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65422U -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65422U
CN210365422U CN201921324757.0U CN201921324757U CN210365422U CN 210365422 U CN210365422 U CN 210365422U CN 201921324757 U CN201921324757 U CN 201921324757U CN 210365422 U CN210365422 U CN 210365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garbage
compression
box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247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娟娟
邓衍报
吴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Yiers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Yiers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Yiers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Yiers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247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65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65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65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垃圾压缩箱埋于地面以下位置,在地面下开设有一槽坑,垃圾处理箱置于槽坑内,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的槽坑内,举升结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槽坑的坑底面与垃圾处理箱底面铰接,举升结构包括剪式支架,剪式支架上设置有主举升气缸和辅举升气缸,主举升气缸上连接有第三气缸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增加举升装置,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故障后需要关闭垃圾站进行维修的问题,使得垃圾处理站能够连续不间断或者至少是不影响垃圾入站和转运的情况下进行维修。

Description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因此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推广势在必行。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以其占地面积小,隐蔽性好,空间结构合理等优势,引领着垃圾中转站行业的发展。
地埋式自动升降压缩式垃圾站,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全新概念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它可彻底解决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问题,且实现低投入,低成本运行,还且有无害化、资源化、占地少、美化环境等优点。可广泛应用在各公共场所、生活小区、集贸市场、学校、公园、车站、景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设备安装后地面仅一个平台,无任何地上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制造和谐优美环境。
地埋式自动升降压缩式垃圾站利用地下空间,将整体垃圾站落入地下,地上部分不暴露任何垃圾,特别是夏季,落入地下的垃圾站因地下温度较地上部位低,可延长垃圾腐烂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恶臭,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储存仓与压缩仓结合一体,结构设计紧凑合理,升降***采用液压控制、性能稳定、耐用性高。
地埋式自动升降压缩式垃圾站由于其上述优点使得其在工作中不能够出现故障,因为出现故障后不能工作,周边垃圾回收受阻,影响环境,且由于其体积小,占据地面位置少,使得其周边提供给垃圾处理的位置也很小,需要快速的进行将运输过来的垃圾倒入垃圾站,需要提高垃圾入站操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增加举升装置,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故障后需要关闭垃圾站进行维修的问题,使得垃圾处理站能够连续不间断或者至少是不影响垃圾入站和转运的情况下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垃圾压缩箱埋于地面以下位置,在地面下开设有一槽坑,垃圾处理箱置于槽坑内,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的槽坑内,所述举升结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槽坑的坑底面与垃圾处理箱底面铰接,所述举升结构包括剪式支架,所述剪式支架上设置有主举升气缸和辅举升气缸,所述主举升气缸上连接有第三气缸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辅举升气缸包括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呈上下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连接有第一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二气缸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缸控制装置、第二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三气缸控制装置均包括气管、连接在气管上的电磁阀和与电池阀连接与电源及电源开关。
优选地,所述垃圾压缩箱包括垃圾箱和压缩设备箱,所述压缩设备箱设置在垃圾箱一端,垃圾箱另一端设置有推出箱门,垃圾箱顶部设置有垃圾入口和顶部门板,所述垃圾箱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装置,所述槽坑内设置有接液管和排液管。
优选地,所述顶部门板靠近压缩设备箱端与垃圾箱铰接,顶部门板中间位置铰接有开门气缸,所述开门气缸设置在压缩设备箱上且底端与压缩设备箱铰接。
优选地,所述固液分离装置包括设置在垃圾箱底部的倾斜板、设置在垃圾箱的底板上且位于倾斜板靠近推出箱门端部的排液口和设置在排液口上部的分离板栅,所述接液管设置在排液口底部,且接液管靠近排液口端部设置有接液斗,接液管另一端与排液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压缩设备箱内设置有压缩气缸,所述压缩气缸的气缸推杆端部设置有压缩推板,所述压缩推板呈矩形,其上端面、下端面和两侧端面分别可拆卸的安装有防磨板,其下端面上均布设置有一排柱孔,所述柱孔内设置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穿过安装在下端面上的防磨板,压缩推板朝向垃圾箱的侧面上设置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设置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且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能够独立控制独立工作,一方面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可以交替工作,降低任一套举升气缸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套举升气缸工作故障后启动另一套举升气缸进行工作,避免垃圾处理装置因举升结构出现故障后需要暂停垃圾处理进行维修造成的垃圾不能进行入站或转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能够从多个方向同时进行垃圾入站,提高垃圾入站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俯视图,
图4为顶部门板安装示意图,
图5为压缩推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6底部,垃圾压缩箱6埋于地面以下位置,在地面下开设有一槽坑7,垃圾处理箱6置于槽坑7内,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6底部的槽坑7内。举升结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槽坑7的坑底面与垃圾处理箱7的底面铰接,实现对垃圾处理箱6的整体举升。举升结构包括剪式支架10,剪式支架10上设置有主举升气缸11和辅举升气缸。主举升气缸11上连接有第三气缸控制装置。辅举升气缸包括有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呈上下位置设置,分别实现剪式支架10一段高度的举升。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分别连接有第一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二气缸控制装置,第一气缸控制装置、第二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三气缸控制装置分别单独控制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和主举升气缸11的工作。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且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能够独立控制独立工作,一方面主、辅两个套举升气缸可以交替工作,降低任一套举升气缸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套举升气缸工作故障后启动另一套举升气缸进行工作,避免垃圾处理装置因举升结构出现故障后需要暂停垃圾处理进行维修造成的垃圾不能进行入站或转运的问题。
辅举升气缸包括有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呈上下位置设置,分别实现剪式支架10一段高度的举升。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可以实现在进行维修时,可以对剪式支架10的或主举升气缸11的上下两段分别进行维修,可以避免维修人员使用提升机进行登高等,使得维修操作更加的简单和方便且安全。
第一气缸控制装置、第二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三气缸控制装置均包括气管、连接在气管上的电磁阀和与电池阀连接与电源及电源开关。电源开关设置有至少三个,分别与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和主举升气缸11上连接的电磁阀连接,分别实现对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和主举升气缸11的控制。
如图1,垃圾压缩箱6包括垃圾箱1和压缩设备箱5。压缩设备箱5设置在垃圾箱1一端,垃圾箱1另一端设置有推出箱门18,垃圾箱1顶部设置有垃圾入口和顶部门板2。垃圾箱1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装置,槽坑7内设置有接液管9和排液管。利用压缩设备箱5内的压缩气缸4实现对垃圾箱1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在垃圾压缩中,实现固液分离,污水经过固液分离装置排出至接液管9最终经过排液管排出,单独进行污水回收与处理,固体垃圾经过压缩后被压缩气缸4经过推出箱门18推出至大型垃圾转运车转运出去。
如图3和图4所示,顶部门板2靠近压缩设备箱5端与垃圾箱1铰接,顶部门板2中间位置铰接有开门气缸19,开门气缸19设置在压缩设备箱5上且底端与压缩设备箱5铰接。开门气缸19实现将顶部门板2拉起并实现垃圾箱1上部的垃圾入口打开,垃圾运输车可以在垃圾箱1两侧和靠近推出箱门18的端部进行倾倒垃圾,实现垃圾入站,改变现有技术中垃圾运输车仅仅可以从一个方向上倾倒垃圾的问题,提高垃圾入站工作效率,避免装载有垃圾的垃圾运输车在垃圾中转站内长时间停留或滞留的问题。
如图1和图2,固液分离装置包括设置在垃圾箱1底部的底板16上的的倾斜板14、设置在垃圾箱1的底板16上且位于倾斜板14靠近推出箱门18端部的排液口17和设置在排液口17上部的分离板栅15。接液管9设置在排液口17底部,且接液管9靠近排液口17端部设置有接液斗8,接液管9另一端与排液管连通。利用倾斜板14实现在垃圾压缩中分离出的污水向排液口17汇集,最终经过排液口17排出并被回收和处理。
如图5和图6,压缩设备箱5内设置有压缩气缸4,压缩气缸4的气缸推杆端部设置有压缩推板3,压缩推板3呈矩形,其上端面、下端面和两侧端面分别可拆卸的安装有防磨板31,其下端面上均布设置有一排柱孔32,柱孔32内设置有伸缩柱33,伸缩柱33穿过安装在下端面上的防磨板31,压缩推板3朝向垃圾箱1的侧面上设置有防滑纹34。伸缩柱33的设置使其高度可变且适应倾斜板14的坡度变化,防磨板31的设置,可变维修和更换,提高压缩推板3整体的使用寿命,节省成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垃圾压缩箱埋于地面以下位置,在地面下开设有一槽坑,垃圾处理箱置于槽坑内,举升结构设置在垃圾处理箱底部的槽坑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结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槽坑的坑底面与垃圾处理箱底面铰接,所述举升结构包括剪式支架,所述剪式支架上设置有主举升气缸和辅举升气缸,所述主举升气缸上连接有第三气缸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举升气缸包括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呈上下位置设置,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连接有第一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二气缸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控制装置、第二气缸控制装置和第三气缸控制装置均包括气管、连接在气管上的电磁阀和与电池阀连接与电源及电源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压缩箱包括垃圾箱和压缩设备箱,所述压缩设备箱设置在垃圾箱一端,垃圾箱另一端设置有推出箱门,垃圾箱顶部设置有垃圾入口和顶部门板,所述垃圾箱底部设置有固液分离装置,所述槽坑内设置有接液管和排液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门板靠近压缩设备箱端与垃圾箱铰接,顶部门板中间位置铰接有开门气缸,所述开门气缸设置在压缩设备箱上且底端与压缩设备箱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装置包括设置在垃圾箱底部的倾斜板、设置在垃圾箱的底板上且位于倾斜板靠近推出箱门端部的排液口和设置在排液口上部的分离板栅,所述接液管设置在排液口底部,且接液管靠近排液口端部设置有接液斗,接液管另一端与排液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设备箱内设置有压缩气缸,所述压缩气缸的气缸推杆端部设置有压缩推板,所述压缩推板呈矩形,其上端面、下端面和两侧端面分别可拆卸的安装有防磨板,其下端面上均布设置有一排柱孔,所述柱孔内设置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穿过安装在下端面上的防磨板,压缩推板朝向垃圾箱的侧面上设置有防滑纹。
CN201921324757.0U 2019-08-15 2019-08-15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Active CN210365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4757.0U CN210365422U (zh) 2019-08-15 2019-08-15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24757.0U CN210365422U (zh) 2019-08-15 2019-08-15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65422U true CN210365422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5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24757.0U Active CN210365422U (zh) 2019-08-15 2019-08-15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65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02771Y (zh) 液压地埋式垃圾箱
CN103600950B (zh) 垃圾中转站的压缩***
CN201694590U (zh) 一种翻斗投料预压式垃圾储存中转设备
CN201140890Y (zh) 液压升降式地埋垃圾箱
CN109013664B (zh) 一种垃圾资源化利用协同处理方法及产业园
CN110641885B (zh) 一种地埋式垃圾中转站
CN102173331B (zh) 垃圾压缩机
CN201923576U (zh) 一种深埋式垃圾收集桶专用吊装式垃圾车
CN101306753A (zh) 一种垃圾转运站设备
CN101712402B (zh) 垃圾压缩机
CN101863360B (zh) 全智能零污染地下垃圾中转压缩站
CN202272409U (zh) 地埋水平式垃圾压缩设备
CN110712885A (zh) 直顶式地埋垃圾分类收集站
CN210365422U (zh)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举升结构
CN204110703U (zh) 一种地埋升降式环保垃圾箱
CN202464599U (zh) 房屋式垃圾压缩中转设备
CN205114235U (zh) 一种阶梯式垃圾压缩站
CN201272613Y (zh) 一种垃圾转运站设备
CN200967280Y (zh) 地面举升臂式垃圾压块机
CN211767977U (zh) 一种地埋式节能自动升降垃圾存储设备
CN210557135U (zh) 滑动式垂直压缩垃圾中转站
CN205114234U (zh) 一种垂直压缩式垃圾中转设备
CN201231575Y (zh) 地下全封闭分离式垃圾压缩装置
CN205499983U (zh) 一种具有进料切断功能的垃圾压缩机
CN200967281Y (zh) 可贮存式侧装整体式垃圾压块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