第二部件2为自行车的主支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行移动减震结构,通过将减震组件3设置在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一侧,这样有效降低了减震组件3占用减震行程空间,同时可以根据需求设计减震组件3,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以根据需求设计减震变化曲线,提高减震组件3在极限位置时的支撑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可相互平行移动以使其相互靠拢或相互远离,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同一侧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杠杆、第二杠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杠杆和所述第二杠杆相互铰接成剪刀形,所述第一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另一端与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包括第一施力臂和第一减震臂,所述第二杠杆包括第二施力臂和第二减震臂,所述第一施力臂和所述第一减震臂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二施力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连接处相铰接,所述第一施力臂铰接在第一部件上,所述第二施力臂铰接在所述第二部件上,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分别铰接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所述第一施力臂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比值为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减震臂和所述第二减震臂的夹角均为45°~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第一减震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大于第二减震臂的长度,或者所述第一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一减震臂的长度,所述第二施力臂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减震臂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重叠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杠杆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杠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部件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凸块上设有凹槽,两个所述第一杠杆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凸块的两侧,所述第二杠杆的一端在所述凹槽内与所述第二凸块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所述第二杠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均为金属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或者所述弹性元件包括两块相互排斥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设于所述第一杠杆上,所述第二磁铁设于第二杠杆上,或者所述弹性元件为橡胶件或硅胶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活动式插接。
CN201922208640.2U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Active CN211624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8640.2U CN211624079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8640.2U CN211624079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4079U true CN211624079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8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8640.2U Active CN211624079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4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15373U (zh) 一种机器人用带有缓冲功能的机械手
CN109611507A (zh) 一种多维缓冲减震机构
CN109027115A (zh) 一种发电机减震器
CN208951562U (zh) 一种电机用角位移动传感器减震装置
CN211624079U (zh) 一种平行移动减震结构
CN208681097U (zh) 一种工件的自动上下料机器人
CN206678932U (zh) 一种杠杆辅助缓冲型汽车保险杠
CN111853413A (zh) 一种综合管廊抗震支架
CN211624050U (zh) 一种紧凑非线性减震结构
CN213069661U (zh) 一种工控主板的防震保护装置
CN208700000U (zh) 一种抗冲击窄推头阻挡器
CN210283915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受电弓
CN209546077U (zh) 一种通讯设备安装固定箱
CN209621951U (zh) 保护效果强的防震垫
CN218953931U (zh) 一种带有减震装置的水泵
CN216232213U (zh) 一种高稳定性制动气室安装装置
CN220362597U (zh) 一种具有抗震缓冲性能的机械手臂
CN203273225U (zh) 手术无影灯和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的弹簧臂
CN219712175U (zh) 一种机电设备减震装置
CN212657432U (zh) 一种综合管廊抗震支架
CN208568946U (zh) 一种泄漏电流测试仪
CN214616780U (zh) 一种便于减轻航空发动机中间减速器振动用机构
CN217343394U (zh) 一种扁线弹簧加工用限位装置
CN220037891U (zh) 用于机电***的减震结构
CN219910434U (zh) 一种发动机罩铰链安装板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