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0195U -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0195U
CN210800195U CN201921669834.6U CN201921669834U CN210800195U CN 210800195 U CN210800195 U CN 210800195U CN 201921669834 U CN201921669834 U CN 201921669834U CN 210800195 U CN210800195 U CN 2108001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housing
portions
flat
fla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698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岛克英
大川高徳
小平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01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01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在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可以提高致动器、紧固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在致动器(1)的外壳(2)的外周壁(220)设置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225)。在凸缘部的一面(228)从输出相反侧(Lb)与装设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朝向输出相反侧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件(9)从输出相反侧重叠于凸缘部的另一面(229),将凸缘部(225)固定于承接部。在外周壁(220)的在输出相反侧与凸缘部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224),固定件(9)的第一支承部(96)与多个平面部(224)中的一平面部抵接,第二支承部(97)与另一平面部抵接。

Description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背景技术
为了将致动器应用于各种设备,需要将致动器固定到设备的被装设部。因此,广泛使用了以下结构:在致动器的一部分设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使凸缘部与被装设部的承接部抵接,并通过螺丝固定凸缘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以下结构:在线性致动器中,使两个凸缘部从具备环状部的外壳向彼此分离的方向突出,利用形成于两个凸缘部的孔固定凸缘部,上述环状部保持连接器结构体的环状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2625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固定致动器时致动器绕轴线的角度位置由两个凸缘部的突出方向唯一决定。因此,在需要根据装设致动器的设备改变连接器结构体等绕轴线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致动器上的两个凸缘部的突出方向本身等,存在在固定致动器时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低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在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可以提高致动器、紧固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的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具有:致动器,所述制动器的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被设置在外壳的外周壁上;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在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从一侧与装设所述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朝向所述一侧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从所述一侧重叠于所述凸缘部;以及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被装设部,所述外周壁具备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在所述一侧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所述固定件具备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多个平面部中的任一平面部即第一平面部抵接的止转用的第一支承部和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多个平面部中的除了所述第一平面部以外的另一平面部即第二平面部抵接的止转用的第二支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在外壳的一部分从一侧与装设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将固定件从一侧重叠于凸缘部,将外壳固定于被装设部。另外,在致动器的外周壁的与凸缘部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固定件的第一支承部与多个平面部中的第一平面部抵接,第二支承部与第二平面部抵接。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偏移。另外,根据被装设部的结构等情况,在固定致动器时需要改变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固定件的紧固部分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采取使用与之相应的固定件等措施即可,与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外壳上的凸缘部的情况不同,无需改变致动器上的凸缘部的角度位置。因此,在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可以提高致动器、紧固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平行。根据该方式,在通过固定件固定凸缘部时,通过固定件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能够可靠地防止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偏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平面部中包含多个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在多个所述对中,形成任何一对的两个平面部的一方时所述第一平面部,另一方是所述第二平面部。根据该方式,即使在改变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他平面部作为第一平面部及第二平面部来固定致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外周壁的位于所述多个平面部之间的部分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外壳具备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外壳部。根据该方式,即使在需要改变连接器外壳部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应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致动器具有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电动机和以所述电动机为驱动源被驱动的输出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的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被设置于外周壁的外壳,在所述外周壁设置有沿周向配置在与所述凸缘部相邻的位置的多个平面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在外壳的一部分从一侧与装设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将固定件从一侧重叠于凸缘部,将外壳固定于被装设部。另外,在致动器的外周壁的与凸缘部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固定件的第一支承部与多个平面部中的第一平面部抵接,第二支承部与第二平面部抵接。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偏移。另外,根据被装设部的结构等情况,在固定致动器时需要改变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固定件的紧固部分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采取使用与之相应的固定件等措施即可,与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外壳的凸缘部的情况不同,无需改变致动器上的凸缘部的角度位置。因此,在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可以提高致动器、紧固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多个平面部包含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根据该方式,在通过固定件固定凸缘部时,通过固定件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能够可靠地防止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偏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多个平面部包含多个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根据该方式,即使在改变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其他平面部固定致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外周壁为位于所述多个平面部之间的部分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的周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所述外壳具备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外壳部。根据该方式,即使在需要改变连接器外壳部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应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具有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电动机和以所述电动机为驱动源被驱动的输出部件。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外壳的一部分从一侧与装设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将固定件从一侧重叠于凸缘部,将外壳固定于被装设部。另外,在致动器的外周壁的与凸缘部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固定件的第一支承部与多个平面部中的第一平面部抵接,第二支承部与第二平面部抵接。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偏移。另外,根据被装设部的结构等情况,在固定致动器时需要改变致动器的角度位置、固定件的紧固部分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采取使用与之相应的固定件等措施即可,与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外壳的凸缘部的情况不同,无需改变致动器上的凸缘部的角度位置。因此,在将致动器固定于被装设部时,可以提高致动器、紧固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一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固定件的止转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致动器的说明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致动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中的根据固定件的止转结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2…外壳;5…定子;6…转子;9…固定件;10…电动机;21…电动机壳体;22…密封部件;23…连接器外壳部;55…端子销;61…旋转轴;62…永磁体;71…输出部件;96…第一支承部;97…第二支承部;99…紧固部件;100…阀装置;110…被装设部;112…承接部;150…隔壁;155…连通孔;160…第一流路;170…第二流路;220…外周壁;221…第一外周部分;222…第二外周部分;224…平面部;224a…第一平面部;224b…第二平面部;225…凸缘部;228…一面;229…另一面;G…流体;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致动器1的轴线上标注L,在轴线L方向上,将旋转轴61从电动机壳体21突出的一侧作为输出侧La,将与输出侧La相反的一侧作为输出相反侧Lb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以固定致动器1时“一侧”是输出相反侧Lb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致动器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的一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剖视图。
图1及图2所示的致动器1由电动机壳体21和配置于电动机壳体21的输出相反侧Lb的密封部件22构成外壳2。
如图2所示,致动器1具有配置于外壳2的内侧的电动机10和以电动机10为驱动源进行旋转驱动或者直线驱动等驱动的输出部件71。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1是以电动机10为驱动源且输出部件71被直线驱动的线性致动器。电动机10在外壳2中电动机壳体21的内侧具有圆筒状的定子5,在定子5的内侧具有转子6。
定子5具备定子铁芯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卷绕线圈51的线圈骨架53时,一体形成封闭电动机壳体21的输出相反侧Lb的开口的盖部54。转子6具有旋转轴61和固定于旋转轴61的外周面的永磁体62,旋转轴61的一部分从电动机壳体21向输出侧La突出。
旋转轴61的输出相反侧Lb的端部由钢球66及向心轴承67支承,钢球66及向心轴承67被盖部54支承。旋转轴61也由保持在电动机壳体21的输出侧La的端部的向心轴承68能旋转地支承。
在旋转轴61上从电动机壳体21向输出侧La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610,输出部件71的内螺纹710与外螺纹610啮合。由于输出部件71被用于后文将描述的阀装置,因而在输出侧La的端部形成有圆锥面。在输出部件71形成有向输出相反侧Lb开口的槽状的凹部711,在凹部711的内侧配置有固定于电动机壳体21的输出侧La的端部的挡块72。当旋转轴61绕轴线L旋转时,挡块72防止输出部件71跟转。因此,当旋转轴61绕轴线L旋转时,输出部件71沿着轴线L直线移动。在凹部711的内侧配置有螺旋弹簧73。螺旋弹簧73通过将输出部件71向输出侧La施力,抑制外螺纹610和内螺纹710之间的间隙。
(外壳2的结构)
在外壳2中,密封部件22为树脂制,覆盖电动机壳体21的外周面中位于输出相反侧Lb的部分,密封电动机壳体21和盖部54之间的间隙。在盖部54支承有在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销55。端子销55的一端551被罩29覆盖,罩29被密封部件22覆盖。在密封部件22形成有向与轴线L正交的径向外侧开口的筒状的连接器外壳部23,端子销55的另一端552位于连接器外壳部23的内侧。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外壳2中,密封部件22具有整体上为圆筒状的外周壁220,在外周壁220的轴线L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凸缘部225。因此,外周壁220具有在输出侧La与凸缘部225相邻的第一外周部分221和在输出相反侧Lb与凸缘部225相邻的第二外周部分222。
第一外周部分221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半圆形状的凸部223,凸部223之间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
第二外周部分222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平面部224,平面部224之间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
(固定结构)
如图2所示,致动器1由于将电动机10作为驱动源沿着轴线L方向驱动输出部件71,因此可用于将输出部件71用作阀芯的阀装置100等。因此,在阀装置100中构成有装设致动器1的被装设部110。另外,在阀装置100中设置有经由隔壁150划分开的第一流路160和第二流路170,在隔壁150形成有使第一流路160和第二流路170连通的连通孔155。
当将致动器1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时,输出部件71配置在第二流路170中与连通孔155重叠的位置。因此,如图2所示,当将向输出相反侧Lb驱动输出部件71使其从连通孔155分离时,连通孔155成为开放状态,所以流体G从第一流路160流入第二流路170。与之相对,当向输出侧La驱动输出部件71使连通孔155成为关闭状态时,流体G停止从第一流路160流入第二流路170。此外,与图2相反,有时也使流体G经由连通孔155从第二流路170流入第一流路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致动器1装设于阀装置100时,将致动器1中比电动机壳体21靠输出侧La的部分***形成于壁状的被装设部110的孔111中。在孔111的内表面形成有台阶部,朝向输出相反侧Lb(一侧)的承接部112形成为圆环状的面。因此,当将电动机壳体21***孔111时,外壳2的一部分从输出相反侧Lb与承接部112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电动机壳体21***孔111时,在密封部件22的凸缘部225中,朝向输出侧La的一面228作为外壳2的一部分从输出相反侧Lb与承接部112抵接。
在这种状态下,在凸缘部225,将板状的固定件9从输出相反侧Lb重叠于朝向输出相反侧Lb的另一面229,将固定件9通过螺丝等紧固部件99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更具体地说,在固定件9上形成有使紧固部件99穿过的孔91,另一方面,在被装设部110形成有供紧固部件99旋入的螺纹孔119。因此,当将紧固部件99旋入螺纹孔119中而将紧固部件99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时,凸缘部225被固定于固定件9和承接部112之间。因此,致动器1固定于被装设部110。
(固定件9的止转结构)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固定件9的止转结构的说明图,图3表示形成于外壳2的平面部224的配置结构(a),并且,表示固定件9的止转结构(b)~(e)。
如图3的配置结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密封部件22)的外周壁220的第二外周部分222形成有多个平面部22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平面部224包含多个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224构成的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平面部224沿着周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4个。因此,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两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
另外,如图3的止转结构(b)所示,固定件9形成有:形成有使螺丝等紧固部件99穿过的孔91的基部92、与凸缘部225重叠的手臂状的第一支承部96以及在与第一支承部96分离的位置与凸缘部225重叠的第二支承部97。
在此,第一支承部96从径向与形成于外周壁220的多个平面部224中的任一平面部224即第一平面部224a抵接,并且第二支承部97从径向外侧与形成于外周壁220的多个平面部224中除了第一平面部224a以外的一平面部224即第二平面部224b抵接。因此,在固定致动器1时,可以防止角度位置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96和第二支承部97平行。因此,在多个平面部224中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的两个对中、形成任一对的两个平面部224中的一方是第一平面部224a,两个平面部224中的另一方是第二平面部224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参照图2及图3所描述的那样,在凸缘部225的一面228与装设致动器1的被装设部110的承接部112抵接的状态下,从凸缘部225的另一面229侧重叠固定件9而将凸缘部225固定于承接部112。
另外,在致动器1的外周壁220上与凸缘部225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224,固定件9的第一支承部96与多个平面部224中的第一平面部224a抵接,第二支承部97与第二平面部224b抵接。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被装设部110的结构等情况,在固定致动器1时需要改变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固定件9的紧固部分(孔91)的角度位置的情况下,采取使用与之相应的固定件9等措施即可,与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外壳2的凸缘部225的情况不同,无需改变致动器1上的凸缘部225的角度位置等。
例如,即使在从图3的止转结构(b)所示的状态起,不改变固定件9的角度位置而将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改变了90°的情况下,将另外两个平面部224作为第一平面部224a及第二平面部224b与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抵接,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因此,可以提高将致动器1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时的致动器1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
另外,即使在如图3的止转结构(c)所示需要从图3的止转结构(b)所示的状态起将孔91的位置改变90°的情况下,只要将固定件9的角度位置改变90°,就可以将与止转结构(b)所示的平面部224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分别作为第一平面部224a及第二平面部224b与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抵接,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因此,可以提高将致动器1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时的紧固位置(孔91)相对于角度位置的自由度。另外,在图3的止转结构(c)中,也可以将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改变90°。
另外,即使在如图3的止转结构(d)所示因需要两个孔91而使用了在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分别设置有孔91的固定件9的情况下,也可以将4个平面部224中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224作为第一平面部224a及第二平面部224b与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抵接,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另外,在图3的止转结构(d)中,也可以将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改变90°。
另外,即使从图3的止转结构(d)如图3的止转结构(e)所示那样改变,结果形成将4个平面部224中互相不平行的两个平面部224作为第一平面部224a及第二平面部224b与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抵接的结构,也能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另外,在图3的止转结构(e)中,也能够将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改变90°。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致动器1的说明图。此外,由于本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在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4个平面部224,因而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两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与之相对,在图4所示的方式中,由于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8个平面部224,因而多个平面部224包含4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该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此外,当平面部224的数量过多时,与第一支承部96及第二支承部97抵接的部分变窄。因此,在以等角度间隔形成平面部224的情况下,优选平面部224的数量在8个以下。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致动器1的说明图。此外,由于本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在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4个平面部224,因而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两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与之相对,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形成有6个平面部224,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三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此外,由于6个平面部224分别以45°间隔形成,因而外壳2的外周壁220在被平面部224夹在中间的两个部位存在圆弧状的部分。该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1中的固定件9的止转结构的说明图,图6中示出了形成于外壳2的平面部224的配置结构(a),并且,示出了固定件9的止转结构(b)、(c)。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在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4个平面部224,因而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两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由于在外壳2的外周壁220仅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两个平面部224,因而多个平面部224包含一对互相平行的平面部224。
在这样的方式中,如图6的止转结构(b)所示,两个平面部224中的一方是第一支承部96抵接的第一平面部224a,两个平面部224中的另一方是第二支承部97抵接的第二平面部224b。因此,可以防止致动器1的角度位置偏移。
另外,即使在如图6的止转结构(c)所示需要从图6的止转结构(b)所示的状态起将孔91的位置改变9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固定件9的角度位置改变90°。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下结构:在将致动器1固定于被装设部110时,密封部件22的凸缘部225作为外壳2的一部分从输出相反侧Lb与承接部112抵接,但是,也可以采用将除了凸缘部225以外的部分从输出相反侧Lb与承接部抵接的结构,只要是外壳2的一部分从输出相反侧Lb与形成于孔111的内部等的其他承接部抵接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致动器1例示了线性致动器,但是在固定其他致动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2)

1.一种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的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被设置在外壳的外周壁上;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在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从一侧与装设所述致动器的被装设部的朝向所述一侧的承接部抵接的状态下,从所述一侧重叠于所述凸缘部;以及
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将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被装设部,
所述外周壁具备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在所述一侧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平面部,
所述固定件具备: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多个平面部中的任一平面部即第一平面部抵接的止转用的第一支承部;以及从径向外侧与所述多个平面部中的除了所述第一平面部以外的另一平面部即第二平面部抵接的止转用的第二支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平面部中包含多个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
在多个所述对中,形成任何一对的两个平面部中的一方是所述第一平面部,另一方是所述第二平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的位于所述多个平面部之间的部分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外壳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有: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电动机;以及以所述电动机为驱动源被驱动的输出部件。
7.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被设置于外周壁的外壳,
在所述外周壁设置有沿周向配置在与所述凸缘部相邻的位置的多个平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平面部包含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平面部包含多个由互相平行的两个平面部构成的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为位于所述多个平面部之间的部分沿着周向弯曲成圆弧状的周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备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连接器外壳部。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电动机;以及
以所述电动机为驱动源被驱动的输出部件。
CN201921669834.6U 2018-10-09 2019-10-08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Active CN2108001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0629A JP7244248B2 (ja) 2018-10-09 2018-10-09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固定構造
JP2018-190629 2018-10-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0195U true CN210800195U (zh) 2020-06-19

Family

ID=70219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69834.6U Active CN210800195U (zh) 2018-10-09 2019-10-08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44248B2 (zh)
CN (1) CN21080019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4325U (ja) * 1982-11-29 1984-06-07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機構
JPH0113873Y2 (zh) * 1986-04-24 1989-04-24
JPH0754646Y2 (ja) * 1991-05-17 1995-12-18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取付構造
JPH0759295A (ja) * 1993-08-11 1995-03-0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モータの取付け構造
JP3719915B2 (ja) * 2000-07-14 2005-11-24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弁
JP3822469B2 (ja) * 2001-08-03 2006-09-20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装置及びパワーシート装置
JP2007318859A (ja) * 2006-05-24 2007-12-06 Shinko Electric Co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561600B1 (en) * 2010-04-22 2017-06-2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Idle air control valve with plastic housing and retention features
JP6113526B2 (ja) * 2013-03-01 2017-04-12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減速機付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4248B2 (ja) 2023-03-22
JP2020061840A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04134B2 (en) Electric motor, rotary actuator and rotary apparatus
US11303180B2 (en) Motor and pump device
US20190195349A1 (en) Electric Oil Pump
ES2899649T3 (es) Motor eléctrico
KR102189050B1 (ko) 모터 및 밸브 구동 장치
CN108429369B (zh) 马达的转子、马达以及泵装置
WO2018150965A1 (ja)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CN210800195U (zh) 致动器的固定结构及致动器
US20190280552A1 (en) Motor
US11342807B2 (en) Motor and pump device
US20200153294A1 (en) Rotor and motor
CN110323878B (zh) 电动机
US11286940B2 (en) Pump device
WO201920807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13958510B (zh) 泵装置
JP7039363B2 (ja) モータ
WO2018025048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rottle valves
JP7310804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7153461B2 (ja) モータ
CN113958511B (zh) 泵装置
JP2018133885A (ja)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KR20100041621A (ko) 스텝 액츄에이터 장치
CN115479031A (zh) 泵装置
JP2023124972A (ja) 電動ポンプ
CN115479032A (zh) 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