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9365U -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 Google Patents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89365U
CN209389365U CN201822052902.6U CN201822052902U CN209389365U CN 209389365 U CN209389365 U CN 209389365U CN 201822052902 U CN201822052902 U CN 201822052902U CN 209389365 U CN209389365 U CN 209389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ment device
outer conductor
interface unit
plate
contact pilo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529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祧汉
吴炎惊
陆霞
彭进
薛睿智
张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529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89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89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89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本申请的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其中,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中的外导体件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延伸并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本申请具有较强的容差能力。

Description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元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射频模块中越来越多采用了多通道***,且多通道***中的各部分通过射频盲插连接器实现连接。
目前,根据射频模块中连接场景的不同,射频盲插连接器可以执行板到板的连接或者是板到滤波器的连接。以板到板连接为例,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射频盲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射频盲插连接器可以包括***端10、连接杆20和导入端30。其中,***端10焊接在单板40上,而导入端30焊接在另一块单板50或者是滤波器上。连接杆20的高度可调,从而实现可变的配高,且连接杆20可以实现一定的径向容差。
然而,现有技术中,连接杆一般为统一规格,使得配高调整较为不便;同时射频盲插连接器的径向容差与连接杆的高度相关性较大,在配高较小的情况下,径向容差较小,这样在连接器径向和轴向上的容差均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具有较强的容差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所述板间连接装置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所述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所述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所述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所述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所述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所述弹性触针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所述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且所述外导体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和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导体件和待连接器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板间连接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外导体件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为导电弹片。导电弹片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而适应外导体件与第二信号端之间的不同位置和间距,且导电弹片能够凭借自身的导电性连通外导体件和电路板上的第一信号端,让板间连接装置进行正常的信号传输和接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为由导电胶构成的导电连接体。这样,导电胶固化成型后,其形成的连接体即可连接外导体件和待连接器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之间具有间隙;或者,内导体组件固定在外导体组件中。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触针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抵接。此时,弹性触针可以依靠自身的弹性,直接抵接在电路板上,弹性触针的端部与第一信号端直接抵接时,即可完成与待连接器件的导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以及所述弹性触针之间。一方面,由于第二导电连接件在弹性触针的轴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和弹性触针与电路板直接抵接的方式相比,弹性触针可以具有较短的长度和弹性压缩行程;另一方面,第二导电连接件在径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的尺寸,因而在电路板之间存在较大的径向公差时,仍使得弹性触针与第一信号端之间形成接触,提高弹性触针在电性连接时的可靠性。这样采用第二导电连接件完成弹性触针和电路板等待连接器件之间的信号导通,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使信号具有较高的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连接件为导电块。导电块具有较为简单的形状以及较好的承力效果,能够承受弹性触针在抵接时的压力,且成本较低。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导体组件还包括内芯,内芯的至少一端端部与弹性触针连接。这样即使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的间距较大,也可以通过内芯而让弹性触针处于与待连接器件距离较近的位置,让弹性触针与待连接器件实现抵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芯的端部与弹性触针之间具有多个电接触点。多个电接触点能够保证内芯和弹性触针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内导体组件的信号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芯的第一端与弹性触针连接,内芯的第二端与背离弹性触针的待连接器件电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触针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弹性触针分别连接在内芯的两端。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导体件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用于限制内导体组件相对于外导体件的轴向位置。利用限位台阶,可以让内导体组件相对于外导体组件固定,避免了内导体组件在外导体组件内产生轴向位移和晃动,提高了板间连接装置在连接时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导体件为屏蔽盖。这样外导体件可以与其它结构复用,能够有效减小板间连接装置的体积和结构复杂度,从而降低成本。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射频模块,包括两个待连接器件和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板间连接装置连接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待连接器件为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此时板间连接装置可以用于板到板之间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待连接器件为第三电路板和滤波器。这样板间连接装置可以用于板到滤波器之间的连接。
本申请的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板间连接装置连接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射频盲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四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五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导体组件;
2—外导体组件;
3、3a、3b—电路板;
4—滤波器;
11—弹性触针;
12—绝缘件;
13—内芯;
14—第二导电连接件;
21—外导体件;
22—第一导电连接件;
23—紧固件;
10—***端;
20—连接杆;
30—导入端;
40—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下首先对板间连接装置的使用场景进行介绍。
板间连接装置,又可以称板间连接器,主要用于电路板之间的电性互联,或者是电路板与滤波器等需要连接的器件之间的互联等。当板间连接装置实现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之间的互联,也就是板到板的连接时,两个被连接的电路板之间通常为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而板间连接装置即可连接在两个平行设置的电路板之间。其中,板间连接装置可以实现电路板的射频连接。此时,电路板上可以具有第一信号端和第二信号端等电连接点,而板间连接装置即可分别实现两个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之间的连通,以及两个电路板的第二信号端之间的连通,从而在两个电路板之间形成有效的射频通路。同样的,板间连接装置也可以用于实现电路板与滤波器等器件的连接和导通,其连接方式和板到板的连接方式类似。
当进行板到板,或者是板到连接器之间的连接时,由于被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位置公差(例如是电路板的制造公差或者电路板的装配误差等),当累积的位置公差较大时,可能会让两个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点之间产生错位,从而影响正常的电连接与信号传输。为此,需要让板间连接装置具有一定的容差能力,当被连接的两个器件之间产生累积公差时,仍能保证器件之间的正常电连接以及具有较好的信号质量。
实施例一
为了连接电路板等需要进行连接的器件,本申请提供一种板间连接装置。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外导体组件2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21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22,内导体组件1包括弹性触针11和围设在弹性触针11外侧的绝缘件12,弹性触针11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11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图中未示出)抵接,外导体件21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21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22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其中,两个待连接器件可以是两个电路板,也可以是电路板与滤波器,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以待连接器件为电路板3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板间连接装置的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可以分别用于和电路板3的不同信号端连接,从而在电路板3之间构成信号通路。由于板间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进行射频信号的传输,因而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通常可以为同轴结构。此时,板间连接装置的轴向可以为沿电路板3的连接方向,而板间连接装置的径向垂直于电路板3的连接方向。一般的,内导体组件1所连接的第一信号端可以用于传输射频信号,而外导体组件2所连接的第二信号端可以作为接地端。
其中,板间连接装置中包括的外导体组件2和内导体组件1也可以为同轴设置,且外导体组件2和内导体组件1中的导体分别与电路板3的不同信号端连接。其中,外导体组件2中包括有外导体件21以及第一导电连接件22。外导体件21作为外导体组件2的主体结构,设置在两个电路板3之间;而为了连接外导体件21以及电路板3,在外导体件21的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连接件22,第一导电连接件22用于实现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的第二信号端之间的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导电连接件22具有弹性,因而即使外导体件21与电路板3的第二信号端在轴向或者径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公差,第一导电连接件22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而产生相应的形状变化,从而始终连接在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之间。
外导体组件2中,外导体件21可以为独立的部件,也可以为板间连接装置的其它结构形成一体式结构。例如,外导体件21可以为屏蔽盖,或者是腔体滤波器的主体等。这样外导体件21可以与其它结构复用,能够有效减小板间连接装置的体积和结构复杂度,从而降低成本。
为了让外导体件21围设在内导体组件1之外,外导体件21通常可以为环形等具有中空腔体的形状,而该中空腔体即可用于设置内导体组件1。具体的,内导体组件1中包括有绝缘件12,绝缘件12和弹性触针11等内导体结构可以为内外嵌套设置,这样弹性触针11等内导体结构的周向上均会被绝缘件12所隔离,而保持与外导体件21相互绝缘的状态。此时,弹性触针11和外导体件21即可分别与电路板3的不同信号端连接并进行信号传输。
具体的,内导体组件1中的弹性触针11为自身可以伸缩的弹性结构,且弹性触针11的端部与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抵接,这样当两个电路板3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时,弹性触针11也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伸缩而始终保持与电路板3抵接的状态,从而适应电路板3在轴向上的公差。此外,由于弹性触针11通过抵接的方式和电路板3电连接,因而即使电路板3和弹性触针11在垂直于电路板3的连接方向,也就是板间连接装置的径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置误差,也仅会使弹性触针11和第一信号端之间的接触位置产生一定偏移,而不会影响到弹性触针11与第一信号端之间的电性连接与信号传输。
由此可见,由于内导体组件1中采用弹性触针11抵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以内导体组件1无论是在沿板间连接装置的轴向还是径向上的位置公差,均不会影响到内导体组件1与电路板3的正常连接与信号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的板间连接装置中,外导体组件2中的外导体件21以及内导体组件1的弹性触针11均未和电路板3固定连接,而是采用抵接或者是通过具有弹性的连接结构连接,因而当电路板3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此外,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不需要进行焊接,有效简化了装配工序。
以下分别对板间连接装置的具体组成和各种可能的实现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具体的,为了实现外导体组件2与电路板3之间的物理连接和固定,可选的,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此时,外导体组件2和连接器件之间可以通过卡扣、吸附件或者是螺纹紧固件等方式完成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为了将外导体组件2固定在电路板3上,在板间连接装置中还可以包括紧固件23,外导体件21的端部与电路板3之间通过紧固件23连接。
具体的,紧固件23一般可以为螺钉等常用的螺纹紧固件。紧固件23的数量通常具有多个,多个紧固件23可以和外导体件21的端部的不同部位连接,例如可以排列于外导体件21的端部的周向不同位置上。当采用紧固件23连接外导体件21的端部与电路板3时,可以在外导体件21的端部上开设螺纹孔,且电路板3上的相应位置开设通孔,并让螺钉等紧固件23依次穿过通孔和螺纹孔,从而完成外导体件21与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和固定。此时,通孔的孔径一般会具有一定的正向公差,即通孔的孔径通常稍大于螺钉的螺纹外径,这样通孔和紧固件23之间具有一定的位置调整空间,即使两个电路板3之间存在一定的径向公差,也能够通过通孔和紧固件23之间的公差调整而让紧固件23完成正确的安装和定位。
此外,紧固件23也可以为其它结构或形式,例如可以为螺栓、螺柱等螺纹紧固件,或者是铆钉等铆接件,只要紧固件23能够连接在外导体件21的端部与电路板3之间即可,此处不加以限制。
而利用第一导电连接件22实现外导体件21和第二信号端之间的电性连接时,第一导电连接件22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和形式。例如,在其中一种可选的结构中,第一导电连接件22可以为导电弹片。
具体的,导电弹片通常可以为金属弹片,其自身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疲劳性能,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而适应外导体件21与第二信号端之间的不同位置和间距,且导电弹片能够凭借自身的导电性连通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上的第一信号端,让板间连接装置进行正常的信号传输和接地。导电弹片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板间连接装置的尺寸、结构以及电路板3的预计位置公差而调整,此处不加以限制。
其中,第一导电连接件22也可以为线状弹簧,或者是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弹性件结构,此处不加以限制。
此外,第一导电连接件22也可以通过材料自身的弹性实现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在另一种可选的结构中,第一导电连接件22还可以为由导电胶构成的导电连接体。
此时,可以将导电胶通过涂抹或者注入等方式设置在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之间的连接处,且对其进行干燥或固化,从而让导电胶凝固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弹性的连接体。这样,导电胶固化成型后,其形成的连接体即可连接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由于导电胶自身具有导电性,因而形成的连接体也可以导通,并实现外导体件21和电路板3之间的电性连接。
而其中,电路板3上的第二信号端的结构可以和第一信号端类似,均为焊盘等结构,且焊盘的尺寸通常具有合适的径向尺寸,这样便于第二信号端和第一导电连接件22之间的接触导通。
而实现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的连接时,相应的,也会具有多种不同的连接和配合方式。
例如,可以让内导体组件1与外导体组件2之间呈间隙配合。具体的,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外导体组件2在和电路板3进行装配连接时,电路板3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的装配公差不会影响到内导体组件1的安装,使得内导体组件1具有较高的连接可靠性。此外,由于外导体组件2和内导体组件1之间为间隙配合,所以可以直接将内导体组件1装入外导体组件2中外导体件21的内部,装配过程较为简单。
具体的,当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况下,在完成板间连接装置和电路板3的连接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装配顺序:先将板间连接装置的外导体组件2安装在其中一个电路板3上,然后将内导体组件1放置在外导体组件2中外导体件21的中空腔体内,然后完成板间连接装置与另一个电路板3的安装连接。由于外导体组件2和内导体组件1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内导体组件1可以较为容易的放入外导体件21的中空腔体之中。这样在装配板间连接装置时,可以直接将内导体组件1放入外导体组件2之中,即可实现板间连接装置中外导体组件2与内导体组件1之间的组装,因而在利用板间连接装置连接电路板3时的整体装配过程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内导体组件1和外导体组件2在轴向上相对独立,内芯的轴向位置不再受到外导体组件2的影响,内芯两端均能够与对应的电路板3可靠连接。
而作为另一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内导体组件1也可以是固定在外导体组件2中。示例性的,外导体组件2中,外导体件21所形成的中空腔体的内径可以小于或等于内导体组件1的外径,这样内导体组件1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被固定于外导体件21内部。或者,内导体组件1也可以采用压接等方式与外导体件21之间完成固定连接,此处不加以限制。
以下对于内导体组件1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的,内导体组件1中,包括有弹性触针11和环绕在弹性触针11轴向外侧的绝缘件12。其中,弹性触针11作为板间连接装置中的内导体,用于和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保持电连接,而绝缘件12隔离在弹性触针11和外导体件21之间,能够让板间连接装置的内导体和外导体件21之间保持绝缘隔离,避免出现短路等现象。
其中,弹性触针11作为内导体组件1中的主要导电结构,用于与电路板3连接并导通。其中,弹性触针11通常具有可形变或压缩的元件,因而可以在轴向上实现弹性连接。具体的,弹性触针11可以为pogo pin连接器等,其内部可以设置有弹簧等可压缩元件。当弹性触针11与电路板3连接时,弹簧受到压缩,并依靠弹簧自身的弹力让弹性触针11与电路板3等结构保持接触,完成信号的正常传输。
一般的,为了保证传输信号质量,弹性触针11可以为金属触针,例如可以为铜制弹性触针等。
其中,内导体组件1中的弹性触针11可以和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直接接触并导通,也可以通过其它中间结构间接的与第一信号端接触并导通。其中,在弹性触针11的第一种可选的连接方式中,弹性触针11的端部与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之间直接抵接。
此时,弹性触针11可以依靠自身的弹性,直接抵接在电路板3上,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为金属等可导电结构,弹性触针11的端部与第一信号端直接抵接时,即可完成与电路板3的导通。
其中,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通常为焊盘等结构,且焊盘的尺寸通常大于弹性触针11的径向尺寸,这样在两个电路板3之间存在径向公差时,仍能使第一信号端和弹性触针11正常导通。
为了让弹性触针11较为可靠的依靠自身弹性实现抵接,弹性触针11一般具有较短的长度和压缩行程。而两个电路板3之间可能具有较大的间距。因而一般情况下,弹性触针11的长度可能不足以连接在两个电路板3之间,为了让内导体组件1可靠的连接在两个电路板3之间,可选的,内导体组件1还可以包括内芯13,内芯13的至少一端端部与弹性触针11连接。
其中,内芯13由金属等能够导电的材料制成,同时内芯13的至少一端会与弹性触针11连接,因而内芯13可以和弹性触针11一起,在两个电路板3之间形成导通的通路,以使两个电路板3之间进行信号传输。
内芯13通常为细长的杆状或者针状结构,且内芯13的长度方向沿着板间连接装置的轴向。即使两个电路板3之间的间距较大,也可以通过内芯13而让弹性触针11处于与电路板3距离较近的位置,让弹性触针11与电路板3实现抵接。此时,内芯13作为内导体组件1中的主体传导结构,而弹性触针11主要用于实现内导体组件1与电路板3之间的弹性连接作用。
当内导体组件1中的传导结构包括内芯13和弹性触针11时,可选的,弹性触针11可以仅设置在内芯13的一端。此时,内芯13的第一端与弹性触针11连接,内芯13的第二端与背离弹性触针11的电路板3电连接。这样内芯13的其中一个端部连接有弹性触针11,而弹性触针11可以通过自身的压缩和形变抵接于电路板3上,而内芯13的另一个端部可以直接与背离弹性触针11的另一个电路板3抵接,或者是通过第二导电连接件与背离弹性触针11的电路板3连接。
具体的,弹性触针11连接在内芯13的端部上时,可以是通过压接等方式与内芯13端部连接,也可以是让弹性触针11和内芯13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是采用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连接固定方式实现弹性触针11和内芯13之间的连接,此处不加以限制。
其中,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弹性触针11可以压接在内芯13的端部上,且内芯13的端部与弹性触针11之间具有多个电接触点。多个电接触点能够保证内芯13和弹性触针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内导体组件1的信号传输质量。
具体的,为了让内芯13和弹性触针11之间具有多个电接触点,在弹性触针11或者内芯13上可以设置有卡爪等结构,以通过卡爪的形状形成多点电接触。此外,也可以采用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多点支撑结构,让内芯13和弹性触针11之间构成多个电接触点。
此外,为了让内导体组件1得到外导体组件2的辅助定位,可选的,外导体组件2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限制内导体组件1的轴向位置的限位结构。具体的,可以在外导体件21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用于限制内导体组件1相对于外导体件21的轴向位置。
其中,限位台阶会凸出于外导体件21的内壁,因而内导体组件1安装在外导体件21内时,内导体组件1的端部就会和限位台阶抵接,从而无法继续沿轴向继续移动。这样内导体组件1相对于外导体组件2的轴向位置即可得到限制。利用限位台阶,可以让内导体组件1相对于外导体组件2固定,避免了内导体组件1在外导体组件2内产生轴向位移和晃动,提高了板间连接装置在连接时的可靠性。
其中,限位台阶的结构和形式可以较为多样。例如,外导体件21的内壁上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外导体件21的空腔内凸出的凸起,凸起均位于同一轴向高度上,因而凸起的侧壁会等效形成限位台阶。或者,也可以让外导体件21的内壁上形成一个向空腔内凸出的环缘,环缘的侧壁同样可以形成用于限制内导体组件1位置的限位台阶。
本实施例中,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实施例二
此外,板间连接装置中,为了保证内导体组件与待连接装置之间的可靠电性连接,提升信号传输质量,内导体组件中还可以设置有便于弹性触针11连接的结构或部件。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板间连接装置中,板间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均和前述实施例一中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内导体组件1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连接件14,第二导电连接件14连接在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以及弹性触针11之间。
具体的,两个待连接器件均可以分别为电路板3a和电路板3b,而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连接在任一电路板与弹性触针11之间。例如,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是一端与电路板3a的第一信号端连接并导通,而第二导电连接件14的另一端与弹性触针11的端部抵接。此外,第二导电连接件14也可以是位于弹性触针11的另一端,此时,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连接在内芯13和另一块电路板3b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为一个,并连接在任一电路板与弹性触针11之间,也可以是采用两个第二导电连接件14,并让两个第二导电连接件14分别对应不同的电路板设置。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导电连接件14分别位于弹性触针11的朝向电路板3a和朝向电路板3b的一侧,且其中一个第二导电连接件14和弹性触针11的顶端连接,而另一个第二导电连接件14和内芯13连接。
此时,弹性触针11并不是直接和第一信号端抵接连接,而是通过第二导电连接件14作为中间件实现导通。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通过可拆卸或者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电路板3的第一信号端。
当采用第二导电连接件14实现弹性触针11与第一信号端之间的连接导通时,一方面,由于第二导电连接件14在弹性触针11的轴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和弹性触针11与电路板直接抵接的方式相比,弹性触针11可以具有较短的长度和弹性压缩行程;另一方面,第二导电连接件14在径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电路板3a或电路板3b的第一信号端的尺寸,因而在电路板3a和电路板3b之间存在较大的径向公差时,仍使得弹性触针11与第一信号端之间形成接触,提高弹性触针11在电性连接时的可靠性。这样采用第二导电连接件14完成弹性触针11和两个电路板之间的信号导通,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使信号具有较高的传输质量。
其中,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为呈块状的导电块。导电块具有较为简单的形状以及较好的承力效果,能够承受弹性触针11在抵接时的压力,且成本较低。当第二导电连接件14为导电块时,导电块的一端与电路板3a或者电路板3b连接,而另一端可以向着弹性触针11凸出,从而形成凸台结构,而弹性触针11的端部即可抵接在凸台的顶部。通过优化第二导电连接件14的结构,可以改善信号传输时的各种指标,提高信号质量。
其中,可选的,当第二导电连接件14为导电块时,其具体可以为长方体、立方体、圆柱或者圆台等不同形状或结构,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板间连接装置的具体结构、尺寸以及实际需要而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加以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电连接件14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块状,而是可以为其它结构和形式,例如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为支架、弹片,以及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支撑和连接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让第二导电连接件14和电路板3a或者电路板3b连接在一起,可选的,第二导电连接件14可以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或者是通孔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THT)连接至电路板等待连接器件上。
本实施例中,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其中,内导体组件包括第二导电连接件,第二导电连接件连接在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以及弹性触针之间。这样一方面,第二导电连接件能够让弹性触针具有较短的长度和弹性压缩行程;另一方面,在待连接器件之间存在较大的径向公差时,第二导电连接件可以使得弹性触针与第一信号端之间形成接触;这样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使信号具有较高的传输质量。
实施例三
当内导体组件固定连接在外导体组件中时,此时在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之间摩擦力的影响下,内芯13的轴向位置就会和外导体组件中的外导体件21保持同步,从而可能会无法与电路板3等待连接器件保持接触,即无法保证具有可靠的电连接。为了让内导体组件的电连接不受到外导体组件的影响,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板间连接装置,能够在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固定连接时,保证内导体组件与待连接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和信号传输。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四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板间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实施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内芯13的两个端部均可以设置弹性触针11,并用弹性触针11保持和电路板3之间的电性连接。
当内芯13的两端均通过弹性触针11与电路板3连接时,即使内芯13的轴向位置受到了外导体组件2的限制,弹性触针11也能够依靠自身的弹性形变保证与电路板3之间的抵接接触,从而仍能够维持正常的电性连接。
具体的,弹性触针1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弹性触针11可以分别连接在内芯13的相对两端。
此时,位于内芯13的两端均依靠弹性触针11与对应的电路板3连接,因而无论内芯13自身的轴向位置是否受到限制,内芯13均能够通过弹性触针11的形变而实现与电路板3的可靠抵接,使得内导体组件1的连接较为可靠。
进一步的,当内芯13的两个端部均设置弹性触针11时,内芯13与电路板3之间的电性连接不再受到外导体组件2的限制,因此内导体组件1除了采用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固定连接的结构外,也可以是和外导体组件2之间具有间隙,并与外导体组件2之间保持活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其中,内芯的两个端部均设置弹性触针,并用弹性触针保持和待连接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实施例四
除了板到板连接外,本申请的板间连接装置还可以用于实现电路板和滤波器之间的连接。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第五种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板间连接装置,所连接的两个待连接器件中,一个待连接器件为电路板3,而另一个待连接器件为滤波器4。此外,本实施例的板间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和前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板间连接装置,在连接电路板3和滤波器4时,板间连接装置中的外导体件21可以和滤波器4的本体为一体式设置,以提高空间使用率,并降低板间连接装置的结构复杂度。
本实施例中,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电路板和滤波器这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电路板和滤波器,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实施例五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射频模块,内部包含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本实施例提供的射频模块,包括两个待连接器件和至少一个前述实施例一中的板间连接装置,板间连接装置连接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其中,板间连接装置的具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射频模块中,板间连接装置可以为两个待连接器件提供传输信号的通道。一般情况下,射频模块可以为多通道***,此时,位于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的板间连接装置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64个或者128个,这样相应的让射频模块形成64通道或者128通道***。板间连接装置为多个时,多个板间连接装置可以呈规律的阵列排布,从而让板间连接装置具有合适的间距和排列密度,以适应板间连接装置的盲插安装。
具体的,被板间连接装置所连接的待连接器件可以为相同类型的器件,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器件。例如,板间连接装置可以用于板到板的连接。此时,被板间连接装置所连接的两个待连接器件可以为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其中,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均可以为印制电路板,且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会相互平行设置,板间连接装置即可连接在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使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完成信号传输。
其中,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可以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例如,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让第一电路板为射频板,第二电路板为天线反射板。
其中,射频板可以用于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而天线反射板上一般设置有天线振子,用于将射频信号以电磁波的方式进行接收或发送。
此外,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也可以为具有其它功能,且适合利用板间连接装置连接的电路板,此处不加以限制。
而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让两个待连接器件为第三电路板和滤波器。此时,板间连接装置即可用于实现电路板和滤波器之间的连接,其连接方式和板到板连接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射频模块,包括两个待连接器件和至少一个板间连接装置,板间连接装置连接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待连接器件,板间连接装置具体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弹性触针的端部与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且外导体件通过第一导电连接件和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这样当待连接器件之间在轴向或径向上具有位置公差时,板间连接装置仍能够保持正常的电性连接,并实现信号的正常传输,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并降低装配成本。

Claims (18)

1.一种板间连接装置,设置在两个待连接器件之间并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间连接装置包括内导体组件和外导体组件,所述外导体组件包括围设在所述内导体组件外侧的外导体件和具有弹性的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内导体组件包括弹性触针和围设在所述弹性触针外侧的绝缘件,所述弹性触针的轴向沿着所述待连接器件的连接方向,且所述弹性触针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抵接,所述外导体件设置在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且所述外导体件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和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二信号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件和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所述外导体件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通过所述紧固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为导电弹片。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为由导电胶构成的导电连接体。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组件和所述外导体组件之间具有间隙;或者,所述内导体组件固定在所述外导体组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针的端部与所述待连接器件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待连接器件的第一信号端以及所述弹性触针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为导电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组件还包括内芯,所述内芯的至少一端端部与所述弹性触针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端部与所述弹性触针之间具有多个电接触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触针连接,所述内芯的第二端与背离所述弹性触针的待连接器件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针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弹性触针分别连接在所述内芯的两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件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用于限制所述内导体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导体件的轴向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件为屏蔽盖。
16.一种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待连接器件和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板间连接装置,所述板间连接装置连接在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为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射频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待连接器件为第三电路板和滤波器。
CN201822052902.6U 2018-12-07 2018-12-07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Active CN209389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52902.6U CN209389365U (zh) 2018-12-07 2018-12-07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52902.6U CN209389365U (zh) 2018-12-07 2018-12-07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89365U true CN209389365U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71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52902.6U Active CN209389365U (zh) 2018-12-07 2018-12-07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8936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1072A (zh) * 2020-03-31 2020-08-14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转接器
CN112713380A (zh) * 2020-12-24 2021-04-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机载雷达天线振子楔形锁紧结构
CN113285266A (zh) * 2021-05-19 2021-08-2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簧片式低板间距弹性射频连接器
CN115458885A (zh) * 2022-10-25 2022-12-09 四川恒湾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器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1072A (zh) * 2020-03-31 2020-08-14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转接器
CN111541072B (zh) * 2020-03-31 2021-10-26 深圳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转接器
CN112713380A (zh) * 2020-12-24 2021-04-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机载雷达天线振子楔形锁紧结构
CN112713380B (zh) * 2020-12-24 2022-04-2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机载雷达天线振子楔形锁紧结构
CN113285266A (zh) * 2021-05-19 2021-08-2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簧片式低板间距弹性射频连接器
CN113285266B (zh) * 2021-05-19 2022-04-0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簧片式低板间距弹性射频连接器
CN115458885A (zh) * 2022-10-25 2022-12-09 四川恒湾科技有限公司 射频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89365U (zh) 板间连接装置及射频模块
CN108110417B (zh) 一种全金属外壳的lte-a mimo天线装置
KR102040689B1 (ko) 캐비티 필터
JP2021527984A (ja)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CN101228669A (zh) 同轴连接器
CN210692758U (zh) 集成滤波器的天线
CN109755781A (zh) 共面型板间浮动射频电连接器
JP2023513824A (ja) Emcフィルタプラグイン装置
JP2021527983A (ja)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EP3236531A1 (en) Two-part antenna element
CN205960360U (zh) 射频连接器
CN113646966B (zh) 空腔滤波器
CN210517206U (zh) 滤波结构及微距形滤波连接器插座
CN109888463B (zh) 一种双极化5g基站天线
CN210142705U (zh) 介质滤波器组件及其介质滤波器
CN110137665A (zh) 集成天线阵列及基站
JP2021527981A (ja)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に含まれるコネクティング構造体
CN205355308U (zh) 电连接器
CN210723405U (zh) 天线连接结构
CN209045783U (zh) 一种射频连接结构
CN104953307A (zh) 一种乱丝插针
US2892129A (en) Electronic module mounting device
CN110571552A (zh) 天线连接结构
CN107026334B (zh) 电连接器
JP2022508748A (ja) キャビティ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