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2169U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2169U
CN210162169U CN201920775943.XU CN201920775943U CN210162169U CN 210162169 U CN210162169 U CN 210162169U CN 201920775943 U CN201920775943 U CN 201920775943U CN 210162169 U CN210162169 U CN 210162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vehicle
end portion
body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759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健
邵晓科
黄迎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759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2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2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2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包括车门门槛内板(30)、车身底板(20)及加强件(10),所述加强件(1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所述第一端部(101)连接所述车门门槛内板(30),所述第二端部(102)连接所述车身底板(20)上的底板纵梁(20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身结构能够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侧围结构的入侵量,提高车辆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也被广泛地纳入普通家庭,基于此,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安全性问题。
在我国,交通道路主要以平面交叉为主,因此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的概率很高,也因此,汽车侧碰被纳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中。
现有的汽车结构中,仅靠B柱、门槛和车门来抵抗撞击力,这会导致侧围变形较大,侵占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危机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能够降低侧面碰撞过程中侧围结构的入侵量,提高车辆安全性。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门门槛内板和车身底板,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所述车门门槛内板,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所述车身底板上的底板纵梁。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该中间部分与车身底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车身底板连接以构造为箱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箱型结构具有“B”形横截面或“D”形横截面。
可选地,所述中间部分包括位于所述加强件两侧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与所述车身底板连接所述加强件通过所述翻边与所述车身底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部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所述车门门槛内板面接触;和/或者,所述第二端部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所述底板纵梁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折边结构沿X方向长度至少为26mm。
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分成两组,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
可选地,所述多个加强件为偶数个,且关于所述车身的Y方向对称分布在左右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车身结构,在车门门槛内板与车身底板上的底板纵梁之间增设加强件,能够提高车辆侧方结构的强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车门门槛内板传递过来的侧碰力通过加强件传递至底板纵梁上,有效地分散了碰撞能量,减小车辆的侧围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侧围结构朝向驾驶室的入侵量,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中的加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加强件;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3-中间部分;104-第一翻边;105-第二翻边;20-车身底板;201-底板纵梁;30-车门门槛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左、右、前、后”是以车辆为基础进行定义的,定义车辆的XY坐标系,其中,X为车辆的纵向方向,对应前、后方位,Y为车辆的横向方向,对应左、右方位;以驾驶员位于驾驶位置为基准,驾驶员所面向的方位为前方,反方向为后方,驾驶员的左手所在的方位为左方,反方向为右方。对应到附图中可以参考所标示的方位坐标系。此外,本公开所示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图1和图2示出了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所示,车身结构包括车门门槛内板30和车身底板20,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件10,加强件1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第一端部101连接车门门槛内板30,第二端部102连接车身底板20上的底板纵梁20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车身结构,在车门门槛内板30与车身底板20上的底板纵梁201之间增设加强件10,能够提高车辆侧方结构的强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由车门门槛内板30传递过来的侧碰力通过加强件10传递至底板纵梁201上,有效地分散了碰撞能量,减小车辆的侧围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侧围结构朝向驾驶室的入侵量,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所示,加强件10具有位于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之间的中间部分103,该中间部分103与车身底板20连接。
中间部分103的存在,能够通过中间部分103与车身底板20之间的连接增大加强件10抵抗变形的能力,这对于减小车辆侧围结构的变形是有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即可以将来自外界的侧碰力通过车门门槛内板30传递至底板纵梁201。通过多路径的传递,碰撞力被分散地传递给车身纵梁,通过车身纵梁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有益于减小车辆侧围结构因碰撞而产生的变形。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03与车身底板20的连接结构可以构造为具有较高强度的结构。可选择地,参考图2所示,中间部分103与车身底板20连接以构造为箱型结构。
通过这种箱型结构,中间部分103的强度会增加,也因此加强件10的强度增加,在发生侧碰时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辆侧围的入侵量,提高安全性能。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03可以以任意方式构造,从而获得上述的箱型结构。可选择地,中间部分103可以构造为使得箱型结构具有“B”形横截面或“D”形横截面。
基于“B”形横截面或“D”形横截面的结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是,中间部分103具有波浪形横截面,因此,在实际生产使用中,面对不同的需求,可根据车辆自身情况(如:车辆空间大小及座椅的安装位置等)确定其波峰波谷的数量以及波长大小、振幅大小。当波峰波谷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在箱型结构中增设加强筋,以补强箱型结构的强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分10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实现与车身底板20之间的连接。可选择地,参考图2所示,中间部分103可以包括位于箱型结构两侧的翻边(参考图2中所示的第一翻边104和第二翻边105),加强件10通过翻边与车身底板20连接(例如焊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其中,翻边的存在能够增大加强件10与车身底板20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同时使加强件10与车身底板20和车门门槛内板3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防止发生侧碰时,侧碰力过大使加强件10发生形变。
参考图2所示,第一端部101可以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车门门槛内板30面接触;和/或者,第二端部102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底板纵梁201面接触。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增大受力面积,能够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在车辆X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在实际生产使用中,折边结构增大了车门门槛内板30、车身底板20与加强件10之间的接触面面积,同时增大连接强度。考虑到方案的实施性,本公开在实际使用时采用焊接工艺将车门门槛内板30、车身底板20和加强件10之间连接固定,因为焊接工艺的特殊性,焊接部位通常13mm以上才能构成一个焊点,为保证焊接的牢靠性及持久性,折边结构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焊接点,因此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的长度分别至少为26mm。
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身结构中,可以包括多个加强件10,多个加强件10分成两组,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
因为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无法清晰判断车身任一侧发生侧碰的概率,因此设置多个加强件10并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防范任一侧碰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安全性。
另外,多个加强件10为偶数个,且关于车身的Y方向对称分布在左右两侧,以使车辆在左右两侧具有相同的碰撞强度。
其中,多个加强件10可以是2个,4个、6个……均匀地分布在车身Y方向对称两侧,但其具体设置情况根据车辆的空间大小及座椅摆放情况而定。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具有车身结构,车身结构为本公开提供的车身结构,因此该车辆与上述车身结构有同样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门门槛内板(30)和车身底板(2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件(10),所述加强件(1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所述第一端部(101)连接所述车门门槛内板(30),所述第二端部(102)连接所述车身底板(20)上的底板纵梁(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10)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01)和所述第二端部(102)之间的中间部分(103),该中间部分(103)与车身底板(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103)与所述车身底板(20)连接以构造为箱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型结构具有“B”形横截面或“D”形横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103)包括位于所述加强件(10)两侧的第一翻边(104)和第二翻边(105),所述加强件(10)通过所述第一翻边(104)和第二翻边(105)与所述车身底板(2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01)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所述车门门槛内板(30)面接触;和/或者,
所述第二端部(102)构造为折边结构,以与所述底板纵梁(201)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01)和所述第二端部(102)沿X方向长度至少为26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加强件(10),多个所述加强件(10)分成两组,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左右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加强件(10)为偶数个,且关于所述车身的Y方向对称分布在左右两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1920775943.XU 2019-05-27 2019-05-27 车身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0162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5943.XU CN210162169U (zh) 2019-05-27 2019-05-27 车身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5943.XU CN210162169U (zh) 2019-05-27 2019-05-27 车身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2169U true CN210162169U (zh) 2020-03-20

Family

ID=69793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75943.XU Active CN210162169U (zh) 2019-05-27 2019-05-27 车身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21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CN214493089U (zh) 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7985422B (zh)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CN210162169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5043133U (zh) 一种前围板碰撞加强结构
CN213008402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34311U (zh) 一种汽车门槛梁加强件结构
CN211568105U (zh) 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
CN208774892U (zh) 一种重卡地板骨架
CN103707938B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10920448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41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3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907420U (zh) 一种高强度轻型货车驾驶室结构及其轻型货车
CN218858546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8662096U (zh)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
CN212354179U (zh) 一种车身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