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20331U -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20331U
CN211520331U CN201922074512.3U CN201922074512U CN211520331U CN 211520331 U CN211520331 U CN 211520331U CN 201922074512 U CN201922074512 U CN 201922074512U CN 211520331 U CN211520331 U CN 211520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layer
pipe
extrusion
inn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45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铭源
颜家军
王南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changy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changyu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changyu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changyu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45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20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20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20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软管容器领域,提供了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头,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采用多层共挤压成形方式制造成形后剥离分开外层与内层来成为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具有用于容置物料的内腔,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与所述连接头连接,所述连接头具有连通所述内腔和外界的出料孔。所述外管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界的通气孔,以让空气流入内管和外管的空间而使外管能够保持原有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软管容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背景技术
在塑料软管容器内置入柔软不会回弹的内管或内袋能够更顺利更容易挤出管内的膏体同时还能保持软管容器原有的外形不受到内容物使用后存量减少而变形。现有具有这种结构的软管容器如US3936334,US20030015549,内管和外管是分别制造再来组立,生产过程复杂,生产成本高。如公开号为US7641078的专利公开文件,公开了一种有内袋的包装软管容器,构成的组件包括具有通气孔的包装体C、带有出液口的容器A、内袋B和盖子D。由该结构对应的生产加工程序为:先将容器A和软袋B之间进行熔接,挤塑成形做出套管,将套管套入容器A和软袋B外侧,形成圆锥台形肩台(c4)并熔接在容器A上。套管另一端之后进行压合熔接而形成包装体C。盖子D螺接在容器A上。由上述步骤可知,该装置的生产至少需要四个零件单独生产的步骤,容器A、软袋B和包装体C三个零件之间两次熔接步骤和盖子D与容器A的一次螺接步骤。且由于内袋己经封底,只能从出液口充填内容物,不能使用通用的软管充填封尾的设备来充填内容物,从而增加了使用的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旨在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头,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是采用多层共挤压方式制造成形后剥离分开内层与外层成为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具有用于容置物料的内腔,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与所述连接头连接,所述连接头具有连通所述内腔和外界的出料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外管由弹性材料制成;
所述外管在其管壁开设有贯通外界的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由塑料或者塑料弹性体材料(Plastics or Thermoplasticelastomer)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管壁厚度小于或等于0.2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由硬质/刚性材料(Polyolefins or PET)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管壁厚度大于0.2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直径为1.0-5.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与所述连接头熔接。
进一步的,所述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与通用泵头搭配使用,实现定量出液,且在所述物料被排空后,所述外管保持外形不变。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和外管背离所述连接头的端部进行封尾熔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结构并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结构在内管填充满物料时的中剖图;
图3是图1结构在内管被挤压时的中剖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与泵头连接的示意图,为透视图。
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内管 30 连接头
13 外腔 311 出料孔
20 外管 40 物料
21 通气孔 50 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请参照图1至图3,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包括内管10、外管20和连接头30。
内管10、外管20和连接头30的结构位置关系如下:内管10位于外管20内,内管10具有用于容置物料40的内腔,内管10和外管20均与连接头30连接,连接头30具有连通内腔和外界的出料孔311。
内管10和外管20采用多层共挤压方式制造成形后剥离分开外层和内层成为内管10和外管2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由多层共挤出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分析:内管10和外管20为多层共挤压成形方式制造成形后剥离分开外层与内层来成为外管20和内管10,减少了零件生产步骤,而后将内管10和外管20与连接头30进行连接,内管10和外管20同时与连接头30成型连接,内管10与外管20共用连接头30,简化了加工步骤。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由多层共挤出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减少生产加工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对管中管的封尾步骤与灌装步骤同时进行。本实施例中,挤塑出来外管20和内管10(管内有管),连接头30同时与外管20和内管10的一端部进行熔接,而后将熔接有连接头30的管中管采用尾端灌装封尾的机器从外管20和内管10的另一端(尾端)部灌装物料40并同时完成封尾。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由多层共挤出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是从尾端进行充填物料40,区别于US3936334,US20030015549所述容器需要先将容器的尾端封住,而后再将封好尾部的容器用专用的从出料口部进行灌装的设备进行灌装。相比于需要先封好尾,而后再从出料口进行物料40灌装,本实用新型由多层共挤出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操作更为便利高效,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内管10由柔性材料制成,外管20由弹性材料制成而具有弹性。
外管20在其管壁开设有贯通的通气孔21。使用时,人手封闭通气孔21并向内按压外管20,外管20产生弹性形变,外管20压迫内管10使得内管10向内收缩从而使内管10内的物料40从出料孔311挤出。而后,人手松开外管20,内管10维持其被压缩时的形态。外界的空气经由通气孔21进入外管20和内管10之间的空间(外腔13),外管20在弹性恢复力下回复原来的外形。在下一次人手按压外管20时,内管10被进一步压缩以挤出物料40。人手重复该按压与释放操作,使得内管10不断向内压缩而使内腔内的物料40不断被挤出。
需要说明的是,内管10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但不被破坏的材料。柔性材料包括不具有弹性的材料和低回弹性材料。回弹性指的是导致物体形变的外力撤除后,物体迅速恢复其原来形状的能力。内管10由柔性材料制成,内管10的回弹性取决于材料本身和管壁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内管10受压变形后不发生回弹而维持其被压缩时的形态。采用没有弹性的材料能够满足本方案的要求。采用低回弹性的材料并控制其厚度使得内管10受压变形后的回弹很小乃至肉眼难以分辨,也应视为本方案所涵盖的内容。
本实施例中对内管10和外管20的材质进行优化选择。
内管10由塑料或者塑料弹性体材料(Plastics or 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制成。内管10与外管20不粘着,可剥离分开,柔软不回弹。
优选的,内管10管壁厚度小于或等于0.2毫米。该尺寸选择主要考虑内管10材料厚度与回弹性的关系,热塑性弹性体厚度越小,回弹性越差。当然,内管10管壁厚度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其它性能(如抗撕裂能力)和工艺的要求。经过多次实验,选用塑料或者塑料弹性体材料(Plastics or 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并将内管10管壁厚度控制在0.2毫米以下,内管10几乎不会发生回弹。本领域人员也可以将内管10管壁厚度设为0.13毫米、0.1毫米、0.08毫米等。
外管20由弹性材料制成,外管2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并在外力消失后回复原状。
优选的,外管20由硬质/刚性材料(Polyolefins or PET)材料制成。
本领域人员可进一步将外管20的材料优选为HDPE(高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材料。
外管20的材料选用HDPE(聚乙烯)、PP(聚丙烯)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上述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较为低廉的用料成本。
外管20管壁厚度不小于0.2毫米。该厚度尺寸的选择主要考虑材料厚度与回弹性。在同一弹性材料下,厚度越大,则回弹性越好。经过多次实验,外管20采HDPE、PP或PET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外管20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0.2毫米时,外管20在外力撤销后能满足回复到原状的要求。本领域人员也可以将外管20管壁厚度优选为0.22毫米、0.25毫米、0.3毫米、0.35毫米等。
本实施例中,通气孔21孔径优选为1.0-5.0毫米。对于通气孔21的位置,本领域人员可将其优选为人手抓持外管20时拇指与外管20的抵接区域,以便利人手操作。
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与通用泵头50搭配使用,实现定量出液,且在物料40被排空后,外管20保持外形不变。具体的,泵头50与连接头30连接,优选的,为螺接。操作人员向下按压泵头50,内管10内的物料40在泵头50作用下通过出料孔311排出。此时,内管10在负压下收缩。外界空气经由通气孔21进入外腔13以填充内管10被收缩的的空间,而使外管20保持原状。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基于泵头50的设计,每次按压到底时,所挤压的量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泵头50能够确保定量出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头,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是采用多层共挤压方式制造成形后剥离分开内层与外层成为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具有用于容置物料的内腔,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与所述连接头连接,所述连接头具有连通所述内腔和外界的出料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外管由弹性材料制成;
所述外管在其管壁开设有贯通外界的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塑料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管壁厚度小于或等于0.20毫米。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由硬质/刚性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管壁厚度大于0.20毫米。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直径为1.0-5.0毫米。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与所述连接头熔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能够与通用泵头搭配使用,实现定量出液,且在所述物料被排空后,所述外管保持外形不变。
CN201922074512.3U 2019-11-22 2019-11-22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Active CN211520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4512.3U CN211520331U (zh) 2019-11-22 2019-11-22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4512.3U CN211520331U (zh) 2019-11-22 2019-11-22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20331U true CN211520331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44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4512.3U Active CN211520331U (zh) 2019-11-22 2019-11-22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203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2233A (zh) * 2019-11-22 2021-08-17 深圳市德昌裕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2233A (zh) * 2019-11-22 2021-08-17 深圳市德昌裕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0000058A1 (en) Container provided with applicator
US7963712B2 (en) Disposable dispensing device
CN103930155A (zh) 具有部分开缝的***辅助件的导管
CA2962723C (en) Delamination container
CA2433407C (en) Blow-molded container
CN211520331U (zh)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JP6547242B2 (ja) 容器
JP2006500295A (ja) 手動ポンピングにより完全に空にされる粘性製品のパッケージ装置
KR20160135305A (ko) 포장용기
CN108473232A (zh) 装置
WO2016121344A1 (ja) 二重容器
JP3497736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113272233A (zh) 由多层共挤压一次成形的软管容器
US10364087B2 (en) Container with an inner bag
JP5554613B2 (ja) 内容物押出容器
JP2020186033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TW201600423A (zh) 黏著體之賦予方法及便器用器具
JP6779533B2 (ja) 軟質容器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709097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20055558A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219781833U (zh) 多层化妆瓶内胆
CN216187479U (zh) 一种包装装置
CN208102742U (zh) 一种新型膏剂软管
JP3406997B2 (ja) 合成樹脂製壜体とその成形方法
CN210020697U (zh) 一种粉末药物喷药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1.4.5, building 19, Changxing Science Park, Shayi community,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echangyu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loor 1.4.5, building 19, Changxing Science Park, Shayi community,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UDN PACKAGING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