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2285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2285U
CN209882285U CN201821823308.6U CN201821823308U CN209882285U CN 209882285 U CN209882285 U CN 209882285U CN 201821823308 U CN201821823308 U CN 201821823308U CN 209882285 U CN209882285 U CN 2098822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lexible
flexible member
flexur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233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2330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22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22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22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可弯曲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第一部分;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第二部分;连接件,转动连接第一承载组件和第二承载组件,可带动可弯曲部分弯曲,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收容槽;支撑板,可在收容槽内滑动,支撑板邻近可弯曲部分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可弯曲部分邻近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相互贴合且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第一承载组件朝向靠近第二承载组件的方向运动时,支撑板、第一柔性件和第二柔性件相互配合以阻止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收容槽的方向运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日趋发展,用户对具有大尺寸且易于携带的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折叠式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得到广泛的关注。折叠式显示屏在与电子设备的壳体装配时,为保证能够在折叠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显示屏的折叠变形区域通常未与壳体固定连接。当折叠式显示屏在折叠过程中,折叠变形区域会出现向外凸出折叠及向内凹设折叠两种可能的运动状态。对于向内折叠的折叠式显示屏(即显示屏的两个显示面可相对折叠,并收容于折叠壳体之间),向外凸出的折叠运动状态将阻碍显示屏的正常向内折叠,甚至会损坏显示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
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翻转,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弯曲,所述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在所述收容槽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所述可弯曲部分邻近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第一承载组件、第二承载组件、连接件和支撑板,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翻转,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弯曲,所述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支撑板可在所述收容槽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所述可弯曲部分邻近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柔性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第二柔性件固定连接于可弯曲部分,且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贴合设置,因此,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就可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对柔性屏的可弯曲部分的弯曲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柔性屏的可弯曲部分产生不可控的弯曲,有助于对柔性屏形成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区域P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中柔性件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电子设备中柔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柔性屏100,所述柔性屏100包括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之间的可弯曲部分130;第一承载组件210,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110;第二承载组件220,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120;连接件300,所述连接件3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翻转,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弯曲,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收容槽300a,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支撑板400,所述支撑板400可在所述收容槽300a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400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45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邻近所述支撑板4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46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
所述柔性屏100指的是柔性OLED。柔性屏100具有低功耗、可弯曲以便于穿戴的特性。
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依次相连,且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共同构成所述电子设备10的显示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300可以为连接壳体,所述电子设备10还包括第一壳体1000和第二壳体2000,所述第一壳体1000用于对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形成包覆,所述第二壳体2000用于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形成包覆,且所述第一壳体1000、所述第二壳体2000以及所述连接壳体共同构成所述电子设备10的外壳。
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可以为魔术贴,也可以为胶带。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也可以为魔术贴,也可以为胶带。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均为柔性材质,可以产生柔性变形。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之间通过相互粘接贴合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连接是可拆卸连接。其中,魔术贴的一面是细小柔软的纤维,另一面是较硬带钩的刺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同层设置,且所述柔性屏100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以及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层叠设置,所述连接件300位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一侧。所述连接件300通过第一转轴30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所述连接件300通过第二转轴30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凹”字形,且形成收容槽300a,所述支撑板40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内,且可以在所述收容槽300a内滑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
进一步的,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400可在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带动下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400朝向靠近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400朝向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运动,此时,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即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三者之间相互配合以促使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邻近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对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进而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3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310、第二侧板320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0和所述第二侧板320之间的第三侧板330,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300a,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20,所述支撑板40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0和所述第二侧板320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通过第一转轴30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通过第二转轴30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320。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可以在同一制造工艺中一体化形成,即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连接件300,此时,有助于节省加工工艺,且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也可以独立成型,即分别单独加工出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然后通过焊接或者是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对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侧板310、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的位置调节的灵活性,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场景。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31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圆滑连接,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圆滑连接,从而有助于消除第一侧板310和第三侧板330之间的连接处的应力,且有助于消除第二侧板320和第三侧板330之间的连接处的应力,避免第一侧板310和第三侧板330之间的连接处产生裂纹,且避免第二侧板320和第三侧板330之间的连接处产生裂纹。具体的,所述第一侧板31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形成的圆角可以为90度,所述第二侧板320和所述第三侧板330之间形成的圆角也可以为90度。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0具有对称面AR,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且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
其中,所述对称面AR为一个虚拟的面。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柔性件450、所述第二柔性件460、所述支撑板400和所述连接件300均关于所述对称面AR对称,一方面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排布更加合理,有助于消除所述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在安装时的应力,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当电子设备10的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对称性时,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思想,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10的外观一致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0包括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板400位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开口处,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共同对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形成支撑;当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支撑板400贴合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底壁,且所述支撑板400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以及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邻近所述连接件300的方向弯曲。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包括柔性屏100、第一承载组件210、第二承载组件220、连接件300和支撑板400,所述柔性屏100包括第一部分110、第二部分1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之间的可弯曲部分130;第一承载组件210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110,第二承载组件220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120;所述连接件3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翻转,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弯曲,所述连接件300围设形成收容槽300a,所述可弯曲部分130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0a;所述支撑板400可在所述收容槽300a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400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450,所述可弯曲部分130邻近所述支撑板4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46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由于第一柔性件450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400、第二柔性件460固定连接于可弯曲部分130,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贴合设置,因此,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就可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弯曲方向进行限位,防止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包括若干个触脚部450a,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包括若干个毛绒部460a;或者,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包括若干个毛绒部460a,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包括若干个触脚部450a,所述触脚部450a呈勾状。当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贴合时,所述触脚部450a勾住所述毛绒部460a,以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可以为魔术贴,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也可以为魔术贴。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触脚部450a在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上呈阵列分布,所述毛绒部460a在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上呈阵列分布。或者,所述触脚部450a在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上呈阵列分布,所述毛绒部460a在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上呈阵列分布。此时,有助于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以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包括若干个触脚部450a,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包括若干个毛绒部460a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之间形成可拆卸的贴合连接。当使用外力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贴合时,由于所述触脚部450a呈勾状,所述触脚部450a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勾住所述毛绒部460a,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粘接在一起;当使用外力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互远离时,由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均可以产生柔性变形,从而使得所述触脚部450a脱离所述毛绒部460a,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分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和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拆卸。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便于更换,即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可以直接批量化采购直接进行更换,无需进行复杂的加工,有助于节省电子设备10加工生产的成本,提高电子设备10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触脚部450a具有第一硬度,所述毛绒部460a具有第二硬度,所述第一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且所述触脚部450a和所述毛绒部460a均可产生柔性变形,此时,所述触脚部450a可以更容易伸入到所述毛绒部460a内,以便于勾住所述毛绒部460a,从而使得触脚部450a和毛绒部460a固定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一柔性件450正对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设置,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在所述支撑板400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一区域A1,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在所述支撑板400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二区域A2,所述第二区域A2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的范围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件450正对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设置,且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位于所述支撑板400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的中间部位。当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二柔性件460设置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即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上与所述支撑板400最近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柔性件460更容易贴合至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从而更加方便的使得第二柔性件460与第一柔性件450贴合,进而使得第一柔性件450、第二柔性件460以及支撑板400三者之间形成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进一步的,当第一柔性件450在支撑板400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柔性件460在支撑板400上的正投影时,第一柔性件450的覆盖面积较大。当第二柔性件460随着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柔性变形时,第二柔性件460可以更容易的贴合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大大提高了第二柔性件460与第一柔性件450之间形成配合的概率,从而防止第二柔性件460从第一柔性件450上脱离,有助于使得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从而进一步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6,所述第一柔性件450通过第一胶体510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400,所述第二柔性件460通过第二胶体520固定连接于所述柔性屏100,且所述第一胶体5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520的厚度。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体510和所述第二胶体520可以为透明胶体。当所述第一胶体5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520的厚度时,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连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在电子设备10从折叠状态转化为展平状态的过程中,或者,在电子设备10从展平状态转化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支撑板400始终只做平移运动,不发生转动。而在此过程中,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即做平移运动,又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相较于所述支撑板400的运动,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更加剧烈。当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较大限度的弯曲变形,此时,如果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上脱离,简言之,假如第二柔性件460的至少部分结构从而起翘变形,脱离与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连接,则可以减小第二柔性件460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束缚,即可以将第二柔性件460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之间产生的应力释放,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始终承受第二柔性件460的拉应力,从而可以对柔性屏100起到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的,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胶体520在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中间部位的填充量为第一填充量,所述第二胶体520在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的填充量为第二填充量,其中,所述第一填充量大于所述第二填充量。当所述第一填充量大于所述第二填充量时,可以使得第二胶体520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中间部位的连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520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的连接强度。此时,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相较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中间部位更容易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上脱离,即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更容易出现起翘的现象。当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受到弯折,此时,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可以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上脱离开来,从而将第二柔性件460的边缘部位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之间的拉应力进行释放,避免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一直承受拉应力,有助于对所述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7,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子柔性件461、第二子柔性件462和第三子柔性件463,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相较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邻近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设置,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相较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邻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设置,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贴合设置。当所述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相较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及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邻近所述支撑板400设置,且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厚度。
具体的,在本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关于所述电子设备10的对称面AR对称,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位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之间,所述第二柔性件460相较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邻近所述支撑板400设置,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
进一步的,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厚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弯曲,使得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相对远离所述支撑板400。当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厚度时,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更容易贴合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从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以及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相贴合的概率,从而使得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关系,以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的面积,且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的面积。
具体的,当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设置在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距离最小的位置,即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位于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上与所述支撑板400最近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更容易贴合至所述第一柔性件450。当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的面积,且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的面积时,大大增加了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相互贴合的概率,可以使得第二子柔性件462更加方便的与第一柔性件450形成贴合,进而使得第一柔性件450、第二子柔性件462以及支撑板400三者之间形成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130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300a的方向运动,避免所述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位移,对可弯曲部分130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进而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均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保持贴合时,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分别单独的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相较于整块的第二柔性件460和第一柔性件450之间的整体面积进行贴合的方式,本技术方案有助于消除所述第一子柔性件461、所述第二子柔性件462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463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时产生的应力,从而有助于使得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贴合更加平滑,进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由于受到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变形,甚至是损坏柔性屏100。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7和图8,以图7中的AA剖视图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二柔性件460包括依次排布的第四子柔性件464、第五子柔性件465和第六子柔性件466,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在所述收容槽300a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贴合设置,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均邻近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位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
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的面积,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的面积。
具体的,由于所述第五子柔性屏100贴合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而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因此,第五子柔性件465与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连接较为牢靠。而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贴合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而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因此,第四子柔性件464和第六子柔性件466与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连接容易受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影响。当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的面积,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的面积时,可以增加第四子柔性件464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增加第六子柔性件466与所述柔性屏100的边缘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由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用担心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与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问题,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可以将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设置的相对较小一点,且使得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柔性屏100的中间部位之间的连接强度足够。
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之间的第二距离保持一致。
具体的,当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位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的中间部位,且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关于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对称时,可以使得第二柔性件460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之间的连接更加平滑,且第四子柔性件464、第五子柔性件465和第六子柔性件466之间的对称性分布,有助于消除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的应力,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均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保持贴合时,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分别单独的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相较于整块的第二柔性件460和第一柔性件450之间的整体面积进行贴合的方式,本技术方案有助于消除所述第四子柔性件464、所述第五子柔性件465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466与所述第一柔性件450的局部面积进行贴合时产生的应力,从而有助于使得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贴合更加平滑,进而可以对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保护,避免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由于受到第一柔性件450和第二柔性件460之间的应力作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变形,甚至是损坏柔性屏100。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9,所述第一侧板310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11,所述第二侧板320设置有第二限位件322,所述第一限位件31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322相互配合以将所述支撑板400限位于所述连接件300的预设位置,且所述第一限位件31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322还用于阻挡所述支撑板400产生翻转。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311正对所述第二限位件322设置,所述第一限位件31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322可以在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的牵引下产生联动。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翻转时,所述第一承载组件210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220之间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限位件31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322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100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件31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夹持件311a和第二夹持件311b,所述第二限位件322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三夹持件322a和第四夹持件322b。所述第一夹持件311a正对所述第三夹持件322a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311b正对所述第四夹持件322b设置。所述第一夹持件311a和所述第二夹持可以夹持住所述支撑板400的一端,所述第三夹持件322a和所述第四夹持件322b可以夹持住所述支撑板400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夹持件311a、所述第二夹持件311b、所述第三夹持件322a和所述第四夹持件322b相互配合,可将所述支撑板400固定于所述连接件300的预设位置。当所述电子设备10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所述第一夹持件311a、所述第二夹持件311b、所述第三夹持件322a和所述第四夹持件322b相互配合将所述支撑板400固定于所述收容槽300a的开口处,以使得所述支撑板400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稳定的支撑,从而避免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变形,有助于对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件311a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设置第一缓冲件510,所述第二夹持件311b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设置第二缓冲件520,所述第三夹持件322a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设置第三缓冲件530,所述第四夹持件322b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设置第四缓冲件540,所述第一缓冲件510、第二缓冲件520、第三缓冲件530和第四缓冲件540共同形成对所述支撑板400的缓冲保护,有助于减小所述支撑板400由于剧烈运动产生的震荡。且所述第一缓冲件510、第二缓冲件520、第三缓冲件530和第四缓冲件540可以增大与所述支撑板400之间的摩擦,可以对所述支撑板400形成稳定的夹持,防止所述支撑板400产生翻转动作,进而使得所述支撑板400可以对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形成稳定的支撑,以避免所述柔性屏100的可弯曲部分130产生不可控的弯曲变形,对所述柔性屏100形成保护。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可弯曲部分;
第一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所述第二部分;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可相对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翻转,并带动所述可弯曲部分弯曲,所述连接件围设形成收容槽,所述可弯曲部分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在所述收容槽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柔性屏的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板邻近所述可弯曲部分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柔性件,所述可弯曲部分邻近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贴合且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均可产生柔性变形,当所述第一承载组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的方向运动时,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相互配合以阻止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远离所述收容槽的方向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包括若干个触脚部,所述第二柔性件包括若干个毛绒部;或者,所述第一柔性件包括若干个毛绒部,所述第二柔性件包括若干个触脚部;所述触脚部呈勾状,当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贴合时,所述触脚部勾住所述毛绒部,以使得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正对所述第二柔性件设置,且所述第一柔性件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一区域,所述第二柔性件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形成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通过第一胶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柔性件通过第二胶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柔性屏,且所述第一胶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胶体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件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子柔性件、第二子柔性件和第三子柔性件,所述第一子柔性件相较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邻近所述第一承载组件设置,所述第三子柔性件相较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邻近所述第二承载组件设置,所述第一子柔性件、所述第二子柔性件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柔性件贴合设置,当所述可弯曲部分处于弯曲状态时,所述第二子柔性件相较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及所述第三子柔性件邻近所述支撑板设置,且所述第一子柔性件和所述第三子柔性件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子柔性件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柔性件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柔性件的面积,且所述第二子柔性件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柔性件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件包括依次排布的第四子柔性件、第五子柔性件和第六子柔性件,所述第四子柔性件、所述第五子柔性件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在所述收容槽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所述第四子柔性件、所述第五子柔性件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柔性件贴合设置,所述第四子柔性件和所述第六子柔性件均邻近所述柔性屏的边缘部位,所述第五子柔性件位于所述柔性屏的中间部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子柔性件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的面积,所述第五子柔性件的面积小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的面积,且所述第五子柔性件与所述第四子柔性件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五子柔性件与所述第六子柔性件之间的第二距离保持一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一承载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承载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相互配合以将所述支撑板限位于所述连接件的预设位置,且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还用于阻挡所述支撑板产生翻转。
11.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对称面,所述第一承载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组件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且所述第二柔性件关于所述对称面对称。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收容槽的开口处,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共同对所述可弯曲部分形成支撑;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支撑板贴合于所述收容槽的底壁,且所述支撑板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柔性件以及所述第二柔性件使得所述可弯曲部分朝向邻近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弯曲。
CN201821823308.6U 2018-11-06 2018-11-06 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8822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3308.6U CN209882285U (zh) 2018-11-06 2018-11-06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3308.6U CN209882285U (zh) 2018-11-06 2018-11-06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2285U true CN209882285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46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23308.6U Active CN209882285U (zh) 2018-11-06 2018-11-06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228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1302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079679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US11467633B2 (en) 2019-12-13 2022-10-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23030140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承托板及柔性屏幕组件
US12047521B2 (en) 2019-12-13 2024-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otation shaf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67633B2 (en) 2019-12-13 2022-10-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914433B2 (en) 2019-12-13 2024-0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2047521B2 (en) 2019-12-13 2024-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otation shaf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01302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079679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079679B (zh) * 2020-08-17 2023-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030140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屏幕承托板及柔性屏幕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82285U (zh) 电子设备
CN109661131B (zh) 电子设备
WO2021129882A1 (zh) 电子设备
CN109669513B (zh) 电子设备
JP6479546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US9891667B2 (en) Connectabl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EP2937744B1 (en) Wearable device
KR102413323B1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200067799A (ko) 접이식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213515A1 (zh) 电池模组、柔性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881681B (zh) 电子装置
WO2019052332A1 (zh) 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US11839295B2 (en) Supporting device for mobile terminal
CN105959435B (zh) 柔性智能手机及柔性壳体
WO2021103907A1 (zh) 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
US10218205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reception device
WO2022073384A1 (zh) 摄像头模组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US7722264B2 (en) Camera integrated with deforma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CN215837431U (zh) 生耳组件及穿戴设备
CN207603695U (zh) 板件、柔性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22022551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onnector
CN213906355U (zh) 无线充电设备及***
CN210745350U (zh) 摄像头模组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104375569A (zh) 具可挠式显示面板的电脑***
CN210094860U (zh) 一种柔性触摸大屏智能手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