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9783U - 驻车锁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驻车锁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9783U
CN210859783U CN201921388174.4U CN201921388174U CN210859783U CN 210859783 U CN210859783 U CN 210859783U CN 201921388174 U CN201921388174 U CN 201921388174U CN 210859783 U CN210859783 U CN 210859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rotating member
rotating
split case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817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KN Automotive Ltd
Original Assignee
GKN Automotiv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KN Automotive Ltd filed Critical GKN Automotiv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9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9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降低成本并能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位置的驻车锁定装置。驻车锁定装置(1)具备由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构成的外壳(7)、能旋转地配置于外壳(7)的内部的旋转轴(9)、通过旋转轴的旋转而绕旋转轴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11)、移动机构、驱动轴及锁定部件,转动部件在阻止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侧与解除驱动轴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侧之间转动,在第一分割壳体(3)设有在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限制面(19、21),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

Description

驻车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驻车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作为驻车锁定装置,公知一种装置,其具备:由至少两个分割壳体构成的外壳;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的旋转轴;通过该旋转轴的旋转而绕旋转轴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该转动部件的转动而被移动操作的移动机构;配置于外壳内且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以及通过移动机构的移动来阻止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转动部件在锁定部件阻止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位置和解除锁定部件对驱动轴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为了限制该转动部件在锁定位置及锁定解除位置的转动,在外壳设有作为限制部件的销,该销在转动部件的锁定位置及锁定解除位置能够与转动部件抵接来限制转动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281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驻车锁定装置中,由于为了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位置而在外壳设有销,所以需要提高销相对于外壳的组装精度、用于组装销的外壳的加工精度等,从而成本变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位置的驻车锁定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驻车锁定装置具备:由至少两个分割壳体构成的外壳;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的旋转轴;通过该旋转轴的旋转而绕上述旋转轴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该转动部件的转动而被移动操作的移动机构;配置于上述外壳内并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以及通过上述移动机构的移动来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部件,上述驻车锁定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转动部件在上述锁定部件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侧与解除上述锁定部件对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侧之间转动,在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中的一方,设有在上述转动部件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侧及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上述转动部件抵接来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面,上述限制面配置为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
在该驻车锁定装置中,由于在相邻的分割壳体中的一方,设有在转动部件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面,所以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在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的转动位置。
并且,由于限制面配置为与相邻的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与分割壳体的接合面的加工同时地高精度且容易地形成限制面。
因此,在这样的驻车锁定装置中,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位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如下。
方案一是一种驻车锁定装置,具备:由至少两个分割壳体构成的外壳;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的旋转轴;通过该旋转轴的旋转而绕上述旋转轴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该转动部件的转动而被移动操作的移动机构;配置于上述外壳内并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以及通过上述移动机构的移动来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部件,其中,上述转动部件在上述锁定部件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侧与解除上述锁定部件对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侧之间转动,在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中的一方,设有在上述转动部件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侧及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上述转动部件抵接来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面,上述限制面配置为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
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上述旋转轴支撑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中的另一方。
方案三是在方案一或方案二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限制面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方案四是在方案一或方案二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上述限制面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连续地形成。
方案五是在方案一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与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卡合的卡合部,上述限制面隔着上述旋转轴配置于上述卡合部的相反侧。
方案六是在方案一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上述旋转轴配置为轴心方向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平行。
方案七是在方案一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当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侧及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上述限制面抵接的两个抵接部,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中心位于两个上述抵接部的中间的延长线上。
方案八是在方案七的驻车锁定装置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与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卡合部形成于两个上述抵接部之间的延长线上。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供一种驻车锁定装置,起到提能够降低成本并且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的转动位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第一分割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第二分割壳体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第二分割壳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的第一分割壳体的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101—驻车锁定装置,3—第一分割壳体,5—第二分割壳体,7—外壳,9—旋转轴,11—转动部件,13—移动机构,15—驱动轴,17—锁定部件,19、21—限制面,23—接合面,25—施力部件,27、29—卡合部,31、33—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1具备:由至少两个作为分割壳体的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构成的外壳7;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该外壳7的内部的旋转轴9;通过该旋转轴9的旋转而绕旋转轴9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11;通过该转动部件11的转动被移动操作的移动机构13;配置于外壳7内并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15;以及通过移动机构13的移动来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的锁定部件17。
并且,转动部件11在通过向旋转方向一方侧的转动而由锁定部件17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侧和通过向旋转方向另一方侧的转动而解除锁定部件17对驱动轴15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侧之间转动。
另外,在第一分割壳体3,设有在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限制面19、21。
而且,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
并且,在第二分割壳体5支撑有旋转轴9。
另外,在限制面19、21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之间形成有间隙。
并且,在转动部件11设有与圆筒辊32的外周面卡合的V字形的卡合部27、29,圆筒辊32支撑于圆柱销30的中间部,圆柱销30固定于对转动部件11的转动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的施力部件25的切口两端侧的臂部28,并且限制面19、21隔着旋转轴9而配置于卡合部27、29的相反侧。
圆筒辊32因转动部件11的向旋转方向一侧或者另一侧的转动而与卡合部27和卡合部29的任一个卡合,承接施力部件25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弹力)。
由此,圆筒辊32与卡合部27、29的V字形的两旋转方向面稳固地卡合,来定位为锁定位置或者锁定解除位置。
另外,旋转轴9配置为轴心方向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平行。
并且,在转动部件11,设有在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限制面19、21抵接的两个抵接部31、33,转动部件11的转动中心位于两个抵接部31、33的中间的延长线上。
另外,卡合部27、29形成在两个抵接部31、33之间的延长线上。
如图1~图4所示,外壳7由分割成两部分的两个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构成。
该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使形成于各个对置面的接合面23接合,并利用螺栓等固定构件进行固定,由此形成收纳各部件的收纳空间。
此外,在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配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液状垫圈,来划分外壳7的内部与外部。
在这样的外壳7的内部收纳有旋转轴9、转动部件11、移动机构13、驱动轴15、锁定部件17、以及施力部件25等。
旋转轴9插通外壳7的第二分割壳体5的侧壁,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二分割壳体5。
在该旋转轴9的配置于外壳7的外部的端部,连接有安装于外壳7的外部的由电动马达构成的促动器(未图示)。
该促动器通过由驾驶员等用户切换挡位(Shift range)而工作,从而旋转驱动旋转轴9。
另外,该电动马达使用步进马达,能够以成为作为旋转方向一侧的锁定位置侧和作为旋转方向另一侧的锁定解除位置侧的方式转动预定角度。
转动控制由未图示的控制构件进行,该控制构件通过使限制面19、21与两个抵接部31、33抵接,能够对电动马达的旋转位置的状态高精度地进行初始操作(初始位置设定)。
在这样的旋转轴9的配置于外壳7的内部的端部侧,能够一体旋转地设有转动部件11。
此外,在旋转轴9的端部设有向旋转轴9的外径侧突出的销,来防止转动部件11从旋转轴9脱离。
转动部件11由薄板状的板构成,并且通过旋转轴9的旋转而绕旋转轴9的轴心转动。
该转动部件11通过旋转轴9即促动器的向一侧和另一侧的旋转,来在锁定部件17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与解除锁定部件17对驱动轴15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这样的转动部件11的转动传递至移动机构13。
移动机构13具备移动部件35和操作部件37。
移动部件35由长条状的杆构成,一端侧经由连结部39与转动部件11卡合,并且移动部件35通过转动部件11的转动而轴向移动。
在该移动部件35的另一端侧设有操作部件37。
操作部件37以前端尖细的方式形成为圆锥状,设置为在移动部件35的另一端侧,能够与移动部件35一体轴向移动地在移动部件35上移动,并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收纳在固定于外壳7的第二分割壳体5的保持部件41的内部。
在该操作部件37与移动部件35之间,设有在锁定部件17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时成为锁定部件17的等待机构的弹簧43。
这样的操作部件37因轴向移动而形成为圆锥状的倾斜面与锁定部件17抵接或者解除抵接,由此操作锁定部件17,来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或者解除旋转阻止。
驱动轴15成为设置在从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未图示)、电动马达(未图示)至车轮为止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传递机构45的中间轴。
传递机构45具备: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轴47;与电动马达连接的马达轴49;经由差动装置50将驱动力分配至车轮的差动轴51;与发电机(未图示)连接的发电机轴53;配置在发动机轴47与差动轴51之间的中间轴55;以及配置在马达轴49与差动轴51之间的驱动轴15。
在该传递机构45中,通过发动机轴47的旋转,经由中间轴55向差动轴51输出发动机的驱动力。
并且,发动机轴47的旋转传递至发电机轴53,并由发电机发电。
另一方面,对于马达轴49的旋转而言,经由驱动轴15向差动轴51输出电动马达的驱动力。
在这样的传递机构45中,在驱动轴15,能够一体旋转地设有齿轮57。
若该齿轮57与锁定部件17啮合,则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差动轴51不会旋转,阻止从驱动源向车轮传递驱动力。
锁定部件17在锁定保持部59内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承,该锁定保持部59呈凹状地设于外壳7的第二分割壳体5,并且锁定部件17具备抵接部61和锁定部63。
抵接部61设于锁定部件17的一端侧,并在转动部件11的锁定解除位置,配置在收纳操作部件37的保持部件41的内部。
在转动部件11的锁定位置,该抵接部61与操作部件37抵接,并且使锁定部件17转动,以使锁定部件17的锁定部63与驱动轴15的齿轮57啮合。
锁定部63设于锁定部件17的另一端侧,在抵接部61与操作部件37抵接而锁定部件17转动时,锁定部63与驱动轴15的齿轮57啮合,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
此时,在锁定部63位于齿轮57的齿面而未与齿轮57啮合的情况下,由作为等待机构的弹簧43朝向齿轮57的齿底对锁定部63进行施力,在锁定部63位于与齿轮57啮合的位置时与齿轮57啮合。
在这样的锁定部件17配置有以使锁定部件17向锁定部63与齿轮57的啮合解除方向转动的方式对锁定部件17进行施力的弹簧65。
该弹簧65的作用力设定为比设于移动机构13的作为等待机构的弹簧43的作用力弱。
在这样的弹簧65解除了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与操作部件37的抵接时,使锁定部件17向锁定部63与齿轮57的啮合解除方向转动,解除锁定部63与齿轮57的啮合,解除驱动轴15的旋转阻止。
由施力部件25对通过转动位置的变动来进行这样的锁定部件17的转动的转动部件11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
施力部件25由板簧构成,一端侧利用螺栓固定于外壳7的第二分割壳体5,在另一端侧具有与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29卡合的圆筒辊32。
该施力部件25的另一端的圆筒辊32通过转动部件11的转动而在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29之间变动,与任一个V字形的卡合部27、29卡合,并在卡合的位置,施力部件25对转动部件11赋予作用力,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
此处,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位置侧时,成为施力部件25的圆筒辊32卡合的V字形的锁定用的凹部。
另一方面,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9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时,成为施力部件25的圆筒辊32卡合的V字形的解除用的凹部。
因此,施力部件25以转动部件11的锁定位置侧或者锁定解除位置侧的两个阶段对转动部件11赋予作用力。
理由这样的施力部件25的作用力来规定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
此处,转动部件11的转动限制构件设置为为了防止转动部件11的意料外的过度旋转或者如上所述地进行电动马达等促动器的初始操作。
现今,在外壳7设有作为限制部件的销,该销在转动部件11的锁定位置侧和锁定解除位置侧与转动部件11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
然而,在将分体的销组装于外壳7的构造中,需要提高销相对于外壳7的组装精度、用于组装销的外壳7的加工精度等,导致高成本化。
并且,即使是在外壳7设有一体的销的构造,由于使转动部件11抵接于销的外周面,所以需要提高相对于外壳7设置销的位置精度,有高成本化的担忧。
因此,在外壳7的第一分割壳体3,设有在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限制面19、21,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
限制面19、21成为从外壳7的第一分割壳体3的底部朝向接合面23侧突出设置的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面。
该限制面19、21中的限制面19成为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的锁定面。
另一方面,限制面21成为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的解除面。
对于这样的限制面19、21而言,在成形第一分割壳体3后,通过研磨等加工来形成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与此同时,加工来形成限制面19、21,并且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
通过像这样将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与销之类的分体的限制部件比较,不需要提高销相对于外壳7的组装精度、用于组装销的外壳7的加工精度等,能够低成本设置限制面19、21。
并且,由于能够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的加工同时设置限制面19、21,所以不需要如将限制面19、21分体设于外壳7时那样提高限制面19、21相对于外壳7的位置精度,能够低成本地设置限制面19、21。
这样的限制面19、21设于外壳7的第一分割壳体3,并且在外壳7的第二分割壳体5支撑有使与限制面19、21抵接的转动部件11转动的旋转轴9。
而且,在第二分割壳体5,除配置有旋转轴9、转动部件11之外,还配置有移动机构13、锁定部件17、施力部件25等部件。
像这样通过在与设有限制面19、21的第一分割壳体3相反一侧的第二分割壳体5配置旋转轴9等其它部件,能够简化第一分割壳体3的构造,能够提高限制面19、21相对于第一分割壳体3的位置精度。
在这样的限制面19、21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之间形成有间隙。
向该间隙流入作为配置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的密封部件的液状垫圈,能够防止垫圈配置于限制面19、21。
这样的限制面19、21隔着使转动部件11转动的旋转轴9而配置于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29的相反侧。
通过像这样配置限制面19、21,当转动部件11在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与限制面19、21抵接时,能够对转动部件11稳定地赋予施力部件25的作用力,能够稳定地规定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
此处,使转动部件11转动的旋转轴9配置为轴心方向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平行。
通过像这样配置旋转轴9,转动部件11不会倾斜地与限制面19、21抵接,从而能够稳定地规定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
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位置侧时,或者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时,设于转动部件11的两个抵接部31、33分别与这样的限制面19、21抵接。
两个抵接部31、33隔着旋转轴9而设于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29的相反侧。
该两个抵接部31、33中的抵接部31成为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位置侧时与作为锁定面的限制面19抵接的锁定突起。
另一方面,抵接部33成为在转动部件1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作为解除面的限制面21抵接的解除突起。
在连接这样的两个抵接部31、33的直线的中间的延长线上,配置有转动部件11的转动中心即旋转轴9。
详细而言,在沿转动部件11的平面方向上并从抵接部31、33侧观察转动部件11时的投影面内,转动部件11的转动中心(旋转轴9)配置于连接两个抵接部31、33的直线的中间位置。
通过像这样配置两个抵接部31、33,不会在朝向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的方向上占用空间,便能够确保转动中心与抵接部31、33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增大抵接力矩并减少与限制面19、21抵接的面压。
此处,转动部件11的卡合部27、29形成于两个抵接部31、33的中间的延长线上。
详细而言,在沿转动部件11的平面方向上并从抵接部31、33侧观察转动部件11时的投影面内,卡合部27、29配置于连接两个抵接部31、33的直线之间。
通过像这样配置卡合部27、29,卡合部27、29不会朝向转动部件11的外径侧伸出,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在像这样构成的驻车锁定装置1中,在通过促动器的工作而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位置侧时,移动部件35向锁定部件17侧移动,操作部件37与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抵接。
通过该操作部件37与抵接部61的抵接,操作部件37按压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并克服弹簧65的作用力而下压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侧,从而使锁定部件17转动。
通过该锁定部件17的转动,锁定部件17的锁定部63被上推,与齿轮57啮合,从而阻止驱动轴15的旋转。
通过转动部件11的抵接部31与限制面19抵接来规定此时的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最大位置。
另一方面,在锁定部件17的锁定状态下,在通过促动器的工作而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解除位置侧时,移动部件35向转动部件11侧移动,从而解除操作部件37与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的抵接。
通过该操作部件37与抵接部61的抵接解除,以使锁定部件17的抵接部61侧因弹簧65的作用力而上升的方式使锁定部件17转动。
通过该锁定部件17的转动,锁定部件17的锁定部63下降,解除与齿轮57的啮合,从而解除驱动轴15的旋转阻止。
通过转动部件11的抵接部33与限制面21抵接来规定此时的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最大位置。
在这样的驻车锁定装置1中,由于在第一分割壳体3设有在转动部件11转动至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转动部件11抵接来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的限制面19、21,所以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11相对于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的转动位置。
并且,由于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与分割壳体3、5的接合面23的加工同时地高精度且容易地形成限制面19、21,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因此,在这样的驻车锁定装置1中,能够降低成本,并能够稳定地限制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
并且,由于第二分割壳体5支撑有旋转轴9,所以能够简化第一分割壳体3的构造,能够提高限制面19、21相对于第一分割壳体3的位置精度。
另外,由于在限制面19、21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通过使配置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的密封部件进入间隙,能够防止密封部件配置于限制面19、21。
并且,由于限制面19、21隔着旋转轴9而配置于卡合部27、29的相反侧,所以当转动部件11在锁定位置侧及锁定解除位置侧与限制面19、21抵接时,能够对转动部件11稳定地赋予施力部件25的作用力,能够稳定地规定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
另外,由于旋转轴9配置为轴心方向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平行,所以转动部件11不会倾斜地与限制面19、21抵接,能够稳定地规定转动部件11的转动位置。
并且,由于转动部件11的转动中心位于两个抵接部31、33的中间的延长线上,所以不会在朝向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的方向上占用空间,能够确保转动中心与抵接部31、33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增大抵接力矩并减少与限制面19、21抵接的面压。
另外,由于卡合部27、29形成于两个抵接部31、33之间的延长线上,所以卡合部27、29不会朝向转动部件11的外径侧伸出,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101的限制面19、21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连续地形成。
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参照第一实施方式而省略结构及功能说明,但所获得的效果相同。
如图5所示,限制面19、21是与外壳7的第一分割壳体3的侧壁连续的一个部件,成为从第一分割壳体3的底部朝向接合面23侧突出设置的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面。
该限制面19、21配置为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参照图2)的接合面23在同一平面上,并与接合面23连续地形成。
通过像这样与接合面23连续地形成限制面19、21,容易在第一分割壳体3的成形时进行限制面19、21的形成,从而能够在接合面23的研磨等加工的同时容易地加工限制面19、21,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此外,限制面19、21与接合面23之间的距离设定于具有以下距离的位置:即使配置于接合面23的作为密封部件的液状垫圈流动,垫圈也不会到达限制面19、21的距离。
在这样的驻车锁定装置101中,由于限制面19、21与第一分割壳体3和第二分割壳体5的接合面23连续地形成,所以容易进行限制面19、21的成形、加工,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驻车锁定装置中,将外壳设为分割成两个部分的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具有分割成三个部分以上的构造的外壳中的相邻的分割壳体的接合面设置限制面。

Claims (8)

1.一种驻车锁定装置,具备:由至少两个分割壳体构成的外壳;能够旋转地配置于该外壳的内部的旋转轴;通过该旋转轴的旋转而绕上述旋转轴的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该转动部件的转动而被移动操作的移动机构;配置于上述外壳内并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轴;以及通过上述移动机构的移动来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部件,
上述驻车锁定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转动部件在上述锁定部件阻止上述驱动轴的旋转的锁定位置侧与解除上述锁定部件对上述驱动轴的旋转阻止的锁定解除位置侧之间转动,
在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中的一方,设有在上述转动部件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侧及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上述转动部件抵接来限制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面,
上述限制面配置为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轴支撑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中的另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限制面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面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连续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与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限制面隔着上述旋转轴配置于上述卡合部的相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轴配置为轴心方向与相邻的上述分割壳体的接合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当转动至上述锁定位置侧及上述锁定解除位置侧时与上述限制面抵接的两个抵接部,
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中心位于两个上述抵接部的中间的延长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驻车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动部件设有与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阶段性地赋予作用力的施力部件卡合的卡合部,
上述卡合部形成于两个上述抵接部之间的延长线上。
CN201921388174.4U 2018-08-24 2019-08-23 驻车锁定装置 Active CN2108597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7026A JP7084254B2 (ja) 2018-08-24 2018-08-24 パークロック装置
JP2018-157026 2018-08-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9783U true CN210859783U (zh) 2020-06-26

Family

ID=6962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8174.4U Active CN210859783U (zh) 2018-08-24 2019-08-23 驻车锁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84254B2 (zh)
CN (1) CN21085978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4733B2 (ja) 2001-09-28 2008-07-0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マニュアルプレート回動規制構造
JP4973340B2 (ja) * 2007-06-29 2012-07-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マニュアルプレー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29930A (ja) 2020-02-27
JP7084254B2 (ja)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55530B1 (en) Motor-driven actuator
EP2368762B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EP2457772B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EP2457771B1 (en) Vehicle outside mirror device
US8172713B2 (en) Rotation output device
CN113767229B (zh) 反向输入切断离合器
JP6801392B2 (ja) シフトバイワイヤ式自動変速機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US8397831B2 (en) Rotary tool having a manual ratchet mechanism
CN210859783U (zh) 驻车锁定装置
CN109253250B (zh) 用于车辆变速器的驻车锁定装置
JP2011143893A (ja)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124442B2 (ja) 手動操作機構付きバルブ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9176651A1 (ja)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US7758463B2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JP4994085B2 (ja) バルブ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3904498B (zh) 一种回转执行器
US5561564A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EP1416505A2 (en) Manual input device
JP2011069190A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9176671A1 (ja)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2006131043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JP4651523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2052646A (ja) シフト機構
CN214661967U (zh) 变速器用的锁止板、车辆用的变速器及车辆
JP2019023401A (ja) 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