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09902U -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09902U
CN210309902U CN201920608098.7U CN201920608098U CN210309902U CN 210309902 U CN210309902 U CN 210309902U CN 201920608098 U CN201920608098 U CN 201920608098U CN 210309902 U CN210309902 U CN 210309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haft
gear
coaxially
transmiss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080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劲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6080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09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09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0990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混合动力车辆驱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单行星排机构、变速传动机构与差速器,发动机通过扭转减振装置、单向离合器或制动器、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同步器、第二同步器、单行星排机构、变速传动机构、差速器,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度高;结构简单;控制难度低,换档元件较少,控制***的开发难度,控制***的可靠性较高。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经济性高,含有纯电驱动模式、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以及驻车发电模式;不同的模式能够充分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在不同驱动工况的需求,能够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灵活的调节,保证其工作在其效率较高的工作区间,有效保证整个混合动力***的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混合动力车辆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背景技术
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由于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汽车导致的世界环境与能源问题加剧,以及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调整,各大汽车公司都在积极研发节能环保汽车。混合动力***已经成为现阶段解决汽车能耗和环境污染的可行技术方案,其核心的动力传动装置也就成为各公司研发的重点。目前在混合动力方案中大多采用多个单行星排进行串联或并联的混合动力方案,但节油效率有限。因此,整车节油效率更高、更适用于混动动力车辆的传动装置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申请号为CN20111040523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可变比例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变速器,利用单个行星排和一系列平行轴齿轮啮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功率分流模式,但该设计方案机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控制难度较大、可靠性较低。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可变比例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变速器机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控制难度较大、可靠性较低。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难度在于结构简单、控制难度低、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能同时调节发动机转速与扭矩的深度混合动力***。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以较低的成本开发可靠性较高、节油率较高的混动传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所述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被构造成具备电动和/或发电功能并能够输入动力或输出动力,所述第一电机配备有第一转子轴,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转子轴输出动力或输入动力;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被构造成具备电动和/或发电功能并能够输入动力或输出动力,所述第二电机配备有第二转子轴,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转子轴输出动力或输出动力;
单行星排机构,所述单行星排机构被构造成具备差速或变速功能,并能够把发动机动力和/或所述第一电机动力经差速或变速后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
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差速功能并直接用于驱动混合动力***;
变速传动机构,所述变速传动机构被构造成具备变速功能,并能够将所述单行星排机构的动力以预定的速比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运动件减速或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或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被构造成具备单向传递动力的功能;和/或
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各元件保持同转速旋转状态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和/或
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各元件保持同转速旋转状态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
壳体,所述壳体为所述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的***包络件,并且所述壳体与发动机的壳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单行星排机构是具备第一太阳轮、第一内齿圈、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行星轮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星轮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相互啮合。
进一步,所述变速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互啮合。
进一步,所述变速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互啮合;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一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与动力蓄电池连接,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作为发电机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或作为电动机使用动力蓄电池中的电能。
进一步,所述新型混合动力变速***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实现不同的驱动模式,具体包括:
纯电驱动模式:由所述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或由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共同驱动,且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
混合驱动模式:由发动机、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共同驱动,此模式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输入端通过所述单行星排机构进行功率分流,所述第一电机作为发电机或者电动机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调节,并且所述第二电机作为电动机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调节;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当车辆制动时,车轮反向拖动车辆带动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动能;
驻车充电模式:由发动机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进一步,还包括:
驻车机构,所述驻车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的驻车功能;和/或
机械泵,所述机械泵用于为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提供液压油;和/或
电动泵,所述电动泵被构造成由油泵电机驱动并为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提供液压油;和/或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发动机的ECU和/或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和/或所述油泵电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度高,集成了两电机、差速机构与变速机构等,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以及换档元件实现传动装置的模式切换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元件个数较少,有利于降低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机械制造成本,进一步缩小传动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并且由于结构简单,传动装置的整体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难度低,换档元件较少,控制***的开发难度,控制***的可靠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燃油经济性高,含有纯电驱动模式、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以及驻车发电模式;不同的模式能够充分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在不同驱动工况的需求,能够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灵活的调节,保证其工作在其效率较高的工作区间,有效保证整个混合动力***的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的实施例1-实施例4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2、扭转减振装置;3、单向离合器;4、制动器;5、第一同步器;6、第二同步器;7、第一传动轴;8、第二传动轴;9、第三传动轴;10、第四传动轴;11、第五传动轴;12、第六传动轴;13、单行星排机构;14、第一行星架;15、第一太阳轮;16、第一行星轮;17、第一内齿圈;18、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20、第一转子轴;21、第二转子轴;22、第一齿轮;23、第二齿轮;24、第三齿轮;25、第四齿轮;26、第五齿轮;27、第六齿轮;28、差速器;29、变速传动机构;3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针对现有的可变比例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变速器机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控制难度较大、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集成了两电机、差速机构与变速机构等,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以及换档元件实现传动装置的模式切换功能。元件个数较少,有利于降低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机械制造成本。换档元件较少,控制***的开发难度,控制***的可靠性较高。能够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灵活的调节,保证其工作在其效率较高的工作区间,有效保证整个混合动力***的效率较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实施例4与实施例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六种实施方式,实施例6与实施例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5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7:
如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七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8:
如图8所示,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八种实施方式,实施例8与实施例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7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9:
如图9所示,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九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10:
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种实施方式,实施例10与实施例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9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11:
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12:
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实施例12与实施例1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2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1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13:
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三齿轮24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14:
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实施例14与实施例1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4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3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15:
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三齿轮24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16:
如图16所示,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实施例16与实施例1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6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5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17:
如图17所示,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三齿轮24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18:
如图18所示,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八种实施方式,实施例18与实施例1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8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7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19:
如图19所示,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十九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同步器5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四传动轴10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20:
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0与实施例1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0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19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21:
如图21所示,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同步器5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四传动轴10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22:
如图22所示,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二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2与实施例2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2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21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23:
如图23所示,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三齿轮24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同步器5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四传动轴10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24:
如图24所示,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四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4与实施例2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4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23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25:
如图25所示,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五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转子轴20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26:
如图26所示,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六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6与实施例2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6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26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27:
如图27所示,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七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行星架14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内齿圈17。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壳体9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转子轴20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四传动轴10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28:
如图28所示,图2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八种实施方式,实施例28与实施例2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8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27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29:
如图29所示,图2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二十九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30:
如图30所示,图3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种实施方式,实施例30与实施例2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0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29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1:
如图31所示,图3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32:
如图32所示,图3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二种实施方式,实施例32与实施例3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2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1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3:
如图33所示,图3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三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34:
如图34所示,图3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四种实施方式,实施例34与实施例3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4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3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5
如图35所示,图3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五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36
如图36示,图3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六种实施方式,实施例36与实施例35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6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5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7
如图37所示,图3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七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三齿轮24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一齿轮22、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38
如图38示,图3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八种实施方式,实施例38与实施例3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8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7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39:
如图39所示,图3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三十九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四传动轴10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转子轴20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40:
如图40所示,图4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十种实施方式,实施例40与实施例3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0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39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41:
如图41所示,图4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十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壳体9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转子轴20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22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一齿轮22同轴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42:
如图42所示,图4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十二种实施方式,实施例42与实施例4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2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41中的单向离合器3。
实施例43:
如图43所示,图4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十三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单行星排机构13、差速器28、变速传动机构29、壳体9、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轴9、第四传动轴10。
第一电机18包括第一转子轴20,第二电机19包括第二转子轴21。
单行星排机构13包括第一太阳轮15、第一内齿圈17、第一行星架14以及第一行星轮16,第一行星轮16保持在第一行星架14上,第一行星轮16与第一太阳轮15相互啮合,第一行星轮1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17相互啮合。
变速传动机构29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第四齿轮25、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G4、第五传动轴11,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同轴连接构成第五传动轴11,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相互啮合,第三齿轮24与第四齿轮25相互啮合,第五齿轮26与第六齿轮27相互啮合。
第一太阳轮15与第一转子轴20同轴连接构成第二传动轴8,第四齿轮25与第二转子轴21同轴连接构成第三传动轴9,第一内齿圈17与第一齿轮22同轴连接构成第四传动轴10,
第一传动轴7把发动机1动力传递给第一行星架14。
第一齿轮22用于把单行星排机构13的动力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29,第六齿轮27用于把变速传动机构29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28,差速器28用于直接驱动混合动力***。
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第一传动轴7与壳体9之间。
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传动轴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7连接,第一离合器C1的另一端与壳体9连接。
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五传动轴11之间采用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C2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3连接。
第二齿轮23同轴空套在第五传动轴11上,第六齿轮27与差速器28的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轴8以及第四传动轴10均与第一传动轴7同轴布置,第三传动轴9以及第五传动轴11均与第一传动轴7非同轴布置,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同轴穿过第四传动轴10。
在轴向上,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1一侧,单向离合器3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五齿轮26、第六齿轮27以及差速器28布置在靠近发动机1一侧,第三齿轮24以及第四齿轮25相对于第五齿轮26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第一齿轮22以及第二齿轮23均布置在第五齿轮26与第三齿轮2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在不同的行驶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包括:
电驱动模式:分为由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的电驱动模式1;以及由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的电驱动模式2;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发动机1的输出功率通过单行星排机构13进行分流,第一电机18和第二电机19分别作为发电机和/或电动机对发动机1工作点进行调节,保证较高动力性的同时,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驻车发电模式:在驻车状态下,发动机1带动第一电机18电机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在车辆制动情况下,车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过程中车辆的部分动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工作状态如下所述。
一、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小时,采用电驱动模式1,即采用第二电机19单独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例如:高于80%)且启动动力需求较大时,采用电驱动模式2,即采用第一电机18与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例如:低于20%)时,采用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即采用发动ICE、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共同驱动实现车辆起步。
二、车辆中高速运行:
当混合动力车辆通过纯电驱动模式起步且行驶一定时间后,且当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50%),车辆可以通过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行驶至一定车速,然后切换至双电机纯电动驱动模式2,保证车辆在全速范围内纯电动行驶;
当动力蓄电池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者***效率相对较低时(例如:低于50%),车辆可以由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或者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在单电机纯电驱动模式1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电机18对发动机1进行启动;
在双电机纯电驱动模式2下切换至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过程中,第二电机19继续驱动车辆正常行驶,第一电机18拖拽发动机1至一定转速后,发动机1进行点火启动;
为减少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对车辆舒适性影响,此时第一电机18进行短暂发电以平衡发动机1启动过程中的爆发力矩,然后车辆混合动力驱动模式;
当车辆进入混合动力驱动模式时,发动机1的工作点可以被灵活调节,***以较高的效率运行。
三、车辆驻车:
驻车时,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发动机1经单行星排机构13带动第一电机18对车辆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高时(例如:高于80%),发动机熄火。
四、车辆制动:
当车辆非紧急制动时,并且当车辆动力蓄电池电量较低时(例如:低于60%),车轮反向拖动传动装置带动第一电机18以及第二电机19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部分动能;
否则,直接启动制动***对车辆进行制动。
实施例44:
如图44所示,图4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第四十四种实施方式,实施例44与实施例43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4中采用制动器4替代实施例43中的单向离合器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被构造成具备电动和/或发电功能并能够输入动力或输出动力,所述第一电机配备有第一转子轴,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转子轴输出动力或输入动力;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被构造成具备电动和/或发电功能并能够输入动力或输出动力,所述第二电机配备有第二转子轴,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转子轴输出动力或输出动力;
单行星排机构,所述单行星排机构被构造成具备差速或变速功能,并能够把发动机动力和/或所述第一电机动力经差速或变速后传递给变速传动机构;
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差速功能并直接用于驱动混合动力***;
变速传动机构,所述变速传动机构被构造成具备变速功能,并能够将所述单行星排机构的动力以预定的速比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制动器,所述制动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运动件减速或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或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被构造成具备单向传递动力的功能;和/或
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各元件保持同转速旋转状态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和/或
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被构造成能够有选择性地使其连接的各元件保持同转速旋转状态或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
壳体,所述壳体为所述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的***包络件,并且所述壳体与发动机的壳体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行星排机构是具备第一太阳轮、第一内齿圈、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行星轮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行星轮保持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相互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互啮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相互啮合。
5.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7.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8.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9.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0.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1.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12.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13.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14.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5.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6.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同步器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一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17.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8.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19.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20.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21.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22.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23.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
24.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四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子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之间。
25.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子轴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一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之间。
26.如权利要求3~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第四传动轴以及第五传动轴;
所述第一传动轴把发动机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转子轴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构成所述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一齿轮用于把所述单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变速传动机构,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同轴连接构成所述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具有实心或中空结构;
所述第六齿轮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采用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齿轮用于把所述变速传动机构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差速器;
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布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同步器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相连,所述第一同步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
所述第二同步器与所述第五传动轴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相连;
所述第二齿轮同轴空套在所述第五传动轴上;
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四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布置,所述第三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五传动轴均与所述第一传动轴非同轴布置;
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穿过所述第四传动轴;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制动器或所述单向离合器、所述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以及所述差速器均布置在靠近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三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第五齿轮均布置在远离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一齿轮以及所述第二齿轮均布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之间。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均与动力蓄电池连接,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作为发电机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或作为电动机使用动力蓄电池中的电能。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混合动力变速***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实现不同的驱动模式,具体包括:
纯电驱动模式:由所述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或由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共同驱动,且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
混合驱动模式:由发动机、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共同驱动,此模式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输入端通过所述单行星排机构进行功率分流,所述第一电机作为发电机或者电动机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调节,并且所述第二电机作为电动机对发动机工作点进行调节;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当车辆制动时,车轮反向拖动车辆带动所述第一电机以及所述第二电机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回收制动情况下车辆的动能;
驻车充电模式:由发动机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对动力蓄电池进行充电。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驻车机构,所述驻车机构用于实现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的驻车功能;和/或
机械泵,所述机械泵用于为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提供液压油;和/或
电动泵,所述电动泵被构造成由油泵电机驱动并为所述的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提供液压油;和/或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发动机的ECU和/或所述第一电机和/或所述第二电机和/或所述油泵电机。
CN201920608098.7U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09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8098.7U CN210309902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8098.7U CN210309902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09902U true CN210309902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37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0809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09902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099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2501A (zh) * 2021-05-12 2021-08-1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2501A (zh) * 2021-05-12 2021-08-1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
CN113232501B (zh) * 2021-05-12 2022-12-27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2144B1 (en) Power system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N110978989B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器
JP2020506105A (ja) 横置型デュアル動力源車両用駆動アセンブリ
JP2020506839A (ja) 横置型デュアル動力源車両用駆動アセンブリ
CN103770625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双行星排式动力耦合机构
CN109278529B (zh) 混合动力变速器驱动***
CN210101308U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10652645U (zh) 纯电动汽车及其电驱动动力***
CN110329057A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及方法
CN110385977B (zh) 一种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构型及汽车
CN110949111B (zh) 双转子电机与拉维娜式行星轮系串联式汽车混合动力***
CN110962572B (zh) 混合动力驱动***及车辆
CN210309902U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变速***
CN111361412A (zh) 一种单电机纯电动力***及车辆
CN109203966A (zh) 混合动力的横置变速器驱动***及其车辆
CN211000896U (zh) 新能源汽车模块化的动力装置
CN209096466U (zh) 混合动力的横置变速器驱动***及其车辆
CN209096463U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横置变速器驱动***及其车辆
CN209904515U (zh) 一种新型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217623106U (zh) 一种双电机两挡行星排混动变速器
CN210760230U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合动力变速器
CN215474438U (zh) 一种双电机单行星排混合动力***
CN109203965A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四挡变速器驱动***
CN210680391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多个驱动装置耦合结构
CN209096464U (zh) 基于混合动力的四挡变速器驱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