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75414U -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75414U
CN211075414U CN201921748732.3U CN201921748732U CN211075414U CN 211075414 U CN211075414 U CN 211075414U CN 201921748732 U CN201921748732 U CN 201921748732U CN 211075414 U CN211075414 U CN 211075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ead
damping
wheel
colum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487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487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75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75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75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轮胎包括:第一轮胎圈;第二轮胎圈,所述第二轮胎圈设在所述第一轮胎圈的径向外侧;多个减振柱,多个所述减振柱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之间,多个所述减振柱沿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减振柱为柱状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通过设置使多个减振柱沿周向间隔开地连接在第一轮胎圈和第二轮胎圈之间,并使每个减振柱为柱状结构,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轮胎的支撑性和承载力。而且,轮胎无需充气,当轮胎应用于车辆时,可以有效保证行驶安全。

Description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使用的轮胎是充气轮胎,其原理是向轮胎内腔中注入压缩空气,利用轮胎内压缩空气的高压来承载车辆的载荷,从而实现良好的乘坐舒适性。然而,当充气轮胎被扎破时容易发生漏气的现象,使轮胎承载能力减弱,并会对轮胎胎面产生剧烈磨损或不规则磨损,甚至还会发生爆胎,从而会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轮胎,减振效果好,承载力高,且轮胎无需充气,当轮胎应用于车辆时,可以有效保证行驶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轮胎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胎,包括:第一轮胎圈;第二轮胎圈,所述第二轮胎圈设在所述第一轮胎圈的径向外侧;多个减振柱,多个所述减振柱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之间,多个所述减振柱沿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减振柱为柱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胎,通过设置使多个减振柱沿周向间隔开地连接在第一轮胎圈和第二轮胎圈之间,并使每个减振柱为柱状结构,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轮胎的支撑性和承载力。而且,轮胎无需充气,当轮胎应用于车辆时,可以有效保证行驶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减振柱的中心与所述轮胎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所述α满足:5°≤α≤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柱的个数为4的倍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柱的个数大于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同轴设置,每个所述减振柱的纵向截面通过所述第一轮胎圈的中心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减振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一轮胎圈面接触,且外端与所述第二轮胎圈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减振柱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六边形、梯形或三角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减振柱沿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轮胎圈、所述第二轮胎圈和多个所述减振柱为整体注塑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轮胎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轮胎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轮胎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00:轮胎;
1:第一轮胎圈;2:第二轮胎圈;21:凹槽;
3:减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胎100。轮胎100可以应用于车辆例如电动车(图未示出)、电动滑板车(图未示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轮胎100应用于电动车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轮胎100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类型的车辆,而不限于电动车、电动滑板车。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胎100,包括第一轮胎圈1、第二轮胎圈2以及多个减振柱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而言,第二轮胎圈2设在第一轮胎圈1的径向外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方向“外”可以理解为远离第一轮胎圈1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内”,即朝向第一轮胎圈1中心的方向。多个减振柱3连接在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之间,多个减振柱3沿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减振柱3为柱状结构。
例如,在图1-图2和图5的示例中,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均为环状结构,第二轮胎圈2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轮胎圈1的径向尺寸,多个减振柱3彼此间隔开地连接在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之间,具体地,每个减振柱3的内端与第一轮胎圈1的外周面相连,每个减振柱3的外端与第二轮胎圈2的内周面相连,且每个减振柱3的中心轴线可以与轮胎100的中心轴线平行。如此设置,轮胎100无需充气,与传统的充气轮胎相比,不存在由于充气轮胎被扎破发生漏气使轮胎100承载能力减弱导致对轮胎100胎面产生剧烈磨损或不规则磨损甚至发生爆胎的情况,当轮胎100应用于车辆例如电动车时,可以有效保证行车的安全性。而且,通过将减振柱3设置为柱状结构,并使多个减振柱3之间彼此间隔开,减振效果好,使得车辆例如电动车可以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且可以提高轮胎100的支撑性和承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胎100,通过设置使多个减振柱3沿周向间隔开地连接在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之间,并使每个减振柱3为柱状结构,在保证减振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轮胎100的支撑性和承载力。而且,轮胎100无需充气,当轮胎100应用于车辆例如电动车时,可以有效保证行驶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相邻两个减振柱3的中心与轮胎100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满足:5°≤α≤10°。由此,通过设置使相邻两个减振柱3的中心与轮胎100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5°≤α≤10°,可以进一步保证减振效果好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轮胎100的支撑性和承载力。例如,当夹角α<5°时,相邻两个减振柱3之间的距离较近,间隙较小,减振效果相对较差,从而会影响车辆例如电动车乘坐的舒适性;当夹角α>10°时,相邻两个减振柱3之间的距离较大,将导致整个轮胎100的支撑性和承载力较小,从而不能很好地支撑起车辆例如电动车的载荷。
可选地,多个减振柱3沿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此时多个减振柱3可以关于轮胎100的中心呈阵列分布。由此,整个轮胎100的受力可以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减振柱3的个数为4的倍数。当多个减振柱3均匀排布时,可以保证其两两能落到轮胎100的同一直径方向上,支撑性更好,且舒适性更好。
可选地,减振柱3的个数大于16。图2中显示了48个减振柱3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减振柱3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同轴设置,每个减振柱3的纵向截面通过第一轮胎圈1的中心轴线。此时每个减振柱3的纵向截面也通过第二轮胎圈2的中心轴线。轮胎100的中心为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的中心轴线所在的位置。如此设置,当轮胎100承受载荷时,可以有效保证作用力作用在轮胎100的中心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个减振柱3的内端与第一轮胎圈1面接触,且每个减振柱3的外端与第二轮胎圈2面接触。由此,每个减振柱3与第一轮胎圈1和第二轮胎圈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可以提高整个轮胎100的强度,延长了轮胎1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每个减振柱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回弹性好,减振效果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每个减振柱3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椭圆形,减振效果好,且强度高。或者,每个减振柱3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六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可以理解的是,减振柱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可选地,第一轮胎圈1、第二轮胎圈2和多个减振柱3为整体注塑成型件。此时第一轮胎圈1、第二轮胎圈2和多个减振柱3整体注塑加工成型。例如,轮胎100可以是通过轮胎模具一次注塑成型,再经硫化处理,此时轮胎100具有较高的弹性、耐热性、拉伸强度和在有机溶剂中不溶解等特性。
进一步地,第二轮胎圈2的外周面上可以形成有多个凹槽21,以提高轮胎100的制动摩擦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例如电动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轮胎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例如电动车,通过采用上述的轮胎100,无需充气,减振效果好,支撑性和承载力高,耐用性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且保证了行车安全和乘坐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例如电动车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轮胎圈;
第二轮胎圈,所述第二轮胎圈设在所述第一轮胎圈的径向外侧;
多个减振柱,多个所述减振柱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之间,多个所述减振柱沿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减振柱为柱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减振柱的中心与所述轮胎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所述α满足:5°≤α≤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柱的个数为4的倍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柱的个数大于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同轴设置,每个所述减振柱的纵向截面通过所述第一轮胎圈的中心轴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减振柱的内端与所述第一轮胎圈面接触,且外端与所述第二轮胎圈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减振柱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半椭圆形、六边形、梯形或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减振柱沿所述第一轮胎圈和所述第二轮胎圈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胎圈、所述第二轮胎圈和多个所述减振柱为整体注塑成型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
CN201921748732.3U 2019-10-17 2019-10-17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075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8732.3U CN211075414U (zh) 2019-10-17 2019-10-17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8732.3U CN211075414U (zh) 2019-10-17 2019-10-17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75414U true CN211075414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46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48732.3U Active CN211075414U (zh) 2019-10-17 2019-10-17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75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43001B1 (ko) 에어리스 타이어
JP4987855B2 (ja) 非空気式車両用タイヤ
CN101909903B (zh) 非充气车轮以及用于其中的车轮、悬挂和轮胎
KR101301578B1 (ko) 비공기압 타이어
JP5208570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リムホイール、及び車輪
JP5461303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JP5774905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JP6226734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JP6180313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KR20110018527A (ko) 비공기압 바퀴구조체
JP2013018462A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CN211075414U (zh) 轮胎和具有其的车辆
JP5543846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CN211335451U (zh) 一种仿生非充气车轮
CN211493544U (zh) 一种拱形结构非充气轮胎
JP2016113102A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WO2023138176A1 (zh) 免充气式轮胎
JP2018095068A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KR20120065690A (ko) 비공기압 타이어
KR101818664B1 (ko) 비공기입 타이어
CN210062575U (zh) 一种基于三维点阵材料填充的免充气轮胎
CN112223959A (zh) 具有载重指示功能的无充气弹簧轮胎
CN213676260U (zh) 蜂窝孔免充气轮胎及车轮
KR20200062536A (ko) Suv용 비공기압 타이어
CN213199371U (zh) 一种弹性支撑防爆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