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8015U -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8015U
CN211378015U CN202020087319.3U CN202020087319U CN211378015U CN 211378015 U CN211378015 U CN 211378015U CN 202020087319 U CN202020087319 U CN 202020087319U CN 211378015 U CN211378015 U CN 211378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heat
substrate
mounting holes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8731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建
张富坤
华展翼
雷卫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8731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78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8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8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包括位于其外侧的金属边框,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第一隔热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第三隔热部;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隔热部包括第一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一凸点;所述第三隔热部包括第三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三凸点。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的对讲机隔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降低手持温度,改善手持舒适度,结构简单,更具实用性和经济性。

Description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讲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讲机它是一种双向移动通信工具,在不需要任何网络支持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话,没有话费产生,适用于相对固定且频繁通话的场合。现有部分对讲机采用金属外露的工装设计以提升内部散热效果和手持质感,但金属导热系数高,散热能力强,金属部分温度较高,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该金属部分会影响体验效果,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更是如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在金属外部覆盖非金属层,例如塑料或橡胶材料等,但该塑料或橡胶材料传热系数低,传热效果较差。或者采用在金属外层部分设置塑胶材料或橡胶材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散热效果,且影响手持质感,体验效果不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和热传学原理设计出一中能兼顾上述矛盾点、同时提高体验效果的一种隔热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包括位于其外侧的金属边框,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第一隔热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第三隔热部;
所述第一侧面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侧面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三安装孔;
所述第一隔热部包括第一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一凸点;
所述第三隔热部包括第三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三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三凸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部和第三隔热部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边框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均呈半圆形孔;所述第一凸点和第三凸点均呈大小不同的半圆形凸点,且该一排第一凸点和一排第三凸点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向外方向上呈高低不平的连续的S型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以配合人体工学造型,减小手持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第三基板横截面均呈L型;所述第二基板与第四基板横截面均呈方形;
手持所述第一凸点所形成的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一隔热层;
手持所述第三凸点所形成的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三隔热层;
所述第一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能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并排设置的第二安装孔、及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并排设置的第四安装孔;
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数量相应且设置其中的第二隔热部及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数量相应且设置其中的第四隔热部;
所述第二隔热部包括第二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一排第二凸点;
所述第四隔热部包括第四基板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上的与所述第四安装孔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一排第四凸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点、第二凸点、第三凸点及第四凸点均采用高热阻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部和第四隔热部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边框的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隔热部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面上的所述第三隔热部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均呈圆形孔;所述第二凸点和第四凸点均呈大小不同的半圆形凸点,且该第二凸点和第四凸点分别沿垂直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向外方向上呈高低不平的连续的S型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以配合人体工学造型,减小手持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第三基板横截面均呈L型;所述第二基板与第四基板横截面均呈方形。
手持所述第二凸点与第四凸点所形成的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与所述发热金属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二隔热层与第四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能有效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
一种对讲机,包括任意一种所述的对讲机隔热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对讲机隔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带有金属外壳对讲机手持温度,大小不同的圆滑凸点设置,改善手持舒适度,且不影响散热,另外,一体成型,结构简单,更具经济型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对讲机隔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对讲机隔热装置,其可包括金属外壳 10、设置在该金属外壳10上的第一隔热部20、设置在第一隔热部20一侧的第二隔热部30、设置在第一隔热部20相对侧的第三隔热部40及设置在该第三隔热部30一侧的第四隔热部50。第一隔热部20、第二隔热部30、第三隔热部40及第四隔热部50均一体成型于该金属外壳10上,以供手持部位,用于防止热量直接传递手持部位,影响体验效果和使用效果。
金属边框10可包括位于该金属边框10左侧面上的第一侧面11及与该第一侧面11相对的位于该金属边框10右侧面上的第二侧面12。该第一侧面11 用于供第一隔热部20和第二隔热部30并排设置气其上;第二侧面12用于供第三隔热部40与第四隔热部50并排设置其上。金属边框10大致呈方形,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大致呈长方形。如图3所示,第一隔热部20与第二隔热部30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并在该第一侧面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三隔热部40与第四隔热部50并排间隔设置在第二侧面12上,并在该第二侧面1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隔热部20的横截面大致呈一端带有半圆形凸起的L型,第二隔热部30沿第一侧面11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隔热部20上部,大致呈一端带有半圆形凸点方向。第三隔热部40的横截面大致呈一端带有半圆形凸起的L型,第四隔热部50沿第一侧面11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三隔热部40上部,大致呈一端带有半圆形凸点方向。
第一侧面11可包沿该侧面竖直方向设置的一排供第一隔热部20设置其中的第一安装孔110、及与该第一安装孔110并排设置的供第二隔热部30设置其中的第二安装孔112,分别用于供第一隔热部20与第二隔热部30在一体成型过程中穿设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排若干第一安装孔110呈圆形孔,大小大致相同,间隔大致均等,且大致位于沿该第一侧面11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第二安装孔112呈圆形孔,大小大致相同,间隔大致均等,且大致位于沿该第一侧面11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以方便加工。第二侧面12可包沿该侧面竖直方向设置的一排供第三隔热部40设置其中的第三安装孔120、及与该第三安装孔120并排设置的供第四隔热部50设置其中的第四安装孔122,分别用于供第三隔热部40与第四隔热部50在一体成型过程中穿设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排若干第三安装孔120呈圆形孔,大小大致相同,间隔大致均等,且大致位于沿该第二侧面12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第四安装孔122呈圆形孔,大小大致相同,间隔大致均等,且大致位于沿该第二侧面12长度方向的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成型工艺要求和预设成型形状调节限制,一排第一安装孔110的大小、间隔距离不同、一排第二安装孔112的大小、间隔距离不同、一排第三安装孔120的大小、间隔距离不同、或第四安装孔122的的大小、间隔距离不同。
该对讲机设置金属边框11,以便于其散热和增加质感。金属边框11大致呈带有修饰圆角的长方形,第一侧面11是其长边所在面的左侧面,第二侧面 12是其长边所在面的右侧面上。
第一隔热部20包括第一基板21、及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上的与第一安装孔110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第一凸点22,第一凸点22凸出与该金属边框 10的第一侧面11。手持该第一凸点2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该接触面相对的位于第一侧面11上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一隔热层;该第一隔热层能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以增加手持舒适感。
第一基板21横截面大致呈L型,并位于金属外壳10内部,第一凸点22 大致呈圆滑的半圆形凸点,设置在横截面为L型的第一基板21朝向外部的侧面上,并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1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圆滑半圆形第一凸点22的直径不同,且该直径不同的第一凸点22间隔设置,形成沿垂直于第一侧面11向外方向上高低不平的一排凸点,在该方向上该一排第一凸点42大致呈连续的S型,在沿该金属边框10的第一侧面11的竖直方向呈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以适应人体工程学造型,减少手持接触面积。由该傅里叶定律可知,减少手持面积能有效的降低热传递至手持部位。
傅里叶定律: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496390880000051
其中,Φ:传热速率;A:等温表面的面积;λ:导热系数;dt/dx:温度梯度;负号:表示热流方向总是和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点22采用传热率较低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高热阻塑胶材料、橡胶材料,可增加手持部位的热阻,有效的降低热传递,由傅里叶定律可知,增加热阻能有效的减少热传递。
由牛顿冷却定律,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一凸点21,能有效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与空气的交换面积,有助于热量散热,从而使手持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增加体验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牛顿冷却定律:Φ=hcA(tw-tf),其中,Φ:传热功率;A:为传热面积; (tw-tf):温差;hc:对流的传热系数。
毕渥数定义: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496390880000061
其中,Bi:毕渥数;α:表面传热系数;δ:特征长度;
毕渥数越小,散热效果越好,而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一凸点22有利于减小毕渥数。
第二隔热部30包括第二基板31、及设置在第二基板31上的与第二安装孔112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第二凸点32,第二凸点32凸出与该金属边框 10的第一侧面11。手持该第二凸点3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该接触面相对的位于第一侧面11上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一隔热层;该第一隔热层能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以增加手持舒适感。
第二基本31横截面大致呈方形,并位于金属外壳10内部,第二凸点32 大致呈圆滑的半圆形凸点,设置在横截面为方形的第二基板31朝向外部的侧面上,并凸出于该第一侧面11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圆滑半圆形第二凸点32的直径不同,且该直径不同的第二凸点32间隔设置,形成沿垂直于第一侧面11向外方向上高低不平的一排凸点,在该方向上该一排第二凸点32大致呈连续的S型,在沿该金属边框10的第一侧面11的竖直方向呈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以适应人体工程学造型,减少手持接触面积。由该傅里叶定律可知,减少手持面积能有效的降低热传递至手持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点32采用传热率较低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高热阻塑胶材料、橡胶材料,可增加手持部位的热阻,有效的降低热传递,由傅里叶定律可知,增加热阻能有效的减少热传递。
由牛顿冷却定律,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二凸点32,能有效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与空气的交换面积,有助于热量散热,从而使手持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增加体验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毕渥数越小,散热效果越好,而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二凸点32有利于减小毕渥数。
第三隔热部40包括第三基板41、及设置在第三基板41上的与第三安装孔120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第三凸点42,第三凸点42凸出与该金属边框 10的第二侧面12。手持该第三凸点4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该接触面相对的位于第二侧面12上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一隔热层;该第一隔热层能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以增加手持舒适感。
第三基板41横截面大致呈L型,并位于金属外壳10内部,第三凸点42 大致呈圆滑的半圆形凸点,设置在横截面为L型的第三基板41朝向外部的侧面上,并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圆滑半圆形第三凸点42的直径不同,且该直径不同的第三凸点42间隔设置,形成沿垂直于第二侧面12向外方向上高低不平的一排凸点,在该方向上该一排第三凸点42 大致呈连续的S型,在沿该金属边框10的第二侧面12的竖直方向呈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以适应人体工程学造型,减少手持接触面积。由该傅里叶定律可知,减少手持面积能有效的降低热传递至手持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凸点42采用传热率较低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高热阻塑胶材料、橡胶材料,可增加手持部位的热阻,有效的降低热传递,由傅里叶定律可知,增加热阻能有效的减少热传递。
由牛顿冷却定律,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三凸点42,能有效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与空气的交换面积,有助于热量散热,从而使手持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增加体验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毕渥数越小,散热效果越好,而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三凸点42有利于减小毕渥数。
第四隔热部50包括第四基板51、及设置在第四基板51上的与第四安装孔122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第四凸点52,第四凸点52凸出与该金属边框 10的第二侧面12。手持该第四凸点5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该接触面相对的位于第二侧面12上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第一隔热层;该第一隔热层能改变热流传递路径,以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以增加手持舒适感。
第四基板51横截面大致呈方形,并位于金属外壳10内部,第四凸点52 大致呈圆滑的半圆形凸点,设置在横截面为L型的第四基板51朝向外部的侧面上,并凸出于该第二侧面12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圆滑半圆形第四凸点52的直径不同,且该直径不同的第四凸点52间隔设置,形成沿垂直于第二侧面12向外方向上高低不平的一排凸点,在该方向上该一排第四凸点52 大致呈连续的S型,在沿该金属边框10的第二侧面12的竖直方向呈大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加工。以适应人体工程学造型,减少手持接触面积。由该傅里叶定律可知,减少手持面积能有效的降低热传递至手持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凸点52采用传热率较低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高热阻塑胶材料、橡胶材料,可增加手持部位的热阻,有效的降低热传递,由傅里叶定律可知,增加热阻能有效的减少热传递。
由牛顿冷却定律,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四凸点52,能有效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与空气的交换面积,有助于热量散热,从而使手持部位的温度相对较低,增加体验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毕渥数越小,散热效果越好,而采用圆滑半圆形的第四凸点52有利于减小毕渥数。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包括位于其外侧的金属边框(10),所述金属边框(10)包括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的第一隔热部(20)、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12)上的第三隔热部(4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11)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一安装孔(110),所述第二侧面(12)开设有至少一排第三安装孔(120);
所述第一隔热部(20)包括第一基板(2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上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一凸点(22);
所述第三隔热部(40)包括第三基板(41)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41)上的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0)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至少一排第三凸点(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和第三隔热部(40)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边框(10)的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三安装孔(120)均呈半圆形孔;所述第一凸点(22)和第三凸点(42)分别呈大小不同的半圆形凸点,且该一排第一凸点(22)和一排第三凸点(42)分别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的方向上呈高低不平的连续S型,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手持所述第一凸点(2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改变热流传递路径的第一隔热层;
手持所述第三凸点(42)所形成的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的金属散热面之间形成改变热流传递路径的第三隔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并排设置的第二安装孔(112)、及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0)并排设置的第四安装孔(122);
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12)数量相应且设置其中的第二隔热部(30)及与所述第四安装孔(122)数量相应且设置其中的第四隔热部(50);
所述第二隔热部(30)包括第二基板(31)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31)上的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12)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一排第二凸点(32);
所述第四隔热部(50)包括第四基板(51)及设置在所述第四基板(51)上的与所述第四安装孔(122)数量对应且穿设其中的一排第四凸点(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22)、第二凸点(32)、第三凸点(42)及第四凸点(52)均采用高热阻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部(30)和第四隔热部(50)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边框(10)的所述第一侧面(11)的所述第一隔热部(20)的一侧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上的所述第三隔热部(40)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12)和第四安装孔(122)均呈圆形孔;所述第二凸点(32)和第四凸点(52)均呈大小不同的半圆形凸点,且该第二凸点(32)和第四凸点(52)分别沿垂直所述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的向外方向上呈高低不平的连续的S型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的长边方向的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21)、第三基板(41)横截面均呈L型;所述第二基板(31)与第四基板(51)横截面均呈方形;
手持所述第二凸点(32)与第四凸点(52)所形成的第二接触面与第四接触面与发热金属面之间分别形成用于有效改变热流传递路径减少热量传递到手持部位的第二隔热层与第四隔热层。
10.一种对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对讲机隔热装置。
CN202020087319.3U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Active CN211378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7319.3U CN21137801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87319.3U CN21137801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8015U true CN211378015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3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87319.3U Active CN211378015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780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11008U (zh) 软包电芯模组散热结构
CN206461901U (zh) 一种环保耐腐蚀防静电耐高温散热板
CN105332461B (zh) 发电砖
CN211378015U (zh) 一种对讲机隔热装置及一种对讲机
CN202444034U (zh) 散热式电池结构
WO2020108515A1 (zh) 一种散热器
CN20611826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射频拉远单元及通信基站
CN205179142U (zh) 一种改进的散热型手机主板
CN209571520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板结构及电池包
CN204906943U (zh) 导热件和电子终端
CN204464304U (zh) 一种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模组接收器的散热玻璃底板
CN20393065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7445693U (zh) 散热结构
CN202385449U (zh) 散热装置
CN205946471U (zh)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US20220128322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0960906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散热器
CN208797990U (zh) 一种新型智能手机散热结构
CN103853288B (zh) 散热模组的制造方法及散热底板
CN207639070U (zh) 一种冷却用快速铝合金散热器壳体
CN210506517U (zh) 一种用于平板式镀膜***的硅片承载架及载板
CN210515103U (zh) 一种sem-d模块结构
CN212970542U (zh) 导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3126917U (zh) 一种带散热条纹高性能散热器
CN212753012U (zh) 一种具有可变形热传导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