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8628U -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88628U
CN211288628U CN201922070957.4U CN201922070957U CN211288628U CN 211288628 U CN211288628 U CN 211288628U CN 201922070957 U CN201922070957 U CN 201922070957U CN 211288628 U CN211288628 U CN 211288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gear
planetary gear
plane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09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潇潇
董鹏
王艳明
戴振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vchuan (Beiji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 Edriv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 Edriv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 Edrive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09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88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88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886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自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中的一者与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一者与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一者与变速器壳体固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连接在第二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两挡变速器换挡时容易出现动力中断,进而影响整车动力性以及驾驶舒适度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各国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日益增大,纯电动汽车因具有环境友好、能源转换率高等优点,其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得到迅猛发展。为更好的发挥电动汽车节能环保需求,各企业大力开发两挡变速器,现市场上两挡变速器主要以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为主,由于换挡品质差,有动力中断现象,无法满足人们对驾驶舒适性和动力性的兼顾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两挡变速器换挡时容易出现动力中断,进而影响整车动力性以及驾驶舒适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一齿圈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一者与所述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一者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二输入轴与所述第二齿圈传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行星架传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轮的第一定位盘,所述第一定位盘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太阳轮的第二定位盘,所述第二定位盘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入轴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输入轴插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
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机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所述电机与所述自动变速器中的第一输入轴或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双离合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双离合器中的第一离合器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双离合器中的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其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三者中的一者与变速器壳体固接时,另两者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且转速比不为一。此时,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三者中能够发生转动的一者与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能够发生转动的另一者与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能够相互完成功率的传递。还设置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完成与输出轴的传动连接,以完成功率由第二输入轴向输出轴的传递。
在具体使用时,以驱动机构为电机为例,电机可以与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此时,电机的转速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共同调速;在需要改变输出轴转速时,电机切换至与自动变速器的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即可,此时,电机的转速只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调速,实现了挡位切换。由于设置两个相对转动的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电机可以通过离合器更快的完成挡位的切换,有效保证了换挡的平顺性,实现了无动力中断换挡,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度。
最后,自动变速器可以通过选择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中的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或第一齿圈进行固定,来完成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之间的三种转速比的调节,以满足不同车辆在换挡前后的动力性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技术优势与上述自动变速器产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标:10-第一输入轴;20-第二输入轴;30-第一太阳轮;40-第一行星架;50-第一齿圈;60-第二太阳轮;70-第二行星架;80-第二齿圈;90-输出轴;110-第一定位盘;120-第二定位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10、第二输入轴20、输出轴90、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其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太阳轮30、第一行星架40和第一齿圈50三者中的一者与变速器壳体固接时,另两者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且转速比不为一。此时,第一太阳轮30、第一行星架40和第一齿圈50三者中能够发生转动的一者与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能够发生转动的另一者与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能够相互完成功率的传递。还设置第二输入轴20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完成与输出轴90的传动连接,以完成功率由第二输入轴20向输出轴90的传递。
在具体使用时,以驱动机构为电机为例,电机可以与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此时,电机的转速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共同调速;在需要改变输出轴90转速时,电机切换至与自动变速器的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即可,此时,电机的转速只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调速,实现了挡位切换。由于设置两个相对转动的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电机可以通过离合器更快的完成挡位的切换,有效保证了换挡的平顺性,实现了无动力中断换挡,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舒适度。
最后,自动变速器可以通过选择对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中的第一太阳轮30、第一行星架40或第一齿圈50进行固定,来完成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之间的三种转速比的调节,以满足不同车辆在换挡前后的动力性需求。
值得说明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40中转动连接有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轮与第一齿圈50啮合,也与第一太阳轮30啮合。本实施例优选设置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的转速比(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转速比)小于一,当电机与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时,车辆处于一挡模式,此时可以为整车提供给更大的动力;当电机与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时,车辆处于速度更快的二挡模式,相比于一挡驱动,整车经济性得到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得到增加。
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对自动变速器的具体结构做以下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中,第一齿圈50与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齿圈50固定有第一连接盘,第一输入轴10与第一连接盘固定连接,第一输入轴10的轴线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共线,第一输入轴10的转速即为第一齿圈50的转速。此时,第二输入轴20可以与第一太阳轮30和第一行星架40中的其中一者传动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之间形成不同且均小于一的传动比。
优选的,本实施例设置第一行星架40与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
具体的,第二输入轴20的轴线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共线,第二输入轴20的转速即为第一行星架40的转速。此时,第一太阳轮3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电机驱动第一输入轴10或第二输入轴20转动时,第一齿圈50和第一行星架40同向转动。
值得说明的,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第二输入轴20与第一太阳轮30传动连接,此时,则需要设置第一行星架4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该设置同样能够满足自动变速器的二挡调速需求。
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60、第二行星架70和第二齿圈80,第二输入轴20与第二齿圈80传动连接。
具体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共线,第二齿圈80固接有第二连接盘,第二输入轴20与第二连接盘固定连接,第二输入轴20的转速即为第二齿圈80的转速。此时的输出轴90可以与第二太阳轮60、第二行星架70和第二齿圈80三者中的任意一者传动连接,以完成第二输入轴20和输出轴90之间的功率传递。
值得说明的,本实施例优选设置输出轴90与第二太阳轮60和第二行星架70中的一者传动连接,以使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比小于一。
本实施例中,输出轴90与第二行星架70传动连接。
此时,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的第二太阳轮6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在电机与第一输出轴90传动连接时,自动变速器的传动比即为第一太阳轮30和第一行星架40之间的传动比和第二太阳轮60和第二行星架70之间的传动比的乘积;在电机与第二输出轴90传动连接时,自动变速器的传动比即为第二太阳轮60和第二行星架70之间的传动比。
值得说明的,第二行星架70设置于第二太阳轮60朝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第二太阳轮60设有第二轴孔,输出轴90的一端由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背离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第二轴孔并与第二行星架7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轴10为空心轴,第二输入轴20插设于第一输入轴10的空腔内。
具体的,第一输入轴10位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第一太阳轮30设有第一轴孔,第二输入轴20完成与第一行星架40的固接后***第一轴孔,此时的第二输入轴20一端位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另一端位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朝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一侧并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的第二齿圈80固接。
本实施例中,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第一太阳轮30的第一定位盘110,第一定位盘11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具体的,第一定位盘110设置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背离第一连接盘的一侧,其可以通过螺栓与变速器壳体可拆卸连接,以完成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在变速器壳体内的固定安装,安装完成后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在工作时,第一太阳轮30与变速器壳体时刻保持相对固定。
或者,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第一定位盘110为制动器,制动器工作,即可完成第一太阳轮30与变速器壳体的相对固定,自动变速器可以完成两挡调速的功能。同时,自动变速器也可以通过停止制动器的工作,使得第一输入轴10和第二输入轴20无法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完成功率的传递,在电机与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时,第一输入轴10可以不与第二输入轴20发生固定传动比的相对转动,降低了电机功率的损耗。
本实施例中,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第二太阳轮60的第二定位盘120,第二定位盘12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第二定位盘120设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背离第二连接盘的一侧,第二定位盘120类似于法兰结构,其设有轴线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轴线方向相同的连接孔,第二定位盘120通过连接孔与变速器壳体的端部固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机以及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电机通过与自动变速器中的第一输入轴10或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来完成挡位的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技术优势与上述自动变速器产生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也可以应用于传统的燃油汽车,只需将电机更换为发动机即可。
本实施例中,电动汽车还包括双离合器,电机通过双离合器中的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电机通过双离合器中的第二离合器与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
具体的,在需要调整为一挡模式时,控制第一离合器结合,第二离合器断开即可,在需要切换成二挡模式时,控制第一离合器断开,第二离合器结合即可。双离合器能够更快的完成一挡和二挡之间的切换,进一步保证了换挡的平顺性和无动力中断换挡。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入轴(10);
第二输入轴(20);
输出轴(90);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30)、第一行星架(40)和第一齿圈(50),所述第一太阳轮(30)、所述第一行星架(40)和所述第一齿圈(50)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一者与所述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一者与变速器壳体固接;以及
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入轴(20)与所述输出轴(90)之间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50)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40)与所述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60)、第二行星架(70)和第二齿圈(80),所述第二输入轴(20)与所述第二齿圈(80)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90)与所述第二行星架(70)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为空心轴,所述第二输入轴(20)插设于所述第一输入轴(10)。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太阳轮(30)的第一定位盘(110),所述第一定位盘(11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速器还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二太阳轮(60)的第二定位盘(120),所述第二定位盘(120)与变速器壳体固接。
9.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所述电机与所述自动变速器中的第一输入轴(10)或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双离合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双离合器中的第一离合器与所述第一输入轴(10)传动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双离合器中的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二输入轴(20)传动连接。
CN201922070957.4U 2019-11-25 2019-11-25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11288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957.4U CN21128862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0957.4U CN21128862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88628U true CN211288628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3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0957.4U Active CN21128862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886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74255B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WO2019129208A1 (zh) 变速器、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03864443U (zh) 电动车的自动变速驱动装置
CN111791694A (zh) 同轴式两挡驱动***
CN212250995U (zh) 多级变速器
CN211288628U (zh)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JPH08233039A (ja) はずみ車/クラッチ機構
CN210283891U (zh) 同轴式两挡驱动***
CN108556622B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蜗轮蜗杆变速器及变速方法
CN110843502A (zh) 机电耦合传动装置
CN218408428U (zh) 电机支撑结构以及变速箱
CN110905981A (zh) 自动变速器及电动汽车
CN115467944A (zh) 动力耦合***和车辆
CN213360973U (zh) 具有变速功能的中置电机
CN209795186U (zh) 纯电动双速差速器动力总成
CN109278531B (zh) 具有混合动力的变速器驱动***
CN209925527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三挡变速箱及其换挡控制***
CN110758082B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动力耦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0068789U (zh) 一种用于变速器的离合器、离合器总成、双离合结构及两挡自动变速器
CN113119702A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驱动***
CN111055669A (zh) 一种汽车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汽车
CN110758095A (zh) 汽车及电轴驱动***
CN217874039U (zh) 一种动力变速装置、变速箱和车辆
CN217977226U (zh) 一种动力变速装置、变速箱和车辆
CN217784133U (zh) 纯电动力***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31

Address after: 100080 Room 501, 4th floor, building 3, courtyard 10, Ronghua South Road, Yizhuang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Lvchuan (Beiji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F16, 17th floor, No. 1, Zhongguan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G-EDRIVE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