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7534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7534U
CN210167534U CN201822170568.4U CN201822170568U CN210167534U CN 210167534 U CN210167534 U CN 210167534U CN 201822170568 U CN201822170568 U CN 201822170568U CN 210167534 U CN210167534 U CN 210167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onnecting portion
hous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7056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 H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ng 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g H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ng Hao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7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7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其包含一外壳、数个端子、连接部、电路板以及罩体。该外壳用来保护该连接器以及***至端口插槽,数个该端子电性连接至该端口插槽,该连接部连接至电子设备。该电路板包含一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卡扣部,该第一接触部与数个该端子电性连接,该第二接触部与该连接部电性连接,该卡扣部与该外壳相互卡扣。该罩体固定于该外壳,该罩***于将该电路板以及该外壳之间,使该电路板固定于该外壳之内。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连接器,尤指一种可降低生产成本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连接器的设计,端子的形状皆是直条状,固定于与电路板上相对应的位置。但电子设备种类繁多,各电子设置间连接的规格需求也不同,因此不同的连接器规格都需要设计不同的端子排列,并且与端子相对应的电路板也需要随之变更设计,造成生产时的不便,并且相当耗费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根据不同的规格及种类需求,在相同的电路板尺寸下,设计不同的连接器端子,使其形状与排列符合各种设备不同的插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还改良了电路板接地层的接地效果,藉此提高隔绝噪声的效能。并且电路板上还有UV胶,可以使电路板与端子绝缘,更可以固定端子固使其不易晃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含一外壳、数个端子、一连接部、一电路板以及一罩体。该外壳用来保护该连接器以及***至一端口插槽,数个该端子电性连接至该端口插槽,该连接部连接至一电子设备。该电路板包含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与数个该端子电性连接,该第二接触部与该连接部电性连接。该罩体固定于该外壳,该罩***于将该电路板以及该外壳之间,使该电路板固定于该外壳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另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含一外壳、一连接部、一电路板以及一罩体。该用来保护该连接器以及***至一端口插槽,该连接部一端连接至一电子设备,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并与该端口插槽连接。该电路板包含一第一接触部。该罩体包覆该电路板并包含一外部凹槽,该连接部穿过该外部凹槽与该电路板接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连接器可以根据需求有不同的形状或排列,使连接器不需更换电路板即可适用于不同的电子装置的插槽。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上下颠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端子、第一连接部以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二端子、第二连接部以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去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8为将图1向右旋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为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10上下颠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二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13为第二实施例罩体、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14为第二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15为第二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16为将图9向右旋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第三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20为第三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21为第三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四实施例连接部为柔软扁平排线的立体图。
图24A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4B图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立体分解图。
图25为第四实施例罩体、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26为将图25罩体沿AA’切线的剖面图。
图27为第四实施例UV胶、端子、连接部以及电路板立体图。
图28为第四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0为第五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31为第五实施例罩体、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32为将图31罩体沿AA’切线的剖面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4为第六实施例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35为第六实施例罩体、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8A为第七实施例罩体、UV胶、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图38B绘示将图38A去除UV胶和数条的连接部的构造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1为第八实施例罩体、UV胶、端子、连接部及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2为第八实施例罩体及电路板放大图。
图43为第八实施例罩体与连接部相连处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列举较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水平」、「垂直」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连接器10包含外壳20、罩体22、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外壳20用于固定于外部装置端口的插槽,连接部60则是连接电子装置(未绘出),电子装置可以是储存设备、网络设备、多媒体装置、通讯终端、机械设备等,都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与外部装置连接,更进一步地说,电子装置藉由连接部60与连接器10 连接,并通过连接器10与外部装置连接,在本实施中,连接部60构造为条状端子。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从图2可以看见连接器10中尚有数个端子40,同时电路板80上具有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第一接触部 802与第二接触部804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更详细地说,数个端子40分成上下两排分别为第一端子40A与第二端子40B,连接部也分成上下两排第一连接部60A 与第二连接部60B,第一端子40A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并且第一接触部802 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一端子40A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第一连接部60A 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并且第二接触部804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一连接部60A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有上下两层的接触部,图3即为将图2上下颠倒后的分解立体图,可以看到在电路板80的背面也同样具有两个接触部,分别是第三接触部806以及第四接触部808,第三接触部806以及第四接触部808也同样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其中第三接触部806与第二端子40B电性连接,并且第三接触部806 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二端子40B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第四接触部808 与第二连接部60B连接,并且第四接触部808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二连接部60B 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
图4A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端子40A、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可以看见第一端子40A与连接部60分别位于电路板80的两侧,而第一端子40A与第一连接部60A同样位于电路板80上侧,而第二端子40B(图4A视角无法呈现)以及第二连接部60B则是位于电路板80的下侧。请一并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端子40、连接部60与电路板80的俯视图,其中端子40的长度不同是为了符合特定的插槽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以依照各种插槽来改变端子40的设计,实施例中端子长短的排列与分布仅是举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电路板80的结构尚有两个突出的卡扣部820,其作用在于使电路板80固定于外壳20上,卡扣部 820与外壳20的结构将于图8的说明中一并详述。
图4B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一端子40A、第一连接部60A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图4C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二端子40B、第二连接部60B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不同于图4A所示的实施例,图4B的实施例仅有第一连接部60A焊接于电路板80上侧第二接触部804,而不需设置第二连接部60B。图4C的实施例仅有第二连接部60B焊接于电路板80下侧的第四接触部808,而不需设置第一连接部 60A。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罩体22、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即连接器除去外壳20后的立体图,而罩体22则是位于外壳20与电路板80之间,罩体22上有两个凸出部220,凸出部220与外壳20上的两个孔洞200相符,凸出部220 可以卡在孔洞200上,罩体22的作用在于填充于外壳20与电路板80之间,使电路板80固定在外壳20内不晃动。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一端子40A、第二端子40B、第一连接部60A、第二连接部60B与电路板80的侧视图,从侧视图中可以清楚看到连接部60有上下两排第一连接部60A与第二连接部60B。第一连接部60A向下九十度弯曲垂直于电路板80后,再往回弯曲九十度与电路板80平行,第二连接部60B形状与第一连接部60A形状相似,但连接部60B的长度较60A短。两排的结构为上长下短避免相互接触而短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的结构仅是举例,其目的仅是避免上下两排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举凡上下两排未接触的连接部结构,均是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此外图7中,尚可以看到电路板80中间有一层接地层800,电路板80通常具有两层或以上的印刷电路,而接地层800为电路板80的屏蔽层,用来隔绝上下层电路的信号干扰。请一并参阅图8。图8为本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侧视图,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外壳尚有两个侧孔202,侧孔202分别位于外壳20的两侧,电路板 18的卡扣部820(如图5所示)在对应于侧孔202的位置上,如此卡扣部820便卡在侧孔202内,使得电路板18固定于外壳20上。此外,电路板80上的接地层800,还可以与外壳20电性连接,如此一来,接地层800便能提供更好的屏蔽功能,隔绝上下层电路之间的信号干扰。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卡扣部820与侧孔202连接的地方涂上导电胶,使得卡扣部820与侧孔202确实电性连接,并且减少其间的磨擦及晃动。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其外观与第一实施例近似,然而请一并参阅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由图10可以看到连接器同样包含有外壳20、罩体22、电路板80,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端子40与连接部60为一体成形的数个端子连接部50。端子连接部50 包含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以及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以及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的功能分别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端子40及连接部60相似,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与外部装置连接,端子连接部第二部504则是与电子装置连接。此外,配合端子连接部50一体成形的结构,罩体22的上排与下排皆有数个内部凹槽222,可以配合端子连接部50的宽度及数量,让端子连接部50可以固定于内部凹槽222上,使得端子连接部50不会因为晃动而造成与电路板80的接触不良。
请继续参考图10,电路板80上具有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端子连接部50也同样分成上下两排第一端子连接部50A及第二端子连接部50B,第一端子连接部50A则具有第一端502A以及第二端504A,第二端子连接部50B则具有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一端 502B以及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B,第一端502A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并且第一接触部802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一端502A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第二端504A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并且第二接触部804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二端504A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
同样地,在第二实施例中,电路板亦有上下两层的接触部,图11即为将图10 上下颠倒后的立体分解图,可以看到在电路板80的背面也同样具有两个接触部,分别是第三接触部806以及第四接触部808,第三接触部806以及第四接触部808 也是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其中第三接触部806与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B电性连接,并且第三接触部806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B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第四接触部808与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B连接,并且第四接触部808上的金属涂布具有与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B相对应的形状、分布与数量。
图12为端子连接部50与电路板80的立体图,可以看到端子连接部50同时连接电路板80上的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图13为图12加上罩体22后的立体图,也就是第二实施例除去外壳20后的立体图。罩体22上同样有两个凸出部 220,凸出部220与外壳20上的两个孔洞200相符,凸出部220可以卡在孔洞200上,罩体22填充于外壳20与电路板80之间,使电路板80固定在外壳20内不晃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端子40与连接部60为一体成形,因此罩体22上具有内部凹槽 222,使端子连接部50可以穿过罩体22同时与第一接触部802及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端子连接部50与电路板80的俯视图,从图14可以本实施例中看到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与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皆为长直条状,意即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的间隔宽度、分布与数量皆与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 相同,同时意味着电路板80上的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的间隔宽度与数量皆相同。其中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的长度不同是为了符合特定的插槽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以依照各种插槽来改变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的设计,实施例中端子长短的排列与分布仅是举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端子连接部50与电路板80的侧视图,从侧视图中可以看到端子连接部50有上下两排50A与50B,第二端504A向下九十度弯曲垂直于电路板80后,再往回弯曲九十度与电路板80平行,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B与504A形状相似,但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B的长度较504A 短。两排的结构为上长下短避免相互接触而短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的结构仅是举例,其目的仅是避免上下两排相互接触而造成短路,举凡上下两排未接触的连接部结构,均是本实用新型的范畴。电路板80中间同样有一层接地层800,用来隔绝上下层电路的信号干扰,同时电路板80的结构尚有两个突出的卡扣部 820(如图14所示),其作用在于使电路板80固定于外壳20上,请一并参阅图1。图16为另一角度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外壳有两个侧孔202,电路板80的卡扣部820在对应于侧孔202的位置上,使得电路板18固定于外壳20 上。电路板80上的接地层800也可以与外壳20电性连接,以提供更好的屏蔽功能。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卡扣部820与侧孔202连接的地方涂上导电胶,使得卡扣部820与侧孔202确实电性连接,并且减少其间的磨擦及晃动。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第三实施例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相似,同样具有外壳20、罩体22以及电路板80,不同的是端子连接部50 的结构,请一并参考图18。图18为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的形状,请一并参考图19及图 20,图19及图20分别为第三实施例端子连接部50与电路板80的立体图及俯视图。端子连接部第一端502同样是平行排列,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则是大致呈梯形排列,靠中央的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为直线,而外侧的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向两侧弯曲,越往外侧则弯曲的幅度越大。配合端子连接部50的形状,第二接触部804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部802(请参考图18),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位于第二接触部804外侧、往电路板80外侧延伸的部份则同样彼此相互平行排列。图21为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可以看到第三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向下九十度弯曲垂直于电路板80后,再往回弯曲九十度与电路板80平行,且第二端子连接部第二端 504B的长度较第二端504A短。第三实施例可应用于外接装置与电子装置上的连拉端口插槽的插孔宽度不一样时,第三实施例可以沿用第二实施例中的外壳 20、罩体22以及电路板80的形状及大小,仅需要改变端子连接部50的形状或是第二接触部804上的金属涂布,如此便可以节省制造各式不同连接器的成本。
除了第一~第三实施例中连接部60为条状端子的构造外,连接部60也可以是排线或是柔软扁平排线,请继续参考图22。
如2图2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连接部60为一排线,电子装置通过排线(也就是连接部60)连接至连接器10,再通过连接器10 与外部装置相连,如此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便可相互传输信号。第四实施例外壳 20、电路板80皆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并非如第一实施例中的罩体22完全位于外壳20内,第四实施例的罩体22虽然主体也是位于外壳20 内,但罩体22的部份会露于外壳20外,罩体22露于外壳20外的部份为外角 226,罩体22包覆于电路板80靠近连接部60的一端,外角226便可以让使用者在插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时更为便利。同时连接部60也可以是柔软扁平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如图23所示,而罩体22露于外壳20外的构造,使得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于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时更为便利。不论是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其构造均相似,因此以下将以排线为例进行说明。
图2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有外壳20、罩体22、数个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其结构相似于第一实施例,数个端子40有上下两排分别为第一端子40A以及第二端子40B,连接部60同样有上下两排分别为第一连接部60A以及第二连接部60B。因为电路板80的上下两面分别设置第二接触部804和第四接触部(位于电路板80相反于第二接触部804的一面),因此设置第二接触部804和第四接触部一侧的宽度P1仅略大于或是等于设置第一接触部802和第三接触部(位于电路板80相反于第一接触部802的一面)一侧的宽度P2。请注意,第一连接部60A和第二连接部60B可以分别是扁平排线和柔软扁平排线,或者连接部60可以仅具为单一排的第一连接部60A或第二连接部60B。如图24B所示,当仅有设置第一连接部60A并焊接于电路板80上侧第二接触部804时,即不需设置第二连接部60B。当仅有第二连接部60B焊接于电路板80下侧的第四接触部808,即不需设置第一连接部60A。相较于图24A 的实施例,图24B的第二接触部804是将图24A电路板80相反两侧的第二接触部和第四接触部全部都设置在同一面。因此电路板80需设置较多的第二接触部804,故设置第二接触部804一侧的宽度P3比起设置第一接触部802一侧的宽度P4大。同时,图24B的第一连接部60A的个数可以等于图24B的第一连接部60A和第二连接部60B之和。
请参考图25及图26,图25为排线结构去除外壳20后的立体图,图26为图25中沿着切线A-A’得到的剖面图。第四实施例尚有一UV胶24,罩体22包覆于电路板80周围。连接部60连接了电路板80的上下两层,而UV胶24就填充于连接部60与罩体22之间,UV胶24填充了原本连接部60与罩体22之间的空隙,因此可以固定连接部60使其不会晃动。
图27为UV胶24、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可以看到 UV胶24位于电路板80靠近连接部60的一端,将UV胶去除后可以得到图28。图28为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端子40与第一接触部802 电性连接,连接部60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而UV胶24同时也填充于连接部60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处,如此便能减少连接部60与电路板80 间焊接松脱的可能。
图29为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五实施例为第四实施例的变化,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请参考图22,第五实施例外观上与第四实施例相似,连接部60 也同样可以是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本实施例以柔软扁平排线为例),不同的是第五实施例中,端子40的长度可以同时连接第一接触部802与第二接触部804,因此端子40可以直接与连接部60电性连接。
请一并参考图30,图30为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可以看到端子40的两端为端子第一端402及端子第二端404,分别与第一接触部 802及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而连接部60则是与端子第二端404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0位于端子40上方,端子40直接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连接部60则是直接与端子40电性连接,藉由端子40间接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如此连接的结构仅是为了让端子40与电路板80的连接较为稳固,举凡可以使端子40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以及使连接部60与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的结构,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图31为将罩体22与UV胶24包覆于电路板80周围后的立体图,立体图虽然无法看到UV胶24,但可以清楚看到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图25,本实施例的端子40一直延伸到UV胶24下与UV胶包覆的连接部60相连,因此UV胶24 不仅能固定连接部60与第二接触部连接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固定端子40与连接部60相连处。本实施例的UV胶24位置如同第四实施例填充于罩体22内以及部连接60和电路板80之上。请参考图32,图32为沿切线AA’切开罩体22的剖面图,可以看到UV胶24填充于罩体22与电路板80之间,端子40及连接部60位于电路板上下两侧,而连接部60与端子40直接接触,连接部60通过端子40与电路板80间接接触。
图3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六实施例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为第五实施例的变化,不同的地方在于端子40的形状,端子40有两端分别为端子第一端402 及端子第二端404,本实施例端子40的形状与第三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50相似,端子第一端402形状为长直条状,而端子第二端404则大致呈梯形,端子第二端404靠中央的部分为直条状,越往外则的部分则往外弯曲的幅度越大。端子第二端404与连接部60相连,而端子第二端的形状如第三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第二端504为梯形,也就是本实施例的端子第二端404总宽度大于端子第一端402。
图34为端子40、连接部60以及电路板80的立体图,端子40位于电路板 80上与第一接触部802及第二接触部804电性连接,连接部60位于端子第二端 404上与端子40电性连接。图35是加上罩体22与UV胶24后的立体图,可以发现第六实施例在加上罩体22与UV胶24后,外观上与第五实施例差异不大,然而第六实施例连接部60的宽度与端子第一端402不同,因此第六实施例可用应用在电子装置与外部装置的端口插槽宽度不同的情况。
第四~六实施例的其他构造,与第一~三实施例相似,请参考第四~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4A、图29及图33,电路板80上的第一接触部802及第二接触部804皆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虽然立体分解图中未显示,但电路板80的背面也具有第三接触部806及第四接触部808,第三接触部806及第四接触部808 同样由数个金属涂布组成。罩体22上有两个凸出部220,凸出部220与外壳20 上的两个孔洞200相符,凸出部220可以卡在孔洞200上。外壳尚有两个侧孔 202分别位于外壳20的两侧,电路板18的卡扣部820在对应于侧孔202的位置上,如此卡扣部820便卡在侧孔202内,使得电路板18固定于外壳20上。电路板80上的接地层80与外壳20电性连接,让接地层800提供更好的屏蔽功能,隔绝上下层电路之间的信号干扰。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卡扣部820与侧孔 202连接的地方涂上导电胶,使得卡扣部820与侧孔202确实电性连接,并且减少其间的磨擦及晃动,同时UV胶24也可以用来隔绝导电胶或外壳20,避免连接部60与接地电位电性连接。
第四~六实施例的连接部60可以是排线或是柔软扁平排线,或是也可以应用于多条缆线的连接器上,而第四~六实施例罩体22的设计,可以让使用者于插拔连接器时握在罩体22露于外壳20外的部分,避免直接拉扯连接部60的排线、柔软扁平排线或其他缆线结构而造成短路或焊接脱落。
图3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为第四实施例的变化,同样地适用于连接部60是排线或是柔软扁平排线的结构。第七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端子40,而是连接部60延伸与电路板80连接,连接部60前端不仅是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的导线,同时也取代端子40的功能与电路板80 连接,并且连接部60的前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与外部装置的端口插槽连接。
图37为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七实施例包含了外壳20、罩体22、UV 胶24、连接部60及电路板80,本实施例中,电路板上仅有第一接触部802,连接部60的前端602延伸并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第图为罩体22、UV胶 24、连接部60、连接部前端602与第一接触部802的结构示意图,与第四~六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部60并非位于罩体22与电路板80之间,而是位于罩体22上,从罩体22上方延伸,使连接部前端602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如图38A所示。而UV胶24则是位于连接部60与外壳20之间,填充连接部60与外壳20之间的空隙,以减少连接部60的晃动来降低接触不良或短路的可能。
罩体22与连接部前端602的详细结构如图38B,图38B是将图38A去除 UV胶后,再去除数条的连接部60,以此来说明连接部前端602与罩体22的详细构造。从图38B可以看见连接部60延伸至罩体22上方,而连接部前端602 则是与电路板80上的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
第七实施例同样具有上下两层,电路板80的背面也具有一第三接触部806,而连接部60亦分为上下层第一连接部60A及第二连接部60B,第一连接部60A 的前端602A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第二连接部60B的前端602B与第三接触部806电性连接,其构造与第四~六实施例相似,因此不再赘述。
图3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施例为第七实施例的变化,也适用于连接部60是排线或是柔软扁平排线的结构。而本实施例特点在于为配合连接部60的变化,罩体22的构造也与第七实施例不同,详细请继续参考图40。
图40是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第八实施例包含了外壳20、罩体22、UV 胶24、连接部60及电路板80,本实施例中,电路板上仅有第一接触部802,连接部60的前端延伸并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连接部60同样位于罩体22 上,从罩体22上方往前延伸与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UV胶24也同样用于连接部60与外壳之间的空隙。第八实施例特色在于罩体22上有对应于连接部前端602的外部凹槽224,如图41所示,图41为第八实施例除去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到连接部60前端的每一条导线放置于各个外部凹槽224内,再穿过凹槽224与电路板80上的第一接触部802电性连接。
图42为罩体22与电路板80的放大图,可以看到罩体22上具有与连接部前端602相符的外部凹槽224,电路板80则是于罩体22之间,电路板80上同样具有接地层800。罩体22、UV胶24与连接部60的构造如图43所示,移除部分连接部60后,可以清楚看到罩体22上的外部凹槽与连接部60的相对结构。外部凹槽224的构造可以使得连接部60的每一条导线固定在凹槽内,如此连接部60便不易晃动,进而使连接部60与第一接触部802之间的焊接不易脱落,增加连接器的稳固性。
第七与第八实施例如同第一~六实施例,罩体22上有两个凸出部220,如图 27及图40所示。凸出部220与外壳20上的两个孔洞200相符,凸出部220可以卡在孔洞200上。外壳尚有两个侧孔202分别位于外壳20的两侧,电路板18 的卡扣部820在对应于侧孔202的位置上,如此卡扣部820便卡在侧孔202内,使得电路板18固定于外壳20上。电路板80上的接地层80与外壳20电性连接,让接地层800提供更好的屏蔽功能,隔绝上下层电路之间的信号干扰。更进一步地,可以在卡扣部820与侧孔202连接的地方涂上导电胶,使得卡扣部820 与侧孔202确实电性连接,并且减少其间的磨擦及晃动,同时UV胶24也可以用来隔绝导电胶或外壳20,避免连接部60与接地电位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可以根据两端端口插槽的不同,来应用不同的实施例结构,相较于传统连接器需要配合各种连接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外壳、端子、电路板及连接部,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连接器制造不同零件的成本。比如第一~三实施例中,电路板与外壳的尺寸可以是相同的,只需改变电路板上第二接触部金属涂布的分布,以及连接部的形状,使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电子装置插槽。又比如第七与第八实施例,可以节省端子的制造成本,也减少电路板上金属涂布的数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其电路板的接地层与外壳电性连接,因此可以提升屏蔽的攻效。电路板与外壳接触的地方还可以涂上导电胶,加强其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并提高电路板与外壳连接处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更包含UV胶的结构,使得连接部固定在外壳内或是罩体内,不会因会晃动而脱落,或是造成焊接处的接触不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1)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外壳,用来保护该连接器以及***至一端口插槽;
数个端子,电性连接至该端口插槽;
一连接部,连接至一电子设备;
一电路板,包含:
一第一接触部,与数个该端子电性连接;
一第二接触部,与该连接部电性连接;以及
一罩体,固定于该外壳,该罩***于该电路板以及该外壳之间,使该电路板固定于该外壳之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与该连接部为一体成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呈梯形向外弯曲,且该第二接触部总宽度大于该第一接触部的总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罩体具有一内部凹槽,使该端子与该连接部一体成形的结构穿过该内部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具有上下二排,该连接部的上下二排往该电路板外侧延伸并向下弯曲九十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为条状端子、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中间具有一接地层,与该外壳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导电胶,布于该电路板的接地层与该外壳之间,使该电路板与该外壳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UV胶,填充于该连接部与该罩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尚具有一第三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位于与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相对的一面,该第三接触部与该端子电性连接,该第四接触部与该连接部电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侧孔,该电路板包含一卡扣部,该侧孔用来与该卡扣部相互卡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孔洞,该罩体具有一凸出部,该罩体的凸出部与该外壳的孔洞相互卡扣。
13.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外壳,用来保护该连接器以及***至一端口插槽;
一连接部,一端连接至一电子设备,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内并与该端口插槽连接;
一电路板,包含一第一接触部;以及
一罩体,包覆该电路板,其包含:
一外部凹槽,该连接部穿过该外部凹槽与该电路板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为排线或柔软扁平排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中间具有一接地层,与该外壳电性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罩体上有数个内部凹槽,数个该内部凹槽符合该连接部的数量与形状,使该连接部固定于该内部凹槽上,并穿过该罩体与该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尚具有一第二接触部,位于与该第一接触部相对的一面,该第二接触部与端子电性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UV胶,填充于该连接部与该外壳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外壳具有一侧孔,该电路板包含一卡扣部,该侧孔用来与该卡扣部相互卡扣。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具有一孔洞,该罩体具有一凸出部,该罩体的凸出部与该外壳的孔洞相互卡扣。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穿过该外部凹槽与该电路板的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
CN201822170568.4U 2018-02-14 2018-12-24 连接器 Active CN2101675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2451U TWM564839U (zh) 2018-02-14 2018-02-14 連接器
TW107202451 2018-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7534U true CN210167534U (zh) 2020-03-20

Family

ID=63960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70568.4U Active CN210167534U (zh) 2018-02-14 2018-12-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3862B2 (zh)
CN (1) CN210167534U (zh)
TW (1) TWM5648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4322A (zh) * 2020-09-04 2020-12-08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与pcb电路板的连接结构、采用其的插头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64839U (zh) * 2018-02-14 2018-08-01 英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51379B1 (en) * 2008-10-23 2010-01-2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termination disposition
US8951050B2 (en) * 2011-02-23 2015-02-1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Differential signal connector capable of reducing skew between a differential signal pair
US10720734B2 (en) * 2013-07-19 2020-07-2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484681B2 (en) * 2013-07-19 2016-11-0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15181629A2 (zh) * 2014-05-30 2015-12-03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966916A (zh) * 2015-06-17 2015-10-07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直立型插座电连接器
US9401573B1 (en) * 2015-12-29 2016-07-26 Xentris Wireless Llc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CN105680247B (zh) * 2016-01-09 2020-07-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05752739U (zh) * 2016-02-01 2016-11-30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6364258U (zh) * 2016-12-09 2017-07-2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6742538U (zh) * 2017-05-22 2017-12-12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256647A (zh) * 2017-07-11 2019-01-22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CN108493716B (zh) * 2017-12-06 2020-12-22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7925746U (zh) * 2017-12-25 2018-09-28 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M564839U (zh) * 2018-02-14 2018-08-01 英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4322A (zh) * 2020-09-04 2020-12-08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与pcb电路板的连接结构、采用其的插头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52829A1 (en) 2019-08-15
US10923862B2 (en) 2021-02-16
TWM564839U (zh)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8590B (zh) 卡緣連接器
US10096936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8979551B2 (en) Low-profile mezzanine connector
KR101903986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보드 어셈블리
US77758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US1038177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US8366491B2 (en) USB plug cable assembly
JP20040145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端子
US20080050968A1 (en) Cable connector
TWI740511B (zh) 全遮蔽式的排線連接器及其排線插頭
CN108418022B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座
US20130122752A1 (en) Connector
KR101344933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US74679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167534U (zh) 连接器
TWM505078U (zh)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US7018238B1 (en) Thin connector
US647859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electrical plug
KR102225366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106410541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1456004U (zh) 电连接器
KR101321656B1 (ko) 고속 메모리 카드 어댑터와 소켓용 커넥터
CN102576959B (zh) 线对板连接器
CN209544697U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