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7952U - 镜头模组 - Google Patents

镜头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87952U
CN209387952U CN201822279255.2U CN201822279255U CN209387952U CN 209387952 U CN209387952 U CN 209387952U CN 201822279255 U CN201822279255 U CN 201822279255U CN 209387952 U CN209387952 U CN 209387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her
close
optical axis
eyeglass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7925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任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7925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87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87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87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镜片组、垫圈及遮光片,镜头筒包括主筒壁及副筒壁,镜片组包括第一镜片及第二镜片,垫圈夹设于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之间,主筒壁包括与第二镜片抵接的第一表面及自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垫圈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凹陷形成的凹陷部,主体部包括物侧面、像侧面及外侧面,外侧面包括远离光轴一侧的垫圈第一表面及自垫圈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垫圈第一斜面,垫圈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间隔设置,垫圈第一斜面与第一斜面相互贴合。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成像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镜头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拍照摄像功能的镜头模组,以满足用户随时拍照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设置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垫圈及遮光片。镜片组作为镜头模组中的主要光学元件,用于成像,一般由多片镜片堆叠构成,镜片距离较大时在两镜片之间增加垫圈用来承接。由于镜片组的靠近物侧的第一片镜片外径在屏幕上投影尺寸变小,光学设计会导致后续镜片之间的径向距离变大。这使得垫圈在组装受力时产生较大变形,影响镜片之间的距离,进而影响光学性能。
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由于垫圈1与镜头筒2之间采用斜面配合,导致在A区域处由于为斜面,没有遮光片的定位位置,使得镜片3与垫圈1之间无法安装遮光片,会导致杂散光问题;同时,在B区域处垫圈1的底面与镜头筒2相对应位置很难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导致垫圈1未被压紧,从而产生镜片晃动等可靠性问题;再者,垫圈1在组装过程中先保证轴向的配合,从而垫圈1与镜头筒2在组装时斜面未产生接触,后续遮光片4压紧时,垫圈1变形再与镜头筒2在斜面上产生接触,但由于垫圈1的整体刚度较大,在遮光片4压紧时不易变形,使得垫圈1靠近镜片3一侧表面发生倾斜,影响垫圈1与镜片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影响力学可靠性,进而影响到镜头模组的成像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镜头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成像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效果良好的镜头模组。
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垫圈及遮光片,所述镜头筒包括主筒壁及自所述主筒壁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副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第一镜片及装配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垫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主筒壁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抵接的第一表面及自所述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垫圈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边缘向靠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靠近像侧的像侧面及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并位于远离光轴一侧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包括自所述像侧面的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一表面及自所述垫圈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垫圈第一斜面,所述凹陷部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的靠近所述物侧面一侧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垫圈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还包括自所述第一斜面向靠近光轴方向延伸形成的定位凸台,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定位凸台相对且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主筒壁共同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遮光片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定位凸台包括自所述第一斜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所述第二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主筒壁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优选的,所述凹陷部包括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二表面及自所述垫圈第二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三表面,所述垫圈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垫圈第三表面为斜面。
优选的,所述主筒壁还包括自所述第四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所述第二斜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五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对应与所述第五表面抵接。
优选的,所述遮光片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垫圈还包括自所述像侧面向远离物侧延伸形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对应与所述第二遮光片抵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在所述垫圈上设置所述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可以对所述垫圈刚度进行削弱,所述垫圈在组装时更容易在所述凹陷部所处位置发生形变,使得所述垫圈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能接触贴合,并且所述垫圈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镜片在组装过程中所述垫圈与所述镜头筒之间不存在受力关系,从而增加了所述镜头模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垫圈进行压紧,解决了镜片晃动的问题,进而使得所述镜头模组具备更佳的成像效果;相对应的,由于在所述垫圈上开设了所述凹陷部进行让位,所述镜头筒上可以在对应位置处设置所述定位凸台,使得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主筒壁围成所述容纳空间,让所述垫圈与所述第一镜片之间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遮光片,从而降低了所述镜头模组产生杂散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镜头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其包括镜头筒10、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0内的镜片组30、垫圈50及遮光片70。
所述镜头筒10包括主筒壁11、自所述主筒壁11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副筒壁13及自所述主筒壁11向光轴方向延伸形成的定位凸台15。所述定位凸台15呈环状结构,且所述定位凸台15与所述主筒壁11共同围成一容纳空间17。
所述主筒壁11包括平行且邻近光轴的第一表面111及自所述第一表面111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113。所述定位凸台15包括自所述第一斜面113的靠近物侧一端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表面151及自所述第二表面151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表面153。所述主筒壁11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153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表面115、自所述第四表面115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117及自所述第二斜面117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五表面119。所述第三表面153、所述第四表面115及所述第二斜面117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17。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一斜面113,所述第一斜面113与所述第二表面151,所述第二表面151与所述第三表面153,所述第三表面153与所述第四表面115,所述第四表面115与所述第二斜面117及所述第二斜面117与所述第五表面119之间均为圆弧过渡连接。
所述镜片组30包括第一镜片31及装配于所述第一镜片31像侧的第二镜片33。所述第一镜片31的周侧对应与所述第五表面119抵接,所述第二镜片33的周侧对应与所述第一表面111抵接。
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可采用塑胶材质制成,也可采用玻璃材质制成。当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为采用玻璃材质制成时,由于玻璃材料的加工性能较差,不利于将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加工成较复杂的结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均为塑胶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均为塑胶结构,从而便于所述第一镜片31、第二镜片33与所述镜头筒10或所述镜片组30中其他镜片进行装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100的所述镜片组30为四片镜片结构,其中自物侧往像侧的第三片镜片为所述第一镜片31。当然,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100并不限于四片镜片结构,同时也不限定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的所在位置。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00可为五片镜片结构,甚至更多。同时自物侧往像侧的第四片镜片也可为所述第一镜片31,只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更改即可。本实施例中仅以四片镜片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垫圈50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二镜片33之间。所述垫圈50包括主体部51、自所述主体部51边缘向靠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部53及自所述主体部51向像侧延伸形成的凸起部55,所述凹陷部53对应所述定位凸台15设置用于避让所述定位凸台15,即所述凹陷部53与所述定位凸台15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主体部51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511、靠近像侧的像侧面513及连接所述物侧面511与所述像侧面513并位于远离光轴一侧的外侧面515。
所述外侧面515包括自所述像侧面513的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一表面5151及自所述垫圈第一表面5151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垫圈第一斜面5153。所述凹陷部53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的靠近所述物侧面511一侧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垫圈第一表面5151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与所述第一斜面113相互贴合。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圈第一表面5151与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为圆弧过渡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凹陷部53可以对所述垫圈50的刚度进行削弱,使得所述垫圈50在组装更容易在所述凹陷部53所处位置发生形变。并且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与所述第一斜面113相互贴合,所述垫圈第一表面5151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对间隔设置,也可增加所述垫圈50组装时的稳定性。同时,所述物侧面511也不容易发生转动从而倾斜,保证所述物侧面511与所述第一镜片31之间的接触面积。
所述凹陷部53包括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二表面531及自所述垫圈第二表面531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三表面533。所述垫圈第二表面531与所述第二表面151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三表面533与所述第三表面153相对间隔设置。具体的,所述垫圈第三表面533为斜面。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与所述垫圈第二表面531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所述凸起部55自所述像侧面513向远离物侧延伸形成。
所述遮光片70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垫圈50之间的第一遮光片71及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33与所述垫圈50之间的第二遮光片73。所述第一遮光片71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7内。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垫圈50中设置所述凹陷部53,使得所述镜头筒10在对应位置处可设置所述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15与所述主筒壁11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17,通过所述容纳空间17可以在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垫圈50之间可设置所述第一遮光片71,从而降低了所述镜头模组100产生的杂散光,增加了所述镜头模组100的成像效果。
所述第一遮光片71的边缘与所述第三表面153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遮光片73的边缘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对间隔设置。具体的,所述物侧面511与所述第一遮光片71对应抵接,所述凸起部55与所述第二遮光片73对应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镜头筒10形成的所述定位凸台15并非限制为一个,所述定位凸台15可为更多数量。同时,所述第一表面111与所述第一斜面113也可设为多个。相对应的,所述垫圈50的数量也可做适应性改变,只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可。
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组装流程:
用工装结构固定所述镜头筒10,再依靠所述镜头筒10上竖直的内壁,如所述第五表面119和所述第一表面111,以此组装所述第一镜片31、所述第一遮光片71、所述垫圈50、所述第二遮光片73及所述第二镜片33。此时,所述垫圈50在所述镜头筒10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遮光片71和所述第二遮光片73接触贴合,所述垫圈50的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未于所述镜头筒10的所述第一斜面113接触。在后续压环组装时,所述垫圈50受到所述第二遮光片73传递过来的组装压力,使得所述垫圈50在所述凹陷部53处发生形变,从而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与所述第一斜面113抵接,同时将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一遮光片71压紧。具体的,在后续压环组装时,所述垫圈50受到所述第二遮光片73传递过来的组装压力发生形变,表现为所述凹陷部53的开口角度变小,即所述垫圈第二表面531与所述垫圈第三表面533之间的夹角变小,从而所述垫圈第一斜面5153与所述第一斜面113发生接触并贴合。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在所述垫圈上设置所述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可以对所述垫圈刚度进行削弱,所述垫圈在组装时更容易在所述凹陷部所处位置发生形变,使得所述垫圈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能接触贴合,并且所述垫圈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镜片在组装过程中所述垫圈与所述镜头筒之间不存在受力关系,从而增加了所述镜头模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垫圈进行压紧,解决了镜片晃动的问题,进而使得所述镜头模组具备更佳的成像效果;相对应的,由于在所述垫圈上开设了所述凹陷部进行让位,所述镜头筒上可以在对应位置处设置所述定位凸台,使得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主筒壁围成所述容纳空间,让所述垫圈与所述第一镜片之间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遮光片,从而降低了所述镜头模组产生杂散光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垫圈及遮光片,所述镜头筒包括主筒壁及自所述主筒壁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副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第一镜片及装配于所述第一镜片像侧的第二镜片,所述垫圈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壁包括与所述第二镜片抵接的第一表面及自所述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垫圈包括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边缘向靠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主体部包括靠近物侧的物侧面、靠近像侧的像侧面及连接所述物侧面与所述像侧面并位于远离光轴一侧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包括自所述像侧面的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一表面及自所述垫圈第一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倾斜延伸的垫圈第一斜面,所述凹陷部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的靠近所述物侧面一侧向光轴方向凹陷形成,所述垫圈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还包括自所述第一斜面向靠近光轴方向延伸形成的定位凸台,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定位凸台相对且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台与所述主筒壁共同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遮光片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第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遮光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台包括自所述第一斜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所述第二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主筒壁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的靠近物侧一端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包括自所述垫圈第一斜面向靠近光轴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二表面及自所述垫圈第二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垫圈第三表面,所述垫圈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垫圈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第三表面为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壁还包括自所述第四表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及自所述第二斜面的靠近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五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四表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共同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对应与所述第五表面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第二遮光片,所述第二遮光片的边缘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还包括自所述像侧面向远离物侧延伸形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对应与所述第二遮光片抵接。
CN201822279255.2U 2018-12-31 2018-12-31 镜头模组 Active CN209387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9255.2U CN209387952U (zh) 2018-12-31 2018-12-31 镜头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9255.2U CN209387952U (zh) 2018-12-31 2018-12-31 镜头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87952U true CN209387952U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63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79255.2U Active CN209387952U (zh) 2018-12-31 2018-12-31 镜头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879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061432A (ko) 카메라 모듈
JP5680347B2 (ja) 非球面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金型
CN209387963U (zh) 镜头模组
JP6929326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US20200057238A1 (en) Lens module
CN208724047U (zh)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8636497U (zh) 镜头模组
CN210348027U (zh) 镜头模组
CN209387952U (zh) 镜头模组
JP681021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09525506U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207965316U (zh) 镜头模组
JP6967554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KR102645837B1 (ko)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208636522U (zh) 镜头模组
CN208026956U (zh) 镜头模组
CN207965293U (zh) 镜头模组
CN208026963U (zh) 镜头模组
CN214669802U (zh) 成像镜头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206671593U (zh) 遮光片及具有该遮光片的镜头模组
CN209387999U (zh) 镜头模组
CN207528988U (zh) 镜头组件
CN208351096U (zh) 镜头模组
CN209388003U (zh) 镜头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7

Address after: No. 8, 2 floor, 85 Cavendish Science Park Avenu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Raytheon solutions Pte Ltd

Address before: No. 8, 2 floor, 85 Cavendish Science Park Avenu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Raytheon Technology (Singapor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